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2战后日本经济发展 重大事件 (详细叙述 正史)
第一是对待战争赔款。你不要么?沙哟那拉,正好。日本国依靠掠夺起家,自然深深懂得战争赔款对于国家的意义。不要赔款,日本国的狂喜之情可想而知。精细与邪恶交织的日本人自然以为遇上了一个憨大,不欺负你岂非是暴殄天物?弱肉强食嘛,自古如此,这本来就是日本民族的国家意识与民族性格。于是,日本的作为是,既不赞扬你大度宽宏,也不会因此而心生歉疚,甚至还要在世界面前做出“日本更文明”的姿态求求你不要战争赔款,沙哟那拉,我给你无代价政府援助贷款作为补偿。可是,且不说这种政府贷款的性质、数量与接受心理,都远远无法与战争赔款相比,就是在实施中,日本国也牢牢的将它与中国对日本的态度联系在一起。你还是纠缠我给你添的那次麻烦么,多多关照,贷款没有了,沙哟那拉。
第二是出口歧视政策。“日本制造”曾经在中国人心目中是一则完美的神话,中国人丝毫没有因为战争而影响日本的中国市场。可是,曾几何时,东芝笔记本计算机事件、丰田车安全事件等,终于使中国人知道了日本国的“政策”是一等产品销售本国,二等产品销售欧美,三等产品销售中国。出口美国的产品出了问题可以大赔。出口中国的产品出了问题,对不起,你没有那样的法律,沙哟那拉。
第三是高技术封锁。1993年日本政府白皮书宣布,对中国的高技术转让必须与日本保持在二十年以上的距离。一位朋友说,中国外贸官员在中央党校大礼堂讲到这里时,礼堂里全体鸦雀无声,那位官员也沉默了好一会儿没说话。我们原本不指望别人恩赐而发展,中国人对待封锁还是有一套的,虽然肯定是苦一点儿。但是,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待自己曾经血腥掠夺过的国家的经济政策,是可以看到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本色的。
守定自己资源绝不触动的“保护”政策。人们普遍认为,日本国地土狭小,资源贫乏。日本国的教材舆论也从来是这样宣传的。实际上,按照正常发展的需求说,日本绝不是资源匮乏国家。一个最基本的方面,日本森林覆盖率占66%,有20多万平方公里的森林。在木材提炼为石油代用品即将成为现实的时代,这将是一笔何等丰富的能源!另外,日本周围的海域都发现了海底油气田(中国就惊喜的宣布过多次),偏偏地处茫茫太平洋的日本说自己海域没有石油。这可能么?日本多山,却宣布自己没有什么矿藏,于是各国也跟着这样说。真是这样么?中国人拼命在自己的土地上勘探资源,日本却笃定的依靠进口,而绝不花大力气去开发本土资源。但是,对于可以在海洋中流动的鱼类(包括保护类鲸鱼),日本的捕杀却是毫不留情极为积极的,捕鱼量世界第一!对鲸鱼的捕杀世界第一!绿色和平保护组织的强烈抗议也丝毫不能约束住日本。为什么?鱼是流动资源,我不捞别人捞完了怎么办?这就是日本民族的经济意识。五十年战争的资源是靠掠夺维持的。第二次世界大战那样的全面战争,日本也没有开发自己的资源(当然,也包括了来不及这一因素)。具有掠夺根性的民族,掠夺的原因绝不是自己没有自己匮乏,而是本能的要将全世界资源据为己有的掠夺本性。强盗富起来之后如果还要做强盗,你能说他是因为什么“匮乏”么?精明邪恶的日本民族明白,世界资源是有限的,总有一天会有普遍的资源危机。需要资源,一是战争掠夺,而是用加工品交换。等到世界资源耗到尽头的时候,日本人才会开始享用自己的存粮
『贰』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史,日本为什么二战后迅速重新崛起
倭鬼很会害人,也很会利用人。
譬如:内山完造为了盗取中华文物,造谣说被雷劈开的雷峰塔的塔砖能辟邪。不明真相的杭州甚至更远处的人们,疯狂的拆取塔砖,而漏出了地宫里大量文物。当时愚昧的老百姓不懂那些是什么,只为保自己家庭的平安,继续拆取塔砖。
它,仗着二战对我中华工业的摧毁。1952年前苏联以及其他友好人士帮助我们中国研制汽车,于1956年7月13日造出来了我们中国的第一辆汽车。倭鬼害怕了,怕我们有了工业的发展,对它有威胁。倭鬼就用低于造价的产品打压我们的新兴工业,由于当时中倭尚未建交,我国政要只在幕后操作。定下了惊天大单,以为占了大便宜。却,一直到1986年,中国才又拾起来工业发展,那以前在一切工业产品前面都加一个洋字,甚至火柴都被叫做洋火。一场春秋大梦,一睁眼,打了个哈欠,揉揉眼说:“我要发展工业。”你还没睡醒呢!你的汽车工业30年来没往前走一步。刚睡醒了就能造出来高技术的产品?你有什么经验敢大言不惭?
如今,买走咱们的花生、核桃、木材。卖给咱们压缩木、三合板。熟不知,那些压缩板就是你家的花生、核桃壳制作的。你付出的是真金白银、青山绿水得到了一堆类似压缩板、被倭岛料理的垃圾货。你全球化人家什么了?人家家却是青山绿水、娱乐升平,你家却是霾瘴蔽日、咳嗽连天。醒醒吧!善良的老羊,世界上只有倭鬼看上的是你那条未来的烤羊腿!还拽着你AA制呢。
『叁』 日本经济的历史概况
二战以后,日本经济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发展速度。1956-1973年, 日本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达13.6%,国民生产总值占资本主义世界的比重、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地位从第6位跃升到第2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因此被西方学者认为创造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千金难买牛回头 我不需再犹豫)
战后日本经济的重建及高速增长
二战以前,日本即为列强之一。但在二战后期,日本的国民经济遭到了巨大损失。一是因为长期的战争消耗了日本大量的人、财、物力;二是盟军的原子弹轰炸,破坏了日本一些工厂和生产设施,所以到1945年8月二战结束时, 日本国民财富的 45%以上都被耗费和破坏掉了。战后第一年即1946年,日本的主要生产指标均大大低于战前水平,工业技术水平比美国落后了30年,劳动生产率比英、法等国也低得多。(剖析主流资金真实目的,发现最佳获利机会!)
从1947年开始,在麦克阿瑟的主持和美同政府的扶植下,日本开始进行战后经济的重建工作。这种经济重建,是从实行“倾斜生产方式”开始的。所谓“倾斜生产方式”,就是在资金和原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集中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煤炭生产,用生产出来的煤炭重点供应钢铁业,再用增产的钢铁加强煤炭业。目的是努力造成煤和钢铁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并以此为杠杆,带动整个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根据这个经济发展战略,日本政府专门设立了“复兴金融公库”。在1947-1948年中, 日本即向煤炭业发放了475亿日元贷款,占据该公库全部贷款总额的36%。1946 年日本产煤2274万吨,而1947年则达2932万吨,增长近30%;同期的钢产量也增长了21 %。到1948年,日本即出现了初步的经济好转迹象。与此同时,日本的经济恢复得到美国的大力扶植。二战结束后,美国对日本实行了单独军事占领。之后,按照波茨坦公告的精神,美国对日本推行了旨在铲除其军国主义社会经济基础的民主改革。如在政治和军事上,修改了日本宪法,废除了“天皇制”,并规定日本不得保持陆、海、空军及其它进攻性军事力量,军费开支不得超出国民生产总值的1%。 经济上也施行了三大改革,即“农地改革”、解散财阀和劳动立法。同时,在朝鲜战争中,美国还向日本提供了巨额的军需订货。因此到1955年,除“外贸”一项外,日本的主要经济指标基本达到或超过了战前最高水平。这10年时间(即1945年-1955年),是日本经济的改组和恢复阶段。
1956年-1973年,日本进入其经济高速发展时期。1956年,日本进入以赶超先进工业国家为目标、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历史新时期。这一时期,日本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10%以上,工业增长率则平均达13.6%。这种长期、持续的高速增长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是罕见的。在此时期,日本工业生产增长8 .6倍,对外贸易从1965年开始出现顺差,到1973年8年中增长3.5倍。这 18年时间( 即1956年-1973年),日本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成功实现了日本近代史上的“第二次远航”。所谓“经济奇迹”主要是指日本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
但进入70年代中期以后,从1974年开始至今,日本经济进入低速、稳定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同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使日本的经济危机、生态危机和能源危机交织迸发,因此不得不在经济政策和产业结构上进行适当调整。尽竹这一时期日本的经济增长率下降到5%左右,并一度(1993年)山现负增长, 但其经济总量却一直处于美国一国之下,在发达国家中居于第二。
七八十年代, 全球范围内发生的几件大事严重影响了日本的经济发展。 一是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 引发了“第二次世界石油危机”; 二是 1973年底到1975年,西方世界爆发了战后最严重的普遍经济危机;三是 1979 年到 1982年西方世界再次爆发的经济危机。经过这“两次经济危机”和“一次石油危机” ,日本经济发展的速度急剧下降。八九十年代,由于受全球经济形势不景气以及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日本经济继续下滑,并引起日本内阁的频繁变更。为了扭转本国经济低靡状态,近年来,在新的国内国际形势下,日本开始对其产业结构进行根本性改造,即用消耗资源少、附加产值高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取代大量消耗资源、消耗劳动和产生公害的重、化工业。同时,在经济政策上也作了相应调整,即一方面鼓励垄断资本扩大资本输出,把能耗高、污染环境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另一方面大力扶植汽车、电子、精密机械、航空、原子能等工业部门的发展。另外,不断加大科研投资力度,坚持“科学技术立国”,努力迈向“自立自主技术时代”。预计,在新世纪初期若干年里, 日本在新兴产业领域将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并在较长时期内稳居于“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上。
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基本条件
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实现的。战后初期,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都较快。推动西方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主要是在生产力领域发生的科学技术革命,以及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新的科技革命带动了西方国家劳动生产率的迅猛增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竞争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得到了部分改善。这两个基本因素虽然是指一般发达国家,但在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则表现得尤为明显。与此同时,日本之所以后来居上,迅速赶上和超过英国、法国和联邦德国,还与以下几个具体条件有关:
1.战前日本资本主义的长期发展,奠定了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雄厚经济基础。
二战后期,由于日本曾遭到盟军的原子弹轰炸,据此有人认为战后日本是“一片废墟”,实际上这种说法是言过其实的。
其实,尽管美国对日本实施了原子弹轰炸,但日本毕竟没有经历过“本土作战” 就无条件投降了。日本与英、法、德、意等国不同。两次世界大战都在欧洲大陆展开,对欧洲各国的国民经济破坏巨大,因此战后欧洲失去了“世界中心”地位,欧洲列强则纷纷沦为“二流国家”。日本尽管也曾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但两次大战均远离日本国土,所以战后日本的主要基础设施、重要的工业设备和大量的技术工人队伍及知识分子等,并没受到太大损失;基本保全了日本本土,其统治机构建制齐全,重要的生产设施大多完备无损。这是日本战后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本钱” 。
日本虽是“二战”的战败国,但二战之前,日本在历次大的战争中却大发横财。二战之前的日本发展史,实际是日本的侵略掠夺史。如1894年发动的甲午侵华战争, 1904年进行的日俄战争和1914年参加的一次大战,日本均是战胜国。仅“甲午战争” 日本从中国索得的赔款即达二亿三千万两白银,相当于当时日本财政收入的4.37倍;在这前后日本从中国得到的经济利益,相当于清政府17年的财政收入。日俄战争后,日本夺得了帝俄在中国东北的大部分政治、经济权利。一战的爆发,使日本成为战争“暴发户”,战争初期,它宣布“中立”、隔岸观火、大做军火生意,后期宣战,从中渔利,轻易夺得了西欧各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以及德国在中国山东青岛的特权。 “一战”使日本从战前的三亿日元的债务国,一跃成为拥有十七亿四千万日元的债权国。至于1931年以后由我国掠夺的财富,更是不计其数。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日本建立起了它的84%以上的大工商业,并成为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的雄厚物质基础。
2.战后相对和平、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为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客观上提供了良好机遇。
和平稳定的环境,是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从国际环境上讲,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各国刚刚饱尝“两次世界大战”的灾难之苦,十分珍视战后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世界各主要国家都专注于国内经济建设,恢复和发展民族经济,资本主义也进入繁荣时期,国际贸易空前活跃。尽管当时小仗天天打、“冷战”很激烈,但世界性“热战”终究没有打起来。这虽然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提供厂“均等”的条件和时机,但比较而言日本扬长避短,紧紧抓住厂这一有利机遇。
如:日本的优势足“四面环海”,属海洋国家;其劣势是,各种资源、原材料十分缺乏,99%的石油依赖进口。这样的地理、资源条件,在战争环境下是个“致命”弱点。但在和平发展时期,其优势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劣势也可得以弥补。日本铁矿缺乏,但生产能力很强,没有铁矿可以进口。有材料称:战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每天24小时均有运输船只往来穿梭于日本——澳大利亚之间,从澳大利亚运过来的是矿石,从日本运出去的是钢铁。加之当时世界关系极不平等,原材料价格极低(如石油价格最低时1.2美元/桶,后来曾高达30美元/桶,目前一直在20美元/桶左右),而海运的成本价格又比陆路运输低得多(还以石油为例:有人计算,几万吨的中型货轮运输石油,行进12000公里,油价才提高一倍,是输油管道的1/5 ,陆路运输成本价格的1/8,空运的1/50。同时,若把海运过来的石油, 经提炼后作为动力,用来搞运输,从动力经济学的角度讲,情况正好相反。比如把一定量的汽油能对飞机产生的动力作为1,那么用在汽车上这个动力将增加5倍,用在海运上则增加50倍)。因此,在和平条件下,海运的优越性相当大。 由于日本战后能抓住和平安定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海洋经济的优势,利用战后原材料价格低的有利条件,确立了“以加工贸易立国”的发展战略,极大促进了本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从国内环境上看,二战以后日本与其他一些西方国家形成鲜明对照,国内几乎没有发生“工潮”等政治动乱事件,国内环境异常稳定。特别是5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政局十分稳定,1955年白民党上台执政达38年之久,1993年才组成战后第一个多党联合政府,不久,门民党又重新独掌政权。这对于保持11本国内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使人们将精力集中于国内的经济建设上,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3.美国对日本的特殊扶植和帮助,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外在条件。
二战以后,为彻底根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残余,美国对口本进行民主改革,同时下令逮捕和审判日本战犯,释放了一批政治犯,并一度想把日本变成一个非军事化的“中立国”。但不久,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为适应美国“独霸世界” 全球战略的需要,美国对日采取了“先打后扶”政策。即由过去打击瓦解日本军国主义基础,变为有意帮助、扶植日本,使日本成为其对苏发动“冷战”的工具和在亚洲“遏制”共产主义势力蔓延的基地。据统计,至1951年6 月朝鲜战争爆发一周年止,美国政府以各种名义向日本提供了21亿美元的援助,并免去了日本对美国的战争赔款,阻止日本对亚太地区其它受害国的赔偿。
与此同时,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将日本变成它的侵朝物资供应地,对日本提供了大量军需订货,仅此一项累计额达22亿美元。1964年“北部湾事件”爆发后,美国为扩大侵越战争规模,又向日本提出了40亿美元的“特需订货”。 因此, 到 1973年越南战争结束时,日本外贸出口额比1964年增加了近4倍, 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外贸的发展,促进和带动了日本其它各个行业的发展。这是日本经济之所以高速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外在原因。
4.日本政府实行的一系列正确的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以及日本民族积极学习和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等优良传统,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极为重要的内在条件。
二战以后,由于日本被美国独占,其安全与防务实际由美国负责,日本政府便专心致力于国内的经济建设,排除各种干扰,抓住时要,大力发展其经济、科技、文教等各项事业。在政治上,它完全听命于美国,先做“经济、科技大国”,后做 “政治、军事大国”;在外交上,它以“日美同盟”为基轴,在不妨碍美国利益、不刺激美国的前提下,努力保持“中立”,与各种不同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建立和发展经济贸易关系;在文教上,它在战后初期经济十分困难,人民群体极其贫困、甚至有时还填不饱肚子的情况下,将国家的6年年义务教育延长至9年,几十年如一日地把国民收入的5%以上(相当长时期是8%以上)投入到公共教育事业,极大地提高了日本国民整体素质,为日后的经济发展积蓄了后劲;在军事上,日本根据美的要求,将防务开支一直控制在国民收入的1%以内(当时西欧各国为3%-5%, 美国则7%),仅保留为数不多的自卫队,且直到目前也不过24万人左右。这些,都对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另外,日本民族在历史上所具有的善于“学人之长”的优良传统,在战后得到弘扬,同样也对日本经济的恢复、发展及赶超西方其它发达国家,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战以后,德意战败,英法两国也遍体鳞伤,从此欧洲衰落,世界中心向美洲转移。因美国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灾难之财(美国与日本相同, 两次世界大战均远离本土,战争初期均隔岸观火,做军火生意,发战争财,直到战火烧到自己头上),拉大了与其它强国的差距,牢牢坐在“世界头号强国”的交椅上。日本充分利用被美国独占和美国将大量加工制造业搬进日本之机,大力吸收美国的资金,学习、借鉴美国的先进工艺、科技和管理经验,并加强仿制、模仿和创新工作,使日本成为世界上对外国技术、工艺消化、吸收力最强的国家之一。因此,战后日本仅用了 20多年时间,就先后赶上并超过法国、英国和联邦德国(指国民生产总值,1966 年超过法国、1967年超过英国、1968年超过联邦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强国。据完全统计,战后日本的科学技术,90%是从外国引进的(其中又有90 %是从美国引进的)。因为“引进”比“研制”费用低、见效快。 美国研制一项成果的成功率为1%,而日本的成功率为70%以上。 原因是日本不是“独创”而是“改进”。就这样,日本从1950-1975年共引进了25000多项技术,并用不到30年时间、花了仅60亿美元左右,就把美国等西方国家用了半个多世纪、花了2000多亿美元的研究成果学到手。
由此可见,战后日本经济之所以能够高速发展,是其固有基础、特殊条件和机遇等多种主客观原因、国内外各方面原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肆』 近代日本发展历史
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是在日本19世纪进行的一次政治革命,他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统治,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了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明治维新的主要领导人是一些青年武士,他们以“富国强兵”为口号,企图建立一个能同西方并驾齐驱的国家。1871年废藩置县,摧毁了所有的封建政权。同年成立新的常备军。1873年实行全国义务兵制和改革农业税。另外还统一了货币。明治政府在1885年实行内阁制,翌年开始制宪,1889年正式颁布宪法,1890年召开第一届国会。在政治改革的同时,也进行经济和社会改革。明治政府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工业化。军事工业以及交通运输业都得到大发展。1872年建成第一条铁路,1882年成立新式银行。直到20世纪初,明治维新的目标基本上已经完成,日本成为了亚洲强国。
迅速崛起的世界强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投降,法西斯军国主义彻底失败。20世纪60年代,日本政府制定了《农业基本法》,通过法律是大批农民涌入城市,以补充工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使得日本经济实现了长期持续高速增长。1968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大幅度提高,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伍』 求一篇历史论文 二战后日本经济腾飞的原因分析
论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诱因
内容提要:本文以史实分析了日本战后经济从崩溃到繁荣发展的历程,阐述了经济发展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说明了日本战后出现了战前没有的国际环境和国内良好条件,促使日本经济迅速腾飞。
日本位于东亚,是一个狭长的岛国,石油、煤炭等自然资源极为贫乏,地震等自然灾害又相对较多的国家。日本法西斯发动的侵略战争不仅给亚洲国家和民族带来巨大创伤,“帝国主义战争同样也给日本国家和民族酿成深重的灾难。”二战使日本战前积累的财富丧失殆尽,战后经济陷入崩溃的边缘。国家财产的损失情况,“据战后复兴院调查,因空袭而遭到破坏的城市有119座,烧毁房屋240万户,受灾人数为880万人,直接财产损失达643.9亿日元。”日本战后的工业产量仅为战前1937年的20%,通货膨胀严重,粮食奇缺,生产几乎陷入停顿,战败的阴影笼罩在大多数国民心中。
但是,就在这遍体鳞伤,满目疮痍的一片废墟之上,日本抓住世界经济重心向太平洋转移的机遇,在“冷战”的背景下,结合日本国情,掀起工业化的高潮,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1951年日本经济恢复到了战前水平(指1934--1936年平均水平)。”在此基础上,“到1955年实现了全面恢复。”商品出口额有了较大增长,国际收支也实现了平衡。经济的超高速增长,使日本经济规模急剧扩大,国民生产总值先后超过了印度和加拿大。到“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为88亿美元,居美国、西德、英国、法国之后,占第五位。此后便过关斩将,连下三城:1966年超过法国,1967年超过英国,1968年超过西德(日本为1419亿美元,西德为1322亿美元),跃升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强国。”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的诱因,是由多方面构成的,既有主观的,又有客观的。
从客观上分析,主要是当时国际、国内都出现了有利于日本经济发展的环境。首先,战后初期的民主改革是经济振兴的基本前提。这次改革的目的是“鼓励日本人民培养起争取个人自由,尊重日本人权,特别是宗教、集会、言论和出版自由的愿望。并鼓励日本人民建立的代议制的团体。”民主改革涉及到修改宪法、农地改革、解散财阀和进行劳动改革等,对日本现代化进程关系重大。其次,战后日本利用国际原料、燃料价格低,特别是“在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前,利用国际上廉价的石油能源来发展经济。”加之当时工业品价格偏高,对于资源贫乏的日本极为有利。第三,美国经济上的扶持和本国军费的锐减。美国出于“冷战”全球战略需要,在经济上大力扶植日本。随着美苏对峙以及新中国的建立,美国就把日本纳入它远东战略计划之中,使日本成为美国称霸亚洲的基地和反苏的堡垒。据统计,“1946年至1950年6月底,美国对日本的各项援助和贷款累计金额达30亿美元。”在美国的“保护”之下,日本没有沉重的军费负担,“日本军费开支在1944年占国民生产总值的98.9%,1977年降为0.88%,是资本主义强国中最低的。”军费开支的骤减使日本经济发展有了充足的资金保障。第四,美国的军事定货,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朝鲜战争爆发后,日本立即变成美军的兵站和军需的供应基地,大批量的各种军事定货,使处于萧条状态的日本经济运转起来,犹如一颗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使徘徊不前的日本经济走出低谷。据统计,“自战争爆发至1953年7月签定停战协定止,‘特需’累计达24亿美元,到1955年则达36亿美元。”在随后的60年代日本又大发战争财,“因越南战争得到40亿美元的军事定货。”。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是战后日本历史的转折点。第五,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对日本经济的飞跃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力。到“60年代末日本淘汰了30%的传统工业,新技术、新产业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
从主观上看,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诱因与日本政府制定的经济发展战略和采取的一系列成功的经济政策是分不开的。
一、强化凯恩斯理论,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战后日本政府推行凯恩斯理论,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加强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引导和控制,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1、加强资本主义经济的计划性。战后初期日本政府制定许多经济计划,如“1948-1949年两次制定了‘经济复兴五年计划试行方案’;1951年又编制‘自立经济的三年计划。’”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战后中期又在“1955年底鸠山内阁制定《经济自立五年计划》(1956-1960);1957年12月,岸信介内阁制定《新长期经济计划》(1958-1962年);1960年池田内阁时期制定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等等。通过这些计划,避免了资本竞争中的一些盲目因素,使日本经济有了连续性发展的基础。2、发展国有企业,到1965年,国营企业占日本全国固定资产总额的15.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弥补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某些缺陷,促使了日本经济的高度繁荣。
二、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加资本总量。1、大力发展教育,重视培养人才。日本在1947年进行教育改革,改行九年义务教育。“1950年九年义务教育完全普及,就学率达99%;1965年初中毕业升入高中的比率达69.6%;1970年高中毕业升入大学的比率达23.6%。”政府又加大对教育的投资“1950年教育经费为1599亿日元,1972年增至40244亿日元,在当年预算中占20%。”高度重视教育的结果,为经济的现代化提供了充分数量的优秀工人及科技人才,成为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人才资源。2、引进大量国外先进技术。50年代日本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的数量:“1950-1954年度为446件,1955-1959年度为577件,1960-1964年度为2039件。”可见日本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之快。到1979年,日本系统的、大规模的引进3.1万项世界先进技术,其中一半来自美国。引进主要以购买技术专利和图纸的方式进行,再结合本国特点改造提高,结果使日本工业在短时期内集中了其他国家长期以来开发的成就,而且节省了巨额资金。“据统计1945-1970年,日本只付出60亿美元就得到了国外耗费1800亿美元才研制出来的技术。”当时日本人有个口号:“一号机引进,二号机国产,三号机出口。”3、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和独特的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日本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重教育、重和谐、守纪律和节俭、勤劳的优秀传统,有利于职工增强对企业的荣誉感,有利职工形成与企业同舟共济的忠诚心理,对日本经济的高度发展有积极意义。企业管理体制实现人员专家化、方法科学化、技术自动化、机构高效化,这些独特的管理体制对于提高劳动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论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诱因(二)
三、积极推行高投资政策,扩大投资规模。战后日本迅速掀起投资热潮,“按照经济企划厅的估计,1956年日本企业设备投资额,将比上一年增长7.8%,然而实际上却增长了57.6%。”1955-1970年的15年中,日本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了115倍以上。“日本政府投资额占政府支出的比率,1960年为35%,1965年为47%,1970年又上升为52%。据1977年统计,日本政府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6%,相当美国的1.4倍,高于英、法、联邦德国、意四国同年投资的总和。”固定资本的投资的重点是对电力、钢铁、机械等基础工业和电子、化学、汽车等新兴工业。进行大规模投资,不仅使日本迅速建立起了以钢铁为中心的工业体系和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而且大大加快了各部门固定资本的更新,提高了企业技术设备和现代化水准。
四、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日本利用所处太平洋上优良港口的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对外贸易迅速增长,给日本带来了巨额利润,日本“60年代后半期,输出的增长率超过生产的增长率。贸易黑字1968年为25亿美元,1970年达到40亿美元。”日本将这些巨额利润一部分再投资到生产领域,继续促进日本经济增长。同时外汇储备迅速增多,据统计“1970年末为20.05亿美元(居世界第十位),1972年末增长至183.65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 这些巨额的外汇储备,增强了日本的经济实力。
五、自民党长期的执政,使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稳定。1955年11月15日,日本自由党和民主党合并组成自由民主党(简称自民党)。由于自民党在议会中占据决大多数席位,所以“1955年体制的实质就在于,他实际是保守的自由民主党一党执政的体制。从此,日本开始了由自由民主党长期执掌政权的历史。”从50-60年代的执政实践看,历届政府对内对外政策是一脉相承的。在经济方面,自由民主党政府广泛的干预经济生活,制定计划,致力于新产业的培育与开发,加大资金投入,采取了促进资金积累的特别措施。在政治和社会方面,政府制定了和颁发了一系列以实现稳定为目标的法令,加强对人民的控制;自由民主党的对外政策,各届政府都竭力追随美国。
综上所述,日本政府和人民在二战的废墟上,仅仅用了二三十年,就将一个千疮百孔、满目疮痍、笼罩在核恐惧的国家建设成了一个现代化工业强国。就其发展的诱因,既有二战后国际环境的客观原因,也有日本本国的主观原因,而且这两种原因是共同起作用的。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亚洲乃至整个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陆』 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史的书有哪些
图书名称:,二战后欧美史学的新发展
『柒』 求美国 日本 近百年经济发展史(最好每个阶段的都有)
1)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1898——1929年)
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大发战争财,并于1916年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国。
战后的2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到新的高峰。由于美国通过西奥多·罗斯福的“公平交易”、伍德罗·威尔逊的“新自由”政策、美国的进步主义运动,以及20年代美国经济的自由放任,现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政治统治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但在这同时,也孕育着潜在的严重危机。
2) 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1929——1945年)
1929-1933年,美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空前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赫伯特·胡佛总统的自愿联合政策未能制止危机的蔓延。1933年3月富兰克林·罗斯福上台执政,实行新政。他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通过强化国家全面干预金融财政、工业、农业、公共工程、社会保障等领域,缓解了经济危机的严重恶果,保护了劳动生产力,避免了美国走上法西斯主义的道路,并为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胜利准备的物质条件。
1941年底随着珍珠港事件的爆发,参加组织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美国在经济上发挥了民主国家兵工厂的作用;在军事上通过组织参加一系列重大战役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政治上推动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和发展,保证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这次战争的结果,使美国成为得益最大的唯一超级大国,奠定了美国在战后称霸资本主义世界的基础。
3) 战后最初25年称霸资本世界的鼎盛时期(1945——1969年)
美国在这一时期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高峰。由于以原子能技术、宇航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发展为标志的新科学技术革命,在美国的兴起推动美国经济高度现代化的发展。加上美国现代企业组织的新发展,国家和国际垄断组织的新发展以及跨国公司的迅速崛起,美国成为高度现代化的超级大国,并开始向后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转化。
在经济上,从杜鲁门的“公平施政”到肯尼迪的“新边疆”政策和约翰逊的“伟大社会”政策,都在新的条件下不同程度地继续推行罗斯福的新政政策。而艾森豪威尔的折衷路线的“现代共和党主义”,也没有改变强化国家干预和福利国家政策的基本轨道。
4) 继续超级大国地位的时期(1969年以来)
70年代以来,美国仍然保持全球超级大国地位,90年代起美国更成为唯一的全球超级大国,它的整体实力在资本主义世界依然保持超强地位。尽管美国经历经济滞胀和1979-1982、1990-1992年的三次经济危机,但是整个说来美国经济仍然在发展,80年代中期和1992以来经济发展出现少有的好势头。不过为了适应滞胀经济和国际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在国内经济政策上美国面临控制政府干预规模和重点,强化市场经济机制的重大调整,尼克松的“新联邦主义”、卡特的“反滞胀政策”、里根经济学的振兴经济政策、以及克林顿新民主党人刺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经济政策都证明了这一发展趋势。
二战以前,日本即为列强之一 日本在历次大的战争中却大发横财。二战之前的日本发展史,实际是日本的侵略掠夺史。如1894年发动的甲午侵华战争, 1904年进行的日俄战争和1914年参加的一次大战,日本均是战胜国。仅“甲午战争” 日本从中国索得的赔款即达二亿三千万两白银,相当于当时日本财政收入的4.37倍;在这前后日本从中国得到的经济利益,相当于清政府17年的财政收入。日俄战争后,日本夺得了帝俄在中国东北的大部分政治、经济权利。一战的爆发,使日本成为战争“暴发户”,战争初期,它宣布“中立”、隔岸观火、大做军火生意,后期宣战,从中渔利,轻易夺得了西欧各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以及德国在中国山东青岛的特权。 “一战”使日本从战前的三亿日元的债务国,一跃成为拥有十七亿四千万日元的债权国。至于1931年以后由我国掠夺的财富,更是不计其数。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日本建立起了它的84%以上的大工商业,并成为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的雄厚物质基础。
战前日本资本主义的长期发展,奠定了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雄厚经济基础。
在二战后期,日本的国民经济遭到了巨大损失。一是因为长期的战争消耗了日本大量的人、财、物力;二是盟军的原子弹轰炸,破坏了日本一些工厂和生产设施,所以到1945年8月二战结束时, 日本国民财富的 45%以上都被耗费和破坏掉了。战后第一年即1946年,日本的主要生产指标均大大低于战前水平,工业技术水平比美国落后了30年,劳动生产率比英、法等国也低得多
战后欧洲失去了“世界中心”地位,欧洲列强则纷纷沦为“二流国家”。日本尽管也曾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但两次大战均远离日本国土,所以战后日本的主要基础设施、重要的工业设备和大量的技术工人队伍及知识分子等,并没受到太大损失;基本保全了日本本土,其统治机构建制齐全,重要的生产设施大多完备无损。这是日本战后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本钱” 。
战以后日本与其他一些西方国家形成鲜明对照,国内几乎没有发生“工潮”等政治动乱事件,国内环境异常稳定。特别是5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政局十分稳定,1955年白民党上台执政达38年之久,1993年才组成战后第一个多党联合政府,不久,门民党又重新独掌政权。这对于保持11本国内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使人们将精力集中于国内的经济建设上,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日本政府实行的一系列正确的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以及日本民族积极学习和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等优良传统,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极为重要的内在条件。
二战以后,由于日本被美国独占,其安全与防务实际由美国负责,日本政府便专心致力于国内的经济建设,排除各种干扰,抓住时要,大力发展其经济、科技、文教等各项事业。在政治上,它完全听命于美国,先做“经济、科技大国”,后做 “政治、军事大国”;在外交上,它以“日美同盟”为基轴,在不妨碍美国利益、不刺激美国的前提下,努力保持“中立”,与各种不同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建立和发展经济贸易关系;在文教上,它在战后初期经济十分困难,人民群体极其贫困、甚至有时还填不饱肚子的情况下,将国家的6年年义务教育延长至9年,几十年如一日地把国民收入的5%以上(相当长时期是8%以上)投入到公共教育事业,极大地提高了日本国民整体素质,为日后的经济发展积蓄了后劲;在军事上,日本根据美的要求,将防务开支一直控制在国民收入的1%以内(当时西欧各国为3%-5%, 美国则7%),仅保留为数不多的自卫队,且直到目前也不过24万人左右。这些,都对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日本从1950-1975年共引进了25000多项技术,并用不到30年时间、花了仅60亿美元左右,就把美国等西方国家用了半个多世纪、花了2000多亿美元的研究成果学到手。
『捌』 谁有关于美国经济发展史和2战日本经济发展的书可以
免费在线观看《大国崛起》和下载《大国崛起》的全部解说词
日本真正的崛起之迷
战后日本崛起,得益于重视教育和重视人才的培养。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万夫曾经指出:“从明治以来,一直到今天,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战后经济的发展非常惊人,为世界所重视,造成比情况的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说:“战后日本物质资本存量几乎荡然无存,但其国家财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识水平的人还大量存在。” 日本重视教育的历史可上溯到明治维新时代。早在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学法令》时,就在《学制布告》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口号,要在全国做到"邑无不学之户,家务不学之人",接着,1886年明治政府宣布在全国实施义务教育,大约经过30年的努力,终于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初等教育,其速度之快在世界教育史上是首屈一指的。而且从年代上看,日本也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比美国早4年,比法国早10年。正如日本前内阁总理大臣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说中所说的:"人是我国的财富,教育是国政的根本。"这应该是日本崛起奇迹的根源。
战后日本崛起,得益于追求至善、精益求精。吉田茂是日本战后最负盛名的首相,晚年以充满激情的语言写就《激荡的百年史》,总结日本民族如何战胜困难、目光远大、勇猛进取、善于学习、追求完美。他说日本民族具有一种止于至善的专业精神。除非不做,做什么就要做到最好,深深植根于日本民族之血液,此乃日本历经明治维新和战后经济奇迹,得以雄踞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之主因。管理大师德鲁克说,战后日本经济起飞有三位导师。第一位导师是道奇,他教导日本人要发展经济,首先是稳定货币金融,将日元与美元汇率固定于360日元。第二位导师是戴明,全面质量管理之父也。德鲁克说,质量管理是美国人发明的,但完美运用、臻于化境的却是日本人。第三位导师就是德鲁克自己。他教会了日本人如何思考战略和实施目标管理。德鲁克对日本文化精神亦有湛深研究。七十岁时被荣聘为东京大学研究日本艺术文化的教授,引以为傲。德鲁克与吉田茂英雄所见略同。二师皆以为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处,便是那种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专业精神。无论做什么,皆力求最好,心无旁骛,精益求精。此种精神之背后是异常谦逊的学习态度,永远不懈吸取他人长处之开放胸怀。盛田昭夫说:"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取得飞跃进步,奥妙就在于企业经营者始终认为日本在一切领域中都落后于他人,从而产生一种紧迫感。他们情愿以欧美各国的学生自居,坚持交学费,学习经营手法,吸引新技术。""在日本,人们始终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产率的提高,即使是对螺丝刀这样简单的工具也毫不例外。从设计到加工,无不精心考虑,仔细研究。"
而中国人弄虚作假、投机取巧、坑蒙拐骗。。。是当今中国社会之普遍心理。与日本人追求至善、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相比是不是还有很大的差距?!
结论
大国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国民素质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不客气地说,中国由于难以接受别人的教育思想,国民整体素质与发达国家的相比都不是一个等级。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研究过21种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后来相继消亡的文明。结论是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无一例外,都不是他杀,而是自杀。他们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被历史淘汰出局。
1876年,美国庆祝独立100周年的时候,在费城举办国际博览会,有37个国家参展,当时清政府也派出了展览团。在这次博览会上,英国展出最新的蒸汽机车,美国展出大功率电动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中国展出的是纯银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脚绣花鞋。
这是就是时代的差距!
一个居安思危的国家才有资格谈论谁是第一!
『玖』 关于日本经济发展史的电子书谁可以提供一下啊~
免费在线观看《大国崛起》和下载《大国崛起》的全部解说词
http://finance.cctv.com/special/C16860/01/index.shtml
日本真正的崛起之迷
战后日本崛起,得益于重视教育和重视人才的培养。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万夫曾经指出:“从明治以来,一直到今天,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战后经济的发展非常惊人,为世界所重视,造成比情况的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说:“战后日本物质资本存量几乎荡然无存,但其国家财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识水平的人还大量存在。” 日本重视教育的历史可上溯到明治维新时代。早在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学法令》时,就在《学制布告》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口号,要在全国做到"邑无不学之户,家务不学之人",接着,1886年明治政府宣布在全国实施义务教育,大约经过30年的努力,终于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初等教育,其速度之快在世界教育史上是首屈一指的。而且从年代上看,日本也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比美国早4年,比法国早10年。正如日本前内阁总理大臣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说中所说的:"人是我国的财富,教育是国政的根本。"这应该是日本崛起奇迹的根源。
战后日本崛起,得益于追求至善、精益求精。吉田茂是日本战后最负盛名的首相,晚年以充满激情的语言写就《激荡的百年史》,总结日本民族如何战胜困难、目光远大、勇猛进取、善于学习、追求完美。他说日本民族具有一种止于至善的专业精神。除非不做,做什么就要做到最好,深深植根于日本民族之血液,此乃日本历经明治维新和战后经济奇迹,得以雄踞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之主因。管理大师德鲁克说,战后日本经济起飞有三位导师。第一位导师是道奇,他教导日本人要发展经济,首先是稳定货币金融,将日元与美元汇率固定于360日元。第二位导师是戴明,全面质量管理之父也。德鲁克说,质量管理是美国人发明的,但完美运用、臻于化境的却是日本人。第三位导师就是德鲁克自己。他教会了日本人如何思考战略和实施目标管理。德鲁克对日本文化精神亦有湛深研究。七十岁时被荣聘为东京大学研究日本艺术文化的教授,引以为傲。德鲁克与吉田茂英雄所见略同。二师皆以为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处,便是那种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专业精神。无论做什么,皆力求最好,心无旁骛,精益求精。此种精神之背后是异常谦逊的学习态度,永远不懈吸取他人长处之开放胸怀。盛田昭夫说:"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取得飞跃进步,奥妙就在于企业经营者始终认为日本在一切领域中都落后于他人,从而产生一种紧迫感。他们情愿以欧美各国的学生自居,坚持交学费,学习经营手法,吸引新技术。""在日本,人们始终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产率的提高,即使是对螺丝刀这样简单的工具也毫不例外。从设计到加工,无不精心考虑,仔细研究。"
而中国人弄虚作假、投机取巧、坑蒙拐骗。。。是当今中国社会之普遍心理。与日本人追求至善、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相比是不是还有很大的差距?!
结论
大国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国民素质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不客气地说,中国由于难以接受别人的教育思想,国民整体素质与发达国家的相比都不是一个等级。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研究过21种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后来相继消亡的文明。结论是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无一例外,都不是他杀,而是自杀。他们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被历史淘汰出局。
1876年,美国庆祝独立100周年的时候,在费城举办国际博览会,有37个国家参展,当时清政府也派出了展览团。在这次博览会上,英国展出最新的蒸汽机车,美国展出大功率电动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中国展出的是纯银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脚绣花鞋。
这是就是时代的差距!
一个居安思危的国家才有资格谈论谁是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