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当前临夏州的发展战略、思路及布局是什么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临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省十二次党代会和州十一次党代会精神,高举一面旗帜,紧盯一个目标,围绕一个统揽,深入实施五大战略,加快建设三大基地、三个经济带、两个示范区,努力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社会稳定、生态优美的幸福美好新临夏。
一面旗帜,就是高举民族团结进步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认真落实党的基本民族理论政策,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三个离不开”思想,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中华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把加快临夏发展作为最大的政治和最紧迫的任务,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营造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采取教育、疏导、化解、公平公正的办法,及时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各种纠纷和矛盾,毫不动摇地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在宗教界深入开展以“比贡献、比规范、比和谐、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主要内容的“三比一促”活动,进一步增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群众性和广泛性,建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为推动转型跨越凝聚力量。
一个目标,就是力争到2020年实现与全国全省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6大类23项监测指标,科学编制临夏州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规划、产业富民规划,深入实施扶贫攻坚规划和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全力做好基础设施改善、富民产业培育、农民教育培训等十项重点任务,大力实施“水、路、电、气、房、教、卫、文、就、保”十大民生工程,不断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力争主要经济指标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经济总量由全省的第三梯队进入第二梯队。
一个统揽,就是以创建国家级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示范区为统揽。以省委、省政府支持临夏回族自治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指导,用足用活国家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突出临夏多民族、多宗教的特点,积极创建国家级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示范区,从顶层制度设计和国家战略层面上,把事关临夏当前和长远发展的一揽子项目和政策纳入国家中长期战略规划,为临夏转型跨越提供政策支持、项目支撑和资金保障。
五大战略,就是深入实施农牧稳州、工业强州、商旅活州、科教兴州、生态立州战略。坚持产业富民、农牧稳州,着力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推广、做大做强特色农产品,建设无公害蔬菜基地,推进种植业、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化、品牌化、产业化进程。坚持项目支撑、工业强州,积极承接其他城市因土地受限、环境容量受限、水资源受限难以落地的项目,着力推进水电资源链式开发、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和清真食品、宗教用品、手工艺品生产加工、旅游纪念品、彩印包装、建筑建材、生物医药工业,加快临夏经济开发区及其他省列园区规划建设,启动临夏——厦门循环经济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坚持优势带动、商旅活州,着力加大专业市场建设,完善城镇市场体系,发展物流产业,促进传统与现代物流业双轮驱动、互促共进。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在更高层面、更宽领域加大临夏对外宣传和合作交流,依托和政县丰富的古生物化石资源展览、科研、科普,争取举办“古生物化石保护挖掘开发展示国际研讨会”;依托刘家峡水库丰富的水面资源,争取举办“赛艇和龙舟大型国际赛事活动”;依托“三个基地”和临夏市县一体化同城化发展,争取举办“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特需用品国际博览会”和“河州牡丹—砖雕艺术节”;依托保安、东乡、撒拉特有民族,争取在积石山县举办全国较少民族和特有民族风情艺术节。坚持人才引领、科教兴州,着力提高适龄人口受教育程度,逐步将义务教育向上延伸到高中,向下延伸到幼儿园,使国民受教育年限提高到全省平均水平;加强农村技能人才培训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高技术劳务人员输出,变人口压力为人才资源优势;依托临夏卫校筹办西北民族大学临夏分院;建设中国“小麦加”、伊斯兰经典——国家级临夏民族民俗文化产业园;启动临夏市“八坊十三巷”古街民居保护和改造工程。坚持绿色发展、生态立州,着力加大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封山禁牧力度,持续不断加大南北两山绿化力度;加强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和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突出临夏生物多样性特点和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作用,积极争取实施生态州(市、县)建设项目,加强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走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之路。
三大基地,就是把临夏打造成依托兰州面向藏区的物流集散基地,全国乃至世界穆斯林群众生活用品、宗教用品和手工艺品生产加工基地,兰州都市圈休闲度假的旅游基地。立足民族聚居特点和发展旅游产业,以临夏市为重点,规划建设穆斯林特色商贸城,打造特色街区和专业市场、清真食品一条街、民族宗教用品一条街、手工艺品展销一条街。全力扶持发展以清真食品、民族用品、农畜产品、手工艺品为重点的富民产业和项目,发展清真特色小吃等传统服务业。围绕吃、住、游、购等要素,加快旅游景点景区建设,打造精品景区,科学设计精品旅游线路,与周边旅游景区资源互补、资源共享,提升服务层次。加快建设环城30公里快速通道和30里大夏河风情线,以山为屏,以水为魂,以绿为脉,加快建设山水园林、宜居宜业宜游、特色鲜明的旅游目的地城市。
三个经济带,就是打造沿黄、大夏河、洮河——广通河以线串点、三个特色产业经济带。沿黄经济带,形成以积石山县城、大河家商贸物流工业园,莲花码头、河滩休闲旅游观光度假区、永靖黄河三峡游览,黄河湿地绿色产业园,盐锅峡工业园区为节点,突出发展以蔬菜、瓜果、水产等为主的高效农业、观光农业,以水电能源、装备制造业、精细化工、冶炼铸造、农产品加工等为主的地方工业,以炳灵石窟、黄河三峡、恐龙化石等为主的休闲观光旅游业,以黄河湿地为主的绿色产业园。大夏河经济带,形成以甘肃临夏经济开发区、大夏河湿地公园、中国“小麦加”、伊斯兰经典——国家级临夏民族民俗文化产业园、临夏——厦门循环经济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东塬绿色产业园、河滩休闲旅游观光、刘家峡库区观光旅游为节点,突出发展以砖雕、手工地毯为主的地方手工艺品生产加工和清真食品加工业,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民族宗教用品、现代物流等特色产业。洮河——广通河经济带,形成莲花山自然保护区、松鸣岩风景区、和政古生物化石、康乐莲麓乡村自主游乐园、广河县城和三甲集、东乡达板和唐汪、永靖吧咪山景区为节点,突出发展以啤特果种植加工、旱作高效农业、苗木花卉繁育、肉牛肉羊奶牛养殖和饲料加工、皮革毛纺加工、建筑建材和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形成各具特色、布局合理、集约发展的产业带,培育更多更强的经济增长极,力争在重点区域和支柱产业发展方面实现多极突破。
两个示范区,就是积极创建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带以生物多样性建设保护为主的示范区、国家级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和共同繁荣发展示范区。通过争取和实施两个国家级示范区建设,力争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给予更多更大的支持,全力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社会稳定、生态优美的幸福美好新临夏。
『贰』 甘肃临夏经济开发区发展是不是包括尹集镇尹集村
包括尹集的一部分,但不是整个尹集镇
『叁』 临夏双城简介
一、基本资料
甘肃临夏双城经济开发区(原名称为临夏县工贸经济示范园)于2003年由甘肃省乡镇企业管理局批准,命名为“甘肃省乡镇企业示范区”,2005年,全国开发区清理审核后,甘肃省政府于2006年8月批复为省级开发区,并更名为甘肃临夏双城经济开发区。园区规划面积105.7公顷,开发面积9.19公顷,建成面积27.68公顷。开发区属温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5.85℃,最低气温-24.8℃,最高气温为29.7℃。年平均降水量为636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6%,最大湿度73%。年平均日照时数25313.4小时,最大冻土深度为111厘米,全年无霜期143天左右,主导风向为西南风。
开发区地处临夏市以西20公里处,向西20公里与青海省循化县接壤,向西南10公里进入甘南、通往四川等地,是甘南牧区通往内地的第一站,也是甘南畜产品、木材资源和青海循化等地的粮油、果品等资源贸易的必经之路,发展商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比较优越。兰郎路、临合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从兰州、临夏市直通甘南、四川,被称为“黄金通道”,可通往西宁,折双路、韩营路分别向南北延伸,构成了园区对外交通网络的框架。近几年来投资539.3万元,完成了纬四路拓宽硬化,开通了自来水,架设了主街道路灯,修建了老鸦关河龙首山大桥,通过义务植树,绿化了南北两山,园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观。完成了农网改造,即将进行城网改造,可全面满足园区生产、生活需要。加上移动、联通、电信网络无缝隙覆盖,使园区基本上达到了水、电、路、通迅、有线电视和场地平整的“五通一平”。
二、园区发展状况和产业重点
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大力招商引资,2002年以来,共引进项目35个,总投资达2.99亿元,到位资金2.1亿元。至2005年底,园区企业发展到124户,个体工商户发展到260多户,从业人员3000多人,园区实现生产总值20925万元,工业总产值完成15637万元,工业增加值完成4411万元,财政收入706万元,上缴税金519万元。形成了小水电、清真肉食品加工、建材、农副产品加工和中药材加工等五大优势产业。
一是依托丰富的水利资源优势,通过招商引资、社会融资、职工集资等多种形式筹资,先后立项建设了土门关一、二、三级电站、尹集电站、新集电站、崖头电站等20座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电站。
二是园区的地理优势和区位优势明显,依托优势已建成了伊雪公司、槐河清真肉食品公司等六家清真肉类冷藏加工企业,年加工销售牛羊肉4000多吨,并且带动了规模养殖户的发展。
三是充分利用三河流域砂石料丰富的优势,建成了双城水泥公司、预制厂、砂石料厂、砖厂等30多家企业。
四是大力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使农业向产业化迈进。投资1980万元建成的莲花湖食品公司,年加工销售蚕豆2500多吨,芸豆800多吨。今年又投资3000多万元上马了6万吨豆类罐装生产线和豆蛋白生产线。恒丰公司年育肥牛600头、羊1000只。
五是建成了以技术指导、种籽供应、收购为一体的中药材种植开发站。永恒保健品公司加工的冬虫夏草、鹿茸、人参果、雪莲等名贵中药材,销往深圳、北京、上海、兰州等地。
三、开发区管理服务
园区成立了由县上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下设指挥部,设立了办公室,领导职数一正两副,编制15人。行使计划、土地管理、城建等行政职能,全面负责区域内土地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协调服务和日常管理等工作。按照“创造性工作、高效率办事、争一流水平”的工作要求,对外搞好协调,对内搞好服务,简化审批程序,规范收费行为,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支笔定点,一枚印章有效,一条龙服务”的运行新机制。主要职责是:(一)贯彻落实国家、省、州、县有关园区的政策法规;(二)拟定、实施园区发展规划;(三)负责园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四)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招商引资活动,积极引进人才、技术、设备和资金;(五)搞好对进驻企业的协调服务工作,实行“一站式”服务,对进入园区的建设项目和企业所需要的各种手续,按照有关程序和时限要求办理;(六)负责园区用地的统征、统用和统管;(七)负责园区内的治安管理、费用征收、公共设施维护和企业评估检查等事宜;(八)负责以园区为中心的小城镇建设,配合公安等户籍管理部门建立新型的户籍管理制度加快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非农业人口转移;(九)建立完善的统计信息系统,建立健全档案管理体系。区内有信用联社、农行双城营业所、县医院第三门诊部、邮电所、加油站、中学、小学、敬老院、文化中心、派出所等服务性机构,为招商引资和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