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升格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有哪些好处
升格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有以下好处:
一、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税收政策已基本取消;
二、根据国办规定,国家级经开区原则上可以行使市级经济、社会管理职权;
三、中西部的国家级经开区基础设施建设贷款财政部会贴息;
四、国家级经开区可以单独组卷报国务院审批有关国土事宜;
五、国家经经开区融资不受现行政府性融资平台的限制,属于鼓励贷款对象。
拓展资料:
经济技术开发区(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是中国最早在沿海开放城市设立的以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的特定区域,后来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实行经济特区的某些较为特殊的优惠政策和措施。
从发展模式看,增加区域经济总量是其直接目标,以外来投资拉动为主,产业以制造加工业为主。1984年到1986年,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首先设立了14个国家级经开区。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所在地(直辖)设区的市以上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拥有同级人民政府的审批权限,以提高服务效率,打造更加优越的投资软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关注开发区,聚集投资,形成完善的产业链。
B. 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经济发展
自1993年建区以来,西安经开区已初步发展成为一个外向型的现代工业园区和城市新区;累计入区企业3600余家,外资企业100余家;29个世界500强投资项目——英国BP、罗尔斯·罗伊斯,瑞士ABB,德国西门子、博世,法国阿尔斯通、瓦鲁瑞克、达能,美国可口可乐,日本日立、三菱、朝日,荷兰喜力等;15家大型中央企业——中国兵器集团、北车集团、中钢集团、中航集团、中交集团等;60余家国内行业龙头企业——台湾顶新、香港金威、江苏雨润、陕重汽、西部超导、金风科技、西部钛业、启源机电等。 连续5年增长速度不仅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而且高于东部发达地区同类开发区,成为全国范围内发展速度最快、最具成长潜力的区域之一。
2010年经济运行总体呈现发展加速、质量提高、持续向好的健康局面,主要指标连续保持了35%以上的高速增长,比“十五”末翻了两番以上。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654.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7.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6.
2011年上半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016.2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598.4亿元,同比增长30.9%;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13亿元,同比增长27.2%,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4;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5;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8.76亿美元,同比增长30.5%;实际引进外资2.57亿美元;引进内资108.7亿元,占全市的19.5%。
C. 国家级经济开发区要具备什么条件
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
高新技术企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经济实体,兴办高新技术产业,必须具备国家科委《关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和办法》中规定的条件。认定工作由省、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科学技术委员会主管。兴办高新技术企业的手续是,兴办者向开发区办公室提出申请,经核定后报省、市科委批准。高新技术产业享受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各项优惠性政策。如享受进出口货物的关税优惠,为生产出口产品而进口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免领进口证,经批准可设立技术进出口公司,享受外贸经营权,可通过银行发行债券以筹集资金,基本建设投资可优先纳入当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可以免购国家重点建设债券,可以自行制定产品试销价格或自行定价,可以对用于高新技术产品生产的仪器、设备实行加速折旧,五年内企业交税收新增部分可用于开发区建设,安排劳动就业和招收职工时可得到优先考虑等,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采取优惠政策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成立高新技术开发区,也会成立高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简称管委会,负责统筹管理及招商等。
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 特点
1、占城市的GDP总量大,对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贡献大;
2、GDP增长率远高于国家平均水平。2003年增长率为34.56%;
3、合同外资总额增幅、进出口总额增幅等数值均远高于国家平均水平。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China National Economic and Technical Development Zone),为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所设立的国家级现代化工业园区。1984年到1986年,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首先设立了14个国家级经开区。2006年初,中国大陆已经有49个国家级经开区,以及5个享受国家级经开区政策的其他类开发区。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 2007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
全国54家国家级开发区当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695.96亿元,占全国比重5.15%;工业增加值9199.70亿元;税收收入2036.77亿元,占全国比重4.12%;累计高新技术企业数4093家,占全国23.21%;年末全区从业人员535.04万人。
D. 请问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经济发展局干什么的
1、全称是发展规划局,是对开发区进行招商引资,然后全程跟踪并服务的一种服务机构,还行,工作杂,要求服务质量,上下受气
2、个人感觉,还是事业单位好,进了企业挣的没这多
3、合同我倒不清楚,不过你可以随机应变,一般不会是什么大问题,劳动合同这类的吧。
E. 镇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经济发展
镇江新区自1992年建区以来,经过19年的建设,已从初创阶段、完善阶段逐步迈入跨越发展和全面提升的新阶段。目前新区已成为苏南开发区中的后起之秀,长江三角洲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全市投资密集度最高的区域;基本形成了产业特色鲜明、综合配套能力较强的现代制造业集聚区,开发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201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1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0.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3亿元,在全省138家省级以上开发区中列第4位,在全国116家国家级开发区中列第8位;实际利用外资8.3亿美元,在全省138家省级以上开发区中列第3位,在全国116家国家级开发区中列第9位。整体综合竞争力在全国116家国家级开发区排名第39位。截止2010年底,全区已累计实现合同利用外资总额超过120亿美元,到位外资超过60亿美元,引进外资项目599个,投资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有278个。
1.创新载体建设
全区投入13亿元,新增科技创新载体面积58.35万平方米。科技园东园产业集聚区4.8万m2科技产业用房已全面交付使用;双子楼1号研发楼已交付使用;五星级商务酒店已进入营业;2号研发楼进入装修阶段。科技产业集聚区56幢独立研发楼、精英公寓及中心景观区正在加快建设。2.5次产业园、丁卯由由工业园、中小企业园、兴港科技创业园等标准厂房陆续建成。
2.科技人才和机构引进
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团队59个,引进高层次人才64名,引进科研院所6家。有6人入选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有14人入选第二批市“331计划”。
3.科技发展指标
2010年,新区全面加快创新能力建设,发挥科技引领支撑作用。新区管委会连续四年荣获镇江市科技进步目标管理先进集体一等奖。江苏省镇江航空材料科技产业园、江苏省镇江光电科技产业园和镇江软件园被认定为首批省科技产业园;镇江科技创新园被认定为首批省十大创新型园区之一;镇江新区科技企业加速器被认定为首批省级科技企业加速器;镇江兴港
科技创业园和镇江鑫鼎茂科技创业园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全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19亿元,占规模工业产值的56.1%,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27.54%。全年实际到位自筹科技投入5.71亿元,同比增长18%;财政投入科技拨款3160万元,占本级财政预算支出的3%。当年认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家,按新标准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家,认定省创新型企业21家,认定省民营科技企业27家。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产品41个,认定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市企业技术中心6家。新立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2项、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项目8项、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3项、省科技支撑计划(工业)项目5项、市新兴产业科技专项16项,荣获市科技进步奖9项。争取国家、省、市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资金6519万元,同比增长35.2%。专利申请1395件,同比增长17.5%,其中发明专利274件,同比增长40.5%,专利授权805件,同比增长106.4%。实现软件产业营业收入18.5亿元,同比增长80.5%,实现服务外包合同金额8048.7万美元,同比增长235%。
4.GDP
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全区经济工作在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坚强领导下,抢抓政策机遇期,积极对接国家一系列扩内需、惠民生经济刺激措施,实施加快新兴产业培育、推动经济转型战略,整体经济发展态势承接了2009年下半年以来的良好势头,2010年运行质态良好,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2万元。全年我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呈现高开高走,优质高速发展态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4.69亿元,按照可比价计算(下同),增幅达到1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8亿元,同比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200.75亿元,同比增长13.4%;第三产业增加值50.96亿元,同比增长20.9%。经济结构得到显著优化,第三产业比重达到20%,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2010年我区人均GDP率先在全市突破10万元,达到11.98万元/人,按照年底汇率计算,我区人均GDP已达到18100美元,这标志着我区人均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达到国际公认的中等发达地区水平,我区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5.工业经济
2010年,全部工业完成产值890亿元,同比增长33.62%;实现销售805.56亿元,同比增长36.64%;利税总额76.67亿元,同比增长41.59%。其中定报工业完成产值783.8亿元,同比增长33.49%;增加值181.6亿元,同比增长16.1%;实现销售712.05元,同比增长41.51%;利税总额73.21亿元,同比增长45.13%。2010年我区经济工作承接了去年下半年的良好势头,运行质态良好,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一是总体运行平稳快速。规模以上重点骨干企业支撑作用加强,定报工业产值、销售、利润增幅均列全市首位。一是做好了工业新增长点培扶工作,今年完成新增规模定报企业33家。二是做好规模企业的培育工作。我区今年销售超亿元企业51家,同比增长18.6%,占规模工业企业的24%。全区销售亿元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0.5%,51家中有46家产销同比增长,其中增幅30%以上就达29家,罗地亚化学、KYB液压、大成新能源等企业均实现倍增。亿元企业是新区工业经济领头羊。
二是运行质量持续提高。2010年全区工业实现利税7 3 . 2 1亿元、利润5 6 . 9 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5.13%、42.15%,增幅继续保持在全市排名前列。利税增幅高于产值和销售增幅;218家规模企业中有126家利税同比增长,达到总数六成。定报企业亏损企业面为11%,同比下降4.8个百分点,亏损企业同比下降了41.46%,环比继续收窄。亏损企业亏损额0.38亿元,同比下降38.71%,降幅继续扩大,企业赢利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是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全年新兴产业实现营收367.68亿元,同比增长44.95%,高于全区规模工业销售增幅3.44个百分点。其中:新材料产业销售194.62亿元,同比增长33.18%;新能源产业销售14.62亿元,同比增长135.4%。新兴产业增长点不断涌现,大成新能源有限公司及时抓住市场回暖良机,迅速实施技改扩大产能,销售达4.93亿元。同比增长1.55倍,圣睿太阳能生产的薄膜太阳能电池模组,已获得德国TUV认证,首批产品已打入欧盟市场。
四是重点增长点进展顺利。今年以来我区在建大项目进展顺利。江苏宏达新材料有限公司长江分公司目前总投资6-7亿元,预计2011年6月份可建成投产。一、二期全部达产后可形成年销售50-60亿元。罗地亚(镇江)化学品有限公司二期项目目前已试生产,达产后新增销售可超过8亿元。三期项目设计产能5000吨/年,预计2011年5月份投产,达产后新增销售4亿元。一、二、三期项目达产后,总销售可超20亿元。新昌源(江苏)有限公司一期第一套装置已投产。第二套装置计划将视第一套运行情况及原料采购形势于2011年实施。达产后可形成销售10亿元,一期两套装置达产后销售可达到20亿元,加上二期项目全部达产后,最终销售将超过50亿元。无锡格林艾普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镇江分公司一期已开始试生产。二期工程预计2011年6月份投产。目前产品市场需求旺盛,预计2011年销售将达到15亿元,2012年销售将超过20亿元。
6.规模企业培育
截至2010年底,全区共有定报工业企业218家(年销售500万元以上),全年新增33家。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51家,超10亿元企业10家,超百亿元企业2家。定报企业中化工企业36家,汽车零部件企业16家,造纸企业4家。
7.财政
今年以来,新区以“拼抢新苏南,提振精气神”为主题,按照“科技引领、低碳增长、民生优先、环境支撑、效能保障”五大类28项重点工作要求,不断强化财政收入组织工作,确保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快速增长,为新区跨越发展提供财力保障。
一、收入预算执行情况
1-12月,新区完成财政总收入480545万元,完成全年调整预算数47.5亿元的101.17%,新区奋斗目标48亿元的100.11%,比上年增长50.54%;完成一般预算收入205005万元,完成全年调整预算数20亿元的102.5%,新区奋斗目标20.5亿元的100%,比上年增
长63.92%。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为88.71%。其中:国税部门完成一般预算收入60835万元,比上年增长49.6%;地税部门完成一般预算收入101022万元,比上年增长59.44%;财政部门完成43418万元(含契税、耕占税),比上年增长105.06%。
二、收入预算执行主要特点
(一)全年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增幅一直保持全市第一。今年财政收入从1月份开始就处于高速增长态势,增幅一直保持全市第一。收入增幅从1月份的64.21%一路狂奔到5月份的97.39%,6月份回落到65.15%后,7月至10月份稳定在70%以上,11月份回落至65.16%,12月份最终实现全年增长63.92%,超出全市平均增幅近28个百分点,位列各辖市区首位。全年财政收入一直处于高增长,主要由于今年以来我区抢抓升格国家级开发区的战略机遇,不断加大项目招引建设力度,进一步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全区经济呈现迅速扩张、爆发式增长态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位列全市第一,为财政收入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收入结构较优,对全市财政收入贡献增大。一般预算收入占全市的比重为14.84%,比上年提高2.53个百分点。一般预算中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为88.71%,超过全市平均数8.4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较上年提高2.17个百分点,实现财政收入总量和质量同步提升。
(三)各税种全面增长,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农业两税对财政收入增长贡献明显。主力税种中,增值税完成3 4 1 9 0万元(2 5 %部分),比上年增长12.52%,增幅偏低,主要由于金东、奇美、联成、泰克西等存量企业增值税有增有减,相互消涨,整体略有增长,而近年来新引进企业由于固定资产购置进项税抵扣较多,延缓增值税产出;营业税完成59890万元,增长67.81%,其中建筑安装营业税完成24413万元,增长144.47%,主要得益于今年以来新区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企业所得税完成29872万元(40%部分),增长145.21%,一方面,今年新区整体经济快速增长,企业基本摆脱金融危机影响,效益处于较好阶段,另一方面,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去年企业所得税同比增幅为-43.66%,基数相对较低。其他工商税收中,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等资源类税收因税基固定,增长稳定,但土地增值税由于今年土地增值税的预征率提高,表现突出,全年完成11710万元,增长150%。农业两税累计完成20012万元,增长70.11%,其中契税因土地上市量增加、上市价格提高和房产交易量及完证面积增加,全年实现10001万元,同比增长68.94%。
(四)服务业税收增长迅速,对财政收入贡献度加大。三产服务业一般预算收入58459万元,同比增长51.06%,建筑安装业一般预算收入29280万元,同比增长148.83%,工业一般预算收入73934万元,同比增长38.39%。三产服务业和建筑安装业增幅高于工业,占全部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42.8%,比上年同期提高2.45个百分点。
三、镇(街道)财政收入完成情况
1-12月,新区镇(街道)一般预算收入累计完成71285万元(上报数),完成年初计划的107.21%,同比增长55.46%。其中:丁岗镇完成一般预算收入1738万元,完成年初计划的71.64%,同比增长3.89%。大路镇完成一般预算收入1894万元,完成年初计划的72.33%,同比增长4.87%。姚桥镇完成一般预算收入1418万元,完成年初计划的70.76%,同比增长2.6%。大港街道完成一般预算收入26215万元,完成年初计划的107.63%,同比增长56.06%。丁卯街道完成一般预算收入40020万元,完成年初计划的114.07%,同比增长65.4%。
8.服务业
2010年,我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0.96亿元,占GDP比重20%,比2009年提高3.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58亿元,同比增长58.7%;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131亿元,同比增长150.5%。各项指标增幅均居全市第一。
今年以来,我们紧盯国家、省进一步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及早谋划、及时沟通,高水准定位、高质量包装,全年共组织区内15家企业,申报争取国家、省、市服务业引导资金,共有8家企业获得456.5万元的扶持资金,争取资金总额创历史新高。港口物流园省级服务业集聚区规划已获得省发改委批准。
为进一步发挥区级服务业引导资金扶持作用,我们出台了《镇江新区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并组织了第一次申报工作,下达了200万元的引导资金,对包括物流业、商贸业、科技服务业、旅游业等服务业行业的15个项目进行了引导扶持。
9.固定资产投入
2010年,全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3.1亿元,同比增长61.4%,其中:全社会工业性投入192.2亿元,同比增长44.8%;全社会技改投资84.9亿元,同比增长26.7%。完成规模固定资产投资292.9亿元,同比增长68.9%,其中:完成规模工业投入172.1亿元,同比增长42.8%;完成新兴产业投入60.1亿元,完成量列全市第一,同比增长70.7%;完成服务业产业投入24.6亿元,同比增长75.3%;完成城建基础设施投入127.7亿元,同比增长249.9%。
10.城市建设
基础设施投入创历史新高。2010年全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27.7亿元,同比增长249.9%。
加快路网框架建设,全力推进238省道、瑞山路、港中路南延等总长达99公里的65条道路建设,当年完成新建、改造瑞山路、五峰山路、盛岗路等道路28条,道路总长36公里。全年完成道路建设投入14.8亿元。
加快产业化载体建设,全力推进丁卯科技园产业集聚区、航空产业园、中小企业园、轻纺园等14个园区开工建设95万平米,当年竣工82万平方米。全年完成载体建设投入18.04亿元。
加快安居工程建设,全力推进万顷良田安置房、张许安置房、瑞城花园等总建筑面积336万平方米的安置房建设工程,当年竣工151万平方米,累计完成安置房建设投入47.51亿元。
加快公建项目建设,实施并完成了大港中学南校区、丁岗中心小学、消防大队等22个,建筑面积47.29万平方米的社会公用设施建设,其中已交付使用16.39万平方米,累计完成投资11.6亿元。
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完成各类场平、供电、排水等项目进区“七通一平”要素资源配置,方便进区企业如期建设;完成8条总长约40公里,总投资达2.5亿元的3.5万伏以上高压杆线迁移工作。累计完成投资9.4亿元。
加快推进拆迁工作,全年实际实施拆迁8456户,实施面积197.16万平方米;实际完成拆迁7350户,完成面积170.89万平方米,是2009年拆迁总量的1.7倍,是前四年拆迁量总和的1.02倍。
11.重点工业项目推进
全年在建项目共210个,项目总投资462.1亿元,本年新开工项目72个,总投资225.32亿元,同比增长123.7%,其中:工业项目53个,总投资147.96亿元,同比增长54.9%;服务业项目19个,总投资77.36亿元,同比增长近13倍。全年新竣工产业项目47个,总投资101.68亿元,当年完成投资39.9亿元,同比增长204.6%。其中:工业项目43个,总投资92.96亿元,当年完成投资37.2亿元;服务业项目4个,总投资8.72亿元,当年完成投资2.7亿元。
12.产业项目招引
外向性经济
2010年,全区新注册外资企业48个,增资转股企业25个,其中:项目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47个,同比增长34.3%,完成工商注册合同外资10.6亿美元,剔除金东增资项目因素,同比增长20%,其中:新兴产业项目完成合同利用外资3.6亿美元;完成工商注册实际到位外资商务部确认数8.78亿美元,同比增长28.7%,到位外资总量继续列全市第一。实现进出口总额33.76亿美元,同比增长36.01%,其中:出口11.33亿美元,同比增长18.12%。到位外资实现重大突破。全区实际到位外资完成量占全市份额的54.4%,比上年比重提升7.1百分点,在全省131个省级以上开发区排第3位,同比提升2位。
利用内资
2010年,全区新批内资项目72个,合同利用内资116.1亿元,同比增长36.4%,其中总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6个,合同利用内资94.1亿元,同比增长108.2%;实际利用内资93.7亿元,同比增长61.6%。
产业项目引进
2010年,全区累计签约项目78个,总投资405亿元,其中:内资项目39个,总投资180亿元;外资项目39个,总投资34亿美元;全年引进重大产业节点项目18个,其中:外资项目12个,内资项目6个,新兴产业节点项目8个。
13.现代农业
2010年我区完成农业总产值45056万元,同比增长5.46%,完成计划39500万元的114.07%。其中完成农业产值24746万元,同比增长13.98%,完成林业产值563万元,同比下降0.88%,完成牧业产值9585万元,同比下降15.22%,完成渔业产值1751万元,同比增长4.72%,完成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8411万元,同比增长12.6%。
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2010年全区新增高效农业面积3.75万亩,设施农业1.08万亩,高效渔业0.156万亩,其中农业规模经营面积2.54万亩,分别完成下达指标的104.2%、108%、104%和115.5%。新增投资1000万元以上规模基地6个,分别是投资1700万港币新农基智能立体化农业示范园、1300万元的宏润金针菇工厂化种植项目、与中国水务合作计划投资15亿元的中华茶文化博览园项目、兴和梅花鹿养殖场、2500亩留村花卉苗木基地和560亩的三桥中华鲟养殖基地。
高效农业产业化发展。全区引进各类农业产业化项目23个,协议利用资金20.3亿元,其中外资项目4个,协议利用外资15893.8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2205.97万美元,完成市级下达任务的147%;目前香港上市公司新农基投资1200万元建成4500平方米的高科技光伏大棚已投产,投资4个亿的重庆天目湖啤酒项目正加紧生产场房建设,预计2011年下半年建成投产,总投入3080万美元的海清生物也正在加紧建设中。
14.农民收入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我区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0606元,同比增长11.6%。其中:工资性收入7027元,同比增长12.3%;家庭经营纯收入2895元,同比增长10.1%;财产性纯收入85元,同比增长11.6%;主要增长点为拆迁的土地征用补偿收入以及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收入;转移性纯收入599元,同比增长10.2%。
15.节能减排
用电量情况
我区全社会用电量累计为335787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5.36%;其中工业用电量累计为315022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4.82%。今年前8个月,我区全社会用电量和工业用电量均保持不断增长的态势,用电量月度同比基本保持两位数的增幅,与生产形势不断好转、经济形势持续回暖的趋势相一致。从9月份开始,随着节能限电工作的展开,我区工业企业纷纷采取各种各样的节电措施,通过检修、轮修、限产、停产、技术改造等各种手段,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生产用电,严格控制非生产性用电,用电量环比呈现小幅下降的态势,但全年用电量依然保持两位数的增幅。
节能降耗
2010年,我区单位GDP综合能耗为1.124吨标准煤/万元,同比下降4.5%,超市计划降幅0.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0.835吨标准煤/万元,同比下降9%,达到市计划要求。组织7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核,7家重点用能企业完成了能源审计工作,16家企业开展了能源监测工作。原有的7家资源综合利用企业顺利地通过了年检和重新认定工作,新增1家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各企业淘汰落后设备8台/套,完成市计划的200%。
16.全民创业
区全民创业办组织编印创业导航,在新区风采、新区网站开辟了全民创业专栏,成功举办了全民创业网上互动活动、金融单位与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融资担保对接活动、社区创业现场推进会、全民创业典型事迹报告会等,顺利成立了镇江新区总商会及镇、街道商会,成功创建虹之谷动漫、亚太五金电器、兴港科技、甘露茶园等10个市级创业基地。全年新增私营企业805户,同比增长138.87%,完成区计划的117.69%;新增个体工商户3707户,同比增长265.22%,完成区计划的168.5%;新增民营注册资本59亿元,同比增长618.31%,完成区计划的287.8%。上半年我区私个发展综合得分全市第一,下半年在全市净增私个注册资本超千亿竞赛中超额完成市下达的目标任务,人均净增私个注册资本全市第一,全年私个经济发展质量全市第一。
加强创业载体和基层平台建设,开展全民创业的创业意识、技能、SYB培训,大力扶持创业者,全区创业意识培训6337人,就业再就业培训653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6530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7957人,城镇失业登记率始终保持在3%以下,开展SYB培训12期,培训541人,开展创业技能培训3期,培训167人,扶持创业2371人,创业带动就业9712人,超额完成全年下达目标任务。
F. 济北经济开发区的区位优势
济北经济开发区所位于的泉城济南位于华北地区中部,既是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大省——山东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和金融中心,也是中原地区走向环渤海经济圈的跳板。南抱群山,北依黄河,地势平坦,资源丰富,在交通、环境、经济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成本优势。空间大,地势平坦,土地资源充裕,开发利用投入相对较低;区域内群众要求改善生产、生活现状的愿望十分强烈,改造拆迁的阻力相对较小,区域开发成本整体较低。
(二)交通优势。辖区内有名列全国第三位的铁路编组站、津浦铁路、京福高速公路、绕城高速和即将建设的京沪高速铁路贯穿南北,形成了进出畅通、内外交通便捷的交通网络。市内公路四通八达,形成“四纵四横”大框架,近几年槐荫区对经十西路、经一路、经六路、济微路、二环西路、张庄路等进行了综合改造,村级公路硬化、绿化、美化全部达标,为济南西部的开发建设构建了初步框架。
(三)环境优势。自然环境优美,空气质量良好,玉符河、小清河、腊山河流域覆盖面广,水资源丰富,平均水位海拔30米;地下水日可开采量60万立方米,能满足50万市民用水;玉清湖水库已向济南市主城区供水。
(四)经济优势。汽车、机械、轻化、建材、食品为主导产业的30多个产品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槐荫区的第三产业形成了以济南华联商厦、小商品市场为中心的西市场商贸中心;以山东润华汽车贸易中心为代表的经十西路商贸中心等几大商贸中心;并形成以小商品批发市场、山东汽车配件城、段店集贸中心等10大市场为主导的大流通格局。
(五)政策优势。外来投资企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在继续依法保障区内投资者权益的同时,将为外来投资商创造更加安全、更趋完善、更为优化的发展环境。为搞好招商引资,发展槐荫经济,我们将全面整治治安、人文、政策、服务等多个环境,形成亲商、争商、爱商、帮商的良好氛围。
G. 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历程
1992年-1996年为高速增长时期,在这阶段,经开区引进外资数量大幅度增加,引进项目的档次也出现了跨国公司。其次是引进项目在技术含量和技术水平上明显提升,填补了国家多领域空白,占据了国内同行业的技术制高点,促进了中国工业现代化的进程。
1996年,首批14个经开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887.86亿元,税收为101.45亿元,合同外资额达到57.88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分别达到了48.04%、66.61%和48.04%。经开区也由最初的14个陆续增加到了32个,主要分布在沿海对外开放地区。 1997年-2004年为稳定发展时期,在这一阶段,经开区生存和发展的总体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全社会在各方面、多层次对经开区提出了新的要求。经开区在自身前进过程中叶遇到了各种问题,特别是中国加入WTO组织和商务部2004年对经开区提出要“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进行“二次创业”,更加使经开区面临政策扶持弱化、体制改革创新、产业升级换代、区域协调发展等问题。
政策环境方面,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WTO组织的要求,原先给予经开区的财税优惠政策等优势受到新的挑战;体制环境方面,随着经开区与母城区联动、辐射、带动作用出现,部分经开区已经恢复到行政区的传统体制之中,现行的管委会管理体制函待改革;在产业环境方面,经开区面临提高产业关联度,实现产业聚集的问题;在经济环境方面,经开区与世界经济的关联度逐步增强,外向型经济易受国际市场的影响;在社会环境方面,经开区城市化趋势不可避免,这已以往得单纯工业区的定位相矛盾。未来的经开区要积极完善各项社会功能,逐步实现城市化发展。 2004年至今是开发区增容扩区时期。2004年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兴办20周年时机,各经开区已经成为新一轮国际经济要素重组和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商务部指出未来经开区的发展要以“三为主,二致力,一促进”为方针,以城市化和工业化相结合为发展方向。这为新时期的经开区发展指明了要求,同时也使各经开区面临着土地受限局面。
天津经开区首先在这一阶段提出扩大规划面积的要求,随后福州、青岛、兰州等经开区纷纷调整扩大规划面积范围,实施增容扩区方案。增容扩区不仅是指空间上的延伸,也包括发展质量的提升,它是未来经开区综合发展的基础。
在这个阶段中,经开区的数量和质量无疑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为社会创造的经济效益也是有目共睹。这一阶段也呈现了东部地区的经开区效益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经开区,但是中西部经开区发展速度要快于东部经开区这一现象。
H. 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有哪些特点
拥有一大批重大项目
服从国家经济战略安排
I. 经济开发区财政收入有哪几个方面
土地使用费,厂房管理费,治安管理费,卫生费。
J. 什么是国家级经济开发区
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中国大陆为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而设立的现代化工业、产业园区,主要解决中国大陆长期存在的审批手续繁杂、机构叠床架屋等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问题。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由国务院批准成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我国现存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居于最高地位。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中国对外开放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大都位于各省、市、自治区的省会等中心城市,在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开放城市划定小块的区域,集中力量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创建符合国际水准的投资环境,通过吸收利用外资,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现代工业结构,成为所在城市及周围地区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重点区域。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国有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进一步提高吸收外商投资的质量,引进更多的先进技术。
1984年到1986年,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首先设立了14个国家级经开区;截止2015年9月,中国共设立21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所在地(直辖)设区的市以上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拥有同级人民政府的审批权限,以提高服务效率,打造更加优越的投资软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关注开发区,聚集投资,形成完善的产业链。
特点:
1、占城市的GDP总量大,对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贡献大;
2、GDP增长率远高于国家平均水平;
3、合同外资总额增幅、进出口总额增幅等数值均远高于国家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