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中国的影响
一方面,这对中国有利:
1、国民经济的整体实力经历了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历史性转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
2、人民的生活已经实现了从贫困到总体福祉的历史性跨越,并且正在朝着总体福祉的目标前进。
3、经济结构从低水平向高水平、从不平衡向相对平衡进行了大幅度调整。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显著增强。
4、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由弱到强,跨越式发展,支撑经济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另一方面,对国家不利:
1、能源消耗严重,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实行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传统的煤炭资源开发模式不仅浪费资源,而且造成环境污染,降低企业经济效益,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巨大损失)。
2、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能力和法律法规的挑战。(二)城市化进程中乱占耕地现象严重,造成城市土地占用过度扩张而造成的农田破坏和占用;城市化、重建和拆迁过程中政府控制不力,导致许多城市发生违法建设,获得国家补偿极为普遍。
3、各种收入差距仍在扩大(社会矛盾正在加剧)。
4、中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依然突出(表现为农业基础薄弱、制造业规模大而薄弱、服务业发展滞后)。主要由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驱动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没有根本变化)。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发展成就
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中国的经济奇迹是建立在中国耀眼的经济发展成就基础上的。从数量规模上看,1978年改革开放伊始,中国的经济规模仅有3679亿元人民币;而到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已经高达82.71万亿元人民币,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整体提高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看,中国近40年的经济增长确实称得上是一大奇迹。
从人均GDP水平的角度看,1978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81元人民币,仅为同期印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二,是当时世界上典型的低收入国家;而2017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高达59660元人民币(近8800美元),已经跻身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
从社会生活水平的角度看,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中国在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科教文卫等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取得诸多辉煌成就。
三、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以碳排放减少为例,据《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7年度报告》,最近十年间,中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了将近41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显然,中国的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转型升级已经初显成效。
Ⅱ 我国经济发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7%,增速内比上年同期加容快0.7个百分点;今年1至10月,中央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增速创近5年来的同期最好水平;11月制造业PMI为51.8%,比上月增0.2个百分点,连续16个月处在扩张区间……
报道称,专家普遍认为,这正是过去两年多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突出成就的表现。不过,未来政府和企业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理顺,中国经济的发展还面临着从速度到质量、由大到强的转变过程。
从时间序列上来看,2015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是“改革元年”,2017年则是“深化之年”,未来政府和企业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理顺,中国经济的发展还面临着从速度到质量、由大到强的转变过程。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论述,是对过去两年以来改革理论和实践的延展,既有对两年工作的继承,又对接着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远景,可谓一脉相承,承上启下。
希望中国经济可以持续快速发展下去!
Ⅲ 2020年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
根据中国宏观经济系统模型预测,2020年,我国GDP增长率基本与2019年持平,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从定性因素上分析,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同时也进入了微幅波动阶段。随着我国经济规模和GDP基数大幅提高,宏观经济对外部冲击的敏感性有所减弱。我国政府对经济调控的手段逐渐成熟,宏观把控能力日臻完善。因此,2020年GDP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第二,经测算,2020年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微幅下滑,因此,若国家不出台强有力的刺激政策,那么我国经济实际增速将在其潜在增长轨迹上运行。第三,美国、欧元区以及日本采取降息、扩表等措施,总体有利于我国外部需求的增加,从而带动我国出口增长;中美双方谈判取得阶段性进展,经贸摩擦导致的负面影响有所减缓。
2020年,国家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信号清晰可见,同时,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配合下,2020年基础设施投资将成为带动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在中央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和实施“一城一策”“因城施策”的灵活调控政策下,房地产投资总体稳定,总体保持较快增长,但由于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居民储蓄率下降、居民杠杆率提升、房地产投资观念发生显著变化等因素,使得房地产需求逐渐趋于平稳。
对于制造业投资,有利因素是2019年政府推出减税降费、降低社保缴费率、以国资充实社保、降低宏观税负等政策。从方向上看,这些政策将有效提高企业利润,激发企业投资热情。整体而言,2020年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平稳快速发展,依然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有效手段。
根据中国宏观经济系统模型预测,2020年,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率为8.5%,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4.1%,比上年增加0.4个百分点;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2.3%,比上年减少0.1个百分点;总体而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5.1%,比上年略微减少0.1个百分点。
2020年,我国消费升级的趋势将继续强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居民消费仍将保持平稳增长。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速增长,年均增速达到15%。在各项消费政策“组合拳”的刺激下,预计2020年我国消费将保持平稳增长。二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继续强化。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政府更加重视发挥消费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拉动作用。消费升级过程推动各种资源要素汇聚融入实体经济,促进存量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优质增量资源进一步扩充,可以靶向破解实体经济发展难题,熨平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带来的影响。根据中国宏观经济系统模型预测,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到44.4万亿元,名义增长7.8%,增速比上年小幅回落0.3个百分点,下降幅度进一步收窄。
2020年,物价总体运行平稳,前高后低。物价的推动因素通常可归结为需求拉动、成本推动、货币超发和外部输入等。需求拉动,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或者说出现正的产出缺口,通常由工业企业设备利用率、产能利用率、实际经济增长率与潜在增长率之差来判断。从影响物价的主要因素上看:其一,2019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预计为75.8%,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存在负的产出缺口。表明我国工业整体仍然处于去产能去库存的调整阶段,负产出缺口对CPI增长有向下的推动力。其二,2019年M1和M2依然维持正常增速,基本与GDP名义增长率相一致。因此,不存在明显的超额货币供给对CPI上涨的推动力。其三,根据世界银行判断,2020年国际油价将与上年持平或略有波动。因此,未来如果大宗商品进口价格不出现大幅上涨,PPI价格总体平稳,由PPI价格变动向下游CPI传导的动力将不足。其四,针对猪肉价格的大幅上涨,目前国家已经实施了多项政策稳定猪肉价格,相关措施效果也逐步显现,猪肉价格快速上涨的趋势已经得到有效遏制。虽然猪肉价格短期内仍将维持高位,但总体趋势是逐渐下行,从而带动食品价格和CPI价格有所回落。其五,2019年政府推出减税降费、降低社保缴费率、以国资充实社保、降低宏观税负等政策。从方向上看,一方面,减税降费的政策可以有效降低企业成本,抑制产品价格上升。另一方面,将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企业利润,拉动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对物价产生向上的推动力。由于减税效应的复杂性,政策效果以及对CPI的影响强度还需要进一步观察。综合以上影响物价变动的因素,2020年我国物价水平将处于政策调控目标范围之内。据预测,2020年,物价总体处于温和上涨阶段。
预计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分别为6.2%和5.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速持续多年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
总之,2020年我国经济增速将在新常态下运行在合理区间,就业、物价保持基本稳定,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增长质量继续提高。
Ⅳ 中国的经济发展的目标是什么
中国的经济发展的目标是全体国民的持续幸福,即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更强调的是满足人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在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解决我国的社会发展面临的基本矛盾的途径是加强我国经济方面的建设,同时大力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要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与根本目标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根本目标解答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到底应该何去何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目标告诉了我们现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
我们应当把远期的根本目标和近期的阶段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在仰望星空的同时,努力做到脚踏实地,这样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4)经济上的发展扩展阅读:
强调经济的发展与建设就是要求我们必须要将全社会的各种资源有效的配置到经济发展之中,服从且服务于当前社会的经济建设。其次,要想方设法的促进生产力的改进,当生产力得到了的极大提高时,才能使中国这样贫穷落后的东方大国走上繁荣复兴的道路。
我国的社会发展面临的基本矛盾反映了我国经济面临的基本问题,也是中国人民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也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向更好、更强的方向发展,社会主义根本目标解答了我国的经济到底应该何去何从。
Ⅳ 人类经济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哪三个阶段
人类经济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农业、工业和知识经济时代。在第版一个阶段,经济发权展的关键是生产力;在第二个阶段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先进生产力;在第三个阶段,推动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杠杆是科学社会生产力。
Ⅵ 经济发展快的好处
楼下的答案是以前上政治课那种背的不能再烂的答案 现在 我已经不吃这一套了 准确来说 那种标准答案缺乏解释性 我重新组织逻辑 我时常思考 经济本质是什么 什么是经济好 之前重新有了顿悟 经济是为老百姓需求所服务的 任何将经济 货币和老百姓生活社会生产力割裂开的论断 都是脱离现实意义的 说到经济首先就能想到钱 假设老百姓大多数都有钱了 那么人的欲望 和需求就会保证他们去消费 这样钱会流入市场 制造者 服务者的手里 制造者 服务者有了钱 可以保证公司 工厂不倒闭 继续为老百姓们服务 同时 还可以扩大规模 以及对其他领域的投资 那么就会再雇佣劳动力 提高了就业率 没有工作的人才有饭吃 这样 社会生产力提高 科技条件相对不变的情况下 参与社会发展的工人多了 工厂多了 产业类别多了 如果资源分配合理 老百姓没被压榨 那么经济一直增长 当然 总得有极限的 保持住就行 那么 此时 整个社会 产业繁荣 百姓需求充分满足就会幸福 这就产生了良性循环 因为生产力繁荣 那么为研究新事物新科技提供了基础 因为老百姓不用再垂死挣扎 就有时间搞点别的 说不定 会再次推动新科技 新产业的出现 而 国家有了钱 可以对科技投入多一点 最终对军事装备产生影响 国家便能昌盛 国家就能对未来的危险有强抵抗力 在国际上说话也会更有分量 只要地球资源不枯竭 一直保持住 没有外星人侵略 那么 国家便会永远繁荣 国民会世世代代过着比较幸福的日子 至少可以活得有尊严 即便面临战争 也有力挽狂澜的余地 补充 个人觉得经济不能一直增长 极限是必须的 脱离老百姓实际需求的增长那是通货膨胀了 而且 经济不是数字游戏 一定要考虑资源分配方式的合理性 如果充分合理 并且确实能解决全国每个老百姓的最大需求 那么多余的增长其实没有必要的 那就是生产力过盛了 当然 这是理性化了 如果真的那样 我想整个社会体制 资源分配系统已经高度健全了 有生之年等不到了 最后 希望人类不要一味追求发展 多考虑现实意义 而不是糊里糊涂的玩一系列的文字数字游戏 当然 有些人没有 但很多人都有 我知道环境所迫 这就是人类个体面对体制环境的无奈之处 实际上我们都是在消耗地球资源 她才是唯一的牺牲者 愿未来一切都好 附 之前有个人把我禁言了,当我解禁的时候理由让我很无语,让我回去重新回去看看经济学讲义,我不是不知道上面说的,我只是根据生活重新有了自己的感悟,这里是理想化的情况下,为了兼顾全世界每个人的幸福,如果要拉上对未来风险的抗拒,那毫无疑越发展越好,无论有没有通胀,赚到的钱能够支配的资源越多越好,但是其它地区的人可能就少赚了,所以正好写在了这里。希望某些有权利的人不要看人不爽,意见不合就封禁,这样真的很狭隘。我也没觉得一定对啊;也没反动思想啊,说好的言论自由呢?补充,这个快字的理解是怎样的?我觉得是金钱快速在各行各业各人的手里流通,因为金钱只是调动资和劳动力源的手段,快速流通说明什么?说明了社会经济秩序很完善,产业结构很合理,钱能流经大多数人手里,这样参与到社会生产的老百姓都能有钱去消费获得他们的需要,保障了民生,而上面我的不能一直增长的我觉得是体量有限,所以不能超额生产和开发否则会破坏平衡,但是金钱的流通越快速越好。如果产业链破坏了,或者被大资本家垄断了绝大多数财富,且这些资本家不积极投资,或者投资跟不上社会发展,结果是什么?社会市场流通的货币急剧减少,那其他人就玩不了了,货币只是道具,充当一般等价物,道具都被少部分人收走了,那其他人还玩个球?可能有人说,那国家可以多印钞啊?不把货币流通的通道给重新打开进行循环,不把那个抽水机给打掉或者调整好抽水流量,印再多的钱也迟早会被重新吸走,治标不治本,只能缓解燃眉之急,而且,这样做,如果有一天市场被调整好,前前后后加起来的钱一下子涌入市场那就货币就贬值了,老百姓的工资那么多年了也不增长多少,货币一贬值还得了,更穷了。这就是我对快字相关问题的理解。我没有学过相关的理论,也只有高中了解基本的概念,其他的都只是我自己根据生活实践和历史推论的结果,所以,看看就好,如有错误,还望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