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举例说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区别
经济增长≠发展
经济增长并不一定代表发展。批评家们往往会质疑经济增长的实际意义,其原因是因为经济增长的衡量尺度是GDP,而GDP的增长不一定代表了生产力的发展。举例来讲,A国每生产1吨钢材需要2吨的煤,而同样生产1吨钢材B国只要1吨的煤,那么从GDP的角度讲,假设这就是两国全部的经济事件,那么A国的GDP=1吨钢材+2吨煤,而B国的GDP=1吨钢材+1吨煤。所以A国的GDP是大过B国的,但是很显然A国的生产效率是落后于B国。
另外一个著名的例子,假如美国高速公路上相向而来两辆汽车错身而过则对本年度GDP统计上不会有任何的影响;反而,如果两辆车发生了车祸,则需要出动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并且增加了清理路面的工作,保险金的赔偿以及未来新车的需求,这在GDP上可能会有上百万美元的增加。然而这一事件的本质是一个意外,而不是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发展是一种不断进行的演化过程,伴随着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及观念意识的变化或变革持续的经济成长过程。其基本要素除了包括经济成长所带来的总量产出与收入结构变化外,经济结构的变迁、人民生活品质提高与福利改善、社会政治体制的变化、文化法律的完善,甚至是观念习俗的变化。所以,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就是改善人民生活。
⑵ 家乡经济发展与gdp的关系
经济发展主要是强调各方面的协调发展。经济发展更注重质量方面,而GDP增长比较注重数字方面。GDP的增长是可以走捷径的,比如说地方的重复建设等等。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看似GDP上去了,还解决了部分就业问题,可到头来只不过是资源的浪费。如果GDP增长不看重数字,而是强调实质性的增长,经济发展和GDP增长应该是一样的。
⑶ 未来经济发展应如何对待gdp
改革开放取得了如下主要经济成就:一、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最伟大成就就是快速发展。具体来说,30年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主要是快速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迅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国家先后启动了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和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推动下,国家创新体系,科技基础设施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得到加强。诸如载人飞船成功返回和绕月探测卫星的发射,标志着中国的科技研究的一些高、精、尖领域,已经跨入世界先进行列。二、巩固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0年的改革开放,在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平、正义,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而且初步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格局。各种改革不断深化,国企改革稳步推进。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逐步形成。三、改革开放使中国的农村经济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广大农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广大农村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使得城乡人民的生活差距缩小、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新农村建设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新型农村医疗保险覆盖了广大农民群众,农村经济正快速发展。四、形成了改革开放的新格局。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由初期非均衡的“梯度推进”发展到了比较均衡的“点区辐射”,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格局。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转型,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创立了一种社会主义的新模式,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当年苏联传统社会主义的新模式,它对于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具有重大意义。但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经济发展也存在不少的问题。这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我国经济总量虽然位居世界第二,但人均占有量依旧处于世界较低行列。而且我国经济的发展主要靠投资拉动,近年来我国投资放缓,经济也增长缓慢。由于推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政府行为,缺乏市场机制的内在推动力。经济增长对政府政策性投资的依赖过大,社会投资也明显不足。二、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市场驱动力明显不足。我国依旧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由于近年来劳动力成本上升,出口压力也相应增大。又由于我国出口产品技术含量较低,这也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三、金融贷款总量增速下降,资金供应渠道不畅的问题突出。这造成我国民营企业资金运行困难,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生存困难。四、就业矛盾突出。劳动力成本上升,造成企业招收员工困难。虽然中国人口数量世界第一,但是企业也面临着严重的劳动力不足的情况。这也使了我国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五、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出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因此有必要在现在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就必须转变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的关键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这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是对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的深刻把握。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已经不能仅仅靠GDP数量的增长,而应当纳入到社会这一大系统中去统筹兼顾,要有更为全面、更为辩证的要求,要更深刻、更自觉地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是我国对世界经济发展和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深化、理智和清醒的判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对经济发展指导原则的新发展新跨越。我们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已经认识到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作用,特别是强调了从粗放式经济向集约式经济的转变,为此,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把粗放式经济增长转变为集约式经济增长;把盲目地单纯追求GDP量的扩张转变到更加注重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质量上来;把见物不见人的陈旧理念转变到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切实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新的发展理念上来。我们要实现的是速度和效益的统一,我们要走的是一条既有较高发展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路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不能保证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经过长期探索,现在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必须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发展目标以及由此所决定的发展方式,显然是经济增长方式难以全面涵盖的,也就是说,单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能保证实现科学发展,因而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实现途径。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战略任务,并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指出了我们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这就要求要增强发展的协调性,使国民经济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我国经济必须向结构优化、效率高、消耗低、环境友好方向转变。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使扩大社会主义民主落到实处,从而使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才会进一步深入落实,全社会发展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的成效。基层民主制度会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也会显著增强。也才能有效加强文化建设,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以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实现生态文明的建设,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巩固树立,生态环境质量才会明显改善。也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会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才会进一步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
⑷ 经济发展就是指GDP的增长吗
太片面
GDP是其一重要指标
⑸ GDP和GNP哪个可以更好的反映经济发展,为什么
GDP是一个地区内的总产值,比如中国的GDP包括在中国的外企的产值。所以版GDP衡量的是一个地区的繁荣程度。权
GNP是一个国家的国民的总产值,比如中国的GNP包括在美国的中国公民的产值,但不包括在中国的外国人的产值,所以GNP衡量的是一个国家国民的富裕程度。
90年代之前的经济学教科书把GNP作为基础出发点,但当今的教科书以GDP为主。这个可能是最近一二十年国际贸易与交流的飞速发展造成的。
我以为经济基础还是在于实实在在的生产资料。这玩意是不能随便迁移的,以地区来衡量也即GDP是比较好的,但对于金融以及服务业等是以人为主的产业,GNP则好一些。
⑹ 经济发展(gdp的增长)与国民素质是否有着必要的联系
大多数国家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人只有满足了基本需求才会去追求高级需求,物质富裕后就需要讲究精神文明、富裕。一些国家小国寡民、与世无争(没有让外人抢夺的资源),物质不富裕但精神很文明。
⑺ 经济发展与GDP的关系
GDP是社会生产的货币反映,它或多或少会偏离社会的实质生产。但在自由和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它更接近社会的实质生产。所以我们看到西方的自由市场经济,只要有2%,3%的GDP增长率,人民生活水平就在提高,而中国,要达到9%,甚至10%以上的GDP增长,才能带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一旦GDP增长下降到7%,6%,中国就很可能产生经济危机。
⑻ 是发展生产力还是是发展GDP
指导我国改革开放的错误原则之五:发展经济是发展生产力而不是发展GDP
这是网上流传的关于GDP的寓言故事9:
说两个经济学家在公园散步,看到路边有一坨屎。其中一个经济学家对另一个说:如果你吃了这坨屎我就给你一百万。另一个人把屎吃了,拿到了一百万。然后两人继续往前走,又发现一坨屎。刚才吃屎的经济学家越想越觉得不舒服,于是对另一个说说:如果你吃了这坨屎我就给你一百万。于是刚才那个叫他吃屎的经济学家吃了,也拿到了一百万。之后这个经济学家越想越觉得不对劲,说:我们俩无缘无故的各吃了一坨屎,真窝囊!另外一个想了想,说:不对,我们吃屎的同时还创造了200万的GDP!
也许有人说这种活动应该不计入GDP,但是我们国家当前统计的GDP,有大量这种经济活动。例如,一个美国经济学家用一个小事例告诉大家我们统计的GDP是什么东西:比方,驾车出行,不幸出了车祸。人受伤要看医生,要花医疗费,车坏了要修理,要花修理费。修理店,医院的收入增加了。于是,GDP也跟着增加了。而实际上,却是人力、物力的消耗。这则寓言故事说明GDP并不反映经济发展。
发展经济,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是邓小平搞改革开放的目的,也是最近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阐述的改革开放目的。只不过这些年来,被精英们给忽悠成了GDP。地方政府以发展GDP为唯一考核标准,带来了严重问题。
GDP即英文gross domestic proct的缩写,也就是国内生产总值。通常对GDP的定义为: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值。GDP代表了中国境内的产值,但是,它并一定代表其中创造的财富都是中国人的。外国投资的工厂,其产品虽然是中国人创造的,所有权却不属于中国人。显然用GDP是不能代表中国人民财富的积累,从而也不能代表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国内外诸多学者讨论了使用GDP代表国家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最重要的是建立和改进产品生产系统的能力。发展经济的目的之一是生产足够的人民生活所需要的产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物质资料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然而,人民对未来却越来越担心。人民担心金融大额会卷走中国人民的财富,人民币升值担心,贬值也担心,担心石油短缺,担心粮食短缺,担心付不起教育费用,担心付不起住房。一个很重要原因,是我们的经济基础已经不完全是中国人控制了。我们的生产能力不完全是中国人建立的,我们离开了外国人的工厂,我们的经济就会出现问题,我们的生活水平就会下降。因此,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还要考察我们建设、运行和改善产品生产系统的能力。只有具备建设和运行产品生产系统的能力,我们才能建立独立自主的经济系统,经济发展才能不受外界控制;只有具备改善产品生产系统的能力,才能改进生产系统的效率,从而有更多的闲暇时间享受生活;有更多的时间发展新产品,满足人们的新需求;有更多时间解决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如石油短缺问题。高生产效率,才能用更少的劳动获得更多的产品,从而增强国际竞争力,通过外贸交易获得国内缺少的原料,如石油等。因此,发展生产力,更重要的是建立和改进产品生产系统的能力。
日本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具体体现就是日本的生产产品的效率高。1962年,每一个日本工人大约可以生产钢铁 100吨,英国工人为400吨,但到了1974年,日本在钢铁方面的生产效率是英国的2到3倍。1976年,在日本滚珠轴承工厂里,一个工人的标准生产量大约是英国主要制造商RHP的工人的2.5倍。
与日本相比,我国的劳动生产率非常低,以汽车行业为例,按每个职工每年生产的汽车数量计算,1990年劳动生产率仅为0.35辆,1998年劳动生产率提高到了0.83辆。从企业个体角度来比较,1996年我国几个较大的汽车企业人均年产量为3辆左右,而同期日本的11个汽车公司这一指标为39.9辆/人。1998年上汽集团每人年均生产3.67辆,一汽集团为2.57辆,天汽集团为2.67辆。从这些数字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汽车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与日本的巨大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逐渐将目标从发展生产力转向了发展GDP,从而采用了很多错误方法,主要包括努力扩大出口,从而增加GDP,导致外贸顺差不断扩大,使我们的财富损失严重;吸引外资投资,增加生产能力,从而增加GDP,但在外资控制的工厂,我们创造的财富不属于我们,我们事实上引来外资使我们的劳动成为为他人作嫁衣,从而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损害严重;为了吸引外来投资,我们还放弃独立自主的经济发展原则,结果使我国的经济系统受外界制约严重,如此下去,我们的核心产业被国外控制越来越严重,被敌对势力引向崩溃的可能性也越来越此外,压低劳动者工资,降低产品成本,促进出口,却抑制了内需,使外贸顺差不断扩大,财富损失不断加大,严重妨害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再也不能将发展目标订在GDP上,必须将发展经济的目的转到发展生产力上。发展生产力,不仅包括产品生产量的扩大,更重要的是提高建立和改进产品生产系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