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印度经济发展状况

印度经济发展状况

发布时间:2020-11-29 21:58:34

A. 印度和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中国与印度既是邻国,又是人口大国,目前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两个国家,两国国情有很多共同之处,两国经济发展模式为世界瞩目。印度学术界爱把中国作为重要参照对象来研究印度经济,我国学术界对中印综合国力比较也情有独钟。本文不仅对比两国经济状况,还把两国纳入全球坐标中衡量,着重比较两国国际竞争力与经济全球化程度。基础设施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密切,我们选择一些指标进行比对就会发现两国的差距。据世界银行数据,人均用电量,1997 年中国为714 KWH牗千瓦小时牍,印度仅次363 KWH 。在1998 年中国电力生产占世界比重为8.2%,印度只占3.47%。电力系统的损耗在1997 年中国8%,印度却高达18%。中国在1998 年拥有电话主线70条,印度只有22条,1997 年中国电话装机等待的时间不到一个月,印度需一年。印度公路状况极差,缺少高速公路,港口与机场设施陈旧,交通运输极端落后,能源严重短缺,尤其是石油,基础设施的滞后影响了外国投资环境,严重制约了印度经济的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领先的优势十分明显。资本资源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储蓄与投资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速度快慢。中国在1997-1999 年期间国内总储蓄GDP的比例为42.5%,国内总投资占GDP的比例是38.8 T ,印度同期分别是20.3%、23.9%。中国在1990-1999 年期间国内总投资年均增长率为12.8%,印度只有7.4%。1997 年中国股票市场融资占GDP的比例是22.9%,印度为33.7%,1995 年中国资本市场占世界比重只有0.24%,印度为0.71%,而1998 年中国上升到0.84%,印度降至0.38%。1975 年中国资本资源占世界比重仅为1.73%,印度占1.74%,1998 年中国升至9.4%,印度为2.5%,1998 年中国资本资源占世界比重比印度要高3.8倍。2001 年中国国内储蓄率为38.9%、投资率为37.4%,印度分别为22.4%、22.7%。可见,无论是国内储蓄率或投资率,还是在世界资本资源中的地位,中国比印度高得多,这也是造成中印经济增长速度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印度资本市场历史比中国早,但现在中国资本市场融资规模也超过了印度。经济规模与发展水平G NP 牗国民生产总值牍、 GDP牗国内生产总值牍与G NI牗国民总收入牍是考察一个国家经济整体实力的重要指标。首先,看GNP:据世界银行《2000?2001 世界发展报告》数据,中国1999 年 GNP 为9802 亿美元,在参与排序的206个国家与地区中列第7位,人均G NP780 美元,列140 位;按购买力平价牗 PPP牍计算中国的GNP则高达41122 亿美元,列第2位,人均GNP升到3291 美元,列128 位;1999 年印度 GNP 为4422 亿美元,列11位,人均 GNP450 美元,列163 位;按 PPP 计算印度GNP为21441 亿美元,列第4位,人均G NP2149 美元,列153 位。再看 GDP :2000 年中国GDP总量为1.08 万亿美元,列世界第六位,印度GDP达4794.04 亿美元,居世界第12位。按 PPP 计算GDP,2000 年中国GDP为49660 亿美元,印度为24320 亿美元。2001 年中国人均G DP 牗 PPP牍为4329 美元,印度为2464 美元。1990 —2000 年期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10.3%,印度为6%。经济总量比较我国领先,两国人均GNP、 GNI 都偏低,中国依然占有优势。产业结构通过比较两国的产业结构构成,可发现两国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1970 年中国农业、工业与服务业占GDP的比例分别为34%、38%与28%,印度则分别为45%、22%和33%,这一期间印度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第二产业比重太小,第三产业比重两国接近。1998 年中国农业、工业与服务业占GDP的比例分别是18.4%、48.7%、32.9%,印度各占29.3%、24.7%、45.9%,而世界产业构成为5%、34%、61%,我国第一、第二产业比例过高,第三产业比重太小,印度第一产业比例太大,第二产业比例过小,第三产业比重比我国大,但比世界水平低,两国产业结构都存在不合理之处,都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从各产业发展速度看我国要快于印度,我国农业与工业总产值的规模也比印度大得多。对外开放度印度在90年代以前由于对外国投资采取严格限制的政策,印度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规模很小,1992 年以来印度加快了金融自由化改革,积极鼓励外国投资,不断放宽对外国投资者限制,外国投资发展很快,外国直接投资从1990 —1991 年度的0.91 亿美元上升到1999-2000 年度的51.91 亿美元,2001 —2002 年度更高达59.25 亿美元,证券投资从1990-1991 年度的0.06 亿美元增至1993-1994 年度35.67 亿美元,因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1998 —1999 年度为负0.61 亿美元,但2001 —2002 年度回升到40.9 亿美元,证券投资流入规模在大部分年度大于直接投资。就外贸、外资发展比较而言,无论规模还是发展速度,我国占有绝对优势,我国经济全球化程度比印度高得多。据《经济学家》推出的全球化指标,1993 —1997 年期间年均变化率印度仅为2%,我国为7%,中国对外开放度远胜于印度,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于印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国际竞争力牗一牍 IMD 国际竞争力中印排名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是国际竞争力评价的权威机构,每年根据国内经济状况、国际化程度、政府作用、金融环境、基础设施、企业管理、科学技术和国民素质等方面指标体系对参评国家竞争力进行评价,推出《世界竞争力年鉴》。中国在IMD竞争力排名中处中游,但与印度相比名次大大靠前,在1995 —1998 年期间名次不断上升,1999 —2001 年间有所下降,2002 年又上升了两位,印度排名居下游,以两年为周期上下摇摆,在38-42 之间徘徊。IMD竞争力排名说明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比印度强。两国都需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牗二牍 WEF 全球竞争力中印比较根据美国竞争力委员会1999 年对56个国家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的成果,也揭示了我国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国在创新因子指标排在45,印度为37,其中上游创新能力牗由研究开发投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素质、科研机构的质量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决定牍我国与印度几乎平起平坐,我国第25、印度26位;但下游创新能力牗申请专利的数衡量牍我国比印度要弱,下游创新因子排名我国为48、印度37。我国上游创新能力与下游创新能力脱节,说明我国创新成果商业运作不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通道不畅。中国经济的微观竞争力落后于宏观竞争力,微观竞争力与印度相比也落下风。除1998 年外印度历年名次好过中国,但到2002 年两国差距在缩小,中国只比印度低一位。当前竞争力指标是建立在微观竞争力指标基础上,旨在区分影响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因素,通过衡量人均GDP水平来考察当前经济成就。中国当前竞争力与印度相比落后了很多,2000 年低11位,2001 年也相差7位。2001 年公司运作与战略排名中国列39位、印度居43位,商业环境质量比较中国排在47位、印度名次是34,在商业环境质量方面我国处于劣势。这反映了我国企业运行的商业环境有待改善,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偏低,企业运营方式与发展战略不够成熟。2002 年我国商业运作环境有所改观,上升到38。国民财富的增长,归根结底依靠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只有进一步提高我国企业竞争力,才能实现人均GDP的快速增长。牗三牍 GITRR 信息技术中印竞争力在网络就绪、网络应用构成与可行因素构成这3项指标排名印度都领先于我国。网络就绪指标中国64、印度54。网络应用构成指标我国到70位、印度60。可行因素构成排名中国第56位、印度49位。在次级指标方面,我国只在信息基础设施、商业与经济环境、ICT机会与社会投入3个方面比印度位置靠前,而在硬件、软件与支持、网络接入、网络政策、网络社会、网络学习、网络经济、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方面排名都落后于印度,特别是硬件、软件与支持、ICT政策、网络学习方面名次悬殊很大,反映了我国信息技术与印度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软件业印度遥遥领先于我国,印度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软件出口大国,2000 年软件出口额达80亿美元。近几年信息技术产业托起了印度牛市,预计2008 年印度软件业产值870亿美元,出口达500亿美元,软件业成为了印度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而我国软件出口还微不足道。中国在自然资源、基础设施、资本资源、人力资源、经济总量、国际化程度等方面与印度相比处于领先地位,两国经济结构都须进一步调整,都须注重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宏观经济的竞争力我国整体占优,但经济创造力竞争力我国不及印度,微观竞争力印度强于中国,信息技术竞争力印度优势明显,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力比印度大。

B. 印度经济发达吗

印度是近几年发展迅速的国家之一,与中国、巴西、俄罗斯并称为“金砖四国”,他的迅速发展主要在冷战过后,也得益于冷战过后的全球形势,分析他的发展秘诀主要在经济政策上,十分简单。他的经济基本政策就是:“充分利用本国人口基数大的优势,率先发展第三产业,通过第三产业发展拉动国民经济发展”,其实他的发展秘诀就在于上面这句话,你可以看到印度的人均日开支可以低于2美元,但他的电影,他的软件必须畅销全世界,你应该知道这次奥斯卡金像奖的最大赢家就是印度影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出品公司是美国,但除次之外没有任何美国的影子),当然刚才说过,印度之所以这样做能成功,也得益于冷战后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否则是很难的,所以这次金融危机印度损失也不小。但他也有一定的发展弊端,但我相信只要全球形势足够稳定他的这些问题都能够随着他的发展而解决的。 我个人认为中国应当学习印度发展第三产业成功的经验,因为我们在部分国情上和印度很相象。这只是我个人见解,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C. 印度产业现状

经济:印度是一个农业大国,主要农产品有稻米、小麦、油料、甘蔗、茶叶、棉花和黄麻等。全国耕地面积约1. 6亿公顷,人均0. 17公顷。印度是世界第一大产奶国,也是世界重要的产棉国和产茶国。牛、山羊、绵羊、水牛头数居世界第一。

印度资源丰富,拥有云母、煤、铁、铝、铬、锰、锌、铜、铅、磷酸盐、黄金、石油等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云母的产量和储量为世界之首,铝土产量和煤产量均居世界第五位。森林5300万公顷,覆盖率为16%。工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自给能力较强。其工业主要包括制造业、电力、矿业、纺织、食品、精密仪器、汽车制造、软件制造和航空等行业。

近年来,印度政府实行全面经济改革,经济发展速度引人注目。目前,印度在天体物理、空间技术、分子生物、电子技术等高科技领域都已达到较高水平。此外,印度的旅游业和服务业也比较发达,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印度的主要出口商品有珠宝制品、棉纱及棉织品、化工制品、机械及五金制品、石油制品、皮革、海产品、铁矿砂及矿产品等。

此外,印度的旅游业和服务业也比较发达,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印度主要旅游点有阿格拉、德里、斋浦尔、昌迪加尔、纳兰达、迈索尔、果阿、海德拉巴、特里凡特琅等。铁路是印度最大的国营部门,亦为主要运输手段,总长度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近年来,公路运输发展较快,已承担了全国80%的客运量和60%的货运量,全国日平均客运量逾6000万人次,为世界最大的公路网之一。货币名称:印度卢比(Rupee);1卢比=100派士。

D. 印度1900——1950年经济增长状况

在独立之后的30年里,人们用“印度式的”(Hin)经济增长率这个词语来形容印度的经济表现,意思是令人失望但并非灾难性的结果,而且与印度宗教所宣扬的安于此生的宗教信条相一致。

当然,随着过去20年印度发生的巨变,这一陈词滥调逐渐被废弃了。自1980年开始,印度的人均经济增长率增加了一倍多,从1950-1980年的1.7%上升到1980—2000年的3.8%。过去,在社会主义政策和许可证、配额制度的束缚下,印度经常被作为错误发展战略的反面典型。现在,印度成了一个模范生,人们用她作为例子,来说明如果转向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经济增长潜力可以得到多么大的发挥.虽然印度的经济增长率没有中国高(收入水平也不及中国),但由于其可靠的民主制度和信息技术领域的强劲表现,在许多观察家的眼中,这个国家就算是不能取代中国的地位,也越来越对中国形成了强有力的挑战。

印度的经济进步对于她的10亿国民来说是一个福音。同样重要的是,这一转变也给其他贫困国家带来了希望,她向世界表明,如果采取适当的政策,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可以实现的。

但是,那些产生印度奇迹的“适当”政策是什么呢?在政策报告和报刊上,充斥着许多关于这一问题的答案。传统和常见的观点认为,在1991年之前,印度实行贸易管制政策,印度经济与外隔绝,在国家引导下建立的产业非常低效,过度管制阻碍了私有部门的发展,政府的控制和官僚主义窒息了私有经济的活力,但这些情况在1991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国际收支危机的刺激下,印度的政策制定者起用了曼莫汉·辛格(Manmohan Singh)这样的专家来治国。辛格很快启动了经济自由化进程,贸易壁垒被拆除,外国直接投资受到鼓励,许可证制度被废除,私有化开始了。在软件出口和呼叫中心业务的带动下,印度经济开始腾飞。

如同所有的简单描述一样,上述观点确有一定的道理。印度的经济一度是世界上管制最严厉、最封闭的经济之一,这种情况直到最近才有所改变。的确,1991年的经济自由化可以说是印度经济的分水岭。但是,上述观点没有认识到的一点是,印度经济的加速增长早在1991年前的10年就开始了。只要对印度的经济增长历史做一个粗略的观察,就可以发现印度的经济加速增长起步于1980年左右,这一增长趋势在1991年后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实际上,一些指标,如社会全要素生产率甚至在1991年后表现出相反的特征,增长速度有所下降。因此,1980年后,印度经济的良好表现并不能归因于1991年改革。1991年改革可能的确对维持和加快印度经济增长起到了作用,但是我们需要有更宽广的视角来理解印度经济增长中的变化。由此得出的一个相关论点是,最近出现的一些现象,如IT产业和相关服务业的崛起并非印度经济增长的源泉。

本文将对印度经济增长提供一个不同的解释。我们认为,印度经济增长的动力来自中央政府于1980年采取了支持私有部门的态度。在此之前,执政的国大党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和偏向穷人(pro-poor)的政策。当英迪拉·甘地于1980年重掌政权之后,她调整了自己的政治盟友,与私有部门代表结合在一起,开始抛弃以前华而不实的政策。中央政府对企业的态度从敌视转变为支持。1984年,拉吉夫·甘地上台之后,英迪拉·甘地的政策得到进一步推进和强化,而且不像以前那么含蓄。在我们看来,这是80年代早期释放印度私有部门活力的关键转变。

正确地描述印度政府的这一态度转变是非常重要的。在此,我们对促进市场导向(pro-market)和促进企业导向(pro-business)加以区别。前者着重于消除市场障碍,致力于经济自由化,为新设企业和消费者提供好处。而促进企业导向则着重于提高现有企业的盈利性,它对现有企业和生产者有利。促进企业导向的政策包括减少现有企业生产能力扩张限制、消除价格控制和降低公司税(这些都发生在80年代),等等;而促进市场导向的政策的典型例子是贸易自由化(直到90年代,这一政策转变才取得进展)。通过比较东亚和拉美的改革方式,可以理解促进市场导向和促进企业导向之间的区别。韩国在60年代和70年代的改革基本上是促进企业导向而非促进市场导向的,而拉美90年代的改革基本上是促进市场导向的。

印度80年代早期的政策变化可以被称为促进企业导向的,而非促进市场导向的。在那一时期,对于已有企业来说,真正的自由化基本上是不受欢迎的。与获得已有企业的政治支持相比,英迪拉·甘地对实行对外开放和消除竞争障碍相对不感兴趣。拉吉夫·甘地本人更倾向于自由化,但是由于他步子迈得过大,博福斯军火丑闻(Bofors scandal)使他的威信受损,他又不得不走了一段回头路。因此,这一时期改革的受益者主要是已有企业和原有业务,而非新企业和新业务。但是,我们认为,这一时期向促进企业导向的政策转变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推动80年代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基本因素。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们发现1991年之后的真正自由化并没有改善总体的经济表现。很明显,虽然存在价格扭曲和其他市场扭曲,这一时期的政府态度转变是经济增长的一个有力推动器。

政府的态度变化之所以能够对经济增长产生重大影响,与印度的初始改革条件有关。相对于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来说,印度具有很好的政治经济制度。她是一个民主国家,存在广泛的法治,产权得到充分保护。如果按照其他类似国家的标准来看,印度的收入水平应该是现在的好几倍。这背后的隐含之义是政策环境的较小改变都可能对经济增长产生巨大影响。我们可以将政府取消对私有部门的敌意视为改变之一,这对于实际政策来说并非一个很大的变化,但是对投资者的心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首先介绍印度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转变并进行相应比较。我们认为,这一转变是基于生产率的巨大进步(而非要素积累)。我们还认为,印度已经从1980年之前的落后者转变为一个优胜者。

接着,我们将提供对这一转变的一系列解释,并指出为什么它们不能令人满意。在80年代,印度并没有出现过很多自由化政策,而且为数不多的一些还是发生在80年代后期。在这一时期,印度经济仍然与外界隔绝,甚至在某些方面保护程度还有所加剧。绿色革命并不能成为非农业部门发展的源泉,因为我们没有发现内部贸易条件的必需变化。需求因素也不足以解释生产率的上升。公共部门投资也不可能提供充分的解释,除非我们做出滞后假设。

随后,我们提出自己的解释,并提供一些经验数据进行支持。我们尤其强调,1980年之后的经济增长在某些特定的经济活动领域和特定的地区更为强劲,这些经济活动领域和地区最容易享受政府态度转变带来的好处,它们就是在以前的政策体制下建立的正规制造业部门。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在以前政策体制下产生的知识和现代制造业基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一旦政策环境发生就了有利于私有部门的转变,经济可以顺利起飞。所以,在前期的投资已经发生的地方,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

本文的分析重点是80年代印度经济向高增长的转变,而很少涉及1991年改革和90年代的经验。我们认为,启动经济增长和保持经济增长是截然不同的挑战,需要不同的政策和方法(Rodrik,2003;Hausmann等,2004)。本文主要关注启动经济增长的挑战以及印度的相关经验。

一、事实

本文所基于的一个关键事实是印度经济增长的转折点发生在1980年左右而非大多数人所认为的90年代。正是从1980年开始,印度开始挥手告别过去的“印度式的增长”。其实,我们并不是第一个认识到这一点的人:德龙(DeLong,2003)、威廉姆森和扎哈(Williamson和Zagha,2002)都强调了印度经济增长速度的翻倍早在1991年改革前10年就发生了。但是,我们没有发现运用标准的政策导向因素来分析印度经济快速增长的文献,而且所有的解释给人的印象都是90年代的改革导致了印度卓越的经济表现(Ahluwalia,2000;Srinivasan和Tenlkar,2003)。

图1描绘了与总体经济表现有关的3个指标:实际人均GDP、每个工人创造的实际GDP和全要素生产率。从1980年开始,这3个指标都呈快速上升势头,而此前20年间基本保持平稳。表1也表明,80年代与70年代相比,前者的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比例都要高出大约3个百分点。尽管90年代仍然保持强劲的经济增长,但各个生产率指标的增长呈下降趋势,比80年代下降了0.3到0.6个百分点不等。不管90年代是否比80年代略差(或略好),数据已经充分证明印度的经济增长是从1980年左右才开始大幅度改善的。

许多研究都提供了印度经济增长转折点发生在1980年左右的证据。首先,利用白聚山和佩龙(Bai和Perron,1998,2003)所描述的方法,我们计算了四个增长率的最优单转折点、最优两转折点和最优三转折点,这四个增长率的基础指标分别是以固定美元价格(世界银行)计算的人均GDP、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每个工人创造的GDP和全要素生产率(Bosworth Collins,2003)。在所有的情况下,我们都发现单转折点发生在1979年。第二,奥斯曼等人(Hausmann等,即将发表)利用大量的跨国数据分析了向高经济增长的转变,将印度的经济增长转折点定为1982年。最后,沃勒克对印度GDP及其分解项目进行了节点分析。她发现在80年代初中期印度的GDP增长出现节点。在1980年,存在节点的F统计值最高(Wallack,2003,第4314页)。

1980年之后印度总体生产率的提高是由于什么原因?仅仅是资源从低生产率部门(农业)转移到高生产率部门(制造业和服务业),还是私人部门的表现改善了?在三个主要部门的劳动力构成方面,曾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显著的是农业部门的劳动力比例从1975年到1995年间下降了大约10%,同时服务业和工业的劳动力比例分别上升了大约7.5%和2.5%。但是,这一变化仅仅能够解释总体生产率上升中的很小部分(不到10%)。例如,当利用固定(基期)就业比例计算总劳动生产率时,80年代的增长速度比70年代提高2.6%-2.9%,90年代的增长速度比80年代下降0.4%-0.6%(表1)。

表1 印度总增长和部门增长核算(年均增长率,除非特别说明)

时期
1960-1970
1970-1980
1980-1990
1990-1999
Bosworth-Collins(B-C)
产出
3.84
2.98
5.85
5.59
工人的单位产出
1.87
0.69
3.9
3.27
工人的人均资本
0.83
0.61
1.06
1.32
教育
0.29
0.58
0.32
0.34
全要素生产率
0.74
-0.5
2.49
1.57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产出
3.75
3.16
5.64
5.61
工人的单位产出
1.77
0.86
3.69
3.3
全要素生产率①
1.17
0.47
2.89
2.44
全要素生产率②
-0.94
-2.07
1.28
0.94
根据当前就业比例分解的工人产出增长率
农业③
1.2
0.13
2.57
1.29
制造业④
2
6.3
6

服务业(B-C)⑤
2.12
6.32
6.57

服务业(IMF)⑥
3.14
5.3
6.69

以基期的就业比例为权重测算的总的工人单位产出增长率
总(Bosworth-Collins)

0.69
3.66
3.08
总(IMF)
0.86

3.49
3.11
劳动转移对总的单位工人产出增长的贡献
总(Bosworth-Collins)
n.a.

0.24
0.19
总(IMF)
n.a.

0.2
0.19
就业比例

1975
1985
1995
农业

70.8
64.4
60.8
工业

12.4
15.2
15.8
服务业

16.8
20.4
23.4

资料来源:Bosworth和Collins(2003);Ghose(1999);和作者的估计。

①根据劳动力。

②根据15岁以上人口上学的平均年数

③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

④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数据摘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工作论文,70年代的数据,根据Ahluwalia(1995)估计而来。

⑤通过从B—C的单位工人产出总增长率中减去平均部门生产率增长率而计算出来的残差。

⑥通过从IMF的单位工人产出总增长率中减去平均部门生产率增长率而计算出来的残差。

⑦得自Ghose(1999)。其中,1977和1978年的数字是通过运用1977/1978-1983年间的趋势回推至1975年推算出来的,而1993-1994年的数字是通过运用1987/1988—1993/1994年间的趋势前推至1995年推算出来的。

作者:丹尼·罗德里克 阿尔温德·苏布拉马尼扬 来源:《比较》第十四辑

E. 印度经济现状

因为疫情原因,很多国家经济都受到很大影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一旦一个国家经济受到损失,世界经济就会受到影响。而现在更是因为疫情原因,大多数国家经济都没有增长,甚至一些国家经济正在衰退。其中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无疑是美国。

在疫情刚刚席卷美国之时,美国政府和民众并没有将疫情放在眼中,现在他们终于吃到苦头。因为疫情,美国失业率达到14%,成为二战之后最高值。同时,美国企业也无法幸免,有将近40%美国企业宣布永久性倒闭。不仅仅是美国,印度经济也同样遭受沉重打击。

印度经济倒退,疫情加速
根据海外网报道,印度中央统计局在8月31日发布数据,因为疫情原因,印度今年二季度经济大幅度下滑,幅度一度达到23.9%。根据了解,自从1996年印度开始发展互联网行业之后,印度经济就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当中仅有的几次经济衰退也幅度很小。与此同时,印度疫情也在不断加重。

诚然,刚开始印度政府对疫情管控措施还算不错,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印度根本无法完全管控住疫情。之前更是曝出有将近9万多医护人员受到感染,这更是让印度疫情雪上加霜。经济衰退造成失业率上升,而疫情更是将生命夺去,印度已经处于恶性循环当中。

美媒:中国大不一样
对于印度经济萎缩问题,各个国家都对其表示关注。美国媒体更是对此做出专门分析,在美国媒体分析当中认为,印度经济衰退主要是由部分地区疫情持续蔓延和市场需求萎缩所致,就算最后印度成功管控住疫情,未来经济局势也依然不容乐观。分析最后美国媒体将印度和中国进行对比,在疫情刚刚到来时,中国就对其进行严格管控,之后更是进行资源倾斜和医疗人员倾斜。

在短时间内就成功管控住疫情,之后进行复工复产,尽管中国经济也受到疫情影响,但是中国明显将疫情影响控制到了最小。

在全球经济当中,只有极少数几个国家没有受到疫情影响。中国并不包含其内,但是因为中国多种措施,在短时间内成功管控住疫情,之后在第二季度中国经济就开始进入复苏阶段,对于中国经济,很多国际学者都认为中国经济有着良好的前景。

F. 印度的经济整体情况与分布

沿海。。。点状分布,特别是孟买。然后是恒河经济带和加尔各答软件工业区,以服务业为主

G. 印度独立后经济发展的情况

优势:印度的发展模式重消费而非投资、重内需而非出口、重服务业而非制造业、重高新技术产业而非劳动密集技术含量低的工业,这种方式使印度经济对全球经济不景气冲击的抵抗力较强,表现出比较强的韧劲和经济平稳增长的长周期性。
印度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比较好。例如,印度国内的储蓄水平只有中国的一半,每年流入印度的境外直接投资大约只有中国的10%,印度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比中国落后大约10至15年,但印度却取得了较快的经济增速,而且它有30%至40%以上的国民生产总值来自生产力的增长,而不是资本或劳动力的增加。
不足:印度国内办事效率较低,往往不能集中力量在某一方面取得突破。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报告称,在印度开办一项业务所花的时间是在中国的两倍,注册资产在印度要花67天,而在中国只要32天;履行合约在印度要花425天,而在中国只花241天。印度社会经济的分化也十分严重,现代化与落后共存,是一个对比鲜明和充满矛盾的国家。印度位居世界经济强国之列,但世界上最贫困的人口中有1/4生活在印度;它是世界第六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但数以亿计的印度人却缺乏电力能源;它的250多所大学培养了300多万名科学精英,但40%的印度人口仍是文盲。在德里和班加罗尔等城市,茅草屋往往与跨国公司的摩天大厦交织在一起。
与中国相比,印度在很多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

(一)软件业方面。印度的软件业迅猛发展,在世界名列前茅。印度目前拥有巨大的软件人才库,有大量的专业人才。产值、出口比重都很大。据麦肯锡的报告预测,到2008年印度的IT服务和后勤工作将会雇佣400万从业人员,成为年出口额达到570亿美元的行业,占印度GDP总额的7%。相比之下,中国的软件业发展的起步较晚,且差距很大。

(二)金融机构方面。印度的金融系统运行比较健全,不良贷款比例较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仅为10.8%。印度的股票市场比较成熟,成为印度企业筹集资金的重要场所。

(三)企业制度方面。印度的私人资本在运作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印度独立后,过去就存在的私营财团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且产生了一大批新的私人财团。在印度实行经济改革后,一大批从事信息技术产业、制药工业、食品加工业、服装纺织业、水泥建筑业和旅馆旅游业的私营企业或私人财团迅速发展壮大,并很快进入全球化经营。印度的现代企业制度比较完善,企业的管理水平较高。

(四)人才和教育国际化方面。印度的人才国际交流多于中国。由于印度英语普及,高等教育机构使用的教学语言为英语,印度高校学生能够较顺利地获得世界科技发展的重要信息。印度大学教育比较重视创新教育,学生创新能力较强。印度某些大学和专业学院已在国际上有较高的知名度。

(五)法律体系方面。印度的法律体系较健全。印度独立后,法律体系逐渐完善,公众的法律意识逐渐增强,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市场经济是法制化的经济,没有完善的法制,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无法实现的。

(六)基础设施方面。印度社会基础设施要比中国落后几十年,这也是制约印度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

H. 印度面临的诸多经济问题有哪些

(1)失业和贫困失业和贫困是印度经济发展的两大痛楚。虽然历届政府都把增加就业和消除贫困作为执政的重要目标,但一直收效不大。印度的10亿人口中有1/3文盲。年人均收入目前还不足480美元,其中有3亿人日均收入不足1美元。赤贫的城市新移民在印度各大城市随处可见。印度经济增长缓慢,人口迅速增长,目前印度人口超过10亿,比独立初期翻了两番,且还在以2%的年增长率增加,每年新增人口及新增劳动力都在1500万人以上,这使印度经济难以吸收不断增加的劳动力,印度的失业问题日趋严重。在“一五”计划结束时,印度积存的失业人数为530万,到1980年增加到2070万,约占劳动力总数的8%。同时也使人均收入增加不多。由于印度制造业增长速度远低于服务业,因此能够提供的就业机会很少。2002年,印度制造业吸纳了620万劳动人口,而有“世界工厂”之称的中国制造业有1.6亿名从业人员。高速发展的印度IT产业约有100万名从业人员,不足全部劳动力的1%,虽然其产值占印度GDP的4%。失业一方面将扩大数以亿计的贫困人口队伍,另一方面又增加了解决就业问题的难度,从而继续阻碍印度经济发展,特别是现代化进程。(2)制造业发展滞后印度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经济增长主要还是靠服务业的增长,服务业也主要是靠软件IT产业,制造业还不强。2003年的特点是服务业还在高速增长,农业年景较好,有了3%-4%的增长,制造业开始有所增长,所以这一年经济发展比较平衡,也更快一些。制造业发展的主要障碍是:由于它们是传统部门,所以有很多传统体制还没有改革,包括政府对产业和投资的管制,对劳动力市场的管制等各种制约,不利于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服务业,尤其是软件业的发展较快,是因为其作为新兴部门,政府对其控制较少,所以发展较快。虽然20世纪90年代印度开始经济改革,但是在制造业方面步伐比较慢,市场开放程度小,没有利用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3)投资环境欠佳印度投资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效率低下。印度政府机构办事效率较低,世行报告显示,在印度成立一家企业需要89天的时间,而中国则需41天。印度的劳动生产率也很低,虽然平均工资比中国低25%左右,但每个工人的产出却比中国低50%。2、能源不足。印度的电力状况落后,平均缺电率超过10%,严重影响企业的赢利能力。加之资金短缺使印度在短期内难以大量进口石油和建更多的核电站,进一步制约了印度投资的增长。3、政局不稳。印度社会结构、财富分配、种姓制度、贫富分化等常常会引发政治不稳定,进而影响吸纳国际资本。4、劳动法严格。印度是惟一一个解雇员工需要得到政府批准的国家,企业停业或关闭也受到严格限制,客观上限制了企业投资的积极性。5、环境受损。印度荒漠化程度较高,有1.43亿公顷土地受到水土流失的侵蚀。现代工业发展和城市人口增加使河流污染和城市空气污染问题更加严重,影响到经济持续发展,而且危及人民生命安全。(4)财政赤字居高不下长期以来为解决资金问题,印度政府借诸赤字财政政策,1950年度到现在,几乎年年有赤字。为弥补财政赤字,政府不得不大量举借内外债,使得印度的债务增多,几十年来内外债如滚雪球似地不断扩大,利息成为印度政府最大的非生产性支出项目。财政赤字居高不下,使物价指数反弹,造成通货膨胀,对政府平衡预算增加了更大压力。1990/1991年度财政开支失控,总赤字达到4333亿卢比,竟占到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8.4%,这一时期印度出现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80年代实行高额财政赤字的结果。1991年实行经济改革以来,财政困难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十几年来,中央政府财政赤字占国内总产值的比率一直超过5%。虽然近年来印度制定了《财政责任和预算管理法》,削减某些财政补贴,但财政状况尚未根本好转。印度现已成为世界上财政赤字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多次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警告。(5)基础设施落后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关系密切,一个国家基础设施不足就会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影响跨国公司的投资兴趣,严重阻碍经济发展。在印度,公路状况极差,缺少高速公路,通讯不畅,电力供应不稳,能源严重短缺,尤其是石油,基础设施的滞后影响了外国投资环境,严重制约了印度经济的发展。以交通为例,印度虽然有亚洲最庞大的铁路网,但陈旧不堪,大部分是国家独立以前殖民地时代建设的,很难实现现代化的运输任务。印度目前还没有一条国际标准的全封闭、全立交的高速公路,港口与机场设施陈旧,所有的港口都出现拥堵情况,交通运输极端落后

阅读全文

与印度经济发展状况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