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井冈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规划
井冈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坚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牢牢抓住中央苏区振兴和吉泰走廊发展战略机遇,按照省、市提出的“奋战两三年,跻身全省十强”、“昂起发展龙头、决战千亿园区”目标要求,坚持加快发展、负责任发展、统筹发展、集约发展和绿色发展,开放创新,拼搏奋进,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抓手,努力在打造吉泰走廊优势产业聚集区上作表率;以东区开发为主引擎,努力在打造吉泰走廊产城融合示范区上作表率;以创新驱动为主推力,努力在打造吉泰走廊创新发展优强区上作表率;以惠民利民为落脚点,努力在打造吉泰走廊全面小康先行区上作表率;以生态建养为引领,努力在打造吉泰走廊生态践行区上作表率。努力打造产业集聚、功能现代、多业并兴、生态宜居的新型工业城区。
“十二五”期间,井冈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将按照吉安市委、市政府“昂起发展龙头,决战千亿园区”的要求,坚定不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做大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大总量;加强企业服务,做大企业;加速产业集聚,做大产业,继续发挥好窗口、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把开发区建设成为土地集约程度较高、现代制造业集中、产业集聚效应突出的一流经济技术开发区。预计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税收25亿元,外贸出口10亿美元。
2. 阳逻经济开发区的发展规划
武汉阳逻经济开发区的远景目标是建成辐射华中、面向全国的区域型港口经济版产业区和现代工业新城。
武汉权东部地区的综合新城---构筑武汉新的综合发展区域。
现代港口和物流枢纽---建设华中地区集装箱主枢纽港和物流基地。
重要制造业基地---打造武汉最具潜力的重工业产业基地。
宜居的生活城---成为武汉东部适宜居住的新城。
根据武汉市新一轮总体规划,阳逻地区是东部新城的核心组团,远期总规划面积约100平方公里,规划人口约60万。未来发展主要以“一带、一心、双轴、十片”的总体功能结构拓展:
“一带”,以深水港区为依托,以武钢、武船、亚东水泥等大型产业项目为基础,发展长达12公里的沿江产业带。
“一心”,以柴泊湖为中心,完善行政、商业、教育培训、居住等综合服务功能,构成阳逻新城的核心区。
“双轴”,阳逻新城构成“十”字型发展轴。沿外环公路、平江路沿长线形成产业拓展轴,是未来重型工业产业主要发展方向。同时依托汉施公路现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向东适度推进,建设轻工(塑化)、轻纺产业园区。
3. 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规划
从国际宏观态势分析,2010年以来由美国采取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引发全球性流动性泛滥,这种流动性泛滥使得我国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资产市场风险不断增高,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不断增大,我国由此进入所谓“高汇率、高物价”时代,此种情形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十二五”经济发展的走势。具体到开发区而言,长期以来已形成的主要依靠生产要素驱动和外向型驱动的增长方式带来严峻的挑战,加大开发区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压力。 从国内周边地区发展态势分析,作为“十二五”期间福建省委、省政府全力建设的平潭综合改革试验区已成为海峡两岸合作交流的桥头堡和接受台湾高端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对不断深化交流的泉(州)台(湾)产业合作产生较大的冲击。另一方面,随着厦门经济特区范围扩大至全境以及海峡两岸金融合作试验区的获批,厦门经济特区不仅在地域上与泉州实现无缝对接,而且得以在更大发展空间上优化重组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主导优势产业,加之开发区与邻近的鲤城、晋江、石狮、南安等地长期存在的同质化低水平价格竞争,开发区产业发展面临的外部竞争压力更为严峻。周边态势的新变化对开发区发展提出新要求:
1、要加快转型升级,即必须由传统的生产制造向“微笑曲线”的两端——技术研发和品牌营销延伸,率先向价值链的高端环节“突围”,在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重塑产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2、要推动增容扩区,利用国家级开发区的品牌效应开展飞地园区建设,突破空间规模狭小、土地资源短缺的限制,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的规模效益。2009年启动的官桥园区建设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挑战和机遇并存。开发区也面临一些难得的发展机遇。
“十二五”期间泉州市将加快推动环泉州湾中心城区和南翼新城建设,而清濛园区与官桥园区又均处于中间枢纽地带,战略地位突出。开发区应科学谋划,主动融入,敢于作为,力争在全市的城市和产业发展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1、工业用地不足。清濛园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土地已开发95%以上,区内企业严重受制于发展空间不足。部分企业因发展空间受限而不得不选择外迁,部分改制企业因项目用地不足影响了规模的快速扩张,进而影响了上市进程。另一方面,新建的官桥园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包括融资、安征迁、体制机制等方面困难较多。
2、现有产业类别过多。清濛园区汇聚了纺织服装、体育用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机电一体化、工艺礼品等六大支柱产业,支柱产业过多,致使每个产业的规模不够大,这不但分散了园区的资源,也限制了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和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更进一步地,园区内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扶持力度较弱,发展滞后,限制园区企业的发展。
3、中高层人才引入难。开发区现有生活配套基本上以企业为单位进行,缺乏服务于中高档消费群体的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加之区内缺乏同等级的交流沟通,滞后于技术和时尚前沿,导致中高级人才“难引进、难留住”。
4、管理权限下放不够。管委会在许多方面尚不具备独立的审批权,土地证、产权证等各项证照手续的办理需要层层审批,严重影响了办事效率;相比于其他同类的国家级开发区,管委会授权级别过低,在地区协调、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等方面都难以达到应有的质量和效益。 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突出三大目标、实现五项提升。
1、突出三大目标
●致力打造泉州市产业升级服务中心
●致力打造泉州市产业人才聚集高地
●致力打造泉州市产业创新试验平台
2、实现五项提升
●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建设优势特色产业的集聚区
●全面提升城市配套能力,建设服务产业发展的核心区
●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产业创新发展的活力区
●全面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建设国有资产运作的试验区
●全面提升统筹发展能力,建设社会管理服务的示范区 到2015年,主要预期指标是:
1、主要经济发展指标
(1)实现工业总产值510亿元,年均增长13%;力争达到557.2亿元,年均增长15%,比2010年工业总产值翻一番。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06.4亿元,年均增长13%;力争达到553.4亿元,年均增长15%。单位土地工业产值40.8亿元/平方公里,力争达到44.6亿元/平方公里。
(2)财政总收入达到20亿元,年均增长12.5%;力争达到22.2亿元,年均增长15%,比2010年财政收入翻一番。其中单位土地财政收入1.6亿元/平方公里,力争达到1.8亿元/平方公里。
(3)“十二五”期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金额100亿元。
(4)年出口商品总值达7.1亿美元(按海关统计口径),年均增长10%。
(5)第三产业比重达到30%左右(按财政收入统计口径)。
2、主要科技发展指标
(6)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
(7)规模以上企业宽带接入率达到100%。
3、主要社会发展指标
(8)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水耗低于泉州市同期水平的50%,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以上。
(9)规模以上企业全部达到清洁生产企业水平,强制清洁生产审核实施率达到100%。
(10)全区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覆盖率均达到98%。
4. 苏州吴中经济开发区的总体规划
建成区:建成区是吴中经济开发区得到批准成立首期开发建设的区域,四横、三纵的路网构架成建成区的主要格局。规划面积为7.81平方公里。是吴中区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学校、幼儿园、医院、居住小区等配套设施完备。 河东工业园:河东工业园规划面积约7.8平方公里。东至苏嘉杭高速,南至吴淞江,西至京杭大运河,北至河道。于2001年3月开始建设,于2001年3月开始建设,工业园有污水处理厂相配套,区内道路与苏嘉杭高速公路、苏州绕城高速公路、苏沪高速公路、205省道相连。目前该园工业用地项目招商基本完成,入驻企业125家,主要产业为化工工业企业、电子企业。 东吴工业园:东吴工业园是建成区的延伸,东吴工业园规划面积约5.3平方公里。东至227省道,南至绕城高速,西至西塘河,北至东吴南路。于2002年初投入建设,目前园内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部完成,并建有幼儿园、小学、卫生院、居住小区等配套设施;工业用地项目招商已全部完成;入驻国内外企业129家。已成为开发区电子产品、精密机械、生物医药的生产基地。 旺山工业园:旺山工业园总规划面积14平方公里。于2003年3月开工,同年10月正式开园。一期规划面积约10平方公里(含天鹅荡居住区2平方公里。东至龙翔路、苏震桃一级公路,南至东太湖路,西至苏旺路,北至吴中大道、绕城高速。一期地块项目引进基本到位。二期规划面积约4平方公里。东至苏旺路;南至东太湖路,西至木东公路,北至吴中大道。二期部分地块项目进区。截止目前,旺山高科技工业园集聚了百余家电子信息、新能源和科研制造企业。 越溪城市副中心: 越溪城市副中心于2004年11月3日正式经苏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是体现苏州四角山水和现代化的新城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2万人。苏州市吴中越溪城市副中心整个规划的形态可概括为“一轴、二心、六片”的规划结构。“一轴”为东西贯通的绿化景观轴,包括0.4平方公里的绿地公园、广场,是城市的一条发展方向轴,实现东西两侧在空间景观上的衔接。“二心”分别为友新路两侧的公共设施用地,位于中心部位。主要集中行政办公、文化娱乐、医疗卫生、体育设施、商业金融等。行政办公保留了开发区管委会、海关大楼、太湖渔管会等行政管理用地。商业片区目前规划建设南苏州生活广场、新天广场、商务中心等。“六片”即为六个居住片区,以建设多层住宅为主和低层、小高层住宅为辅,新建高标准越溪小学、已建成越溪中学、瑞华医院、公共绿地等配套服务设施。越溪城市副中心将建设成为苏州城南一个崭新的集行政、商贸、金融、居住、教育、文化、休闲、娱乐等城市综合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城市片区中心。 尹山湖生态商圈:尹山湖生态商圈规划面积8.84平方公里,按照“现代、精巧、生态、休闲、宜居”的发展理念,着力打造行政商务、居住生活、商业金融和运动休闲等四大功能区,全面形成一个融自然风光、人文胜迹和都市景观于一体的绿色生态城市次中心。尹山湖生态商圈以创造和谐、有序的绿色生态背景,构筑生态休闲商务宜居中心,提供现代多样的城市活动空间,成为区域发展的催化剂与动力。 东太湖滨湖新城:东太湖滨湖新城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总体布局分为“一核、双轴、两带”,将建设成为融国际商务、文化旅游、休闲度假等特色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城区。 吴中科技园:吴中科技园与苏州国际教育园相邻,具有吴中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优美的太湖山水风光优势,他北靠石湖风景区和旺山、南临东太湖,环境优美;区内交通便捷,与吴中大道、东太湖路、苏州绕城高速等主干道相通。吴中科技园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由研发基地、产业基地和综合配套区三个部分组成,通过引进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服务外包等高新技术研发企业,成为自主研发新平台和高科技产业示范区。近年来,相继获得省级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省级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园。科技园合理设置配套服务设施,包括中介商务办公、科技交流展示中心、商业街、文化娱乐设施、配套公寓如专家公寓、白领公寓、单生公寓等,及适量一般居住生活配套、科技城物业管理办公、科技会所等设施配套等。科技园将成为苏州城南工业带的亮点和热点,并进一步优化吴中区的投资环境,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全面提高吴中区区域核心竞争力。 吴中出口加工区:吴中出口加工区是2005年6月唯一经国务院批准在区内设立的加工区,总体规划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区内将重点引进电子资讯、光电一体、新材料、生物科技等出口加工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建成吴中区的“境内关外”。苏州绕城高速公路、苏嘉杭高速公路、苏沪高速公路均在此设有互通和出口,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快速。出口加工区以电子咨询产业、光机电一体化产生、生物科技与精细化工产业、精密机械产业等为主要发展方向。
5. 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规划
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力扶持电子信息、机械装备、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发展,鼓励保税物流、出口加工型企业落户南通出口加工区。 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产业光电子产业光通信及其延伸产业 显示器件及其配套产业 集成电路及测试封装配套产业 半导体照明及其应用产业 消费电子整机及其配套产业机械制造产业数控机械设备及其关联零部件 海洋、能源、冶金、交通、环保等重大成套技术装备及其配套零部件 先进的液压、气动、轴承、密封、模具、刀具、仪表、自控等基础零部件新材料产业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 高技术复合材料 节能环保材料 新型有色金属合金材料生物医药产业医药器械生物医学材料及制品、诊断试剂、医疗设备等 农业生物技术基因修饰、微生态产品、作物保护、动物医药等 环境生物技术废处理、节能、环保等 医药生物技术新药开发、生物制剂、疫苗开发、保健食品、天然药物、临床研究等 (鼓励发展)生物制品、药物新制剂、现代中药、医疗器械、新型原料药、医药服务外包等产业新能源产业太阳能光伏电池与一体化应用 大功率风电设备及关键零部件 动力电池及关键组件现代服务业
能达商务区处于开发区新成CBD的核心区,是集创意研发、商务办公、金融商贸、商业服务、休闲娱乐、高档住宅于一体的现代服务业示范区,新投入使用的携程信息技术大楼拥有1.2万个席位,是亚洲最大的呼叫中心。 【中国南通出口加工区】
南通出口加工区位于国家级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内,规划面积2.98平方公里,起步区为0.75平方公里。西、北以通启运河为界,东至东方大道,南至复兴路,距建设中的苏通长江大桥8公里,处于中国沿海南北交通动脉和长江入海的枢纽位置。
【电子工业园暨数字健康科技园】
规划用地面积320公顷,重点发展计算机上中下游产业、光电产业、IT产业及电子周边制造产业、软件研发中心和生命科学、医疗设备、生物医药等产业。为提升园区产业竞争力和集聚力,我们与Intel公司精心合作,由其制定了电子产业发展规划,聘请台湾中兴公司编制了园区规划。
【能达商务区】
能达商务区是规划建设的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商务区。因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英文缩写NETDA的音译为“能达”,便将商务区命名为能达商务区。
功能定位:能达商务区是集行政办公、商务办公、金融贸易、商业服务、休闲娱乐、高档住宅为一体的大型功能性项目,为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行政办公区、金融商贸区、商务活动区、商业娱乐区、配套服务区、高尚居住区。
运作模式:由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总公司作为项目实施主体,按照“统一规划、整体开发、分期立项、分步实施”的原则加以推进。在具体操作上,以开发区总公司作为土地综合开发和行政中心大楼建设的主体,通过土地前期开发及行政中心、高档酒店的率先启动,凸显土地价值,带动土地稳步增值,增强海内外客商对其他区域、其他项目的投资吸引力,最终实现以地生财、滚动开发、良性循环的目标预期。
规划设计:能达商务区规划总占地2000亩,总建筑面积163万平方米,其中,启动区规划占地550亩左右,总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于2005年通过国际招标方式,委托多家知名公司开展了规划设计。经专家评审,现已初步确定采取德国SBA公司设计的能达商务区修建性详规。
【海洋工程船舶装备工业园】
海洋工程船舶装备工业园是南通开发区众多特色工业园之一。位于正在建设中的世界第一斜拉桥--苏通长江大桥东侧,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依托良好的长江岸线 ,发展海洋工程和船用装备制造业。
园区鼓励发展以下产业:1. 船舶机电设备生产和组装。2. 船舶钢结构加工。3. 船舶舾装配套生产。4.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5. 港口机械设备制造。6. 船舶、海洋及港口装卸系统生产。
6. 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规划
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进入在国家战略层面推进实施的新阶段。按照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开发区的总体发展思路是:抓住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性机遇,把握高效生态定位,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层次开发、高水平运作,走创新发展之路,推动开发区由综合类产业聚集区向高端产业聚集区转变,努力打造现代化新型开发区。所谓现代化,就是打造具有现代理念、现代管理方式和现代气派的开发区;所谓新型,就是把开发区打造成为高端产业聚集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创新型开发区、宜居新城区、和谐开发区。
总体上分三步走:第一步,到2012年,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高附加值服务业,引进和建设一批支撑力强的大项目,构建起高端产业体系框架,节能环保达到较高水平,现有控制区域内的基础设施配套基本完成,争取进入国家级开发区行列。第二步,到2015年,产业配套能力和聚集能力明显提高,形成几个大的高端产业链,循环经济体系建成,在此基础上,高端产业体系完全形成,构建起基地化、集群化、生态化的发展格局,建成黄河三角洲重要功能区和重要增长极,成为环渤海最具活力的高端产业板块。第三步,到2020年,高端产业的规模、层次和辐射力得到极大提升,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知名度的现代化经济新区。
按照上述思路和目标,东营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了“四园区、一基地、一走廊”,培育了六大高端产业链,构筑了五个支撑体系,坚持两种模式,迅速拉开高端产业发展框架。
“四园区、一基地、一走廊”:规划建设生态工业园、油田工业园、滨海新材料园、中心商务区、国际新能源产品及装备制造基地、高新技术走廊六个功能区。生态工业园。定位为科技公园,规划控制面积8平方公里,主要摆布软件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先进制造业,打造成工业旅游景点。目前,正在建设大规模集成电路项目、软件大厦项目、吉盛皮卡及SUV整车生产项目,被列为“山东省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园”和“山东省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基地”。油田工业园。规划控制面积10平方公里,重点布局石油装备制造业项目,打造全国知名的石油装备制造研发服务基地。目前,已经聚集石油装备制造企业52家,销售收入占到全国的1/5。滨海新材料园。规划控制面积2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精细化工产业及循环经济项目,打造国内一流的循环经济园区。目前,正在建设金岭、华泰、大海三个离子膜烧碱项目,建成后达到130万吨/年的规模,成为国内最大的离子膜生产基地。中心商务区。规划控制面积4平方公里,重点布局现代服务业项目,打造集商务、休闲、娱乐、商住、办公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国际新能源产品及装备制造基地。规划控制面积17平方公里,主要布局新能源制造产业,并以此为载体,实施“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支持清洁技术与新能源产业(东营)国际示范城市项目”。高新技术走廊。规划控制面积4平方公里,主要摆布中小型高新技术项目,集中展现开发区产业升级的新型园区形态。
六大高端产业链:按照高端、高质、高效的要求,以大项目和龙头企业为支撑,以产业链为基础,着力构建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石油装备、新材料、有色金属压延及深加工六大产业集群和动车组装备产业链。
五个支撑体系:规划支撑体系。搞好总体规划及各类专业规划的修编,尽快形成科学合理的规划体系。人才支撑体系。依托中国石油大学科技园建设,规划设立院士工作站,吸引院士到开发区研发创业;支持引导企业开展吸引高层次人才试点工作;加强与国内各大院校的合作,为企业提供培训和高素质劳动力输入平台。技术支撑体系。重点构筑“创新支撑、创业服务、科技成果转化”三个平台,积极推进创业中心、软件园、“生态谷”等平台建设,建设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和黄河三角洲青年创业基地,创建国家风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室外试验室、国家石油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山东省软件评测中心东营分中心。投融资体系。成立了国有资产运营公司和国有控股集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搞好运营;成立了小额贷款公司,已全面展开业务;与英国凯银证券合作成立了黄河三角洲投资管理公司,设立了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引导重点产业发展。基础设施配套体系。积极推进大型热电联产、工业用天然气、污水处理厂、水厂等重大项目运作,提高配套水平。同时,抓好新城区建设,集中推进中心商务区等重点区域开发,打造高品质生活中心。
两种模式: 把产业的生态化作为重中之重,推行“两个模式”,严把“两个关口”,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两个模式”:一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施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清洁能源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六大循环经济工程,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条。二是集约集聚发展模式。建设工厂社区和生活社区,推行多层厂房,开展土地集中清理整顿,提高土地利用率。“两个关口”:一是严把项目入区关。加强项目审查和筛选,分产业制定项目入区门槛,严控“两高”项目进区。二是严把环境保护关。严格执行区域环评,全面落实“三同时”制度,对重点企业实施在线监控,搞好污染防治。
7. 临沂河东经济开发区未来的具体发展规划
河东开发区主要是工业项目、
8. 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总体规划
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总体规划和目标是:到2010年基本完成65平方公里地块的开发,累计引进外商投资企业600家以上,投资总额超过80亿美元,居住人口20万左右,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0亿元。届时一个以现代工业为主、经济富有活力、城市功能完备、生活环境优美、社会高度文明的现代化城市新区将基本建成。JXEDZ规划为四个工业区块和三个商住区块,工业区块分为电子信息、食品、轻工纺织和机械、化工四个专业性工业园区。四个工业园区根据不同产业的需求,分别提供各产业所需的专业配套。 中山路行政及商业居住区:规划面积2.5Km2,发展目标是以行政办公和配套商住为主的行政商住区。
禾兴路中央商务区:规划面积1.5Km2,发展目标是以商务办公为主的开发区中央商务区。
东升西路文化、娱乐及高级住宅区:规划面积2Km2,发展目标是为投资者提供配套的度假村、别墅及高级公寓为主的文化、娱乐及高级住宅区。 规划面积5.5Km2,位于开发区中部,距市中心3Km,全区分轻工业和纺织工业两个。轻纺工业是嘉兴的传统产业,具有非常深厚的工业基础和人力资源优势。
轻纺工业园区的目标是:通过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不断提升嘉兴市轻纺工业的水平。在5-8年时间内,完成园区的开发,重树嘉兴轻纺工业的优势。已进区的主要企业有:晓星氨纶(嘉兴)有限公司、嘉兴林晟化纤有限公司、嘉兴宜泰鞋业有限公司、佳事美丝制品(嘉兴)有限公司、嘉兴埃迪尔丝绸有限公司、全优工艺品(嘉兴)有限公司、嘉兴天天华商箱包有限公司等。 规划面积5Km2,位于开发区东北部,距市中心5Km。机械、化工工业和金属加工业是嘉兴的传统产业,在技术、人才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
该园区的发展目标是:发挥嘉兴原有人才、技术优势,引进新技术、新项目,使机械和化工工业、金属加工业成为嘉兴市优势产业。已进区的主要企业有:韩泰轮胎(嘉兴)有限公司、嘉兴东方钢帘线有限公司、东明实业(嘉兴)有限公司、三明精密(嘉兴)有限公司等。 规划面积1.2Km2,位于开发区北部,距市中心3公里,全区分四个生产区:(1)食品原料生产区(2)方便食品生产区(3)功能食品生产区(4)传统食品生产区。
嘉兴市系鱼米之乡,具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拥有中国最富裕的长江三角洲逾7000万常住人口的巨大消费市场。1999年9月由上海轻工设计院完成产业规划和总体规划,同期投入建设。该园区的发展目标是:通过8-10年的建设发展,成为全国食品工业的示范点和新、特、高食品的专业化生产基地。已进区主要企业有:嘉兴振华乳业有限公司等。 该园区由开发区管委会、信息产业部第36研究所共同投资建设,规划面积2.0Km2,位于开发区的南部,距嘉兴市中心3公里。园区于2000年开始开发建设,以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为主。
嘉兴市拥有电子元器件、材料、整机、工程技术开发以及国家级通信研究所等电子信息企业、科研机构100多家,距园区1公里的国家级电子通信研究所--信息产业部第36研究所拥有中、高级电子技术人才700多人。园区又毗邻上海、苏州、无锡、杭州等城市,工业基础雄厚,产业配套完善,市场容量大,辐射面广。已进区主要企业有:嘉兴和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嘉兴加西贝拉压缩机有限公司科研开发中心、嘉兴浙安电子工程有限公司、嘉兴埃泰克电池工业有限公司、东方日立锅炉有限公司、爱斯得电子(嘉兴)有限公司、清水电子(嘉兴)有限公司等。 该园区规划面积35Km2,位于开发区的南部,距嘉兴市中心5公里。园区于2004年开始开发建设,以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产业、汽车零部件、食品等为主。
该园区的发展目标是:通过5年左右的建设发展,成为浙江省电子信息产品和新材料的主要研发、生产基地。
目前已进区的主要企业有:爱芬食品(嘉兴)有限公司、翔茆精密钣金(嘉兴)有限公司、浙江汇信机电有限公司、叁阳精工(嘉兴)有限公司、大禾产机(嘉兴)有限公司、松村食品(嘉兴)有限公司、上品兴业氟塑料(嘉兴)有限公司、嘉兴信仁精密泵有限公司、依格流体技术(嘉兴)有限公司、泰成精密(嘉兴)有限公司等。 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位于开发区西南部,距市中心3公里。
嘉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具有非常好的教育基础。
随着嘉兴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大,高校园区的开发与建设将为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企业提供持续的人才支持。 规划面积2.3平方公里,位于开发区西南面,距市中心3公里。发展目标是在北面建设一个以商务办公、文化休闲为特色的专业性较强,配套齐全的嘉兴市商务中心,在南面建设与之配套的高档住宅区。
9. 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总体规划
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于200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02年7月1日起,经济区与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离,开始独立运行。根据并发[2002]36号文件的规定,经济区总体控制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北起太原市南过境高速公路,南至南环铁路线北侧,西起大运路,东至南畔村以东。总体规划分三期实施,起步区9.6平方公里,北起新华街,南至化章街,西起大运路,东至大发路,用3至5年的时间完成。二期开发20平方公里,三期再开发20平方公里。 从地理位置上看,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太原市东南方向,不仅空气质量好,而且发展空间广阔,交通十分便利。区中心距飞机场2公里,火车站3公里,市中心10公里。区内大运公路贯穿南北,208和307国道穿越东西,有太原市南高速环路入口,邻西南铁路环线,是投资办厂的理想之地。经济区的周边,北邻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接小店镇,东临榆次经济技术开发区,处于太原市南移西进战略及两市三区合作开发的中心地带。
10. 经济开发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创举。1984年5月,在邓小平同志的亲自倡导并积极推动下,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建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大决策,此后相继批准了大连、秦皇岛、天津等首批1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如今 全国已有122家国家级开发区以及1500多家各类开发区。
27年来,开发区始终坚持国务院确定的发展方针,艰苦创业、积极探索、锐意创新、大胆实践,在体制创新、科技创新、集约节约利用资源、优化产业调整结构、加强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积累了重要经验,有效地发挥了窗口、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一是有力地深化了改革扩大了开放。27年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排头兵”,不断推进体制改革与创新,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体制,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既为自身发展增添强大动力,又为国内相关改革提供有益借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成为我国吸收外资的重要载体、平台和对外贸易的重要基地。2008年,出口总额2051亿美元,占全国14%;进口总额1804亿美元,占全国16%;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95亿美元,占全国21%,连续多年比重超过20%。
二是有力地推动了国家区域发展规划和战略布局的实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所在地最主要的经济增长点,主要经济指标在所在城市占有举足轻重的份额,已经成为国家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和战略布局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成为着力打造城市圈和经济带强有力的支撑点。2008年,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万亿元, 占全国5%,增幅高于全国同期11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占GDP比重72%;工业总产值近4.6万亿元,占全国9%;税收收入2481亿元,占全国5%。
三是有力地推进了我国产业优化和结构调整。25年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区通过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延伸,带动了传统产业升级;同时不断优化投资结构,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不断提高自主创新水平,2008年,高新技术产值已占开发区工业产值的一半;通过加强国际生态领域合作,着力推动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基地和核心集聚区,有力地推进了我国的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提升了国际竞争力。
四是有力地推动了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25年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注重集约经营和合理开发利用土地等各种资源,成为我国土地等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加快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成为全国科学发展的引领示范区。2008年,开发区创造了约占全国5%的GDP、5%的税收收入、16%的进出口总额,吸收了21%的外商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