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社会文化经济生活中的相互影响有哪些
大商帆贸易带给殖民地美洲的,不仅仅是丝绸、瓷器等等中国商品,而且还使中国文化在那里留下了明显痕迹。这些痕迹,实际上就是中国丝绸、瓷器、实用工艺美术品及装饰风格对美洲社会文化经济生活的影响。
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之一,很早就被西方视为中国的一种艺术创造,可与丝绸并列为中国文化传统的象征。海洋贸易的发展使中国瓷器得以大量外运,中国的粗细瓷器于是畅销西方,使用瓷器的人也由王公贵族阶层扩大到平民百姓。达·伽马首航印度时,就从加尔各答购买了一些瓷器送给葡王。此后,每次葡属东印度公司的商船东来,葡王都要委托购买瓷器。16世纪初,在巴西的葡萄牙殖民贵族家庭中已经有人使用中国瓷器了。到17世纪,巴西上层社会家庭中也已广泛使用昂贵的中国瓷器。有一座教堂甚至用中国陶器来装饰它的钟楼塔尖。
1807年,拿破仑宣布封闭里斯本港,当法军逼近里斯本时,葡萄牙摄政亲王若昂六世携王室成员连同政府一起撤到巴西。若昂六世不仅携带了大量的金银财宝,还携带了不少的瓷餐具。若昂继承葡萄牙王国王位时,曾收到清朝嘉庆皇帝赠送的一套非常精美的瓷茶具。1822年巴西成立独立帝国时,一些爱国者为了纪念这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特地从中国订制了一套瓷器,上面写有葡萄牙文“巴西独立万岁”字样。
据记载,1573年,从马尼拉驶往阿卡普尔科的两艘大帆船中,就装有中国瓷器22300件。此后,随着大商帆贸易的不断繁荣,中国瓷器便源源运往墨西哥。据1730年《墨西哥公报》称:萨克拉·费末莉亚号商船于1月19日停靠阿卡普尔科,载有“华瓷120桶”。1739年又称:“有108桶华瓷运到。”这些从遥远中国运来的瓷器十分昂贵,在初人美洲时,需用同等重量的白银购买。在墨西哥的殖民贵族中,以拥有中国瓷器的多少作为衡量其财富与文明教养的标志之一。中国陶瓷对墨西哥的陶瓷制作业,从造型到釉彩的运用,都发生过影响。普韦布拉城在18世纪末有46家制瓷工场仿造中国瓷器。18世纪后期,有些贵族为了炫耀门第,专门在中国广州大量订制绘有家族纹徽或勋章案的成套茶具或餐具。
在丝绸、瓷器等物品大量输往美洲的同时,中国的实用工艺美术品也随之输入,如各种折扇、羽扇、绢扇、画屏、漆器等等。18世纪,中国制的梳子成了西属美洲妇女的喜爱物,仅1767年圣卡洛斯号大商船的9名水手,一次就曾带去中国制梳子8万把。家居方面,装饰墙壁的中国墙纸、屏风、精雕漆柜、镂花硬木家具,是美洲殖民地上流社会家庭为显示“东方情调”而常置的摆设。为了迎合天主教文化风尚,华商还制作耶稣受难的塑像和模仿西洋式家具等,通过菲律宾运销墨西哥、秘鲁等地。瓷器和某些工艺品上描绘的各种花纹、案、中国风景、历史故事,最能反映时代风尚与审美观念,因此成了传播中国实用工艺美术技法与风格的媒介。
有一则关于一位中国姑娘流落到墨西哥并为当地妇女设计过一种连衣裙的传奇故事:17世纪初,一位中国公主被商人带到墨西哥(一说是被海盗拐骗卖到奴隶市场),卖到普韦布拉大商人米洛尔索萨家中当女仆。她设计了一种丝料女装:长裙,无袖,黑色底衣上加金色镶边和红、白、绿色绣花,十分鲜艳。墨西哥妇女于是模仿她的剪裁方法,制成了名为“中国村姑”的女装,流行至今,这种服装至今仍是墨西哥妇女喜爱的一种民族服装。这位中国姑娘的事迹保留在墨西哥耶稣会教堂的刻壁之上。她手牵长裙、亭亭玉立的塑像,今天仍矗立在普韦布拉的一处广场上。
葡属巴西也同样受到了中国工艺美术风格的影响。中国的阳伞、扇子、轿子、瓷器等等,也早就被葡萄牙殖民者带到了巴西。巴西花园中有仿中国式的亭台和塔式建筑物;东方式屋顶成了某些巴西房屋的特点。巴西社会学家弗雷耶尔(Gilberto Freyer)认为,巴西建筑受到了与东方有密切接触的葡萄牙的影响;葡萄牙人从中国带给巴西以建筑价值观念和建筑技术,巴西人后来把它变成了自己的东西。
通过马尼拉商帆贸易,中国的农作物也传人了美洲,如茶树、柑橘、樱桃、芒果等。在这些植物中,最重要的是茶树。茶与丝和瓷一样,也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据史籍记载,19世纪初葡萄牙王室迁往巴西之后,为了发展殖民地的农业和商业,曾于1810年至1812年从中国引进茶树,同时从澳门招来一批中国技工去里约热内卢近郊的植物园中传授种植茶树的技术。至今,巴西人仍把茶叫做“cha”(葡语),就是“茶”的译音。
印第安人培植的农作物如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花生、西红柿等等,还有殖民者在美洲采掘的大量金银,曾对欧洲历史进程产生过不可估量的影响。这些东西也在16世纪中叶之后陆续传人中国,对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生活同样产生过重大影响。
在中国历史文献中,以甘薯(通称红薯或白薯,在不同地区还有番薯、山芋、地瓜、红苕等名称)引进的记载最为明确,传人的路线有书可查。甘薯最初由福建传人,时间在明万历年间即16世纪70年代至17世纪初。此外,在中国广东、台湾、浙江等省也都有从海外引种甘薯的记载,但以福建引进的成效最大。到18世纪中叶,这种作物在中国东南、华中和华北等地得到迅速传播,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救荒粮和辅助食物之一。
玉米又叫印第安玉米,也是从美洲引进中国的重要作物之一。玉米传人中国大概与甘薯同时,即17世纪至18世纪。玉米本来是一切可种植的谷物中“最好的一种”,是美洲印第安文明的基础,它对解决中国民食问题起了十分重大的作用。
马铃薯(在中国不同地区有洋芋。土豆儿、山药蛋等名称)原产于南美高原地区,也是输入中国的重要农作物之一。据西方史料记载,16世纪末17世纪初,荷兰人将马铃薯传人日本长崎。中国的最早记载见于台湾:问世纪中叶由荷兰人引进。后来,马铃薯被引进中国大陆,变成高寒地区一种常见的度荒粮。因其味淡,所以它在中国作为辅助食物所起的作用不如在欧洲大。
除上述三种农作物外,从美洲传人中国的作物还有:花生、辣椒、金鸡纳树(即奎宁)、菠萝、烟草等。烟草大概在明嘉靖末年由葡萄牙人传人广东;万历年间又从菲律宾传人福建,17世纪初传人台湾。随着吸烟这种社会习俗的形成,各种烟具的制作就成为清代中国工艺美术的一种。由于上流社会的喜爱,水烟袋和鼻烟壶的制作便发展成为一种精美的艺术品。特别是鼻烟壶,用黄铜、玉石、陶瓷、玻璃等各种物料制成,烟壶内壁上还画有精巧的彩画。从清代起,烟壶竟成了中国出口的主要工艺品之一,行销世界各地。
Ⅱ 文化对经济有着怎样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各个时代的文化精华通过不断的沉淀、积累,因而对经济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在我国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个时代的文化精华通过不断的沉淀、积累,形成了我国的文化传统。我国传统文化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哲学文化传统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儒、佛、道三位一体建构的中国传统哲学虽然历 经先秦诸子、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及宋明理学几种典型的哲学形态,但其中的精华却体现出了继承性,这些便构成了中国的哲学传统,具体而言,主要有:
1.以求善为主导,强调人与天的合一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一个根本区别在于:中国文化在于求善,西方注重求真。在求善哲学的指引下,孔孟提出了“仁政”说,性善说,这些学说对后世哲学及统治阶层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求善基础上,中国古代乃至当今中国人都强调天与人的合一。这里的“天”与自然意义的“天”有着根本的差别,前者更在于突出完善的道德属性及它与人的根本性存在的本体性关系。它有点类似于西方文化中的“上帝”,能化育万物,公正赏罚人间,天命是世间一切道德礼法的最高根据。“获罪与天,无所祷也 ”(《论语·八佾》)及宋明理学家提出的“居敬”“立诚”“格物致知”的修养法则都体现了人性与天理的沟通、融合、统一。总之,在中国的哲学传统中都潜存着这样一个逻辑进程:做人之始,当以德为本,修养身心,以成就圣贤,一旦得道,即与宇宙万物合为一体,上通天道,下化万民。这一信念,是为中华民族理想信念的核心部分。
2.以道德为根本,强调寡欲中庸。中国哲学传统的另一大特点,是它始终以伦理观念、道 德修养为主线。在古代,周天子提出了“敬德”,“保民”,孟子以“仁、义、礼、智”四端界定人性之本,这些均强调了德的根本性地位。在实现这一理想的途径选择中,中国人大都趋向于寡欲、去欲。孔子强调“克己复礼为仁”,董仲舒提出了“正视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在宋代,那些理学家们更是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律条。我国哲学克己寡欲的价值取向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内向、含蓄、中庸调和、注重平衡。
3.在人生态度上,强调出世与入世的互补。中国哲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出世与入世。出世主要为佛家与道家所推崇,强调修心养性;入世则主要为儒家所宣扬,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世与入世的价值取向互相补充、融合,成为中国大多数人的人生选择。中国传统哲学文化源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同时又通过对经济、政治等经文化形态的影响来制约经济的发展。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哲学文化传统决定下的民族的潜意识心理,它在哲学文化传统间接作用经济发展中充当着链条的角色。
二、传统文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文化主要是人们的经济价值观念体系和人们的经济活动方式。一般而言,它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制度经济文化,公司或企业文化,居民经济文化。
Ⅲ 文化对中国的文化经济带来了哪些好的或坏的影响
文化从来都是与社会的经济紧密联系的,它由经济决定,又对经济有巨大的反作用。文化是一种广泛的社会意识,作为一种意识,它绝非是被动的,实际上,它同经济永远处于互动的过程之中。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环境要素,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或推动或阻碍着经济的发展。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与该区域的文化特质有非常大的关系。当该区域的文化内涵与外在经济环境相协调时,它会成为促进和推动该区域经济高速发展的强大要素,否则文化会成为该区域经济增长的阻碍。那么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的经济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文化与经济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文化是一种有形态的存在,是一个有结构的实体.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亲族主义、祖宗崇拜、等级身份制度和注重人伦价值.其中,文化的封闭性、家庭制度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务实精神;爱好和平,追求和谐;持续性与延续力;多样性和巨大的包容性;循环论所显示的凝重性;以中庸之道为高级哲理;集权政治与民本思想依存冲突等特征的形成,与农耕经济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也对经济产生了正面的、积极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能简单的归结为有利或有害,而应对具体的文化观念和因素进行分析。总的来说,传统文化观念对经济的影响具有两面性,而且一些文化观念具有转化的可能,因此在经济发展中要重视文化的因素。
Ⅳ 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重要影响,这样说对吗
这恐怕会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但我个人认为是有重要影响的,但这个影响是互相的而不是单向的。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建立在历史传承的基础上的,历史是怎么形成的?历史就是政治经济演变的产物。所以一个民族的文化与政治经济是密切相关,而不是脱离的。
比如:中国的文化就是基于农耕这样一个经济基础的而建立起来的,温良恭俭让这一个充满儒家道德规范的理念,始终主导着中国文化思想。但中国传承的农耕文化也反过来不断影响和服务着这个政治经济关系,由此得到了数千年的延续。比如:中国式的谦虚主导了正统社会人际关系准则,且民以食为天。而当文化不适宜继续为政治经济服务了的时候,就将发生中断。比如: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孔孟思想在共产主义占据政治领域时就被废止,由此终止至今数十年。
由此可知,文化产生于社会政治经济状态,是与政治经济互相渗透和关联的,文化实际是政治经济的具体艺术化反映,同时又反过来影响着政治经济的发展。
Ⅳ 中国文化产业对经济的影响
1、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科学技术、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
2、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经济、文化是社会生活的是哪个基本领域.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应.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4、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掌握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促进我国的经济的发展,提高国际地位,共建和谐社会. 对文化这个慨念,在不同环境、不同对象,有着许多不同的解释.就经济方面而言,在联合国世界文化与发展世界委员会的报告里,既把文化看成是一系列的活动,如文化产业,又把文化看做是一系列的态度、实践和信念等.
Ⅵ 中国古代文化的经济影响
商品经济与中国古代文化
商品经济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突出的是在元与明靖两个时期。两个时期又有所不同。
宋元时期,商品经济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以对文学艺术的影响为主,表现: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中的市民阶层的队伍不断的发展壮大。他们的生产生活的需要成为社会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力量。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必然带来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瓦子的出现,酒楼、茶馆的增加、宋词的繁荣,世俗文学、风俗画的兴起,《窦娥冤》等作品的出现等。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以对思想的影响为最明显(体现商品经济对古代文化影响的不断深入)。表现: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产生与缓慢发展,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这些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封建制度进行批判。李贽侧重对封建制度理论依据的批判,指责儒家经典,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揭露道学家的虚伪,是反封建思想的先驱。黄宗羲侧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提倡“工商皆本”。顾炎武侧重对封建迂腐学风的批判,提出“经世致用”,重视书本知识和实地调查结合。王夫之侧重从哲学上批判,并从发展的角度提出“趋时更新”。
Ⅶ 中国经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论及这个当前世界范围的讨论热点前,有必要先对“影响”做个规定。这里所说的“中国影响”可能有积极和消极、主动和被动、近期和长期、重大和一般的影响,也有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影响之分。因为我们不能抽象而简单地谈论中国对世界的影响。
“影响力”是国家力量的组成部分。通过影响,可以保持一国在世界上的地位、维持其合法的正当权利、扩大国家利益、扩散其国家价值,等等。一个国家自身的变化对世界会产生客观影响,比如一国,尤其是规模巨大的国家,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从自行车社会转变为汽车社会的过程就是对世界经济、资源、环境产生巨大影响的过程。中国经济在规模上已经是世界第四。从八国集团(G8)到亚太经合组织(APEC),从美国到欧洲,到处都在谈论:没有中国参与管理,世界经济的均衡是不可能的。再比如,中国以发展为中心的长期战略、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及其变化(如冰箱、空调和汽车的普遍)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已经十分显著了。中国对世界的这些影响,是中国变化所产生的客观影响,不一定是中国故意要向世界施加的影响。
最近一段时间,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其他地方,随着中国经济更大范围和更有力地走向世界、参与全球分工,人们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工业化时代以来在西方世界普遍认可的“普遍”生产和生活方式,若为中国人同样地采用,会对这个世界产生什么样的消极影响?比如,中国的私人汽车拥有量达到世界之最时,中国能承受吗?世界石油和环境能支持吗?
也许多数中国人还没有想到这些问题,但外部世界在感受和利用中国发展带来的机会的同时,已经开始不安地提出问题,“中国威胁”的各种论调大都也源于此。
从世界经济、政治、社会、环境、人类安全的角度看,中国对世界的影响,积极主动也好,消极被动也罢,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中国挑战”。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上一些著名的战略家、政治家、思想家,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这就是为什么这些人物力排众议,建议世界更深入地接纳中国进入全球体系的原因。现有的国际规则、国际制度、国际法则几乎都是在中国没有参加或者参加不足的情况下形成的。也就是说,这些国际性的东西,都是在中国(以及印度等)对世界影响不大的情况下由西方世界主导而形成的。如今,中国进来了,这些国际规则需要适应新的形势,问题是如何和平地、共赢地让新的国际制度具有“中国因素”。
章百家先生曾写了著名的《改变自己,影响世界——20世纪中国外交基本线索刍议》(见《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一文。文章发表后,其标题为许多人所引用,“改变自己、影响世界”甚至成为一些人的口头禅。前面已经指出,中国对世界的影响问题不是一个简单问题。即使过去在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比较简单的情况下,中国的任何变动所产生的影响似乎都可能超越国界。何况如今中国不再是个封闭国家,国家的自主性已经受到全球化的重大影响,“改变自己”和“影响世界”不一定是简单的因果或者前后关系。
这里存在着一系列重大问题需要人们面对和回答:中国外交政策的生成和决定是否需要更多地考虑对世界的影响问题?中国为什么要“改变自己”?中国是如何“改变自己”的?中国改变了自己的哪些方面?中国在“改变自己”的时候是否考虑到了对世界的影响?除了“改变自己”的“影响世界”方式,中国还有哪些影响世界的方式?中国能否在影响世界进步的方式上有根本性的创新,而不是简单复制西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这篇小文无法容纳这样一个大题目,但我想强调的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中国变化的世界影响问题。当中国按照世界进步的总趋势改变自己、同时以自己的方式为世界进步做出贡献的时候,中国就会深入和长期地影响世界。
Ⅷ 为什么经济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文化的优势
物质第一位,意识第二位
Ⅸ 中国的发展对世界文化和经济有什么影响
中国发展越来越强大了,中国的发展对世界文化和经济有很大的影响,就是近年来非常强大的中国就影响了全世界。
Ⅹ 文化与经济政治是相互影响的表现在哪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政治属于上层建筑,它根源于经济,由经济基础决定,并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任何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政治活动,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或本集团的根本经济利益。例如,我国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决定了我国政治制度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而我国的各项政治制度归根结底是为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经济利益服务的。政治关系随着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文化由经济、政治所决定,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方面经济是基础,为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奠定物质条件,政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归根到底要受到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制约。离开了经济这个基础,物质文明上不去,政治文明和文化建设就因失去基础而成为一句空话。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中,经济处于基础和中心的地位。另一方面,一定的社会文化反映着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发展状况,经济和政治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