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石,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回的一条主线。只答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把全党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进而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辟了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新境界。新世纪新阶段,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不动摇,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动摇,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2. 我国现在的中心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重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认真总结了过去犯“左”的错误的教训,以国情特别是社会主要矛盾和发展阶段的认识有了很大变化。对于国情,他认为中国有两个重要特点:一个是“底子薄”,一个是“人口多,耕地少”,由此决定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就是尽快地发展社会生产力,解决这个矛盾。由于对国情特别是社会主要矛盾和发展阶段有了正确的认识,所提出的治国方略自然是符合中国实际的。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总结了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作出了把全党工作中心从阶级斗争转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这是邓小平治国方略的最重要、最根本的特点,也是对毛泽东正确治国方略的重大发展。
邓小平在坚持实事求是路线上保持了前后的一贯性。他把实事求是具体化为“三个有利于”标准,使各项工作的是非得失有了一个可靠的评价尺度,从而使我国二十年的改革开放始终保持着正确的方向。在三年困难时期,当一些地区的农民实行包产到户的时候,邓小平就借用刘伯承经常讲的“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的话,大胆地给予支持。这个“猫论”,充分体现了他求真务实的现实主义精神。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的这种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发扬。为了尽快地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他果断地作出了转移全党工作重心的重大决策,实行改革开放,建立起了一种完全符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模式。
改革初期,邓小平抓住了机遇,利用美苏争霸的有利时机,一心发展经济。经济改革逐步解放了被传统体制束缚的生产力,而对外开放则进一步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决定的。“两个基本点”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坚持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就是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位。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最根本内容,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时期党的根本任务和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从生产力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看,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要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归根到底,必须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因此,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巩固和发展。
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只有发展生产力,产品丰富了,人民的需要才能得到满足。
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只有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才能使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才能创造出越来越多的社会财富,使全体人民逐步富裕起来。这样,社会主义的本质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从实践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必要性:(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社会生产的落后状况,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3)是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的需要。只有搞好经济建设,才能逐步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始终不能动摇的,特别是对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马克思曾指出,生产力的发展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否则,就只会有“极端贫困的普遍化”,“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就不能保住改革开放的成果,更谈不上进一步发展了。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指出:“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我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经济社会发展道路,当然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曾走过的破坏和掠夺的道路。我们既要合理借鉴发达国家在发展上的经验,同时又不要放弃我们发展的根本,即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追问
3. 以经济为建设中心 作用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加快实现现代化的步伐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为经济、社会和人的协调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为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提供必要的前提,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建设的发展,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当然,经济较快的发展是确保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为前提的,真正的发展速度是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的。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且抓住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符合历史进步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
国家的昌盛,人民的富裕,说到底是经济实力问题。国际竞争,说到底也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才能不断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任务;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不断前进;才能更好地解决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增强战胜各种困难、应对各种挑战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促进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
4. 如何认识经济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中心工作
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坚持一切以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为基础,提高国家经济基础为重要目标,只要适合以上出发点,一切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我们都要吸收并加以利用。
我国已经迈入发展与民生并重的新时代
迄今为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提法,既与沿袭我国建国以来的赶超战略有关,又与通过发展经济、解脱贫穷的直接改善基本民生的政策有关。我们改革三十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策,基本解决了马斯洛需要层次论里提到的最低层次上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而且涉及的主要是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国人越来越关注满足更进一步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以及处于更高级次的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我国的社会发展需要经济发展为其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和经济基础。但如果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脱节,一头重,一头轻,那么经济发展也会失去其意义,而且进一步的经济发展也会失去其来自社会发展的持续支撑。
我国又到了需要营造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良性相互依赖性的时候。更高程度的经济发展要与更高程度的社会发展相对应。这是国人面临的一大艰巨重任。单纯强调经济发展,或者单纯强调社会发展,都不能解决问题。我们已经到达了需要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并重的时代,或者说发展与民生并重的时代。
5.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核心是什么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石,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内条主线。只有容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6. 论述我国的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相和谐发展的哲学依据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只有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才能解决回我国现阶段答的主要矛盾,生产出更多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社会主义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制度在内的综合体,在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的同时,也要搞好民主政治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只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协调发展,两个文明都搞好,才能实现社会全面进步,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7. 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要性是什么
医疗卫生等公共需求增长意味着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性,但同时也是建立在经济建设取得一定成绩基础上的。因
在实践中,淡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仅不利于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反而会给改革带来不可低估的负面
8.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我国形成了以什么为核心的什么
我国现阶段的基本核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形成的原因如下: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2、只有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位,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提高国际地位,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3、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国策。30年来的实践证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我国科学技术、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社会文化事业大力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9. 为什么经济建设始终是以全党的工作的中心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我们党已经制定和形成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和一系列基本政策。概括地说,就是邓小平同志多次指出、最近再次强调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我们有信心做好工作的根本的、坚实的基础。这次中央领导作了一些人事调整,但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基本政策没有变,必须继续贯彻执行。在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上,我要十分明确地讲两句话:一句是坚定不移,毫不动摇;一句是全面执行,一以贯之。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始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而不能离开这个中心,更不能干扰这个中心。要像邓小平同志反复告诫我们的那样,除了爆发大规模战争外,全党同志必须贯彻始终地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一步一步地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我们一定要把这个雄心壮志在全党全社会牢固地树立起来,扭着不放,毫不动摇。经济发展了,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了,国家更加强大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就会更加充分地显示出来,我们抵御和平演变的斗争就会有更加坚实深厚的物质技术文化基础,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就会更加立于不败之地。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由于国内因素和国际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和正确地处理这方面的问题。但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阶级斗争,经济建设已经成为我们的中心任务。除非发生大规模外敌入侵,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动摇这个中心。在历史上,由于没有能够清醒对待国际国内某些事件,我们有过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严重教训。这十四年,尽管国际国内发生了这样那样的重大事件,我们都没有动摇这个中心,今后还必须坚定不移地这样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作出的战略决策,实践已经充分证明这个决策是完全正确的。经济是基础,解决中国的所有问题,归根到底要靠经济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本身就是最大的政治。所以,无论形势发生怎样的变化,除了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条是绝对不能动摇的。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着种种矛盾,阶级矛盾由于国际国内因素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和工作中心,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
必须全面、正确、积极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条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条基本路线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总纲。二十年来,我们党所以能够领导和团结全国人民,经受住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快速发展,最根本的就是坚决排除各种干扰,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
财大才能气粗,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反对在国际事务中搞实力政策,但我们自己必须有实力。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去工作,去奋斗。全党全国都要坚决按照党的十五大精神,埋头苦干,艰苦创业,把我国的经济搞上去,把我国的科技搞上去,把我国的综合国力搞上去。我们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都大大增强了,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解决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途径。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