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经济规模的发展情况
高盛公司2001年的报告主要关心的是,像中国一样的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是否应该成为像八国集团一样的重要国际组织的成员。然而,高盛公司的关注点是很小的,它可能对国际经济外交有很大帮助,但是不足以吸引整个世界的目光。但是,高盛公司两年后发布的另一则报告,则改变了许多人对中国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世界对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的态度。这则报告名为《与“金砖四国”一起梦想:通往2050之路》,是由奥尼尔指导,多米尼克·威尔逊和露帕·普鲁修撒曼撰写的。正如标题展示的那样,报告充满了雄心壮志,它的视野扩展到本世纪中叶而非短短的未来几年。报告深入分析了新经济国家的规模和潜力,对中国的评估更是引人注目。即使不采用购买力评价的方式,也可清晰地预见中国将很快成为一个强大的经济体。如果通过GDP方式进行预测,中国将很快超过法国和英国,并在2010年超过德国,2016年超过日本,最后在2041年超过美国。换句话说,中国在本世纪中叶,将自豪地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经济强国。对于那些习惯从欧美和日本角度看世界的人而言,这将意味着一大巨变,特别是高盛公司认为印度也会迅速成长起来时,这种变化将更加惊心动魄。
这则报告的作者意识到他们的设想可能会被指责为幼稚的推断,所以他们小心地做出假设。他们估计中国不会一直保持9.5%的增长速度,甚至也不会达到他们撰写报告时的8%,他们写道:
随着国家的发展……增长速度会逐渐减缓直至发达国家的水平。日本和德国的经济在上个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增长迅速,但到了80年代和90年代就逐渐放缓了。这就是为什么跨时间的简单推论会导致错误的答案。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如果中国的GDP在接下去的30年里仍保持8%的增长速度,那么到2030年时如果以美元衡量,中国的经济总量将是美国的四倍,到2050年时将是美国的26倍。 相反,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会逐渐与发达国家的速率接近,中国的经济发展也会逐渐趋于正常水平。因而,到2020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将下降到5%;到2040年,这一速度将进一步下降到3~5%。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外国投资也会有所下降,估计到2015年外国投资率将下降到亚洲国家平均水平的30%。报告还认为伴随着中国等“金砖四国”的经济的迅速发展,它们的现金也会升值。大体而言,与如今的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现金升值额的三分之一来自于人民币升值,因为人民币有望在本世纪中期升值四倍;三分之二来自于经济增长。不过这些大胆的估计忽略了一些事实,比如中美之间关于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以及升值到什么水平存在激烈的争议。然而,如果从日本、韩国甚至美国的崛起过程来看,这种估计还是有些道理的。高盛公司的预测引起了众人的思考,中国将从一个落后国家成长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国,这一过程来得太快、太猛了。同时,这一预测也激发了中国人的热情。其他国家对此则反应不一,有猜疑、有警惕,也有对可能引发的环境灾难感到的恐惧。报告的作者们也提出了警告,“金砖四国”需要沿着它们既定的轨道发展,否则,不恰当的政策和不利的运气都有可能让它们偏离发展轨道。为了实现他们对这几个国家长期发展的预测,这一善意的警告是非常必要的。甚至连高盛公司自己对这一预测的“压力测试”(分析这一模式过去的运行状况)也没有完全消除这些疑虑。然而,掩藏在这些细枝末节背后的是一个饶有趣味的事实。如果高盛公司的数据是正确的话,用2003年的美元价格来衡量,2050年中国的人均GDP将超过31万美元,这将是2000年的37倍。中国人将很快地富起来,这对于公司而言将是一个令人垂涎的大市场。但即使到那时,中国的人均GDP也只是美国的40%,比起英国、日本、德国、法国和意大利也少很多。比起西方国家较高的人均收入,这样一个经济大国相对而言也只能算是一个中等收入的国家。这样看来,中国将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如果做到了,就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贰』 2015上海的经济总量
上海与全国一样,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度下降,逐步由拼资源向拼智力转变。但与全国不同的是,上海经济增长对投资依赖更低,创新驱动力更强。2013年和2014年,上海仅以3%~5%的投资增速支撑了7%~8%的经济增长率;而全国要用15%以上的投资增速才能支撑7%~8%的经济增长率。
上海产能过剩的矛盾不突出,而城市运行安全矛盾逐步突出。从产业发展瓶颈看,全国面临的是融资难和生态环境硬约束突出,而上海产业发展更多面临的是制度约束。
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
上海经济稳中有进,呈现出
与全国不同的“新常态”特征
(一)2014年上海经济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预计全年GDP增速达到7%
2014年上海经济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其中,“稳”主要表现在“四个平稳”:一是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从全年经济走势看,前三季度全市GDP累计增速分别为7.0%、7.1%、7.0%,波动幅度仅为0.1个百分点,较为平稳,没有出现大起大落。二是物价保持平稳态势,1-10月份全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7%,其中10月份上涨2.4%,明显低于3%的年度控制目标,在较低的通胀水平上实现了中速增长。三是就业形势平稳,截至10月末,全市新增就业岗位58.15万个,提前三个月完成年度就业创业目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达24.29万,同比减少1.32万人,没有出现明显的就业压力。四是社会消费基本平稳。2014年,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基本保持平稳增长。其中一季度增长7.2%,上半年增长7.6%,1-10月增长8.7%,平稳回升。同时1-9月份无店铺和网上商店消费分别增长21.7%和25.1%,明显高于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幅。
“进”主要体现在“六个进一步”:一是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前三季度上海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比二季度加快0.7个百分点,增速高于第二产业和工业3.9和3.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62.82%,比去年同期提高1.25个百分点,连续三年稳定在60%以上,产业结构更趋服务化。二是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高端化。从服务业结构看,前三季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和金融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5%、12.5%和8.4%。从工业结构看,1-10月份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增长6.4%,也比全市工业总产值高出4.3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分别增长20.1%、37.0%和11.6%,同比增幅都有所上升。三是利用外资质量进一步增强。1-10月份,上海利用外资实际到位金额增长10%,比全国高出8.6个百分点。其中,第三产业利用外资增长24.1%,同比提高18.8个百分点。四是金融市场活跃度进一步提升。1-10月份,全市有价证券成交额增长32.5%,其中股票成交额增长10.4%,扭转了1-8月份负增长的局面。新金融特色功能区初现雏形,如嘉定区促进产业与金融“共荣共生”,大力推进“金融硅谷”建设,着力打造新型金融产业发展集聚区、资本市场上市企业总部集聚区和为长三角地区配套的专业金融服务集聚区,目前嘉定区已经集聚了1000余家基金公司、管理资金规模近千亿元。五是转型发展进一步提速。一方面,节能减排工作提前完成“十二五”目标。截至10月底,上海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3%左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均比上年削减3%;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均比上年削减1%;单位GDP的能耗总体减少18%,提前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另一方面,土地的二次开发步伐加快。如奉贤区1-9月份已腾出土地1597亩,25个腾出土地的项目中已有10个进入土地二次开发的实质性启动。六是改革效应进一步显现。一方面,各区县对接自贸区改革步伐加快,如青浦区对照市下发可复制推广的改革事项已复制推广6项,并正在推进18项,特别是出口加工区创新“航空发动机零部件再利用”的监管制度,更加领先自贸区一步。另一方面,“营改增”政策效应进一步凸显。1-10月份,上海增值税收入增长11.7%,依然保持较快增速。部分区县增值税增幅增长更快。比如,长宁区增值税就增长46.2%,而营业税仅增长7.9%。
(二)上海经济运行呈现出“新常态”的特征
近年来,上海经济已逐步进入“新常态”。与全国相比,上海经济“新常态”既有共性特征,也有自身特点。
一是经济增长保持中速。上海与全国一样,经济增速逐步放缓,由两位数增长下降至一位数增长。但与全国不同的是:其一,上海经济先于全国进入经济中速增长阶段。1992-2007年,上海经济连续1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GDP平均增速达12.7%。2008年以后,上海经济增速从两位数回落到一位数(2008年9.7%、2009年8.2%、2010年10.3%、2011年8.2%、2012年7.5%、2013年7.7%),逐步进入中速增长的常态阶段。而全国经济则是从2010年开始逐步回落到中速增长阶段(2011年9.2%、2012年7.8%、2013年7.7%)。因此,上海经济先于全国向“新常态”过渡。其二,上海在“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速低于全国。在经济运行向“新常态”转变过程中,上海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从2007年的15.2%下降到2013年的7.7%,由以往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转为低于全国0.5-1个百分点。其三,上海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稳定性高于全国。2011-2013年,上海经济增速从8.2%回落到7.7%,波动幅度为0.5个百分点。而同期全国经济增速从8.7%下降至7.4%,波幅为1.3个百分点。特别是从季度经济增速波动看,上海明显小于全国。
二是经济结构趋于优化。上海与全国一样,经济结构逐步优化,服务业增长速度快于制造业,服务业占比稳步提高。但与全国不同的是:其一,上海服务业增速大幅高于制造业。2011年以来,上海服务业增速平均快于制造业增速4个百分点,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而全国服务业增速仅快于制造业1个百分点左右,经济增长主要靠制造业和服务业“双轮驱动”。其二,全国进入“新常态”后服务业增长主要依靠传统服务业,而上海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动力是金融、贸易、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其三,全国“新常态”下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传统产业升级换代,而上海产业融合发展趋势突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四新”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三是经济动力发生转变。上海与全国一样,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度下降,逐步由拼资源向拼智力转变。但与全国不同的是,上海经济增长对投资依赖更低,创新驱动力更强。2013年和2014年,上海仅以3%~5%的投资增速支撑了7%~8%的经济增长率;而全国要用15%以上的投资增速才能支撑7%~8%的经济增长率。因此,上海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度更低。
四是经济效益继续提升。上海与全国一样,财政收入增速与GDP增速同步,居民收入增速快于GDP增速。但与全国不同的是,上海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高于工业总产值增速。同时,上海建设用地零增长,经济增长开始摆脱对大规模占用土地的依赖,而全国建设用地仍在持续增加。
五是经济风险逐步增多。上海与全国一样,面临着政府负债压力较大、房地产泡沫较大、影子银行膨胀等众多历年累积起来的风险。但与全国不同的是,上海产能过剩的矛盾不突出,而城市运行安全矛盾逐步突出。从产业发展瓶颈看,全国面临的融资难和生态环境硬约束突出,而上海产业发展更多面临的是制度约束。
因此,与全国相比,上海经济“新常态”有着不同的特征,面临着不一样的矛盾和挑战。这些特征和挑战更多体现的是上海跨入服务经济阶段后经济运行的新特点。
2015年需要关注国际国内重大因素的变化
(一)2015年世界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
2015年,世界经济增长仍将处于疲软状态。一是美国经济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受能源成本下降、消费和投资增长企稳,国际资本回流等因素支撑,2015年美国经济有望维持稳定增长态势,预计增长率将达到3%左右。二是欧盟经济将降中趋稳。2014年受高失业率、低通胀和结构问题牵制,欧盟经济复苏乏力,但随着欧元区实施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2015年欧元区经济有望启稳。三是日本经济仍将低位增长。随着消费税提升引发经济增长大幅波动的效应减弱,加上量化宽松政策进一步扩大,预计2015年日本GDP增长将达到1.2%左右,略高于2014年。四是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将小幅回升。受发达经济体需求带动,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明年将略有回升,但由于自身潜在增长率下降和大宗商品价格的下滑,以及资本外流等影响,回升势头依然脆弱。总的来看,2015年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仍将呈现出分化态势。除美国外,各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依然不够强劲。综合全球各主要机构的预测,预计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3.8%左右,略高于2014年3.4%的水平。
(二)2015年影响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因素是美元升值步伐加快
2014年受美国经济复苏的影响,美元指数一路飙升,已经实现连续22周上升,并达到14个月以来的最高点,美元对一揽子多国货币的涨幅超过了2.2%。2015年随着美国经济持续复苏和失业率进一步走低,特别是美联储逐步启动加息进程,美元升值步伐将进一步加快。从历史上看,美元每次升值都会引起世界经济较大波动,给全球经济运行带来重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2015年要高度关注美元加速升值可能对世界经济带来的三大影响:
一是国际资本流向有可能出现逆转。受美元升值的影响,全球将掀起新一轮风险资产重估,美元将成为国际货币增值投资高地,国际资本将加速向发达经济体回归,从而会对此前吸引大量国际资本的新兴经济体造成严重冲击。据联合国贸发会预测,未来两年发展中经济体在全球外资流入量中保持领先的态势可能扭转,发达国家占全球外资流量总量的比例将达到52%。在此背景下,我国有可能面临外商投资增势减弱或外资流出的冲击。据中欧商会调查,欧盟企业中计划扩大在华业务的公司数量由2013年调查的86%下降到2014年的57%。另据中美商会调查,将中国作为海外投资首选地的美资企业由先前的51%下降至2014年的20%。
二是国际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有可能持续走低。美元是世界商品资产波动的“指挥棒”和“风向标”,与原油、黄金、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有着高度相关性。进入2014年以来,受美元升值的影响,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已较2014年年初下滑了8.3%,彭博大宗商品指数已下滑至五年多来的新低。目前,国际油价已经跌破70美元/桶的大关,创四年来最低水平(图1、图2)。2015年在美元加速走强的背景下,国际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将继续走低。这将有助于减轻全球通货膨胀的压力。但与此同时,也会使全球面临较大的通缩压力,带动全球经济进入“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的新常态。
三是部分新兴经济体有可能出现新一轮货币危机和债务危机。历史上,美元历次升值都会给新兴经济体带来灾难性打击。2014年9月份以来,伴随着美元强劲升值,新兴市场货币抛售不断加剧。如巴西雷亚尔兑美元汇率跌至2008年以来的最低点;土耳其里拉接近4个月来最差水平;南非兰特今年下跌1.8%;印尼卢比兑美元汇率下跌了逾1%,跌至7个月来的最低点。2015年如果美元进一步走强,有可能导致新兴经济体货币出现竞争性贬值,并演变成新兴市场的“连锁货币危机”,其中最有可能出现危机的是俄罗斯。2014年随着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下降,俄罗斯经济出现萎缩,资金大量逃亡,导致卢布兑美元汇率大跌18%。据俄罗斯联邦储蓄银行测算,国际油价只有维持在104美元以上,俄罗斯才能维持收支平稳,而目前国际油价已跌破70美元,俄罗斯外汇储备仅剩4520亿美元,而外债规模高达7320亿美元。因此,2015年俄罗斯有可能发生债务危机和货币危机,进而冲击地区乃至全球经济。
此外,伴随着美元加速升值,新兴经济体的国际债务压力将不断攀升,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抑制作用。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2009-2012年间,新兴国家发行的企业国际债务不断攀升,债券总量达到3750亿美元,是2004-2008年总额的两倍多。美元走强将推升以美元计价的债券收益率,削弱新兴经济体支撑经济增长的能力,进而拖累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
『叁』 中国的经济总量是多少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按购买力平价最新公布的计算结果,中国的经济总量已占世界生产总值的12.6%,排在美国和欧盟之后。美国和欧盟分别占世界生产总值的21.1%和19.9%。虽然中国的经济总量已在世界排名第三,但中国仍属发展中国家,因为中国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0%,高于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例,而美国和法国的人口分别仅占世界人口的5%和1%,大大低于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世界划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由29个发达国家和地区构成,占世界生产总值的55.5%;另一部分由146个新兴和发展中国家构成,占世界生产总值的45.5%。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中,仅美、日(7%)、德(4.5%),法(3.2%)、英(3.2%)、意(3%)、加(1.9%)7大强国就占世界生产总值的43.9%。
在新兴和发展中国家中,印度、巴西、俄罗斯和墨西哥分别占世界生产总值的5.7%、2.8%、2.6%和1.8%,而整个非洲大陆只占世界生产总值的3.2%。
『肆』 经济总量是什么
经济总量
网络名片
经济总量包括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两方面.社会总需求—社会总的购买力(买方);社会总供给—社会商品和服务的总供应量(卖方),如果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就会引起通货膨胀,如果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则会引起通货紧缩.对经济发展都不利。
目录
总供给
总需求
平衡
需求膨胀与需求不足
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总供求平衡关系的宏观调控
展开
编辑本段
总供给
含义及构成
总供给,在价值形态上,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价格水平上,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量总和;在物质形态上,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价格水平上,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
总供给的构成,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
(1)按照供给物形态,总供给可以划分为产品供给和服务供给。
(2)按照最终用途,总供给可以划分为消费品供给和投资品供给。
(3)按照来源,总供给可以划分为国内供给和国际供给。
潜在的总供给和实现的总供给
潜在的总供给是在一定时期内既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国民经济产品生产能力和服务提供能力充分发挥时能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价值总量或者物质总量)
实现的总供给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和一定的价格水平上,通过市场交换得到实现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量(物质总量) 。
形成
供给是由生产形成的,所以总供给也就是总产出。国内总供给的统计核算指标是以生产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即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之和。
编辑本段
总需求
含义及构成
总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价格水平上,全社会对产品和服务的总购买力或总支付能力。
总需求的构成与总供给的构成相类似,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予以划分。
(1)按照需求物形态,总需求可以划分为产品需求和服务需求。
(2)按照最终用途,总需求可以划分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
(3)按照来源,总需来可以划分为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
潜在的总需求和实现的总需求
潜在的总需求是指全社会具有货币支付能力,能够支持对产品和服务的购买欲望,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价格水平上可能的最大需求量。
实现的总需求是指全社会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的价格水平上,通过市场交换所获得的全部产品和服务的总和,也就是实际支付了的或者购买了的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量,是一个实现了的购买力总和。
形成
社会的投资需求、消费需求以及国际市场对本国产品和服务的有效需求形成总需求。
编辑本段
平衡
经济总量平衡是指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与协调,两者相互关系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宏观经济的稳定。对总供给和总需求进行必要的管理,保持两者基本平衡,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首要任务。
总供给和总需求间的相互关系:
在现实中,宏观经济并不总是在总供给和总需求基本平衡的状态下运行,原因是多方面的:
供给和需求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价格制约着供给和需求的相互转化调整需要较长的时间。
多种经济的、技术的、政治的、社会的因素都会影响供给和需求的总量和结构 。
编辑本段
需求膨胀与需求不足
需求膨胀
需求膨胀是指总需求即全社会货币支付能力,远远大于社会产品和服务供给的价值总量,而导致总供求的严重失衡。需求膨胀的具体表现是价格的持续、普遍上涨和产品与服务的严重短缺。
需求不足
需求不足是指总需求即全社会货币支付能力,远远小于社会产品和服务供给的价值总量,而导致总供求的严重失衡。需求不足的具体表现是价格水平持续、普遍出现下降;同时产品过剩,生产能力闲置,企业生产萎缩。
编辑本段
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实现总供求基本平衡的目的和意义
1.总供求基本平衡是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必要前提
2.总供求基本平衡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条件
3.保持总供求基本平衡,实现经济稳定,是保证社会稳定的基础
编辑本段
总供求平衡关系的宏观调控
1.调节消费、储蓄和投资的关系
2.调节内需与进出口
3.以需求调节为主的短期供求平衡和以供给调节为主的中长期供求平衡实现总供求关系的基本平衡,可以从总需求和总供给两个方面进行调节。根据供求总量和结构的关系,以及总需求和总供给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不同特点,短期应以需求调节为主,中长期应以供给调节为主。这是因为:
(1)市场需求具有短期易变的特点。
(2)供给能力和结构在短期内基本上是既定的。
(3)从中长期看,决定总供求规模和结构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供给。
『伍』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有多少
粤港澳大湾区由广州、深圳、珠海等广东9市和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共同组成,经济总量目前已突破10万亿元人民币。这一继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后,将成长起的又一世界级大湾区,也串起了一个世界级城市群。
据披露,中央有关部门会同粤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编制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已按程序报批,审批通过后将正式公布。
全国人大代表、香港公开大学校长黄玉山表示,粤港澳三地政府、大专院校应共同合作创建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平台,在大湾区由不同的院校,组合各自的卓越学科、组建教学研究机构,共同建立世界一流的联合实验室和创新中心。
面对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如何破除阻碍,更好地实现互联互通,全国人大代表、香港民建联副主席陈勇表示,进一步优化交通、安全和通关环境,推动三地旅游服务便利化对接,协力提升大湾区的整体旅游吸引力。
全国人大代表、澳门归侨总会会长刘艺良建议,推动横琴永久性口岸创新通关模式,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区互联互通。
『陆』 中国的经济总量在世界第几
第四.
中国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由第六位晋升到第四位。
最近几年,我国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2003-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10.4%,大大超过世界经济平均增长4.9%的水平。2006年,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的180个国家和地区中,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居第11位。同时,我国的经济总量(GDP)迅速增加。按汇率法计算,2006年已达26452亿美元,居世界的位次由2002年的第6位上升到第4位,占世界GDP总量的比重由2002年的4.4%提高到5.5%。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翻了一番,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继2002年突破1000美元后,2006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突破2000美元,达2010美元,比2002年翻一番,居世界的位次由132位上升到129位。同时,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02年实际增长52.7%。
目前,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稳居世界前列。2003-2006年,主要工业产品中,煤、水泥和化肥产量连续四年居世界第1位;钢、发电量和布的产量基本保持在世界前2位;原油产量居世界第5位。主要农产品中,谷物、肉类、棉花、花生、油菜籽、水果产量连续居世界第1位;茶叶产量升为世界第1位;甘蔗产量连续位居世界第3位,大豆产量稳居世界第4位。
我国进出口贸易快速发展,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居世界前列。2003-2006年,我国贸易总量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逐年提高,在世界各国的位次不断提升。2006年我国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达17604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近2倍,在世界的位次从第6位提升到第3位。在此期间,我国共吸引外商直接投资(FDI)达1865亿美元,一直是发展中国家中吸引FDI最多的国家。
国际入境旅游人数和国际旅游收入增长迅猛,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2005年,我国国际入境(过夜)旅游人数达4681万人次,居世界的位次由2002年的第5位升为第4位。同时,国际旅游收入占世界国际旅游收入总额的3.7%,比2002年提高0.1个百分点。2006年底我国外汇储备突破万亿美元大关,达到10663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促进了世界经济增长,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之一。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2003年至2005年,我国经济增长对世界GDP增长的平均贡献率高达13.8%,仅次于美国排名世界第二。中国物美价廉的商品输往世界各地,提高了进口国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促进了消费的增长。同时,我国进口规模的快速扩大,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创造了就业机会
『柒』 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几
1、世界第二
2、国家统计局昨日发布报告,回顾了“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成就,分别从综合国力、经济结构调整、经济运行质量、基础产业及基础设施建设、对外开放水平、民生事业以及各项社会事业等七个方面进行了总结。
3、“十二五”期间,预计我国经济年均增长近8%,不仅高于同期世界2.5%左右的年均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也名列前茅。
『捌』 山东省发展较好的城市中,经济总量是多少
即将突破5千亿,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但因为山东省的地理位置本就优越,再加上它有许多物资,发展好也正常。
『玖』 中国经济总量和美国相差多少
根据国家统计局核算,201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636463亿元,按汇率折算越过10万亿美元大关,在世界居第二位。当年美国的生产总值17.4万亿美元. 中国和美国的经济总量差7万亿美元左右。
『拾』 什么是经济总量
经济总量包括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两方面.社会总需求—社会总的购买力内(买方);社会总供给—社会商容品和服务的总供应量(卖方),如果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就会引起通货膨胀,如果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则会引起通货紧缩.对经济发展都不利。
经济总量,简单来说就是全国的生产力总和。
GDP,GNP就是衡量这些生产力大小的指标。
比喻一下,经济总量就是身高。GDP就是尺子上的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