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为什么黑龙江经济,收入全国倒数第二,但是交的税却是正数第五
岸边的奇花异草,是拘留不住奔腾向前的江水的
② 黑龙江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过程中黑龙江省经济盘点
1、农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
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通过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和中央惠农政策的支持,增长呈现可喜态势。2005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97.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4年增长11.1%。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88.9万公顷,增长0.6%;粮食产量3600万吨,创历史新高。与2004年的3135万吨(313.5亿公斤)比较,增产465万吨(46.5亿公斤),增幅14.8%。
2005年黑龙江省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1365亿元(与2004年现价比较,下同),增加228.4亿元,增幅达到20%。其中,农业产值实现764.4亿元,增加144.2亿元,增幅23.3%;林业产值实现68.3亿元,增加2.5亿元,增幅3.8%;牧业产值实现505.1亿元,增加104.4亿元,增幅26.1%;渔业产值实现27.3亿元,增加2.3亿元,增幅9.2%。
黑龙江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战略成效显著。2005年末全省绿色食品认证个数900个,比上年增加113个,增长14.4%。绿色食品种植面积3490万亩,增长46.6%,种植面积继续保持全国第一位。绿色食品产业牵动农户212万户,增长63%。
2、工业持续迅速增长,六大基地建设卓有成效
作为老工业基地调整的重头戏——工业基地,黑龙江省工业发展一马当先,形成龙江经济的新亮点。2005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2696.3亿元,比2004年增长12.9%,对GDP增长贡献率为57.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166.3亿元,增长15.3%,增幅与2004年持平。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轻工业增加值250.4亿元,增长16.1%;重工业增加值1915.9亿元,增长15.2%。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1858亿元,增长15.2%;集体企业增加值26亿元,增长18.6%;股份制企业增加值1851.9亿元,增长15.2%。大中型企业增加值1942亿元,增长15.2%;小型企业增加值224.3亿元,增长16.3%。2005年黑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利润首次突破千亿元。全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467.7亿元,比2004年增长35.9%,其中实现利润1065.7亿元,增长41.6%。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333.2,提高38.4点。全年地方工业实现利税170.2亿元,增长31.5%,其中实现利润63.2亿元,增长75.3%。地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14,提高12.1点。
在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宏图伟业中,六大基地成为一道最靓的景致。2005年黑龙江省装备、石化、能源、食品、医药和林木加工等六大基地共实现工业总产值4383.8亿元,比2004年增长29.4%,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4.8%,拉动工业生产增长27.6个百分点。(见表二)
表二:2005年黑龙江省六大基地产值表
产值(亿元)
比上年增长(%)
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
六大基地
装备工业
石化工业
能源工业
食品工业
医药工业
林木加工业
4383.8
693.1
861.0
2076.8
537.1
118.3
97.5
29.4
27.4
26.8
34.0
26.8
13.6
11.4
94.8
15.0
18.6
44.9
11.6
2.6
2.1
资料来源:2005年统计月报
3、固定资产投资幅度加大,民间投资再创新高
2005年黑龙江省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794.2亿元,同比增长25.4%,是1995年以来同期增速最快的。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638.2亿元,比2004年增长24.4%,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56.0亿元,
累计增长37.1%。施工项目5743个,累计增长17.8%;新开工项目 4534个,累计增长13.5%。
按隶属关系分,中央投资增长快于地方投资,2005年中央项目完成投资11.7亿元,累计增长36.3%;地方项目完成投资1226.5亿元,累计增长20.0%。按经济类型分,国有及国有控股资产完成投资1040.4亿元,累计增长19.4%;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完成投资42.3亿元,累计增长负17.2%;第二产业完成投资701.0亿元,累计增长40.2%,其中工业投资680.3亿元,累计增长42.5%;第三产业完成投资894.9亿元,累计增长16.9%。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267.6亿元,累计增长25.0%。装备、石化、能源、食品、医药、林木加工等六大基地完成投资602.6亿元,增长45%,占全部工业投资的88.6%。
2005年民间投资完成557.1亿元,累计增长33.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40.7亿元,累计增长38.0%。民间投资无论是在总量还是在增幅上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4、财政收入进度较快,财政支出进度均衡
2003年以来,国家持续推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政策,财政部门在其中肩负着重要责任。一是继续落实了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各项税收政策。各级财政部门开展了大量深入细致的调研测算和对上汇报工作。对国家出台的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降低资源税税额标准和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认真进行了贯彻落实。2005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92.6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18.6%。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18.2亿元,增长17.4%。主体税种中,增值税增长27.4%、营业税增长13.9%、企业所得税增长42.4%、个人所得税增长17%。地方财政支出861.4亿元,比2004年增长16.1%。二是推进了地方改制企业和中直企业的分离办社会工作。三是支持了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对企业改制投入一定量的资金。2005年共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32.2亿元,比2004年增长了15.4%,促进了我省大型企业集团的改制重组,并为企业减轻债务负担、实现优化重组创造了有利条件。
全省各级财政部门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大力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进一步加大了对公共支出的保障力度。2005年社会保障支出109.8亿元,同比增长17.6%;教育支出106.6亿元,同比增长17.8%;医疗卫生支出28.0%,同比增长18.8%,均高于一般预算支出增幅。(见图一)
图一:2003年——2005年医疗卫生支出与社会保障支出折线图
资料来源:《2005年黑龙江省统计年鉴》及2005年统计月报
5、金融运行保持平稳,进出口增长明显
黑龙江省金融运行继续保持平稳态势,2005年各项存款稳步增长,增幅提高。贷款增幅虽低于上年,但信贷投放结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主要投向农业和支柱产业,现金收支保持回笼态势。2005年末银行类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135.1亿元,比年初增加725.6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387.8亿元,增加53.5亿元;储蓄存款余额4078.6亿元,增加493.1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658.5亿元,比年初增加98.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074.4亿元,增加73.1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1372.3亿元,增加41.2亿元。全年累计货币净投放76.6亿元。年末共有境内外上市公司35家、上市股票36只,2005年上市公司通过证券市场融资6.1亿元。年末共有保险公司15家,保险中介公司及分支机构45家,2005年全省保费收入139.6亿元,比上年增长9.4%。
黑龙江省外贸进出口连年大幅增长,引进外资规模加大。2005年实现进出口总值95.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0.9%。其中,出口60.7亿美元,增长64.9%;进口35亿美元,增长12.6%。从贸易方式看,边境小额贸易出口22.5亿美元,增长78.7%;一般贸易出口21.8亿美元,增长45.9%;其他贸易出口12.1亿美元,增长84.8%。从企业性质看,国有企业出口14.7亿美元,增长44.1%;三资企业出口4.8亿美元,增长24.7%;私营企业出口40.5亿美元,增长89.5%。从商品类别看,机电产品出口8.5亿美元,增长77.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5亿美元,增长42.4%。从国别看,对俄罗斯出口38.4亿美元,增长78.1%;对韩国出口3.5亿美元,增长64.2%;对美国出口2.4亿美元,增长51.1%;对欧盟出口3.3亿美元,增长80.4%。
2005年实际利用外资15.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3%。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4.5亿美元,增长17%。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32261万美元,增长24.3%。
6、哈大齐工业走廊前景明朗,龙头带动作用凸现
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哈大齐工业走廊应势而生。其中哈尔滨市发挥了龙头的带动作用,联结大庆、齐齐哈尔、牡丹江等重点城市,有效利用了各城市间产业、人才、技术、市场等比较优势,凸显城市产业集聚效应,逐步形成由重点城市和经济群落构成的都市圈。这条工业带不仅带动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而且在扩大对俄贸易,改善周边关系方面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哈大齐工业走廊是以哈尔滨为龙头,以大庆和齐齐哈尔为区域骨干,包括沿线肇东、安达等市在内的经济区域。总面积2.11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4.67%;2004年,人口802.99万人,地区生产总值2600亿元,分别占全省的21.04%和4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2379元,为全省平均水平的2.32倍,是我省经济实力最强、工业化水平最高、经济辐射力最大、科技人才优势最明显、可供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丰富的地区。
哈大齐工业走廓哈尔滨段规划5大新区总面积为250余平方公里,重点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汽车工业、航空航天工业、机电工业、绿色食品工业、现代医药工业、环保产业、信息产业和现代物流业等。2005年哈尔滨段五大新区和物流系统建设全部启动,其中江北工业新区启动区面积15.84平方公里,分布在对俄经济贸科技合作园区、呼兰河西南工业园区2个园区内,2005年计划投资35.9亿元,已完成基础设施投资6.2亿元,重点项目投资3.4亿元;平房工业新区启动区面积8.83平方公里,今年计划投资5.6亿元,已完成投资2亿元,目前19户企业签订入区协议,10户企业开工建设;群力新区、太平空港经济区和香坊工业新区3大新区均取得相应进展。
大庆位于哈大齐工业走廊的中部地带。在空间布局上,确立打造“一横四纵”的经济带,一横即沿滨洲铁路,重点做大做强石化、机械制造等产业;四纵即沿通让铁路、萨大路、林肇路、绥满和明沈公路,重点做大做强农牧产品加工、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大庆市规划建设东城、红岗、龙凤、让胡路、物流等五个项目区。
齐齐哈尔位于哈大齐工业走廊的西北角,这里有着共和国深厚的工业底蕴。振兴战略使大型企业和地方工业的活力开始显现。每年一届的绿博会影响不断扩大。齐齐哈尔重点做大做强装备工业,壮大绿色食品产业和煤油化工产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环保、能源、造纸、冶金、建材等产业。2005年——2006年将启动规划区面积20.25平方公里,建设南苑、北苑、富拉尔基3个区和物流产业项目区。
③ 黑龙江经济落后的原因及改善方法(急求思想深刻的,谢谢)
黑龙江地处中国东北端,面积3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四千万。境内有全国排名第一的大面积平原,可以说是沃野千里,石油、煤炭、林业等自然资源的储藏量和开采量以及粮食产量均位居全国前列。有这样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什么经济发展水平始终徘徊在全国中下游水平呢?现在,我举两个例子,或许能从中窥出一些端倪。 比如,一个工程项目,按照国家规定,政府要委托正规的招投标公司进行网上公示,然后,由招投标公司组织各投标单位进行竞标,胜出者中标。这是常理,也是国家要求的做法。但是,事情绝不会这样简单,如果是这种做法,某些政府管理机关和有关职能部门将一无所获。怎么办?请看我们的公仆们的表演:首先,对竞标单位进行资质及资历方面的审查,这是正常的,也是必须的。但问题是资质审查是人为的,可控制和可操作的,只要你诚心竞标,舍得孩子去套狼,这一关是可以轻易迈过的。第二步,既然是有多家都来竞争,这无异形成了一个卖方市场,而卖家就是我们的官当家,买家当然就是那些竞标单位,有买有卖,利益链就形成了。同是买家,表面上的一些东西都差不多,谁来中标呢?这时候官本位和钱本位的交易出现了,一些人从这场交易中分得了丰厚的红利,买家和卖家各自在这场交易中得到了自己需要的东西,协议圆满达成。这时候,中标的往往是那些舍得投入,能够一眼看准要害部门和人事的人,不管他们有没有能力去承担! 这场交易过程中,不仅仅有招标方和竞标方,围绕着工程这块蛋糕的有方方面面的人,都想分一杯羹,就连投标公司也不肯闲着,除了投标单位要交纳数额不菲的投标费和抵押金,中标的要再往投标公司的帐户交纳至少五千以上的费用,美其名曰入网费,不交这笔费用,你从投标公司拿不到相关的资料! 再举一个例子。某工程队到某县去做工程,必须的都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你来到我的地盘,不管你做什么工程,不管你是单位的还是政府指派的,我县政府要收一些管理费吧,即使没有明文规定,我的一些官员要为你做一些事情,辛苦费是少不了的;工程不管牵涉到土地还是资源,国土资源部门是一定要拜访的,有明文规定,临时占地要缴纳占地费,有时候,国家的一些收费标准是可以不遵守的,收多收少,看你怎么办事,会办事,可能要低于这个标准,不会办事不但高出这个标准多多,你还不一定能办成。什么叫会办事?不言自明,只要我们管事的满足了,国家那一部分少一点没关系;到了人家的地盘,公安部门是一定要沟通的,你在人家的地盘上给人家添麻烦,不出点血犒赏一下人家你自己都觉得说不过去,要不然你试试,用不了多久你就会有一堆麻烦;来施工就要使用车辆,交通部门也是不能惹的,你的手续全不全?车况好不好?即使没有问题,我也天天堵着你查,你忍受不了总会看开事了吧?我就见过到施工队的荒芜人烟的施工区去围堵车辆的交通警察!按理说老百姓是处在最下层的,但是,事情也绝不简单,现在有些百姓根本不讲法,他们对法律条款明文规定的东西不屑一顾,只想自己想要多少钱就要多少钱,特别是有一些有点门子的钉子户,基本上都长着一张血盆大口,视社会公共准则如无物,甚至动用暴力和无赖手段谋取私利,而我们的官员往往因为自身的利益,自觉不自觉地和这些人站在一起,以和谐稳定为借口,逼受害者让步! 这是一个利益循环链条,各方均要受益,唯一遭受损坏的,是国家。法律威严不复存在,公共准则遭到践踏,社会信用荡然无存,甚至党的威信一落千丈! 在黑龙江,有些政府部门把公共权力视为为自己谋取私利的工具,他们不是思想不解放,不是观念不更新,而是解放到怎样最有效的钻政策的空子为自己赢得最大的公共权力,观念更新到如何利用这种权力去向社会榨取最大的利益。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讲了30年,如果说到现在还讲这些东西,不觉得荒唐吗?关键是政府和职能部门的行政行为是不是符合党的政策方针,我们的公仆们是不是真正做到了“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我们的政府职能是不是真正的和心甘情愿的向服务型转变,我们的公务人员以什么样的工作态度,什么样的行为准则、什么样的道德操守去履行党赋予的权力。有人说我国的政治体制本身有不可克服的弊端,我以为不全对,黑龙江和南方发达省份同在中国的土地上,同在一种体制下,同时接受共产党的领导,为什么差距这么大?难道仅仅是因为黑龙江相对偏远吗?归根结底,是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想怎么干以及想不想干好的问题,症结在人! 只要有那些素质不高,自私自利,一心想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公务员存在,黑龙江就不可能发展!
求采纳
④ 为什么黑龙江经济落后大部分省份,各位乡亲
和地理位置天气也有关系。一年有5个月得冬天,就算是种粮食,南方一年出两次粮食,黑龙江也就出一次。这么算是不是就少收入了,还有一些政策没有倾向于东北。只为国家输出了。没有什么倾向性得回报.讲话了南方可能一个大背心大裤衩就过了。东北不行。每年买衣服啥的就不少钱
⑤ 黑龙江的经济发展区位条件
江沈阳现在在全国来说,他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地区,经济不是很发达,但是东北三省曾经是我们国家的老工业基地,我们国家的口是振兴老工业基地,所以不久将来黑龙江一定会有一个大的发展
⑥ 黑龙江资源这么丰富为什么经济却涨不起来
以前黑龙江(东北)是全国的大后方,因为背靠苏联(现俄罗斯),后方有保障啊,甚至曾经想过把首都定在哈尔滨,但是全国解放太快了,首都就到了北平
现在俄罗斯不能靠,而且黑龙江这边资源运输相对不方便,能源方便,但是原料呢?产品的输出?人力资源的引进?还有投资的大环境(黑龙江是农业省)
等等一些因素,特别是成品的运输,现在东北想北京、大连的铁路连客运都十分紧张,更不可能腾出更多的运力来运输货物了,这些制约了黑龙江的第三产业的大幅发展……
⑦ 黑龙江的地理位置那么好,为什么经济落后
黑龙江地理位置并不好,一是纬度太高,气温太低;二是位置偏远,且濒临的是俄罗斯欠发达地区;三是科技创新不够;四是新技术发展导致的传统工业的衰落。
⑧ 黑龙江省讷河市为什么经济增长缓慢
1.人文景观不过关。狭窄的街道、肮脏的街区、昂贵的消费...让我们望而却步2.不知你发现没有,衙门里的老大爱干净的话,城市肯定干净。我想讷河的老大肯定很窝囊不利索。做事绝不是雷厉风行。这样谁敢来投资?3.10几年前,那桩60多具的案子,后来不敢再挖了,对讷河影响很坏,齐齐哈尔一度传言,不想活去讷河。还有后期一帮农民的闹事,阻碍了铁路交通,也大大影响了讷河的发展。4.这么好的地方,来了搂完就走,做几个秀,然后去别的地方发展。其实大家想想,无非为百姓略尽绵薄之力,仅此而已,而他们呢?呵呵,我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