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城镇经济发展

城镇经济发展

发布时间:2020-11-24 21:21:07

❶ 论城镇在古代经济发展中的

城镇就是附近的货物集散地,是商业和经济文化的中心,在城镇里人们可以互通有无,加快了商品流通,促进经济发展。

❷ 论古代城镇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古代城镇推动了文化和技术的巨大进步。

❸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正确吗

对。

❹ 新城镇的经济发展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全镇发展蔬菜基地800亩,集中在上王、下寺、古堆、关家4个村,年产值棚收入达到1万元左右。全镇兴建大型猪场20户(100只以上), 中型养猪场(10至100只)60户,共存栏15000头左右,建设养鸡场(存栏3000只以上)15户,全镇鸡存栏11万只,羊存栏2800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安窝村投资10万余元的气调库建设全面完工,清源村投资20余万元的文化活动中心投入使用,上王村投资40万元建起了2个文化大院,上官村的生态绿化园区建设全面完成。
在工业发展上,依托优越的地理优势,着力优化发展环境,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迅猛。投资815万元的众一矿业、投资500万元的富泰硫酸钡公司、投资960万元的上官永鑫铁选厂落户新城,解决了260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投资800万元的泉鑫茧丝绸公司500吨白厂丝二期扩建工程全面竣工。康源蜂业公司、民生农副产品开发公司、刚玉陶粒砂厂、昌隆机电设备公司等一批规模性企业目前发展迅猛,经济效益相当可观。另外舜丰绿色养殖公司、坡底永辉砖厂、刘张前岭金龙砖厂、金龙山中老年活动休闲有限公司发展前景良好。紫藤养鱼专业合作社、舜农果业合作社、绿都种养专业合作社、凯胜养猪专业合作社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也相继成立,为发展农村经济积极搭建平台。
近年来,新城镇依托地理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林果业,刘张村发展乌克兰大樱桃350余亩,关家村发展红不软桃150亩,安窝村发展甜树413亩,左家湾发展水蜜桃100余亩。左家湾村兴建养鹿场,年纯收入近10万元,村民收入大大增加。

❺ 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小城镇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是啥

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小城镇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一是农民收入提高带来机遇,二是产业转移和农民工回乡创业带来机遇,三是高铁、公路、桥梁、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成和完善带来机遇,四是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变化带来机遇。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特色小城镇建设理当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突破口。
远景 设计研究院基于多年的实践经验,认为特色小城镇的规划设计,要根据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和自身核心竞争力进行规划设计,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是根本原则。

❻ 简述社会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的主要体现

我国城镇化进程持续快速推进,取得了巨大成就。
10年来,我国城镇常住人口数量快速增长,城市化率显著提高。2011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到6.91亿,城镇化率达到51.27%,较2002年提高12.26个百分点。城镇常住人口增加了1.89亿人,除印度、美国、印尼、巴西几个国家以外,我国增加的城镇常住人口规模超过了其他每个国家的人口总量。城镇常住人口的增加,一方面大大扩展了城市市场需求规模,2011年与2002年相比,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4万多亿元增长到15.9万亿元,增长了近3倍,其中既有城镇居民收入提高的因素,也有城镇常住人口总量扩大的因素。这就为制造业、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城镇常住人口的增加,也为城镇制造业、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供给。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1年城镇就业人员达到3.59亿人,比2002年增加了1.07亿人,增长了43%。
10年来,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市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高,户籍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2002年以来,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6万平方公里左右,扩大到4万多平方公里,扩大了50%以上。到2011年底,全国共有657个设市城市,建制镇增加至19683个。全国有30个城市的常住人口超过800万人,其中13个城市超过1000万人。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教育、卫生、基本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持续较快发展,覆盖范围不断扩大。2002年至2010年,城市千人卫生技术人员由5.15人增加到7.62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由196万张增加到207万张。全国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由9400万人增加到22066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由11128万人增加到28392万人。全国城市绿化覆盖率由29.5%增加到38.62%,城市人均拥有公园绿地面积由7.73平方米增加到11.18平方米。到2011年末,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2.6%,提高42.6个百分点。地级及以下城市放开了户籍管理,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大城市,在农民工劳动条件,保障生产安全,扩大农民工工伤、医疗、养老保险覆盖面,放开义务教育、保障房等方面,不断推出新举措,随着城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提高,城镇户籍制度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阻碍城镇化发展的制度藩篱逐步打破。
城镇化与工业化关系更加密切,制造业、服务业与城镇发展相互促进。2002年以来,农村乡镇企业离土不离乡的发展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制造业、服务业日益向城镇集中,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到2010年,地级以上城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56%。县域经济也出现非农产业日益向城镇集中的趋势。这一发展为城镇就业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持,为人口和劳动力持续向城镇转移提供了重要条件。人力资源的集中、城镇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又为制造业、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硬件设施、劳动力供给、市场需求等重要条件。
随着城镇规模扩大、水平提高,城镇居民住行水平不断改善,以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活动持续推进。2002年至2011年,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汽车保有量由不足1辆增加到18.6辆,人均住房面积由24.5平方米增加到31.6平方米(住户调查数据,不包括集体户,建筑面积)。消费结构升级持续扩大了汽车、住房市场,带动了汽车工业、房地产建筑业持续快速发展,带动了广泛的关联产业发展,进而有力地加快了工业化进程。另一方面,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活动,也不断扩大了对城市住房、交通及其他配套基础设施、市场环境的要求,推动着城市建设发展,加快了城镇化步伐。

❼ 中国城镇化发展历程

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情况介绍

在全省开展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活动,是省委、省政府做出的重大决策,已经列入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这项工作是我省现阶段实施城镇化战略的重要抓手,由省建设厅牵头,各市具体实施。
一、开展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活动的背景
近年来,我省城镇化取得了较快发展,每年以1.5个以上百分点的速度提升,去年达到了40.25%,与全国的水平(44.9%)不断缩小。但是,城镇的承载能力、辐射带动能力却明确不足,多数缺乏活力、实力、竞争力。特别是反映城镇面貌上,虽然纵向看取得了明显改善,但横向与先进省市相比,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改善生活条件的期盼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已经成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省委、政府审时度势,针对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明确提出:以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为抓手推进城镇化进程,增强城镇的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一)对城镇化的一般理解
重要认识:城镇化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完成落后农业国向发达工业国跨越的必由之路。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是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催化剂和加速器。
改革开放后,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和国外学者对中国城镇化一直比较关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把中国的城镇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并列为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大关键因素。中国城镇化水平提高提高20个百分点就相当于美国的总人口。这意味着,中国正在和即将发生的城乡人口转移和社会变迁的规模在世界上将是空前的。
联合国统计,2007年,世界城镇人口比重已经超过50%,人类真正进入城市时代。
曲折历程:从全国范围看,十五大以前,城镇化进程随着经济发展出现过较大波动,客观上表现了一定的自发性,城镇化的概念大多限于理论界的讨论,缺乏政府主导的推动力量;从十五大到十六大,城镇化的概念逐渐在政府决策中得到认同并逐步深化,突出了其战略地位。
十五大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十五届五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十五”计划的建议中进一步指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推进城镇化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国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中,第一次专门制订了《城镇化发展重点专项规划》。
党的十六大(2002)则更为鲜明地提出,要“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至此,终结了“小城镇大战略”)
党十七大(2007)进一步提出,要“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至此,“大城市”和“城市群”成为主流认识)
城镇化的概念:城镇化是自18世纪产业革命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世界性现象。城镇化是在研究城市发展问题时提出的概念。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人口学等学科研究城市时,多次使用城镇化的概念,并对这一概念进行了不同解释,虽各有侧重但总体上是互相补充的。综合人口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地理学的研究成果,一般将城镇化定义为:以农村人口比重下降和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为表征,以产业结构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社会结构从农村社会构成向城镇社会构成、人类聚居场所从农村空间形态向城镇空间形态的转化为本质的多元演进过程。(周一星、唐子来)
城镇化的这种演进过程,通常概括为三个“转”:一是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二是第一产业

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有很大提高。重要的因素就是农民工进城,将近有1.5亿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人口,大部分的农民工已转化为城镇的暂住人口。这是我国城镇化成长发展的主流形式。农村劳力推动我国特色的城镇化、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
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现代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转移、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份额大幅度的下降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城镇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依据我国的国情状况,近30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较为迅速,农业劳动力转化的规模也较大,农业和农村发展有利于扩大城市工业及服务业发展必需的市场需要,而且建立在农村发展基础上的小城镇发展,也是我国城镇化道路的一个重要特征,促进了大中城市与乡村小城镇相互协调发展的新道路的形式。
农业劳动力大批转移,缓解了城镇化滞后的状况。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展。随着我国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农民工大批进城务工,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45%左右,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的状况已经得到有效的扭转,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在总体上已经基本适应。
我国城镇化实现了农村人口向城镇的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人均资源的占有量低的局面虽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缓解,促进了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农业劳动力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积已上升提高了农业规模经营和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有利于我国农村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得以调整,城镇化发展由此获得新的动力。一个主要的推动力来自于农业及农村的发展。在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先导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效应的激发下,我国农业生产获得空前发展,大批农业劳力转移到城镇,发展工业生产;农民进城打工,推动现代化城市的建设,提高了我国城镇化水平。

❽ 我国城乡经济发展措施

在国际形势日趋复杂背景下,外向型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空间有限。面向发展中国家拓展新型经贸关系,扩大对外开放,成为开放型经济的新增量,也是外向型经济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支撑基础。尽管国际贸易足够吸引眼球和舆论,但是绝大多数国人的生存发展空间依然是国内,如何发掘国内发展新红利新空间成为全面小康的关键。

传统梯度发展路径来看,中心城市因为集聚了资本、人才、政策等要素资源,迅速实现了城市化、工业化,并对中小城市、农村形成了溢出效应,甚至有了收缩型城市、农村389961现象。反过来讲,当中心城市的发展空间殆尽的情况下,成长的机会反而是后发地区,因为它们保留了土地、生态、劳动力等中心城市不具备的价值资源,特别是交通改善后,天堑变通途。同理,城市对农村的虹吸效应常见于中小城市,农村的后发优势、后发潜力也同样存在。因此,城乡融合、进城下乡、一样小康成为改变区域差距的目标。

近年来,我国城乡要素配置、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均等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城乡融合发展稳步推进,已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但是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依然面临人口结构复杂、地区间以及城乡间发展差距较大、部分公共服务城乡分割分治、部分地区和群体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相对不足、城乡要素配置和流动不高效、公共资源配置需要进一步优化、乡村经济急需多元化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等新时代新矛盾。

实现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伴随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全过程,没有通行模式可循,也不能一蹴而就。因此,要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趋势,以规划一体化促进城乡产城融合,以产业链重组再造促进城乡产业融合,以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均等共享促进城乡治理融合,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城乡要素资源融合,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城乡融合的关键在于要素融合和乡村振兴,而农村是攻坚克难的关键,要解决农村的后发赶超和要素资源合理高效开发。据笔者观察,城乡融合、乡村振兴已形成系列特色经验,例如:

政府主导推动型,由地方政府投入资源、资本,填平补齐城乡差距,属于救济性开发,也比较常见;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协同型,地方政府推出政策规划、重点项目,引导地产商、旅游开发商、农业加工企业进一步业务下沉,在乡村、城郊、城乡结合部开拓业务,形成政府投入与市场运作并行。另外,地方政府也为公益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帮扶乡村提供支持和便利;

特色小镇带动型,与美国城乡共生型乡村小城镇建设有些类似,并不一味在农村推动大规模城镇化,追求城镇化率数量增长,而是选择一些点状空间建设或者改造为特色小镇,既不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又能释放农村生产力和活力。

除此之外,还有法制保障小康型、四化融合共促型、三产融合引领型等。

综合《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近年来宏观政策关于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的要求和措施,各地要聚焦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性和长远性重大问题、爬坡过坎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重点问题、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为抓手,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为目标,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市工作重中之重,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其一,建立健全城乡要素合理配置体制机制。有序推进农民进城,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建立城市人才入乡就业创业激励机制,鼓励工商资本、实体经济、科技成果下乡。完善农村承包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消费金融、小微金融、三农金融、扶贫金融等乡村普惠金融服务体系。

其二,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均等共享体制机制。共享机制是将城市的教育、医疗、文化、就业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进而形成城乡统筹的现代公共服务体系。例如,城市养老院可以在农村开设分院、分支机构,形成城乡连锁,农村优越的生态环境是城市人养老最大的吸引力,随着养老消费市场向农村转移,相应的健康、医疗等公共服务也会改善,这些公共服务当然会惠及农村人口。再如,可以在农村按需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图书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机构服务点、数字文化服务终端,就可以解决农民文化生活场所和服务供给。

其三,建立健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投资作为经济三驾马车之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并非只是满足农村、农民需求,而是城乡融合兼顾城市人、农民及产业发展的升级版基础设施,因此要建立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投融资、建设、管护机制。

其四,建立健全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体制机制。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现代农业体系。建立新产业新业态新载体新模式培育孵化机制,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青山绿水也是金山银山,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构建更多运用经济杠杆进行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市场体系,如碳交易市场;建立乡村文化保护利用机制,促进乡村文化旅游跨越发展;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

其五,建立健全农民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持续增长长效机制,强化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脱贫后续帮扶巩固提升体制机制。

其六,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推进厕所革命等环保项目,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

其七,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乡村特色文旅+产业,丰富乡村文化生活。

其八,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振兴的全面领导,夯实基层政权,逐步建立完善以“共同梦想、共同幸福”为核心理念,以自治、法治、德治和协商民主为重点,突出政府强化服务、社会组织协同、居民参与治理的“多元互动共治”的新型乡村现代治理体系。

❾ 论古代城镇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论古代城镇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基本是很大不仅仅是落脚的地方也是大大的管制的地方

❿ 城镇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如何应对我国今后20年左右的城镇化,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是一项重大的课题,需要长期的研究。现在仅就近几年学术界和领导层经常关注和讨论的几个问题,谈一下笔者的看法:

1. 什么是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似乎直到今天,“道路”还不清楚。道路不清怎么走?或者说,先把道路搞清楚在开始“化”,这都是不现实的。笔者认为,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就在我们的租下,如果从“改革开放”算起,经济走了20多年,问题是需要很好地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和完善。中国的城镇化就得从农民进城开始,一步一步地“化”。别国的道路可以借鉴,但不能简单地搬用。

2. 城镇化从“数量”到“质量”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当前的倾向之一是,只求“数量”,满足于城镇化率的提高;倾向之二是,追求所谓“理想化”的、“正规的”城镇化,一蹴而就,一步到位。这都是不够全面、不够实际的。从前面的分析看,如此快速的城镇化,要把大量农民在较短时期转移到城镇,而且在还存在严重的“瓶颈”和巨额城镇化成本的现实情况下,只能接受“正规”和“非正规”并举并存的事实。可能在今后一段时期,“候鸟型”农民工、大城市的流动人口,“非正规经济”的就业的等,会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大城市长期存在。从城市规划和管理上,不要把这些一概看作“临时”和“不正规”,而是应该妥善的予以统筹和安排。因为它正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一种反映。

3. 中国城镇化采取什么样的空间模式。这个问题涉及到:“化”到城镇的农民主要向什么样的城市集中?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还是“农村城镇化”?我国实行了几十年基本不变的城镇发展方针在1990年代末作了调整,概括说来就是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城镇协调发展。这种调整适应了市场经济的规律和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城镇的发展受到经济规律的影响和作用,往往不是人们主观意志能过左右的。今天全国农民向城镇迁移的大动向,一定程度上是这种规律的反映。但是,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为规划、调控)仍然是十分重要的。特别在资源和环境保护,重要的制约的开发引导,基础设施的综合规划等方面一定要较强宏观的监测和调控,包括做好区域城镇体系的规划和城镇规划,使中国的城镇化走向健康发展之路。

阅读全文

与城镇经济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