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从经济发展的逻辑上讲航空经济的出现表明一个国家的经济达到了一定水平是啥啥
从经济发展的逻辑上讲,航空经济的出现表明一个国家的经济达到了一定高的水平,弊病已经由地上的行驶到海上,最后能够霸占到空中所有的领域都能够发展经济,说明经济已经上升到了一定的地位,科技在不断的发展,推进了经济的发展。
⑵ 航空经济的前提
发展航空经济的核心在于“航空”二字,如何提高客运和货邮的吞吐量是关键。围绕着“客”和“货”,需要思考我们将要运输什么样的人和货物?人和货物因何而来又因何而去?人和货物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就涉及到航权、航线、机场吞吐能力、机场集散能力、区域核心吸引物和区域比较优势等一系列基础条件,这些是发展航空都市区的一切先决条件和基石。对于一座机场而言,每项基础条件的发展并成熟都是重大考验。我们还必须认识到一个事实:发展航空经济并不具有普适性。不能认为每个拥有机场的城市或区域都有发展航空经济的可能,只有那些在区域中具有重要区位优势或紧邻大型城市的机场,才可能通过合理的规划和有序的建设发展由理想变现实。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只有当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时,才会围绕机场出现临空指向性经济这一特殊的经济模式。当机场所在区域的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时,才能保证这一经济模式健康、稳定发展。从全球航空都市发展来看,大型、综合型航空都市基本位于全球性的都市经济圈和发达城市。发达的经济圈和城市具有庞大的制造业基础,机场周边能够较易形成高科技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尤其是具有临空指向性的产业集聚。这种强大的区域背景也是跨国企业、高端产业和高素质人才入驻的首选要素,是发展航空经济的重要支撑.
⑶ 新中国的航空事业是怎么发展的
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初,别说是飞机制造业,基本上所有的重型装备制造业都处于“一穷二白”的状态,但是,很快,随着“一五”、“二五”计划的实施,新中国终于逐步实现了自己制造飞机的梦想。在跨入21世纪以后,中国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技术能力也有了空前提高,中国成为航空大国、航空强国的步伐越来越快。
初教-5教练机,是我国第一种自行制造的初级教练机,原型为苏联雅克-18教练机。雅克-18是由前苏联雅克福列夫设计局于1946年设计生产的双座初级教练机。1951年,中共中央批准国有航空工业争取在3~5年内,从修理起步,逐步过渡到仿制苏联教练机和歼击机。
1951年4月23日,国家航空局决定在南昌建立飞机制造厂。5月13日第一批建设者到达南昌,在国民党政府与意大利1934年合建的“国民党第二飞机制造厂和航空研究院”的旧址上开始了工作。当时只有一条1500米的碎石跑道,1座厂房,7座旧机棚,30多台旧机床。经过第一代建设者的奋斗,建厂仅仅148天就开始修理从朝鲜战场上转下来的飞机。当年年底,南昌飞机制造厂已修理雅克-18型飞机38架。
1954年4月1日国家航空工业局批准南昌飞机制造厂提前成批生产雅克-18。1954年7月,南昌厂仿制成功首架雅克-18教练机,命名为初教-5。1954年7月3日下午5时15分,初教-5首飞成功。与之配套的株洲航空发动机制造厂也正式成立。尽管现在看来初教-5老得掉牙,但它却是我国批量制造飞机和航空发动机的开端,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初教-5飞机在当年就生产了10架,次年交付部队60架,到1958年共生产了379架。
该机机身由合金钢管焊接成骨架,呈构架式机身骨架。机身前段及发动机整流罩为铝合金蒙皮。机身后半段由布质蒙皮覆盖。机翼由梯形外翼和矩形中翼组成。中翼为全金属结构,由两根大梁、八根翼肋等组成,中翼中装有两个容量75升的油箱。中翼与机身框架连接。外翼与尾翼的前缘、梁、翼肋等用铝合金制作;布质蒙皮。发动机选用工作可靠、使用方便的M-11FP5缸气冷式活塞发动机。后三点式起落架,主轮半埋状收入中翼,尾轮固定不可收。纵列式密封座舱具有良好的视野。机上装有无线电收报机和机内通话设备。
中国1990年用于通用航空的飞机总共才约400架,主要机种是运5型飞机。而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的航空大国之一,拥有强大的航空运输机群。随着我国大飞机项目的实现,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制造的大型客机一定会翱翔在全球五洲四海的蓝天之上。
新中国早期的机种,以苏制飞机为主,小型机以运5、中型支线客机以伊尔12和伊尔14为主,20世纪中后期,则以安26等为主。在这一时期,我国借鉴进口飞机,在进口飞机基础上,根据我国航空飞行的特点,研制出了运7、运8、运10、运11以及运12等一些客机,为我国发展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新型飞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通过与外国飞机制造厂商的合作,生产制造了很多波音系列、空客系列飞机的部件,如我国参与了MD-82、波音、空客飞机等许多客机合作生产项目,这些产品以优良的品质保障了飞机的安全飞行,为中国的航空制造业赢得了荣誉。
在中国航空史上,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两个翅膀”的小型多用途飞机运—5了,这种以苏制安-2型飞机为原型生产制造的小型飞机,可以担任短途客机、运输机、农业飞机、伞兵空降训练机和医疗救护机等,以其优良的安全性、对机场场地的适应性和良好的飞行操纵性能受到了普遍的赞赏。
苏制伊尔-12和伊尔-14曾经是我国国内航线的主力机种。现在,这些当年的“空中雄鹰”基本上都静静地待在航空博物馆等里面,接待游客的参观。
在20世纪60~70年代,我国民航的大型主力机种之一是苏制的四发动机的伊尔-18型客机,周恩来总理等中国领导人,就是乘坐这种飞机出国访问的。现在,伊尔-18型客机也早已退出了航空历史舞台,成为人们回顾航空发展史的标本。在北京昌平的航空博物馆里,就保存着伊尔-18型客机,经常吸引一些曾经在电影上面看见过它空中英姿的人的目光。
⑷ 航空事业的发展与促进经济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一、航天技术对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体现以下作用1、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在发展生产力方面起先导作用 2、促进可持续发展,改善人类生活水平 3、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传统产业
⑸ 民航在国家发展中可以起到什么作用
民航是经济全球化的主流形态和主导模式,是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驱动力。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航空运输不再仅是一种交通运输方式,而且成为区域经济融 入全球经济的最佳通道。统计表明,民航投入与国民经济回报大约是1∶8。尤其是大型国际枢纽机场已突破运输功能,形成辐射力极强的“临空经济区”和区域经 济发展的“发动机”。
民航是促进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的重要力量,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粘合剂。与此同时,我国还面临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重大考验。在缓和两岸关系、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中,民航作为重要桥梁和渠道,发挥着独特作用。
民航是国家国防和经济等安全的可靠保障,是抢险救灾和应对突发事件的生力军。民航业具有准军事性质,是国家空中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发生紧急事件或战 争,航空运输是军事后勤的重要支撑。长期以来,在保障经济安全和空中通道通畅,维护国家形象、完成党和国家特殊任务等方面,民航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民航是世界不同文明沟通交流的重要桥梁,是实施全球政治外交战略的宝贵资源。在国家软实力的全球传播中,航空运输是一种新的高效文化交流通道,其发展水平 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政治声望和软实力。而在实施全球政治外交战略过程中,民航不仅仅是一种产业,还成为外交谈判的筹码、发展双边或多边关系的纽带。
民航是催生相关领域科技创新的需求导向,是国家航空产业化战略的积极参与者。民航业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其中,现代航空器和空中交通管理系统,高度集 成了大量先进科技。民航业的进一步发展,将为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提供广阔空间。特别是上游的航空制造业,产业链长,是一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行业以及先导性 高技术产业,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建设民航强国,将有力支持我国实施航空产业化战略。
⑹ 中国航空航天方面的发展趋势
趋势一:市场增长领先全球,四年内公务机保有量有望翻翻
研究表明,公务机市场与经济增长有很强的关联性,公务机的市场反应大约滞后于经济衰退/增长期14个月时间。2007的经济危机使全球公务机市场遭遇重大打击,这反映在2009年全球公务机交付量的急剧下降,2009年全球公务机交付量从2008年的1313架下降到870架。2013年,尽管全球经济显露了复苏迹象,但全球经济仍未能扭转经济下行趋势,增长率仅为2.4%,比2012年放缓0.1个百分点。全球公务机市场趋势与全球经济这一发展趋势基本吻合,2013年,全球公务机交货量为678架,仅比2012年多交付5架,增长率仅为0.9%(见图1)。亚太地区经济新兴国家是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全球公务机市场也呈现了“西方不亮东方量”的市场格局,亚太公务机保有量在全球的占比从2007年的4.7%增长到2013年的11.9%,成为全球公务机市场增长最快的地区。尤其是作为新兴国家主要代表的中国,中国已经保持了连续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具备了发展公务航空的经济条件,加之政策支持信号的释放及公务机运营环境的逐步改善,使得中国公务机市场异军突起,正成为全球公务航空最为重要的新兴市场。截至2013年底在中国大陆地区注册的公务机数量已从2009年的36架增加到202架,年均复合增长率达54%(见图2)。但不能只看相对数,相比于美国超过10000架的公务机保有量,中国公务机市场的发展空间尽可以让人们大胆去想象。
那么,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公务机的市场空间到底有多大?中国公务航空市场具有特殊性,一方面是市场正处于大发展前的起步期,集聚了强劲的市场发展内驱力,另一方面市场发展却又受制于空域、机场、FBO、飞行员等环境资源条件的严重不足,此外在政策、市场发展形态和消费结构方面还存在种种不确定性,对中国公务机未来市场发展的预测要看到“正能量”、也要考虑“负能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用航空产业研究中心在2012年所进行一项公务航空行业发展研究中,通过构建基于多项式拟合的公务机市场预测模型,在考虑诸多限制因素的情况下,对中国公务机未来10年的市场发展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表明:中国公务机保有量到2017年将达到400架,到2023年有望突破1100架。
趋势二:购买行为渐趋理性,中短程公务机将成为市场主流
起步初期的中国公务机市场呈现出一个鲜明的市场特征,那就是高端公务机热卖,目前高端公务机成为了市场购买的主流产品。虽然中国的公务航空市场才刚刚起步,但中国已然成为全球高端公务机的主要市场,全球高端公务机有四分之一的订单来自中国客户。原因在于,公务机在中国还被视为富人们彰显身份、尊享奢华的摆件与奢侈大玩具,而中国公务机的“启动用户”恰恰是位处金字塔塔尖的顶级富人,于是“只求最贵”自然就成为了购买偏好,这让国际高端公务机制造商们且惊又喜。在2012年上海亚洲公务航空展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用航空产业研究中心曾经做过一项关于公务机购买意愿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购买价位选择上中国国内有购买意向的购买者选择五千万元以上的约占70%,选择一亿元以上的占34%(见图3)。
本质上讲,公务机是一种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商业发展的交通工具和商业工具,美国国家公务航空协会之所以喊出“No Plane,No Gain”的口号,是因为公务机的使用与企业利润增长之间有必然的关联性,在世界500强投资回报最高的公司中,有90%的公司使用公务机。作为一种交通和商业工具,就需要好好去权衡投入与产出了,如果你的商业活动范围不是整天跨国或者远途飞行的话,那种价格高昂的远程高端公务机未必就是你合适购买选项。因此,我们预料,随着中国公务机消费者对公务机的认识从“奢侈品”到“商业工具”、“交通工具”的转变,未来中短程公务机在中国将会成为市场主流。事实上,这一市场发展趋势已开始显现,2011、2012中国公务机数量分别增长了53架和57架,增长率高达94.6%和52.3%,而2013年仅增加了36架,增长率为21.7%,增长有明显下滑,原因在于,这几年高端公务机是市场主流,但毕竟高端公务机的消费者是金字塔尖的小众群体,购买量增长有限。随着中短程公务机渐成主流的市场变化,预料中国公务机市场将有望在以中短程公务机为主体的产品销售推动下带来新一轮的市场增长。
趋势三:运营条件逐步改善,珠三角、长三角、渤海湾料将成为公务航空热点地区
经济条件、市场需求与运营环境是公务航空发展的三个必要条件,经济条件是指购买公务机及使用公务机的消费能力,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是公务航空快速发展的基本经济条件。市场需求是指将公务机作为商业工具和交通工具的航空消费需求,显然在政治经济中心、经济中心及高端人士聚集区域市场需求更为突出。运营环境是指从天到地有较为完善的公务航空飞行保障与服务体系,包括能便利地使用空域或航线,有供公务机起降的机场和服务于公务航空的FBO,还有航油、航材及人力资源保障。
从运营环境看,空域、机场、FBO资源不足是目前中国公务航空发展最大的制约。而从经济条件看,2013年中国人均GDP约为6800美元,应该说是基本达到了发展公务航空的起步条件。所以,我们认为中国公务航空的全面性发展尙需时日,至少应是在三年以后,但我们同时也相信在中国的局部区域公务航空将得以率先快速发展。预料珠三角(含港澳)、长三角及渤海湾将成为公务航空率先发展的热点地区。一是因为中国的高净值人群绝大部分聚集于这三个地区(见图4);二是因为这三个地区是目前中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且是未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区域,存在公务航空消费的现实需求,且未来市场发展空间大;三是从运营环境看,目前全国具备批量化服务于公务航空且已建设FBO的机场内陆地区有四个(北京首都、上海虹桥、深圳宝安及三亚凤凰机场),再加上香港机场、澳门机场总共是6个,而其中的5个机场(除了三亚机场外)都是在这三个区域。
⑺ 临空经济的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航空业的进步,世界各地的大型机场都先后推出临空经济区的建设计划,并且,在整体规划上,呈现多元化、多层次、辐射广的态势。 1959年,爱尔兰成立了香农国际航空港自由贸易区,它包括紧靠香农国际机场的香农自由工业区和香农镇,自由贸易区利用国外资金和原材料,大力发展出口加工业,这是临空经济区的早期形式。
从20世纪60年代起,日本政府就先后提出了在东京、大阪建设三大国际空港的课题,新东京国际空港(成田)、东京国际空港(羽田)、关西国际空港成为日本最重要的航空港。日本采用了研究—建设—再研究—再建设的方针,使得航空运输在日本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形成了建设与发展的良性循环。最典型的是日本长崎县,依托长崎空港,在滨海区域规划兴建了一个临空经济区,建设一条商务办公街,建立系列航空关联产业开发区、自由贸易区、高级文化娱乐区、高级住宅区和高精尖端技术产业区。
荷兰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机场持续保持在欧洲机场客运量第四,货运量第三的位置。机场不仅仅作为航空旅客的集散点,而是作为航空城来综合管理,即构建高效枢纽,由航空、铁路、公路等多种运输形式互为补充。从航空港到航空港都市城的发展,丹史基浦机场将建立和发展机场城市来为利益相关者创建可持续发展价值,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 国内发展典型
北京临空经济区
上海虹桥临空经济区
天津临空产业区
郑州航空港实验区
⑻ 以《浅析航空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主题写一篇论文,有没有大佬帮帮忙
可以前来详细介绍一下需求。比如更倾向于哪个领域。
⑼ 机场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影响有哪些
航空运输是全球最重要的产业之一。而航空业的发展及其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也是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正是航空运输业,为我们提供了世界范围的运输网络,使全球范围的商务和旅行成为可能。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中,航空运输业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自从1949年第一架喷气式客机开航以来,全球商业航空运输量已经增长了70倍。这种增长是任何一种其它的运输方式都无法相比的,同时也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航空服务需求促进了航空运输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带来了世界范围内数百万的航空乘客量和数十亿美元的商业销售额。 多年来,世界航空业的需求稳步增长。乘客数量在过去的10年内增长了45%,比20世纪80年代中期翻了两番。货运交通的增长更快,吨公里数在过去10年内增长了80%,比80年代中期提高了3倍。这种快速增长的驱动因素很多。首先,随着GDP的增长,可支配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商业与休闲出游的机会增多。其次,航空业效益的提高和逐渐增加的竞争,使全球航空费用比20世纪70年代中期降低了40%(可比价)。第三,全球化推动了空间相互作用和国际贸易,增加了长途旅行和在国外政策和社会环境优越的地区进行商务活动的频率。最后,70年代源自美国,并在80年代逐步被欧盟及其它地区所采纳的放松管制政策,使得航空业得以迅速扩张、重组以及实现航线网络结构最优化,这极大提高了航空业的承运规模,并降低了航空飞行的费用,因而促进了乘客数量的持续增长。根据航空运输组织(ATAG)[1]的研究,2004年航空系统输送近20亿的定期航班乘客,3800×10t的货物,以及40%(按照货物价值)的区域间货物出口量,和大约40%的国际旅行。航空运输业在世界范围内带来了总计2900万个就业,和大约29600亿美元的全球经济影响,相当于全世界GDP的8%。 很久以来,人们都认为运输对经济发展有强大的积极影响,运输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可以是间接的也可以是直接的。例如,便捷的交通网络可以降低运输成本,扩大服务市场,还可以在广阔的活动范围内形成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集聚经济式的节约。更间接的实例还包括交通设施建设所诱发的其它行业的就业机会,以及建设中的自然资源投入和劳动需求所引发的乘数效应。 航空服务水平和航空网络的组织对于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与日俱增。Bell和Feitelson指出,在每一个城市体系中,高效的交通网络都有两个最基本的效果——使商品和服务的流通更加便捷;使劳动者的流动更及时,更有效。这对于需要频繁交流和直接接触的现代生产和生活来说至关重要。尽管近代技术革命减少了某些领域直面接触的需要,许多经济部门之间依然严重的依赖于他们和同行、供应商、顾客等的直接接触。Nooteboom认为便捷的交通可以最大限度地缩短空间、认知和文化距离,从而成为知识交换的关键。对于管理和辅助人员(administrative and auxiliaryemployees)来说,由于涉及到各个层次的沟通,合作研究以及开发领域的工作,尤其需要面对面的频繁交流,因而高效的交通网络就愈加重要,相应的,这部分从业人员的乘机率大大高于其它产业。Button和Taylor的研究指出,从事信息业,生物科技,电子业以及管理的新经济部门,员工的乘机率是传统产业雇员的1.6倍。 在现代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和运作模式的诸多决定因素中,“接近空港”而带来的可达性越来越关键。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更好地理解航空运输系统的性质,以及航空运输和机场在城市集聚区的作用。这篇文章集中探讨航空机场的经济作用。笔者将通过分析主要机场,特别是大型枢纽机场的优势,以及这种机场所在城市和地区所获得经济利益,着重探讨机场相关活动和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1 航空枢纽对城市和区域经济的影响 如今,航空枢纽已经基本拥有现代城市所拥有的一切功能和物质性基础设施,和地方社区一起承担许多职责,包括不可或缺的公共服务的职能。一个机场可能有上百个承租人,从事一系列的航空事业或商业活动,为机场和地方创造可观的收入。机场年度预算可能达到上千万、上亿美元,投资计划可能达到数百万、数十亿,或者更多。即使是一个中型的商业机场,候机楼群、通用航空设施和机场辅助支撑设施(如用于飞机维护保养的建筑与器械,跑道、停机坪,滑道等航行区域)也价值数亿美元。现代机场是一笔“大生意”,极大影响着现代人类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 因此,航空服务的方式对人口的地理分布,产业的发展和布局,都有重要影响。航空放松管制20年来,美国国内主要的航空公司都发展了轴辐式(hub-and-spoke)的航空网络。这为美国公众减少了航空费用,并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旅行线路。这种轴辐式的结构,使得不同城市航空服务的质量和数量差别很大。
某个城市成为航空枢纽,不仅给乘客带来多种利益,也对本地的整个经济状况产生重大的影响。居住在枢纽城市的居民可以享受到独特的服务和各种各样的航班,这些服务比处在辐线上的机场要优越得多。事实上,一些企业在某地布局,就是因为那里优越的航空服务(如丰田公司将其总部设在辛辛那提的原因之一就是它是个航空枢纽)。与其他航空机场相比,枢纽机场具有如下特征:更频繁的航班;更多的直飞服务;更多的同日回程航班选择;更大的国际飞行可能性;服务更适合当地市场的需求;在一天的主要快递服务已经结束之后,依然能够通过定期旅客航班发送包裹;除此之外,在与其他枢纽城市的联结上,居住在枢纽城市的市民则拥有和非枢纽城市的市民一样的机会。 这些特征在商业旅行中是非常重要的。每次商业旅行的平均费用并不纯粹在于飞行的费用,还有赖于许多其它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飞行时间,间歇时间,去机场和从机场返回的时间,因为隔夜所花费用,飞行低频率航线所浪费时间。“时间就是金钱”,对于商业旅行者来说,他们更多的考虑时间而不是航行费用。常飞旅客计划(frequent flyer program)现在非常普遍,大多数固定的商务旅客至少是一个航空公司常飞计划的会员。对于居住在枢纽机场城市的商务旅客来说,常飞旅客计划的优势最为明显,因为枢纽为大多数的目的地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旅行条件。 一般而言,机场尤其是主要枢纽机场,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提供城市和区域进入航空运输系统的门户;创造当地就业机会;促进其他相关就业,例如机场附近的辅助商业群等的发展。Van den Berg等的研究表明,机场所在的区域,已经成为越来越具有吸引力的商业区位,而且影响力巨大,成为潜在的经济增长中心。具体而言,机场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潜在影响可以从四个层次加以分析。 原生效应(primary effects),是创建新的航空服务设施或者扩展现有航空服务设施(如跑道建设,候机楼建设以及航空管制系统建设等)所产生的直接即时的经济影响。原生效应反映在机场建设本身所创造的地方就业和当地承建商的工作,还反映在这些员工和公司在工资和收入上的增加及其在当地的支出。原生效应对地方政府和团体的好处非常明显,但相对而言,其作用属于短期的,作用大小有限,基本上随机场建设的结束而终止。 次生效应(secondary effects),是运营机场所带来的长期的经济影响。包括直接为飞机和乘客,以及客货转运提供服务所创造的就业机会,还包括机场运营创造的地方收入持续增长对本地经济所引发的间接影响。这些影响对于地方经济发展极其重要,作用范围包括就业、收入和政府税收,作用的大小则因机场的性质而异。 衍生效应(tertiary effects),源自被机场吸引到本地建厂的个人和产业,特别是高科技产业,对地方经济的刺激和推动。邻近主要机场,获取高质量高效率的航空服务是这些产业被吸引的关键。如今,大部分商业活动都相当依赖航空运输,现代型企业尤其需要相当的直接交流,而这些交流只有通过高效的交通服务才能实现。对于地区经济前景而言,正是这种企业构成了长期经济增长的基础,因为他们具有地理流动性,并且代表着主要的增长部门。 永久性效应(perpetuity effects)。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接受:一个地区的经济一旦开始增长,便具有了自我持续并增强这种增长的机制。与此相关的是,已经有经验证明,基础设施投入可以作为一个地区经济高速增长的催化剂或发射器。而航空服务会促进地区经济更长期和更大的发展。航空服务带来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集聚经济,同时为新经济活动提供重要的知识库,在现代经济中,这种知识体系可以通过前后向关联,引发自主的研究和开发活动,让本地的经济发展不过分依赖于其他地区,从而保持并进而加速地区经济的增长。虽然这种永久性或称驱动性效应是相对抽象,比较难以量化的,但它却是持久的,而且影响到机场与地方经济互动的方方面面。对于拥有高水平航空服务的地区来说,这种潜在的永久性的效应对于地区经济的前景恰恰是最为关键的。
⑽ 直线航空如何发展
消费型通用航空业务潜力将得到释放
近年来,中国通用航空相关政策密集出台,应急救援、短途运输、医疗救护、公务航空、低空经济等业务板块成为行业布局重点。短途运输、低空旅游、公务飞行等新兴业务占比从2010年的4.5%提高到2017年的19%。未来,随着低空领域监管开放,消费型通用航空业务潜力将得到释放。
中国通用航空企业数量稳步增长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报告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我国通航企业总数达到了422家,较上年增加57家,涨幅为15.6%。完成飞行94.1万小时,比2017年增长12.43%。无人机经营性飞行活动达37万小时。
从地区分布来看,我国通航企业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北和中南地区。其中:华东地区(100家),中南地区(96家),华北地区(96家),西南地区(50家),东北地区(37家),西北地区(28家),新疆地区(15家)。
2010-2018年中国通用航空企业数量统计及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更多数据来源及分析请参考于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通用航空行业战略规划和企业战略咨询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