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形容经济发展快的成语

形容经济发展快的成语

发布时间:2020-11-27 03:19:53

①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

十二生肖成语杀鸡儆猴、龙腾虎跃、生龙活虎、鸡犬不宁、虎头蛇尾
偷鸡摸狗、猪狗不如、兔死狗烹、鼠目寸光、胆小如鼠
九牛一毛、兔死狐悲、老马识途、亡羊补牢、顺手牵羊
历史故事:
三顾茅庐、闻鸡起舞、背水一战、四面楚歌、负荆请罪
完璧归赵、卧薪尝胆、草木皆兵、破釜沉舟、纸上谈兵

神话故事:精卫填海、开天辟地、火眼金睛、腾云驾雾、牛郎织女
寓言故事:
守株待兔、自相矛盾、亡羊补牢、掩耳盗铃、画龙点睛
画蛇添足、叶公好龙、刻舟求剑、狐假虎威、滥竽充数
描写山水:山明水秀、山清水秀、山水相连、湖光山色
描写一年四季景色的成语
描写春景:鸟语花香、姹紫嫣红、万紫千红、莺歌燕舞、草长莺飞
蜂飞蝶舞、桃红柳绿、繁花似锦
描写夏景:骄阳似火、烈日炎炎、烈日当空、盛夏酷暑、挥汗如雨
描写秋景:硕果累累、秋色宜人、秋高气爽、秋风送爽、五谷丰登
秋雨潇潇
描写冬景:冰天雪地、寒冬腊月、雪海冰地、滴水成冰、天寒地冻
描写天气的成语
天气:急风暴雨、乌云密布、阳光明媚、暴风骤雨
描写春天的成语
春天
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春回大地 春暖花开 春意盎然 春意正浓 风和日丽 春花烂漫
春天的景色
鸟语花香 百鸟鸣春百花齐放 莺歌燕舞
描写夏天的成语夏天的热
赤日炎炎烈日炎炎骄阳似火 挥汗如雨 大汗淋漓
夏天的景色
鸟语蝉鸣 万木葱茏枝繁叶茂 莲叶满池

描写秋天的成语
秋天
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秋风送爽 秋菊怒放 秋菊傲骨 秋色迷人 秋色宜人 金桂飘香
秋天的景色
果实累累 北雁南飞满山红叶 五谷丰登 芦花飘扬
描写冬天的成语
冬天
天寒地冻北风呼啸滴水成冰 寒冬腊月 瑞雪纷飞 冰天雪地
冬天的景色
冰封雪盖 漫天飞雪白雪皑皑 冰封大地 冰天雪地
含有“笑”:
哄堂大笑、捧腹大笑、破涕为笑、眉开眼笑、嫣然一笑
喜笑颜开、胁肩谄笑、笑容可掬、笑里藏刀、笑逐颜开
描写人的神态、动作、神情专注的成语
神态:愁眉苦脸、眉开眼笑、笑逐颜开
动作:手舞足蹈、昂首阔步、张牙舞爪
神情专注:全神贯注、专心致志、目不转睛、聚精会神
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
神采奕奕眉飞色舞昂首挺胸 惊慌失措 漫不经心 垂头丧气 没精打采 愁眉苦脸
大惊失色 炯炯有神
描写人物品质的成语
奋不顾身舍己为人坚强不屈 赤胆忠心 不屈不挠 忠贞不渝 誓死不二
威武不屈 舍死忘生肝胆相照 克己奉公 一丝不苟 两袖清风见礼忘义
永垂不朽 顶天立地豁达大度 兢兢业业 卖国求荣 恬不知耻 贪生怕死
厚颜无耻
人物品质\情谊深厚\情况危急的成语
人物品质:坚强不屈、助人为乐
情谊深厚:深情厚谊、情深意重
情况危急:迫在眉睫、十万火急
写事物多的成语
人车多:车水马龙、络绎不绝
数量多:成千上万、不计其数人数多:人山人海、摩肩接踵
商品多: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形容树木:枝繁叶茂、参天大树、树大根深、枯枝败叶
形容水势
波澜壮阔、波翻浪涌、惊涛骇浪、浊浪排空、汹涌澎湃
风平浪静、碧波万里、波光粼粼、水平如镜、波澜起伏
形容建筑:鳞次栉比、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古色古香、金壁辉煌
形容精神:神采奕奕、神采飞扬、意气风发、精神抖擞、容光焕发
形容外貌:
慈眉善目、眉清目秀、贼眉鼠眼、大腹便便、虎背熊腰骨瘦如柴
形容品质:
助人为乐、舍己为人、视死如归、见义勇为、铁面无私
大公无私、两袖清风、仗义执言、扶危济困、执法如山
形容高兴:
眉开眼笑、兴高采烈、心花怒放、喜上眉梢、喜出望外
欢天喜地、欣喜若狂、手舞足蹈、喜气洋洋
形容生气:
暴跳如雷、火冒三丈、怒气冲冲、勃然大怒、怒不可遏 怒火中烧、怒发冲冠
形容悲伤:
痛不欲生、呼天抢地、泣不成声、心如刀绞、悲痛欲绝 \悲愤交加、泪如雨下
形容害怕:忐忑不安、提心吊胆、面如土色、心惊胆战、心惊肉跳
情况危急:迫在眉睫、千钧一发、危在旦夕、燃眉之急
形容名声:举世闻名、驰名中外、名震天下、享誉世界、誉满全球
学习刻苦:
废寝忘食、悬梁刺股、凿壁借光、囊萤映雪、通宵达旦
夜以继日、孜孜不倦
形容学问:博古通今、满腹经纶、博学多才、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才华横溢、学贯中西

形容专心:专心致志、目不转睛、聚精会神、全神贯注
形容毅力: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绳锯木断、滴水穿石形容雨大:滂沱大雨、倾盆大雨、大雨如注、暴风骤雨形容人多:人山人海、车水马龙、万人空巷、座无虚席、水泄不通
济济一堂、门庭若市、比肩接踵、熙熙攘攘、项背相望形容说话:吞吞吐吐、支支吾吾、口若悬河、妙语连珠、夸夸其谈
信口开河、胡言乱语、侃侃而谈、谈笑风生、闪烁其辞

含有比喻成分的成语含有比喻成分的成语
观者如云挥金如土铁证如山 爱财如命 稳如泰山 门庭若市 骨瘦如柴冷若冰霜
如雷贯耳 守口如瓶浩如烟海 高手如林含有夸张成分的成语怒发冲冠一目十行一日千里一字千金 百发百中 一日三秋 不毛之地 不计其数
胆大包天 寸步难行一步登天 千钧一发

② 夏商周重要事件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汉语拼音:xià,五笔笔划:DHT,英语:summer
[编辑本段]释义
①:四季中的第二季,也是天气最热的季节:夏天|夏季|夏装|夏令营。
②:朝代名,夏朝,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相传由禹所建。
③:指中国:华夏。
④:指今日姓氏。
[编辑本段]夏名
金文1、(会意。据小篆字形,从页,从臼,从攵。页,人头。臼,两手,攵,两足。合起来象人形。本义:古代汉民族自称)
2、同本义。也称华夏、诸夏
夏,中国之人也。――《说文》。朱骏声曰:“就全地言之,中国在西北一小隅。故陈公子少西字夏,郑公孙夏字西。”
小篆3、泛指中国
蛮夷猾夏。――《书·舜典》。孔传:“夏,华夏。”
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公羊传·成公十五年》。注:“诸夏外土诸侯也。谓之夏者,大总下上言之辞也。”
此之谓夏声。――《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服注:“与诸夏同风。”
东夏之命。――《吕氏春秋·察今》。
楷体4、在古文里,夏、暇两字相通。“夏、暇——《尚书·多方》:‘天唯五年,须暇之子孙。’暇即‘夏’字。联系上下文意谓:天既降丧于殷,以夏后氏,大有功德于民,故以五年,须待夏后氏之子孙,冀其克念作圣,而作民主也。《诗经·皇矣》郑注:引此经,正作须‘夏’之子孙。《尚书》以‘殷’代‘夏’。按《毛诗古音考》卷三,暇字音甫,夏字音虎,虎、甫一音之转,故夏、暇可以通假。”(引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
5、 又如:夏礼(夏代的礼法);夏书(记载夏代史事的书);夏甲(夏朝君主孔甲)。
6、古代波斯的巴克特利亚人建立的国名 [Bactria]。如:夏国;大夏
7、 通“厦”。大屋 [big house]
[编辑本段]夏的成语和熟语
烈日炎炎——形容夏天阳光强烈。也可称“赤日炎炎”。例:“烈日炎炎似火烧”。
夏日炎炎——夏天阳光强烈,十分炎热。
骄阳如火——像火一样的阳光。形容天气非常热。亦作 骄阳似火
皎阳似火——皎:白而亮。太阳像火一样燃烧。多形容夏日的炎热。
赫赫炎炎——形容炎热炽盛的样子。
炎炎夏日——非常炎热的夏天。如:炎炎夏日海滩上到处都是戏水的人潮。
炎阳炙人——炙:烤。指炎热的太阳照射在身上,好像烤火一般热。形容非常酷热。
烈日当空——炎热的太阳高挂天空。形容天气酷热。近义 火伞高张
狂风烈日——强风猛烈而酷热的天气。如:古代骆驼商队行经戈壁,常需忍受狂风烈日的恶劣天候。
火伞高张——比喻烈日当空。如:夏日炎炎,火伞高张。近义 烈日当空
吴牛喘月——《太平御览》卷四引《风俗通》:“吴牛望见月则喘,使(彼)之苦于日,见月怖喘矣。”吴牛:指产于江淮间的水牛。意思是,吴地炎热的时候较长,水牛怕热,见月亮以为是太阳,就害怕得不断喘气。后比喻因疑心而害怕。也用以形容天气酷热。唐·李白《丁都护歌》: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流金铄石——铄、流:熔化。形容天气酷热,好象金石都要熔化。《楚辞·招魂》:“十日代出,流金铄石些。”亦作 铄石流金 烁石流金 烁玉流金 例:“炎炎火日当天,烁石流金之际,只得赶早凉而行。”(《水浒》二十七回)
五黄六月——指农历五、六月间天气最炎热的时候。
浮瓜沉李——三国·魏·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冰。”后以“浮瓜沉李”比喻夏日的一种生活景象。浮沉於水中的瓜、李,是夏天清凉可口的食物。亦作 浮瓜避暑 沉李浮瓜。
浮瓜避暑——暑日消暑的乐事。见“浮瓜沉李”。
绿树成荫——树木枝叶茂密,遮住了阳光。正是盛夏季节。
热不可耐——形容非常热,令人不可忍受。
椅席炙手——椅子、席子摸着烫手,形容天气炎热。
【描写夏天的成语和熟语】
暑气熏蒸 赤日炎炎 烈日炎炎 烈日杲杲 烈日中天 炎阳似火 骄阳似火
火日炙人 火轮高吐 火云如烧 海天云蒸 夏日可畏 夏阳酷暑 夏山如碧
夏树苍翠 夏水汤汤 沉李浮瓜 赫赫炎炎 热气腾腾 铄石流金 烁石流金
流金铁石 燋金铁石 焦金流石 燋金流石 吴牛喘月长天当日 赤时当空
炎天暑月 暑气蒸人 汗流浃背 浑身出汗 汗流浃背 汗流洽背 遍体生津
流汗浃背 挥汗如雨 挥汗成雨 汗如雨下 汗出如浆 汗流如注 满头大汗
大汗淋漓旱威为虐 赤地千里 田地龟裂 寸草不生 颗粒无收 禾苗干枯
禾苗枯槁 野田禾苗半枯焦
【含有“夏”字的成语】
春风夏雨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春诵夏弦 冬寒抱冰,夏热握火
冬裘夏葛 冬日夏云 冬扇夏炉 冬温夏凊 冬温夏清 冬箑夏裘
广夏细旃 秋行夏令 随车夏雨 三冬二夏 霜凋夏绿 商彝夏鼎
无冬历夏 五冬六夏 无冬无夏 无间冬夏 夏虫疑冰 夏虫不可以语冰
夏虫语冰 夏虫朝菌 夏鼎商彝 夏炉冬扇 夏日可畏 夏五郭公
夏雨雨人 用夏变夷 子夏悬鹑
[编辑本段]夏朝
夏朝 (约公元前 2070至约公元前 1600年)
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七世纪,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时期。标志着中国若干万年的原始社会基本结束,数千年的阶级社会从此开始,它的诞生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夏朝总共传了十四代,十七个王,延续近五百年。(夏朝的世系年代无定说,此为一家之说)
夏禹治水有功,被禅位为天子,成为夏王朝的建立者。禹即位后,都于阳翟(音「敌」,今河南禹州市),又曾都安邑(今山西安逸)或平阳。他一再会合诸侯,并将中国分为九州(历来说法不一,有禹贡九州、尔雅九州、周礼九州等分别。一般乃指周礼九州,为扬、荆、豫、青、兖、雍、幽、冀、并),定贡赋的制度。
九黎,三苗的侵扰,是远古时代的严重边患。「少昊」、「颛顼」的时候,黎、苗等作乱,尧、舜曾征讨,至大禹时代才将之平服。从此,长江中游平定,黎、苗不再北侵。这是远古对抗南方部族的一长期的艰苦战争。
禹既治平水患,又征服黎苗,功业甚大,因此得到「大禹」的尊称。大禹死后,他的儿子破坏禅让的传统,自立为王,恢复了黄帝王朝初期父子相传的古老制度。从此,王位的传子不传贤,实行世袭制度,开始了古人所说的「家天下」。这是一种政治上的进步。夏启
夏启即位后,很能继承大禹的事业,可惜死后,他的儿子「太康」无能,被一位诸侯首领、传说中「嫦娥」的丈夫「后羿」所逐。太康死后后羿立太康的之弟「仲康」为夏王,但实权操纵在后羿之手。仲康死后,其子「相」立,后羿被他的臣子「寒浞(音「浊」zhuoˊ)」所杀,又杀「相」自立。当「相」被杀时「相」的王后「缗(音「民」minˊ)」正在怀孕,逃奔到「有仍」(今山东济零县),生「少康」。「少康」长大后,就收聚夏的残存势力,灭掉「寒浞」,光复夏王朝。史称「少康中兴」。少康之子「杼(音「注」zhuˋ)在位时拥有一支比较强大的武装,彻底肃清了「寒浞」的势力,并征伐东夷,使夏王朝发展到了鼎盛。其后的五代六王,社会比较安定,经济持续发展。夏王朝的统治,东至东海、西连西河、北及燕山,南逾江淮。当时已经能冶炼较好的青铜,生产了不少的青铜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商品交换也有所发展。有了比较进步的阴阳合历和干支记日的方法。第十五代夏王「孔甲」,好方术鬼神、淫乱,引起诸侯的反叛,夏王朝逐渐衰败。「孔甲」再三传到「履癸」(夏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不务修德,奢侈无度,杀人无数,四处用兵,劳民伤财,以致民众反抗,诸侯叛离,终于被「商汤」所灭。
由于流传至今有关夏代的史料十分匮乏,所以历史上是否有夏代存在,曾被许多人怀疑。但是《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的夏代世系与该书《殷本纪》中记的商代世系一样明确,商代世系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得到证实,因此《史记·夏本纪》中所记的夏代世系被多数学者认为是可信的。
可参阅http://www.greatchinese.net/emperors/xiachao.htm
[编辑本段]历史上的夏政权

大夏(公元406年-公元431年)

大夏国是十六国时期在鄂尔多斯内陆建立的一个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割据政权。公元407年,郝连勃勃仿照中原王朝政制,设立百官,建立大夏国,并在河套南端建立都城,名曰“统万”(今乌审旗南靖边县北白城子)。自建国至公元431年为北魏所灭,立国凡25年。其最强盛时期,疆域“南阻秦岭,东戍蒲津,西收秦陇,北薄于河”(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大致包括今陕西渭水以北、河套地区、山西南部及甘肃东部,河套地区是其统治的中心。公元431年正月,赫连定攻灭西秦,同年六月胁迫西秦民众十余万人,至今甘肃临夏西北黄河南岸,正欲渡河时,遭遇吐谷浑首领慕璝率领的十万骑兵袭击,赫连定被俘,大夏灭亡。夏自赫连勃勃称帝至赫连定被俘,历二代三王共25年。

夏(公元618年-公元621年)

夏国是隋末唐初农民起义军领袖窦建德所建政权。公元618年,窦建德便听从了孔德绍之言,建国号为夏,改元五凤,自称夏王。窦建德的生活非常简朴,因为他不不喜欢吃肉,常食菜蔬、脱粟之饭。其妻曹氏的穿着也同样简朴,手下的婢妾才也只有十几人。攻克聊城后俘获的宫女多达千人,并且都有姿色,但窦建德将宫女全部释放。对隋朝的文武和万余人“骁果”也都听其自去。同时对有才能的官吏窦建德对此加以任用:以隋黄门侍郎裴矩为左仆射,掌选举,裴矩替窦建德“创定朝仪,权设法律,建德大悦,每咨访焉”《旧唐书·裴矩传》,对夏政权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公元621年,窦建德奉传国等八玺降唐。窦建德所建夏国,也就此灭亡。七月十一日,窦建德于长安遇害,时年49岁。

西夏(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

西夏(公元1038年至1227年)是指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于公元1038年至1227年间在中国西部建立的一个封建政权。拓拔思恭占据夏州(今 陕北地区的横山县),建国时便以夏州得名,称“大夏”。公元1038年10月11日,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其统治范围大致在今宁夏,甘肃,新疆、青海、内蒙古以及陕西的部分地区,其疆域方圆数千里,东尽黄河,西至玉门,南界萧关(今宁夏同心南),北控大漠,幅员辽阔。1225年成吉思汗西征得胜后又开始对西夏的进攻。1226年李德旺病死,他的侄子李睍被推为皇帝。1227年李睍投降蒙古。成吉思汗此时已死,但密不发丧,以免西夏反悔。李睍投降后按照成吉思汗遗嘱被杀,党项族也被灭族。西夏灭亡。

东夏(公元1217年-公元1283年)

东夏(公元1217年-公元1283年)又称“大真国”、“东真国”。金末,辽东宣抚使蒲鲜万奴叛金后建立的地方政权。蒲鲜万奴于1215年(金宣宗贞佑三年)建都于南京(今吉林省龙井市郊城子山山城;另一说双城子,即今俄罗斯乌苏里斯克),自称天王,建元天泰,国号大真。其疆域东到日本海,西北至松花江与嫩江汇合的大曲折处,北至松花江北岸,南达今朝鲜咸兴一带,包括金朝的耶懒、合懒、恤品、胡里改诸路。东夏国将其统治区域划为三路,即海兰江流域的南京路,绥芬河流域的恤品路,牡丹江流域的开元路,在基层沿袭金朝军政合一的猛安谋克制,在各地建立猛安、谋克统辖地方。典章制度与金朝基本相同。史称东夏政权。由于蒙古军队与金朝在辽海地区对峙,给东夏国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使之得以延续存在18年。1233年(金天兴二年)为蒙古军所灭。

大夏(公元1363年-公元1371年)

元末,反元红巾军分为东西两系,明玉珍属于西系。明玉珍1352年入红巾军,被徐寿辉任命为统军元帅,后升统兵都元帅。1357年奉命西征,首定夔、万,进兵重庆,拜陇蜀四川行省参政。1360年,明玉珍在重庆自称为陇蜀王,相继平定川东诸州县并克汉中兴元,击败元兵。1363年,明玉珍在重庆称帝,国号大夏,改元天统。明玉珍的大夏国设立六卿,任命百官,开科取士。分四川为八道,下设府、州、县三级。废除元朝的一切徭役,十一而税,对四川的安定和生产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1366年,明玉珍病逝,其子明升年幼继位。1371年,朱元璋派兵取蜀,明升奉表降,夏亡,四川归明朝统治。
[编辑本段]姓氏
【夏】 XIA
一、姓氏源流
1、出自姒姓。
相传帝尧时,鲧的妻子有莘氏女志因梦里吃了薏苡而生禹,故帝尧便赐禹以姒为姓。后来,禹治理了水患,指导百姓兴修沟渠,发展农业,还领兵平定了三苗之乱,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为了表彰他的丰功伟绩,舜封他于夏(今河南登封县东),后来还把帝位传给了他。夏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立国400多年,共传13代,16王。后因夏帝桀暴虐无道而被商汤推翻,夏王族便以国为氏,称为夏氏。
2、出自妫姓。 以王父字为氏。西周初年,武王追封帝舜之后妫满于陈,建立陈国,建都宛丘,以奉帝舜之宗祀。史称胡公满、陈胡公。春秋时,传至第16位君主陈宣公杵臼时,有庶子名子西,字子夏。其孙征舒以王父(祖父)之字为氏,称为夏征舒,其后遂有夏氏。
3、改赐姓或其他。
台湾土著哈也湾氏改姓夏;明时元人齐噜台被赐名夏贵;土家、蒙古、回、满等族有夏姓。
4、得姓始祖:夏启。
相传帝禹死后,其子启打破禅让制而即位。夏立国四百年,共传十三代,十六王,末帝夏桀暴虐无道,国人怨恨,而此时黄帝子姓后裔商汤却因仁德,深受拥戴。公元前十六世纪,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夏王族便以国为氏,称为夏姓。夏启因开国君主之位,而被奉为夏姓得姓始祖。
[编辑本段]夏季与夏至
天文学上以夏至(6月22日前后)中国古籍上:多用立夏(6月5日前后)、气候统计上:以阳历6月、7月、8月份为夏季,候温法:1934年中国学者张宝坤结合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提出了另一种分季方法。他以候平均气温大于22℃为夏季
夏季从气候上讲,是当地气温最高的一个季节。从天文上讲,夏半年,太阳直射点位于当地所在的南北半球。北半球的夏至,太阳直射点北回归线上。
入夏民俗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轮回,转眼又要到炎热的夏季了。
夏,有诸多的别称。我国最早的词义专著《尔雅》中,称夏为“朱明”、“长赢”、“九夏”、“昊天”等。《汉书·礼乐志》有“朱明盛长,敷与万物”句;东晋的陶渊明《荣木》诗序有“日月推迁,已夏九夏”之句;明人高攀龙在《夏日闲居诗》“长夏此静坐,终日无一言”中把夏称为“长夏”。这长夏即指农历四五六月份的初夏、仲夏和季夏。古人把夏季最热的伏天称为“盛夏”,暑伏天时酷热难耐,人们盼着快点度过,故又有“消夏”、“消暑”之俗称。在汉代淮南王刘安制定出的24个节气中,夏季有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令。其中立夏,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这一天太阳到达黄经45度,古人以此作为夏季开始的标志。
农耕有三夏说,即夏收、夏种、夏管。《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立夏后是农忙季节,是农作物进入生长旺季、早稻大面积栽插的关键时期,农谚有:“立夏三朝遍地锄”之语,并以立夏日的阴晴风雨占卜一年的丰歉,这时的雨水、雨量、风向与收成关系极密切。农谚就有“立夏东风雨涟涟”、“雷打立夏,三天来一下(指多雨)”、“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立夏不下,旱到麦罢”之说。所以自古以来,先民们都把立夏当作一个很重要的日子,立夏日形成为民间传统节日,有立夏节之称。可以说,夏是秋的坐骑,驮着变幻的云,急骤的雨,似火的骄阳,驮着生长、成熟、收获走在春与秋的征程上……
立夏节,自古在皇宫及民间有很多礼俗、习俗和食俗。据《岁时佳节记趣》载:自先秦时起,各代帝王在立夏这天时,天子都要亲率文武百官、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迎夏于南郊,举行庄严隆重的祭炎帝、祝融(传说的农作物祖师爷和火神)的仪式。届时,为表达渴望五谷丰登的祈望,君臣一律身着朱色礼服,佩戴朱色玉饰,乘坐赤色马匹车子前往祭祀。
“岂无九重居,广厦帘垂湘。冰盘与雪簟,激滟翻寒光。展转(辗转)苦热烦,心在黔黎旁。”清乾隆帝这首诗,较形象地描述了几百年前北京皇宫内外度夏的情景和一些民俗。那么在没有空调、电扇、冰箱这些现代化电器的年代里,人们是怎样度热夏抵御溽暑的呢?入夏后又有哪些民俗呢?
搭凉棚挂竹帘糊冷布,是老北京入夏后的一个民俗。在《北京风俗杂咏》的《都门杂咏》一诗曰:“绿槐荫院柳绵空,官宅民宅约略同。尽揭疏棂糊冷布,更围高屋搭凉棚。”这首诗说的,正是旧京皇宫、大宅门、四合院及大杂院里的民俗。
旧京时皇宫、大宅门里的宫殿及住房都宽阔高大,房子的门窗前都有很宽的走廊或凸前的房檐,那时的建筑规制,是“檐步五举,飞椽三五举;柱高一丈,平出檐三尺,再加拽架。”这样的建筑,运用了冬夏季日影的角度,使得房间内冬暖夏凉。入夏后,皇宫、大宅门、四合院房屋的门上都挂着湘帘、竹帘,将窗户拆掉或用棍支起来,大杂院房子的窗户则用很稀疏的纱布——俗称冷布,糊在窗框上并用纸和小木棍做成卷窗,这些习俗都为了通气纳风并可防蚊蝇。在皇宫、大宅门和四合院,还从农历四月起要在各宫殿上及庭院内搭罩上用布或苇席子搭制的凉棚,这些凉棚由专业的棚铺负责搭盖,一般在夏伏天后拆除。这凉棚既可遮挡阳光对房屋庭院的暴晒,又是供家人在院中乘凉和孩童夏日游耍之场地。
另外,两千多年前的周代时便有贮水抵御溽暑之法。
《周礼·天宫》中有:“鉴如瓶,大口,以盛水,置食其中,以避瘟气”的记载。在湖北的曾侯乙陵墓中,考古学者发掘出的青铜器中就有一个带夹层的冰酒的方形壶。唐宋代后,皇帝还有举行冷宴和赐冰给大臣的礼俗,明人刘侗的《帝京景物略》中就有“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的记载。清《燕京岁时记》也有“京师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各衙门例有赐冰,届时由工部颁给冰票,自行领取,多寡不同,各有等差”的记载。
古时用的冰是天然冰,要先藏冰。自古以来各皇朝都建有“凌阴”——藏冰井、藏冰库。《诗经》载“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二之日、三之日即相当于农历十二月,凿冰之声咚咚,正月时藏冰于冰库。据《元和县志》载,“古时姑苏葑门外曾有座大冰库,内设窖24座,以按二十四节气。每遇严寒,戽水蓄于荡田,冰既坚,贮之于窖,盛夏需以护鱼鲜,并以涤暑。”
明清时的老北京,就在什刹海等地建有雪池冰窖等以贮冰,宫内并设有管冰事的官员,谓之“凌人”,专管斩冰藏冰用冰等事宜。清代时的冰窖分为官窖、府窖(八大帽子王府自己的冰窖)和民窖。民国初时一些官府冰窖也由商家经营,从此天然冰向民间四合院、医院、饭庄、冷饮店供应,用于
抵御暑热。同时,街市上也出现了冷饮食品。
冷饮,古称冰食,约起源于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春秋末期时冰的用途已更广泛,诸侯喜爱在宴席上饮用冰镇米酒,在《楚辞》中就有赞赏冰镇的糯米酒,喝起来既醇香又清凉的记述,可见当时冷饮已流行,制作水平也很高。唐宋时,“冰食”品种更日益丰富,已有雪泡梅花酒、凉水荔枝膏、冰镇珍珠汁、冰调雪藕丝等品种。宋代时冰食更丰富,据古籍载,宋皇帝徽宗即因炎夏贪吃冰食,吃伤了脾胃,久治方愈。元代时,宫廷内已有冰酪等美味冰食。相传清末代皇帝溥仪酷爱吃西餐,他每餐都必食冰淇淋。
清末民国时老北京街市上已有很多冷食店,已有雪花酪、刨冰、酸梅汤、汽水等物美价廉的消夏冰食向市民出售。“京都夏日,宴客之筵必有四冰果,以冰拌食,凉沁心脾。”据《燕京岁时记》载:“那时的四大冰食佳品,一是酸梅汤,二是西瓜汁,三是杏仁豆腐,四是什锦盘,均以冰镇之。”
旧京时什刹海荷花市场是最大的冰食市场,什刹海会贤堂饭庄的什锦冰盘则闻名京城。“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诗人杨万里的诗,正咏出夏日里御热溽暑喜用冰的情景。
早先在立夏这一天,要在户外悬秤于大树下,为小孩及老人称量体重,以检验一年来身体是壮实了还是消瘦了,俗称“验一年肥瘠”。而妇女们则将秤悬于屋梁,以称量“品肥论瘦”,并相互嘻哈逗趣,似闺中嬉戏。蔡云的《吴觎》有诗曰:“风开绣阁扬罗衣,认是秋千戏却非。为挂量才上官秤,评量燕瘦与环肥。”
称人之习俗相传起源于三国时期,传说刘备死后,诸葛亮把刘备之子阿斗交给赵子龙送往江东,拜托阿斗的后妈孙夫人好好扶养,那一天正是立夏日。孙夫人当着赵子龙的面用秤给阿斗称了体重,并待来年立夏时再称,看增加体重多少。这称人之法后来传入民间成为立夏称人之习俗。
斗蛋与疰夏绳,则是两种立夏日孩童们的习俗。
每当立夏日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将一些鸡蛋、鸭蛋或鹅蛋煮熟,在冷水里浸泡后,将蛋套上已编织好的丝网袋,挂于孩子们的脖颈上。四邻的孩童们三五成群欢聚在一起进行斗蛋游戏。蛋分两端,尖者为头圆者为尾。斗蛋时蛋头斗蛋头,蛋尾击蛋尾,一个一个地斗下去,破者认输,最后分出高低,蛋头不破者为第一,称为大王,蛋尾不破者为第二,称为二王或小王,这种比试称为斗蛋。另外,相传瘟神嗜睡,直至立夏日方醒,醒来就散布瘟疫,孩童受害最甚。女娲闻之与瘟神辩理,瘟神无奈,应允凡立夏日孩童胸挂者一律不加伤害,这即是孩童挂蛋的由来。
疰,中医指发于夏令的身倦肢软、食欲不振等症状。旧时用五色丝线于立夏日系于孩童的手腕等处,说这样即能消灾祈福不得疰夏病,这缠系的丝线人们称为“疰夏绳”,亦称为“长命缕”。
立夏日旧时跟其它很多节令一样,亦有很多食俗,如立夏当天要喝“立夏粥”,吃“立夏饭”、“立夏狗”、“立夏蛋”,喝“立夏茶”以及立夏时尝鲜、尝新等食俗。
老北京农村在立夏这天,要喝立夏粥。即在村中庙宇戏台前,或树林草地空旷处,挖坑坐锅点火起灶。由村中长者挨家挨户取来各种米和豆,用这百家米豆熬煮成粥,然后全村老少携碗筷来索一碗立夏粥。同时村里男女演出“社火”节目,届时喝粥声、歌舞声,欢声笑语热闹异常。一起喝立夏粥,既象征全村人和谐亲情,也是为保一夏天老老少少平安、无灾无病。
旧时有一首打油诗曰:“一碗立夏粥,终身不发愁;入肚安五脏,百年病全丢。”这种喝粥确是一种安五脏、应时宜人、有利健康之俗。古今人们都视“粥”为养生佳品,古时曾有“家贫食粥,荒年账饥食粥,养生食粥”之说。
吃粥正值春耕农作劳累后,是对人体最佳的滋补营养品。在民间还有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拌和白粳米或糯米煮成的五色饭,或用蚕豆、腊肉、春笋、糯米煮成的蚕豆饭,民间俗称“立夏饭”,也有用糯米粉捏成蒸熟的“立夏狗”,说小孩吃后像狗一样强壮,不得疰夏病。
入夏后,人们有用一些早熟的蔬果尝鲜、尝新之俗。
民间在立夏有“尝三鲜”之说,即蚕豆、苋菜、黄瓜的“地三鲜”,樱桃、枇杷、杏子的“树三鲜”,海蛳、河豚、黄鱼的“水三鲜”。还有“立夏得食李,能令颜色美”、立夏吃桑葚樱桃等食俗。
在老北京入夏后四五月开始,胡同里就会有很多来自郊县的农民挑着挑儿,出售早熟的蒜苗、黄瓜、香椿、豌豆、蚕豆、韭菜等青菜。亦有高声吆喝“杏儿果蜜哟”、“红樱桃来大桑葚儿哟”、“江米藕”、“大黄鱼哟”等卖水果海产品的。家庭主妇、孩子们从四合院听到吆喝声,纷纷走出购买,都只为了一个尝鲜尝新。
北京的桑葚儿、樱桃,清代时曾被奉为皇家贡品。桑葚产于地处永定河畔的大兴县,因土质等种植的优越条件,旧时黑白红各色桑葚产量很高。樱桃产地则在门头沟的樱桃沟村,有300多年的种植历史,至今仍有占地一千亩种植樱桃。桑葚味道甘甜,樱桃色艳酸甜,曾是皇宫中及平民百姓喜食的营养水果。
入夏后北京之热与日俱增,也正是柳绿花红百花绽放之时。元明清时皇族们要到西山的皇家园林避暑,文人墨客也爱到古寺中乘凉,如纪晓岚、曹雪芹,就都去过什刹海寺

③ 形容经济发展变化快的成语或俗语

一日千里;日新月异;

④ 形容经济发展快成语有哪些

形容经济发展快的成语有:一日千里,瞬息万变,日新月异,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⑤ 求城市经济发展快的成语或词组

欣欣向荣,日新月异

天翻地覆 刮目相看

⑥ 一字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一字开头的成语有:一心一意、一蹴而就、一目十行、一刀两断、一劳永逸、一以贯之、一帆风顺、一年半载、一笔勾销、一字之师、一笑千金、一日三秋等等。
1、一心一意
拼音:yī xīn yī yì。
释义:形容做事专心一意,一门心思的只做一件事。
用法:联合式;作定语、状语。
出处:裴松之注引《杜氏新书》:“故推齐心,任一意,直而行之耳。”
白话释义:裴松之注引《杜氏新书》:“所以推行同心、齐心,直截地这样做而已。”
例句:他多年来钻研甲骨文,一心一意,颇有创建。
2、一蹴而就
拼音:yī cù ér jiù。
释义:解释:蹴:踏;就:成功。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
出处:宋·苏洵《上田枢密书》:“天下之学者,孰不欲一蹴而造圣人之域。”
白话释义:宋·苏洵《上田枢密书》:“普天下求学的人,谁不想一下子就达到圣人的领域。”
例句:他们认为胜利不能一蹴而得,必须用持久战。
3、一目十行
拼音:yī mù shí háng。
释义:一眼能看十行文章。形容阅读的速度极快。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状语。
出处:《梁书·简文 帝纪》:“读书十行俱下。”
白话释义:《梁书·简文 帝纪》:“阅读书籍,一次看十行。”
例句:她迫不及待地拆开信,一目十行地看了起来。
4、一刀两断
拼音:yī dāo liǎng àn。
释义:一刀斩为两段。比喻坚决断绝关系。
用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宾语。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二:“一刀两段,未称宗师。”
白话释义: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二:“能干净利落地处理事情,也称不上为众所崇仰的人。”
例句:朋友间因为一点言语差错就一刀两断,未免太不近人情了。
5、一劳永逸
拼音:yī láo yǒng yì 。
释义: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可以不再费力了。形容劳苦一次,渴望永远安宁。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
出处:汉·班固《封燕然山铭》:“兹可谓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无宁者也。”
白话释义:汉·班固《封燕然山铭》:“这个可以叫做劳苦一次就可以永远安逸、暂时的损耗长远不再安宁了。”
例句:盖房子时,先把地基打坚固再盖,就可一劳永逸,避免以后因地基不稳发生意外。

⑦ 步履蹒跚什么意思

步履蹒跚的意思是走路一瘸一拐的样子,形容走路腿脚不方便,歪歪倒倒的样子。

【出自】:唐·皮日休《上真观》:“天禄行蹒跚。”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近义词

一、举步维艰 [ jǔ bù wéi jiān ]

迈步艰难,比喻办事情每向前进行一步都十分不容易。


二、步履维艰 [ bù lǚ wéi jiān ]

【解释】:指行走困难行动不方便。

【出自】:《宋史·章宗经三》:“年高艰于步履者,并听策杖,仍令舍人护卫扶之。”明·邵景瞻《觅灯因话·桂迁梦感录》:“念见刘,颈荷欠徽,手交木叶,颜色枯槁,步履艰难。”

【示例】:鲁迅《华盖集·这个与那个》:“譬如祖母的脚是三角形,步履维艰的,小姑娘的却是天足,能飞跑。”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用于老年人或有病的人行动不便。

⑧ 形容“经济发展快”的成语有哪些

1、一日千里[ yī rì qiān lǐ ]

释义:原形容马跑得很快。后比喻进展极快。

2、有增无已[ yǒu zēng wú yǐ版 ]

释义:不断增加或不断扩展。权

3、突飞猛进[ tū fēi měng jìn ]

释义:突、猛:形容急速。 形容进步和发展特别迅速。

4、与日俱增[ yǔ rì jù zēng ]

释义:与:跟,和。随着时间一天天地增长。形容不断增长。

5、与时俱进[ yǔ shí jù jìn ]

释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前进:马克思主义具有~的理论品格。

⑨ 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1、柳州经济发展快,社会秩序好,人民【安居乐业】,幸福指数不断攀

1正确
安居乐业: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
2正确
不堪设想: 指事情会发展到令人难以预料的地步。多指较坏的情况

阅读全文

与形容经济发展快的成语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