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什么举世瞩目成就
一是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高。1978--2008年,新疆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3%。从2003年起,连续6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年均增长11.1%。人均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13元增加到2008年的19893元,在西部省区中位居前列;全口径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7.12亿元增加到2008年817亿元,增长近114倍,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61亿元,比1978年增长近50倍;1978--2008年,新疆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956.7亿元,是改革开放前29年的137倍。特别是2000年以来,新疆进入了大规模投资开发的"黄金"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11377亿元,占改革开放以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76%,大大超过建国后新疆前50年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总和,建成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重要基础产业和新的生产能力,对支撑新疆大开发、大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新疆在国家大局中的地位明显提高。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新疆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极大地增强了经济社会发展后劲。在水利设施建设方面,重点实施了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乌鲁瓦提水利枢纽、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目前全区水库总库容83.8亿立方米,在建的水库库容约60亿立方米,拟建山区控制性水库库容70多亿立方米,全部建成后库容将达218亿立方米,届时新疆将依靠大型水利枢纽适时调节供水,有效地掌握水资源配置的主动权。在交通设施建设方面,在相继建成北疆铁路、南疆铁路、兰新铁路复线的基础上,近年来又先后开工建设了精-伊-霍、乌鲁木齐-精河复线、奎屯-北屯、吐鲁番-库尔勒二线、喀什-和田、兰新线嘉峪关-阿拉山口段电气化改造、库尔勒-阿克苏二线、库车-俄霍布拉克、五彩湾-将军庙、哈密-罗中等,目前正在同时建设11条铁路,兰州-乌鲁木齐第二双线、福海-富蕴、将军庙-哈密、哈密-策克(额济纳)等五条铁路将于今年年底前陆续开工,新疆铁路进入了高速建设时期,这在新疆乃至全国省区铁路建设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同时,新疆公路和民航建设也取得了长足发展,2008年,公路里程14.7万公里,在全国排名第10位;民航机场15个,通航里程14.8万公里,是我国拥有机场最多、航线最长的省区。目前新疆公路和民航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高潮,规划2009-2013年公路建设总投资1200亿元,重点建设境内高速公路网络、加大国省道改造力度、加强口岸公路建设、加快农村公路建设。除在建的乌鲁木齐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喀什机场改扩建和哈密机场复航工程外,"十一五"后两年,新疆还将陆续开工建设伊宁、吐鲁番、库车、石河子、博乐等机场。
三是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新疆拥有得天独厚的土地光热、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势,为特色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按照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的要求,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着力推进粮食、棉花、林果、畜牧四大基地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1978-2008年,农业增加值由14亿元增加到691亿元,增长48倍。2008年,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棉花产量301.6万吨,比1978年增长54倍,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40%;林果面积1450万亩,其中南疆环塔里木盆地达1200万亩,果品产量451万吨,成为农民增收新的重要增长点;肉类产量175万吨,比1978年增长16.5倍,现代畜牧业产值占大农业的比重达到27%。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自治区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以来,新疆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相继建成了克拉玛依油田、塔里木油田、吐哈油田三大油田基地,初步形成克拉玛依、独山子、乌鲁木齐、库尔勒-库车四大石油化工基地。2008年,原油产量2772万吨,天然气产量240亿立方米,分别比1978年增长6.7倍、95倍,油气当量居全国第一位。特别是随着西气东输一线二线、中哈石油管线、独山子千万吨炼油和百万吨乙烯等工程建设,奠定了新疆作为全国重要的战略能源基地和国际能源安全大通道的地位。新疆煤炭资源的开发已进入大发展阶段,一大批有战略眼光的国内大企业大集团纷纷介入新疆煤炭煤电煤化工产业,一批千万吨级的煤田相继开工建设。在加强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的基础上,相继建成了卡拉通克铜镍矿、阿西金矿、阿舍勒铜矿、罗布泊钾盐等一批重点项目,钢铁、贵金属、有色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已初具规模。形成了天山北坡经济带、乌昌一体化、库尔勒-库车石化工业带等工业聚集区,新型工业化显示出极好的发展前景。
新疆人文、地理、自然生态环境之独特,旅游资源之丰富是内地省市所不具备的。新疆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2008年,全区共接待国内旅游人数2195万人次,超过了全疆人口总数,国内旅游收入197.95亿元;接待国际旅游人数36.32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36亿美元。
四是对外对内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充分发挥向西开放的地缘区位优势,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开拓中亚、西亚、南亚、东欧和俄罗斯市场,加强与内地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贸易合作,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目前,新疆有一类口岸17个,二类口岸12个,已与14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2008年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222亿美元,是1978年的946倍,居中西部地区之首。积极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参与新疆优势资源开发和优势产业发展,目前在新疆落户的区外企业达10549家,其中世界500强及外国知名企业25家,引进我国500强企业75家。
五是和谐社会建设迈出新步伐。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普九"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全面推进,率先对贫困地区中小学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对农村义务阶段中小学生免收学杂费。全面推进"双语"教育工程,把提升高中阶段教育作为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国家和内地省区的大力支持下,内地高中班和疆内初中班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医疗卫生服务逐步改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实现了全覆盖。大力实施"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促进了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城乡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19元增加到2008年的1143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19元提高到2008年的3505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35倍和28倍。
2. 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1\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增长,总量在世界的位次由第六位跃居第四位,人均国民总收入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经济实现了连续四年10%以上的增长速度.2003年-2006年年均增长10.4%,不仅比同期世界年均增长4.9%高出5.5个百分点,而且比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增长9.7%高出0.7个百分点.经济增速不仅快,年度之间波幅也比较小.人均国民总收入翻了近一番,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2、经济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地区、城乡和产业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出现了明显的积极变化,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第三产业比重继续提高.城乡经济在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中趋向协调发展.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大量的乡村人口由农村向城镇的转移,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3、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国家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持续大幅增加,节能减排取得初步成效.财政收入在四年内翻了一番多.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使得我们办了多年想办而未办成的一些大事,重点加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切实加大了对落后地区和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力度,有效地保障了经济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企业利润连续四年保持在20%以上速度的增长,拓展了企业的发展空间,调动了企业的发展积极性。
4、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工业生产迅猛发展,供给能力大幅提高.我国粮食产量连续三年增产,棉、油、肉等主要农产品稳产增产。
5、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加强.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建成投产,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得到加强,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煤电油运等“瓶颈”制约得到明显缓解。
6、对外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进出口贸易总额连升三位居世界第三位,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位。
7、城乡居民生活持续提高和改善,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改革和发展的实惠。
8、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经济社会呈现同步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
3. 什么叫“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
“经济”就是如何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果,
社会是指处于特定区域和时期,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是自然环境、人口和文化。
社会经济发展,是指除经济外,还包括文教卫生、社会福利、养老院、社会保障等
等方面的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所指范围比较小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4.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取得那些成就
1、改革开放推动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
1978年5月开展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打破了教条式的理论禁锢,恢复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奠基石。
2、改革开放推动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伟大创举,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经济基础。
3、改革开放推动中国全方位开放。
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中国经济不仅仅局限于引进来,更提升了走出去的高度,“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亚投行的设立、G20峰会的召开都表明,中国在国际经贸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已经逐渐成为全球化的重要推动者。
4、改革开放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能够从根本上保障经济社会在稳定的环境下顺利发展。改革开放推动我国全面走向法治社会,必将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
5、改革开放极大地改变了我国人民生活图景。
改革开放给人民生活带来巨大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将一步步变为现实,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我国的发展进步带来了无穷的活力。
5. 过去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2012–2017
高速铁路运营里程突破1.6万公里,居世界首位。建设了一批跨流域调水和骨干水源工程。信息化水平全面提高,新一代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广播电视网、卫星通信等设施建设加快,逐步形成了超高速、大容量、高智能国家干线传输网络;推动了三网互联互通和业务融合。
6. 自身及家族经历,谈一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升级家族经历,谈一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都取得了很多成就,在航天铁路,还有沿海城市的发展
7. 如何认识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历史性抉择,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纪元。
40年来,中国共产党无惧风高浪急,无畏艰难险阻,聚精会神搞建设,卯足干劲谋发展,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奋力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7)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扩展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结构调整贯穿于经济发展的40年,是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升级的40年,也是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的40年。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产业带动转向依靠三次产业共同带动。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实现了由单一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变。工业结构不断向中高端水平迈进。
2017年,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2.7和32.7%,分别比2005年提高0.9和4个百分点。服务业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201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
2017年,服务业比重提升至51.6%,比1978年上升2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8%,提高30.4个百分点。
8.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新华社北京10月6日电 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介绍,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日前介绍,1949年,城镇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不足100元,2008年达到15781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8.5倍;1949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不足50元,2008年达到4761元。
与此同时,我国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城乡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78年的57.5%和67.7%下降到2008年的37.9%和43.7%,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已属于富裕型,农村居民也达到了小康水平。
我国扶贫开发取得历史性成就,2007年,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已从1978年的2.5亿人下降到1479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从30.7%下降到1.6%。
9.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未来发展围绕以下两点为基础发展:
1、稳中求进
“稳”是主基调,是大局。上半年我国经济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向好态势,韧性更足、结构更优、质量更高,为我们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打下了坚实基础。统筹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首先就要做好“六稳”工作,即这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以稳定宏观经济大局。
2、稳中求进
“进”是积极进取、奋发有为。如何“进”?就是要在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三大攻坚战”,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就是要着眼解决新问题、应对新挑战,把补短板作为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更好结合起来,把稳定就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好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稳”和“进”不是割裂的,而是辩证统一的,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必须把“稳”和“进”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我们讲“稳”,不是消极应对、不思进取、自缚手脚,决不能面对外部环境发生的明显变化无动于衷,决不能面对经济运行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无所作为,而是要把该稳的坚决稳住,扎实做好“六稳”工作,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经济社会大局稳定。
(9)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扩展阅读: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使沿线各国通过合作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全球问题需要全球性的解决方案,各国必须展开合作。“一带一路”倡议契合中国领导人提出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改革开放让数亿中国人摆脱了贫困,助力联合国提前5年达成了千年发展目标中的这一条,即力争在2015年前实现极端贫穷人口比例较1990年水平减半。
参考资料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评论员:稳中求进,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人民网-希望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更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