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汕头现在经济发展的怎么样了有人说潮汕是广东最落后的地区之一
最落后还排不上,但最近十年确实发展比较缓慢,比较起周边城市确实让人心疼,怎么说,已经错过最好发展的机遇了,只能看看能否搭上末班车,海西发展圈了
⑵ 怎么发展潮汕地区的经济水平
是的,你抄说的很好,我是汕头人,一个在广州读大学的汕头人,潮汕人确实很聪明,很会做生意,不过其实潮汕人也有一些缺点,首先是眼高手低,挑工作总是这样,却不知多大的事业都要小基础作起。我觉得第二点是很重要的,潮汕人的合作意识不强,宁愿一个人干,也不愿跟人合作,看不起外省人。其实很多外省人能在广东站稳脚跟还是有很强能力的。而且潮汕地区有些地区还是很迷信的,我觉得潮汕要发展,首先是人民意识要提高,破除封建迷信,官员意识也要提高,企业在你这里办,你才会有更好的业绩,另外,我觉得大潮汕地区应该联系起来,或许发展旅游经济也会不错!还有国家,省的政策也要扶持。
⑶ 为什么潮汕经济会衰落
潮汕经济衰落原因:
一、发展空间不足
2005年以后,粤东四市意识到发展落后的格局,也纷纷开始发力。但不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可能都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
每个潮汕人都可以谈出很多理由,主观的、客观的、内部的、外部的,应有尽有。
但是被提及最多的一条,是这里从历史延续下来的“人多地少”格局。
汕头一位民间观察人士对记者表示,潮汕人大多信奉“多子多福”的观念,这一观念远可以追溯到最早迁徙至此的中原文化的影响,而在延续发展的过程中,这一观念能被保留下来,“一定是被反复证实过的”。
人多,地自然相对就少了,这在潮汕造成了迥然相异的结果,一方面是潮汕人大量出海寻求发展空间,这是海外潮商能形成规模的基础;另一方面是本地人不得不“种田如绣花”,并继续多生孩子,依靠宗族势力在激烈的竞争中来保护自己的权益。
2010年,粤东四市总面积15516平方公里,占广东全省的8.6%;常住人口1689万人,占广东省的16.2%,人口密度超过1100人/平方公里,比广东省460人/平方公里的密度高出两倍多,是广东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
如果把视野放到全国范围内看,包括揭阳在内,潮汕地区用全国约千分之一的土地,养活了占全国百分之一的人口,这相当于一个中心城市的人口密度。
当记者坐车从普宁赶往汕头时,道路两旁呈现的景象让人唏嘘。村庄和厂房让人仿佛置身于珠三角一般,严格按照四方位置排列,其密集程度也不亚于珠三角。
人多地少造成的直接困境,便是难有成片的土地可供发展产业之用。尤其是在城镇化率更高的中心城区,土地问题更是成为难点。
以汕头为例,其正在规划建设,希望能够升级成为省级和国家级平台的海湾新区,480平方公里的面积很大部分需要填海而来。
汕头市一位官员也向记者透露,曾经有一家央企来谈合作,可以进一步开发港口,但对方提出需要1200亩的土地,汕头无法满足这一条件,只得作罢。
土地空间的制约,也造成了目前汕头、揭阳、潮州各自不同的发展态势。
在1991年刚分拆成立时,揭阳在三市当中最落后。到2010年,广东决定在粤东地区布局重大项目时,拥有相对丰厚土地资源的揭阳,获得了广东省的垂青,揭阳潮汕机场和中委广东石化炼油项目纷纷落地,揭阳的经济也在这几年突飞猛进,大有赶超汕头之势。
而即便是揭阳,也需小心谨慎的经营已所剩不多的可供开发空间。
二、“供养模式”文化悖论
当然,尽管发展空间不足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观点,但更多的潮汕人还是愿意从文化上去找原因。有观察人士提出了在潮汕地区普遍存在所谓“供养模式”,来解释粤东何以落后。
10月27日,作为侨博会期间一项重要的文艺活动,汕头请到了中央电视台知名主持人阿丘、谢映玲来汕头,专门拍摄一组与侨批有关的短片,计划在侨博会文艺演出中播放。侨批,这一特殊历史阶段的产物,最为典型的表现出潮汕地区的文化特色。
自清末
以来,远在海外的华侨,通过民间渠道及后来的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的赡家汇款和平安家书,就是后来人们所称的“侨批”。在清末,金融邮政机构极不完善,海外侨胞捎回家乡的钱款和书信,主要是经由“水客”、“客头”及海内外的侨批馆递送。
侨批兼具了家书和汇款的功能,华侨用在外界辛苦挣来的钱,养活了在潮汕地区的一个家。在这样的情况下,潮汕地区尽管人口众多,但存在很大一部分不需要工作的被供养家庭。
如今,尽管侨批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此种“供养”模式并未走出历史。
“在我的住宅小区有潮阳人,父母妻儿都从潮阳搬到汕头住,男主人在深圳、广州打工,为那里创造财税,每个月汇款回来给整个家庭用度,男主人每年回来两次。”一位蔡姓企业家说,很多潮阳青壮年像这样,家里的人衣食无忧,但也没有创造性。
而由“侨批”文化推而远之,是华侨对整个潮汕地区的复杂态度。
“华侨的确很爱家乡,但是他们也很难回来投资。”上述企业家说,因为要回乡挣家乡人的钱,乡情上总感觉说不过去,“李嘉诚回来也是捐钱做教育,建医院啊”。
“亲情、乡情是靠不住的,人民币才靠得住。”陈鸿宇说,华侨也不一定都是有钱的。最大款的李嘉诚,在汕头搞大学、修桥,但是他真正赚钱的是放在香港,投到深圳了。
而另一个让华侨产生疏远之感的,是1991年三市分拆后,对潮汕文化整体的割裂。在分拆之前,不管是汕头、潮州还是揭东,统一都说“潮州话”,吃“潮州菜”,但现在这些被有意的区分开来。
在上述民间观察人士看来,三市本来就属于同一个大潮汕文化体系,如果因为行政壁垒而将这种联系人为割裂,对整个潮汕地区来说是得不偿失的。
改善潮汕经济的方法:
一、向东还是向西?
在粤东整个发展历程中,一个重大问题始终没有解决。从地理位置上看,粤东地区是广东距离台湾最近的区域,处在海峡西岸对接台湾的最佳位置,与福建的厦门地区极为接近。加之两地人缘文化相近,商贸合作频繁,因而与海西地区的合作,应该是粤东的发展方向。
但另一项不可忽视的因素是,粤东地区在行政归属上,毕竟是广东省管辖的地区,临近的珠三角,对粤东也有着极大的诱惑力。
如今,对于汕尾来说,向东或者向西已经不是一个问题,与深圳共建的深汕特别合作区,成为了汕尾的选择。但对于汕头、潮州和揭阳来说,这依然是一个问题。
早在2005年,便有民间观察人士指出,粤东等非珠三角地区,只有主动、深入地融入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利用珠三角的产业转移机会,才能实现自身的大发展。
但在2008年12月,广东省出台的《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率先实现科学发展的决定》中,单独将支持汕头扩大对台经贸合作,参与海西经济区建设列出来。
而在次年8月,另外一份题为《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粤东地区实现“五年大变化”的指导意见》的文件中,透露出来的思路是要求粤东主动融
入珠三角地区,参与海西经济区建设被放在次要位置,广东省将在此布局39个大项目,争取到2011年粤东经济实力上一个台阶。
到粤东与海西地区,在产业上的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年从粤东地区撤走的企业,有很多辗转到临近的闽南地区,两地产业协作有很好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海西经济区是对岸的台湾,曾经也是粤东外来投资的主体。
一位观察人士指出,粤东地区总是想“左右逢源”,然而事实上,无论是参与海西经济区,还是融入珠三角,粤东地区都是被边缘化的。原因在于,海西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由其主导的规划,主体必然是以厦门、泉州等地为主,粤东只能沾点边。
而对于珠三角来说,其规划受惠的主要地区,自然是属于珠三角之内的地市,广州、深圳作为区域经济中心向外辐射,受惠地区也主要是中山、江门、惠州等地,相隔甚远的粤东很难受惠。
“靠谁都不如靠自己 。”这位人士表示,在错过了产业转移大潮和投资大潮后,粤东的发展只能靠自己老老实实发展实业。
二、粤东的梦想
其实,即便是在经历了经济上的沉重打击后,粤东地区也有着不错的发展基础。
在粤东,集中了广东四分之一的专业镇,如澄海玩具、潮州瓷器、普宁的中药饮片等,均是粤东特色经济的代表。这些专业镇集中在潮汕揭三市衔接的区域内,占据了粤东地区50%到70%的经济总量。
如果按照统计数字来看,粤东地区的城镇化率已达到57%,比粤西地区要高出近20%。但在陈鸿宇看来,粤东的中心城区难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一个重要原因是其本身并没有完成城镇化,而是煮了“夹生饭”。
如今,社会早已淡漠了对粤东投资环境的负面印象,但也并未发现什么突出优势。
汕头经济特区的头衔和政策,或许是粤东的一块招牌。根据其他特区的经验,它不光可以为粤东招徕大规模的投资资金,也可以为这个地区注入体制创新和对外开放的基因。
回看今日的汕头经济特区,并没有朝人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经济发展自不待言,在引领全国的各项体制机制创新领域,汕头特区也鲜有走在全国前列的。
针对这个问题,对广东经济深有研究的美国学者傅高义,在其著作《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广东》中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深圳、珠海在一个空白区域设立特区,汕头特区却是在原有汕头市的行政架构下搞特区,体制上无法大胆创新,这是造成汕头经济特区体制创新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陈鸿宇认为,这一影响一直持续到特区扩大后。“1992年特区扩大到全市,问题就来了,特区的锐气和勇气已经被融化、腐蚀在一个旧体制里面,按照老体制管理整个特区。”在这样的情况下,汕头经济特区的发展未能创造出像深圳那样的速度。
这样一来,定位为粤东区域中心城市的汕头,便难以发挥出辐射和带动作用。汕头、潮州和揭阳三市,因为经济结构同样落后,在争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项目时,便习惯性的坠入竞争的套路,难以形成产业布局上的合力。
这一趋势,在广东省2007年召开粤东工作会议,并出台支持方案后变得更为明显。
以揭阳潮汕机场的建设为例。记者了解到,该机场选址在三市还没有拆分的时候就有过考虑,现在的地址也是考虑到要统筹三个地市的需求,三市均接受了这一选
址方案。但在机场名称确定时,却颇费了一番周章。考虑到机场最终选址是在揭阳境内,机场名称被确定为揭阳潮汕机场。对很多外地客商来说,揭阳并不是一个知
名度很高的地名,将其放在潮汕两字之前,多少会有些不便。
“潮汕分市以后,大家都在争中心城市,大家跳过十公里就能到海里去,为什么要局限在这一个湖里面争呢?”前述观察人士表示,从一个城市的定位,可以看出这个城市的眼光和格局。
以汕头为例,在《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中,将汕头定位为粤东中心城市。但是在他看来,是不是中心城市,不是省政府一份文件说你是就是的,而是需要整个城市的奋斗争取的,是要能在对粤东以外的地区竞争中表现出中心城市的气势的。
“现在很多人都在谈中国梦,具体到汕头,十年前汕头政府出台一个规划,说要成为粤东中心城市。可你本来就是中心城市,你如果还把这个作为你的定位,你还有梦想吗?”
他进一步指出,整个粤东的问题,都需要一个大格局的定位来廓清发展思路,如果粤东的城市不能打开视野,放眼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定位,那复兴也无从谈起。
⑷ 为什么潮汕地区经济发展这么落后
因为其它地方的官员是贪了还办事,而潮汕地区的官是只贪不办事,这就是区别,春节碰到一老友说要把企业迁到四川去,他说在潮汕办企业,除了火葬场不需要打点以外,其它你都得打点到位,否则后患无穷。
⑸ 为什么潮汕人很会做生意,但是潮汕地区的经济发展一般
有经济头脑!
⑹ 揭阳近几年发展很快!市区都改变了!繁华了!揭阳潮汕机场!高铁兴起!揭阳又增多了几个市区~经济在广东
。。
⑺ 汕头和深圳同为经济特区,为什么发展那么慢
有的人说是对外地人缺乏包容,本土的潮汕人自我保护意识太强,难以包容外地人,而且外来人很难学会潮汕话,不会潮汕话的人根本融入不了他们的圈子里面,所以外来人才都不愿留下。
有人说是经商诚信,潮汕主要是靠手工业和轻工业为主,而很多老板为了短期利益不惜偷工减料,制造出来的产品质量低劣,口碑不好,上世纪九十年代还出现了骗取国家出口退税的风潮,导致了潮汕地区的商业形象严重受损。
也更有我觉得可笑的说法说是潮汕地区普遍喜欢多生孩子,而且重男轻女的思想很严重,生育过多造成生活压力巨大,自然顾不上教育了,因此很多文化程度低的人外出打工,某种程度上掏空了潮汕地区的劳动力。
这些说法要说对也对,以前的确是这样,可现在的情况已经完全不同了,但毕竟落后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还有就是本土缺乏高素质的人才,大学毕业选择留在外地工作的本地人比比皆是,越是不发达,年轻人对家乡的认同感就越低,这点我很赞同。
再说一点,有作为的太少,回看以前到现在,多少人匆匆来又匆匆去,能留下功与名的真不多,比如刚刚高升的贤哥是这么多年来评价最高的,真心点赞。
⑻ 简述潮汕地理和经济区位与其发展的关系
潮汕经济衰落原因:
一、发展空间不足
2005年以后,粤东四市意识到发展落后的格局,也纷纷开始发力。但不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可能都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
每个潮汕人都可以谈出很多理由,主观的、客观的、内部的、外部的,应有尽有。
但是被提及最多的一条,是这里从历史延续下来的“人多地少”格局。
汕头一位民间观察人士对记者表示,潮汕人大多信奉“多子多福”的观念,这一观念远可以追溯到最早迁徙至此的中原文化的影响,而在延续发展的过程中,这一观念能被保留下来,“一定是被反复证实过的”。
人多,地自然相对就少了,这在潮汕造成了迥然相异的结果,一方面是潮汕人大量出海寻求发展空间,这是海外潮商能形成规模的基础;另一方面是本地人不得不“种田如绣花”,并继续多生孩子,依靠宗族势力在激烈的竞争中来保护自己的权益。
2010年,粤东四市总面积15516平方公里,占广东全省的8.6%;常住人口1689万人,占广东省的16.2%,人口密度超过1100人/平方公里,比广东省460人/平方公里的密度高出两倍多,是广东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
如果把视野放到全国范围内看,包括揭阳在内,潮汕地区用全国约千分之一的土地,养活了占全国百分之一的人口,这相当于一个中心城市的人口密度。
当记者坐车从普宁赶往汕头时,道路两旁呈现的景象让人唏嘘。村庄和厂房让人仿佛置身于珠三角一般,严格按照四方位置排列,其密集程度也不亚于珠三角。
人多地少造成的直接困境,便是难有成片的土地可供发展产业之用。尤其是在城镇化率更高的中心城区,土地问题更是成为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