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状况,并分析商业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蓬勃发展起来。这一时期,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日益丰富,商品流通范围逐步扩大,流入市场的产品日益增多,商铺店肆鳞次栉比,还出现了很多专业化的富商大贾。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和牛耕等农业技术的全面发展,整个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提高,原来那种因生产力低下所必需的集体生产已不再需要,小家庭个体生产已成为可能,这就势必导致村社井田制的瓦解。然而,井田制的瓦解并不是一朝一夕或者是同时在各地发生的,而是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曲折的历史过程。自西周后期宣王时,一年一度的籍礼就被废除,“不籍千亩”标志着井田制开始瓦解。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和管仲实施“相地而衰征”,则标志着实物地租开始实行。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则公开承认私田的合法性和所有权。尔后,各国都采用了按亩征税的制度。到了公元前359年和350年,商鞅在秦的两度改革,“终于在中国历史上比较完整地从法权方面宣布了井田制度——农村公社或其次生形态田土形式的正式废除”。井田制废除的直接政治结果是动摇了周天子的权威,周天子失去了封国胙土的资格和能力。“懿王之时,王室遂衰,诗人作刺”,“夷王遂弱,荒服不朝”,类似的违礼之举至春秋时期已一发而不可收拾。周王这个天下大宗日渐失去了控制全局的能力,周室统一王权的衰落和新的统一王权的暂时空缺,在很大程度利于商业发展。
商业的发展,带动生产力,生产力源于劳动者,获得的利益又去消费,带动了商业的发展,在其中,当时的情况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以租金也上缴国家。
总的来说,商业是社会经济循环的动力,也是国家的利益来源。
『贰』 小农经济的发展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中国自古以来的经济水平可以说是一直是一个上升的状态,在古代的时候经济水平虽然体现不出很大幅度的变化,但是在春秋时期的时候,小农经济的兴起,使春秋时的经济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小农经济的发展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他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增加了发展生产力的水平,同时有效的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小农经济给人们带来的优点大于了其缺点,在春秋时期的时候,他就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的水平,人们在干活的时候就想着自己多做一点,那么得到也就多一点,同时自己吃不完用不完的还可以拿到市场上去卖,这样人们做事情的适合的时候积极性就会特别的高,同时他们做事的效率也就得到相应提高,这样就会促进经济的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发展生产力快速的提升。
『叁』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什么变化
政治:
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周天子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使得众多分散的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
春秋时期的改革:主要是针对经济基础。
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这些改革实际上都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战国时期的改革: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的全面改革。
经济:
私营商业的兴起:有强大经济实力的自由商人。
重农抑商政策:盐铁官营。
私营手工业兴起:由私人经营,主要用于民间消费,进入市场流通。
家庭手工业: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也有很少一部分进入市场。
官营、私营和家庭三种手工业生产形态并存:官营为主导、民营和家庭为主体。
文化:
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和诘难(jié nàn)、批驳。
文化上更是比较开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诸子百家都是出在这个时期。产生了无数影响后世的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3)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扩展阅读:
春秋战国时期的特征及其反映
①特征:这一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逐步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②反映:政治上,国家处于分裂时期,长期战争不断,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人民厌恶战争,渴望统一。整个社会出现统一趋势。随着新兴地主阶级的成长,各国掀起变法运动,逐步确立封建制度。经济上,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推行,开垦荒地增多。
奴隶主将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这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产生,封建地主私有土地制度确立。农业、手工业发展,商业兴盛,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新兴的封建城市。文化上,社会大变革促进了科学文化的繁荣。科技走在世界前列,文化成果丰富,思想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肆』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特点
①经济发展呈现出飞跃性特点:生产力由青铜器向铁器的飞跃;
②经济专形属态由奴隶制经济向封建经济的飞跃。
③经济全方位发展,因此这是我国古代第一个经济繁荣时期。
影响
①农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
②促进了私田的大量开垦
③加速了旧贵族的分化没落
④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加快商品经济的发展
『伍』 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必然给国家带来大量的商业税收,增强其经济实力,有利于巩固统治和争霸战争。虽然春秋战国时期田税是国家主要的财政收入,但源源不断的商业税收无疑也是各诸侯国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巩固统治和争霸战争发挥着重要作用。《战国策》里面的一段话说得很明白,“夫存韩安魏而利天下,此亦王之大时已。通韩之上党于共、莫,使道已通,因而关之,出入者赋之……共有其赋,足以富国。”这里,就把征收关税作为“富国”、“存韩安魏”的一个重要途径,说明关税收入是相当可观的。由此可以看出。商品经济带来的直接关税收人对于诸侯国的重要性。对此,《管子》说得更明了,把“修道途,便关市”作为“输之以财”的重要方式之一。《孟子》曾记载了宋国大夫戴盈之和孟子商量关税税率的事情说:“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在戴盈之看来,如果免征关税或降低税率,就有可能要影响到国家的政治统治。
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更加精细,商业活动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生活重要有机组成部分。社会分工的扩大和细密,加之生产活动所具有的很强的区域性,客观上要求商品交换存在,“以其所有易其所无”,使“四民”之间和地区之间互通有无,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保证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延续。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农民不从事手工业,可“以粟易械器”;而手工业者不耕田,也能“以其械器易粟”,农民和手工业者各自以自己的劳动产品通过市场交换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而且,春秋战国时期,商人的身份得以确认,并取得了与士、农、工同等的社会地位,其所从事的商业贸易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贸易和农业、工业生产一样成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经济活动。正如司马迁所说:“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商人在给统治者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还直接参与了一些政治活动,和统治者建立了密切联系。据《左传》记载,郑国从建国之初就一直和商人保持着密切联系。郑桓公在西周末年,听从史伯建议,率领族属与商人东迁于虢、郐之间。并与商人“庸次比耦以艾杀此地,斩之蓬、蒿、藜、藿,而共处之”,商人在郑国创业奠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郑国统治者的政治支持。由此,郑国统治者与商人订立了互信盟约,“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丐夺。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只要商人不背叛国家,国家就不强买或夺取商人的货物,不干涉商人的经营。双方“恃此质誓,故能相保”。后来,当晋国人韩宣子向郑国一位珠宝商人购买玉环时,这个商人就回答说:“必告君大夫”,即要报告给政府。可见,郑国商人和政府之间的互信一直很牢固。《左传》记述的“弦高犒师”故事也证明了这一点。这说明,商人在进行商业活动的同时,还紧紧地把自己和国家的命运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捍卫了国家的利益。而作为回报,统治者也就给予商人一定的特权,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有利于商业活动的正常开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
『陆』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和经济的成就分别是什么
1.正确认识春秋战国历史发展的三种趋势
(1)由分裂走向统一。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大国兼并小国,诸侯数目逐渐减少;战国时,较大的诸侯国只剩下齐楚等七国,七国继续进行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人民渴望统一。秦国经商鞅变法逐渐富强,秦王赢政经过大规模兼并战争,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
(2)由奴隶制瓦解到封建制确立。春秋时期,由于铁器、牛耕的使用,私田增多,鲁国首先采取按亩收税的方法,承认土地私有。一些贵族将土地出租,收取地租.转化为地主,奴隶转化为农民,井田制瓦解,意味着奴隶制的瓦解。战国时期,在新兴地主阶级推动下,各诸侯国经过100多年的变法,废除了旧制度,封建制度最终确立。
(3)春秋战国时期,中原王朝同周边地区各少数民族的关系都有了发展,在前代的基础上,在频繁的战争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中,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快,经济文化联系加强。这些为后来秦朝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打下了基础,成为我国民族融合的重要历史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大变革后的成果
(1)经济方面:由于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迅速提高,井田制瓦解,出现了封建制的生产方式,形成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出现了独立经营的手工业者和商人。 (2)政治方面:周王室衰微,“征伐自诸侯”,世卿世禄制被军功制取代;以分封制、宗法制为主要内容的奴隶社会政治制度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取代。
(3)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旧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对人的重视在社会上普及开来,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人讲学开始,个人著书立说成为风气.适应各种政治派别的需要,出现了各种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4)民族关系方面:“华夷”观念削弱,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在征伐和生产中逐渐开始了融合。
(5)军事方面:诸侯国在争霸称雄的战争中,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推行改革,富国强兵,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促进了新旧体制的更替过程;大国在争霸战争中相互兼并,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加快了全国统一的步伐。
『柒』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
春秋时期:在农业方面一是生产工具的产生与改进:铁器时代到来的表现是铁农具的广泛使用,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牛耕出现的意义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二是水利的兴修:中原地区普遍用桔槔灌溉农田;春秋时期楚相孙叔敖修芍陂;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主要有秦国蜀守李冰修的都江堰和水工郑国修的郑国渠.
在手工业方面有多项发展与成就:在冶铸业方面有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洲早两千年以上;青铜铸造有春秋中期的珍品莲鹤方壶、金银错技术和雕铸技术;漆工艺采用夹纻技术;纺织业成就有长沙楚墓出土的战国麻布残片;其他行业有煮盐业、酿酒业;还有手工业工艺专著《考工记》。
在商业方面,整个中原市场呈现出繁荣的景象,许多城市既是繁华的商业中心,也是各国的政治中心。
『捌』 简述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原因
主要特征是奴隶制逐渐走向瓦解,封建制逐渐确立。
政治:封建地主阶级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确立,取代了奴隶主的统治地位;经济:土地私有制取代土地的国有制。
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玖』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经济形式发生了怎样的重大变化
②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的地区已非常广泛普遍。③铁器普遍使用的重要意义:标志我国由青铜时代进步到铁器时代,铁制工具的普及,使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成生产关系的变革。2.牛耕技术的普及①春秋战国时期犁是一种先进农具,用牛代替人来拉犁是一项先进技术。②牛耕技术从春秋到战国时期是逐渐推广的。③认识将拉车的牛用在农业生产上拉犁是一种创造,是农业动力的革命,有助于农业劳动力的解放。3.水利事业的发展①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为增强经济实力,都十分重视兴修水利工程的情况。②中原地区已普遍用桔槔来灌溉农田。二、手工业的发展1.铸铁柔化处理技术的发明教师要特别强调此项技术发明的重要意义:是世界冶铁史上的一大成就,比欧美早两千年以上。2.青铜铸造、加工工艺的发展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商代青铜生产工艺情况归纳其发展状况:①铸造工艺更新;②出现金银错技术;③雕刻艺术有新发展。3.其他手工业部门技术的发展具有代表性主要有髹漆业、纺织业、煮盐业、酿酒业的四种手工业。①髹漆业。战国时已出现采用夹紵(用薄木卷曲为胎,贴以麻布再涂上漆)技术的精巧漆器。②纺织业:长沙楚墓出土的战国麻布残片,纤维相当细密。③煮盐业:山西的池盐、山东的海盐和四川的井盐都已开发。④酿酒业:春秋战国时,人们已能用曲造酒。4.手工业工艺专著《考工记》的出现①《考工记》的主要内容:记述了齐国官营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②《考工记》的重要地位:不但在我国工程技术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三、商业、交通和城市1.商业的发达①注意指导学生分析: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与商业发展的关系。即农业发展了,手工业才能发展,手工业发展了,才可能带来商业的发展,商业发展了才能带来城市的繁荣。②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空前发展,标志着社会经济的进步,经济的大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③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很发达,各地土特产品互相交流。在中原市场上可以买到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东方的鱼盐和西方的皮革。2.城市的繁荣①许多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如齐国临淄、赵国邯郸、魏国大梁、楚国郢,聚集着许多人口。②中国古代城市一个显著特点,商业中心往往是政治中心。四、由公田到私田1.“公田”和“私田”的界定;奴隶主贵族把井田叫做“公田”,而把自己驱使奴隶开垦出来的荒地叫做“私田”。2.由公田到私田的原因:①根本原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②直接原因:私田主人控制私田产品,不缴纳给国君。3.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私田主人改变剥削方式,让劳动者交出大部分产品,保留部分产品,这样,劳动者逐渐转变为封建农民,而私田主人逐渐转化为封建地主,劳动者交出的产品就是地租,这种剥削方式就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4.评价: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在新的生产关系条件下,劳动者由奴隶转化为农民,使生产力获得一定程度的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