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深圳是哪一年发展起来的
深圳经济特区于1980年8月正式成立,从这一年开始深圳迅速崛起。
深圳毗邻专香港,交通便利,气属候温和,风景优美,在利用外资发展经济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根据中央的指示,深圳特区将建成以发展工业为重点的工、商、农、住宅、旅游等多种行业的综合性特区。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建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已发展为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同时享有“设计之都”、“钢琴之城”、“创客之城”等美誉。 深圳市域边界设有中国最多的出入境口岸。
深圳是中国经济中心城市,经济总量长期位列中国大陆城市第四位,是中国大陆经济效益最好的城市之一。
② 请详细介绍深圳市发展史
深圳的经济特区发展只有30年,但却曾经有着6700多年的人类活动史。新石器时代中期就有原住居民百越人等繁衍生息在深圳土地上,深圳有1700多年的郡县史、600多年的南头城、大鹏城史和300多年的客家人移民史,深圳的城市史已有1673年。早在1600年前,深圳地区就曾有过移民浪潮,内地人曾为开发新安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东官郡所辖六县中,第一个就是宝安县,县治与郡治同在一处,系江海交通要冲,海防军事重镇。新安故城开创了深圳城市发展的源头,成为深圳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中心。历史的变迁经常表现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新安故城的发展变化也是如此。梁天监六年(507年),东官郡改为东莞郡,陈将郡治移至增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将宝安县名改为东莞,县治从南头移到今天的东莞市。
夏、商、周年代,深圳是百越部族远征海洋的一个驻脚点。居殖在深圳沿海沙丘谷地区域的百姓,是百越部族的分支——"南越部族"。他们以捕鱼、航海维生,甚少农垦。
自秦朝,即为广东地。秦皇统一中国后,于公元前214年在岭南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谪徙秦国人50万人开发。时属南海郡(郡治广州)的深圳,便融入了秦代的中原文化,后为南越国地。大汉帝国、东汉属于交州(管辖广东、广西、越南大部)南海郡。西汉设郡前属越地、南粤地(南越地)。
到了五代,宋、元以后,深圳在行政方面的隶属关系都发生过一些变化。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南头城,即明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广州左卫千户崔皓在原旧城址上修建的“东莞守御千户所城”。明万历元年(1573年)从东莞县又分设新安县,以该所城为县城。/据近几年的考古发现,深圳迄今已有6000年的历史。据有关地下考古挖掘和地面古代遗址的资料表明,深圳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大黄沙、大梅沙沙丘遗址发现的陶器、石器显示,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息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 创造了深圳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目前已查明,深圳有文化遗址103处,古墓葬234处,古建筑和历史纪念建筑68处,近现代史迹和革命纪念建筑97处,旧海关税 站和界碑等有12处。经过筛选,市政府已分3批公布了36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的大鹏城和“中英街”界碑于1989年被省政府确认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深圳地处南中国海之滨,椰风海韵,细浪白沙,景色怡人,历来被视为“华夏南大门、连陲风景线”。自东晋以来,深圳在政治、文化、经济、交通及海防军事等方面就有重要的地位。考古材料证明,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劳动、生息、繁衍在深圳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 自秦之后,深圳百越族居民已统属封建中央集权统制,汉在深圳已有盐官之设,在南头、西乡、沙井、大鹏以及香港李郑屋村等地,均发现汉代墓葬。从葬礼及出土文物看,当时已融合了先进的中原文化。 东晋南朝250多年间,是深圳鼎盛时期,置东官郡,领宝安、兴宁等六县,管辖范围包括珠江三角洲及惠阳一带,当时的宝安县辖地大概为今天的东莞市、深圳市和香港地区。 唐代深圳水域成了海路交通要冲。在南头设屯镇,驻有岭南节度兵;宋代设“巡海水师营”,
深圳在宋朝时期是南方海路贸易的重要枢纽,属于广州香山县。盛产食盐、香料。至元朝,又以出产珍珠著名。
元代隶属广州路,明代隶属广州府,深圳市的前身又曾名为新安县。公元1573年,中国明朝政府扩建东莞守御千户基地,建立新安县,并建县治于南头,辖地包括今天的深圳市及香港区域。经济以产盐、茶叶、香料和稻米为主。
明代是深圳历史上的中兴时期,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筑南头东莞守御千户所城和大鹏守御千户所城。稍后立南头寨,形成宠大的军事机构,为“虎门之外卫,、省会之屏藩”,抵御倭冠、海盗以及其他外来侵略者。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南头军民在巡海道汪宏的率领下,在南头海域歼灭了葡萄牙舰队。 到了清朝嘉庆年间,新安县居民已达到225979人。人口大增,农业生产和渔、盐业得到很大的发展。
清代隶属广肇罗道广州府。1842年7月至1898年4月期间,中国清政府与英国相继签订《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和《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港岛、九龙和新界割让、租借给英国。至此,原属新安县的3076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055.61平方公里脱离其管辖,深圳与香港从此划境分治。
民国二年(1913年),新安县复名宝安县,治所仍设在南头城。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才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深圳人民为民族解放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特别是抗日东江游击纵队,活跃在惠东,宝一带,狠狠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并将困于香港的文化人士护送到解放区,为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南头沦陷,宝安县政府临时迁往东莞县。1953年,因深圳联接广九铁路,人口聚居较多,工商业兴旺,宝安县治东迁至距南头10公里外的深圳墟。
1979年3月,中央和广东省决定把宝安县改为深圳市,受广东省和惠阳地区双重领导;11月,中共广东省委决定将深圳市改为地区一级的省辖市。
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设置经济特区,现在,该天也被世人亲切的成为"深圳生日"。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中通过了由国务院提出的《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批准在深圳设置经济特区。
1981年3月,深圳市升格为副省级市。
1984年2月24日至26日,邓小平第一次视察深圳,为深圳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1988年11月,国务院批准深圳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并赋予其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
1990年12月1日,新中国第二个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诞生。
1992年邓小平第二次南巡,视察深圳,并发表了极为重要的谈话: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特区姓“社”不姓“资”。
1992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授予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市政府制定地方法律和法规的权力。
2004年,深圳成为全国首个无农村无农民的城市。
③ 为什么深圳经济发展比广州快
因为深圳是国家指定的特区,有很多特权是广州没有的。深圳离香港澳门也近,所以发展会比较快。
④ 深圳的发展历史
首先说一下,深圳并不是“第一个”经济特区,而是“第一批”经济特区,1979年中央同意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5月,中央决定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这四个出口特区改称为经济特区。其次“经济特区”,就是指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地区。
深圳市,在经济发展方面确实领先全国,一方面是政策所致,另一方面深圳是移民城市,不排外,有创新意识,所以造就了深圳的今天。不过,深圳市并不完美,在很多方面还无法称霸全国,如高等教育方面实力就不强,并没有一所全国知名高校,毕竟大学不仅仅需要“资金”,还需要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
总之,深圳市取得了伟大成就,见证了改革开放,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⑤ 为什么深圳最早经济特区,几十年发展那么快,还是没有上海发达呢
我觉得对于这个问题,需要多方面的考量,我就自己的看法谈两点。首先内,世间万物的发展都是需要容时间和底蕴的,深圳虽然快速发展了近35年,但是上海发展的时间可以说成是中国的历史,在这方面深圳就要逊色不少,在哲学的角度来解释,也就是有量变方得质变。其次,虽然深圳这几十年发展迅猛,可是上海发展的速度也不慢呀,再者,上海已经稳居中国经济中心好多年了,不是那么轻易可以动摇的。
⑥ 深圳30年的经济发展 急!!!
编者按:
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渔村,发展为我国南部综合经济实力、技术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最强的现代化大都市。深圳的巨变,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伟大成就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一个闪光点。
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示范区”,深圳发展壮大的每一步,都离不开中央的关怀和支持,更离不开坚持不懈的思想解放和始终不渝的改革创新。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深圳加工”、“深圳制造”到“深圳创造”,从“速度深圳”到“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绿色深圳”……围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深圳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实践和探索,不仅为自身经济发展注入了持久的活力,也为其他地方改革开放、科学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崛起为现代化大都市,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达6765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58亿元,在全国大城市中分别居第四位、第三位;出口总额1685亿美元,获得国际专利2480项,均居全国各城市第一位。深圳的成功,给人以启迪。
深圳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开放是深圳的发展之源,深圳能有今天的发展局面,首先得益于在不断扩大开放中抓住机遇、用好机遇。深圳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经历了4个趋势性变化。
一是以吸引港资为主到外资来源全球化。从大规模引进港资,到外资来源扩大到9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是从“三来一补”到企业“走出去”。利用“三来一补”企业的溢出效应,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三是从内向型联合到外向型联合。以产品加工、贸易、科技成果、资金和其他资源为纽带,通过内地、深圳、海外“三点一线”的联合模式,共建出口加工基地,携手走向国际市场,使深圳和内地的出口规模迅速扩大。
四是从利用“香港因素”到深港紧密合作。从与香港建立“前店后厂”的产业合作关系,到共建世界级大都市。
敢为天下先,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上世纪80年代初,当全国还在争论计划和市场关系时,深圳就提出了“四个为主”,即建设资金以引进外资为主,经济成分以发展外资企业为主,经济运行以市场调节为主,产品销售以外销为主。率先在全国建立起市场经济的基本体系和运行机制。
深圳以推进土地有偿使用为重点,率先进行土地管理体制改革。1980年,深圳签订了第一个土地有期有偿使用协议书。
1987年,深圳率先采取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公开招标、协商议价等3种有偿让渡方式,允许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再转让和抵押。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公开拍卖,开创了我国国有土地商品化经营的先例。
深圳率先实行招聘录用、竞争上岗、合同用工,首开劳动力商品化的先河。同时建立起劳动力市场和人才智力市场,促进人力资源在市场中实现合理配置。
深圳率先进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1985年在全国率先建立外汇调剂中心。最早引进和兴办金融机构,1982年1月,深圳引进了全国第一家外资银行——南洋商业银行深圳分行。1986年兴办了深圳发展银行。最早探索发展资本市场,1990年成立深圳证券交易所,发行第一张股票,吹响了我国发展资本市场的前奏。
深圳最早推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推进股权多元化,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最先探索建立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和运营机制,建立了国资委(办)、资产经营公司、国有企业3个层次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深圳在全国较早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按大行业、大系统综合设置机构,形成了“大贸工、大交通、大文化、大城管、大农业”的管理格局,减少了协调成本,提高了行政效率。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政府绩效评估试点,推行部门责任“白皮书”制度,在政府效能建设上迈出重要步伐。在全国率先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通过3轮改革,全市审批、核准事项减少了60%左右。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深圳几乎从零起步,实现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1991-2007年,高新技术产业以年均超过40%的速度增长,2007年的产值达7599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54%左右。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400多亿元,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58%。
深圳抓住国际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兴起的机遇,不失时机地选择高新技术产业为目标。顶着“三来一补”企业向周边地区迁移、工缴费大幅下降的压力,力促“三来一补”产业优化升级。正是由于确立了正确的产业发展目标,才会有今天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产业格局。
1990年,从深圳市第一次党代会提出以“高科技产业为先导”起,历次市党代会始终如一地坚持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目标,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推动从“深圳加工”“深圳制造”到“深圳创造”。认识与行动的高度一致和政策的连续性,是深圳高新技术产业越做越大的重要保证。
深圳市政府掌握的财政资金通过贷款贴息、贷款担保、资本金补助和奖励等方式向高新技术产业倾斜,引导越来越多的社会资金和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此外,在土地、厂房等资源配置上向自主创新的高新技术产业倾斜,努力营造适宜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硬环境和软环境。
深圳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通过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带,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不断完善高新技术产业链。同时,注重培育具有行业领先优势的龙头企业,通过这些企业率先发展,带动整个产业发展。近年来,一大批民营科技企业迅速成长起来,市场份额做到了所属行业的国内第一。
鼓励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
深圳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国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官产学研资介相结合的研究开发体系,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一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形成“四个90%以上”的格局,即: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于企业。经过多年发展,深圳从事高技术产品研发生产的企业有3万多家,企业自主创新蔚然成风。
二是建立以风险投资和贷款担保为主的政府支持体系。1994年由政府出资成立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担保公司,专门在企业创新创业初期进行投资或提供贷款担保,为1800多家企业提供了担保服务,担保项目2000多个。1999年,深圳又成立了由政府控股的创新投资公司,专为企业的创新创业活动进行风险投资。
三是大力推动产学研结合。深圳大力加强公共研发、公共技术、公共检测、公共信息等开放平台建设,鼓励企业与国内外的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互利互惠的市场化协作关系,通过成果转让、委托开发、联合开发、共建开发机构和科技型企业实体等,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不仅为深圳培养了一批创新型人才,而且孵化出大量科技企业。
四是探索多种创新路径。“学习创新”路径。民营企业学习外资企业的技术,通过消化、创新,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配套生产”路径。民营企业从简单技术和工序的组装,发展到辅件、一般零部件、主要零部件、关键零部件乃至整机的加工制造,逐步由市场“配角”成长为“主角”;“市场挤占”路径。民营企业在与外资企业的合作过程中,逐步掌控了市场销售渠道,最终挤占了外资企业的销售市场而成长壮大;“股权扩张”路径。部分加工贸易企业的中方投资者,通过购买合资企业外方股权,先实现自主设计研发(ODM),然后进一步向自有品牌(OBM)升级,最终成为内资控股的高科技企业。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深圳经济特区所以能越办越好,关键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不懈地解放思想,始终不渝地改革创新,持之以恒地追求发展,矢志不移地坚持前进的方向。
深圳不断解放思想,敢闯敢试敢探索。深圳发展取得的成果,根源于对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理解比较深、把握比较准、行动比较自觉。正是由于掌握了解放思想这把利器,深圳才能够通过改革创新,闯出一片新天地。
深圳认准方向不动摇,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从深圳经济特区建设一开始,中央就赋予了为经济体制改革探索道路的任务。在经济特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对经济特区朝什麽方向走、怎样走,曾出现姓“社”姓“资”的争论,也出现过这样那样的干扰。在这些是是非非面前,深圳不为所动,不被干扰,坚定信念和信心,坚持按既定目标走下去。正是有了这种执着,才会有今天的成果。
深圳坚持协调发展,破解发展难题。深圳坚持协调发展的思路,提出加快社会发展,建设“和谐深圳”;转变发展模式,建设“效益深圳”;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深圳”;以提高生活质量为重点,促进人均财富、居住条件、环境质量、平均受教育程度等达到新的水平;以“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为主题,塑造城市文化。这些富有新意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深圳破解发展难题,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
从经济特区始建起,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就无处不在。在把握发展方向上,深圳的重大发展战略,都是经过科学论证提出的,并通过党代会确定为指导方针。在班子建设上,以“务实、和谐、善政、廉洁”为目标,全面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在基层组织建设上,突破“单位建党”的单一模式,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积极探索“社区党建”,哪裏有党员,哪裏就有党的组织。在队伍建设上,以健全反腐保廉体系为重点,大力实施“阳光工程”,重大决策和经济事项,凡能公开的一律向社会公开,从源头上防止腐败。
当前,深圳正处于改革发展关键时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圳提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新的更高的目标。
春风又唤南海潮。党的十七大吹响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号角,深圳又迎来发展的春天,深圳的明天会更好。
⑦ 30年以来深圳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发展
深圳建市(公元1979年)
1979年3月,中央和广东省决定把宝安县改为深圳市,受广东省和惠阳地区双重领导;11月,中共广东省委决定将深圳市改为地区一级的省辖市。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设置经济特区。1981年3月,深圳市升格为副省级市。1988年11月,国务院批准深圳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并赋予其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1992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授予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市政府制定地方法律和法规的权力。
2004年,深圳成为无农村的城市。
深圳是中国口岸最多和惟一拥有海陆空口岸的城市,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主要门户之一,有着强劲的经济支撑与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7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表明,深圳的城市综合竞争力位列内地城市第一。
1979年的深圳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606元。经过27年建设和发展,深圳由一个昔日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欣欣向荣的现代化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罕见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速度。
2006年,深圳市国内生产总值达5684亿元,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23亿元,增长17.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72亿元,增长7.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71亿元,增长16.2%;进出口总额2374亿美元,增长29.9%,其中出口总额1361亿美元,增长34.1%,连续14年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
经济规模
深圳经济总量相当于国内的一个中等省份,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的第四位,是中国大陆经济效益最好的城市之一。1979年人均GDP仅为606元,到2006年达到8619美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
财政收入
2006年,深圳财政收入实现历史性突破,除上划中央收入1130.16亿元外,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历史性突破500亿元大关,达到500.88亿元,比上年增加88.5亿元,增长21.46%。
经济地位
经济特区建立27年来,深圳由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外贸出口、海洋运输等多方面占重要地位的城市。深圳地处珠江三角洲的前沿,是连接香港和中国内的纽带和桥梁,是华南沿海重要的交通枢纽。深圳经济特区在中国的制度创新、扩大开放等方面承担着重要使命。
深圳为中国内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的城市,是经济效益最好的城市之一,地均产值、人均收入水平和外贸出口总额稳居中国内地大中城市第一;国内生产总值居大中城市第四位;财政收入居大中城市第三位;进出口总额占中国大陆七分之一,连续12年居大中城市第一,集装箱港口吞吐量位居世界第四,深圳国际机场为大陆四大机场之一。
深圳基本建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为基础,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适应现代化中心城市功能”的新型产业体系,高新技术产值居国内城市首位。
在区域结构上,深圳业已形成的“南软北硬”、“南高北重”、“东西两翼旅游港口”的产业分工布局和特色。南面特区内福田、罗湖、南山、盐田四区集中发展金融、物流、高新技术研发、软件、商贸等“软产业”,规划建设新型的都市产业园区,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会展经济,体现出高新技术、高端产业和高附加值的“三高”特点。北面宝安、龙岗两区以“硬产业”为主,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引进关乎全市经济发展前途的大项目、基础工业项目。东西两翼利用山海等资源优势集中发展港口经济和旅游经济。
2004年深圳宏观经济调控能力显著提高,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增强。全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完成年度预期目标情况良好。
深圳经济发展不断攀上新台阶。生产总值5年实现了2000亿元、3000亿元两个台阶的大跨越,年均增长15.8%,2004年达到4282.14亿元。其中第一次产业增加值12.33亿元;第二次产业增加值2211.23亿元;第三次产业增加值2058.58亿元。人均GDP 79221元人民币,居全国之首。
深圳正在努力建设一个能有力支持经济发展、能有机配套产业结构、能有效防范化解风险的金融体系,到2010年建成中国一流的现代化、国际化的金融中心城市。
金融业
深圳银行、证券、保险业机构密度、外资金融机构数量以及从业人员比例均居全国前列。2006年,深圳金融业总资产达到了1.6万亿元,全市金融业年收入增长率首次超过了GDP的增长率,取得了近10年来最好的成绩。
深圳市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金融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力争为金融机构提供最优惠的政策、最优化的环境和最优质的服务。计划到2010年,深圳市金融产业增加值达到1350亿元,金融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5%以上。
⑧ 详细介绍深圳发展史的书
深圳市的历史可分为4个时期:归附时代,建县时代,县境分割时代,建市时期
建市时期:
建市时期1979年2月,国务院发布38号文件,提出在若干年内把深圳建设成为相当水平的工农业结合的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建设成为吸引港澳游客的旅游区;建设成为新型的边境城市。3月,中央和广东省委决定把宝安县改为深圳市,受惠阳地区和省委双重领导。11月,中共广东省委决定,将深圳市改为地区一级的省辖市,直属省领导。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41号文件,明确指出要积极稳妥搞好特区建设,并将“出口特区”改为“经济特区”。从此,深圳正式定为“经济特区”。同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颁发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对外宣布“在深圳、珠海、汕头三市,分别划出一定区域,设置经济特区”,10月,广东省委宣布恢复宝安县建制,同时宣布深圳市的政治待遇与广州市相同。1988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深圳市在国家计划中包括财政计划实行单列,并赋予其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
1992年7月,全国七届人大常委会第26次会议通过决议,授予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和深圳市人民政府有制订法律和法规的权力。
1992年撤消宝安县建制,设立深圳市宝安、龙岗两个市辖区,于1993年1月1日正式挂牌。1998年设盐田区,3月30日挂牌办公。
现有罗湖、福田、宝安、龙岗、盐田、南山6个市辖行政区,24个街道办事处,19个镇。福田区位于深圳经济特区中部。是人民政府所在地。该区于1990年1月4日建制,区人民政府于同年10月7日成立。区政府驻深南中路田面。全区总面积78.8平方公里,行政区域东起红岭路与罗湖区相连,西至车公庙工业区与南山区相连,南临深圳河与香港毗邻,北接宝安区。辖园岭、南园、福田、沙头、梅林、华富、香蜜湖7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67.72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5.8万人。
罗湖区
位于深圳经济特区中部。是特区城市开发较早的商业中心区。该区于1990年1月4日建制,区人民政府于同年9月21日成立。区政府驻文锦中路。全区总面积74.2平方公里,行政区域东接盐田区,西至红岭路与福田区相连,南临罗湖桥与香港毗邻,北连龙岗区。下辖黄贝、蛟湖、南湖、桂园、翠竹、笋岗6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57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7.99万人。
南山区
位于深圳市经济特区部。该区于1990年1月4日建制,区人民政府于同年9月24日成立。区政府驻南头。全区总面积150.79平方公里,其中二线为119.4平方公里,二线外31.39平方公里(包括内伶仃岛和大铲岛),行政区域东至车公庙工业区与福田区相 连,西至伶仃洋,北背羊台山与宝安工相连,南临香港。辖沙河、西丽、南头、南山、粤海、招商、蛇口7个街道办事处 。总人口44.7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0.8万人。
盐田区
位于深圳经济特区东部。该区于1997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区政府驻沙头角镇。全区总面积67.36平方公里,行政区域东起大鹏湾背仔角与龙岗区相连,西接罗湖区,南连香港新界,北接龙岗区。下辖沙头角镇,梅沙、盐田2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12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6万人。
宝安区
位于深圳市西北部。该区于1992年11月11日建制。区政府驻新安(原宝安县城)。全区总面积733平方公里,行政区域东接龙岗区,南连南山区、福田区、西临伶仃洋,北靠东莞市,深圳机场在该区辖区内。全区辖西乡、福永、沙井、松岗、公明、石岩、龙华、观澜8个镇和新安、光明2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124.6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4.2万人。
龙岗区
位于深圳市东部。该区于1992年11月11日与宝安区同时建制。区政府驻龙岗,全区总面积940.9平方公里,行政区域东临大亚湾、大鹏湾、南连罗湖区、盐田区及香港,西接宝安区,北靠惠州市、东莞 市,大亚湾核电站在该区辖区内。全区辖布吉、平湖、横岗、龙岗、坪山、坪地、坑梓、葵涌、大鹏、南澳10个镇。全区总人口98.4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6.8万人。
深圳经过二十年的改革春风沐浴,往日的老城区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气势非凡的“地王”,绵密林立的高楼大厦,大街上、商场内川流不息的人群以及华灯初上时那绚丽夺目的霓虹灯……一片繁华欣荣的景象,无处不透露着勃勃生机。即便是见证了特区的发展与成长的拓荒者们,看到这一奇迹也感慨不已
⑨ 深圳地区在经济发展中有什么地优势
1:人力资源优势
解释:深圳,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积累了相当多的人才。各行各业的都有。内而且,相当一部容分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人才。
2:信息资源优势
解释:当苹果产品火的时候,你看看,跟苹果配套的充电器,苹果皮,保护套,移动电源,几乎都是深圳生产的,或者是最早的,最好的,都是深圳生产的。当LED技术用于照明的时候,深圳,一年多的时间,又诞生了1万多家照明公司。这样的情况不胜例举。所以,2000年前,深圳制鞋,衣服,工艺品,产业规模很大。之后转移到东莞,惠州,浙江。2000年之后,电脑周边产品,是深圳的主项。现在,也转到浙江了。
3:配套资源优势
不管是(民用)高端制造业,在全世界商人眼中,都是一块宝地。廉价产品,老外知道去浙江。但是,哪怕是普通的工艺品,高端一点的,几乎还是留在深圳,不用说,高端制造了,电子技术,金属加工,等等,还是主要以深圳为生产中心。
4:服务资源优势
深圳的服务,还是一流的。不管是饭馆,还是打出租车,大家都能感受到,和内地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