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为什么发展环渤海湾经济圈
1、渤海的自然环境优美,尤其是夏季,旅游的好地方。但冬季寒冷,游客稀少,形不成规模
2、铁路网没有铺设完善,为出行带来诸多不便
3、饮食和建筑特色不多,不能长期吸引游客眼球
4、消费群体仍然是以北方为主,没有打开南方市场
个人观点,供您参考
Ⅱ 环渤海经济圈包括哪些城市
“环渤海地区”亦或是“环渤海经济圈”,狭义上是指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环渤海滨海经版济带权,同时延伸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以及内蒙古中东部,分别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3.31%和总人口的22.2%。区域内包括北京、天津、沈阳、大连、太原、济南、青岛、保定、石家庄等多座城市。
Ⅲ 环渤海经济圈是什么
环渤海经济圈,指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延伸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环渤海地区是我国北方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属于东北、西北、华北的接合部,改革开放以来,环渤海已经形成了发达便捷的交通优势,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科技教育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密集的骨干城市群等五大优势。这些优势同时集中地表现为环渤海地区加强东北亚地区国际开发合作的独特优势。据统计资料显示,其经济总量相当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 45.3%,比珠三角经济圈低 10%。经济学家们从统计数字的对比中看到了差距,同时也看到了以京津冀为代表的环渤海区域拥有的巨大发展空间和广阔合作潜力。
环渤海经济圈具备的优势和面临的机遇
一、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
环渤海经济圈狭义上指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延伸可辐射到山西、内蒙古。整个大的范围占据中国国土的12%和人口的20%。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大展活力之后,环渤海经济圈正加速崛起,有望在2010年左右,成为中国经济板块中乃至东北亚地区极具影响力的经济隆起地带。
环渤海地区在我国参与全球经济协作及促进南北协调发展中所处的重要位置,将使加快启动该地区发展成为必要选择。位于太平洋西岸的环渤海地区是日益活跃东北亚经济区的中心部分,也是中国欧亚大陆桥东部起点之一,新时期中国北方经济结构调整集中在以京津冀为核心的环渤海地区,将与日本、韩国产业继续向外转移形成互动,其联合趋势将为环渤海经济区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
日本经过十余年的经济结构调整,仍未完全摆脱困境。当前日本更加注重把国内结构调整与中国华北结合,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同时把开发西海岸的列为本国21世纪的战略目标。韩国卢武铉总统上任后,经济上提出重大经济举措之一就是把中国作为它的第二内需市场,同时重点开发与中国邻近的西海岸地区。中国、日本、韩国新的开发计划同时集中于该环渤海地区,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又使三国的相近城市在经济上存在着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交叉的依存关系。因此,可以预见,中、日、韩之间在环渤海区域的经济合作将呈加速趋势。
二、雄厚的工业基础
环渤海地区已成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我国第三个大规模区域制造中心。依托原有工业基础,环渤海地区不仅保持了诸如钢铁、原油、原盐等资源依托型产品优势,同时新兴的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也发展迅猛。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根据信息产业部新近出台的一份研究报告,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为中心的三个地区,已经成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中心之一。有关专家分析指出,京津唐地区在未来IT业发展尤其是创新发展中的潜力不可小视。从规模上看,与长江、珠江三角洲两个IT业发展中心相比,目前环渤海中心区的IT产业仍存差距。目前,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形成了规模相当、产业配套齐全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群,通信设备、计算机等产品在全国乃至国际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批重量级的芯片制造及上下游企业落户上海,已形成包括有线、无线、传输及配套元器件等门类齐全的产业群。然而,京津地区IT产业的优势正等待释放。京津雄厚的科研力量,有望在IT业创新上发展出高端优势。京津地区是中国科研实力最强的地区,仅北京重点高校占全国的1/4,而天津也拥有30多所高等院校和国家级研究中心。当前政府也正推动各类研发机构与企业联合,在中国IT业新的发展阶段,研发及促成电子信息产业科技成果转化,这一地区均得天时地利。其次,劳动力成本低且素质较高,适应IT产业发展要求。目前,有全国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科研、贸易、生产基地之誉的北京中关村地区,目前已集中了软件开发及信息技术的各类优秀人才,摩托罗拉、惠普、松下、微软、富士通等均在北京设立了研发中心,蓄势待发;摩托罗拉、韩国三星等国际跨国公司进驻天津开发区早已形成相当生产规模,其自身及辐射作用仍在扩大。
三、外向型经济发展迅猛
外商在我国北方投资最密集的地区集中在此,且走势渐强。区目前全球80多家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机构40%以上在北京,而天津目前拥有外商投资企业1万余家,其中全球500强企业在此设有200余家生产性投资企业,大连的外商投资企业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在全国都是一流的。经过了十多年的奠基发展,外商投资带来管理、技术、营销等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将在本地区更加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释放,加速激活老工业基地的能量,提升旧产业并同时形成新兴制造业。
四、环渤海区域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也已从软硬件方面加速展开
去年10月,北京与天津港口岸开始直通,两市实现了港口功能一体化;首都国际机场和天津滨海国际机场联合,率先实现了中国民航跨区域的机场的整合;而北起山海关、南至山东烟台的环渤海经济圈铁路大动脉,目前已经完成约2/3的建设任务。
五、“奥运经济”这一超级引擎”正在为环渤海经济圈注入强大发展动力
专家分析,北京奥运会从筹备至举办期间,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每年在0.3%左右,而这一地区无疑将首先受益。据了解,在奥运会筹备期间,仅北京就计划投入2000亿元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如果有相应的较完善的战略规划,注重投入产出比及经济发展的前向及后向联系,奥运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后续影响将会持续10—15年。
Ⅳ 什么是环渤海经济发展圈
环渤海经济发展圈:狭义上的环渤海经济圈是指以京津冀为中心、辽东半岛、山东专半岛为两翼的环渤属海滨海经济带,京津冀地区是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从更大的范围来说,包括河北、山东、辽宁、山西以及内蒙古中东部五个省区加上北京和天津两个直辖市。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特色主要表现在:形成了中国重要的工业密集区和密集城市带。
Ⅳ 环渤海经济圈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不要再提潍坊参与环渤海经济圈了,建港口要顺应地理环境,傻子都回知道渤海滩涂不能答建港口,某某美港偏偏精卫填海,建万吨级港口码头。潍坊还把些企业都赶到潍北盐碱滩上建厂、建大学,美其名曰:退城进园。规划设计像海市蜃楼一样,园林环境却渺无人烟。
这种发展战略,注定经不起历史的考验。
Ⅵ 环渤海经济圈是怎样形成的
环渤海经济圈,指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延伸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环渤海地区是我国北方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属于东北、华北、华东的接合部,改革开放以来,环渤海已经形成了发达便捷的交通优势,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科技教育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密集的骨干城市群等五大优势。这些优势同时集中地表现为环渤海地区加强东北亚地区国际开发合作的独特优势。
2月27日,北京社科院发布了《2006年中国区域发展蓝皮书》,书中认为即将启动的“京津冀”区域发展战略将掀起我国改革开放的第三波浪潮,从而彻底改变我国区域发展“南高北低”的不平衡状况。 “北京应利用好滨海新区的发展契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孟平说,比如滨海新区定位先进制造业基地,其崛起为北京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坚实的产业支撑。 同时,滨海新区依靠与北京相毗邻的地理区位,利用自身制造业成本优势进行高新技术产业化,与北京实现研发和制造环节的互动,促进北京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1)经济发展总体状况
环渤海城市是我国较发达的地区之一。其中拥有许多著名的大中型企业。1997年,13座城市的GDP占了全国GDP的7.8%。因此,环渤海城市的经济对于全国十分重要。根据环渤海4省、直辖市工农业GDP增长速度(图2)可以看出,这些地区的经济保持着高速发展的势头。其中工业包括钢铁、机械、电子仪器、石油、石油化工、造船等行业,在全国工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该地区工业发展迅速。1994年到1998年河北和山东两省的工业GDP持续增长;天津市和辽宁省在1994年到1997年保持增长,但到1998年稍有回落。尽管农业GDP增长速度不及工业GDP增长明显?尤其是在1996年以后 ,但农业发展稳定,产值保持稳定增加的趋势。在过去几十年的经济显著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环渤海城市对全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持。
(2)人口及其相关活动
由于控制人口措施的效果,1994年至1998年人口增长率处于相当低的水平,但实际人口数一直保持增加。该地区旅游业在1994年到1998年间迅速发展,游人数量和旅游业收入均显著增长。 为了控制因人口增加带来的废物排放,在国家的渤海碧海行动计划中,要求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
(3)海洋开发活动
环渤海地区的海洋开发活动可以由各种海洋产业产值的变化表示,如渔业、石油、天然气、海盐等。可以看到,1994年到1998年所有海洋产业呈现出总体增长的态势。
Ⅶ 环渤海经济圈的区位优势
1.地理位置——处于东北亚地区的中心
2.港口优势——拥有众多港口,以大连、青岛、烟台、天津为中心,若发挥集团优势,是我国最优良的港口发展地
3.经济、科技——经济总量列全国第一,人口较多,人力资源丰富,高校云集
4.资源优势——临近山西、内蒙,有良好的资源优势
5.海洋优势——拥有渤海、黄海等海域,有良好的海洋发展环境
6.旅游优势——有青岛、大连、秦皇岛、承德、北京等旅游胜地
Ⅷ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区位优势有哪些
是我国北方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属于东北\华北\华东的接合部,改革开放以内来,环渤海已经形容成了发达便捷的交通优势,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科技教育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密集的骨干城市群等五大优势.这些优势同时集中地表现
Ⅸ 环渤海经济圈为什么发展不起来
环渤海经济区没有发展起来,是我们都不太愿意看见的情况,但是现在的经济不好,它没有找到自己的特色点
Ⅹ 关于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优势
你应该了解这三个经济圈的一些内容。
环渤海应包括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岛,大连,还有威海烟台等重要城市。
优势:北京是政治中心,工业基础好,首都机场通世界各地,又有众多旅游胜地,企业有首钢,联想,现代汽车,燕京等;天津依靠的是天津港(现在发展很快)滨海新区,一汽丰田,诺基亚等;唐山市重工业基地,有煤矿资源。大连环境优美,是中国两大造船中心之一,是东北亚的重要出海口。秦皇岛主要靠输出山西煤矿。
总体优势:位于中国政治中心,有资源优势(煤石油都主要在北方),工业基础好,主要以重工业为主,自主性强
发展方向:综合性发展,有政策基础(近几年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加上近几年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都有利于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未来中国要发展要靠自己,而不是靠外资和出口,环渤海在这方面都要比长珠三角的自主性强。从今年上半年金融危机就可以看出,大部分广东浙江等依靠出口的企业都倒闭或裁员,另外,中国500强的公司总部大部分在北京
长三角的劣势:没有统一产业发展模式(上海洋山港和宁波港之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环渤海则能很好的协调产业分布(首钢搬迁到唐山);长三角依靠外资强,一旦外资撤走,大部分企业都难以维持经营;另外长三角珠三角靠台湾近,一旦台海战争爆发,都难免会受到影响(这很重要,为什么现在福建没浙江广东发展这么好,这是一个重要原因)
珠三角劣势:它的发展主要是依靠外资和出口,这是它的一个优点,但同时更是一个劣势,没有基本上没有形成大的自有品牌和产业,靠香港和台湾近,竞争压力大,近几年中国的廉价劳动力逐步失去优势,珠三角的优势也将失去,而现在有没寻找出好的出路,就像去年金融危机爆发时广东的GDP增长率最低
上海深圳虽然是中国两大证券交易所所在地,但在国际上影响有限。而北京有央行和财政部等众多经济金融重要部门。从世界大公司的驻华总部数量就可以看出北京才是中国的经济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