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台湾经济发展

台湾经济发展

发布时间:2020-11-26 19:53:22

㈠ 台湾战后经济飞速发展的原因

其实运抵台-湾的黄金很少,甚至很多不是纯金,那只是政-府为安抚民心所做的行动。

2000年,民-进-党执政时期,民-进-党籍的中-央银行副总裁陈师孟去位於新店山洞的金库查看。陈师孟说,当年蒋-介-石带去的黄金,估计只有三百多万两,迄今仍有不少储放在架子上,它们形状不一,多为当年用金圆券从民间换来,且成色不足,很多只有92%,根本达不到99.99%的可用标准。

中-共建-政后1950年,大陆当时并不发达的广-东一省即收兑黄金7455万两,由此可见运抵台-湾的黄金之少。

当时政-府因应抗-战、戡-乱,欠下大量外债,国库空虚。而且最终运抵台-湾的黄金也只占大陆总黄金量不及1%。1950年完成的大量台-湾民生建设,还是透过官员的私人关系向美国西屋公司借了200万美圆才得以实行。

台-湾经济之发展,是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这几个时期来说下:

一、经济重建期(播迁前后)

二战期间的台-湾,满目苍痍,半数以上的工厂遭到摧毁,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

1945年,政-府收复台-湾之后,非常重视重建工作,修复了民生基础。如台-湾电力在二战结束后,发电量只有正常的十分之一,日-本电力人员返日,离前还讽刺说,台-湾三个月后将陷入黑暗。政-府随即派来技术官员孙运璿,抢修台-湾电力,在五个月内就复原了台-湾80%的供电系统。

在民生复兴的基础上,政-府在台-湾开始实行土-地改-革。日据时期,台-湾地主是日-本的特权阶级,农民是下等人民,没有人权,种地毫无收入。1947年,当时担任台-湾省行-政公署长官的陈仪开始发起耕者有其田;继而在1949年,由农业复兴委员会委员蒋梦麟建议,台-湾省政-府主-席陈诚实行实行三七五减租;最后在1951年至1976年间分九期实施公地放领。

这些土地改革措施,使农民获得了土地,并使农民经济独-立并有余力受教育,参与政-治,最有名的例子是三级贫农佃农之子陈水扁后来当上中-华民-国总-统。

而土地改革,也成为台-湾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发展的基础。日-本学者若林正丈分析说:

1、借由放出公营企业的股份,将地主的土地资本转成产业资本,这是民间资本确实发展的一个出发点。

2、改革的结果,透过肥料换谷制(用国-家独占生产和进口的化学肥料,跟米谷实物做不等价交换)等方法排除地主,国-家直接掌握农民的生产剩余,以供养庞大的来台人员;同时透过低米价政策等措施,使农业资本可能移向工业资本。

3、因改革而使获得土地的农民提高生产意愿,同时配合农复会推动的技术指导,提高农业生产性,使农村有过剩劳动力,以此累积未来丰富、廉价,具有高竞争优势的产业劳动力。

而在1949年6月15日,台-湾省政-府确立了台币为台-湾地区所用之唯一合法货币,切断了和大陆上法币、金-圆-券的联系,稳定了金融,通-货-膨-胀受到控制,此政策也是奠定了未来台-湾经济发展的重大政策之一。

二、进口替代时期(美援时期)

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迁播台-湾后,带来了将近300万的人口,无疑给并不富裕的台-湾带来社会冲击,期间受全球和大陆金融危机,国-家财政岌岌可危。1949年2月18日,当时省主-席陈诚面对大批不断来台的船只,只得下达入境管制令,算是缓解了不断爆增的人口。

因为不愿接受1943年开罗会议上,中-国向美国提议的战后让朝鲜独-立的要求,直接导致1950年6月25日,北韩在苏联的指示下发动对南韩的攻击,11月,中-共投入韩-战。

美国长期对华政策乃在防止中-国在亚洲独大,并以利益为优先。由於蒋-介-石在二战、戡-乱时期表现出不服从美国之态度,美国在一段时间内幻想与中-共一起制衡国-民党。大陆沦陷之时,美国若非韩战爆发,早已准备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以达到与苏联共同分享大陆利益的目的。

1949年7月,金门发生古宁头战役,国军完胜共军,造成国际轰动,使美国不得不重新考虑台-湾的价值,加上之后韩-战的爆发,美国势必要将台-湾纳入亚太防链,於是开始在经济上给予大量贷款。

出於这种大时代背景,美国与中-华民-国签定的《中美防御条约》,答应在军事上进行援助,并派遣第七舰队进入协防。稳定了台-湾的民心,使人民安心工作生产。

不过,《防御条约》只写明协防台、澎,未写前线金门,条约更是要求国军不得对大陆进行海陆空攻击,1958年,台海爆发八二三炮战,国军炮火击中厦门油库,共军死伤连绵,国军趁势准备登陆,第七舰队却驶入,阻止了国军的登陆。纠其原因,乃是美国对蒋把持全中-国后会使中-国独-立而不放心,而想另觅人选(如美国曾策动孙立人兵变),此可以说,美援是用牺牲大陆换来的。

而共计共约45亿的美元经济贷款,直到2004年1月,中-华民-国政-府才全部偿还。

不过,在当时而言,美援确实发挥了稳定经济和民心的作用。上述三七五减租计划便有美援的投入。

政-府的农业政策,一方面发展农业,一方面透过肥料交换(肥料换谷)、扩大农工差价方式,将农业所得引导到工业。

1953年政-府实施第一期经济建设计划,发展劳力密集轻工业,以替代进口商品。并采取提高关税、限制进口、外汇管制等方式,扶植民营企业,特别以纺织业为重。1959年起对生产过盛的纺织业采取促进出口政策,并改革外汇管制增加产品竞争力。

到1959左右,百姓生活已有改善,从1949年人均收入不到100美圆,高涨十倍达到1000美圆左右,工业以每年10%以上的成长率快速发展。台-湾创下了以农业带动工业发展的先例。

不过此期间,台-湾还是呈现在一个农业社会的面貌,农产品出口占总出口80%以上。

三、出口扩张、进口替代时期(美援停止、技术转型)

1965年,美援停止。当时美国等先进国-家正欲将劳力密集产业外移,尹仲容、严家淦等技术官-僚为吸引外人投资,决定采取自-由开放、鼓励出口等政策,如1966年在高-雄成立加工出口区,由出口带动生产,台-湾逐渐由农业社会转为工业社会。国-家外汇也开始重新累积。

值得一提的是,在1968年,当时整体经济并不丰盈的情况下,蒋-介-石决定将原先在大陆就实行的6年国-民教育延长到9年,当时全世界实施九年以上义务教育的国-家不到十个,部分人反对,政-府力排众议,推行此政策,高达80%的台-湾人民因此受益,为台-湾未来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蒋-介-石历来重视教育,大陆时期虽长期战-乱,但仍不放弃发展教育。后来很多人成为建设台-湾的砥柱乃至发光於国际。如华裔诺贝尔得主杨振宁、丁肇中、高锟等人均受到政-府教育政策的泽被。中-共原子弹的主要参与者朱亚光也是受到政-府的资助,才得以赴美留学。

进入70年代后,世界上发生石油危机,全球经济陷入不景气,生产成本剧增、出口大幅下降。加上退出联合国、中日断交、中美断交等重大外交挫败,民心不稳,使投资意愿下降。

因应此一情况,1972已经当上行-政院院长的蒋经国,开始指导发展重工业、化工业,建立自主经济体系,进行大规模公共投资。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蒋-经-国出於同情民众,限制油价涨价,犯了他在上海「打-老-虎」经济制-裁的老毛病。在蒋-介-石的指导下,才逐步开放油价市场化,这也使得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的时候,政-府能够稳定自若。

经济部-长孙运璿还深入虎穴,带著陴益双方的合作计划,访问沙乌地阿拉伯,在英美纷纷受到油价限运的当时,中-华民-国却不在此列。

由於民间投资意愿的低迷,1974年蒋-经-国开始推动十项建设,包括交通、电力等基础工程,及钢铁、石化、造船工业。即民间害怕风险不发展,政-府立即投入发展。

大兴土木的结果是使失业率下降,培养了大量的工程、科技、管理人才,所得成长持续提高,带动国内外投资泰安,也为台-湾石化业与重工业打下良好基础。

由於对待金融危机反应快速,使中-华民-国快於其他国-家复苏,当时外汇累积达到全球第四、全球第十四大的贸易国、亚洲四小龙之首。

这段经验就是举世闻名的「台-湾奇迹」,至今是开发中-国-家学习的宝贵经验。

四、国际化时期(产业升级)

经历石油危机后,政-府看到未来发展耗能少、低污染、高附加价值产业是大势所趋。於是在1972年,决定设立工业研究院。

科技研究原本就是要由技术人员自-由发展才有科技研究的弹性。因此经济部-长孙运璿当时准备以财团法人的形式设立工研院,即为政-府占有股份的民间机构,运作不受政-府控制、经费使用不受立院审查。立法院因此引起轩然大波,几经行-政部门与立-法-院沟通,才得以在1973年通过成立工业研究院。并在1974年设立工研院电子所,开始准备发展电子高科技产业。

工业研究院是台-湾科技人才的摇篮。今日张忠谋、曹兴诚等台-湾科技名人都出自此院。

不过当时立法院仍对发展高科技产业充满疑虑,认为那是空中楼阁,是只有美国才能掌握的高科技技术,不如多造几条高速公路。孙运璿则铁心继续推动。

而说来,台-湾日后成为积体电路王国的一场决定,竟是1974年2月在台北一家豆浆店完成的。当时旅美学人潘文渊向包括孙运璿、李国鼎在内的政-府技术官-僚说明当今世界积体电路的发展,得到政-府重视。最终,由潘文渊领导,召集了一批在海外的华侨学人,成立了TAC(电子技术顾问委员会)。

这些华人大多是当年受恩於国-家教育政策方能出国留学,加上政-府对他们的支持和热情,如TAC成员郑国宾回忆说当时由美国到达台-湾已经半夜,孙运璿仍在机场等候让其感动。所以这些华人均可以说是不计一分报酬(受制於立法院,TAC没有经济来源),为国-家未来发展出谋划策。

当时政-府意向是和HUGHES的NMOS订合同,但TAC团员提议,应该将RCA的CMOS转移到台-湾来发展,政-府尊重并接受其意见。今天全世界的电脑主板基本都是CMOS系统,因此可说是使台-湾在70年代就获得半导体科技的先机。

1977年,行-政院长孙运璿协调国-防-部,征用新竹所在的科学园区的用地后,并於1980年代初顺利完工。1979年制定「十年经济建设计划」,将机械、电子、电机、运输工具列为「策略性工业」。

在竹科落成后,台-湾成为当时全球可以生产集成电路的少数地区之一。

1984年,中-华民-国科技之父、行-政院长孙运璿不幸中风,离开政坛,最终使李-登-辉成为蒋-经-国接班人。

孙运璿中风后,继任的俞国华、郝-柏-村分别开展1984年的「十四项建设」与1990年「国-家建设六年计划」,以公共投资促进产业发展。1990年公布「产业升级条例」,发展通讯、资讯等十大新兴行业。

而在经济自-由、国际化上面,1983年放宽进出口与投资限制;1987年新外汇条例实施,人民得以自-由持有及运用外汇;1989年开放民间设立新银行;逐步推动公营企业民营化。

最终,台-湾所得不断提高,1970年代末期已开始受世人瞩目,1980年代末已成为已开发(经济发达)地区。

五、和平、团结、奋斗

中-华民-国在台-湾近50年的高速发展,其中最重要的,莫过於每个国-民将国-家看作自己家的那种大义凛然风范。

中-华民-国迁播台-湾后,中-共接受其在大陆的资产,在国际上声言要冻结中-华民-国的海外资产。当时政-府的决策,竟是将国-家海外的财产,划归到大大小小官员的个人名下,如宋美龄、俞国华等都有参与,但这些官员与国-家共同克难,不发国难财,一分也没贪污。(如宋美龄去世后只留下12万美圆遗产,更没有自己产权的房子)

在如此朝夕不保的情况下,政-府仍旧全力戮力建设、发展,建设台-湾为三-民-主-义模范省。

其次,执-政者具备用人的气量、执行者有辽阔的国际视野。中-华民-国在台-湾的发展,也是整个中-国发展的一部分,倘若当时没有那麼多大陆、海外的人才来台帮扶,台-湾经济也无法快速飞跃(如孙运璿是山东人、李国鼎是南京人、潘文渊是嘉兴人,他们原本都是建设全中-国的人才)。技术官-僚是国-民党戒严时期的特殊名词,如孙运璿、李国鼎、高玉树等,都是在两蒋时期被提到做官的人才。他们有的原先只是在公营的企业裏服务的技术人才,有的还支持台-独(如高玉树),但政-府不以政-治为最大考量,而是以技术能力为首项。

这些技术官-僚,也不负所望,其看的远,想的多,由於技术官-僚能够跳脱政-治束缚,认定对的政策就一定全力推动,加速了经济的发展。

在政策上则奉行大同,照顾各个阶层利益。土地改革在西-方国-家要花上几百年,中-共土-改则血流成河,最终田地仍掌握在中-共政-府自己手裏,农民依旧是无自己之田(台-湾农村土地实行私-有-化)。而台-湾土改则秉承政-府在大陆上土-改的原则,和平、逐步推进,以公股换田等政策从地主手中收回田地,即使地-主损失减少,又使农民有田。

在工业化、十项建设之后,农业、中小企业受到打击,政-府没有做所谓「腾笼换鸟」,全面扶持大型、新型企业,而限制中小企业的这种作为,而是努力提升中小企业和农业的品质。

譬如1982年,针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城-乡差-距与贫-富不均,孙运璿内-阁推出了「全面加强基层建设,提高农民所得方案」,以两百亿的资金,使台-湾农业现代化,技术化,缩短农民与非农民所得的差距,并加强农村福利设施,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如今台湾农业已形成公司化、产业化、基地化、市场化和标准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典范。

诚然美援在一定时期内提升了台-湾的经济,但倘若不能善用美援,台-湾经济亦不会有今天之面貌,正是执政者了解到要将国-家危亡系於己肩之上,促进了团结的气氛。而大量民众受到国-民教育中文化熏陶,承继了中-国人善良、诚信、奋斗的美德,在政-府的指导下,为国献力,也求得了自己的幸福。这些都是将国-家放在心中首位的表现。

政-府知才、养才,愿意接受专业人才的意见、每一个国-民的奋斗,都是台-湾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天时地利人和。而综观台-湾经济,其发展的原理,就是和平、团结、奋斗。

㈡ 台湾的经济

台湾经济与科技

一、经济概况

1949年以来,
台湾经济发展大致经历四个时期:

(一)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当时台湾人口剧增,物价飞涨,工农业生产几乎停顿,而军事性开支却占财政支出的一半以上,民众生活困难,经济濒临崩溃。为此,台湾当局采取了一系列旨在稳定社会和恢复经济的政策与措施,土地改革、改革币制、外汇贸易管制,优先发展电力、肥料及纺织工业等。50年代台湾农业发展迅速,增长率年均达各4.7%。此外,从1950年下半年起,美国开始对台湾实行经济援助,注人大量资金帮助台湾恢复经济。到1952年,台湾经济基本恢复到二战前的最高水平。

(二)以农养工发展时期(1952-196O年)。当时台湾经济基本上以农业为主,劳动力过剩,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均逆差严重,外汇极度短缺,民众因收入低而无力消费进口工业品。台湾当局以稳定中求发展为指导思想,确定了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的方针。土地改革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在总出口中的比重非常高,1957年高达 71.5%,成为创汇主力。台湾当局又通过肥料换谷、强制收购等不等价交换方式,获取利润,把它转移到工业部门。在工业方面,重心放在资金需求量不大、技术要求不高、建厂周期短的民生工业上,以岛内生产替代进口,以适应岛内的消费水准,并节省外汇开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减轻就业压力。形成了糖、茶、菠萝及香茅油等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及水泥、玻璃、木制品、造纸、化肥、纺织、食油、面粉、塑胶原料及制品、人造纤维、自行车、缝纫机和家用电器等进口替代工业。

(三)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时期(1960-1986中)。由于台湾市场狭小,当时进口替代工业的产品市场已趋饱和,若继续发展将导致经济后劲乏力。台湾抓住当时国际分工变化的机遇,利用低廉工资的国际比较利益,大力发展加工出口工业带动经济发展,并陆续修正或制定旨在促进出口的政策与措施,如进行外汇贸易的改革、实施“奖励投资条例”、鼓励民间储蓄、对外销厂商实行税收和融资的优惠、设立出口加工区和保税仓库等。这个时期外资对台湾工业化和出口扩张起了重要作用,民间企业从进口替代转向出口产业,成为经济成长的主力。台湾企业从日本进口生产资料,向美国出口工业品,形成了生产上依赖日本、市场上依赖美国的三角贸易关系。台湾工业得到了高速发展。从1963-1973年,工业年均增长率高达18.3%,其中制造业的年均增长率达20.1%,工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196O年的26.9%提高到1973年的43.8%;出口贸易额中工业制品的比重由l960年的32.3%增至l973年的84.6%。至此,台湾工业建立起了一个以出口加工区为依托,以轻纺、家电等加工工业为核心的产业支柱,由此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四)经济转型时期(l986年至今)。自8O年代以来,由于台湾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新台币兑美元汇率大幅升值,工资也大幅上涨,劳动力短缺,劳动密集型加工出口工业逐渐丧失比较利益和比较优势,导致民间投资意愿低落,经济发展陷入困境。为此,台湾当局于1986中提出了实行自由化、国际化、制度化的经济转型,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机制,并以产业升级和拓展美国以外的外贸市场作为重大调整内容,确定以通讯、信息、消费电子、半导体、精密器械与自动化、航天、高级材料、特用化学及制药、医疗保健及污染防治等十大新兴产业为支柱产业。经过近10年的经济转型,台湾经济在自由化、国际化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产业升级也初现成效,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占制造业的比重目前已达61.5%,其中信息产业发展尤为突出,其产值已名列世界前茅。台湾对外出口市场的重心也逐渐从欧美转向亚洲,对美国出口比重已由1984年的48.8%下降到1995中的23.7%,对亚洲的出口比重则由1998年的32.8%上升到1995年的52.6%。出口产品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电子、信息、机械、电机和运输工具产品已占总出口的50%以上。对外投资大幅度增长,开始成为净资本输出地区,累计至1995中,对外投资约300亿美元。在这一时期,台湾与祖国大陆及香港的经济联系也日趋密切。

台湾经济发展较快的原因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

(一)得益于大量的美国经济援助以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美国从自身战略利益出发,从1950年至1965年给台湾的经济援助共计l5亿美元。15年间,“美援平均约占台湾投资毛额的34%,从而弥补了台湾商品及劳务人超的91%”。美国对台湾的经济援助不仅限于资金或物资,还包括军事援助、低利贷款、直接投资、技术转让和人才支援等。美援在台湾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非同小可。台湾学者认为,如果没有美援,“台湾经济至少要比现在落后20-3O年”。此外,战后西方国家在60-7O年代的经济繁荣,给台湾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二)从祖国大陆带去的财物和人才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国民党统治集团败退台湾时,从上海运送黄金 80万两以及大量银元、美钞到台湾,由孔、宋家族将20亿美金转移至美国花旗、大众等银行,并带去了大批各类财经人才。这些资金和人才对台湾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国民党统治集团还将大量的机器设备运到台湾。

(三)台湾民众为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台湾民众勤奋节俭、吃苦耐劳,对台湾在提高储蓄率以集聚资本,以及开拓国际市场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农民在工业化过程中作出了牺性,中小企业者成为出口贸易的主角。

(四)台湾当局制定了稳定中求发展等经济政策。如在发展策略上先发展农业及劳动密集型工业,再发展资本与技术密集工业;先发展进口替代工业,然后发展出口导向工业,较好地结合了台湾的实际情况,并有效地利用了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契机。

(五)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对台湾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近十多年来,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已具一定规模,互补互利的局面正在形成,祖国大陆已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腹地。台湾每年从两岸贸易中获得巨额顺差,保证了其贸易收支的平衡,且提高了其在本岛的投资能力。大批台湾劳动密集型企业投资大陆,缓解了其在本岛发展的困难,并且有利于台湾产业的转型与升级,特别是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祖国大陆在台湾出口份额中的比重上升,减轻了台湾外贸对美国市场的过度依赖,对台湾经济的稳定也有重要作用。

台湾经济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高,但内需市场狭小,自然资源较少,科技基础薄弱,井受此制约,形成了“浅碟子经济”的特点。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对海外市场和技术的依赖程度较高。1980年,台湾经济发展对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达95.6%,其中对出口贸易依存度也达47.89%;1995年的依存度虽有所下降,但仍高达81.65%,其中对出口贸易依存度还有42.36%。近几年来虽然台湾产业升级取得一定成效,但关键技术仍然对外依赖性较高,如集成电路芯片产量已跃居世界前列,但其电路设计这一关键技术仍主要依靠发达国家。所以,台湾产业升级虽有进展,但整体工业技术并无突破性发展,工业技术自主开发能力不强的基本格局仍未改变。台湾经济对外依赖程度较高,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较大。近几年台湾经济能维持适度增长,新市场开拓、贸易创造效果大于技术创造效果。

长期以来,台湾财政状况不佳,税基萎缩,赋税收入年增长率从1992年19.7%一路下滑到2001年的-6.7%。同时,各级公库和“国库”支出增长很快,在支出结构中,军备开支占了财政预算的很大比重,如1996年的财政预算中,“国防支出”(未含外购军备的特期预算)占了22.1%;若再把行政开支计入,整个财政开支中非生产性开支的比重很大。财政状况持续恶化,至2002年,台当局总负债已接近4兆新台币,债务余额占GDP比重超过30%。

台湾经济发展还受岛内政争激烈和两岸关系不稳定因素的影响。近几年来,台湾政党之争异常激烈和频繁,大大影响了有关政策与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也成为行政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再加上“黑金政治”猖獗,使许多重大项目的工程进度和质量受到负面影响。同时,由于台湾当局推行分裂政策,造成两岸关系的不稳定,影响了台湾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在台湾的投资意愿。

综上所述,台湾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均是政治、经济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虽然台湾当局采取了某些相应措施,其中某些措施不乏助益,但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科技概况

台湾科技发展与其经济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战后以来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奠基期(l959-1968年)。50年代,台湾当局以稳定经济作为主要目标,无力顾及科技的发展。直到1959年,台湾当局才颁布“长期发展科技计划纲领”,主要目标在于充实科技发展的基础。同年,成立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简称“长科会”),负责规划和推动长期科学研究。在这一时期,科技研究发展方向以基础科学为主,同时通过各种补助措施,培养研究人才。

第二阶段是初步发展期(1969-1980年)。60年代末到 70年代,台湾工业的发展重点由轻工业转向重化工业,提高了对产业技术的要求。为此,1968年台湾当局颁布“十二年科学发展计划”,在扩大研究基础、改进科学教育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应用科学的研究,先后成立了工业技术研究院和“行政院”“应用技术研究发展小组”,并注重促进企业投资科技研究工作。

第三阶段是全面推动科技发展期(1980年至今)。随着80年代中期以后台湾经济进入转型期,科技水平较低已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台湾当局开始加大科技经费和人员的投入,制订一系列相应计划和发展政略,以实现将台湾建成“科技岛”的长期目标。 1978年,台湾当局首次召开由产、官、学界参加的科学技术会议,次年颁布“科学技术发展方案”,作为现阶段科技发展的最高指导方针。此后,科技会议每四年召开一次,制定出新的发展政策与计划。

80年代以来,台湾科技发展较快。从对科技发展的投入看,从1986年到1996年的10年间,科研经费增长了4.8倍,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由1.14%提高到1.85%;研究人员数增长了2倍,每万人口拥有的研究人员数由14.3人提到33.4人。从科技研究发展成果看,本地专利项目1996年达到19410项,是1986年的3.3倍;台湾SCI论文发表篇数的国际排名,由1989年的第28位提高到1994年的第20位。在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1980年台湾成立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推动了信息、半导体通讯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1997年高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值占总出口的比重达到39.7%,较1986年提高了一倍多。目前,台湾信息产业和半导体产业产值已分别跃居世界第三位和第四位,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加工生产基地,半导体集成电路生产技术已接近和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从科技的发展特点看,由于台湾经济规模较小、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民间科技研究发展先天不足,因此台湾科技行政部门在科技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科技经费的总投入中,80年代官方投入占60%以上,民间占不到4O%;9O年代民间投入相对增加,官方与民间仍各占一半左右。目前,科技研究体系主要由科技行政部门以及公营企业所属的研究机构、专门的财团法人研究矾构、各大学及民间企业所属的研究机构组成。

从科技研究的分工看,基础研究主要由“中央研究院”及各高等院校承担,应用科技研究主要由工业技术研究院及各科技行政部门所属的研究机构承担,军事科技由中山科学研究院负责,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市场化则由企业承担。

尽管8O年代以来台湾科技发展取得较快进步,但受限于经济规模、企业结构及人才等因素,在总体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甚至也落后于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韩国。如台湾科技经费总投入仅为韩国的一半。总体研究发展水平的落后,使目前台湾高新技术产业在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等方面都严重依赖日本和美国;多半台湾厂商的生产技术仍然依靠引进。信息、半导体等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由于缺乏自己的关键技术,大多只能采取受委托加工制造方式,利润大多由掌握关键技术与零部件的外国厂商抽走。

㈢ 台湾经济发展比大陆好到底是什么原因

台湾经济很烂啊
亚洲四小龙垫底
体量小
以前的优势产业也不行了
尤其是微电子产业要面对韩国的竞争
还要面对大陆政府扶持的电子行业的竞争(大陆是亏本也要上!)
还有美帝高通
英伟达。。的竞争
mtk估计要完蛋。。。。
台湾的那点产业未来被上下挤压,没有希望
2013年前三季度台湾gdp初值22426.61亿元人民币,本币同比实际增长1.9%
今年台湾省的经济总量要被大荷兰省超了吧。人均会被苏州无锡和深圳超,未来5年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应该会全面超越。
台湾人自己都急了!
机场捷运50km修了二十几年还没通,核四停停废废多花了2000多亿新台币。
民粹盛行,政府没决心,议会效率低,全世界都不愿意去台湾投资了。
唯一想去台湾投资的大陆,还被拒之门外,鬼岛之名已经是名副其实了。
台湾的经济结构比新加坡和韩国已经落后了,想当年台湾是四小龙的排头兵
以台湾决策层的垃圾和制度的缺陷,台湾经济继续停滞毫无悬念
未来台湾的出路,作为中国沿海的旅游休闲省份,类似海南那样还是可以的

㈣ 台湾为什么比大陆富裕得多吗

㈤ 简述国民党对台湾经济发展的主要贡献

在台湾经济恢复与发展初期,土地改革与“美援”发挥了重要作用。台湾土地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土地改革第一步是进行“三七五减租”,即将原地主收取超过收获量50%以上的地租一律降至37.5%以下,其他附带租金一律取消。接着全面推行于1948年开始试行的“公地放领”政策,即将从日本人手里接收的公有耕地承租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承租地价分十年还清。公地放领一直到1976年才结束,总计历年放领耕地约14万公顷,承领农户28.6万户。

50年代末期开始,台湾进行了一次较为广泛的财政、外贸、金融体制的改革,台湾从此走上了一条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道路。

1958年4月,台湾“行政院”公布了“改进外汇贸易方案”和“外汇贸易管理办法”等法规,对外贸政策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与调整。一是台湾将复式汇率改为单一汇率,废除了不同进出口货物适用不同汇率的制度。二是放宽进口限制,降低进口原料的各种税收。三是鼓励出口,实行外销退税制度,设立外销推广基金,实施保税工厂与保税仓库制度,实行外销低利贷款与外汇提留制度等。这些政策措施极大的促进了台湾产品的外销与经济发展。曾参与早期台湾经济决策的台湾知名经济学家王作荣对这一改革予以高度评价。他在《壮志未酬》一书中写道:“不要小看这项改革,这是一次改变台湾经济前途、脱出困境、使台湾经济起飞、创造台湾经济奇迹的起跑点”。

为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外资,以弥补即将停止的“美援”,台湾当局于1960年颁布了“奖励投资条例”,对外商投资提供优惠,凡产品50%以上出口的企业,可享受免五年营业税或加速折旧等优惠;将利润用于增资扩充设备的企业可享受免4年营业税或加速折旧。同时设立专门的投资审批委员会,提高办事效率。这是台湾财经政策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台湾的租税政策从过去的追求“预算收支平衡”转变为谋求“经济发展”。于是从这时起,台湾逐渐形成一套较开放的经济体制,为台湾经济的起飞奠定了重要基础。外资开始加快在台湾的投资,台湾经济发展步入快速道。

㈥ 台湾的经济如何

台湾属于经济发达地区。

GDP总计4.21万亿元人民币(2019年);人均GDP17.88万元人民币(2019年)

中国台湾自1960年代起推行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战略,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名列亚洲四小龙之一,于1990年代跻身发达经济体之列。台湾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在半导体、IT、通讯、电子精密制造等领域领先全球。

(6)台湾经济发展扩展阅读

台湾省是依靠资本主义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系逐步发展起来的,主要为集成电路出口和电脑零件出口。

大力鼓励厂商投资集成电路、电脑等高新技术产业,耗能少、污染低、附加价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取代传统产业,成为台湾重要的经济命脉,在全球产业链中扮演重要角色。

现今当局逐步减少对投资和对外贸易的干预,一些大型“国有银行”和“国营企业”陆续被私有化。国际贸易是台湾的经济命脉,中国大陆是台湾最大贸易伙伴、进出口贸易第一地区,其次为美国和日本。不同于邻近的韩国和日本,台湾经济以中小型企业而非大型企业集团为主。

㈦ 台湾靠什么把经济发展起来的

台湾省是依靠资本主义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系逐步发展起来的,主要为集成电路出口和电脑零件出口。

大力鼓励厂商投资集成电路、电脑等高新技术产业,耗能少、污染低、附加价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取代传统产业,成为台湾重要的经济命脉,在全球产业链中扮演重要角色。

现今当局逐步减少对投资和对外贸易的干预,一些大型“国有银行”和“国营企业”陆续被私有化。国际贸易是台湾的经济命脉,中国大陆是台湾最大贸易伙伴、进出口贸易第一地区,其次为美国和日本。不同于邻近的韩国和日本,台湾经济以中小型企业而非大型企业集团为主。

台湾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地位举足轻重,全球大多数电脑电子零组件都在台湾生产。高新技术产业已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业占GDP的比重从1952年的35%降至2%,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合计比例过半。

(7)台湾经济发展扩展阅读:

国民党政府迁台初期采取适度干涉的计划经济制度,加上美国的经济援助,得以重建面临困局的台湾经济。农业方面支持小农生产与资本农业双轨并置,实行土地改革政策增加农业生产。工业方面于195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劳动密集型轻工业,扶植以纺织业为主的民营企业。

1950年代发达国家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外移,当局为吸引外资采取鼓励出口的政策,由出口带动生产,使台湾成为美、日的加工基地,从农业社会转型为工业社会,缔造了举世瞩目的台湾经济奇迹。1970年代在蒋经国推动“十大建设”下石化业与重工业打下良好基础。

1980年代后陆续放宽进出口与投资限制。目前当局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观光旅游、医疗照护、生物科技、绿色能源、文化创意、精致农业六大新兴产业和十大服务业。

㈧ 中国台湾省的经济发展,在世界上大概处于一个什么水平

台湾经济发展的话,虽然比不上大陆,但是也会在世界的名号里都调得出来,其实她的话因为脱离中国而有些背道而驰的,对于自己的经济来说也不大吧的重视,而且他只帮会金币,还想搞独立,这样子会特别的影响一些事情的进行,影响两国和平的发展。

㈨ 台湾经济以前是靠什么发展的

台湾的经济水平,其实一直十分不错,而且几乎没有受到太多的战争影响,台湾的经济分为几个阶段,下面我和大家具体的说一下:
第一、台湾在晚清的时候,经济主要是自然经济,农民在生产生活中,基本是手工作业,经济相对落后,比福建省大部分的城市要落后很多,经济水平十分低下。
第二、甲午战争以后,台湾被日本人殖民,日本帝国主义当时采取的是奴化教育加殖民地经济,这段时期台湾的经济一开始处于较低的水平,但是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对于台湾的殖民统治稳定,逐渐的台湾的经济也有了一些发展,不过一直维持在殖民地经济水平。
第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台湾回归祖国,这期间蒋介石由于国内战争的失败,带着大量的资源来到台湾,还有各类技术性人才,这样台湾步入工业化时代。
第四、随着台湾和大陆关系紧张,后来大陆不打台湾,这样台湾地区慢慢的进入了和平的发展环境,由于台湾一直是自由市场经济,所以他顺应了科技革命的潮流,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就是计算机技术,所以那个时候跟香港一样,同属亚洲四小龙。
第五、台湾的经济基础比较雄厚,加上台海之间的矛盾,一直得到美国方面的经济支持,所以台湾目前的经济发展也很不错,不过随着大陆的经济水平越来越高,现在台湾有一大部分经济需要维系在大陆,所以未来台湾和大陆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统一也势在必行。

㈩ 去过台湾的你,如何评价台湾的经济发展

三流城市,不值得夸奖

阅读全文

与台湾经济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