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环保限产对经济有何影响
从环保社会的角度来说是有好处的,毕竟社会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额用一份则少一分。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太过节约有一定的弊端,太节约会使得社会的消费难以增长,不利旦供测佳爻簧诧伪超镰于扩大再生产。投资消费出口三辆马车 少了哪一个经济增长都无法高校持续
⑵ 环保影响经济了吗
现在的提法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保护不但不会影响经济,而且还会促进经济发展。因为,环保倒逼企业转型升级,生产同样的产品,用更少的原料,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腾出了更大的环境容量,更加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⑶ 经济发展能保护环境还是破坏环境
什么是环境保护
即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平衡点上实现相互促进、和谐共赢
(一)环境保护的基本任务
环境保护的基本任务是协调生存权、发展权的关系,即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平衡点上实现
相互促进、和谐共赢。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存在孰重孰轻,而是同等重要。二者相容则两利,相斥则两败。片面突出经济发展,短期GDP可能上去了,但老百姓的生存权就受到影响。长期突出经济增长,资源、生态、环境将不堪重负,GDP也不可能持续,甚至出现污染事故、因环境问题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量变到质变转化,环境问题演变成政治问题。片面突出环境保护,老百姓的基本发展权就可能得不到保障,长期下去必然引发生态破坏,环境问题照样可演变为政治问题。
(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点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看似矛盾,其实是未处理好二者关系,未找到平衡点。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点必须明确回答。回答这一问题必须用生态的理念,系统、平衡的观点。所谓系统的观点就是单个行政单元内和单元间的发展要统筹;所谓平衡的观点就是行政单元内和单元间环境要稳定。系统统筹、平衡稳定对任何大小行政单元都是适用的。
产业结构和布局问题、污染物总量控制问题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平衡点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产业结构、布局问题和污染物总量控制问题解决了,老百姓的生存权、发展权就会得到保障,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就实现了双赢。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平衡点问题必须用务实的态度、理性的思维去明确。对国土进行功能区划定以及明确各功能区环境质量标准可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功能区划主要解决产业结构、布局问题;环境质量主要解决污染物总量控制问题。在功能区划方面,国家层面应对国土划定生态保育、生态控制、生态协调等功能区,明确各功能区保护、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各省市要在国家划定基础上,进一步划定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等4类主体功能区,明确各主体功能区产业的导向、结构及布局,以解决系统统筹问题。在环境质量标准方面,应兼顾GDP增长排污空间和老百姓基本健康保障需求,对各重要生态功能区、主体功能区制定水、气等环境质量标准,并限定排污总量在环境质量达标的环境容量允许范围之内,以解决平衡稳定问题。
可见,讲环境保护不是制约发展,发展是在产业结构、布局符合主体功能区产业定位,排污总量满足环境质量达标要求的前提下追求GDP的最快增长。讲经济发展不是制约环境保护,保护是在产业结构、布局符合主体功能区定位,GDP增长排污总量不突破环境容量,保证环境质量达标要求前提下的保护。
因此,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平衡点可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指标来表述。定性为产业结构、布局符合主体功能区产业定位;定量为排污总量满足环境质量达标要求。平衡点问题既可解释、又可操作、更无矛盾。
⑷ 为什么经济建设比环境保护更重要(越详细越好)
首先,二者关系是辩证的。
科学发展观不仅强调以人为本,还强调协调、稳定、可持续,这实际上意味着合理统筹资源、高效发展。十六大以来,围绕科学发展观,已经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发展手段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统筹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已成为官场新规则。中央最近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中,更是具体提出了和谐社会六方面的要求,其中不仅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有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这实际上是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细化了。以这些最新指示为精神,可以看出在新时期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已经发生了质变。这种质变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将环境容量资源视为经济发展的要素,以资源生产率来衡量环境保护的程度和方式。
和谐意味着高效地、协调地配置各种资源,而资源配置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体现在配置是否均衡上。所谓资源配置的均衡在经济学上本来是指:各项经济活动中边际要素投入所得到的边际收益相等的状态,也就是说将有限的稀缺资源按边际投入所产生的边际收益相等的原则分配到各项经济产业活动中去,这时整个经济产业活动的资源配置所得的收益最大,经济活动处于卡尔多最优状态。
在科学发展观下,人的需要既是分层次的也是多样化的,环境质量与经济收入同样是人的福利。经济实力、资源储备、环境质量都成为构成人的福利的要素,都成为稀缺资源,一切人类必不可少的经济、社会以及资源与环境保护活动都成为创造稀缺资源的活动。这三项人类活动之间的资源配置格局同样应当满足边际投入与获得的边际效益相等的原则。即在资源、环境、资金等稀缺资源间,只能以人的福利最大化为惟一标准来统筹。据此,必须认识到资源、环境固然是有限的,但用来治理污染的经济资源本身也是有限的。不能先验性地决定一个就比另一个更珍贵,哪个更珍贵取决于哪个的市场价值更高。正确的选择是把有限的经济资源用在效率最高的用途上。
如何才能有正确的选择呢?如果将环境容量资源作为与资金、自然资源并列为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稀缺资源的话,保护环境就变成了一种追求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的“经济活动”,即通过计量各种稀缺资源的投入产出比来决定经济活动的方式和强度。得不偿失的,当然要舍弃。从这个角度而言,环境保护与中央一再强调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一致的。事实上,也只有从这个角度看环保,才可能真正统筹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当然,这其中就必然涉及到对环境容量资源的定价问题(目前的政策主要是通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区域环境规划来体现)。只有定得合适,才可能既保证经济增长也兼顾环境保护。如果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环境容量资源即便人为地定了高价,实践中也难以执行,必然出现说的一套、做的一套和用地方保护来对付环境保护。
除了这种资源配置上的一般考虑,在两种情况下,环境资源必须超过正常水平的定高价,才可能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一是必须注意到环境保护中的原则是:人的健康是第一位的,即人居环境资源必须按超常规的要求来定价。像淮河污染,已经给两岸几千万人民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已经不能再用考虑各种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来衡量环境保护的重要程度了。另外,严重的工业污染在许多地方已经成为上访和群体性事件的重要诱因,已经直接影响社会稳定。如果不注意对人居环境资源超过正常价格体系定高价,则不仅污染代价过大,而且必然会影响到安定团结;
二是必须注意到在环境保护中的规律是:污染是可以治理的,生态破坏后的恢复则常常是花了西瓜的钱买不来芝麻,而生物多样性破坏往往覆水难收。所以,对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保护区也必须定高价,否则必然影响国家生态安全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通过产业布局规划做到合理的面上污染、点上治理,是更适合国情国力的环境保护方式。
如果能够通过规划等手段对一、二、三产的类型、规模、布局进行调整,一方面合理利用环境容量将污染较重的行业部署到环境容量较为富余的地方,一方面确保人居环境、生态功能区等重点,以尽可能减小发展的代价,则环境保护就可以达到“最适宜”程度。
基于此认识,正确的区域产业发展方式,应该是在对环境容量资源合理定价的基础上以投入产出比来判断发展污染产业的可行性以及具体的结构、规模、布局。污染只要是按照各类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统筹的、地方居民能够接受的,就是合理污染。如果环境污染的“糟得很”能换来全民福利“好得很”的结果,有时就是值得的。
正确的环境保护方式,就我国的一般情况而言,应该是在把现阶段必不可缺的重化工业布局在环境容量较为富余、可恢复性较强的地域的同时,将重点放在对人居环境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上的治理和保护上,即合理的面上污染、点上治理。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
⑸ 经济发展重要还是环保重要
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经济发展是第一性的。发展生产力是人类发展的唯一途径,所以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核心问题。只有经济发展了,物质资源不断的丰富,人们才有可能实现生活的更自由、更舒适的愿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拥有一个更贴近自然的生活环境,同样是人们所期盼的。但是由于环境保护无法直接生产对人类最为重要的物质产品,所以在与经济发展的比较中,环境保护理所应当的“低人一等”。虽然如此,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环境的好坏可以促进或阻碍经济的发展,我们对其的关系的紧密程度的理解已经越来越深入:抛开环保发展经济是不可取的,只搞环保忽略经济也是同样愚蠢的。环保事业应当也必须围绕着经济发展而展开,形成一种更为合理的互利关系:让经济发展成为环境保护的支持和依靠(资金上的),反过来环保服务和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
两者关系的发展变化阶段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由人类需要决定的,两者关系的变化基本上经历三个阶段:1.只重视发展经济而忽视环境问题的阶段;2.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博弈的阶段;3.环境问题得到充分的重视和解决,并能促进经济平稳发展的阶段。
只重视发展经济而忽视环境问题的阶段
工业经济取代农业经济后,我们对自然的索取大幅增加,同时工业生产所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料也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这一切都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与工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相比,环境的破坏显得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再加之对环境恶化所带来的危害认识不足,以环境恶化为代价的发展经济的作法就容易受到人们的理解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需要发展,而发展都需要有一个起始阶段。现在世界上一些相对落后的国家的发展还会经历之一阶段,但我们已经有能力也有义务让这一阶段的时间缩到最短,污染程度将到最低。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博弈的阶段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和工业技术的革新,人们认识到了环保对现在和未来的重要性,并且有了一定的能力发展环保事业。但是问题并没有就此终结。环保需要资金的投入,而这势必会分流一部分用于发展经济的资金,一方面是眼前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是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当何去何从?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长远利益更为重要;但对于小集体和个人眼前利益显然更为实际。这就产生了国家大力推动可持续发展,而小集体和个人(包括污染地方保护主义)不管不顾继续边发展边污染。一方面,国家想管,但怎奈点多面广,难度较大(当然也有监管不力的原因);另一方面,小集体和个人的发展也是国家发展的一部分,国家不忍将其掐死。
环境问题得到充分的重视和解决,并能促进经济平稳发展的阶段
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基本得以解决,可持续发展真正得以实现,人与自然能和谐相处,发展经济的同时不会再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而环境改善对经济发展的好处也得以体现。
我国现阶段两者关系的处理问题
我国的环保事业发展不平衡,有一定的地区和城乡差异。从总体上看,我国经济与环境正处在博弈阶段,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地区还存在着漠视环境污染的情况。在一些沿海经济发展较好的大城市,相对对环境保护较为重视,新建项目的环评工作相对到位;但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特别是农村的作坊式小工厂污染情况较为严重。这就要求我们的政府加大管理和监督力度,对于一些污染大,效益低的作坊式小工厂坚决关停。但对于一些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环境污染的企业要采取灵活的政策,在保证经济效益不会大幅减少的情况下,引导其向少污染或不污染的方向发展。
⑹ 环保几乎影响了各个行业特别是工厂导致经济萧条环保到底是为了什么用饿死人的方法治理环保有什么得失
的确在上一轮的全国环保检查中暴露出来最大的问题就是一刀切,或者说是当地政府为了简单的应付环境监察而先停产后面迟迟不见整改导致无限期停工。所以在这一次的新一轮环境检查中提出了不要简单的一刀切。既要治理污染也要考虑民生。
⑺ 环境保护对经济好处
在传统的城市发展主要是以工业化为主,而工厂在生产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废气”,从而造成环境污染严重。在现代化社会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要想社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对生态环境加以保护,加大生态文明的建设力度,从而实现环境、人、社会的和谐发展。
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也就是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而又舒适的生活环境。如果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没有注重环境保护,或者忽视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那么就会导致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不协调发展,也就导致经济发展愈加缓慢,满足不了人们的高要求。所以要想我国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就需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探索与创新,谋求一条新的道路,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⑻ 环保和经济两者在一定范围内是不是有冲突,为什么
不是冲突,两者是一体的,要环保,别要经济,。自己想去吧,
⑼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事例,带来哪些问题和后果
人类的许多活动都向大气、水体、土壤等自然和人工环境排放有害物质,造成环境污染;自然界的一些变化也影响环境的质量。环境监测就是按照国家或地方关于污染防治和保护环境质量的各种环境标准,对污染源排放情况和环境状况进行定性、定量的测试,并为科研、决策、立法、处理污染事故和环境监督管理提供依据。环境监测是一切环境保护活动的“耳目”。 在实际工作中,环境监测可分为两类。一是污染源监测,即对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监测。一般是在污染物排出口,定期、定点采集样品,分析、测定不同形态有害物质的浓度、排放量以及时空分布规律。二是环境监测,也就是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环境影响进行分析、监视,明确其数值、范围、污染程度,通过综合分析描述环境质量状况和发展趋势。 按照环境要素的不同,环境监测分为大气污染监测、水体污染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生物污染监测等;根据污染物的性质又可分为化学毒物监测、热污染监测、噪声污染监测、放射性污染监测等。大气污染监测常用的监测项目主要包括气象参数和总悬浮颗粒物(TSP)、降尘、一氧化碳(CO)、二氧化硫(SO2)、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x)、臭氧(O3)等;地表水水质监测的项目一般包括水文、气象参数以及温度、酸碱度(pH)、悬浮固体(SS)、溶解氧(DO)、生物耗氧量(BOD)、化学耗氧量(COD)、某些毒物等。 环境监测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必须由专业人员遵照国家和国际上规定的监测方法和标准来进行,监测结果要编制成专业文件。对监测过程要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环境标准是对某些环境要素所作的统一的、法定的和技术的规定。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工作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环境标准用来规定环境保护技术工作,考核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效果。 环境标准主要有: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分析方法标准,还有排污收费标准等。另外还有一些关于标准的环境词汇、术语、标志等的规定。其中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是环境标准体系的核心。 环境标准是按照严格的科学方法和程序制订的。环境标准的制订还要参考国家和地区在一定时期的自然环境特征、科学技术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环境标准过于严格,不符合实际,将会限制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过于宽松,又不能达到保护环境的基本要求,造成人体危害和生态破坏。 根据适用范围的不同,环境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根据适用时段的不同,又可分为现行标准和超前标准。另外,由于国情有所差别,各个国家的环境标准也不完全相同。为保障人民健康,我们制订了严格的环境标准,但鉴于当前科技水平和城乡建设、经济建设的需要,相比发达国家的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做了事实求是的考虑。 环境标准具有法律效力,同时也是进行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环境评价和城市建设的依据。 能源是国民经济重要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人 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赖于提供能源的多少。从历史上看,人类对能源利用的每一次重大突 破都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从而促进生产力大大发展,甚至引起社会生产方式的革命。如18世 纪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以蒸汽代替人力畜力,在一次能源的消费结构上转向以煤炭代 替木柴的时代,开始了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电力逐步代替蒸汽作为主 要动力,从而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到了20世纪50年代,随着廉价石油、天然气大规模开 发,世界能源的消费结构从以煤炭为主转向以石油为主,因而使西方经济在60年代进入了“ 黄金时代”。 每一次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都必然引起世界能源结构的变化,促进经济的大发展。而能源 的利用程度和能源的人均占有量是衡量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一项综合性指标,是一 个国家技术进步程度的体现。 当今世界对能源的消费数量急剧增加,人们感到常规能源的开发和供应已难以满足社会对能 源的需求,能源危机的阴影笼罩着整个世界。显然,如今能源不足对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发 展的影响是很大的。赖以生存的主要能源供应不上,经济发展就要减慢,甚至停滞,人民生 活也会受到严重影响。所以,能源是保证社会稳定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不仅如 此,能源问题还是当今世界影响政治形势的一个重要问题,1990年的海湾战争就是一个典型 。可见,能源问题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的热门话题之一。 能源按其生成方式,分为天然能源(一次能源)和人工能源(二次能源)两大类。天然能源是指 自然界中以天然的形式存在并没有经过加工或转换的能量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核燃料、风能、水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潮汐能等;人工能源则是指由一次能源直接或 间接转换
⑽ 如何处理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
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基本途径。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这对我们协调推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绿色发展把保护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前提,从本质上讲就是把资源消耗强度、生态系统状态等环境要素作为评价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将二者看作互为关联的一个整体。
(10)环保影响经济扩展阅读:
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的重要意义:
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积极探索,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发展,在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方面获得了新认识、走出了新路子。
绿色发展打破了环境保护末端治理的单一模式,实施前端保护、过程严控、污染严惩的治理模式,跳出了“先污染、后治理”的怪圈,能够确保发展的可持续性。
绿色发展立足经济发展新常态,通过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生产绿色产品、推动绿色消费、营造绿色文化,能够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