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台州经济发展

台州经济发展

发布时间:2020-11-30 16:48:52

① 浙江台州市的经济发展在浙江省内有什么成绩

据去年数据表明,台州的经济发展很快,排名省内第六名,成绩相当傲人,后期还会有不错的发展。

② 产业集群对台州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是产业集群的内生性。台州产业集群的萌芽、壮大、升级都扎根于本土,与本地的产业历史密切相关,与本地的社会文化密切相关,与本地的要素禀赋密切相关。块状经济萌芽时期在产业选择上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一旦选择就有了路径倚赖,产业优势被不断强化,从而形成区域新的产业禀赋。二是主导产业的关联性。台州产业集群不是单个行业的企业集群,而是产业之间具有很强关联性的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如模具行业对塑料行业具有直接的支持作用,对汽车摩托车、缝制设备、家用电器的塑料配件生产具有很大的支撑作用。三是产业升级的连续性。改革开放以来,台州走过了持续的产业升级历程,工业产值比重最高的行业从食品饮料业转到服装皮革业再到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支柱行业的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升级的成效相当明显。

③ 台州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前景

1、浙江海洋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我们带来了重大历史机遇。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台州在浙江海洋经济格局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计划安排海洋经济重点项目148个,总投资超过4700多亿元,预计“十二五”投资2500亿元,将成为台州今后一个时期最大的竞争优势,也为我们开发区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2、台州沿海开发战略的实施为开发区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开发区滨海区块是我市沿海产业带建设先行区、开发区工业经济的主战场,也是今后二十年台州市区工业发展最重要的载体和平台。这里将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功能突出、配套服务完善、环境优美的城市新区。
3、区内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的实施为开发区发展带来重大商机。滨海区块新材料工业园规划用地500亩,工业总投资20亿元,目前已落户2个项目,投资7亿元,明年将建成投产。这些都将极大带动配套产业发展,也带来民间资本的投资机遇。

④ 浙江台州市都包括哪几个县市 人口及经济发展状况

椒江、黄岩、路桥三个区,临海、温岭两个县级市,玉环、天台、仙居、三门四个县
600万人口 2011 年, 全市实现生产总值 2794.91 亿元

⑤ 浙江台州经济情况

我是温岭的,台州经济最好的就是温岭了!2008年中国城市GDP排名

1.上海 直辖市 上海 10296.97 中国第一个GDP过万亿的城市

2 北京 直辖市 北京 7870

3 广州 副省级 广东 6068.41 广东省GDP最高的城市,同时也是GDP最高的中国副省级城市

4 深圳 副省级 广东 5684.39 中国GDP最高的非直辖市及省会城市

5 苏州 地级市 江苏 4820.26 江苏省GDP最高的城市,中国GDP最高的地级城市

6 天津 直辖市 天津4337.73

7 重庆 直辖市 重庆 3486.2

8 杭州 副省级 浙江 3440.99 浙江省GDP最高的城市

9 无锡 地级市 江苏 3300

10 青岛 副省级 山东 3206.58 山东省GDP最高的城市

11 佛山 地级市 广东 2926.72

12 宁波 副省级 浙江 2864.5

13 南京 副省级江苏 2774

14 成都 副省级 四川 2750 四川省GDP最高的城市

15 东莞 地级市 广东 2624.63

16 武汉 副省级 湖北 2590 湖北省GDP最高的城市

17 大连 副省级 辽宁 2569.7 东北地区及辽宁省GDP最高的城市

18 沈阳 副省级 辽宁 2482.5

19 烟台 地级市 山东 2402.1 山东省GDP最高的地级城市

20 唐山 地级市 河北 2362 河北省GDP最高的城市

21 济南 副省级 山东 2185.1

22 哈尔滨 副省级 黑龙江 2094 黑龙江省GDP最高的城市

23 石家庄 地级市 河北 2064 河北省GDP最高的地级城市

24 郑州 地级市 河南 2001.5 河南省GDP最高的城市

25 泉州 地级市 福建 1901.42 福建省GDP最高的城市

26 温州 地级市 浙江 1834.38 浙江省GDP最高的地级城市

27 长沙 地级市 湖南 1790.66 湖南省GDP最高的城市

28 南通 地级市 江苏 1758.34

29 长春 副省级 吉林 1741.2 吉林省GDP最高的城市

30 潍坊 地级市 山东 1720.88

31 绍兴 地级市 浙江 1678.19

32 福州 地级市 福建 1656.94

33 淄博 地级市 山东 1645.16

34 大庆 地级市 黑龙江 1620.3

35 常州 地级市 江苏 1560

36 台州 地级市 浙江1467.48 台州民营经济的比重占了台州经济总量的97%以上,高于同省的 宁波70%,绍兴96%的比重水平。高程度的私有化也促使台州拥有了雄厚的民间资本和发达的金融放贷业。据十年前有关部门统计,仅路桥小小一个区的私人企业,总资产上亿元的有18家,上千万的有2800多家,至于那一些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更是多如牛毛。台州虽然是个新兴的城市,名气不大,但起点高,发展迅猛。仅2002年,台州就以13.8%的增速名列浙江省首位。2003年年,台州的人均收入水平超过杭州、宁波、上海、北京,跻身浙江省上半人均收入第二,全国人均收入前十名的位置,成为了继杭州、宁波、温州后的浙江又一大城市 。200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列长三角地区第一位。
最后入队的“小弟”最有钱,浙江省台州市后来居上,以居民人均收入9940元居位长三角16城市之首。台州是2005年4月份才被正式接纳为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然而,台州市这个最后入队的长三角16城市中的“小弟弟”,却在今年上半年长三角16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排行中排在了首位。今年上半年,台州市城镇居民人均收入高达9940元,比排在第二名的上海市高出280多元,居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首位。
今年上半年,台州市实现生产总值600亿元,同比增长13%。生产总值的增长带来了居民收入平稳增长,台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10.7%,达到了9940元,其中,温岭和玉环的居民收入都超过了1万元,分别为11908元和10503元。
上半年,长三角城市居民收入平稳快速增长,16个城市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123元,比去年同期增加千余元,增速均值达到14.5%。在长三角16个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排行中,除上海外,前七位均为浙江省的城市。它们分别是绍兴(9425元)、宁波(9381元)、杭州(9055元)、舟山(8665元)、湖州(8645元)。
初步核算,200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965.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3.54亿元,增长2.4%;第二产业增加值1037.47亿元,增长8.3%;第三产业增加值794.26亿元,增长12.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6.6:53.9:39.5调整为6.8:52.8:40.4。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为34374元,比上年增长8.7%,按年平均汇率折算已达4949美元。
2008年,市区实现生产总值714.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4%。市区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6983元,比上年增长7.5%。
2008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935.9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1%,增幅比上年回落7.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060.86亿元,比上年增长13.2%。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59.58亿元,比上年增长4.4%,增幅比上年回落12.3个百分点。
2008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9.71亿元,比上年增长1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1%。
全年共接待旅游总人数2605.2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3%,其中入境旅游人数10.38万人次,增长11.5%。实现旅游总收入208.59亿元,比上年增长19.0%,其中旅游外汇收入7047万美元,增长13.7%。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38.1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5%。
全年新签外资项目38个,项目总投资4.35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2.7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66.6%,实际利用外资2.39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3.3%。
2008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574.06万人,其中男性人口295.38万人,女性人口278.68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6.0:100。全年共出生6.53万人,死亡3.4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1.42%,比上年回落0.53个千分点,死亡率为6.0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39%,比上年回落0.8个千分点。总人口中市区人口152.75万人。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38元,比上年增长8.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5%。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180元,比上年增长10.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1%。乡镇街道资料截至2005年12月31日;面积、人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7)》,人口截至2007年底。
台州市 面积9413平方千米,人口560万人。辖3个市辖区、4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市人民政府驻椒江区市府大道市民广场东100米。
椒江区 318000面积 276平方千米,人口 48万人。区人民政府驻海门街道青年路404号。
黄岩区 318020面积 988平方千米,人口 58万人。区人民政府驻东城街道县前街22号。
路桥区 318050面积 274平方千米,人口 43万人。区人民政府驻路北街道管淋村。
临海市 317000面积 2171平方千米,人口112万人。市人民政府驻古城街道东方大道。
温岭市 317500面积 836平方千米,人口115万人。市人民政府驻太平街道人民东路128号。
三门县 317100面积 1072平方千米,人口 41万人。县人民政府驻三门县海游镇湫水大道9号。
天台县 317200面积 1426平方千米,人口 56万人。县人民政府驻始丰街道玉龙路1号。
仙居县 317300面积 1992平方千米,人口 47万人。县人民政府驻环城西路50号。
玉环县 317600面积 378平方千米,人口 40万人。县人民政府驻珠港镇东城路6号。改革开放以来,温岭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形成了机制灵活、市场活跃、民资丰厚等鲜明的区域经济发展特色,是浙江省优先培育的中等城市,省 17 个扩权县之一,先后获“ 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中国明星县(市)”、“全国农民收入先进县市”、“全国科技先进县市”、“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县市”和全省目前唯一的 “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称号。 2004 年, 全市实现生产总值 291.8 亿元,增长 13% ,居全省第 4 位;财政总收入 20.32 亿元,增长 13.8% ,居全省第 7 位,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10.46 亿元,增长 20.3% ,居全省第 10 位;农民人均纯收入 7026 元,增长 6.6% 。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和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位居全国百强县市 33 位和 11 位。 2005 年第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 64.44 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 11.2% ;今年 1-5 月份财政总收入 9.77 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5.02 亿元,同比增长 1.8% 。辖太平、城东、城西、城北、横峰 5 个街道,泽国、大溪、松门、箬横、新河、石塘、滨海、温峤、城南、石桥头、坞根 11 个镇,面积925.8平方公里,人口 116 万,是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县市之一。

⑥ 台州人文精神对台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弘扬人文精神 彰显软实力灵魂

“软实力”是相对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硬实力”而言的,指一地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影响力与感召力。其中人文精神是最具本源的因素,寓无形于有形,影响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区域发展过程中,人文精神深刻影响人的精神面貌、文化形态和发展模式。增强和提升软实力,最根本的是要致力于人文精神的传承、改造和创新。“敢冒险、有硬气、善创造、不张扬”是对台州人文精神特征的鲜明概括,并被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弘扬台州人文精神,有利于提升台州软实力建设,推动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一、顺势而为,铸就“台州魂”

人文精神的形成,是在特定的资源禀赋环境中、社会历史条件下,为谋求可持续发展,在长期的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选择怎样的发展模式,走怎样的发展道路,离不开当地特定的资源环境、生活方式和人文基础。马克斯·韦伯在他的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认为新教伦理观,如诚实、守信、勤俭、敢冒风险等是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前提条件。诺斯(1994)指出,决定制度变迁的渐进性特征主要是由非正式制度的演变的渐进性决定的,即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习惯习俗、伦理道德、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以及意识形态等。改革开放以来,台州人民勇立潮头,敢于创新,坚持以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为先导,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发展道路,造就当下具有强大张力的优势产业、充满竞争活力的发展机制和富有独特魅力的台州精神,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沿着制度变迁原有路径和既定方向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善创造、重实干、勇开拓”对于台州较早确立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市场化改革为取向的经济发展道路,起到了关键作用。

(一)“善创造”成就台州腾飞

台州地处高山与大海之间,土地资源稀缺,交通不便,又处海防前线,国家投资少,国有集体经济基础薄弱。紧张的人地关系迫使台州人敢闯、敢冒,形成了务实、灵活、创新的人文精神。也正是这种善创造的人文精神,促使台州人突破改革开放之初各种制度和观念的桎梏,克服资源、人才、资金短缺等障碍,为台州经济起飞创造了先发优势。

早在八十初,台州创造性的提出实行“三大开发”(开发荒山、荒滩、荒水),发展“两水一加”(发挥台州“水产、水果”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兴办农产品加工业),开展“两建一出”(建筑业、建材业和劳务输出)、收旧利废等,有效地突破资源和制度的限制。利用发达的加工业,大力兴办各类市场,走出了一条资本原始积累的创新之路。利用民间的“做会”传统,通过“合伙经营”和“打硬股”的形式,最终在全国率先形成股份合作制经营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工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难题。专业人才的匮乏,迫使台州人较早地开始“对外引智”,打破人才流动的制度性制约,外聘沪杭等地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星期日工程师”。

台州的创新精神还体现在民主政治建设上,温岭的“民主日”、玉环的“民主听证会”、路桥的“民情夜谈会”等基层民主政治形式的出现,通过鼓励群众表达自身利益诉求和愿望,实现了干群之间沟通渠道的畅通。经过长期的实践深化,形式不断完善,形成“民主恳谈”制。“民主恳谈”使台州基层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上升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与此同时,党代会常任制和“全程办事代理制”等创新举措,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实现了以民间和政府的互动、联动为途径,以“民营经济、民办文化、基层民主政治”的协调发展为重要特征,以实现富民强市为目标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

(二)“重实干”成就制造台州

台州所处的浙东南,历史上是浙东学派、永嘉学派等注重事功的学派的重要发源地。无论是以叶适为代表的“务实而不务虚”的永嘉学派,还是以陈亮为代表的“才德双行、义利双行”的永康学派;无论是以吕祖谦为代表的“切于实用”的金华学派,还是提倡个性自觉和主体能动的阳明心学,他们的思想精髓就是重功用、重实利,主张“通商惠工”,形成了“义利并存、工商皆本”、否定和突破“重农抑末”的传统经济观。这些都塑造并强化了台州重商创业,较少受传统制度约束,强调结果,务实而善操作的文化精神底蕴。

“重实干”体现了台州人对市场敏感,反应快,善于把握发展机遇。改革开放之初,抓住“短缺经济”的机遇,放手发展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实现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抓住国家实施沿海开放开发战略的机遇,用足用活国家的政策,实现了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张,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台州块状经济。抓住全球产业梯度转移的有利时机,做大做强台州的制造业。目前,汽车摩托车及其配件、医药化工、塑料模具、家用电器、服装机械、水泵阀门、工艺美术、食品饮料、鞋帽服装等九大支柱行业的产值已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85%以上,汽摩及配件、医药化工、模具塑料、缝制设备、家用电器为台州的五大主导行业,呈现出产业集群化、企业大型化的趋势,有48个工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一。至今已获得“中国化学原料药出口基地”、“中国塑料日用品之都”、“中国水泵之乡”、“中国阀门之都”、“中国工艺品之都”等9个国家级之都称号。其中,汽摩及配件行业以吉利汽车和钱江摩托为龙头,有生产企业4500多家,80%以上的配件都可以在台州加工完成,配套能力强。

台州的活力在民间,台州经济具有深厚的民间基础和庞大的群体阵容。全市有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近30万家,平均每二十人就有一个创业者,位居全国前列。在公布的2005年城市竞争力排名中,台州被认为是文化竞争力较强,排名第十三位,其创业精神和创新氛围等比较有利于经济发展。可以说,台州的人文精神营造了一个人人想创业、能创业的发展环境,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创业活力。

(三)“勇开拓”成就青藤经济

台州地处东海之滨,海岸线为浙江省之最。自汉置回浦县始,三国吴设临海郡,并在此首航台湾,那种不畏艰险,开拓进取,勇立潮头的海洋文化。形成了台州人四海为家,闯荡世界的文化特质,奠定了台州人勇于开拓、敢于冒险的精神,铸就了另类的经商意识。海洋文化形成了台州人动态的思维习惯,同时历经台风灾害磨练,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团结互助的“抗台精神”不断散发新的活力。

改革开放以来,成千上万的台州人背井离乡、走南闯北,修鞋、弹棉花、鸡毛换糖和从事贩运、建筑等,寻找计划经济体制中的市场缝隙,这既有资源匮乏的客观动因,更多的是根植于性格中敢闯敢冒、务实重商海洋文化的内在冲动。随着创业资本不断积累,从“货郎担”到台州商人、企业家,从个人的、小规模的活动发展到有组织的商业网络,全国各地不断涌现台州人的市场、台州企业、台州街、台州商人聚集地,他们的触角已伸向农业、资源开发、制造业、建筑、房地产、物流、基础设施等各个领域,投资规模日益扩大。台州商人不仅遍布全国,还延伸到了国外,进入国际经济的舞台,从市场、营销网络、生产基地、技术、品牌、人才等多个方面走向国际化。据统计,台州现有境外企业300多家,境外常驻人员600余人,从业人员1000多人,分布在美国、俄罗斯、越南、墨西哥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去年新批境外投资项目48个,中方投资额1892万美元,带动出口38680万美元,同比增长22%。为适应更高层次创业和合作的需要,台州在外创业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在上海、郑州、沈阳及境外的阿联酋、俄罗斯等地建立台州异地商会40多个,通过团队的力量来解决原来单个商户难以解决的问题,实现信息、资源、利益共享,团结起来,形成合力,共同发展。

在外创业的台州人经济是台州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百万在外创业的台州人是台州对外开放的重要力量,在外创业积累了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又反馈乡梓,台州人经济就是“青藤经济”。台州有100多万人在外经商办企业,台州产品50%以上销往国外,有力地促进了台州的对外交流合作和开放。可以说只要有市场,就有台州商人。

二、蓄势待发,考验“台州魂”

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提出了要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目标,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要求,市三届二次党代会提出了实施软实力战略,是对台州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的重大突破。善创造、重实干和勇开拓实现了台州经济跨越式发展,这些也构成台州发展软实力的灵魂。但是应该看到,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目标、环境和要求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台州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在新的形势下,需要与时俱进、深化完善、不断升华,面临着亟待厘清把握好以下三个关系。

(一)把握好破“旧”与立“新”的关系

在创业之初,不等不靠,敢创敢冒,为台州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台州经济长期发展形成了以小取胜、以多取胜、以价取胜、以量取胜的发展格局。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环境逐步趋于规范化、制度化,长期以来敢干敢闯、灵活变通的创业精神在规范化和制度化发展时期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其负面效应,发展的无序、恶性竞争,法制意识薄弱、人们契约、信用意识的淡薄等一系列因素制约了地方经济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市场体制和现代化社会的理性、规范相冲突。同时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配套的公共服务不到位,行政效率有待提高,市场监督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这些都需要通过实施“软实力”战略,在继承中求创新、创新中求发展、发展中求突破。

(二)把握好台州特色与国际惯例的关系

台州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大多数企业注重亲缘、实行家族式管理的经营模式,这与现代工业发展趋势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相适应。台州人顽强地从市场的夹缝中创业,寻找自己的生存之道,不等不靠的独立意识,造就了民营经济的体制创新优势以及块状经济的发展。但也正是这种不依赖外生力量的传统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台州的招商引资工作。应对外来人口和外来文化采取开放、包容和接纳的心态。在区域发展上,长期以来形成的以县域经济发展为主体的观念和发展格局,与城市化发展、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构建大台州的要求不相适应。这些都需要通过实施“软实力”战略,以国际视野,在更高层次和更广领域实现国际国内合作,区域协同发展。

(三)把握好“经济人”与“社会人”的关系

基于生存的需要,台州人具有强烈的向往致富的创业冲动,“讲求实效、注重功利”的传统价值观为民营经济和台州的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积累,要素和环境容量的制约不断加剧,市场主体不断成熟,社会结构日趋多元。构建和谐社会对市场主体创业的目的、创业的手段和方式、财富的使用寄予了更多的期望,对社会成员生活的意义、社会的责任等非物质追求提出更高要求,道德问题、功利主义思想面临现代文明进步的考验。这些都需要通过实施“软实力”战略,逐步实现从“经济人”向“社会人”回归。

三、乘势而上,升华“台州魂”

提升软实力灵魂,培育与提前实现现代化和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观念,必须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

(一)个体发展实现自发向自觉转变

塑就良好的价值评判标准。改革开放以来,台州“民间诱致政府增进”的渐进式变革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台州传统文化精神中所谓“讲求实效、注重功利”这样一种价值传统。这种价值传统使得台州人能够以一种务实的态度来对待原有的经济体制的一系列规则,以有利于生产发展和经济绩效提高作为衡量制度创新的标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台州不仅要关注效果和利益,更应关注自身发展是否对外部环境产生负效应。加强公民意识培养,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形成人对生命价值的终极关怀。

塑就公允的行为处事准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将现代社会理性、规范来作为一个人行为处事的基本准则,将节约、廉洁、负责任、尊重、和平、文明等作为每一位台州市民的行为处事准则而加以倡导。在全社会广泛开展道德教育活动。注重市民文明习惯的养成,深入宣传《台州市市民守则》和“七不”日常行为规范,大力推行基本礼貌用语和基本文明礼仪,使广大市民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加强普法教育活动,宣扬遵纪守法和利用法律保护意识,培育理性公民。

塑就公认的社会荣辱观。“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随着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台州人民应当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树立良好形象,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践行者,实践的优秀典范。社会舆论应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树立正面形象,引导人,教育人,成就人。充分发挥观念先导作用,与时俱进强化精神动力。

(二)企业发展实现创业为先向价值为上转变

实现价值取向的正当化。树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即在追求和实现企业利润的同时,更注重实现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提升企业主和员工的整体素质,塑造团结协作、服务至上、用户至上的共同价值观。在我们台州众多的企业中,树立典范,宣传和推广具有优秀价值取向的现代台州企业。

实现企业治理的现代化。积极推动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治理制度,鼓励民营企业的产权制度创新,加快民营企业的管理制度创新,促进民营企业的人才资源开发,加强民营企业家的整体素质提升。加快民营企业的传承制度改革,将成为台州民营经济再创辉煌的关键所在。

实现财富品质的高级化。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不断增长,企业的发展也是如此,对待财富和创造财富、培育企业和企业家同样重要。我们必须进行从“草根”到“贵族”的蜕变。为此,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学习型社会,创办企业家论坛等,把造就一代“开放开明、敢闯敢冒、守法守信、创业创新”的新台商作为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将其纳入民营经济再跨越的实践当中。

(三)区域发展实现本土意识向一体化发展观的转变

树立大台州一体化意识,有利于整合资源,加快区域共同发展。由于受历史、文化、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我市区域城乡差距、南北差距逐步拉大,发展的不平衡性非常突出。为此,要深入实施“台州南北协作工程”,积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只有台州一体化的框架下,修编规划,南北之间的各自优势劣势才能进行合理的“消长、对接、整合、优化”,才能使台州南北形成“良性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树立大台州一体化意识,有利于增强凝聚力,增加发展原动力。区域形象是软实力水平的综合反映。进一步提高台州的凝聚力,区域内的个体,才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撤地建市”后,极大地推动了台州城市化进程,并通过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互动,为产业集聚和民营企业的进一步扩张提供基础。树立台州整体意识,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和向心力,协调各县(市、区)协调发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才会有最优的路径选择。

树立大台州一体化意识,有利于提升整体形象,增加对外吸纳能力。坚持以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为先导,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发展道路,做强做精优势产业、保持充满竞争活力的发展机制和富有独特魅力的台州精神。要紧紧抓住长三角加速崛起、温台沿海产业带加快建设的有利时机,大力提升产业层次和积极调整优化布局,进一步确立和提升中心城市的龙头地位提升城市竞争力,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的联动发展。充分利用台州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并已纳入国家“长三角”区域规划范围的机遇。加强对外合作,扩大台州的对外影响,为推动台州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⑦ 为何在浙江人眼中,台州总不如温州

温州市有底蕴,能统一规划。温州市是什么时候成立的。而台州市是1994年成立的,到现在了主市区还各自为政。黄、椒、路组成的主市区三区各干各的,即然是同一个市区,公共自行车只能在本区骑行,三区的公共自行车骑不出本区。路桥区是千年商埠市场最多,路桥开了装饰城,椒江会在路桥边上搞个陶瓷城,路桥搞个旧货市场,椒江会跟风,以前路桥有水果市场,椒江在洪家开水果市场。路桥最早的钢铁市场,椒江也在边上来一个。

⑧ 为什么温州台州人口那么多,近年的经济发展却那么乏力

民营经济已经遇到发展瓶颈了!急需产业链整合和产业升级!但在目前的体制下这两项实行起来难度相当大!

阅读全文

与台州经济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