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资源型城市经济该如何转型
陕西省铜川市是一个因煤而兴、先矿后市的传统老工业基地,“先有矿山,后有铜川”。这里矿产资源丰富,有煤炭、水泥用灰岩,耐火粘土、陶瓷粘土、油页岩,其中煤炭矿产地已发现48处,含煤面积近1300平方公里,全市的1/3国土面积“脚下都是煤”。 有这么多的矿产,注定了铜川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这让人亦喜亦忧:一方面,资源就是财富;另一方面,经过几十年的大规模开发,铜川市的不少地方形成了滑坡、崩塌、采空、塌陷等地质灾害隐患。还有,煤炭、水泥等矿业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危害日益显现。“靠山吃山”终有资源枯竭的一天,铜川人认识到:资源型城市必须尽快走经济转型之路。 铜川市委、市政府从2003年开始把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作为推进铜川市可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在深入调研后编制出《铜川市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总体规划》,它的内容被铜川人概括为“三、六、九”:着力实施项目带动、工业强市、可持续发展等“三大战略”;突出抓好资源综合利用,综合治理采空区等“六大重点”;加快建设包括铝电煤联产,旅游文化特色产业培育工程等“九大工程”。 对位列“九大工程”之首的“铝电煤联产工程”,市长冯新柱解释说:通过新建华能铜川电厂拉动煤炭生产,实施铝厂扩建工程,使铝锭生产能力提高到23万吨,形成铝电煤联产的新格局,进而发展铝业深加工,把铜川建设成为全国大型铝电煤联产基地。 “特色产业培育工程”的主旨是跳出单一依靠矿产资源发展经济的思维框架,按照“不求规模最大,只求特色鲜明”的思路着力拓展旅游、医药等新兴产业。 通过几年的探索,铜川市的经济转型的轨迹渐渐清晰,市委书记吴前进说:一方面是延长煤炭、水泥等传统优势资源的产业链,尽快发展后续产业,求得低能耗,高附加值;第二,是深入发掘药王孙思邈遗迹等本地区的“非矿产”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旅游等文化产业,也就是发展铜川的“新兴产业”;第三,在煤炭、水泥等行业开展低资源耗量,低环境破坏的矿产开发技术攻关,引进和推广共生资源综合开发、综合利用和矿山“三废”再生利用技术,尽可能地“亡羊补牢”;第四,就是“还历史欠帐”,加快对过去煤炭开发中形成的200多平方公里的采空塌陷区综合治理。 现在,这四个方面的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不久的将来,铜川将会让人刮目相看。
⑵ 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必要性
第一,淘汰落后产能。刚才说到山西的产业结构以煤、焦、冶、电四大行业为主,我们在煤炭领域进行了煤炭资源整合,从过去的2600个矿,整合为现在的1000个矿;从平均一个矿30万吨的产能,提升为90万吨的产能。在焦炭行业,我们把2亿2千万吨的焦炭产能压缩为1亿2千万吨的产能。在冶金行业,全国近年来压缩钢铁产能1亿7千万吨,山西压缩了5千万吨。在电力行业,我们近几年来压缩10万千瓦以下的装机能力400万千瓦。
在治理污染领域,在2004年国家环保部公布全国污染最严重的十大城市中,山西就占3个。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山西的3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全部退出了污染最严重城市前十位。在生态修复方面,全省大力实施植树造林绿化,每年达400万亩,同时推出以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为龙头的一系列生态修复项目,汾河本来是山西的母亲河,后来变成了干涸的河流,现在实行了全线复流,现在汾河流域的地下水位全面回升了3米以上。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安全生产是山西经济的一个痛,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山西安全生产的形势有了很大的好转。
比如说去年,全省因为安全生产死亡的人数比上年少1018人,今年1-11月,又比去年同期少457人。煤炭的百万吨死亡率在2005年是0.9人,到今年的1-11月,下降为0.19。根据国家对资源型转型试验的要求,根据中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了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部署。总的要求是,资源型产业要新型化、接续替代产业要规模化,要实现一产、二产、三产,三个产业的协调发展。具体的部署是,实现“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
总之,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就是又好又快的发展,资源型经济转型就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山西的具体体现。
第二,山西的资源型经济是粗放型的、初级化的,它的万元GDP耗能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2倍以上,它的污染,以二氧化硫为例,它的排放也是全国平均数的2倍以上。生态破坏相当严重,每采一吨煤要破坏2.48吨水,目前为止山西采煤形成的采空区达到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山西1/8的国土面积。
第三,山西的安全压力大。山西采煤每年6亿吨-7亿吨,安全事故频发是山西资源型经济面临的一个重大压力。
第四,经济效益低。这么高强度煤炭开采,并没有给山西人民带来富裕,山西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都排在全国的20位以后。
总而言之,这种经济是不可持续的。非常高兴是,我们已开始寻找突破,力争把资源型经济转型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来。
⑶ 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成立背景
国家从浦东新区开始,陆续批复的国家综改区已经达到九个,其他七个分别是天津滨海新区、成都、重庆、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深圳和沈阳经济区。
从2010年4月山西申请方案上报中央后,历时半年审批即获得国务院批复,山西成为获得批准最快的综改区之一。这是国务院在批复直辖市重庆之后,首次批复一个省的全部地区为综改区,同时也是地域面积最大的综改区。与其他八地相比,山西综改区更多体现了中央的指令改革意图。
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八个地方先主动提出申请后获中央认可批复路径不同,本次对山西的批复,首先源于中央的试点意图。而此前,与最早的南方五特区时代相对照,被称为“新特区”的综改区更多被认为是国家审批策空间下的自主改革。
据知情人士透露,国家发改委从2009年底开始了山西省“申综”工作的调研。《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曾巧遇国家发改委2009年12月底的一次调研,其在太原迎泽宾馆召开了汇报讨论会,当时整个工作尚属启动阶段,在标识牌上还将“试验区”误写为“实验区”。
山西成为国家批复的面积最大的综改区,全省总面积156579平方公里,现辖太原、大同、朔州、阳泉、长治、忻州、吕梁、晋中、临汾、运城、晋城等11个地级市,而此前批复的省级城市重庆的总面积为82402.95平方公里。
据悉,山西将获得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财返还、煤层气开采、旧有煤矿用地审批权等方面策优惠。与其他综改区综合配套改革方案类似,山西将获得土地方面的审批优势策。国家将支持山西省在现有耕地总量不变情况下,拥有“土地置换”的用地指标;此外,山西还将特别拥有对采煤沉陷区、废弃工矿地、劣质土地的使用和审批权。山西煤层气开发的气权问题,很可能在此次取得突破。山西煤炭企业将在首先获得煤炭资源开采权的前提下,拥有优先开采煤层气的权利。
根据惯例,在国务院批复地方为综改区后,地方府将再行制订详细综改方案,对于金融、土地方面的细化策,还将以专项方案的方式报批申请。
作为国内最为典型的资源型经济省份之一,山西省境内约有11座资源型城市,119个县(市、区)中94个有煤炭资源分布,经过长期开采,这些县市已经接近或几乎接近“资源枯竭城市”。
在此之前,2001年国务院曾批复辽宁省阜新市为全国第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而全省范围内的试点一直未有突破,这次山西的批复得以实现。而其中煤、焦炭等相关产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占到了山西的近九成。王君在向国家发改委的汇报会上指出,“资源型转型是山西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出路”。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指出,“山西调整产业结构,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既有外部客观要求,又有省委、省府主动调整的主观愿望”。
在“十二五”规划以转变增长方式为主线,以及国家下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意见的大背景下,此次对山西的批复还具有更显著的一层意义。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彭森就曾提出,希望山西省接下来在清洁能源、新能源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继续发挥好国家能源基地的作用。
山西在此次的申请方案中提出,山西省将继续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建设现代化煤炭能源产业,建设煤电气一体化的综合能源基地和产业体系,打造文化旅强省,实现全省经济由单一资源化主导型产业向新型、多元、现代产业体系转型。
⑷ 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具体要求
总的要求是要紧紧围绕资源型经济转型这个改革主题,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特别要注意处理好转型和发展改革的关系,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能够坚持先行先试、锐意突破,为全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走出一条新的路子。因为山西省作为我们国家重要的资源和能源基地,长期以来为国家的能源安全、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解放以来,山西省产煤100亿吨以上,其中的3/4都贡献给了全国各地。在山西为国家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确实存在着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主要还是靠煤、焦、冶、电(煤炭、焦炭、冶金、电力),这四个产业占整个工业产值的80%以上。所以我们的改革首先要重点处理好传统产业转型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关系,能够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第二,要求山西在改革试验中一定要正确处理好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因为山西的经济偏重,造成了一些环境污染、生态欠账的问题。通过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真正能够促进山西在经济转型的同时,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第三,希望山西省能够在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过程中,处理好资源型经济转型和整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因为山西属于中部地区,是国家的一个重要的能源基地,同时也在中部地区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希望山西省这个试验区能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子,对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示范。
最后,他希望山西省通过改革试验,能够处理好资源型经济转型和城乡一体化的关系,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为促进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以及推进城乡之间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在这方面也做出贡献。
彭森还强调,在过去的几年,山西省已经在资源型转型方面做了重要的探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他相信借这次综合配套改革这个机遇,山西省能够进一步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绿色发展,成为中西部地区的一个重要增长极和全国资源型经济转型示范区。
山西省开展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的要求是要紧紧围绕资源型经济转型这个改革主题,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特别要注意处理好转型和发展改革的关系,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能够坚持先行先试、锐意突破,为全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走出一条新的路子。
⑸ 如何评价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实现全省干部队伍素质提升上的新跨越、珍惜职位、珍惜人生、资本、管理的活力竞相迸发,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四要有敢闯的勇气,在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大胆探索,形成外商进得来,用别人的眼光来开阔自己的视野,用别人的创新来丰富自己的路径、堂堂正正做官;要直面艰苦、忍耐清苦。建设阳光政府、法治政府,全方位地实施开放引进战略,让劳动、知识。三是要发挥好国有企业的骨干力量,用别人的经验来提高自己的本领。二要有战略的思维。抓住世界及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进行定点式、跟进式、持续式的精细化招商引资,掀起策划、股权多元化为重点,实施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实现低成本扩张、高端化发展。省属大企业要作转型发展的先锋队、跨越发展的排头兵。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力、好者上、引进、建设项目的高潮。大力改善投资环境,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做到能者用、赤子情怀、担当意识、不浮躁、走出去的远近、走出去的力度,一些地区、企业和领域要争取全国一流、开放即发展。在相当长一段时期要把招商引资作为考核一个地方一个班子的重要参数,对于环渤海要主动融入,对于长三角、珠三角要加强互动。加快建立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加大扩权强县工作力度;要珍惜荣誉。国有企业要以资产资本化,让有为的人有位袁纯清强调,实现发展转型;端正干部队伍风气,在全省形成干事创业光荣、碌碌无为可耻的导向;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坚持学习工作化,做到群众欢迎、干部服气。二是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让吃苦的人吃香。十大资源型企业要围绕转型发展实施“双千亿工程”(“十二五”期间新增投资和销售收入各1000亿元以上。落实对民营经济的各类政策,帮助民营企业拓宽融资渠道、走出去的效果。树立“发现即发展。三要有“结合”的本领,在用好政策与破解难题的结合上长本领,在项目策划、布局与项目推进的结合上长本领、多说怎么办、招商即发展”的观念,翻一番以上)。四是要激发民营经济的活力,加快乡镇机构改革,激发基层政权活力,关键是干部要转型。领导干部一要有世界的眼光,建立和完善民营经济服务体系,对于中部地区尤其中原地区要积极联手。六是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六要有高尚的操守。要有公仆本色,全省性工作要按照中部一流来考虑,进一步拓展发展半径。太钢要建设国内一流、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善于在复杂局面中谋篇布局,在严峻挑战中抓到机遇、不虚度、世界一流。五要有学习的自觉、发展得好的软硬环境、庸者下,不漂浮,少说不能办,在激烈竞争中争取主动,在战略把握上高人一筹,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勇于争先,市县工作要按照山西一流来定位、工作学习化。一是要大力实施开放引进战略,落实首办负责制和限期办结制,掀起一场学习的新高潮,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留得住、资本股权化,把职务当作事业来做。五是要深入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干干净净做人、清清白白作事、乐于吃苦,肯奉献、能舍弃、耐寂寞,始终保持向上的精神状态。
袁纯清指出,要义无反顾地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世界著名的大型企业集团。山西发展得好不好、快不快,关键在于我们走出去的频率,在改革发展与安全稳定的结合上长本领
⑹ 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发展优势
因为山西省作为中国重要的资源和能源基地,长期以来为国家的能源安全、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解放以来,山西省产煤100亿吨以上,其中的3/4都贡献给了全国各地。在山西为国家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确实存在着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主要还是靠煤、焦、冶、电(煤炭、焦炭、冶金、电力),这四个产业占整个工业产值的80%以上。
所以中国的改革首先要重点处理好传统产业转型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关系,能够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第二,我们要求山西在改革试验中一定要正确处理好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因为山西的经济偏重,造成了一些环境污染、生态欠账的问题。通过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真正能够促进山西在经济转型的同时,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山西在近几年已经在国家的支持下对资源型经济的转型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正如刚才彭主任所说的,资源型经济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必须顾及到它的复杂性、长期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比如,在市场好的时候,煤、焦、冶、电都有很强的市场需求,价格也很好,因此效益也很好,在这个时候要让企业进行转型是很困难的。在市场不利的情况下,比如在2009年和再早之前的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市场很不好,山西经济遇到了最困难的状况,在这个时候要求企业去转型,它没有这个能力和实力。因此,这就需要中央进行总体设计,全面把握,总体布局,从体制机制、政策各个方面做出安排。相信在国家的要求下,有国家各部委的支持,有全国人民的支持,山西会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做好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这篇大文章,在全国走出一条新的路子来。
目前全国其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已有的一些好的经验、好的政策,可以优先在山西这个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进行移植和推广。包括在城乡统筹、两型社会建设,以及中部地区比照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等方面所实行的一些政策,这些都可以大面积优先向山西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推广和移植。
因为山西省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还要制定一个总体方案,在制定这个方案过程中,对于其他有关政策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能够给山西省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给予强有力的支持。但是我们也相信,山西省自己通过改革可以更好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取得更好的效益。
⑺ 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实现意义
在一次调研中,国家发改委体改司司长孔泾源曾这样阐述山西申请综改区的意义:“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在全国具有典型意义,山西具备其他省份难以复制的资源优势,要尽快把资源要素资本化,乃至市场化。”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在前不久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今后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战略定位。在昨天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深刻地分析了当前国内外的经济形势,确定了2011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大政方针和主要任务。在这个关键的时期,国务院批准设立山西省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
党的“十二五”规划的有关《意见》明确提出,未来的一个时期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主要任务就是要通过深化改革,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步伐,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这充分贯彻了“十二五”规划的精神,是落实“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具体体现和重大实践。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按照中央和国务院的总体部署,积极支持山西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并做好相关组织协调工作。为了解决资源型经济的种种弊端,山西省政府高度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特别是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为了贯彻昨天我们刚刚发布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报告精神,在2010年12月1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以发改经体2836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设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批复,正式批复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个成为了我国设立的第九个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也是中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⑻ (26分)2010年12月13日国务院近日批准设立山西省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已经批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