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影响近代经济

影响近代经济

发布时间:2020-12-01 01:26:24

❶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

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1.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入 鸦片战争后,列强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输出商品,并在东南沿海地区创办了一些船坞和工厂 这是中国境内最早的近代经济成分。
2.自然经济的解体 (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入侵。(2)表现:东南沿海一些地区“纺织”“耕织”分离,手工业者大批破产,中国城乡商品经济发展 (3)实质: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
3.洋务运动(官僚资本的产生)
(1)根本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2)内容:①自强、求富—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②筹划海防。③培养人才—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3)结果:甲午战争失败,洋务运动破产。
(4)实质: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5)评价:积极作用:洋务派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兴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局限性:只学习西方的科技,不改变中国的制度。说明“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不可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二、民族工业的发展
1.晚清民族工业的兴起 (1)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①自然经济日益解体;外商企业刺激;洋务运动诱导。②概况: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2)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①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中国自然经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困难,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②影响: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发起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倡导实业救国论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民国初期的短暂春天:①原因:辛亥革命影响;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促进;实业救国思潮影响;一战的影响。②特点:地域不平衡(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部门不平衡(轻工业发展迅速);短暂。③影响:为新文化运动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2)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曲折发展:①1927—1936年较快发展,国民政府基本实现全国统一,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推出一些有利于发展的经济和政治措施,民族工业有了较快的发展 ②抗日战争时期遭受沉重打击 (沦陷区日军的吞并、挤压;国统区的战时体制;官僚资本的压榨等因素影响)③抗战胜利后走向萎缩;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美国商品排挤、官僚资本挤压、苛捐杂税、通货膨胀等因素)④新中国成立后获得新生,三大改造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一部分
3.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1)中国近代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民族资本主义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多重压迫。(2)国内政局和国际环境 (3)政府的政策措施。(4)民族资本主义自身因素:民族资本的独立性与依赖性,民族资产阶级的进步性与局限性等。
4.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引进先进的生产方式,代表近代经济发展方向,有利于经济的近代化。(2)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提供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逐渐发展使无产阶级队伍逐步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阶级基础 (3)民族资产阶级倡导的立宪改良、民主共和、民主科学等主张,既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发展,也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4)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多重挤压,始终未获得独立发展,没能成长为中国经济的主导成分。

❷ 洋务运动对我国经济产生了哪些影响

洋务运动是一场由失败的封建大地主统治阶级领导的自救运动。该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洋务运动进行30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近代军事的影响:洋务派一致主张师夷长技以富国强兵,抵抗外国侵略,挽救民族危机。洋务运动,是从军事自强开始的,对外国的侵略势力有一定的抵抗力,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开始了中国军队的近代化进程。

(2)对近代经济的影响:洋务运动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资金、原料、交通等方面的问题,于是在“自强”口号兴办军事工业之后,洋务派又在“富国”口号之后开始兴办民用企业,对中国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对近代政治的影响:洋务运动的创办者自身的封建性和腐朽性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而洋务运动的失败使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其他的有志之士看到了洋务运动的缺陷,刺激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4)对近代文化的影响:洋务运动是近代教育的开端,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为洋务事业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西学知识的新式人才,也对中国的教育近代化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为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准备了最初始的文化条件。

❸ 中国近代哪些重大事件影响到了经济发展

鸦片战争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帝国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洋务回运动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戊戌变法
进一答步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教育经济等各方面
甲午战争后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也就进一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在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曾迎来过短暂的春天
辛亥革命后创建中华民国,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
外国在华投资建厂,促进了无产阶级的产生。等等。
其实,历史事件之间都有相互关联,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相互联系着,当然对经济发展都有影响,只是有直接和间接,或大或小之分。

❹ 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

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鸦片战争后,外国的工业品开版始倾销到中国市场,中权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外商企业的刺激。外商在华投资建厂和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吸引了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投资近代工业,
洋务运动的诱导。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企业,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补充:
① 鸦片战争前,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变化

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大量手工业者、农民破产

由于列强对中国原料和农产品的掠夺,农产品大量出口,减少了中国农业经济中的自给成分,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❺ 近代有哪些影响巨大的经济危机

当代的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是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中产生的,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看,自1825年英国开始出现第一次周期性普遍的生产过剩危机以来,每隔一定期间就要发生一次。除了上面谈到的19世纪发生的几次危机以外,进入20世纪,在1900年危机之后,又发生了1907年、1914年、1921年、1929~1933年和 1937~1938年的经济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又发生了次数不等的经济危机。到目前为止,就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看,发生经济危机的次数是:
美国7次(1948~1949、1953~1954、1957~1958、1960~1961、1969~1970、1973~1975、 1980~1982)
日本7次(1954、1957~1958、1962、1965、1970~1971、1973~1975、1981)
联邦德国7次(1952、1958、1961、1966~1967、1971、1974~1975、1980~1982)
法国5次(1952~1953、1958~1959、1964~1965、1974~1975、1980~1982)
英国7次(1951~1952、 1957~1958、1961~1962、1966、1971~1972、1973~1975、1979~1982)
(2008年爆发的目前仍处于金融危机阶段)
在战后各国的历次危机中,有的是属于部分国家同期发生的,有的是普遍性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至于战后究竟发生过几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但严格说来,属于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只有三次,即1957~1958年,1973~1975年和1980~1982年的经济危机,因为只有这三次危机表现了明显的国际同期性。
在上述各次危机中,最严重的一次是战前1929~1933年的大危机,这次危机震撼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波及所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被称为“三十年代的大危机”。它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各种矛盾激化的条件下发生的。危机长达4年之久,生产下降和失业增长都达到了空前猛烈的程度。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几乎下降了44%,比1913年的水平还低16%,倒退到1908年至1909年的水平,失业人数达到5000万人左右,一些国家的失业率竟高达30~50%。资本主义世界的对外贸易总额下降了66%,倒退到1913年的水平以下。就美国来说,工业生产下降了56.6%,其中生铁产量减少了79.4%,钢产量减少了75.8%,汽车产量减少了74.4%,整个加工工业工人人数减少42.7%,支付工资总额降低57.7%,全失业人数达1200多万人。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的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德、意、日三国法西斯乘机上台,它们相继发动了侵略战争,直至 1939年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1929~1933年的危机过去以后,转入了一个长时间的“特种萧条”阶段。以后在生产还没有发展到明显的新高涨的情况下,又爆发了1937~1938年的经济危机,至1939年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所打断。1929~1933年的大危机是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还不够发展、资本主义的所谓“自动调节”还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发生的。它证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以及其他各种矛盾已经尖锐化到这种程度,如果不由国家去进行调节和干预,则资本主义制度将岌岌可危。于是以这次大危机为转折点,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了重大发展。 由于2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的的发展包含着局限性和不稳固性,盲目扩大的生产同容量相对稳定的国际国内市场发生尖锐的矛盾,导致了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危机以美国纽约股票价格狂跌开始,很快波及全美国,并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危机发生后,各国统治者采取了以邻为壑的短视政策,致命危机具有长期性、普遍性和空前的破坏性。危机对全世界影响巨大,并给世界经济发展留下深刻的教训。
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以沉重打击,使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一切矛盾空前激化,结束了20年代出现的资本主义相对稳定局面。危机给各国劳动者带来了巨大灾难,激起了劳动人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使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情绪高涨。资本主义国家内罢工运动、群众示威和农民运动重新高涨起来。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也掀起了反对帝国主义转嫁危机的斗争,出现了新的反帝高潮。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内迅速蔓延,法西斯组织相继出现。各国统治阶级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在经济和政治上普遍加强了国家干预和专横统治,日本开始实行武力扩张,德国则建立了法西斯统治。
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关税战、倾销战和货币战导致资本主义世界的不断分化,出现了各种货币集团和经济集团。1933年6月,66个国家在伦敦召开世界经济会议,试图稳定货币,实行关税休战,结果不但没有成功,反而使各集团之间的对立越来越尖锐。在资源战日益激化的情况下,资源自给率较低、金融力量相对薄弱的德、日、意逐渐相互靠拢,形成了法西斯集团;而垄断了国际市场、资源相对雄厚的英、美、法面临着法西斯国家的争夺,逐渐捐弃前嫌,于1936年秋分别签证了《三国货币稳定协定》和《三国黄金协定》,一定程度上调节了三国之间的经济矛盾。两种不同类型的帝国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的分化对立和重新组合,为以后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形成铺垫了道路。
30年代的大危机给世界造成的损失和带来的影响发人深省,给当今的世界经济发展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首先,它告诉人们,繁荣和危机总是密切相关、同时并存的。各国在发展经济时,不仅要关注目前的直接效益,更要着眼未来,要确保经济的持续发展。要清醒看到经济发展中可能存在的潜在危机,防患于未然至关重要。
其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国政府、不同制度的国家要适应经济的不断发展,及时调整内部机制和政策,并不断协调好国际关系,为经济的持续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国内、国际环境。
第三,经济和金融危机一旦发生,各国政府和各国组织应承担起各自的国际责任和义务,从而有效地遏制危机,防止危机的恶化,扩展和延续。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要从根本上摒弃以邻为壑的自保政策和转嫁手段,在区域经济集团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的当今世界,国际合作尤显重要。
战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最突出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是1973~1975年的危机和1980~1982年的危机,这两次危机都是在“停滞膨胀” 的背景下发生的。80年代初的危机更具有新的特色,这是一次同期性的经济危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爆发危机的时间非常接近。1979年7月英国首先爆发危机,加拿大于同年10月工业生产出现下降,美国于1980年 2月陷入危机,其他国家在1980年爆发危机的有比利时(2月)、日本(3月)、联邦德国(4月)、荷兰(4月)、法国(5月)、意大利(5月)、爱尔兰(6月)。各国于1982年底开始走出危机,危机持续3年左右,是战后时间最长的一次经济危机。由于英国、加拿大于1979年就陷入了危机,所以有人称之为1979~1982年的经济危机。但在 7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有5个国家:即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和意大利,是1980年爆发危机的,并且美国起主导作用。所以一般仍称之为 1980~1982年的经济危机。
最值得注意的,是1980~1982年的危机有很大的曲折性,这是资本主义危机史上所罕见的。在同一次危机中,有些国家出现下降—回升—再下降的W型,即3年内发生两次下降,如美国、加拿大、联邦德国和日本;有的国家,如法国和意大利,则发生数度下降,呈现锯齿型。以美国为例,从1980年2月开始,工业生产连续下降了6个月,从1980年8月起,工业生产又逐渐回升,到1981年7月已超过1980年1 月的水平;但从1981年8月起,美国的工业生产又急转直下,到1982年11月,明显地超过了1980年第一次下降的幅度。8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的发展过程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曲折,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国家对经济加强干预的结果,或者说是采取反周期措施的结果,这种干预使危机的发展受到阻挠,但经过几个回合的搏斗,危机终于按照自己的规律继续展开。

❻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引起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有①西方列强的侵略②自然经济的解体,资本主义的发展③有识之士的推动④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原因:(1)从政治上来看,有外在与内在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鸦片战争使国门大开、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对社会生活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更主动地融入世界,引起了社会生活的极大变化。另一方面是,中国社会内部新兴进步力量在理论上与实践上的努力。中国近现代史上三次历史性巨变对社会生活的变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的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缔,呈现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生活特色;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与世界的差距越来越小。(2)从生产力角度来看,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新的发明创造不断涌现,火车、电灯、有线无线电报、电话、电影、轮船、打字机以及现在高科技领域的许多成果等,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改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帮助;石油的发现和汽车、火车、轮船的普及则促进了交通事业的发展,扩大了人们活动的范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重视科技的发展,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先后制定了三个科学技术发展的远景规划,如第三个远景规划拟在生物工程、空间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等几个最主要的高技术领域有所突破,这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3)从思想启蒙和思想革命角度来看,欧洲的启蒙运动,中国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都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对人们思想观念、衣食住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总之,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工业文明对我国全方位的冲击造成的,实质上体现了西方生活方式、民主自由精神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同时也是中国人自己追求自由、民主、富裕的结果,从而引起了中国社会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是伴随着大炮和殖民主义侵略强行进入中国人的生活的,它破坏了中国长期安定、宁静的社会环境,也迫使中国人不得不放弃原有的生活方式去选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并承受了这种变化所带来的阵痛。另一方面,西方传入中国的新器具、新事物和新的生活方式又有一定的先进性,代表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而且这些东西一进入中国,就对传统的落后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起了强大的破坏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结构的转型,引发了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的新变革。

❼ 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对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①从经济上看,民族工业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

②从政治上看,民族工业的发展一方面推动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为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准备了阶级基础,推动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主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培育了无产阶级队伍,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阶级条件。

③从文化上看,为西方资本主义的近代文化和科技的传入提供了社会基础,从而不断冲击以至最终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衍生知识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及形成原因
1.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出现民族工业的萌芽。
原因:第一个阶段的原因是洋务运动刺激了民族工业产生、甲午战争后出现“实业救国”浪潮初步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2.一战期间的民族工业“黄金时代”。
原因:第二个阶段的原因是内因是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外因是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一战后至新中国建立前民族工业的凋谢、萎缩。
原因: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卷土重来、20世纪30到40年代,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导致的。

❽ 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出现变化带来什么影响

主要表现在复如下几个制方面:
1、殖民地、半殖民地城市的出现
2、鸦片走私有增无减
3、外国商品倾销局面形成
4、自然经济结构在东南沿海地区开始解体
5、苦力贸易盛行
6、新阶级胚胎的产生
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战前,中国经济上是一个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国家,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有力地排斥着外国的商品侵略.战后,废除“公行”制度,增加通商口岸,丧失关税主权,外国的廉价商品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这种商品“重炮”,逐渐摧毁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使中国日 益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

❾ 中国近代经济落后原因

中国方面:
1,根本原因--落后的封建制度
2,生产关系--小农经济
3,封建意识形态影响,如三纲五常,学而优则仕等等。
西方方面:
1,帝国主义入侵,沦为半殖半封的社会
2,政府贫困,战败赔款
3,社会动乱,军阀混战(列强操纵)

❿ 举出中国近代史上的三个对经济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及其生平事迹

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可以围绕19世纪60至90年代的洋务运动来解答。洋务运动可以理解为近代中国的一场经济运动!

捻军覆灭后,清廷开复李鸿章迭次降革处分,并赏加太子太保衔,授湖广总督协办大学士。 在湖广总督任上,李鸿章一度奉命入川查办四川总督吴棠被参案。他和吴棠是在皖办团练时期的“金石至交”,又深知慈禧对吴“圣眷颇隆”,因此曲意回护,以查无实据结案。回武昌后,于同治九年(1870年)初,奉旨督办贵州军务,镇压苗民起义。尚未成行,复以甘肃回民起义军入陕,清廷因左宗棠远在平凉不及兼顾,又改命援陕。但李鸿章实在不愿与左宗棠共事,故一再拖延,直至六月下旬才抵西安。七天后,因天津发生教案,列强军舰麇集大沽口,奉密谕“酌带各军克日起程赴近畿一带相机驻扎”。匆匆赶赴直隶。 后因成功调解天津教案,被任命为直隶总督,旋兼任北洋通商事务大臣。同治十一年(1872年),加授武英殿大学士。自此,李鸿章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任上秉政达25年,参与了清政府有关内政、外交、经济、军事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成为清廷倚作畿疆门户、恃若长城的股肱重臣。随着李鸿章地位、权利的上升,他一手创建出的淮军,陆续被清廷派防直隶、山东、江苏、广西、广东、台湾各地,成为充当国防军角色的常备军;而以他为领袖,由淮军将领、幕僚以及一批志同道合的官僚组成的淮系集团,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的一个洋务派集团,并在其带领下,开始了中国早期的洋务——自强——近代化运动。 同治四年,李鸿章在署理两江总督任上,鉴于原设三局设备不全,在曾国藩支持下,收购了上海虹口美商旗记铁厂,与韩殿甲、丁日昌的两局合并,扩建为江南制造局。与此同时,苏州机器局亦随李鸿章迁往南京,扩建为金陵机器局。同治九年,调任直隶总督,接管原由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局,并扩大生产规模。于是,中国近代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中,李鸿章一人就创办了三个,已如他自己所言“练兵以制器为先”。尔后,在引进西方设备进行近代化生产的实际操作中,他又进一步得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反映出其认识的深化。 19世纪70年代出任直隶总督后,责任愈巨,视野愈阔,综观世界各国的发展,李鸿章 李鸿章会见外宾
痛感中国之积弱不振,原因在于“患贫”,得出“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认识,将洋务运动的重点转向“求富”。 同治十一年底,他首创中国近代最大的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先以朱其昂为总办,后以唐廷枢为总办,徐润、朱其昂、盛宣怀为会办。由此奠定了“官督商办”政策的基调。其后,在整个七八十年代,李鸿章先后创办了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国煤矿、湖北广济煤矿、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山东峄县煤矿、天津电报总局、唐胥铁路、上海电报总局、津沽铁路、漠河金矿、热河四道沟铜矿及三山铅银矿、上海华盛纺织总厂等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矿业、铁路、纺织、电信等各行各业。在经营方针上,也逐渐由官督商办转向官商合办,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

希望能帮到你!

阅读全文

与影响近代经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