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大神翻译成英文,,会展活动在经济日益全球化和国际交流密切的如今,占据了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比例,逐
, exhibition activities in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close now, occupy an important propor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various countries, has graally become the key of national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hotel, catering instry, improve the image of the city, improve the city, the city brand. The exhibition instry is theproct of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social proctivity, it can coordinate theinternational trade disputes, is the various countries government foreign trade,an important means of strengthening economic exchanges. The exhibition service as the show's foundation, interspersed throughout the show's beginning,more is to show the success plays a vital role in.
In this paper, taking Shanghai World Expo as an example, on the basis of the questionnaire analysis, put forward some related strategies, such as the Shanghai World Expo exhibition service and its role, after the exhibition service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n order to seek after the show the importance ofthe exhibition service.
2. 会展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会展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会展业是现在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结构的不断演进和升级优化,会展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开放度、城市活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会展业与城市发展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会展业需要城市提供产业和服务的支撑,同时,城市又从会展业的发展中得到极大的利益。没有城市,会展业无以立足,没有会展,现代城市的生活也会失去许多色彩,会展业在城市发展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会展业能提升城市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一个成功的会展活动可以迅速提高城市的知名度,会展活动是最有意义的城市广告,它能够向世界各地的与会人员宣传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实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向人们展示城市的精神风貌,扩大城市影响,提高城市在国际国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高反过来又会吸引投资、促进旅游发展,从而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2、会展业能为城市带来一定的经济创收
会展业不但能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城市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还能为城市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会展业具有较高的利润,本身就能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它不仅能给城市带来场租费、搭建费、广告费、运输费等直接的经济收入,还给酒店、旅游、金融、交通运输诸多行业带来巨大的商机。从而带动人们在交通、餐饮、住宿、购物、旅游为一体的第三产业上的消费。
3、提高城市竞争力
对举办城市而言,大型国际会议、展览活动的举办能够迅速提升城市经济实力,增强经贸合作与交流,促进城市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改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知名度,拉动城市建设,改善投资环境,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与国际接轨、进而带动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提高中心城市的国际地位,从而提高会展举办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99昆明世博会的成功举办,让世界了解了云南,也让云南了解了世界,世博会提升了云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了云南对外开放的进程。
4、会展业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各种各样的展览会以及博览会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乐趣,会展已经与城市居民的生活联系在了一起,为拉动城市建设,促进城市功能的充分发挥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会展业的发展依托于城市的硬件建设,这就要求展会举办地配备较为全面配套的商业、餐饮、旅游、娱乐、道路交通等设施,为城市的道路交通,会展场馆和城市市容市貌的等建设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进而带动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5、会展业促进城市经济贸易合作
会展经济可以促进城市经济贸易合作。会展孕育着无限商机,它为企业开展营销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参展商和观众可以充分的了解双方的供需信息,在一些交易会、展览会和洽谈会上很多供需双方会签署大额的购销合同、投资、转让和合资意向书,从而在短时间促成买卖双方的交易。
3. 会展经济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是哪些
世界上第一个样品展览会是1890年在德国莱比锡举办的莱比锡样品展览会。随着社会的演变和科技的进步,会展业作为各个方面都在不断进行调整和变化。当今从经济总量和经济规模的角度来考察,世界会展经济在世界各国的发展很不平衡。
欧洲是世界会展业的发涌地,经过一百多年的积累和发展,欧洲会展经济整体实力最强,规模最大。在这个地区中,德国、意大利、法国、英国都是世界级的会展业大国。
以德国为例,德国会展业的突出特点是专业性、国际性的展览会数量最多、规模最大、效益好、实力强。在国际性贸易展览会方面,德国是第一号的世界会展强国,世界著名的国际性、专业性贸易展览会中,约有2/3都在德国主办。按营业额排序,世界十大知名展览公司中,也有六个是德国的。每年,德国举办的国际性贸易展览会约有130多个,净展商17万家,其中有将近一半的参展商(约为48%)来自国外。在展览设施方面,德国也称得上是头号世界会展强国。德国现拥有23个大型展览中心,其中,超过10万平方米的展览中心就有8个。目前,德国展览总面积达240万平方米,世界最大的四个展览中心中,有三个在德国。
北美的美国和加拿大是世界会展业的后起之秀,每年举办的展览会近万个,其中,净展出面积超过5000平方英尺(约为460平方米)的展览会约有4300个,净展出面积5亿平方英尺(约4600万平方米),参展商120万,观众近7500万。举办展览最多的城市是拉斯维加斯、多伦多、芝加哥、纽约、奥兰多、达拉斯、亚特兰大、新奥尔良、旧金山和波士顿。
经济贸易展览会近年来在中美洲和南美洲逐步发展起来。据估计,整个拉美的会展经济总量约为20亿美元。其中,巴西位居第一,每年办展约500个,经营收入8亿美元;阿根廷紧随其后,每年约举办300个,营业额2.5亿美元。除这三个国家外,其他拉美国家的会展经济规模很小,很多国家尚处于起步阶段。
整个非洲大陆的会展经济发展情况基本上与拉美相似,主要集中于经济发达的南美和埃及。南非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及对周边国家的辐射能力,其会展业在整个南部非洲地区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北部非洲的会展业以埃及为代表,埃及凭借其在连接亚欧和沟通中东、北非市场的极有利的地理位置,会展业近年来发展突飞猛进,展览会的规模和国际性大大提高,每年举办的大型展览会可达30个。当然,由于种种条件所限,大型展览会一般都集中在首都开罗举办。除南非和埃及外,整个西部非洲和东部非洲的会展经济规模都有很小,一个国家一年基本上举办一个到二个展览会,而且受气侯条件的限制,这些展览会不能常年举办。亚洲会展经济的规模和水平应该说比拉美和非洲要高,尤其是会展经济的规模可以仅次于欧美。日本是本地区唯一的经济发达国家,其会展业发展水平自不必说。在剩下的国家中,东亚的中国及香港地区、西亚的阿联酋和东南亚的新加坡,或凭借其广阔的市场和巨大经济发展潜力,或凭借其发达的基础设施、较高的服务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国际开放度以及较为有利的地理区位优势,分别成为该地区的展览大国。以新加坡为例,该国的会展业起步于70年代中期,时间并不算早,但新加坡政府对会展业十分重视,新加坡会议展览局和新加坡贸易发展局专门负责对会展业进行推广。加之,新加坡本身具有发达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较高的服务业水准、较高的国际开放度以及较高的英语普及率,新加坡2000年被总部设地比利时的国际协会联合会评为世界五大会展城市,并连续17年成为亚洲首选展举办地城市,每年举办的展览会和会议等大型活动达3200个。
同新加坡相比,同处东南亚的泰国,其会展经济发展规模远有及新加坡,每年举办的展览会只有几十个。随着东南亚经济逐步走出金融危机的困扰,泰国会展业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2000年举办的展览会已从1998年的23个上升到63个,并有望于2001年超过100个,会展经济总量2000年可望达到1.5亿美元。
大洋洲会展经济发展水平仅次于欧美,但规模则小于亚洲。该地区的会展业主要集中于澳大利亚,每年约举办300个大型展览会,参展商超过5万家,观众600万人次。
纵观世界会展经济在全球发展情况,我们不难看出,一国会展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是与该国综合经济实力和经济总体规模及服务业水平等方面的优势,在世界会展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占有绝对的优势;而随着发展中国家及地区经济实力的增强,其会展业也在蓬勃发展。
4. 博览会和展览会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
世界博览会是人类文明的驿站。从1851年伦敦的“万国工业博览会”至今,世博会正日益成为全球经济、科技和文化领域的盛会,成为各国人民总结历史经验、交流聪明才智、体现合作精神、展望未来发展的重要舞台。
具有悠久东方文明的中国,是一个热爱国际交往、崇尚世界和平的国度。中国取得了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权,这将是注册类世界博览会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改革开放道路的支持和信任,也体现了世界人民对中国未来发展的瞩目和期盼。
中国将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为世界人民奉献什么?毫无疑问,中国人民将为五湖四海的宾客奉上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盛会。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是一次探讨新世纪人类城市生活的伟大盛会。21世纪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预计到2010年,全球总人口中的55%将居住在城市。因此,对未来城市生活的憧憬与展望是一项全球性课题,它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和人民都休戚相关。作为首届以“城市”为主题的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世博会184天的展期里,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将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充分展示城市文明成果、交流城市发展经验、传播先进城市理念,从而为新世纪人类的居住、生活和工作探索崭新的模式,为生态和谐社会的缔造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生动的例证。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是一曲以“创新”和“融合”为主旋律的交响乐。创新是世博会亘古不变的灵魂;跨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则是世博会一如既往的使命。“以人为本、科技创新、文化多元、合作共赢、面向未来”——上海世博会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续弘扬“创新”和“融合”的主旋律,创作一曲人类新世纪的美妙乐章。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是世界各国人民的一次伟大聚会。一方面,她将努力吸引200个左右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吸引海内外7000万人次游客前来参观,从而以最为广泛的参与度载入世博会的史册。另一方面,我们将始终以全球的视野来筹备和举办上海世博会,举全国之力,集世界智慧,最大限度地争取世界各国政府和各国人民的参与、理解和支持,从而使上海世博会真正成为“世界人民的大团圆”。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还将成为人类文明的一次精彩对话。上海世博会闭幕前将发表《上海宣言》。这一世纪性的宣言将汇集各国人民在世博会上的真知灼见,承载人们对全球未来合作与人类未来发展的深邃思考和广泛共识。这将是上海世博会为世界人民留下有关城市主题的一份丰厚的精神遗产。
着手6个月、着眼60年——中国政府将竭尽全力举办一届既传承历史、又继往开来的世博会。我们期待着一切向往和平的国家一如既往地关注上海世博会、支持上海世博会、参与上海世博会。
5. 展会经济的定义是什么
展会活动作为一种产业,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必然的历史和经济过程。当展会产业在整个宏观经济体系或区域经济体系中起到主导支柱作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成为经济市场竞争力的主要代表,成为增量资产与增值资本的主要创造力量时,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展会经济便形成了。展会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其带动作用、联动效果、经济贡献都会远远超越展会本身的范围,形成支柱性、主导性、先导性产业,成为经济体系发展的重要基础,促使展会经济的形成。在我国,无论是作为首都的北京,东北的大连,长江出海口的上海,还是南部开放城市深圳,西北地区的重要商贸口岸西安,展会产业都呈蓬勃发展之势,并给当地的经济带来不可限量的商机,如较早组织服装展会形式的大连服装节,目前已经形成了由服装产业带动旅游业、广告业等相关产业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
办展会有几大好处,从主办方和承办方的角度,办展会无疑为行业搭建起一个交易的平台,是名利双收的好事情;对参展商来说,参加展会,借助这个平台,集中地向不同的企业和地区推广自己的产品和形象,近来听的越来越多的一个词是“逢展必参”,无论如何只要参加了展会就一定会有收获,无论是经济上的还是社会上的;而对于观众来说,也不错啊,展会开到了家门口,可以仔仔细细地货比三家,开阔了视野,结交了朋友,还可能买到物美价廉的好产品;此外,办展会还可以促进地方的经济,如交通、住宿餐饮、商业等等,这对拉动国民经济肯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甚至对于一些专吃展会的人来讲,开展会也是好事,有那么多的展会资料被像垃圾一样随处乱扔,收拾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例如:展会的规模差异很大,像著名的杜赛尔多夫的Drupa国际印刷展,每四年举办一次,就足以获得足够的收入支撑起整个城市的建设;在国内,甚至在国际上,已经形成品牌的ChinaPrint,今年5月份在北京盛大开幕,虽说从规模、档次、含金量方面与Drupa相比还相差很远,但能够挤进世界六大国际印刷展之列也实属不易。5天的展期汇聚了全世界最顶尖级的设备制造商、代理商、相关行业的观众数以十万计,让我们看到一个成功的展会不仅对社会经济的繁荣起到了推动的作用;还成为行业内发布新技术、提供交流平台、集中交易、促进行业发展的一大功臣。这样说来,展会不得不开,一定要开。
6. 如何进一步促进会展区域经济带上会展产业的发展
答:会展行业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正在迅速发展。它起源于欧洲和北美,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性的产业。中国国际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行业特邀研究员、恒油财智商务服务(北京)中心高级顾问罗百辉指出,每年在世界各国举的各种国际会议多达40万个,会议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超过2800亿美元。国际会展市场的巨大潜能和会展经济的高额回报,加上国内会展的巨大诱惑,使得许多国家的政府及民间机构纷纷加入到会展市场竞争的行列,积极发展本国的会展产业。罗百辉认为,随着入世对中国会展业的带动,中国会展的数量和质量都将有一个大的整合与提升。一、中国会展业发展现状入世对中国会展业是“利好”。中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是世界最大、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入世后国内市场的对外开放将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也将对我们更加开放,两个市场的开放必将促使中国的内需外贸和经济活动更趋活跃。入世后,中外展览组织者之间的竞争、国内各展览组织者之间的竞争、展览场馆相互之间的竞争、中国各展览城市之间的竞争以及中国展览会与周边国家及世界其他国家相同展览会之间的竞争会愈演愈烈。目前中国会展业有“三多”:展览数量多、主单位多、行业重复展多。入世后,随着展览市场轶序的逐步规范、竞争的加剧,这“三多”将逐步发展为“三少”:展览会的数量会逐步减少,但展览会规模会越来越大;展单位会越来越少,但有实力、有影响、资金雄厚的展单位会越来越多;重复展现象逐渐减少,但品牌展览会将越来越多。入世将促进中国展馆设施水平更快提高。基础场馆条件的好坏对会展业的发展影响很大。会展业蓬勃发展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使政府和相关企业对投资建设现代化展览中心非常重视,厦门、南京、长春、长沙、西安、青岛、合肥、沈阳、烟台、成都、武汉等市及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等展览设施在近几年内陆续建成。中国国际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行业特邀研究员、恒油财智商务服务(北京)中心高级顾问罗百辉分析认为,中国展会目前的发展水平是与中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的。会展业已经形成一个行业,入世后中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成熟,展览市场本身的发展和需求,中外价格并轨肯定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入世对中国会展业也将产业一些负面影响,据业内人士预测,仅国民待遇一项,就将使展会业收入下降三成以上,展会利润率下降。另外,目前国内举比较成功的大展会一直不同程度地受到同类中小展会组织者的觊觎。随着入世和国外展公司的进入,这些国内中小展公司正在寻找与外国展商合作的机会,有的已经进入合作阶段。这样做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挤垮国内大展。当前,虽然中国会展业尚未进入完全开放的程序,但中外会展业已经提前开始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自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展览业就在全球展览业中异军突起,形成了一个新兴的展览业市场。从展览的项目数、规模、总体水平和影响看,中国已成为亚洲的展览大国,并正逐步成为亚洲地区的区域性“展览中心”。我国现在已经拥有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现代化展览场馆,形成了若干具有一定实力的展览集团公司,也培训了一批水平高、影响比较大的名牌展览会。日益繁荣的展览活动不仅对引导有关产业发展,提升制造业水平,促进生产要素流动、优化资源配置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有力地推动、配合了中国企业发挥比较优势、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商品供应链,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二、中国会展业发展特点与世界上会展业发达的国家相比,尽管当代中国会展业的起步比较晚、起点比较低,但发展很快。中国国际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行业特邀研究员、恒油财智商务服务(北京)中心高级顾问罗百辉表示,随着中国会展业的快速发展,展会经济也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亮点,在中国会展业进军中东沙特等新兴市场的同时,境外的许多展览企业也大举进入中国市场。目前,中国会展业与国外主要展览大国相比,有以下五个特点。
7. 会展经济效应
在我国,会展业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服务业,一方面,其带来的经济效益惠及工业、农业、商贸等诸多产业;另一方面,它对开拓市场、促进消费、加强合作交流、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就业、推动经济快速持续健康的发展等发挥重要作用。会展经济具有很强的城市经济特色,以其集聚效应、品牌效应及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力,对城市形象的树立,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而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汇聚信息流、商品流、技术流、人才流的城市为会展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条件,形成了双向驱动的良性发展模式。
一、城市经济催生会展业的发展
城市经济是指能充分体现城市特征和功能的产业及相关活动,而会展经济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展业在城市中的地位与功能是随着城市的规模扩张与职能演变而发展的。由于城市中各种要素的高度密集,现代城市已经成为经济活动、社会组织、文化活动的中心,城市的职能与产业结构已经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而信息产业、运输业、旅游业、酒店餐饮等服务行业的崛起,为会展业在城市的兴起提供了产业支撑基础。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企业、政府与国际组织寻求信息并加强经济合作、交流的愿望日益加强,迫切需要一个提供商品信息、交流行业发展趋势、获取先进技术和经验的信息平台。在此背景下,集信息交流、成果展示、先进技术传播、创新集成、交易推动等功能于一体的会展业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得到了迅速发展。可以说,城市的现代服务功能的提升直接和间接催生了会展经济,而城市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会展经济的运行质量。发展会展经济要求会展城市有扎实的经济基础,完备的公共基础设施,现代化的会展基础施设,良好的城市形象,丰富的旅游资源,发达的第三产业,便利的交通、便捷的信息流通,高效的政府管理水平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等。也只有具备上述条件,一个城市才有可能建立完善的会展市场发展体系,推动会展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世界各国会展经济的发展情况也说明,会展经济发达的地区往往具备这些优良条件,如德国的汉诺威,英国的伦敦,中国的上海和香港。
二、会展经济对城市发展的贡献
作为城市型服务业,会展经济由于其直接性、集聚性和经济性的优势本身就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相关资料显示,会展业利润一般在20%~25%以上,是无污染、高效率的经济模式。会展经济新投资净额的增加也会促进消费的增长,形成乘数效应。会展经济涉及行业众多,集聚放大效应明显,其资源整合功能的表现也是多方面的。
1.相关产业带动效应
会展业是关联性、外向性极大的产业部门,它的长足发展能培育新兴产业,如会展旅游业,而且能够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直接和间接发展。首先是会展场馆的建设就涉及规划、房地产和建筑等多个领域;会展活动又能吸引大量的人流、物流,从而刺激商品和劳务的消费需求,推动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而会展参加者往往为外来人口,这为当地的旅馆业、餐饮业、零售业、公共交通业等带来发展机遇;而要成功举办一次大型会展还需要当地交通、物流、电讯等基础行业的综合配套支持,也就相应地促进了举办城市综合经济的提升。会展活动,尤其是大型的会展活动还会对其周边地区的各产业产生强大的经济辐射作用,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根据专家的测算,会展业带来的相关经济效益,直接投入产出比为1∶6,间接的可达到1∶9。2006年,我国会展业直接收入达140亿元左右,由此带动交通、餐饮、通信等10多个相关产业,其收入达1260亿元。
2.优化城市产业结构
作为连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最核心的产业环节的会展业,在调节供需平衡、新产业带动、投资拉动等各个方面均呈现强大的集聚效应。从第二产业的角度来看,会展业处在整个产业链的末端,有利于信息交流,减少商品的流通环节,降低了商品的供给成本和交易成本。而从第三产业的角度来看,会展业处在整个产业链的上游,聚集了大量的商品、资本和信息,为各种关联产业的高效整合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促进产业结构顺着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知识技术密集型逐步演进,使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发展。同时,会展活动,尤其是专业会展活动,往往立足于举办城市的优势产业,这种城市会展与城市优势产业互动发展的循环链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3.提高城市服务功能
由于会展业涉及旅游、餐饮、广告、交通、等几十种服务行业,它要求有完备的展览场所,便利的交通、发达的信息网络、配套的旅游服务实施等等。各地为了取得会展的主办权,往往会通过市场运作和积极竞争,全面调动基础设施服务、公共管理服务、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形象资源,从而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做到会展业和城市互动发展的双赢格局。1999年,昆明承办了世界园艺博览会,使得该市城市建设至少提前10年,城市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且市民的文明程度和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升。
4.会展业能提高城市形象
通过举办各种大规模、高层次的展览会议,尤其是国际性会展活动,对会展举办城市的形象、经济状况、特色产业、科技发展水平、人文地理,旅游资源都可以做一次广泛的宣传,可以加强国内外对该城市的了解和认识,能够提高该城市的国际声誉与地位,促进城市的繁荣,而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高正是城市加速发展的无形资源。
5.就业拉动效应
会展经济所带来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在促进就业方面也同样具有积极意义,据英联邦展览业联合会统计,每1000平方米展出面积就可以创造出近百个就业机会。又由于会展业的关联效应,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增加其他产业的就业机会,从而缓解城市的就业压力。2006年,宁波市共举办各类展会148个,按照行业相关方法估算,去年宁波市的会展业及相关产业可提供近9万个就业机会。
三、我国城市会展的发展趋势
1.城市会展集聚
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会展业都出现了集聚发展的趋势,目前,我国已经形成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和中西部五大会展经济产业带,大部分专业展览场馆分布在北京和上海、广州、大连、深圳、厦门等经济发达地区。从会展收入看,广东、北京和上海占据了垄断地位,占全国会展收入的八成以上。与制造业的情况一样,会展业的这种集聚效应会带来会展业内部专业化分工和公共协同效应,有利于提高行业生产率和竞争力,发挥资源共享效应,节约会展企业的营销成本,行业聚集带来的激烈竞争还能增强会展企业的创新活力,加快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成长,从而提高会展业的产业竞争力。
2.会展都市圈化
自法国学者戈特曼于1957年提出“都市圈”概念以来,以大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的建立,是当今世界区域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趋势,而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的逐步形成和不断地完善发展也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经之路。我国的大部分会展业带都初具规模,但这种规模效应和国外同行相比仍然很小,而且缺乏龙头城市辐射力,城市之间会展业的发展也缺乏协调合作,无论是中心场馆建设还是办展题材都存在重复、恶性竞争的现象。会展经济客观上存在着相互合作的要求,而且各会展业带的城市有着各自发展会展业的优势,所以在保持竞争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十分必要。我国未来会展城市群的发展模式将是:以会展产业高度发达,办展水平高,对外圈城市有较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的城市为中心,通过城市间的产业链整合和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交通通讯体系连接外圈城市,而外圈城市根据产业发展特点,扶持各自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这种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具有联动机制的会展都市圈,其引发的产业集聚效应将产生难以估量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益,
3.品牌会展
会展经济也是一种品牌经济,打造品牌展会是当代国际会展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和成功经验。我国会展业也在走一条品牌化的道路,目前,国内已经初步涌现出一批具有知名品牌的会展企业或展会,如上海国际会展中心、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深圳高交会等。但是我国在发展会展经济过程中,缺乏区域整体观念,低层次、盲目竞争等现象普遍,真正的国际品牌不多。品牌展会的建立有赖于展馆软硬件环境的提升,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权威展览协会的强有力的支持和行业代表企业的积极参与,高素质专业展览人才的培养,以及适合城市产业特色的定位。宁波市短时间内跻身国内服装、家电消费品专业展前列,一个关键因素在于他们根据城市产业特点,选择服装行业、家电业作为会展业起步的突破口,形成了服装、住宅、消费三大品牌展会。
四、结论
会展经济与城市经济是一种相辅相成、动态发展、良性互动的关系。城市的经济、文化、产业本身就是发展会展经济所依托的资源,而会展经济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信息生产与流通的方式和载体,极大地促进了社会资源的整合和重组,最终实现城市经济和会展经济综合发展的良性循环。
8. 未来展销会的发展趋势如何
近年来,中国会展经济快速发展,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呈现出创新驱动、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全球会展经济增长拓展了新的空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加大对外贸易投资合作,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程度不断加深。会展活动成为中国企业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展示先进技术和产品、扩大对外交流合作、发掘投资贸易机会的重要渠道。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会展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国内会展经济直接产值仅为3016亿元,截至2017年底,中国会展业直接经济产值突破6000亿元,达到了6297亿元。比2011年大约翻了一番,展览项目达到10358个,展览面积突破1.4亿平方米。总计展览机构182个,展览主体2988家,其中,A股上市2家公司,新三板挂牌27家公司。
2018年,世界经济环境有望继续改善,主要经济体增长提速,国际贸易恢复增长动力。作为全面贯彻十九大精神的第一年,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和经济结构将会显著改善。展望未来,我国展览业的发展将呈现以下五种发展趋势:
1、国内展览业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2018年,中国经济将逐渐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经济结构加快调整,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将进一步加强,这将为我国展览业的发展注入更强的增长动力,我国展览业将继续保持健康、稳定发展态势。
2、区域共同发展的展览业格局将逐渐形成
2018年,我国展览业将逐渐形成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圈为主,二、三线内陆城市共同发展的展会格局。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圈具有较强的综合经济实力、优越的区域位置条件、先进的展会设施和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同时,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会展业的发展将突破沿海外贸型城市和中心型城市选址的传统,逐渐开启二、三线内陆城市投资发展的新局面,展览业将加速和城市发展融合。
3、“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将成为出展重要区域
2018年,我国出国展览将进入高速增长期,会展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愈加明显,我国将成为全球展览业的中坚力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区域将继续成为我国出国办展的重要地区。2018年,我国将继续发挥“一带一路”的辐射作用,通过举办各类博览会、研讨会、论坛、峰会等,吸引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商人、官员、普通群众,增进相互间的交流、理解,为共同发展达成共识,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贸易与投资活动,整合优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资源,科学布局上下游产业链分工体系。
4、“双线会展”模式将为展览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018年,“双线会展”模式的应用将为展览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新的机遇。我国展览业将迎来“双线会展”创新发展的新机遇,有望实现媒体、展览和广告等三个行业跨界融合,把线下的大型活动以及大型场景“再造”并在互联网上举办、展示和宣传,将传统的“展览”和“会议”两个行业进行平台化融合,在互联网上培育打造出全新的数字展会产业经济形态。
5、展览业发展将加快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
展览业的价值主要通过展示的技术化、专业化和商品化来实现,其价值链的融合也要以展示为基础,因此围绕营销、体验和创意等途径,展览业可与其他产业实现产业融合。
9. 如何推进会展经济建设
推动会展经济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第一,健全会展促进机制,强化政府引导作用。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必须树立以市场为主体的意识,尊重市场规律,把能够由市场管好的坚决交给市场,能够由企业做好的交给企业,逐渐减少对市场机制乃至企业行为的干预。一是找准政府角色定位。2013年,成都市出台了《成都市加强展会管理服务促进会展业发展的暂行规定》,明确了政府在会展业发展中的引导、统筹职责,强化了有关部门的监管职责。二是建立健全会展促进机制。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各方参与的原则,建立健全由成都市博览局牵头,相关部门、区县联动的会展促进机制,在政策支持、产业融合、品牌推广等方面为会展企业和会展项目提供良好服务。三是发挥行业组织作用。依托成都会展协会、成都会展联盟等行业组织,围绕会展产业发展、行业规范管理,制定成都会展服务企业地方标准,加强会展企业行业自律,维护公平竞争和市场秩序,推动会展业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培育市场竞争主体,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培育和引进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主体是会展业市场化的核心所在。会展经济市场化必须首先保证主要参与者都是市场化的主体。一是大力培育本地会展企业。一方面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成都新东方展览公司等本地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另一方面要支持中小会展企业做活做优,走“小而专、小而精、小而优、小而特”的专业化发展之路,切实提高会展企业的展会策划、组织、执行能力。二是着力引进知名会展企业。以在成都定点举办展会的国内外知名展览公司为重点,支持其在蓉设立分支机构,引进更多国内外会展知名企业落户成都。三是推动深度合作。与英国励展博览集团、英国博闻集团等国际知名展览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深化展览业务的全方位合作,促进更多国际性展会项目落户成都。
第三,优化会展发展环境,规范会展市场秩序。没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就难以催生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展会,好的会展发展环境是发展会展业的重要保障。要通过提高会展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促进会展经济市场化发展。一要加快国际会展设施建设。目前,成都正在加快推进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建设,规划到2016年完成展馆20万平方米、会议中心10万平方米的一期工程。提升优化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现有功能,鼓励在建和新建五星级酒店增加会议会展设施,提高大型国际展会承载能力,确保成都会展设施继续在中西部保持领先优势。二要优化政务服务。坚持“一站式、专业化、人性化”的服务理念,提高展会综合协调、交通保障、氛围营造等政务服务水平,降低办展办会成本。三要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展会备案登记管理和会展市场监管,引导展会错位错时竞争,努力营造会展经济良性发展环境。
第四,加强会展理论研究,提升会展人才素质。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要素是人才队伍建设。在成都市会展经济市场化发展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会展经济理论研究,强化会展人才队伍建设,实现会展人力资源在市场化条件下的优化配置。一方面,成都市高度重视会展经济理论研究工作,成立成都会展经济发展研究院、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成都研究中心等,专门开展会展经济理论研究、会展行业标准和管理制度建设、会展主要指标统计与分析、会展人才培训等。目前,研究机构已完成会展业地方标准制定、专业刊物编撰、会展白皮书编写等重要研究任务,为会展经济市场化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另一方面,成都市拥有众多高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应结合本行政区域内会展业发展的特点,制定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开展会展人才培养的政策,采取多种形式,引进和培养会展专业人才,为会展市场化储备提供优秀的人力资源。在条件成熟时,可考虑成立会展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加强对会展职业教育指导,促进会展职业体系建设。
10. 会展产业的五个会展经济带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会展业在各城市发展迅速,尤其以北京、上海、广州、大连、成都五大会展城市最为活跃,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东北、中西部”五个会展经济产业带。环渤海会展经济带——以北京为中心,以天津、廊坊等城市为重点,其会展业发展早、规模大、数量多,专业化、国际化程度高,门类齐全,知名品牌展会集中,辐射广。长三角会展经济带——以上海为中心,以南京、杭州、宁波、苏州等城市为依托的会展产业带已经形成。该产业带起点高、政府支持力度大、规划布局合理、贸易色彩浓厚,受区位优势、产业结构影响大,发展潜力巨大。珠三角会展经济带——以广州为中心,以广交会为助推器,以深圳、珠海、厦门东莞等会展城市群,形成了国际化和现代化程度高、会展产业结构特色突出、会展地域及产业分布密集的会展经济带。东北会展经济带——以大连为中心,以沈阳、长春等城市为重点的会展经济带,依托东北工业基地的产业优势及东北亚的区位优势,形成了长春的汽博会、沈阳的制博会、大连的服装展等品牌展会。中西部会展经济带——以成都为中心,以重庆、西安等城市为重点的会展经济带,通过不断发展,现已形成了成都的西部国际博览会、重庆的高交会、西安的东西部洽谈会等品牌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