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盘锦的经济发展是怎样的
近五年,盘锦市经济发展进入了关键且良好的发展时期,东北振兴、经济转型试点以及五点一线等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促使盘锦市工业发展出现了良好的拐点,由徘徊近十年的低速发展步入相对较快发展并出现两位数发展的态势。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上升至382户,比2002年翻了一番,总产值超过800亿元,增加值实现375.4亿元,比上年增长9.8%,增加值总量在艰难中仍居全省第四位。
2. 如果在盘锦这块地方,辽河油田油气资源一旦枯竭后,盘锦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在哪里
转身向海!
3. 辽东湾新区的更名意义
辽滨沿海经济区更名为辽东湾新区意味着要注重港口经济。纵观国内外的经济发展历程,沿海和临港地区,往往是区域经济的起源地和繁荣地。无论是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带、美国太平洋东岸城市带、欧洲西北部沿海城市带、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带,还是我国珠江三角洲、闽东南、长江三角洲、山东半岛、京津唐地区,无一不是依托港口的快速发展,而逐步发展成为重要的经济中心的。全球排名前35位的大城市有31个是靠沿海经济发展起来的。经济发展由沿海“起飞”,由港口“登陆”的现实规律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辽东湾新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有历史积累的条件和沿海经济带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大好契机,努力建设亿吨海港,开通沈阳到盘锦港的铁路,打造向海大道,使盘锦成为东北最近的出海口,让盘锦枢纽、网络型、功能型的节点优势进一步凸显,当是盘锦加入到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中的重要战略。开发区新建的盘锦港开港通航,是盘锦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是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迈出的重要步伐。现在,盘锦港30万吨级原油码头已启动,它的建设标志着盘锦港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向多功能的综合性亿吨大港的行列挺进。
辽滨沿海经济区更名为辽东湾新区也意味着要自觉承担起保护辽东湾海洋环境的责任。海洋作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而这个资源的现状却不容乐观。由于历史上人们海洋生态意识、环保意识淡薄,造成了渤海辽东湾的污染状况日益严峻,这已经成为辽宁沿海区域经济开发的制约因素,为此,应尽快治理海洋污染,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不仅要把控制陆源排污作为保护海洋环境的重点,又要着重控制海上排污、倾废等带来的污染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盘锦和辽宁沿海经济带走上健康发展道路,使海洋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极。
如果说过去的辽滨是“潜龙在田”的话,那么它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大潮涌动起来的时候,则是“龙行带水”了。当猎猎的海风吹得人们思绪飞扬的时候,盘锦人踏海逐浪的热情与渴望从来没有这样高涨与迫切,他们要超越土地的束缚、局限和对其的依赖,拥抱不远处的那片蔚蓝,借以创造出无限光明美好的未来。
辽滨沿海经济区用渤海三湾(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中的辽东湾为自己冠名,是把自己融入了悠久的华夏海洋文明之中。辽东湾位于渤海北部,系指河北省大清河口到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角以北的海域,是渤海中最大的一个海湾。中国古代人曾把渤海称“沧海”、“渤澥”,又因地处北方,故而又称“北海”。大约在汉、晋、唐以后,渤海的海域位置、名称才逐步确立,辽东湾当是在渤海名字确立之后的海区划分。但“辽东”作为地名出现得很早,约在春秋战国时代,主要依据:一是《管子·地数篇》:“燕有辽东之煮”;二是《战国策·燕策》载苏秦说“燕东有朝鲜、辽东”。魏晋至唐,辽东作为地域名内涵逐渐扩大,包括整个大同江流域和汉江流域,甚至是高句丽政权的所有辖区。把辽东湾这样海洋色彩颇浓的名字冠在经济区头上,不仅是她的船舶制造、石油炼制、高新技术产业,港口物流、商务金融、滨海旅游等产业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特质特征,名副其实,也与2000年悠久的华夏海洋文化勾连起来,增加了这一称谓的历史文化积淀的厚度。
盘锦辽滨沿海经济区更名为盘锦辽东湾新区是把自己融入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的大格局之中。冠之以辽东湾,并不是说辽东湾独属于自我的疆域,而是我在辽东湾之中,我在辽宁沿海经济开发带中。处于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城市,大多聚于渤海之滨、黄海之岸,主体聚于辽东湾沿岸,丹东、大连、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等6个城市分列于辽东湾,右岸辽东、左岸辽西,曲曲折折,走了一个“N”字形。盘锦位于辽西城市群经济区、辽东半岛沿海经济区、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的节点处,可以接受三大经济板块的发展辐射,实现资源共享、协调互动,所追求的目标是区域合作、共赢、振兴的价值取向,这也是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进程中的主旋律,更是东北地区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必然选择。“珠三角”和“长三角”的成功经验表明,淡化行政区划概念,贯彻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观,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前提条件。当然、按着“增长极”、“点轴”、“网络”经济理论,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作为一个轴点的盘锦,创造属于自己的特色产业与品牌,形成新的开放热点和经济增长点,从而推动区域的共同发展,当是参与到辽宁沿海经济带整体大开发竞争中的应有之意,更是称盘锦辽东湾新区的应有之意。
4. 辽宁省地质环境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效典型材料
辽宁省国土资源厅
辽河流域土地利用条件调查项目,是2009年辽宁省国土资源厅在第二次土地调查项目中,下达给辽宁省地质矿产调查院的子课题。该项目在综合评价辽河流域土地环境质量等级基础上,开展大比例尺调查试点工作,深入评估盘锦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条件。该成果为科学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发展现代农业,以及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了地质地球化学依据。
调查成果表明,盘锦市水稻种植基地区土壤养分充足,有益微量元素均衡,有害重金属元素含量较低。与辽河流域其他水稻基地对比,盘锦地区水稻田富含有机质、N、P、K、Ca、M、gS、B、Cl、Cu、Mo、F、I、Se、Zn、Fe和Mn等有益元素,尤其是对水稻生长有益的有效态硅是辽河流域最高的。综合评估盘锦市耕地土壤地球化学质量,88%区域达到优良—优质等级。
水稻是一种富集硅、锰、镁等多种元素的农作物,对微量元素需求强烈。调查成果显示,盘锦地区地处辽河三角洲,土壤由海退沉积地质作用形成,土壤中除了富集氯、溴、碘等卤族元素外,土壤养分物质含量高,各种碱土元素和微量元素丰富。从理化性质看,辽宁省内地水稻田多为弱酸性,而盘锦地区土壤呈弱碱性,这种独特的理化性质,更有利于土壤中全量物质为微生物所利用,更适合种植水稻。
进一步分析大米中元素,发现盘锦大米中富含Na、I、B、Co、Cr、rC、F、Ca、Mg、S、P等多种有益元素,尤其是硅和铁元素含量达到其他地区稻米的2倍。富含多种有益元素是盘锦大米质量独特、品质上乘的重要原因,富含多种有益元素也可以成为提升盘锦大米品质和经济附加价值的重要依据。
综合考虑土壤、稻米、灌溉水和大气中有益和有害元素含量特征,规划出七处相对集中的特色大米产区。其中,富铁大米种植规划区两处,总面积为29655公顷,占盘锦市耕地的18.63%,大米中铁的含量大于22.5×10-6;富锌大米种植规划区两处,主要分布在东郭农场—石新镇、新兴农场、西安农场—平安农场一带,种植规划区总面积为6124公顷,占盘锦市总面积的3.85%,大米中Zn含量均大于20×10-6;富钙大米种植规划区两处,分布在盘山县新兴农场—陆家乡一带和大洼县王家乡地区,总面积为2949公顷,占盘锦市耕地的1.85%,大米中钙含量大于180×10-6;在盘锦市西部的新兴农场还规划一处同时富含锌、钙和铁的稻米种植规划区,面积2796公顷。
综合以上特色土壤规划区,共规划出41524公顷特色土地,每年可开发出28万吨特色大米,这些富含有益元素大米的价格往往高出普通大米十几倍,年增加的潜在经济价值在几十亿元以上。
2010年9月18日,辽宁省科技厅和辽宁省国土资源厅组织国内知名院士和地质学、农学、生态环境等领域专家,对该成果进行了验收和鉴定。与会专家认定“项目研究成果意义重大,项目应用土壤地球化学理论与方法,对研究区域的土壤、作物以及化肥、灌溉水和大气干湿沉降物等环境质量进行全面调查和评价,其成果为合理管理土地资源、发展现代农业和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实现了研究方法的创新。根据地球化学理论,在对各种样品的多元素高精度测试和数理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辽河流域农业地质数据资料有机结合,系统提出流域和地区两个层面的土壤环境和质量、土壤肥力分区和发展特色农业产区;成果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明确了盘锦地区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耕地灌溉条件、特色大米分布区域等一系列土地利用条件指标,为盘锦地区发展特色农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该成果的推广应用将产生巨大的农业经济效益”。
经专家组鉴定,辽河流域土地利用条件调查评价项目选题意义重大,技术路线合理,研究方法先进,数据资料翔实齐备,成果达到了同类研究的国际先进水平。
5. 盘锦辽滨经济开发区的发展情况
目前已经规划出20平方公里的起步区,规划内容为一港四区,即盘锦港、工业区、商贸区、旅游观光区、生活区。其中正在建设的工业区(起步区)面积为3平方公里,位于盘锦港以东的盘营公路两侧,它包括:物流集散园,规划面积为0.65平方公里;台商投资园,规划面积为1.2平方公里;石化工业园,规划面积为1.15平方公里。
盘锦辽滨经济开发区物华天宝,资源丰富,拥有5万亩得天独厚的芦苇资源,2.2万亩海淡水养殖基地和3.5万亩沿海滩涂。独特的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辽滨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
将以亲商、安商、富商、为宗旨,向你提供更加优惠的政策,本着你发财、我发展、你获利、我受益的原则,与您携手共谋发展大计。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辽滨一定会成为北方的深圳,渤海之滨一颗耀眼的新星正在升起。
6. 辽宁盘锦辽滨经济开发区未来发展
目前正是起步阶段
盘锦辽滨沿海经济区位于盘锦市最南部,辽东湾东北部,大辽河入海口右岸,南与东北第二大港口城市营口市隔河相望,是辽宁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中心区域。可控面积545平方公里。
2006年6月,辽宁省政府将盘锦辽滨沿海经济区纳入“五点一线”沿海重点发展区域,2009年7月1日上升为国家战略。2010年10月获批辽宁省综合改革试验区。建立盘锦辽滨沿海经济区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实施辽宁沿海开发开放战略的现实需要;是盘锦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接续产业的重要载体;辽滨沿海经济区区位优越,位于辽西城市群经济区、辽东半岛沿海经济区、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的节点处,可以接受三大经济板块的发展辐射,实现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经济区傍河临海,拥有大量的滩涂和荒地,发展空间广,建设成本低;经济区拥有50多公里的河海岸线,水深流缓,是发展船舶产业的理想之地;经济区交通便利,形成了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为盘锦发展临港经济提供了优越条件。
盘锦辽滨沿海经济区的规划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将其建设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具有北方湿地水城特色的生态型滨海新城区,并依托河海岸线资源将其建设成为一座世界级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经济区产业定位是:发展以船舶制造及其配套产业为主的装备制造业,以石油炼制和石油产品深加工为主的石化产业,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以港口物流、商务金融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以主题媒体广场、创意文化产业为基础的现代文化产业。
辽滨新城规划结构布局为“一带、两轴、两圈、六区”。其中“一带”指大辽河入海口与海滨沿岸的绿色滨水生态带;“两轴”指南北向城市发展轴,东西向景观生态轴;“两圈”指滨海船舶产业圈和内湖商贸经济圈;“六区”指金帛湾水城、河畔生态水乡、产业工人新村、滨海特色渔村、新港工业区、临港产业园。随着规划的付诸实施,一座经济繁荣、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生态宜居、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新型水城将崛起于渤海之滨。
7. 盘锦经济发展水平怎么样
盘锦经济发展现状极不均衡,支柱产业是老型石油化工,高端石油产业滞后,但是辽河油田在辽宁省的纳税额度是前五名的,好像是第二,仅次于鞍钢,所以单纯的石油产业使盘锦其他产业发展稍显无奈,不过现在政府对新兴产业已经加大力度,比如盘山的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很多大型企业入驻,比如兴隆台开发区的制药业等,盘锦的基础产业农业前景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