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绍兴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你好 楼主!
很幸运的看到你的问题。
由于您的问题太过专业,而且积分又那么少,所以没人会。或者别人没有遇到或者接触过你的问题,所以帮不了你。建议你去问题的相关论坛去求助,那里的人通常比较多,也比较热心,可能能快点帮你解决问题。
希望我的回答也能够帮到你!
祝你好运。
祝你好运。
Ⅱ 绍兴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
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城市展示———绍兴市
绍兴模式———民营经济发展的先发优势□绍兴市人民政府
2008年02月27日
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绍兴民营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经过自我积累和滚动发展,依托体制先发优势,不仅迅速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而且已成为绍兴市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截至2006年底,全市登记在册的个体工商户183330户、私营企业35239家,个体私营企业总注册资本(金)6710802万元,从业人员767313人,全年实现总产值39866319万元;集体(联营、股份合作制)企业9261家。民营企业在全市企业总数中所占比重达到95%以上,上缴税金占到85%以上,民营经济总量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90%以上。
绍兴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
1992年,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鼓舞下,绍兴市民营经济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党的十五大确立了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以后,绍兴市提出放心、放手、放开、放胆“四放”要求和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的“四不限”原则,这些方针政策的出台,使绍兴民营经济迅速驶入了发展快车道,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地位作用明显增强,成为全市国民经济最具活动力的增长点,并形成了独特的优势。
机制上的活力优势
绍兴民营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模式———“绍兴模式”,即“乡镇基础、民营机制、市场经济”。“绍兴模式”是对“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的兼容并蓄,“温州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个体为主、私营机制、市场经济”;“苏南模式”的特征是“乡镇基础、集体机制、外向经济”。而“绍兴模式”既具有苏南民营经济的区域集约性优势,又兼容了温州民营经济高度灵活的市场机制优势,从而形成了这样一种复合型发展模式。正是这种独特的发展模式,为绍兴民营经济的持续、稳健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并越来越迸发出迷人的魅力。
行业的群体优势
绍兴民营经济主要集中在以纺织、服装等轻工行业为代表的制造业。全市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工业总产值中制造业所占比重达到98.4%,其中,大纺织业(织造、化纤、服装)、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设备制造业三大行业总产值占全部民营企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46.6%、7.5%、14.4%,三大行业所占比重共计68.5%。产业的集聚发展,形成了十分明显的规模效应和产业优势,从而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使绍兴多种工业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不少行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较大的影响力。
骨干企业的带动优势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绍兴民营企业中已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规模大、实力强、行业领先优势明显的骨干企业,成为绍兴民营企业中的“排头兵”,引领着绍兴市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2006年,全市工业企业中有6家民营企业销售收入超50亿元,其中超80亿元的2家;全国500强民营企业中,绍兴市占了44家;2006年度浙江省百强民营企业排序中,绍兴市占了30席。到目前为止,全市已有29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其中民营企业占了25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54件,其中民营企业占了48件;拥有中国名牌产品61只,其中民营企业占了54只。
产业上的集聚优势
绍兴市把培育发展区域块状经济作为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着力点,逐步形成了“一乡一业”或“几乡一品”的产业集群,民营企业依托块状经济而成长,块状经济因民营企业的发展而发展。绍兴县年产纺织面料20多亿米,可以绕地球50多圈;嵊州市年产领带3亿条,产量已占国内的80%、世界的33%,被誉为世界领带之都;“袜业之乡”———诸暨大唐镇“万台织机响,天下一双袜”,年产袜子90亿双,全球人均一双还多;诸暨市的珍珠、五金,上虞市的伞业,新昌的医药都在国际、国内市场均占有极大的市场份额。2006年,全市38个特色块状经济实现工业总产值2982.9亿元、销售收入2875.7亿元、利税275.6亿元、出口交货值521.9亿元、技改投入164.3亿元。其中销售收入在100亿元以上的块状经济有7个:绍兴县的织造印染块状经济749.1亿元,化纤块状经济156.5亿元;诸暨市的五金制造业块状经济330.1亿元,袜业块状经济240.1亿元,织造业块状经济222.1亿元,铝塑管材块状经济162.5亿元;嵊州市领带块状经济115.5亿元。块状经济已成为绍兴打造成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主阵地和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主体力量。
专业市场的依托优势
民营企业的快速崛起和迅速发展,在国内外市场上造就了绍兴黄酒、化纤纺织、染料、化学药品、塑料薄膜、机电产品及一些日用消费品等比较明显的产业优势,而且呈现工业、商业互动发展的态势,各具特色、工贸结合的专业化产业区和市场互为依托。全市各类市场发展到379个,全年市场商品成交额超千亿元。如绍兴的轻纺民营企业依托的中国轻纺城年实现成交额301亿元。目前绍兴6个县(市、区)中具有特色产业的块状经济,相应形成了122个专业市场,极大部分的产品销售依托相应的专业市场,基地和市场互为依托,共同发展。如绍兴轻纺、嵊州领带、诸暨袜业和店口五金、上虞精细化工和伞业等闻名遐迩的“基地+市场”区域特色。
地域上的人文优势
千百年来,绍兴形成了独特的区域传统文化,特别是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卧薪尝胆”精神激励和影响着绍兴人民,绍兴民营企业家秉承这一精神,形成了精明、理性、内敛、务实、不事张扬、稳扎稳打的风格,这是推动绍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文化基因。正是这种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敢作敢为、创新创业的“胆剑精神”,与绍兴人精明务实的性格与大气开放的气度的有机结合,续写着新时期的“胆剑篇”。绍兴人民特别是绍兴的民营企业家发扬“坚忍不拔、奋发图强、崇尚科学、务实创新”的绍兴精神,不断创新创业创大业、谋事干事干大事,是绍兴民营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内在基因。
Ⅲ 绍兴经济发展如何本地人回答一下。
绐兴龙头产业的话是酿酒业,旅游业和纺织贸易出口,绍兴柯桥是亚洲最大的纺织品市场所在地
最繁华的是解放路中段,辐射开去包括胜利路,人民路,中兴路和鲁迅路等,这一块是所谓的市区
房价的话市区在一万以上,从环城路到三环线这块在7000到10000之间,我家就在这块偏三环的地方,在7500左右。袍江开发区的房子应该嘴便宜,其次是城南的。柯桥房价近几年猛涨,和市区的持平了
绍兴人的乡土观念比较强,习惯居住在本地,但一些人会在杭州或萧山买房。绍兴的有钱人都比较低调
Ⅳ 绍兴经济发展情况
长期看肯定镜湖新区会比较好,区位也是镜湖新区好
Ⅳ 绍兴地形特点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自然环境
绍兴地处杭州湾南,会稽山北麓,北纬29°42′02″~30°19′15″,东经120°16′55″~120°46′39″,东西宽46.6公里,南北长68.5公里,周边长356万公里,总面积149万平方公里。
【西南部低山丘陵河谷区】会稽山脉尾闾分成二支,成西南—东北方向伸入县境南部和西部,构成一片崎岖低山、丘陵、河谷地,面积757万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50.76%。区内群山连绵,山势险要,山体抬升强烈,地形深切、破碎,水系源短流急。一般海拔在300~400米之间,最高骆家尖747米,延伸到萧甬铁路南侧约5~10公里地带,高度即降至海拔20米左右,与无数冲积扇和中北部冲积平原相连,坡度以15°~25°和大于25°为主。地貌类型复杂,还可分成丘间谷地、低丘、高丘和低山四类,主要有夏履、型塘、漓渚、兰亭、平水、石泄及小舜江河谷,王坛、平水盆地。此类河谷与盆地面积较小,山垅较狭,水流湍急,砂砾含量较高,土壤冲积明显。与水网平原交界处均有大片坡地、阶地,尤以漓渚、兰亭、南池、坡塘、九里、上蒋一带面积较大。坡度皆在10°以下,土层深厚,适宜农耕。新石器时代已有频繁农垦活动,现大部辟为茶、桑、果等经济作物种植地和旱粮地,在绍兴农业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北部水网平原区】面积572万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38.33%。除零星火成岩残丘外,皆为冲积、淤积、海积而成。地势平坦,平均海拔6~7米。偶有孤丘残丘高度一般亦不超过200米。中部,河流纵横,湖泊星散,农田被切割成大小渡田,有“水乡泽国”之称。靠近古海溏北部狭长地带,地势低平,平均海拔4.5米,河流较少,水面狭窄,为向滨海滩涂过渡地带。历史上称山会平原,原为一片浅海沼泽,潮汐出没。全球性冰后期为海水所淹。距今6000年前,漓渚、平水均为海水直拍之山丘和海岸交界处。
公元前21世纪左右开始海退,海岸北移。海退结束,海岸线轮廓已与近代相似。因泥沙来源丰富,溺谷淤浅不畅,浅海逐渐垫高而变成咸潮出没之沮洳沼泽,《管子·水地》称“越之水重浊而洎,故其民愚疾而垢”。距今3000年前后,越族居民从会稽山内部北移,开始垦殖咸潮所不及之山麓冲积扇和平原中一些较大孤丘及附近坡地,从而形成中部冲积平原。
公元前5世纪初,越国把都城从会稽山南部迁到沼泽平原,经过与近世围垦滩涂相似之围堤、筑塘、拒咸、蓄淡,造就会稽山北麓冲积扇以下大批耕地。
秦汉时代,北人南迁,湖沼地加快开发。至公元2世纪中叶,鉴湖建成,湖以下开辟良田9000顷。海塘建设和河湖网也加速整治。唐垂拱二年(686)山阴与萧山50里界塘筑成;开元十年(72万会稽县令李俊之主持增修山会海塘。后经大历十年(77万大和六年(83万次增修,才形成东起上虞,西至山阴,全长百余里之防海塘,山会平原全面形成。至今,中北部水网平原610个自然村中,以溇、湖、埭、桥、江、墅、葑、塘、渎、堰、岸、港、浦等命名者计226个,占34%,展现水乡特定景观。
【东北部滨海平原区】淤涨型滩涂,地势平坦,人工水系纵横交错,海拔5米左右。区域总面积162万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10.91%,已围垦67.4平方公里,潮上带或潮间带尚待开发。受钱塘江和曹娥江涌潮顶托,北岸不断被侵蚀,南岸逐渐淤涨。明永乐至万历(1403~1620)间,钱塘江主槽北移,山会两县海涂外涨,已有人自发垦殖,种植棉、瓜、豆和水稻。清咸丰年间(1851~186万度成为三江口西部乾、坤两号沙地,面积超过4万亩。清末民初,滩涂曾向杭州湾伸展20多里,有磨盘丘、豆腐畈等垦区。此后,由于钱塘江南股槽游移,滩涂大片坍方,至建国前夕,丧失殆尽。1969年开始有组织地大规模人工围涂造地,至1991年,围涂10次,获土地66.3平方公里(1993年10月至1994年4月“九三丘”第一期围涂获土地8.7平方公里,未计入内),才有滨海平原,并奠定境内自南而北山脉—平原—海岸梯阶式地貌。
绍兴经济
目前的绍兴主要以工业为主。经过多年的艰苦发展,绍兴现在已做到工业立县。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工业经济占64%。全县拥有规模企业554家,117家销售收入过亿元。二是工业经济以轻纺为主。全县有3064家纺织企业,2002年,纺织品产值占工业产值的75%,轻纺产业拥有三个全国之最,即设备最好,拥有当今最现代化的无梭织机26000台;产能最高,年产各类化纤原料45万吨,约占全国同类产品1/10,年产化纤面料近30亿米,印染加工量近60亿米,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5,被中国纺织协会命名为“全国十大纺织产业基地”之一。三是经济发展以民营为主。全县已形成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发展格局。2002年工业销售的85%来自民营企业,在22家规范化股份公司中,有三家上市企业,民间资本具有极大的活力和潜力。
现在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正处于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2002年人均接近4000美元,进入国际所谓的经济发展“快跑期”。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紧紧抓住这一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决定再经过5年努力,到2007年达到人均8000美元的目标。绍兴充分发挥经济这三个特点的巨大优势,以大开放促大发展,突出“一条主线”、打造“两个中心”、建设“三型政府”,努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2007年,经济发展的宏观基本面保持良好状态,国际油价相对稳定,国内政策调控适度且有序。该市经济总体平稳,众多领域显现出新的增长动能,主要经济指标增势普遍好于上年,并呈现出“生产趋升,需求趋活,效益趋好”的可喜局面,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变。但经济运行过程中同时呈现出许多复杂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内涵提升明显加快
2007年以来绍兴市经济走势总体平稳,二季度工业经济受减排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冲高回落,主要经济指标走势均较平稳,增长情况仍普遍好于上年。经初步测算,上半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890.7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去年同期增长14.7%,增长速度比上年年度提高1.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5.36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增加值539.94亿元,增长16.4%;第三产业增加值305.43亿元,增长13.6%。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利润分别增长26.4%和23.2%,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6.7和9.0个百分点;出口、消费、投资的增幅分别高达30.5%、15.9%、11.2%,增速各比上年同期提高9.6、0.6、5.0个百分点。在横向城市的比较中,我市多数经济指标增速位次比上年有所提升。
Ⅵ 绍兴和宁波的各自经济特点
“十一五”时期是宁波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宁波经济社会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要把宁波基本建成华东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确立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的战略地位。这是宁波市市长毛光烈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据了解,“十五”是宁波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的重要历史时期。5年间,宁波的生产总值从1175.8亿元增加到2446.4亿元,年均增长13.8%。人均生产总值从22025元增加到38733元,年均增长9.5%。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81.7亿元,是前五年的2.7倍;宁波港区货物吞吐量达到2.7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520.8万标箱。城市综合竞争力跻身全国十强。
按照《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今后五年宁波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力争到“十一五”末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300亿元,年均递增11%,人均生产总值超过6万元,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为确保这一目标的顺利实现,宁波市为此制订了五大重要举措。
一是发展模式加快转型。农业方面,在进一步加大支农政策力度,促进农业结构优化提升的同时,把发展都市型高效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主攻方向,加快形成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工业方面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形成一批知名品牌产品和知名企业。进一步加强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和优质临港工业的发展,打造一批核心竞争力强,产业规模、市场份额、盈利能力居全国前列的重要产业基地。
服务业方面则优先发展国际贸易、港口物流、金融、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培育信息、中介、文化传媒等知识型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增强港口城市的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
二是统筹协调力度加大。充分发挥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形成城区经济和县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三是构筑发展新优势。引导民营企业加快制度、技术和管理创新,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金融服务、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推动民营经济实现新飞跃。
加快外贸增长方式转变,优化贸易结构,全面建设国际贸易平台,着力打造华东地区大宗物资和战略资源的进口交易中心。引进对产业升级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项目和企业,加大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等领域引资力度,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通过接轨上海,积极融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参与中西部开发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加强与港澳台的经贸合作以及与浙东经济合作区联动发展,以此扩大合作领域,拓展发展空间。
四是构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节约利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加强资源循环综合利用,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快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工业园区的生态化改造,全面实施生态市建设规划。
五是社会和谐发展。营造人人参与创造成果、共享发展成果的社会环境;弘扬“诚信、务实、开放、创新”的宁波精神;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健全城市两级和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城乡统筹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提高;全面推进“法治宁波”建设。
今年是全面启动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宁波市在提出生产总值增长12%预期目标的同时,还提出要重点做好十件大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拓展港口城市功能,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扩大内需,确保消费和投资平稳增长;推进内外联动发展,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健全落实科学发展的体制保障;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和品位;加快文化大市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营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不断提高行政能力和水平。
Ⅶ 浙江新昌县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啊经济发展如何
以茶叶种植生产、销售为主要经济来源,所产的大佛龙井很有名。现在市场上所谓的西湖龙井,80%其实都是大佛龙井。经济状况优于大多数内地县级市。
Ⅷ 东晋及南朝时期绍兴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地位的崛起有着怎样的关系
东晋朝的开始——正当八王混战、匈奴、羯起兵反西晋、黄河流域陷入大混乱的时候,长江流域算是较为安静的地方,中原一部分士族和民众开始渡江来避乱。三○七年,晋怀帝任命琅邪王(邪音牙yá)司马睿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镇建邺(晋愍帝时改称建康)。司马睿有了这个职位和地盘,来投靠的士族也就多起来,成为长江流域的中心势力。三一六年,晋愍帝被俘,西晋灭亡。三一七年,司马睿被推戴为晋皇帝(先称晋王,三一八年称帝),建立起东晋朝。晋元帝(司马睿)向来缺少才能和声望,在晋宗室中又是疏属,他能够取得帝位,主要依靠王导的支持。王导出身中原著名的高级士族,是老练的政治家,是东晋朝的实际创造者。长江流域建立起汉族政权以后,有利于抵抗北方少数族的侵入,经济和文化也逐渐发展。自东晋至陈亡约三百年间,南方经济上升,文化更是远远超过北方。这是东晋和南朝在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首先创立东晋政权的晋元帝和王导是有功的。
王导在政治上的主要措施,就是收揽一批北方来的士族作骨干,联络南方士族作辅助,自己作为南北士族的首领,在自己的上面,安置一个姓司马的皇帝。这个措施说来很简单,可是做起来却完全不是简单的事情。因为北方来的士族间、北方士族与南方士族间、王氏势力与司马氏势力间都存在着矛盾。不能调剂这些矛盾使之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便不可能建立东晋朝。王导的事业就在于调剂这些矛盾,造成苟安江左的局面。
王导劝晋元帝选取北方名士百余人做属官。这些名士避乱南来,得到官职,算是有了安身地。其中有不少人怀疑晋元帝能有什么作为,例如桓彝,初到时见晋元帝势力单薄,对人说,我到这里避乱,原想得个安全,不料如此不济,看来难有前途。和王导谈话以后,知道他有些办法,才安心任职。大部分名士更是失望悲观。例如,有一次诸名士在江边一个亭上宴会,周
Ⅸ 绍兴经济发展现况和宁波的经济发展异同
绍兴:据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GDP达1440.48亿元,按可比价比上年同期增长13.3%,呈现较稳健的发展态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4.56亿元,比上年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878.83亿元,增长15.7%;第三产业增加值467.09亿元,增长10.9%。三次产业比由上年的6.9∶59.7∶33.4调整为2005年的6.6∶61.0∶32.4。
从GDP各季增幅看,一季度增长13.3%,二季度13.7%,三季度增长13.6%,全年增长13.3%,从一季度到四季上下波动0.4个百分点。整体经济持续在高位平稳运行,经济总量呈逐季扩大趋势。全市人均GDP达3.31万元(按户籍人口计算),按现行汇率计算约4043美元。
市场物价小幅回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2%,其中居住类上升5.0%,食品类上升2.4%,烟酒及用品类上升0.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下降0.2%。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7.5%。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2005年我市实现财政总收入150.56亿元,同比增长18.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6.13亿元,同比增长19.8%,上划中央四税74.43亿元,同比增长17.9%,占全市财政收入的近一半,为49.4%。各主要税种均保持较快增长,增值税增长16.0%,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增幅达到22.9%和21.0%,营业税增长7.1%。
企业景气指数高位运行。据对全市270多家企业景气调查,四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为148.4,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37.1。从全年走势看,各季度景气指数均运行在较好景气区间,这表明我市企业运行质量整体向好,对宏观经济运行和自身发展趋势持续看好。
宁波:宁波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副省级计划单列市、具有制定地方性法规权力的“较大的市”,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2006年是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宁波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深入实施“六大联动”战略,全面建设“平安宁波”,加快推进“文化大市”和“法治宁波”建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结构调整明显加快,对外开放继续扩大,城乡居民生活不断改善,和谐社会建设扎实推进,较好地实现了年初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006年宁波市国民经济主要统计指标
指 标 名 称 2006年 单 位
年末总人口 560.4 万人
宁波市生产总值 2864.5 亿元
第一产业 139.5 亿元
第二产业 1575.9 亿元
第三产业 1149.1 亿元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561.2 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 257.4 亿元
港口货物吞吐量 3.1 亿吨
集装箱吞吐量 706.8 万标箱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882.5 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1543.0 亿元
进出口总额 422.1 亿美元
出口 287.7 亿美元
合同外资金额 44.3 亿美元
实际利用外资金额 24.3 亿美元
全社会用电量 313.6 亿千瓦时
其中:工业用电量 249.1 亿千瓦时
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9674 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8847 元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86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4%,增幅比上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9.5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1575.9亿元,增长12.4%,其中工业增加值1421.4亿元,增长13.9%;第三产业增加值1149.1亿元,增长15.9%。产业结构继续优化,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超过40%,达40.1%,对全市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 47.5%,提高了0.3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突破5万元,达51285元(按现价汇率折算为6568美元)。
宁波市生产总值分行业情况
指标名称
本年实绩
同比增长(%)
生产总值(亿元)
2864.5
13.4
第一产业
139.5
4.4
第二产业
1575.9
12.4
工业
1421.4
13.9
建筑业
154.5
0.7
第三产业
1149.1
15.9
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
133.2
15.1
批发零售业
248.5
14.5
住宿和餐饮业
42.6
10.6
金融保险业
182.4
30.8
房地产业
146.4
14.4
其他服务业
396.0
12.4
宁波的一天
生产总值(GDP) 78479万元
工业增加值 38944万元
农业增加值 3821万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42274万元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15375万元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7052万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4179万元
外贸自营出口额 7882万美元
港口货物吞吐量 84.85万吨
集装箱吞吐量 19364标箱
全社会用电量 8590万千瓦时
其中:工业用电量 6824万千瓦时
接待境外旅游者人数 1486人次
财政收支稳健增长。全市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61.2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57.4亿元,增长21.2%,均超额完成年初预期目标。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92.7亿元,增长10.5%。财政支出结构继续优化,各项重点支出增幅均高于全市平均支出增幅,其中科技三项费用支出、教育支出、文体广播事业费支出、医疗卫生支出、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分别增长33.6%、18.3%、22.8%、34.7%和16.2%。
就业再就业成效显著。全市新增就业岗位12.9万个,累计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6754个;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6.3万余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1.9万余人。全年用于促进再就业资金支出达3.9亿元,其中发放社保补贴和用工补助2.8亿元。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1%,已连续四年下降,就业形势继续保持稳定。
价格总水平温和上扬。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9%,农村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4%;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6.7%;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1%;房屋销售价格上涨2.2%,涨幅下降4个百分点。
二、农业、农村
农林牧渔各业生产平稳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22.2亿元,比上年增长4.3%。其中农业100.3亿元,增长4.4%;林业6.0亿元,增长15.5%;畜牧业33.1亿元,增长6.6%;渔业79.9亿元,增长2.3%;农林牧渔服务业2.9亿元,增长6.9%。各业产值中,林牧渔业产值所占比重达到54.9%。粮食产量增长2.7%,其中谷物产量增长3.2%。
新农村建设初显成效。“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继续推进,全市共投入资金32.6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15.9亿元;经考核验收,全市有61个村达到省、市级示范村标准,近400个村完成了环境整治任务;四年累计创建示范村136个,完成整治村1100余个。“联镇带村”、“村企结对”成效显著,2883家企业与1823个行政村结对,到位资金1.1亿元,结对村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68.7%。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达198家,销售产值上亿元的企业达45家。农村乡镇现代流通网实现全覆盖,全市91个乡镇已创建连锁超市175个、农村放心店2858个,覆盖率达100%。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完善,全年完成37万名农民饮用水改造,整治河道300公里。全面完成了乡村康庄工程建设任务,全市除纳入高山移民、城镇建设或园区建设规划的村外,其余都建成了四级硬化通村公路。
三、工业、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市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7510.7亿元,比上年增长22.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974.3亿元,增长23.4%。其中,国有控股企业1449.5亿元,增长23%;股份制企业906.5亿元 ,增长23.4%;私营企业1734.5 亿元,增长19.3%;外商投资企业1096.1亿元,增长28.9%;港澳台投资企业1114.6亿元,增长22.9%。轻工业总产值2069.1亿元,增长15.4%;重工业3905.2亿元,增长28.1%,轻重工业之比由上年的1∶1.71变化为1∶1.89。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8.2%。实现新产品产值737.7 亿元,产值率达12.3%。分行业看,产值前十位的行业共完成产值4181.2亿元,增长26.2%。
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735.7亿元,比上年增长23.1%;实现利润 304.3亿元,实现利税503.3亿元,分别增长16%和14.7%。反映工业经济效益整体水平的综合指数为208.84分,提高了0.7个百分点。全市36个行业大类中有23个行业利润增幅在10%以上。
临港工业加快发展。临港工业实现产值1829.1亿元,比上年增长51.2%,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比重达30.6%,实现利税167.2亿元,增长36.8%,占利税总额的33.2%。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经济类型完成产值
单位:亿元
建筑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市完成建筑业总产值700.0亿元,比上年增长6.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47.3亿元,占全市建筑业总产值比重为6.8%。全年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9231.7万平方米,增长1.4%;竣工面积3377.6万平方米,下降12.8%。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5.6万元/人,提高了3.5%。
四、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建设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43.0亿元,比上年增长12.6%,总量居全省首位,其中限额以上投资完成1450.1亿元,增长11.3%。结构逐步优化,第三产业完成投资766.3亿元,增长27.1%;全社会设备工器具投资为395.3亿元,增长8.9%。
房地产开发投资较快增长。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313.1亿元,比上年增长21.3%,增速上升11.1个百分点。土地购置面积235.3万平方米,增长33.2%;土地开发面积260.1万平方米,下降3.1%;竣工房屋面积682.2万平方米,增长9.2%,其中住宅523.3万平方米,增长8.7%;商品房销售面积601.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销售面积508.2万平方米,分别增长19.1%和21.7%。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本年实绩
同比增长(%)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543.0
12.6
#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
1450.1
11.3
#房地产开发投资
313.1
21.3
#住宅
220.7
21.9
基础设施投资
484.4
16.5
非国有投资
968.6
15.6
商品房销售面积(万平方米)
601.0
19.1
商品房销售额(亿元)
326.8
31.7
城市承载服务能力提升。环境与公共设施建设完成投资66.4亿元。新建、扩建城市道路81公里。加大内河整治力度,完成截污河道12条,疏浚河道14条,生态治理河道4条,内河保洁率达90%。中心城区供水量达到3.8亿吨,日平均供水量105万吨,比上年增长4.7%。调整优化公交线路,新辟线路12条,优化线路58条,延时线路12条。城市日污水处理能力达15.5万吨,污水处理率达70%。市区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达2800吨,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已达93.3%,全市生活垃圾收集的范围已覆盖到各镇(乡)、村。全年新增园林绿地约48公顷,其中市区约32公顷。市区建成经济适用房35万平方米。
五、国内贸易、旅游、会展
消费品市场持续走高。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2.5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实现781.5亿元,增长17.1% 。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市场增长16.4%,农村增长15.6%,保持了同步增长。大型商品交易市场交易活跃,年成交额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达97个,实现成交额1115.7亿元,增长21.9%。连锁经营高速增长,规模以上零售、餐饮业连锁总店达28个,门店为899个,实现销售额88.7亿元,门店的数量和销售额分别增长28.4%和18.7%。
旅游业实现较快增长。全年旅游总收入316.0亿元,比上年增长22.4%。接待国内游客2685万人次,增长14.2%,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89.6亿元,增长1.5%。接待入境游客54.2万人次,增长23.6%;入境旅游外汇收入3.4亿美元,增长35.6%。
会展水平不断提升。全市举办各类会议展览活动148个,比上年增长74%。其中举办展会80余个,增长71%;展览面积80万平方米,增长33%;标准摊位1000个以上的展会18个,同比增加一倍。招商引展成果逐步显现,其中第五届中国国际日用消费品博览会成交额就达9.1亿美元;在第八届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共签约项目172个,协议利用外资31.2亿美元。
六、外贸、外资、外经
对外贸易较快增长。全年口岸进出口总额864.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2%;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为422.1亿美元,增长26.0%,其中出口287.7亿美元,增长29.4%;进口134.4亿美元,增长19.4%。进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增长31.3%和41%,高出平均水平1.9和11.6个百分点;进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分别增长8.8%和16.5%。
外贸自营进出口额完成情况
利用外资结构优化。新批合同外资44.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4.3亿美元,均比上年增长5.2%。第三产业利用外资速度加快,全市新批项目201个,合同外资10.5亿美元,增长59.9%;实到外资4.1亿美元,增长29.8%。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利用外资分别增长116%、147%和150%。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势头良好。全年对外承包劳务合作营业额 9.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8.3%。新批境外投资企业和机构108家,增加11家;项目总投资5901.6万美元,其中中方投资5074.6万美元,分别增长31.5%和47.3%。
七、港口、交通、信息
港口发展保持强劲态势。全年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3.1亿吨和706.8万标箱,分别比上年增长15.2%、35.7%,继续保持全国大陆沿海港口第二和第四位。全年新开辟集装箱航线28条,其中远洋干线19条,宁波港域集装箱航线达到163条,最高月航班数已达到728班,实现了集装箱航线“全球通”。外贸货物吞吐量1.5亿吨,增长15%。国际远洋干线吞吐量占全部集装箱吞吐量的90%,提高了3个百分点。
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增幅走势
交通建设快速发展。全年交通建设完成投资162.8亿元,比上年增长30.8%,全市公路里程达到8900公里。全社会运输量稳步增长,全社会旅客运输量达到2.9亿人,旅客周转量106亿人公里,其中民航完成旅客吞吐量297.3万人,增长17.4%,铁路发送量745.1万人,增长28.7%;全社会货运2亿多吨,增长17.3%,货物周转量941.6亿吨,增长26.4%,其中水运货运量为7349.3万吨,增长30.8%,货物周转量869.7亿吨,增长27.8%;公路货运量1.2亿吨,增长11.9%;公路货物周转量71.9亿吨公里,增长11.5%。宁波机场货物吞吐量达到5.3万吨,增长23.6%。
信息建设日益完善。完成电信主营业务收入为78.7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年末固定电话用户345.0万户,增长1.7%;移动电话用户581.2万户,增长24.4%。完成邮政业务总量6.6亿元,增长20.1%。
八、金融、证券、保险
金融存贷款适度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到4700.5亿元,比上年增长20%。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573.5亿元,增长20.6%;城乡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达1792.5亿元,增长19.3%。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达到3910亿元,增长26.6%。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727.5亿元,增长25.9%。贷款增长前三位的行业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零售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分别增长67.5%、42.1%和31.1%。年末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为430.9亿元,比年初增加116.1亿元,同比多增101.6亿元,增长33.2%,其中住房贷款增加46亿元,同比多增20.8亿元。金融机构资产质量进一步好转,年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及非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减少10.3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98%,比年初下降0.87个百分点,实现了不良贷款余额与不良贷款率双降。
证券市场创历史新高。全市证券经营机构证券成交总额首次突破3000亿元达3109.2亿元,比上年增长234.6%。其中股票和基金成交2408.9亿元,增长199.3%;证券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余额为52.6亿元,增长258.9%;指定与托管证券市值为230.1亿元,增长153.9%;证券投资者队伍进一步扩大,年末证券投资者开户数为43万户(其中B股1.6万户),与年初相比增加2万多户,增长5%。
保险业务平稳发展。全年保费收入59.1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7.3亿元,增长22.2%,寿险保费收入26.6亿元,增长9%。共支付各类保险赔款和给付20.2亿元,增长18.5%。
九、科技、教育、人才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全市共承担国家各类科技项目220余项,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市级重点实验室8家。年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1万件,达10413件,比上年增长34%,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1000件,达1115件,增长85.5%,发明专利申请量占总申请量的比重达10.7%;获国家专利授权6056件,增长51.9%。品牌建设逐步推进,全市已拥有浙江省著名商标172件,中国驰名商标35件,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品牌之都”。
教育事业取得新成就。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2344所,在校学生120.1万人。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100%;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的比例为96%,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全国高校统考报名录取率为81.4%,居全省前列;在甬高校数达到15所,普通高校在校学生12.1万人,增长9%;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4%,提高了2个百分点。
人才建设继续推进。全市新增各类人才4.7万余人,其中博士、博士后160人,硕士1600人,高级职称300余人;柔性引进各类人才11479人,其中博士、博士后13人,硕士76人,高级职称205人。年末全市人才总量达53万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9万人,高级职称1.9万人,博士、博士后820人,硕士6800人,各类专家1576人(其中院士1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41人,获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人员称号16人),人才规模、素质和结构有了显著提升。
十、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全市新增光缆943公里,新增有线用户4.2万户;全年数字电视实际转换用户近8万户,数字电视用户超过14万户;光缆通村2668个,通村率达98%。拥有综合档案馆13家,开放各类档案23.7万卷,比上年增长2%。共有国家级文保单位22处、省级34处、市县级240处,市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0处,各类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67座。
卫生保健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年末各类卫生机构开放病床2万张,拥有专业卫生人员3.5万人,每千人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数、执业医师数和注册护士数分别为3.5张、5.4人、2.5人和1.8人。全市共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4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095家,城区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100%,农村达85%以上。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参加省十三届运动会,取得金牌278.5枚、总分4262.78分的好成绩,双双稳居全省第二。继续实施“市民健身工程”和“农村小康体育工程”,全年在农村新建体育健身路径点600个,篮球场、门球场健身场地400个,新建和更新城区体育健身路径35个。体育彩票销售额达7.3亿元,积累公益基金3000多万元。
十一、人口、居民生活、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年末全市户籍人口560.4万人,比上年增长6.6‰,其中市区人口215.8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3‰,死亡率5.6‰,自然增长率1.7‰。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持续提高。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74元,比上年增长13.0%;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2665元,增长7.7%,恩格尔系数为36.9%;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24.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47元,比上年增长13.3%;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378元,增长11.4%,恩格尔系数为40.6%;人均住房面积达51.9平方米。城乡统筹建设稳步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上年的2.23:1缩小为2.22:1。
市区居民各项消费性支出占总消费性支出比重
社会保障取得新进展。全市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69.9万人,比上年净增18.6万人,月人均养老金1139元,增长20%,养老金水平居全省前列。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27.1万人,净增21.1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80.5万人,失业保险金标准上调至525元/月。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26.7万人,净增36.2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54.6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巩固,参保人数达361万人,参保率达94.5%。失地农民保障措施逐步健全,被征地村覆盖率达到89%,提高5.4个百分点,参保人数达50.2万人,净增3. 8万人。城乡低保和社会福利工作得到加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1.6万人,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数1.6万张,收养人员1.3万人,民政部门直接接受社会捐款194.6万元。市县两级慈善机构募集善款2.5亿元,增长75%;救助支出1亿余元,增长28.4%。
十二、资源、环境、安全生产
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节能降耗初见成效,规模以上工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为0.31吨标煤,比上年下降4.9%。循环经济发展加快,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行业的产值比上年增长27.4%,占全部规摸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了近0.3个百分点。
生态市建设成果显著。污染整治取得实效,取缔了20家水源地附近的非法污染企业,搬迁了9家有环境污染隐患的排污企业,关闭了19家畜禽养殖场,清理了250家嫩竹造纸作坊;查处违反环评审批和“三同时”制度的企业191家,限期整改113家,取缔非法经营排污企业143家。环境监管能力增强,建设市县两级环境在线监测监控中心9个,233家重点污染单位安装了在线监测终端,建成姚江、奉化江、余姚江地表水自动监测站和覆盖全市的大气自动监测网。环境质量改善,全市建成烟控区27个,面积402.5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233.5平方公里;全市有246家单位通过ISO14001环境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北仑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国家级ISO14001示范区验收。大气环境和城市噪声环境质量保持良好水平,环境空气Ⅰ、Ⅱ级优良天数328天,占全年总天数的89.9%,城市区域环境噪声58.3分贝,交通干线噪声68.3分贝,顺利通过了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复查验收。
“平安宁波”建设逐步深入。安全形势稳定,重点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命案侦破率96.1%,居全省前列;各类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比上年下降24.4%,死亡人数下降3.3%,直接经济损失下降25.7%;全市食品卫生抽检合格率达到89.9%,食物中毒发生率控制在1.1/10万,继续保持在历史较低水平。基层平安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共创建平安乡镇(街道)140个,“平安社区”355个,平安村2315个,达标率分别为95.2%、94.2%、84%,群众安全感满意率为94.66%,提高0.46个百分点。
Ⅹ 绍兴经济发展如何哪些是龙头行业。龙头企业
纺织、黄酒、化工、太阳能、电池、
如:轻纺城、古越龙山、龙盛、向日葵、卧龙等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