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考研为什么中国经济要改成中高速发展
第一、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发展则必须由中低端水平转向中高端水平,因此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结构性改革。
第二、供给侧改革,各个部门的产业都需要适应和调整的时间。
『贰』 中国经济为何需要保持8%以上的高速增长
周小川说,中国央行正在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市场形势,以确定下一步利率调整政策。他表示,中国央行将积极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合作,帮助稳定国际金融市场。
周小川预测明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将大约在8%至9%之间。他强调,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将有助于国际金融市场恢复正常。
佐利克
中国经济政策明智
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8日在巴西圣保罗指出,中国的经济政策“十分明智”,使得中国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强于任何其他国家。
佐利克当天举行了一次小范围记者会。他说,中国政府成功利用了前几年国际金融形势较好的机会,通过吸纳大量外资来改善基础设施,这是“十分明智的政策”。
他指出,中国积累的巨额外汇储备使得中国目前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强于其他任何国家,具备了在金融危机肆虐的时刻实行扩张性经济政策的条件,从而起到保证经济平稳发展的作用。
库德林
“金砖四国”将共同应对金融危机
俄罗斯财政部长库德林8日在巴西圣保罗表示,“金砖四国”(俄罗斯、中国、巴西和印度)一致同意采取共同措施,减少金融危机对四国经济的影响。
库德林说:“"金砖四国"的财长们已经确定了针对近期形势的措施,并一致同意促进相互之间的贸易往来和资本流动。”
他指出,目前金融危机远未结束。美国和欧盟经济明年可能陷入衰退,但是“金砖四国”的经济将继续增长。但他同时表示,受全球经济减速影响,2009年俄经济增长率将从此前预测的5.5%降至3.5%。
『叁』 经济高速发展,贫困人口而增加了,为什么
一)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原因对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成因的讨论主要有三种观点:林毅夫教授为代表的重工业发展战略理论,钱颖一教授为代表的财政分权理论,以及开放理论。⑴重工业发展战略理论认为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推行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违反了比较优势,当时经济发展中遇到的资金短缺的困难,用限制城乡人口流动,压低农产品价格抬高工业品价格的方式解决。⑵财政分权理论认为,在中央计划时期,中央把全国财政在各地间调配,地方政府没有动力发展地方经济;财政分权时,地方政府积极发展当地经济,但贫穷落后的地区获得的来自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减少,常常出现向企业苛重税之类的“杀鸡取卵”的短视的政府行为,反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⑶开放理论认为,在人口流动受到控制的情况下,开放经济中各区域有地域上的比较优势或劣势,并且国家在投资方面有许多优惠沿海地区的政策,沿海必然发展的比内地快。建国五十年来,沿海内地经济的不平衡指数和贸易量走势基本一致。(二)贫富不均衡和社会阶层不均衡的原因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飞速的进步,高速经济发展在减贫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使3亿多人摆脱了绝对贫困,这意味着在减贫方面,我国已经提前实现了千年发展目标,即在1990年基础上绝对贫困人口减半。我国的人类发展指数提高也很快,从1990年到现在提高了20%。但是应该怎么看待这种进步呢?《人类发展报告》认为,我国在经济增长方面表现突出,但是在其他人类发展领域相对于经济的发展是落后的。也就是说,虽然我国的人类发展指数在增长,但总体上落后于经济增长幅度,它应该挖掘更大的潜力。中国有必要制定相应的政策,使经济飞速增长的好处能更均衡地分配给社会的各个阶层,地分配到教育、卫生等领域,提高普通人的生活水平。
『肆』 六(1)为什么说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
中国经济新常态就是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在经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包内括经济可持续稳增长容。经济新常态是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而不是总量经济;着眼于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及在对称态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GDP、人均GDP增长与
『伍』 经济发展为什么要从高速发展转向中速发展
放弃粗放式的增长;
向产业高档转型;
追求质量效率性增长。
制止产能过剩。
『陆』 中国近30年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
来中国近30年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
自1,中国政局稳定,执政者对经济干预少,因此,经济的发展阻力小。
2,中国劳动力贱,生产成本低,因此,吸引了大量境外资本。
3,中国人口多,消费力量强大,因此,即使生产出过多的产品,也不太容易造成生产过剩导致经济危机。
4,中国经济正在起步阶段,任何国家经济起步阶段都会飞速发展,只要执政者不干预。
5,中国人早在春秋时期就熟悉了商品经济。经商是中国人很熟悉的活动。中国经济在中国商人的运作下,发展速度快。
6,中国人民的智慧是不可估量的,潜力很大。这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也起了推动作用。
『柒』 经济增速由高速变为什么
对的。
中国经济的这一变化,与一个叫“新常态”的名词紧密相关。
新常态,新特征
实质上就是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
何谓“新常态”?从字面上看,“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时常发生的状态。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
多数专家认为,新常态主要有四个特征:
——中高速。
“从速度层面看,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8%的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王一鸣说。
环顾世界,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后,都会出现增速“换挡”现象:1950年—1972年,日本GDP年均增速为9.7%,1973年—1990年期间回落至4.26%,1991年—2012年期间更是降至0.86%;1961年—1996年期间,韩国GDP年均增速为8.02%,1997年—2012年期间仅为4.07%;1952年—1994年期间,我国台湾地区GDP年均增长8.62%,1995年—2013年期间下调至4.15%。
“不少国家的经济增速都是从8%以上的‘高速挡’直接切换到4%左右的‘中速挡’,而中国经济有望在7%—8%的‘中高速挡’运行一段时间”,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分析,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各个经济单元能接续发力、绵延不绝,导致发展能量巨大而持久。“比如,当服务业在东部地区崛起时,退出的制造业不会消失,而是转移到西部地区,推动西部经济快速增长。”
——优结构。
从结构层面看,新常态下,经济结构发生全面、深刻的变化,不断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方面,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产业主体。
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今年上半年,这一比例攀升至46.6%。“美国等发达国家服务业已占GDP的80%以上,新常态下,我国服务业比重上升将是长期趋势。”王一鸣说。
需求结构方面,消费需求逐步成为需求主体。
2012年,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自2006年以来首次超过。从今年上半年数据看,最终消费对GDP增长贡献率达54.4%,为48.5%,出口则是负2.9%。
城乡区域结构方面,城乡区域差距将逐步缩小。
2011年末,我国城镇人口比重达51.27%,数量首次超过农村人口。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城镇化速度将不断加快,城乡二元结构逐渐打破。区域差距也将逐渐拉近。
收入分配结构方面,居民收入占比上升,更多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GDP年均增长9.8%,国家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4.6%,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仅为7.4%和7.5%。在新常态下,这种情况将发生改变。瑞士信贷2011年发布的报告预测,未来5年内,中国的工资收入年均增速将达19%,超过GDP增速。
在这些结构变迁中,先进生产力不断产生、扩张,落后生产力不断萎缩、退出,既涌现一系列新的增长点,也使一些行业付出产能过剩等沉重代价。
——新动力。
从动力层面看,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将从要素驱动、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1998年至2008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年均增速高达35.6%,而到2013年降至12.2%,今年1至5月仅为5.8%。“制造业的持续艰难表明,随着劳动力、资源、土地等价格上扬,过去依靠低要素成本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必须把发展动力转换到科技创新上来”,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说。
——多挑战。
从风险层面看,新常态下面临新的挑战,一些不确定性风险显性化。
楼市风险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今年上半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6%,下降6.7%,截至7月底,46个限购城市中已有超过半数城市放松限购,对比过去房价“越调越涨”的火热情形,当下楼市确实有点冷。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但楼市风险、地方债风险、金融风险等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这些风险因素相互关联,有时一个点的爆发也可能引起连锁反应。
“综合这些特征不难看出,我国当前的经济新常态,实质上就是经济发展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王一鸣说。
新常态,新因素
中国经济“做不到”“受不了”像过去那样高速增长
谈到新常态的成因,就不得不提到一个经济学概念——潜在增长率。
潜在增长率是一国(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在各种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和充分利用的条件下所能达到的经济增长率。潜在增长率是理想状态下的增长率,GDP增速往往围绕潜在增长率合理波动。
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潜在增长率下降将成必然趋势。
这是因为,潜在增长率主要由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等因素决定。从劳动投入看,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第一次出现绝对下降,专家预测从2010年至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将减少2900多万人,这意味着全社会劳动投入增长将逐步放缓。从资本投入看,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的另一面,是被抚养人口增加,抚养支出上升,过去我国人口负担轻,可以维持高储蓄率,从而带来高,今后随着储蓄率的下降,可用于的资本增长也将放缓。而代表效率的全要素生产率也难以大幅提高。
潜在增长率下降是个不争的事实,更何况,当一个经济体成长起来后,总量和基数变大,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其绝对值要比过去大很多,所以维持“永动机”式的长期高速增长是不可能的。去年我国GDP增速虽然只有7.7%,但GDP增量已相当于1994年全年GDP总量,也超过名列世界第17位的土耳其的GDP总量。
说清了潜在增长率,也就明白了新常态因何而生——
从速度层面看,由于潜在增长率下降、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中国经济“做不到”“受不了”像过去那样高速增长,必然会换挡回落。
从结构层面看,随着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供给下降,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耗费资本、土地等要素较多、能耗较高、污染较大的一二产业比重将下降,较少依赖资本、土地等要素、消耗较低的服务业将驶入发展快车道,从而带来产业结构的优化。
由于劳动力、资源等制造业成本上涨,出口竞争力将减弱,由于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和储蓄率降低,能力也将降低,而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社会保障完善,消费需求将持续较快增长,从而带来需求结构的优化。
“当东部土地稀缺、劳动力匮乏后,相关产业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最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区域结构”,范剑平说。而城镇化提速、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优化城乡结构。
随着劳动力供给减少,劳动者在就业市场上越来越成为“稀缺品”,而在服务业占主导的经济结构中,人力资源更为重要,这些因素都将推动劳动工资提高、收入分配结构优化。
从动力层面看,过去,低廉的生产要素价格成为驱动中国这一“世界工厂”快速运转的重要动力,时至今日,这些要素价格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倒逼中国经济转向创新驱动。
从风险层面看,风险显性化并非经济本身出了问题,而是因为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很多原来在高速增长期被掩盖的风险开始暴露出来。
比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会削弱人们的信心,过去积累的楼市泡沫和风险就凸显了出来;在楼市下行预期下房地产会暂停购买新的土地,导致以土地财政为重要来源的地方财力紧张,地方债风险就会显现;而房地产市场不景气,银行的相关贷款就会埋下金融风险的隐患。
建议你从中摘录部分内容作为辨析题答案。
希望能帮到你。
『捌』 十三五时期经济要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要迈向中高端水平。党中央为什么要提出“双中高”的目标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玖』 中国经济为什么高速增长背后的风险
首先,“高投资”驱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应该说,较高的资本形成率是许多亚洲国家创造经济增长奇迹的共同特征。日本从1953年开始到1970年代初期的高速增长得益于其高达35%的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率(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新加坡在1971年至1985年间的高速发展时期,其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率超过40%。马来西亚在1990年代中期也有几年高速增长的时期,而它在此时期的固定资本形成率也超过40%。许多西方经济学家也都认为,高资本形成率和大规模投资是驱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引擎。支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高投资不仅来源于国内储蓄,而且来源于大量的国外直接投资。众多的外国公司被中国广阔的国内市场和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所吸引,大举投资中国。据中国世界银行统计,中国年均实际利用外资额从1983年的6.3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603亿美元,平均年增长15%。截止到2005年底中国累计
利用外资总额达到6180亿美元。外资的大量流入,不仅补充了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本,而且为中国的技术进步和出口竞争力的提高做出巨大贡献。
第二,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保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世界经济合作组织(OECD)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中国有世界其他任何国家都难以比拟的比较优势,一是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中国不仅每年都有近1000万的新增就业人口,而且在广大乡村有超过1.5亿的剩余劳动力等待到城市就业。二是“人优价廉”。中国的劳动力价格不仅价格便宜,而且质量很高。
第三,效率改进促进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中国的效率改进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归因于技术改善和劳动力技能的提高。一方面,随着中国的经济体制从僵化的集权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各种生产要素被配置到效率更高的部门或经济领域,使各种生产要素得到更加高效的利用;另一方面,外国直接投资不仅带来资本,而且也带来了技术和管理经验,这也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因素。同时,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劳动力质量也有很大的提高,无疑这也是提高全要素劳动生产率的因素。
第四,剧增的国际贸易拉动支持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自1980年以来,中国始终把对外贸易发展作为拉动和支持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中国政府不仅主动减少国际贸易的政府垄断和控制,降低贸易壁垒,而且积极谋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而这些政策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使中国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比重逐年
增加,进而迅速成为当今世界位居美国和德国之后的第三贸易大国。
第五,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保证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而这种组织的效率来源于一套能够对经济主体行为进行激励的产权制度安排。毫无疑问,中国经济近30年的高速增长,得益于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生产率提高提供了强大动力”。
采纳哦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