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经济为什么要转型
从环境与资源的持续发展方面来看,当前国内的经济结构以重污染、低效率的开采及低端制造业为核心。此类行业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触目惊心,从长远的角度来说恢复环境所需成本远高于企业盈利,说其得不偿失并不为过。另外,矿产资源不可再生,所谓挖一点少一点,开采业必然面临资源枯竭问题。因此,当前的中国经济模式并不具备可持续发展性。
从人力资源方面来看,低端制造业具有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效率的特征,对应地,其所提供的工作岗位具有低收入、低技术技能要求、高工作量的特征。长期从事这种低收入且重复而繁重的工作会对员工的身心健康及个人素养造成不利影响。而人力资源的配置取决于人力市场需求,以低端制造业为主导的经济体必然导致国民素养整体偏低,而偏低的国民素养必然不利于科技创新,不利于经济的良性发展,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必然形成恶性循环。
从经济体的竞争力来看,低端制造业不具备核心技术,其产品极容易被模仿,既然中国能制造,那么印度等第三世界新兴经济体也能制造,而且由于其人力成本更低,其产品价格更为低廉,产品竞争力更强。
从企业的发展前景来看,低端制造业产品附加值很低,企业的利润很大程度上靠压榨人力成本,随着人力成本的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逐渐降低,企业的发展前景极为黯淡。
从经济体的独立性方面来看:上世纪90年代开始,被欧美发达国家所嫌弃的“脏、累、赚钱少”型低端制造业逐渐转移至国内,逐渐成为“世界工厂”,目前国内的低端制造业产能远大于国内消费要求,过剩的产能主要通过出口来消耗,以低端制造业为主的国内经济严重依赖与国外市场,出口产品的定价权被牢抓于欧美手中,出口企业的利润被欧美严重压榨,频繁的“反倾销”左右中国经济及金融策略并削弱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顺境中求稳定,逆境中求生存,这是人的天性。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使得欧美消费能力急剧下降,导致中国出口严重受挫,国内低端制造业普遍面临生存问题,这既是经济的危机也是经济转型的契机,继续挣扎于低端制造业为主导的经济模式只能是饮鸩止渴,在危机促使经济改革与转型才能浴火重生。
⑵ 中国经济将如何转型
我对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解是,一方面,国家在宏观上加强管理和调控,使宏观经济具有较高效率;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发挥由市场配置资源作用,使微观经济保持较高的效率。如果国家能处理好这二者关系,经济仍然能长期保持较稳定、较快的发展。
有人认为,西方不是也采取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吗,宏观经济不也是能保证较高的效率吗?其实,否认大财团对西方国民经济的控制,是不符合实际的。总统选举,难道没有大财团支持吗?受大财团控制,国家宏观调控很难到位。这是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规模到达一定程度后,就要出现危机,出现倒退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只要在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上都能保持较高效率,只要内部不出大问题,也就是说,只要两手硬,两手都抓好,中国的经济就非常具有竞争力。我们国内不少人,甚至包括专家精英们总是对中国国家管理经济提出异议,但国外许多经济学家们是十分清楚的。这有点象游击战,许多人都清楚,但有的人能打好,有的人却打不好,为什么?因为游击战要有群众基础和群众的配合。国家宏观管理和宏观调控,也是这个道理。只有为人民的政府,不受大财团干扰的政府,才能做好这件事。理论在这里显得苍白且无济于事。
不容否认,中国经济发展也面临许多问题,也有许多百姓不满的地方。但只要治理好吏治问题,治理好经济腐败问题,处理好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问题,处理好先富帮后富和共同富裕的问题,处理好科学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等等诸多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会越来越好。
总的说,只要社会主义性质不变,只要国家控制宏观经济,那么,就不会演变和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同样,只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中国也不会倒退回僵化的计划体制。中国模式,生机无限。
⑶ 如何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
针对中国过去33年所形成之经济发展模式,两位作者基于对中国过去十余年既有经回济发展战略重大决答策,如股改、扩需、构建和谐之理论和方法论问题之研究以及对于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历史、政治之学识,交叉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经济社会学、逻辑学、公共管理学、财政学、金融学、国际经济学等理论和现代社会科学方法论,在否定陷于纯粹经济学之封闭系统的西方市场经济理论、经济增长理论以及宏观需求管理理论并确立发展模式概念科学内涵基础上,就中国所有权、价格管理、技术进步、企业治理、财政制度、金融安排、对外关系七大有机关联基础领域提出了一种能够实现广泛社会动员的、真正马克思主义的,因而能够重新确立中国原有独特竞争优势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理论和政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