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邢台经济开发区的总体规划
开发区的空间布局在空间上形成了“一城三区”的空间布局结构。“一城”即开发区辖区位于为邢台市中心城区范围的地域,是构成开发区的核心部分;“三区”分别为京汉客运专线以东的东汪镇区,邢州南路与信都路之间的王快镇区部分和京汉客运专线以东的王快镇区部分。
区内规划了“五横四纵”的城市干道网。“五横”为东西向中兴大街、新兴大街、百泉大道、南环路、二干河大街,“四纵”为南北向有襄都路、信都路、永安路、东环路。对外依托京港澳高速公路、邢汾高速公路、京汉客运专线、邯黄铁路,从而形成了开发区便捷顺畅的对内对外交通网络。
绿地系统突出整体生态环境概念,保护和延续城镇内外的自然生态环境,力求建设完整健全的生态系统。规划绿地从人的需要出发,目的是满足居民的各项活动需求,提供宜人的休闲、交往场所,点、线、面相结合。同时强调自然景观与城镇其它功能有机结合,创造独具特色的景观风貌,达到绿色与城市相互融合的景观环境。
在邢台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从城市整体出发,规划了开发区电力设施位置和用地。城区采用110/10kv两级电压配电,110kv线路以架空为主在城市重要地段110kv线路采用地下电缆,中压配电网结构要形成环式网架。
规划保留热电厂和现状中兴大街与襄都路(梁庄路)东北角、中兴大街与长安路(江东三路)西北角、建业路(江东二路)与英华大街西北角三座热力站,新规划建设25座热力站。
2. 舟山经济开发区的园区规划
舟山经济开发区为省级开发区,成立于年8月,分为滨港A区、
新港B区、临港C区。滨港A区是舟山经济开发区的发轫之地,介于定海旧城与临城新区之间,已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配套工业区块。
新港B区位于舟山本岛北部,规划总面积40平方公里。一期现有13.1平方公里的盐田和滩涂资源可供开放建设。岸线总长达8公里之多,能建造5-15万吨级码头。新港区块的功能定位为:以港口为依托,以先进制造业和高新产业为主导,以能源工业、石油化工、机械电器、船舶配件、科研咨询为重点,努力打造临港型的先进制造业和重化能源工业的重要基地。临港C区(舟山国际粮油集散中心)位于舟山本岛西南部,舟山大陆连岛大桥入口处,规划面积21平方公里,建设用地15平方公里,区域有水深岸线3.6公里,区内基础设施完善。其中,集装卸、仓储、保税、交易、加工为一体的6平方公里华东最大粮油集散加工基地已规划,并有中海粮油、省直属粮库等一批颇具实力的企业入住。临港区块主要规划为粮油、煤炭、木材等货物的中转、加工、储存、销售、配送各类项目。
舟山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依据环杭州湾产业带规划编制,突出以港造区理念
,充分依托港口和区位优势,积极利用各种资源,优化功能布局,强化基础设施,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培育临港特色产业,着力打造一个集重化能源工业、粮油、木材大宗货物加工业、大型船舶修造业、机械电器及船用配件工业和海洋高新技术工业等协调发展,港口物流业、科研咨询业、金融业、商业服务业相配套的产业格局,加快建成一个规划科学、设施完善、结构合理、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工业区。开发区总体布局合理。根据功能布局、产业导向和自然地理位置,将整个区域划分为三个区块。即“滨港(A)区、新港(B)区、临港(C)区”,形成了大、中、小配套,各具优势、特色明显、相得益彰的鼎立之势。开发区设施配套完善。三个区块都有相对独立的水、电、路、通讯等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且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是投资者创业生财的理想之地。
3. 台州经济开发区的区域规划
滨海工业区块发展规划
台州滨海工业区块是台州市区今后二十年工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滨海工业区块的开发建设,2002年,市委、市政府就着手谋划台州滨海工业区块的规划建设工作,提出要按照“城市新区、工业新城”的要求,建设一个专业化、集约化、国际化和生态化的工业区块。
滨海工业区块的发展目标是:建成新型工业化、经济集群发展的大型工业区;国际化的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外商投资密集区;工业功能突出、配套服务完善、环境优美舒适的城市新区。在开发导向上,主要是紧紧依托台州市现有产业基础和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机遇,积极集聚汽摩及配件、塑料模具、家用电器、服装机械、泵阀门五大优势行业,使滨海工业区成为优势产业的升级基地,战略产业的培育基地,国际产业的承接基地,新兴产业的孵化基地。
滨海“十一五”建设目标
市三届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台州沿海产业带建设,实施工业经济重心东移”。作为我市“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滨海工业区块建设也是开发区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的建设目标是:按照“工业新城,城市新区”的要求,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根据建设专业化、集约化、现代化的环保型工业新城的发展定位,进一步整合区域资源、完善基础设施、加大工业投入,坚持外向带动,加快产业集聚,把滨海工业区块建设成工业功能突出、配套服务完善、环境优美舒适的现代工业园区。全面实施17.53平方公里启动区开发,将滨海工业区块建成台州的外商投资密集区、市区产业发展的主平台、市本级经济主要增长极。力争“十一五”期末滨海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超200亿元,税收超10亿元。
2007年,我们按照建设“科技型、集约型、开放型、生态型”工业园区要求,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效率意识,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推进滨海区块开发建设进程。加快一期项目建设,打好项目建设攻坚战,一期区块入园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加快区内道路、水电、排污、通讯、服务设施等基础工程,及时跟进亮化和绿化工作,提升滨海工业区的建设形象;贯彻“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开发原则,开展项目引进、产业集聚、基础配套、征地拆迁等滨海二期开发有关工作,年内安排争取一批项目入园;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落实鼓励投资和扶持重点项目的优惠政策,帮助解决工程建设和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区块治安综合治理和在建项目安全生产管理,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在全市沿海产业带建设中走在前列。
4. 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总体规划
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于200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02年7月1日起,经济区与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离,开始独立运行。根据并发[2002]36号文件的规定,经济区总体控制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北起太原市南过境高速公路,南至南环铁路线北侧,西起大运路,东至南畔村以东。总体规划分三期实施,起步区9.6平方公里,北起新华街,南至化章街,西起大运路,东至大发路,用3至5年的时间完成。二期开发20平方公里,三期再开发20平方公里。 从地理位置上看,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太原市东南方向,不仅空气质量好,而且发展空间广阔,交通十分便利。区中心距飞机场2公里,火车站3公里,市中心10公里。区内大运公路贯穿南北,208和307国道穿越东西,有太原市南高速环路入口,邻西南铁路环线,是投资办厂的理想之地。经济区的周边,北邻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接小店镇,东临榆次经济技术开发区,处于太原市南移西进战略及两市三区合作开发的中心地带。
5. 苏州吴中经济开发区的总体规划
建成区:建成区是吴中经济开发区得到批准成立首期开发建设的区域,四横、三纵的路网构架成建成区的主要格局。规划面积为7.81平方公里。是吴中区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学校、幼儿园、医院、居住小区等配套设施完备。 河东工业园:河东工业园规划面积约7.8平方公里。东至苏嘉杭高速,南至吴淞江,西至京杭大运河,北至河道。于2001年3月开始建设,于2001年3月开始建设,工业园有污水处理厂相配套,区内道路与苏嘉杭高速公路、苏州绕城高速公路、苏沪高速公路、205省道相连。目前该园工业用地项目招商基本完成,入驻企业125家,主要产业为化工工业企业、电子企业。 东吴工业园:东吴工业园是建成区的延伸,东吴工业园规划面积约5.3平方公里。东至227省道,南至绕城高速,西至西塘河,北至东吴南路。于2002年初投入建设,目前园内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部完成,并建有幼儿园、小学、卫生院、居住小区等配套设施;工业用地项目招商已全部完成;入驻国内外企业129家。已成为开发区电子产品、精密机械、生物医药的生产基地。 旺山工业园:旺山工业园总规划面积14平方公里。于2003年3月开工,同年10月正式开园。一期规划面积约10平方公里(含天鹅荡居住区2平方公里。东至龙翔路、苏震桃一级公路,南至东太湖路,西至苏旺路,北至吴中大道、绕城高速。一期地块项目引进基本到位。二期规划面积约4平方公里。东至苏旺路;南至东太湖路,西至木东公路,北至吴中大道。二期部分地块项目进区。截止目前,旺山高科技工业园集聚了百余家电子信息、新能源和科研制造企业。 越溪城市副中心: 越溪城市副中心于2004年11月3日正式经苏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是体现苏州四角山水和现代化的新城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2万人。苏州市吴中越溪城市副中心整个规划的形态可概括为“一轴、二心、六片”的规划结构。“一轴”为东西贯通的绿化景观轴,包括0.4平方公里的绿地公园、广场,是城市的一条发展方向轴,实现东西两侧在空间景观上的衔接。“二心”分别为友新路两侧的公共设施用地,位于中心部位。主要集中行政办公、文化娱乐、医疗卫生、体育设施、商业金融等。行政办公保留了开发区管委会、海关大楼、太湖渔管会等行政管理用地。商业片区目前规划建设南苏州生活广场、新天广场、商务中心等。“六片”即为六个居住片区,以建设多层住宅为主和低层、小高层住宅为辅,新建高标准越溪小学、已建成越溪中学、瑞华医院、公共绿地等配套服务设施。越溪城市副中心将建设成为苏州城南一个崭新的集行政、商贸、金融、居住、教育、文化、休闲、娱乐等城市综合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城市片区中心。 尹山湖生态商圈:尹山湖生态商圈规划面积8.84平方公里,按照“现代、精巧、生态、休闲、宜居”的发展理念,着力打造行政商务、居住生活、商业金融和运动休闲等四大功能区,全面形成一个融自然风光、人文胜迹和都市景观于一体的绿色生态城市次中心。尹山湖生态商圈以创造和谐、有序的绿色生态背景,构筑生态休闲商务宜居中心,提供现代多样的城市活动空间,成为区域发展的催化剂与动力。 东太湖滨湖新城:东太湖滨湖新城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总体布局分为“一核、双轴、两带”,将建设成为融国际商务、文化旅游、休闲度假等特色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城区。 吴中科技园:吴中科技园与苏州国际教育园相邻,具有吴中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优美的太湖山水风光优势,他北靠石湖风景区和旺山、南临东太湖,环境优美;区内交通便捷,与吴中大道、东太湖路、苏州绕城高速等主干道相通。吴中科技园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由研发基地、产业基地和综合配套区三个部分组成,通过引进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服务外包等高新技术研发企业,成为自主研发新平台和高科技产业示范区。近年来,相继获得省级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省级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园。科技园合理设置配套服务设施,包括中介商务办公、科技交流展示中心、商业街、文化娱乐设施、配套公寓如专家公寓、白领公寓、单生公寓等,及适量一般居住生活配套、科技城物业管理办公、科技会所等设施配套等。科技园将成为苏州城南工业带的亮点和热点,并进一步优化吴中区的投资环境,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全面提高吴中区区域核心竞争力。 吴中出口加工区:吴中出口加工区是2005年6月唯一经国务院批准在区内设立的加工区,总体规划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区内将重点引进电子资讯、光电一体、新材料、生物科技等出口加工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建成吴中区的“境内关外”。苏州绕城高速公路、苏嘉杭高速公路、苏沪高速公路均在此设有互通和出口,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快速。出口加工区以电子咨询产业、光机电一体化产生、生物科技与精细化工产业、精密机械产业等为主要发展方向。
6. 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规划
从国际宏观态势分析,2010年以来由美国采取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引发全球性流动性泛滥,这种流动性泛滥使得我国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资产市场风险不断增高,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不断增大,我国由此进入所谓“高汇率、高物价”时代,此种情形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十二五”经济发展的走势。具体到开发区而言,长期以来已形成的主要依靠生产要素驱动和外向型驱动的增长方式带来严峻的挑战,加大开发区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压力。 从国内周边地区发展态势分析,作为“十二五”期间福建省委、省政府全力建设的平潭综合改革试验区已成为海峡两岸合作交流的桥头堡和接受台湾高端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对不断深化交流的泉(州)台(湾)产业合作产生较大的冲击。另一方面,随着厦门经济特区范围扩大至全境以及海峡两岸金融合作试验区的获批,厦门经济特区不仅在地域上与泉州实现无缝对接,而且得以在更大发展空间上优化重组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主导优势产业,加之开发区与邻近的鲤城、晋江、石狮、南安等地长期存在的同质化低水平价格竞争,开发区产业发展面临的外部竞争压力更为严峻。周边态势的新变化对开发区发展提出新要求:
1、要加快转型升级,即必须由传统的生产制造向“微笑曲线”的两端——技术研发和品牌营销延伸,率先向价值链的高端环节“突围”,在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重塑产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2、要推动增容扩区,利用国家级开发区的品牌效应开展飞地园区建设,突破空间规模狭小、土地资源短缺的限制,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的规模效益。2009年启动的官桥园区建设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挑战和机遇并存。开发区也面临一些难得的发展机遇。
“十二五”期间泉州市将加快推动环泉州湾中心城区和南翼新城建设,而清濛园区与官桥园区又均处于中间枢纽地带,战略地位突出。开发区应科学谋划,主动融入,敢于作为,力争在全市的城市和产业发展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1、工业用地不足。清濛园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土地已开发95%以上,区内企业严重受制于发展空间不足。部分企业因发展空间受限而不得不选择外迁,部分改制企业因项目用地不足影响了规模的快速扩张,进而影响了上市进程。另一方面,新建的官桥园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包括融资、安征迁、体制机制等方面困难较多。
2、现有产业类别过多。清濛园区汇聚了纺织服装、体育用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机电一体化、工艺礼品等六大支柱产业,支柱产业过多,致使每个产业的规模不够大,这不但分散了园区的资源,也限制了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和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更进一步地,园区内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扶持力度较弱,发展滞后,限制园区企业的发展。
3、中高层人才引入难。开发区现有生活配套基本上以企业为单位进行,缺乏服务于中高档消费群体的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加之区内缺乏同等级的交流沟通,滞后于技术和时尚前沿,导致中高级人才“难引进、难留住”。
4、管理权限下放不够。管委会在许多方面尚不具备独立的审批权,土地证、产权证等各项证照手续的办理需要层层审批,严重影响了办事效率;相比于其他同类的国家级开发区,管委会授权级别过低,在地区协调、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等方面都难以达到应有的质量和效益。 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突出三大目标、实现五项提升。
1、突出三大目标
●致力打造泉州市产业升级服务中心
●致力打造泉州市产业人才聚集高地
●致力打造泉州市产业创新试验平台
2、实现五项提升
●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建设优势特色产业的集聚区
●全面提升城市配套能力,建设服务产业发展的核心区
●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产业创新发展的活力区
●全面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建设国有资产运作的试验区
●全面提升统筹发展能力,建设社会管理服务的示范区 到2015年,主要预期指标是:
1、主要经济发展指标
(1)实现工业总产值510亿元,年均增长13%;力争达到557.2亿元,年均增长15%,比2010年工业总产值翻一番。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06.4亿元,年均增长13%;力争达到553.4亿元,年均增长15%。单位土地工业产值40.8亿元/平方公里,力争达到44.6亿元/平方公里。
(2)财政总收入达到20亿元,年均增长12.5%;力争达到22.2亿元,年均增长15%,比2010年财政收入翻一番。其中单位土地财政收入1.6亿元/平方公里,力争达到1.8亿元/平方公里。
(3)“十二五”期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金额100亿元。
(4)年出口商品总值达7.1亿美元(按海关统计口径),年均增长10%。
(5)第三产业比重达到30%左右(按财政收入统计口径)。
2、主要科技发展指标
(6)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
(7)规模以上企业宽带接入率达到100%。
3、主要社会发展指标
(8)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水耗低于泉州市同期水平的50%,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以上。
(9)规模以上企业全部达到清洁生产企业水平,强制清洁生产审核实施率达到100%。
(10)全区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覆盖率均达到98%。
7. 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规划
开发区自成立以来抄,按照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滚动发展的原则,以蕉城、金塔、东兰三大组团,商贸住宅、行政文教、旅游休闲、新兴工业、高尚住宅和高科技园区等六大功能区进行规划建设,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初步形成了商贸区井字型路网构架。东侨大道、闽东路一期、商贸街一期工程、坪塔路、兰溪大桥等市政道路,完成投资1.6亿元,已经建成通车。总投资2.1亿元的第二批市政道路,天王路、闽东路二期、站前路、东侨大道二期、商贸街二期工程已陆续动工建设。项目开发不断升温。新亚大厦、国泰大厦、邮政化寓等项目已经竣工;广电大厦、置业小区一期、五里亭侨居房等也完成主体工程;华侨新村、逸涛富苑、国泰小区、东侨花苑、金城花苑、置业小区二期、华港商业区广场、德亚商业广场等商住小区与体育中心、会展中心、文化中心、邮政大楼和新城区防洪一期工程等公用事业项目正在紧张施工中;工业园区、办税大楼、天安世家小区、天安经典小区、建闽小区、盛鑫广场、九龙商城和地级宁德市行政中心暨占地300多亩的人民广场等项目正在加快前期工作进度。这批项目总投资13.5亿元,已完成投资1.8亿元。
8. 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总体规划
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总体规划和目标是:到2010年基本完成65平方公里地块的开发,累计引进外商投资企业600家以上,投资总额超过80亿美元,居住人口20万左右,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0亿元。届时一个以现代工业为主、经济富有活力、城市功能完备、生活环境优美、社会高度文明的现代化城市新区将基本建成。JXEDZ规划为四个工业区块和三个商住区块,工业区块分为电子信息、食品、轻工纺织和机械、化工四个专业性工业园区。四个工业园区根据不同产业的需求,分别提供各产业所需的专业配套。 中山路行政及商业居住区:规划面积2.5Km2,发展目标是以行政办公和配套商住为主的行政商住区。
禾兴路中央商务区:规划面积1.5Km2,发展目标是以商务办公为主的开发区中央商务区。
东升西路文化、娱乐及高级住宅区:规划面积2Km2,发展目标是为投资者提供配套的度假村、别墅及高级公寓为主的文化、娱乐及高级住宅区。 规划面积5.5Km2,位于开发区中部,距市中心3Km,全区分轻工业和纺织工业两个。轻纺工业是嘉兴的传统产业,具有非常深厚的工业基础和人力资源优势。
轻纺工业园区的目标是:通过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不断提升嘉兴市轻纺工业的水平。在5-8年时间内,完成园区的开发,重树嘉兴轻纺工业的优势。已进区的主要企业有:晓星氨纶(嘉兴)有限公司、嘉兴林晟化纤有限公司、嘉兴宜泰鞋业有限公司、佳事美丝制品(嘉兴)有限公司、嘉兴埃迪尔丝绸有限公司、全优工艺品(嘉兴)有限公司、嘉兴天天华商箱包有限公司等。 规划面积5Km2,位于开发区东北部,距市中心5Km。机械、化工工业和金属加工业是嘉兴的传统产业,在技术、人才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
该园区的发展目标是:发挥嘉兴原有人才、技术优势,引进新技术、新项目,使机械和化工工业、金属加工业成为嘉兴市优势产业。已进区的主要企业有:韩泰轮胎(嘉兴)有限公司、嘉兴东方钢帘线有限公司、东明实业(嘉兴)有限公司、三明精密(嘉兴)有限公司等。 规划面积1.2Km2,位于开发区北部,距市中心3公里,全区分四个生产区:(1)食品原料生产区(2)方便食品生产区(3)功能食品生产区(4)传统食品生产区。
嘉兴市系鱼米之乡,具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拥有中国最富裕的长江三角洲逾7000万常住人口的巨大消费市场。1999年9月由上海轻工设计院完成产业规划和总体规划,同期投入建设。该园区的发展目标是:通过8-10年的建设发展,成为全国食品工业的示范点和新、特、高食品的专业化生产基地。已进区主要企业有:嘉兴振华乳业有限公司等。 该园区由开发区管委会、信息产业部第36研究所共同投资建设,规划面积2.0Km2,位于开发区的南部,距嘉兴市中心3公里。园区于2000年开始开发建设,以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为主。
嘉兴市拥有电子元器件、材料、整机、工程技术开发以及国家级通信研究所等电子信息企业、科研机构100多家,距园区1公里的国家级电子通信研究所--信息产业部第36研究所拥有中、高级电子技术人才700多人。园区又毗邻上海、苏州、无锡、杭州等城市,工业基础雄厚,产业配套完善,市场容量大,辐射面广。已进区主要企业有:嘉兴和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嘉兴加西贝拉压缩机有限公司科研开发中心、嘉兴浙安电子工程有限公司、嘉兴埃泰克电池工业有限公司、东方日立锅炉有限公司、爱斯得电子(嘉兴)有限公司、清水电子(嘉兴)有限公司等。 该园区规划面积35Km2,位于开发区的南部,距嘉兴市中心5公里。园区于2004年开始开发建设,以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产业、汽车零部件、食品等为主。
该园区的发展目标是:通过5年左右的建设发展,成为浙江省电子信息产品和新材料的主要研发、生产基地。
目前已进区的主要企业有:爱芬食品(嘉兴)有限公司、翔茆精密钣金(嘉兴)有限公司、浙江汇信机电有限公司、叁阳精工(嘉兴)有限公司、大禾产机(嘉兴)有限公司、松村食品(嘉兴)有限公司、上品兴业氟塑料(嘉兴)有限公司、嘉兴信仁精密泵有限公司、依格流体技术(嘉兴)有限公司、泰成精密(嘉兴)有限公司等。 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位于开发区西南部,距市中心3公里。
嘉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具有非常好的教育基础。
随着嘉兴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大,高校园区的开发与建设将为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企业提供持续的人才支持。 规划面积2.3平方公里,位于开发区西南面,距市中心3公里。发展目标是在北面建设一个以商务办公、文化休闲为特色的专业性较强,配套齐全的嘉兴市商务中心,在南面建设与之配套的高档住宅区。
9. 六合经济开发区的规划
六合经济开发区总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现已完成28平方公里“八通一平”,形成电动汽车产业、环保装备产业、新能源电气产业、都市型工业及商贸物流业五大支柱产业。
六合经济开发区已初步形成“一心,三园,五大产业”的基本格局。“一心”即龙池湖行政商务中心、“三园”即北部人文生态居住园,中部新型工业化产业园,南部商贸物流园。最终将建成具有鲜明产业特色的六合新城区和忠诚服务于大城市、大产业、大企业的生态创新型开发区,全力争创国家级开发区。 开发区严格遵循科学规律,融南京主城区发展战略和六合区城市发展规划于一体,按照建设现代化江北新城区、高科技园区的定位,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精心规划设计,体现城市特色,完善配套功能,层次鲜明清晰,有序合理开发。
开发区总体规划的目标:把六合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国际化、现代化、生态型的江北新市区;一个以高新技术产业、高科技企业、高科技人才为支撑的经济园区;一个与国际惯例接轨、与国际市场经济接轨的创业园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郊休闲旅游生态园区;一个人居环境清洁优雅、文化气息浓郁、充满生机活力的文化园区。从而勾勒出以高科技和现代先导产业为主体、融山、水、城、林于一体、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的高科技花园新城、知识创新基地的宏伟蓝图。
10.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规划
2010年11月26日,从武汉开发区“十二五”规划咨询会上了解到,未来五年,武汉开发区将打造四个千亿元产业,到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00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3500亿元,四个千亿元产业分别是汽车整车、汽车零部件、电子电器、战略新兴产业。现有开发区将“再孕育”一个武汉开发区,这在各地区国家级开发区也非常罕见。据悉,2007年武汉开发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76亿。
2010年,武汉开发区已经形成第一个千亿元产业——汽车整车产业。未来5年,许多整车项目早已板上定钉。前不久,东风本田第二工厂开建,投产后,预计产值500亿元,年产轿车24万辆;2011年初,神龙第三工厂也将开建,计划年产轿车60万辆。
未来5年里,东风乘用车武汉工厂产能提升15万辆,东风渝安年产微型车提升20万辆,预计年产值140亿元。依托武汉新未来科技公司,投资25亿元,年产10万辆纯电动车生产基地,还要新引进15万辆特种改装车生产基地。届时,武汉开发区年整车产能达到150万辆。
有了如此大规模整车产量,零部件也要跟上。2010年,武汉开发区汽车零部件产值400亿元。未来五年,重点实施万向工业园,引入凌云汽车零部件汽车公司等配套产业生产企业,方便整车企业就地取材,减少外采成本。引进项目中大到整车发动机,小到液压气动系统密封件电器用橡胶件,几乎涵盖整车主要零部件。
液晶体电视、电脑显示器、空调、冰箱、电饭煲等等这些百姓用得最多家用电器都将在武汉开发区生产,而且年产能位居中部第一。武汉开发区已签下格力电器武汉工业园项目,开建美的小家电生产基地,并计划引进500万台液晶电视生产能力的大牌企业。如按期全部达产,液晶电视、空调、小家电的产能在中部称王。同时,开发区引进家电配套钣金件、超薄锂电池等项目,扩大产业链。
依据规划,新兴产业包括太阳能光伏产业、风能装备制造等绿色环保产业,也有生物医药等新兴行业,可谓投入小产出大。例如,引进薄膜太阳能电池及设备制造项目,投资额3000万元,预计达产产值2亿元。实际上,一层薄膜制成太阳能电池,其用硅量极少,更容易降低成本,它既是一种高效能源产品,又是一种新型建筑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