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么是能源与经济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目前,我国大多数省市自治区走的仍是粗放经营的传统发展模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大量地浪费着能源,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我国经济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依据如下。
1.基本国情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人均耕地相当于世界水平的42%,人均淡水资源量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7%。我国是少林国家,人均森林面积和人均蓄积量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0%和12.5%。矿产资源种类不全,有的虽储量不少,但品位低,开采难度大。我国大多数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在资源短缺的同时,资源破坏和浪费又非常突出。
2.经济发展正处于快速阶段
我国工业化还没有完成,现在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即加快发展重化工业阶段。汽车、钢铁、机械等制造业和房地产、煤炭、电力等前向和后向产业的高速发展,是中国进入重化工业时期的重要标志。重化工业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十分强烈,不仅造成资源大量消耗,而且容易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3.我国发展时逢经济全球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被越来越深地卷入到了国际经济体系之中,特别是加入WTO后,大量外资进入国内,进出口数量日益增加。这一方面会增加我国资源、生态的消耗,加大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将促使我国利用其他国家的资源优势,扩展资源、生态消耗的调节空间,为解决我国的资源、环境问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环境问题构成21世纪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十分重要的国际背景。
因此,对于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先天脆弱,但经济发展处于高速成长期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Ⅱ 发展新能源的意义
发展新能源的意义
1、中国能源需求的急剧增长打破了中国长期以来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格局,自1993年起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且石油进口量逐年增加,使得中国接入世界能源市场的竞争。
由于中国化石能源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生产量的相对不足,未来中国能源供给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将越来越高。
2、国际贸易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国际能源价格有可能随着国际和平环境的改善而趋于稳定,但也有可能随着国际局势的动荡而波动。
3、今后国际石油市场的不稳定以及油价波动都将严重影响中国的石油供给,对经济社会造成很大的冲击。
4、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可相对减少中国能源需求中化石能源的比例和对进口能源的依赖程度,提高中国能源、经济安全。
5、此外,可再生能源与化石能源相比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其环境污染少
(2)发展新能源经济扩展阅读
特点
1、资源丰富,普遍具备可再生特性,可供人类永续利用;比如,陆上估计可开发利用的风力资源为253GW, 而截止2003年只有0.57GW被开发利用,预计到2010年可以利用的达到4GW, 到2020年到20GW,而太阳能光伏并网和离网应用量预计到2020年可以从的0.03GW增加1至2个GW。
2、能量密度低,开发利用需要较大空间;
3、不含碳或含碳量很少,对环境影响小;
4、分布广,有利于小规模分散利用;
5、间断式供应,波动性大,对持续供能不利;
6、除水电外,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成本较化石能源高。
新能源作为中国加快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将为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和产业基础。
1、风能无论是总装机容量还是新增装机容量,全球都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风能将迎来发展高峰。风电上网电价高于火电,期待价格理顺促进发展。
2、生物质能有望在农业资源丰富的热带和亚热带普及,主要问题是降低制造成本,生物乙醇、生物柴油以及二甲醚燃料应用值得期待。
3、太阳能随着中国国内光伏产业规模逐步扩大、技术逐步提升,光伏发电成本会逐步下降,未来中国国内光伏容量将大幅增加。
4、汽车新能源环境污染、能源紧张与汽车行业的发展紧密相联,国家大力推广混合动力汽车,汽车新能源战略开始进入加速实施阶段,开源节流齐头并进。
Ⅲ 国家大力提倡发展的新能源产业;
你好,
国家大力提倡发展的新能源产业的相关政策如下:
财政部出台十大措施助力产业发展
一、 大力支持风电规模化发展;
二、 实施“金太阳”工程;
三、 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
新能源开发利用
四、 加快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
五、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六、 支持城镇污水管网建设;
七、 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
八、 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
九、 支持发展循环经济;
十、 支持节能减排能力建设。
Ⅳ 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一、发展新能源经济是当今世界的历史潮流和必然选择
近年来,曾支撑20世纪人类文明高速发展的以石油、煤炭和天然气为主的石化能源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除其储藏量不断减少外,更严重的是科学研究发现,石化能源在使用后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作为温室效应气体排放到大气中后,人为地导致了全球变暖,引发了人们对未来社会发展动力来源的广泛关注和思考。不少国家的能源战略都有一个明显的政策导向——鼓励开发新能源,这既是国际市场上石油等传统能源产品价格高昂压力所致(非常时期除外),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因此,新能源开发有可能成为未来最重要的经济增长引擎,成为最有创造就业和财富能力的新经济支柱。目前,全球投向新能源,特别是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的资金数量激增。有一种共识正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只有在新能源技术革命中走在前面,才有可能在未来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优势地位。尤其在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呈现不断下滑严重局面的背景下,有专家认为对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将是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的新一轮竞争热点,对传统能源的改良以及新能源技术和产品的发展,将会催生一个巨大的市场,新能源产业必将成为世界各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二、发展新能源经济可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支撑
有丰富的新能源资源,新能源发展又有了一定的基础,这些条件为发展新能源经济提供了支撑。当前,大力促进新能源经济的发展,是发展中的重要战略机遇。发展新能源经济不仅可以开辟新的能源供应途径,有效增加新能源供应量,还可以有效降低环境污染,有利于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而且,从产业结构调整看,发展新能源经济将对调整目前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和发展战略,带动相关的一系列产业的发展,提高经济运行的抗风险能力发挥重要作用。把新能源产业培育成为一个特色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必将有力地推动青海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成为有效应对挑战、抓住发展机遇的重要途径。
三、培育新能源经济的总体思路
培育新能源经济,当前应把重点放在太阳能的开发利用上,要以太阳能产业作为新能源经济发展的龙头,加快发展太阳能、风能、沼气等技术成熟、市场竞争力强的新能源,尽快提高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积极推进技术基本成熟、开发潜力大的生物质能利用、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等新能源技术的产业化发展,为更大规模开发利用新能源、培育壮大新能源经济奠定扎实的基础。培育新能源经济的线路图要围绕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的产业链发展,最终形成光伏产业多晶硅提纯、单晶硅拉制、多晶硅铸锭、晶硅切片、太阳能电池、组件封装、光伏技术系统应用的完整产业链,以及太阳能、风能互补,太阳能、生物质能互补的产业发展模式。
四、加快发展新能源经济的几点建议
为了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推动新能源经济发展,使之尽快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建议:
(一)发展新能源经济,要借鉴和吸取国际经验,进行目标引导、政策激励、产业扶持和资金支持;坚持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和环境相协调,市场开发与产业发展互相促进,近期开发利用与长期技术储备相结合,政策激励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按照总体规划、分类实施、突出重点、技术创新、滚动发展的思路,挖掘新能源资源优势,加快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二)要在全面开展新能源资源调查,摸清资源赋存情况的前提下,组织力量编制新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产业布局、发展重点,对新能源的发展做统筹规划和安排。要明确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制定具体的发展措施,努力推进新能源产业科学化、有序化发展。
(三)开放新能源市场准入条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新能源依然是国际投资的热点,要把吸引新能源投资作为应对危机、扩大投资规模的重要方向,积极促进新能源经济发展,保持新能源投资的适度增长。
(四)新能源生产成本高,目前,提供财政“补贴”是各国政府扶助新能源企业的主要手段。这种支持包括向新能源产品的生产者提供资助和税收减免,以及给产品的购买者提供消费补贴和退税等方面的刺激,鼓励更多民众和企业尝试新能源产品。 目前,新能源产业发展仍处在初步发展阶段,从政府决策的角度考虑,一方面政府不仅要有支持新能源开发利用的意向和规划,还需尽早着手实施有力的推动措施,抓紧制定合理的价格补偿机制和直接的财政补贴机制,建立健全支持新能源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和风险分担机制。同时,应尽早将新能源经济发展的需要纳入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为新能源经济的发展壮大提供强有力的基础保障。
Ⅳ 为什么发展新能源能促进经济发展
因为其能促进消费和投资,因而能够拉动GDP促进经济增长。
Ⅵ 发展新能源电力汽车有何重要社会和经济意义
不论是从经济社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环境的高度来审视,还是一些特殊用途解决现实的能源供应出发,发展新能源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①新能源是人类社会未来能源的基石,是化石能源的替代能源。在当今的世界能源结构中
Ⅶ 能源与经济发展
人类社会消耗的90%的能源来自于矿产资源。
工业化程度高低,生活水准的高低都直接与能源消耗成正消长关系(图6.1)。工农业生产中的机械化程度和电气化程度对生产力水平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农业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能量转换系统,通过太阳能把H2O与CO2转化为碳水化合物,贮存在食物和其他农产品中,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就是由能源推动的机械来代替人畜劳作,生产出更多的农产品。1920年美国农业人口3200万,1960年减少了一半,到70年代中期再减一半,为780万,而这一阶段,能耗增加了2.2倍,谷物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了5倍,但所用工时则由原来的57h减至17h。消耗在农业机械的汽油约1682×104m3/a,柴油1318×104m3/a,液化气50×104m3/a。平均生产1t谷物用油0.04m3。美国每人每年用于食物有关的能源为59×109J。据1991年统计,全球石化燃料的25%被用于与食物有关的生产和加工过程。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农业机械化程度还不高,也有20%左右的能源被用于此。
能源对于人类技术进步起到了火车头的作用,人类历史上3次能源技术应用的转变:蒸汽、电力、原子能都引起了生产技术的重大变革。
人们物质与文化生活所消耗的一切物品均体现了能源的最终消耗(图6.2、表6.1)。
国民经济的增长与能源之间关系密切,一般来说,能源增长与国民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速度成正相关。能源消耗弹性系数,即能源消耗和国民生产总值两者年平均增长速度之间的比值,基本上能反映这种关系(表6.2)。1962~1972年,日本能耗增长最快达11.7%,其GDP增长也最快,达10.3%,而能耗增长较慢(2.2%)的美国其GDP年均增长仅2.8%。但随着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应用,能源结构的改变和能源管理的改善,GDP增长速度在能耗增长较低的情况下,也可能飞速发展。
能源供应对工业布局有重要影响,单位产值耗能大的工业,如炼铝1t,耗6.68t标准煤,其能耗占成本的1/3,故多建于靠近能源基地的地方。但科技进步改变了矿石原料和能耗在成本中所占比例之后,工业的地理布局也将在价值规律的支配下得到调整。
图6.1美国从1850~2000年能耗变化曲线图(据C.Starr,科学,1971,第9期,39页)
注:在过去的世纪中能耗由树木、石油、天然气来提供,而未来世纪中能耗将依靠核能和煤
图6.2人均能耗与生活水平的关系(据王庆一,1988)
表6.11996年主要矿产品人均消耗量对比单位:kg
①钢为产量;②煤为油当量。
(据朱训.1999.世纪之交的中国矿业.中国矿业协会通讯,总第39期)
表6.2主要工业发达国家能源弹性系数的变化
资料来源:(1)日本《能源》杂志,1982年第12期,1983年第2期;(2)世界银行《1989年世界发展报告》。
能源的开发,能源基地的建立,能带动一个地区相关的产业发展,如炼油、石油化工、钢铁、建材、电力、有色、机械、交通、通讯等工业腾飞。中国的大庆、大同、抚顺、德国的鲁尔、美国的阿巴拉契亚、英国的中部地区、原苏联的库兹巴斯等就是以能源为主业的复合型工业基地。
主要能源结构的改变会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70年代中期,全球石油价格的上涨引发了世界能源危机,对西方能源缺乏的工业国家造成了极大冲击。以日本为例,其能耗高的重、化工业利润急剧下降甚至转为亏损,钢铁、造船、化工、纺织、造纸等明显衰退,日本采取了用节省能源和其他工业原材料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来代替原高耗能的产业,推动了电子机械工业的迅速发展,产品结构也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和低原材料消耗方向发展,从1973~1980年,就少进口原油1.77×108t。其国民生产总值每增长1%,所用能耗的增长由1973年以前的1.1%减到0.46%,每亿美元产值能耗由1970年的9.1×104t标准煤降至1985年的4.4×104t。
可见,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产业结构的变化不仅影响着能源的利用效益,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产业部门能源消费结构(表6.3、6.4)。
中国正处在工业迅速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阶段,能耗增长速度和单位产值能耗都相当高,这已引起了经济界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与地质能源关系密切。按世界能源会议分类:固体燃料、液体燃料、气体燃料、核能、地热能等几种能源属于地质资源。
煤是最重要的固体燃料,全球已探明2×1012t油当量的煤储量,约占已探明非再生能源的90%,可供全人类使用230a,其中原苏联、美国、中国的煤储量占全世界已探明储量的57.3%,其次是澳、法、印、南非、波等国合占31.7%。
表6.31983年世界几个主要国家工业能耗构成
(中国科学院能源研究所,1986)
表6.4中国1997年能源生产总量及消耗总量构成(%)
①以万吨标准煤为单位。(据朱训,1999)
20世纪初,94.5%的能源来自于煤,至今仍占30%。中国是煤炭使用大户,75%能源依赖于煤。中国成煤期多,储量大,分布广,煤种齐,开发易。煤炭及其相关产业,不仅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能源,还推动了产煤区地方经济的发展。
石油天然气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能源,有国民经济的“血液”之称。特别是20世纪的40~50年代,由于中东大型油气资源区的发现引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动力革命,石油消费剧增,年消费增长达7.4%,60年代中期以来,油气消费占能源总消费的62%~65%(表6.5、6.6)。利于油气的沉积盆地1027个,有27%的盆地已勘探。据估计,世界石油最终可采储量2460×108~3040×108t,天然气为310×1012m3(表6.7)。据IEA资料,1998年世界石油平均需求量为74.3×106桶/日,1999年增至75.7×106桶/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工业国家1998年石油需求量为46.7×106桶/日,1999年可达47.3×106桶/日。我国已成为世界重要的油气资源保有与生产国。为了满足需求剧增的能源,各国正向深部、向海洋、向荒漠进军,以保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能源供给。
核能很可能是化石能源之后供人类使用的又一种动力,1981年世界拥有核电的国家23个,核电站266个;1989年核电已占世界总发电量的17%,20世纪末全世界将有核电站515座,装机容量4.78×108kW。1985年,世界核电已达3.12×108t油当量,预计2000年将达6.37×108t,2020年则可能达到11.13×108t油当量,有价值的铀矿床以北美、非洲和澳大利亚为丰富(表6.8)。中国也已发现200多个铀矿床,并已具备发展核电的基本条件,1994年底装机容量210×104kW,发电14×109kW·h,2010年中国将有另外四座8套机组运行,装机总容量将提高到2000×104kW。
表6.5世界商品能源生产和消耗构成
资源来源:(1)联合国《世界能源供应》,1950~1976年,1985年;(2)联合国《1988年能源统计年鉴》,1990年;(3)《世界能源导报》,1991年12月15日第2版;(4)《世界能源导报》,1992年10月30日第2版。
其他地质能源如地热能、油页岩、煤层气、油砂等也都逐渐得到利用,成为能源紧缺的重要补充。
能源消耗仍在增长,石油仍是世界能源的主要支柱,随着新技术革命其他能源的开发利用已日渐扩大。2020年世界一次能源的消耗将比1995年增长50%~75%,年增长率1.2%~1.6%,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能源消耗形势仍将有较大差别,发达国家仍将利用其资金雄厚的优势,发展能源技术,开发新能源,研制新设备,应用新工艺,调整能源结构,投资方向转向低能耗、高产值部门,能源弹性系数将维持下降趋势,至2020年,可能下降一半。而发展中国家的基础性产业所占比例高,工业发展速度快,人口增长快。能源消费的需求的增长是不可避免的。到2010年,发达国家能源消耗年增长率为3.4%,而发展中国家仅1.3%;前者在世界能源消费比例中将由19.7%上升到25.8%,后者将从48.1%降至39.4%。
表6.6世界一些主要工业发达国家进入“石油时代”的标志年份
(据世界能源导报,1992)
表6.7世界常规原油原始可采资源的估算
(根据C.D.Master等,1983)
各国根据本国情况制订了不同的能源发展战略。美国是世界最大的能源进口国,把能源安全可靠供应、节能和环保放在同等位置上来考虑,减少石油进口量,加强核电生产,加快煤与天然气开发,增加新能源的利用;独联体国家有丰富的能源资源,自给有余,现采取石油、天然气、煤并重的战略;日本是能源贫乏的第二大石油进口国,抑制能源需求,加速核电和再生能源的发展,降低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程度;西欧推进积极寻找新能源的战略,提高核能、天然气的利用,推进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能利用的研究,发展中国家多数以可再生能源作为其发展重点,占全球人口3/4的发展中国家能耗预计2020年仅占40%,其能源结构中生物质能占35%,其次是煤和石油分别占28%和23%,这些国家由于经济发展程度低,工业建设和人民生活耗能大,能源供应不足,电力紧张,生物质能消耗大,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化石燃料的低效使用,污染物排放正在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表6.8世界铀储量分布情况
注:本表不包括中国、原苏联及东欧国家的铀储量。(据金景福等,1991)
表6.91991年中国在世界能源生产中的地位
资料来源:①1991年资料;其余为美国《Oil Gas》,1991年底,1992年3月《Statistics Monthly Report of UN》,1992年6,7月。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煤炭生产国,第五大石油生产国,发电量居世界第四(表6.9)。其能源发展战略是优化重点和多样化发展,发挥煤炭的主导作用,制订合理规划,加速煤炭开发,满足社会需求,稳定能源供应,提高水能和核能开发和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力度,合理、高效、清洁、节省地利用能源,特别是煤和油气是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严重问题,与其他国家类似,权衡能源开发利用中可能产生的各种利弊,应用最新科技成果,尽最大可能兴利除弊,提高单位能耗的经济效益。
Ⅷ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发展新能源汽车列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之中。某班以“新
(1)①我国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汽车销量逐年增加,但新能源汽车在汽车总销量中所占比重低。②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所增加,是因为与传统汽车相比能耗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小;在汽车总销量中所占比重低,是因为在价格、续航里程方面不占优势。
(2)①国家:加强宏观调控,通过财政和税收实行激励和扶持措施,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消费需求,促进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研发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为新能源汽车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②企业: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降低成本;开展国际化经营,培育国际知名品牌。③消费者:进一步转变消费观念,倡导求实消费和绿色消费。 Ⅸ 新能源对经济的影响
新能源总体发展趋势不会变 与发展新能源经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