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 中国经济发展近代史,越详细越好,谢谢
近代
民国经济史
中国民国时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各种予盾的激烈斗争之中,社会经济在动荡、曲折中缓慢前进。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曲折发展的历程,各种经济势力此消彼长的现象,给我们以如下启示:
第一,要使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得到顺利发展,必须以国家的独立、自由、民主、统一为前提。近代中国历史表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掠夺,对中国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使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处于十分缓慢的状况。没有一个政治上独立、自由、民主、统一的新中国,就不可能使中国经济得到正常、健康的发展。
第二,民国经济的历史表明,在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封建地主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是阻碍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在民国时期的中国,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中国财政经济命脉,他们利用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疯狂地掠夺中国的资源,并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压制、打击。封建地主经济占有农村绝大部分土地,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造成农民生活困苦,农村经济萎缩。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垄断着中国主要经济部门,对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进行排斥、打击,阻碍了中国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第三,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民国时期曾得到发展,这表明代表着新的生产方式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民国社会经济史的重要内容,是贯穿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但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封建势力的包围打击下,难以得到正常、自由的发展,最后走向衰落。历史表明,要在中国实现资本主义是非常困难的,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第四,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建立符合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前途是社会主义。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掠夺和封建势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压迫,阻碍了中国近代经济的顺利发展,因此,在中国人民进行争取独立、自由、民主、统一的革命斗争中,必须建立新的社会经济形态来代替旧的社会经济形态。由于中国社会经济的落后性,不可能马上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必须根据中国的国情,建立一种符合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并以发展生产力为主,为以后过渡到社会主义开辟道路的新的经济形式,这种新的经济形式就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只有这种由多种经济成分构成的特殊形式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才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需要。而在新民主主义经济中,由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居于领导和支配地位,这就保证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前途必将是社会主义。
1、民国经济概述
2、民国初期社会经济的初步发展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社会经济的曲折发展
4、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经济
5、民国末期社会经济的崩溃
中国经济发展史-现代卷
1949--1957年的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
1、新中国建立时的经济背景和发展条件
2、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3、国民经济的恢复
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
5、社会主义改造的提前完成
6、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和遗留的问题
1958--1978年的经济发展与制度演变
1、“大跃进”及其严重后果
2、国民经济的调整和恢复发展
3、“文革”时期国民经济的艰难发展
4、徘徊中前进的国民经济
1978--1998年的经济发展与制度变革
1、经济调整和开始改革开放
2、全面改革的实施和经济高速增长中的曲折
3、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
4、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希望对你有帮助
❷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状况如何
先要搞清楚近代是哪个时间段,近代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近代是一个屈辱的历史,清朝末年,中国的GDP还是占到世界的三分之一的,但是,近代中国的技术落后,让世界很多国家欺凌,到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5000年的辉煌,彻底又被格式化了,但是历史赋予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早晚,中国一定崛起!
❸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状况是怎样的(要有具体年份)
1920~1936年间复是旧中国经济制增长最快的时期,1936年前近代经济是在不断地发展,从1850~1936年间中国国民收入及人均国民收入都有所增长,1887~1914年为第一周期,上转折点为1905年;1914~1936年为第二个周期,上转折点为1931年.
❹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小故事,不用太长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即长三角、珠三角、温州、苏南四种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改革开放已近30年的中国内地,在长三角、珠三角、浙江以及福建沿海地区,区域经济的活力丝毫不弱于任何小“龙”小“虎”。温州进入“凯恩斯主义”时代?曾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教科书式范本的“温州模式”正在悄然发生转变。温州这个令人惊叹的地方,生产出了占全国市场份额10%的服装、20%的鞋、60%的剃须刀、65%的锁具、80%的眼镜、90%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和90%的水彩笔。电器、泵、拉链、五金制品、汽摩配件、文教具等产业在国内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86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以“小商品、大市场”6字概括了“温州模式”,称其重要意义在于激活了一个民间自发的、遍及全国的大市场,并直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了流通网络。近年来,温州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前面的标兵越行越远,后面的追兵咄咄逼人”,传统产业的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成为影响温州竞争力和成长性的重要因素。 “温州模式”扬名世界的三件“利器”也出现了钝化的迹象:一是温州价廉物美的轻工产品频繁遭遇国际贸易壁垒,出口受阻;二是温州资本难寻出路;三是温州第一代创业者的市场精神在第二代接班人中已难觅踪迹。温州市政府在经济发展初期的施政理念为温州民营经济的自由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无为”的旗帜下受到削弱。 2005年之后的温州经历了政府职能的一次巨大转变,从一向奉行的“无为”到“有为”,从“不管”到“强管”,招商引资成为这个地级市的“一号工程”。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表示:“如果没有外来资金的投入,没有先进设备的引进,没有先进智力的引入,温州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难度很大。”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西方自由放任经济时代的结束,温州在经过20多年的自由发展之后,是否也进入了某种意义上的“凯恩斯主义”时代呢?一个强势的政府又会将“温州模式”引入怎样一条道路?苏州模式只长骨头不长肉? “只长骨头不长肉”,对于多年来中国最耀眼的城市经济明星苏州而言,可能是最具争议的一种评价了。所谓“苏州模式”,实际上是类似于早年日本和韩国“政府主导型”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但又有自己的特色。政府除了提供制度和政策环境外,还通过制定非常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战略来吸引外资。有外商笑称,“在苏州办事,找厂长、经理没有用,要找局长、找书记”。在苏州经济中,外资一直是发展主力。在苏州新加坡开发园区的示范带动下,苏州掀起了一阵园区经济热潮。有一个在当地流传很广的笑话,说在深圳一个椰子掉下来会砸到4个总经理,而在苏州,你往四周一指每一处都是开发区。在“与狼共舞”的过程中,苏州人的翅膀逐渐硬了起来。如今,中方在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已经取得控股权,学到了城市建设和公共管理的基本经验。苏州的工业也迅速壮大了自己的实力。据统计,苏州市2005年GDP达到了4026亿元,总量居全国第五。然而,与这些彰显政绩的高指标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其在反映老百姓富裕程度的许多指标上却处于相对落后的尴尬状态。由此,一些人开始质疑“苏州模式”。对于外界的种种质疑,江苏省发改委经济研究所所长顾为东表示,外资的大量涌入对苏州的经济增长、人气积聚、管理理念与技术水平的提升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苏州经济的科技含量明显高于许多城市。说苏州是“只长骨头不长肉”难免有失公允,但必须看到,苏州“神话”的背后也有“短腿”:一是自主创业的民营经济与浙江等地相比明显落后。多年来,苏州一直是苏南集体经济的典型,承受着比别的地方更大的“保红旗”压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缺少民营经济发展的必要养料和生存空间。二是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于其工业化进程明显滞后。“苏州模式”的弊端无可回避,转变势在必行。 2003年,苏州确定了“三足鼎立”的方针:外向型经济、民营经济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经济。近两年,苏州经济发展出现了外资与民资双轮驱动的新局面。据苏州市统计局统计,今年上半年苏州市个体私营投资达到354.12亿元,首次超过外资,跃居各种投资类型之首。科技创新在苏州也有了很大起色。苏州工业园区近年来投入上百亿元,建设了国际科技园、独墅湖高等教育区、风险投资基金等科技创新载体,相信会有好的收效。从“东莞制造”走向“东莞创造” “不管在世界上什么地方下订单,都在东莞制造”,这一形象的说法曾令东莞人颇为自得。20多年间,东莞发展成为年总产值超2000亿元的“全球加工制造业中心”,外贸总量名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三,居全国地级市之首,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东莞的发迹是“天时、地利、人和”之说的最佳版本。东莞毗连港、澳、穗、深,又是著名的侨乡,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近百万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港台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享有投资优惠政策的大陆沿海地区转移的第一次浪潮,东莞成了外商们在珠三角的首选之地。东莞的成功源于“三来一补”:通过由东莞提供土地、厂房,中国内地四川、湖南等省提供廉价劳动力,外资提供资金、设备、技术和管理的要素组合模式,对国际产业转移进行承接。这种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推动了东莞经济的大发展,但如今这种发展模式所释放的增长能量已接近极限。东莞的外源型经济绝大多数是加工制造环节,处于国际垂直分工的下游和末端,产品附加值十分有限,只能分得微薄的利润份额。比如,一个鼠标在美国市场的售价是24美元,渠道商能赚8美元,品牌商赚10美元,而贴牌加工厂商只能赚0.3美元。据测算,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市生产总值每增1个百分点,就要消耗1200亩左右土地。如果按此速度计算,十几年内东莞的土地后备资源将消耗殆尽。东莞的困境是珠三角乃至全国先发地区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其转型无疑也备受瞩目。东莞市委常委江凌说,在过去20年里,是外来资本选择了东莞,东莞抓住了机遇,如今东莞要自己选择外资。从“引资”到“选资”一字之差,体现出东莞现在看重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东莞还提出要创新利用外资的方式。同时,科技也正加速取代资本和土地而成为支持经济发展的首要资源。位于东莞常平镇的高宝集团建立了全国首家镇级博士后工作站,斥资近亿元建成全国一流的实验室。从今年起,东莞市财政每年将投入不少于10亿元,连续5年共投入50亿元以上,资助引导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等,打造科技东莞。晋江告别简单集群模式 1994年,在中国农村发展道路研讨会上,当晋江与温州、珠三角并列作为中国乡镇经济发展典范时,很多人不以为然:一个县级市发展经济的“标本”意义究竟有多大?12年过去了,晋江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一个集群中的关键性企业被喻为第一粒树种,一旦入土,就可能长出一片森林。浔兴拉链就是一颗这样的“树种”。20年前,浔兴拉链从1.6万元起步,1995年组建集团,2002年成立SBS浔兴拉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为集模具开发、拉链生产、电镀、染色为一体的拉链专业化公司,有200多家企业为之配套,形成了产业集群,如今产值已达10亿元。以发展产业集群来实现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路子,就是今日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现代版“晋江模式”。在晋江,这些集群共聚集企业6000多家,年产值600多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90%以上。“晋江模式”的带动效应,令产业集群风一度在中国东部地区盛行。 “晋江模式”无疑是成功的,但并非完美无缺。晋江经济能有今天,主要依靠的是民营企业,而这里的多数民营企业仍面临三大“软肋”:家族式经营、科技竞争力较弱和缺乏品牌保护意识。而且,当产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产品品质和市场规模就将进入平稳期,也就意味着停止增长。这就是如今晋江人面临的难题。于是,精明的晋江人开始走另外一条道路。晋江企业家深谙品牌的力量。从仿样加工到贴牌生产,再到打响自有品牌,晋江逐步塑造出“品牌之都”的雏形。晋江现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7枚、中国名牌产品24项、国家级品牌63个。晋江企业擅长以明星代言、媒体广告来打造品牌,近年来每年广告投入高达7亿多元,有人戏称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成了“晋江台”。同时,政府也在设法促进“晋江模式”新的变革。晋江市委书记杨益民说,目前已有相当一部分产业集群告别简单的“扎堆”聚集阶段,开始依托自身优势品牌引入新的经营模式。政府还将大力促使企业从家族体制走向股份合作制,通过资本纽带形成新的集群。
❺ 简述新中国发展四个阶段
1,建国初期的三大改造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2,经济扩张和衰退期(大跃进时期和文化大革命)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3,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4,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英文:The Belt and Road,缩写B&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5)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扩展阅读:
中国发展的最新阶段:
在新时期、新阶段,中国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们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消农业税、牧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依法加强对私有财产的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
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加快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逐步扩大企业投资自主权;进一步健全商品市场,发展要素市场,加快重要资源价格的市场化步伐。
❻ 1900中国现代经济发展的故事
1901年清朝开始推行新政改革。庚子后的乱局,很快就稳定下来,经济得到很大的恢复,外国投资增加,中国人自己办的工商业也呈现兴旺的景象。新政的各项事业,都在稳步前进。原来以为会引发强烈反弹的废科举改革,居然平稳度过,新学堂遍地开花,虽然问题成堆,但新式教育从此生根。军事改革、法律改革、官制改革、财政金融改革、地方自治乃至预备立宪,都在稳步推行。尽管有庚子赔款的巨大压力,但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都在大幅度增加,到辛亥年,朝廷的岁入居然达到破纪录的两亿四千万有余,而各地财政,也大多有结余。
❼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与世界的关系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成因及趋势分析
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和掌握其阶段特征、成因及趋势,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全面认识。
一、阶段特征、成因及趋势分析
第一阶段(鸦片战争爆发至洋务运动兴起):中国经济开始出现半殖民地特征
1. 形式与关系:封建自然经济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前者对后者起防洪堤坝的作用,后者对前者有瓦解作用。
2. 成因:列强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 发展趋势及政治走向: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和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使得满清王朝日益腐败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不断加深。
第二阶段(洋务运动兴起至国民大革命失败):封建经济为主体,四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经济结构,呈现出愈来愈深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
1. 形式与关系: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自然经济压制后三者,而后三者瓦解自然经济;洋务经济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瓦解自然经济、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洋务经济又压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2. 成因:19世纪60年代,因洋务运动的开展而出现了洋务经济;稍后,在外商刺激和洋务运动透导下产生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但是外国列强、晚清王朝、北洋军阀无论怀着怎样的动机,它们都要保护自然经济。
3. 发展趋势及政治走向:封建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晚清政府和北洋军阀统治走向历史尽头;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并逐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确立和深化;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曲折前进,资产阶级改良与革命运动遭受挫折;洋务经济走向衰落,地主自救道路破产。
第三阶段(土地革命战争开始至新中国成立):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占支配地位、五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经济结构
1. 形式与关系:封建自然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自然经济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而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经济,同时其他四种经济形式都对其有瓦解作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夹缝中生存,但具有革命性与依赖性;新民主主义经济受中外反动经济的重大阻碍,但却是最革命、最进步的经济,它日益改变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
2. 成因:中共在苏区、敌后区、解放区采取措施,发展经济而出现了新民主主义经济;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始终控制着全国的政权,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又是它的经济基础。
3. 发展趋势及政治走向: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日益萎缩,旧民主主义革命和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完全走向末路;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处于衰落、消亡的过程中,外国列强和国民党政权走向覆灭;新民主主义经济日益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
二、基本认识
从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成因及趋势来看,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根本保证。我们可以有如下基本认识:
第一,中国从落后的封建社会到近代化,是与资本主义分不开的。因受外国入侵,中国近代化由此陷入困境。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促使中国封建自然经济解体,客观上给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某些条件和可能,但它入侵的本来目的是要变中国为殖民地,是要阻止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和实现工业化。所以,没有民族独立,不能实现近代化。
第二,民族独立从根本上说是要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近代化从根本上是要解决生产力的问题。近代中国有工业救国、教育救国、物质救国等主张,都从发展资本主义入手实现近代化,结果行不通。其主要原因是中国的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勾结,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因此近代中国面临的民族独立和近代化这两个问题是密切相关的。
事实证明,近代中国不可能首先解决近代化问题,只有首先解决民族独立问题,才能谈得上近代化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建设。
❽ 1840到1949与1949年至今的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发展脉络
1840年到1949年与1949年至今的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发展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中国1840年至今的现代化历程经历了三条道路的转化:
1、1840年1949年10月前,是中国“早期现代化”阶段,以资本主义现代化为主体;
2、1949-1978年是“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带有苏联的“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色彩:
3、1979年至今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在政治经济方面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8)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扩展阅读:
1949-1978年是“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中国走“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前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新中国的成立、民族独立、推翻三座大山等)
20世纪5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建设道路出现的曲折史实:“大跃进”或人民公社化运动。
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化的标志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行改革开放。
20世纪90年代我国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现代化是各国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民族独立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应结合本国实际,走符合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