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合浦县的经济发展
2014年,是合浦县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关键之年,面对复杂的发展环境和艰巨的发展任务,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抢抓机遇,狠抓落实,开拓创新,顽强拼搏,顺利实施了“十二五”规划。
一、综 合 全年全县生产总值(GDP)186.95亿元,比上年增长9.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40524万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536734万元,增长16.8%;第三产业增加值592309万元,增长6.6%。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9.6%、28.7% 和31.7%。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 9.3%、 71.8%和 18.9%。 年末全县就业人员 46.48 万人,比上年增长7.05%。城镇新增就业5829人,比上年减少847 人,下降12.69%。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44280元,比上年增加 8398元,增长23.4%。 全年财政收入10.24亿元,比上年增长2.09 %,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1701 万元,增长5.02%。各项税收收入84538万元,增长1.53%。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90333万元,增长 1.16%。
二、农 业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65830公顷,比上年减2741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0097公顷,增加196公顷;甘蔗种植面积17901公顷,减47公顷;蔬菜种植面积26047公顷,减24公顷;木薯种植面积7986公顷,增加119公顷;果园面积12713公顷,减9公顷;桑园面积227公顷,减少 5公顷。全年粮食产量321631 吨,比上年减少2.64%;油料产量27676吨,增产0.3%;甘蔗产量1277936吨,减2.85%;蔬菜产量(含食用菌)528263吨,增产1.46%;园林水果产量89394吨,增产9.11%。 全年肉类总产量96324吨,比上年增加1.39%。其中,猪肉产量57065吨,增加4.76%;牛肉产量 2253吨,增长3.13%;羊肉产量161吨,增长8.07%;禽肉产量36581吨,减3.58%。蚕茧产量588吨,下降5.47%。水产品产量418915吨,增长3.23%。 全年木材采伐量387367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54.76%。 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730666千瓦,比上年增长3.98 %。全年有效灌溉面积36299公顷。当年机耕面积106780公顷,比上年增长10.22 %。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416269万元,比上年增长17.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61586.1万元,增长24.3%;产品销售率96.3%;工业品出口交货值18653万元,增长63.74%。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85301.4万元,比上年增长9.9%,其中饲料加工增加值36888.4万元,增长12.8%;皮毛、皮革及其制品和制鞋业增加值12450.3万元,增长-4%;专用设备制造增加值8052.1万元,增长-16%;电力供应增加值9053.1万元,增长10.9%。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965321万元,增长-7.57%;利税总额30600万元;利润总4976万元。增长-77.96% 分行业看,农副食品加工业实现利润-1263.80万元;饮料制造业实现利润5122.90万元。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120464.56万元,比上年增长12.4%。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14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04895万元,比上年增长14.6%。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304871万元,增长15.8%;农村固定资产投资300024万元,增长9.8%。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553410万元,增长1.8%;更新改造投资587881万元,增长24%;房地产开发投资163580万元,增长50.4%。 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498077平方米,增长41.2%。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全县等级公路里程1882公里。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增加值49624.76万元,比上年增长4.4%。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81124户。
六、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1646万元,比上年增长11.39%。按城乡分:城镇消费总额538099万元,增长11.45%,乡村消费总额113547万元,增加11.12%。按行业分:批发业完成36296.4元,增长20.15%,零售业完成544433.5万元,增长11.94%,住宿业完成443万元,比上年下降49.43%,餐饮业完成70473万元,增长4.33%。
七、金融 2014年末,全社会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858261万元,比上年增长11.62%,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838608万元,增长12.52%,人均储蓄存款16987元,增长11.46%。全社会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056078万元,增加20.07%。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成果喜人,每年都有考生考上北大、清华。全县基础教育学校317所,其中普通中学39所,小学校 277 所(35 个教学点),特殊学校1所。全县基础教育在校生134324人,比上年增长0.55%。其中:普通中学在校生55180人,比上年增长1.94%。在普通中学中,初中在校生38484人 ,增长3.24%;高中在校生16696人,下降0.93%。小学在校生79144人,减少0.40%。全县普通中小学专任教师7316人。其中:小学4004人。顺利通过国家科技进步考核,科技创新取得长足发展。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继续发展,合浦作家群不断壮大。年末全县有文工团1个,体校1个。广播电视台1座,文化站15个,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100%。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全县共有卫生机构28个,床位数3999张,卫生技术人员3292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190人。
十、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73元,比上年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178元,比上年增长10.4%。 2014年末全县职工人数37687人,比上年减少1.15%,其中:国有单位25628人,增长0.74%,城镇集体单位7118人,增长5.00%。全部在岗职工(含劳务)年平均工资44280元,增长23.40%。其中:国有经济单位在岗职工(含劳务)年平均工资46977元,增长25.92%,集体单位在岗职工(含劳务)平均工资44684元,增长16.74%。 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县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7512人,比上年减少 10.70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06650人,增长 1.3倍;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80023人,增长 0.34%;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66409人,减少20.1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840777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9789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 43135 人。
十一、资源、环境 全县平均气温23.6℃,全年降水量2030.4毫米。 全县森林面积10.62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 627 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 40.80 %。 合浦于宋代设府学,有平湖、了斋书院等。明代,以海天、尚志书院为著名。清代,书院发展到26间,主要有龙门、海门、归德、进城、廉湖、文治、润珠、香坪等书院。各书院均有田产作为经费来源.清末,废科举、兴学堂。民国期间,合浦教育有所发展。解放前夕,合浦(含浦北、北海)有公立和私立中学30多所,学生1万多人;小学116所,学生2万多人。
解放后,合浦县教育事业发展较快。截止2014年底全县基础教育学校317所,其中普通中学39所,小学校 277 所(35 个教学点),特殊学校1所。全县基础教育在校生134324人,比上年增长0.55%。比较有名的中学有:合浦廉州中学、合浦第一中学、合浦第二中学、合浦第三中学、合浦第四中学、合浦五中、合浦公馆中学、合浦西场中学、合浦常乐中学、合浦白沙中学、合浦山口中学、合浦南康中学等。 解放前合浦的民间医疗以中医中药为主,艾灸、针灸、刮沙、拔火罐、按摩等民间技法尤为常用。
现有合浦县中医院1962年6月从县人民医院分出中医门诊,同年7月1日改称合浦县中医院1988年全院建筑总面积6000平方米。
合浦县人民医院民国19年7月,由地方绅士发动各界人士募捐集资创办。民国24年5月,医院落成定名为“合浦医院”,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同年9月1日开业。
合浦县红十字会医院位于合浦一中右侧。原为环城卫生院,1986年10月改为红十字会医院。
合浦县专科医院1976年4月建,院址廉州镇城南。
㈡ 重庆有多少个县。各县经济发展情况如何。、
有15个区(万州区、涪陵区、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万盛区、双桥区、渝北区、巴南区、黔江区、长寿区
);4个县级市(江津市、合川市、永川市、南川市,已全部改为区了);21个县(自治县)(綦江县、潼南县、铜梁县、大足县、荣昌县、璧山县、梁平县、城口县、丰都县、垫江县、武隆县、忠县、开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㈢ 如何看新常态为县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
新常态是提质增效的新机遇。多年来,县域经济处于规模企业不多、经营粗放、“家族式”治理、行为短期化、效益不高、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难成行业巨擘的低端状态。今后,市场供需间的作用方向发生转化,企业不进行提质增效将难以为继。随着市场选择和政府的主动调控,县域内部产业也要通过竞争、兼并重组、淘汰低效行业企业来提高效率,县域经济整体效益和竞争力会得到进一步增强。特别是县域的中小微企业数量多,而且往往有其地域特色和历史传承,具有“船小好调头”的优势。只要它们能够敏锐地捕捉和分析市场信息,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通过创新管理组织好生产,就能实现质量较高的发展,使县域经济既呈现出应有的发展活力,也逐步积累起极具地方特色的发展优势。
新常态是结构优化的新机遇。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进出口、生产要素的总量和结构等方面呈现的新特征分析,今后一、三产业的发展空间将逐步拓宽。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资源将进一步市场化,认养农业、庄园农业等农业新业态大量涌现,农业发展的现代化程度将越来越高,一产的质量和规模定会有一轮大的提升。而且随着新商业模式的触角不断延伸,电子商务等直接对接上游生产,物流业快速发展,供给和需求都会给力县域中的服务业发展。由此可见,一、三产业发展会逐步改变过去“无工不富”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同时,二产内部也会加速分化,落后产能淘汰,提质增效后的实体企业获得长足发展。县域经济的发展基础有望进一步夯实,发展水平有望大幅度提高。
新常态是动力转换的新机遇。改革开放以来的县域经济发展,要素的简单组合累加是实现增长的主要路径。现在,多数传统产业趋于饱和,农业富余劳动力在逐渐减少,人力资本供给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各类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增长必须更多地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如果仍然盲目铺摊子上项目增投资,极易造成低效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今后,县域经济增长只能依靠创新驱动。由于地域条件限制,多数县域不是科技成果转化和风险投资的主要目的地,但县域的企业实体理应有更大的创新空间和创新激情。它们应更加注重培养吸引和使用人才,更加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或激活新的市场,采取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在模仿性创新基础上实现开拓性创新。从宏观上看,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更多地依靠本区域内资源的优化配置,县域中的资源配置动力也会逐步内生化。
新常态是能力提升的新机遇。新常态下,按照现代国家治理理念和市场经济原则,县域应以依法确定权力、科学配置权力、制度限制权力、阳光使用权力、合力监督权力、严惩滥用权力的“六权治本”为目标,科学界定政府、市场、社会的作用边界,公开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真正做到简政放权,同时强化政府在战略规划、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的职能。另外,按照法治政府建设要求,县级政府还应进一步加快法治体系建设,严格按照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的法律制度实施行政行为,实现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最大限度减少对市场的不合理干预。县级政府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和加快法治建设,才能提升区域治理能力和水平,从而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
新常态是特色发展的新机遇。过去县域间由于强烈的发展需求,同质竞争、无序竞争此起彼伏。今后,我国宏观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一方面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政绩考核的指挥棒和风向标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各微观要素自身也自觉地从低效率部门区域向高效率部门区域转移集聚。发展的主客观因素都将促进县域沉下心来,认真分析研判,按照自身地理环境、地域特色、资源秉赋、技术传统、商业渠道等条件进行产业定位,进行政策引导,逐步实现各有千秋、千帆竞发的县域经济块状集约发展,为宏观结构的优化和整体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新常态是思维转型的新机遇。发展思维、发展理念是经济发展的思想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主要致力于做大GDP规模和提高GDP增速,以此作为衡量政绩的重要标尺。特别是县级政府习惯于冲在一线招商引资,给企业定项目,提供融资担保,甚至替企业定投资,降低了微观层面的资源配置效率,经济效益、生态环境、创新驱动、体制改革被有意无意地置于从属地位。今后,随着我国经济转入中高速或中速增长,各级政府应摒弃唯GDP论的落后观念,县域发展也应从以速度为主转向以质量为主,以包容性增长为目标,弱化“速度思维”,真正树立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经济效益、科技创新、民生改善相协调相平衡的理念,让市场机制在统一的制度环境下发挥作用,从而推进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㈣ 芒康县的经济发展
2012年上半年,芒康县生产总值完成51154.45万元,比2011年同期增长11.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3071.45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8680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9403万元,三产比为25.6:36.5:37.9。完成本级财政收入1067万元,同比增长30.6%;总税收完成1458万元,同比2011年同期增长67.2%;完成劳务输出19100人次,实现劳务收入3629万元。 纳帕节
“纳帕”是一种祭天仪式,传说在远古时候,天地结合处首先出现了纳西民族的祖先,所以,纳西族认为纳西民族是最早出现在世界上人类生活。
“纳帕”也是一种东巴文化与藏文化的结合,是盐井的纳西民族特有的节日,也是盐井纳西村群众一年中的一个重要节日。
纳西村群众按照传统的风俗,全村每户家庭轮流举行。“帕”在藏语里意为猪,每年的主办户要选一头纯黑色的公猪用来作为“纳帕节”的祭品供全村人过节。但是,其他成员户也有义务提供猪粮,以保障猪长得膘肥体壮,这已经是多年传承下来的习俗。“纳帕节”在每年的藏历新年举行,这也是纳西村群众过年时的一种特色,就在“纳帕节”的头一天,傍晚举行“贝增”仪式,骑上马高寒着“窝增达”小跑在村子的大街小巷,完了所有成员户都要聚集在主办家中,准备“纳帕节”的各项仪式。晚上,人们首先给节日准备好的猪喂青稞酒、藏白酒起到麻醉作用;纳西老人开始要向祭祀品祷告,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幸福平安;到第二天凌晨一二点人们就扛起猪往祭祀台敢去,首先屠夫将猪宰杀,等猪断气用火烤取毛,这样是为了方便去掉猪毛;其次“煨桑”,按照藏传佛教需要用柏树叶或松树叶点火,从猪内脏中取出一点肝、肺、猪血等放入火中祭天仪式开始,纳西老人口念东巴经文向天祷告,祈求保佑大地万物和谐、安康、幸福。然后按照传统,纳西老东巴就能从猪的脾脏、肩胛骨的形状和完好情况判断来年的灾难、收成、忌日等征兆。
接下来,所有成员户多要聚集在主办户庆祝节日载歌载舞,这样的节日一般要持续两到三天才算结束,到来年又要轮到另一户主办,就这样纳西村群众继续传承和发扬着民族文化的瑰宝。
婚姻节
在纳西民族乡的加达村有一个奇特的节日,那就是为敬重和取悦山神、祈祷幸福于每年农历正月初九至十一日全村举行的假婚礼,俗称“婚姻节”。
婚姻节期间,全村热闹非凡。第一天为筹备婚礼,由一位德高望重、口才横溢的婚礼主持人于上午召开全村年轻人会议,评选出当年最勤劳、最美丽的几对年轻人为这次假婚礼的新郎、新娘,并用抽签的办法确定出主办“婚礼”的家庭。下午,“新郎”、“新娘”进行洗礼,送发请柬;其他年轻人为“新郎”、“新娘”准备明天的“婚礼”。第二天一大早,全村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携带结婚礼物,前往操办“婚礼”的家庭表示祝贺,并帮助操办“婚礼”。伴郎、伴娘也分别到“新郎”、“新娘”家表示祝贺,并帮助梳妆打扮。吃过中午饭,隆重的“婚礼”开始举行。首先由主持人宣布“婚礼”开始,接着,伴郎、伴娘们簇拥着身穿华丽服装的“新郎”、“新娘”缓步走到画有“扎西达吉”符号(即万字符号:“刑”)的吉祥图案上,倾听主持人的“新婚祝词”,藏语称之为“当谢”。之后,男女双方代表为“新郎”、“新娘”致祝词。最后是男女双方进行精彩的自由答辩,使人们在阵阵欢笑之中结束“婚礼”庆典。吃过晚饭,全体村民在宽阔的坝子上围着篝火跳弦子舞。直到第三天,加达村婚姻节才落下帷幕。 西藏素有“歌舞的海洋”之称,西藏人民能歌善舞,被誉为“能说话就能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民族”,不管男女老少,都能翩翩起舞。民间舞蹈有“弦子”和“锅庄”。芒康的弦子舞又是西藏民族文化花团锦簇中的奇葩,古朴、典雅、飘洒、悠扬而欢快。芒康弦子舞是藏民族文化中继承和发展下来的一个宝贵文化遗产之一。
芒康弦子舞
弦子舞,藏语称之为“谐”,译为“圆圈舞”。芒康弦子是昌都地区著名的民间舞蹈之一,其主要特点为:男性拉着牛角胡琴领舞,女性随着琴声的节奏挥动长袖,翩翩起舞。舞蹈的人围成一圈,足踏节拍,激情高歌,边唱边舞。先是轻歌曼舞,其后逐渐加快节奏,最后推向快节奏的高潮便结束一曲弦子。跳舞时个人可随时进入或退出舞圈。
芒康弦子曲调短小精悍、柔和平稳、旋律优美,可用一种曲谱演唱多种不同题材的歌词。其胡琴定音为五度弦,音域为8度,拉琴跳舞时不换把,对超域音取其“老配少”、“少配老”的办法处理。
芒康弦子是昌都地区集诗、琴、歌、舞为一体的传统民间综合艺术。歌词大多为歌唱家乡、歌颂雪域风光、反映民族风情或借喻抒发人生哲理、倾诉男女爱情、表达欢乐吉祥的内容;寓意深刻,华丽含蓄,感情丰富,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芒康弦子一般在劳动之余、节假日、婚嫁集会、夏收和秋收前打平伙、耍坝子等时候跳得最多。在家里、在野外,每每围着篝火跳通宵,甚至跳上两天兰夜也毫无倦意。在芒康,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无论是老人还是孩童,只要听到胡琴声,就会忘情地跑去结队跳起欢乐的弦子舞。
芒康弦子于2006年被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弦舞
三弦舞所处地域为“茶马古道”进藏第一站,古朴、典雅的三弦舞是“茶马古道”上的一颗名珠,深受当地群众喜爱,来往旅客对三弦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三弦舞成为藏东南地区和藏、川、滇交界处非常著名的舞蹈。
三弦舞起源于芒康县曲孜卡乡达许村境内,据考证距今己有四、五百年的悠久历史,至今除该乡境内广为流传外,在周边地区也较为知名。三弦舞是以三弦琴为伴奏乐器,传说琴头是龙的头,琴身是龙的脊梁,琴弦是龙的筋;而现今的三弦琴是以纯木制成。三弦舞的表演是以男女聚集翩翩歌舞,歌词动听、节奏悠扬、时快时慢。音乐以淳朴明亮、唱腔奔放流畅为特点。不受人数、场地等限制,男女齐唱,边唱边跳,一般都地在悠扬缓和的乐曲当中开始,流畅欢快的中场表现,升腾热烈中结束,均以避灾祛祸、庆祝丰收、祝愿吉祥为主要内容。
芒康县达许村三弦舞历史悠久,古老神奇,形式独特,民族气格强烈,高原特色浓郁,歌舞内容丰富,其歌舞传统弥足珍贵。
但三弦舞有面临失传的局面,经过芒康县民间艺术团广大文艺工作者和民间老艺人的精心整理、挖掘,使得这芒康县独有的艺术再展昔日风采。据说原舞蹈有13个节目,现流传下来的只有7个,解放后,三弦舞在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之际,在昌都地区庆祝成立大会文艺表演中获得观众好评。现今约有近200名艺人会跳流传至今的7个舞蹈。
㈤ 如何发展县域经济
一、在微观层面上,应立足于县域实际,放大特色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加快培育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首先,要整合利用县域内资源优势,做好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尽管县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不对称性,但在资源利用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优势。就县域个体而言,可围绕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宏观方针政策,充分“盘点”县域内的矿产资源、工业资源、农业资源、生态资源以及文化旅游资源,围绕高效益综合开发利用,进行大力度的整合,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形成从资源利用到产业发展、从城镇开发到民生改善等完整的规划体系,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新型产业基地,努力实现居民增收、财政增长、后劲增强的“三增”目标。通过不懈的努力,即使欠发达的县市也能够闯出一片新的天地。
其次,要深化合作,聚集项目,依靠项目带动产业优化升级。发展县域经济必须突破过去单纯围绕本地需求谋发展的局限,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的分工协作;要始终坚持以特色资源聚集项目、以良好环境吸引项目,全方位接轨域外经济社会发展,最大限度地招大引强,形成资金、技术、企业和人才向县域流动的凹地效应。要着力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园区工业、现代农业、旅游产业,进一步膨胀县域主导产业规模,培育知名品牌,拉长产业链条,加速产业集聚,增强县域自我发展能力,在区域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最后,要坚持全民创业,兴起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热潮。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最大特色。在县域经济实力普遍较弱、政府投资相对乏力的形势下,必须进一步激发各类民间主体创新创业的热情,让民营经济成为壮大县域经济的主战场,成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力量。要进一步放宽准入门槛,坚持县乡村齐头并进、一、二、三产业全面放开,为民营经济彻底松绑、放行,让更多的群众加入到民营经济行列中来。同时,要从解决民营经济“融资难”入手,在建设完善金融担保、技术服务、创业培训三个体系上下工夫,使更多的民营企业膨胀崛起,形成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企业航母”优势。针对当前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更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制定合理的扶持计划,引导民营经济变挑战为机遇,积极调整经营战略,加快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勇于把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不断增强在复杂考验中生存发展的综合实力。
二、在宏观层面上,应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加快打造强县引领、中县角逐、弱县超越,县域经济互动发展、良性竞争的格局
三、在发展机制上,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协调这一基本要求,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
(一)以生产发展为首要任务,全面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发展以设施农业、装备农业、高新农业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农业产出率和规模效益。县域之间和县域内要注重对市场需求和农业发展方向的把握,积极推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养,引进推广应用先进农业技术和适用技术,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力争形成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带、产业区。同时,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积极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和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依靠近农工业的蓬勃发展,为工业化发展和农民的转移就业、增加收入开辟更大的空间,为工业反哺农业奠定更加牢固的基础。
(二)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为目标,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一般认为,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加快县域城镇化进程,首要的是搞好城乡一体化的规划,打破城乡界限和区域限制,统筹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覆盖县域内每一寸土地,科学地引导城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主城区的核心拉动和乡镇的主体作用,形成主城区—中心镇—农村新社区—新村庄梯次分明的规划体系,加强乡镇驻地开发建设,加快建设一批优势明显、独具特色的示范乡镇,形成辐射拉动作用,引导农民逐步向城镇集中。要坚持高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按照“城乡互动,以点带面,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积极探索村并城、村并镇、村并区、村并企、小村并大村等发展模式,科学规划建设农村居住、供排水、通讯、交通、防灾、供电等基础设施,为农村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创造良好条件。
(三)以实现城乡和谐发展为根本,全方位提高民生保障水平。随着这几年党对“三农”工作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群众收入逐年增加、生活逐步改善、精神文化活动日益丰富的良好局面,但城乡之间享受公共服务的差距依然很大。因此,各级政府在加快经济发展、城镇建设的同时,要切实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进一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扎实推进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与城市居民同台共舞,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共同加快现代化进程
采纳哦
㈥ 如何推进全县经济发展重点工作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大创新思维。为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大竹县拟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现按照《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抓紧申报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的通知》要求编制实施方案如下。
第一章 大竹县经济社会概况
素有“中国苎麻之乡”、“中国香椿第一县”、“中国醪糟之都”、“中国糯米之乡”、“川东绿竹之乡”美誉的大竹县,位于四川东部,达州南部,东邻重庆梁平、垫江,南接邻水,西连渠县、广安,北靠达川区,唐武则天久视元年(公元700年)始臵县,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因“竹多竹大”而得名。大竹县全域地跨东经106°59′—107°32′,北纬30°20′—31°00′,东西宽45公里,南北长75公里,幅员面积2076平方公里。属平行岭谷区,呈“三山两槽”地形特征,东有明月山、西有华蓥山、中有铜锣山三座南北向的川东名山,铜锣山以西称山前(包括县城),铜锣山以东称山后。
山岭最高海拔1196米,槽谷最低海拔253米,是典型的丘陵农业大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3.1℃—17.3℃,年平均降雨量1200毫米以上,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329.4小时,多年平均无霜期284天。辖3个街道、48个乡镇、382个行政村、60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112万,其中县城建成区24.2平方公里24.1万人。
——区位交通。大竹县地处成都、重庆、西安及武汉交汇辐射的腹心地带,境内包茂高速公路、国道318线、国道210线及南大梁高速公路呈“井”字型纵横贯穿,县城北距达州60公里,南距重庆机场135公里,东距万州港176公里,西距成都350公里,形成了“半小时达州、1小时重庆、1小时万州港、3小时成都、5小时西安、5小时武汉”的通达格局,是川、渝、鄂、陕四省(直辖市)的物资集散地和川东北地区的商贸中心。县域内100%的乡镇(街道)、100%的村(社区)通水泥(油)路,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3759公里。国道外迁、山后快速通道竹石线、包茂高速达渝段大竹南出口等重点交通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南大梁高速公路大竹段全线竣工,达州—大竹—邻水—重庆城际铁路已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并纳入“十三五”建设规划。
——资源禀赋。大竹县属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低山、丘陵、平坝有适宜多种竹木生长的林地。森林类型有:以马尾松为主体的松、杉针叶混交林;以丝栗为主的常绿阔叶林;以白夹竹为主的竹、针、阔混交林;也有松、杉、柏、樟、栎等纯林。
境内有煤、天然气、石灰矿、灰石岩、铁矿石等多种矿产资源,蕴藏量较为丰富。大竹县系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大县之一,原煤总储量为1.63亿吨,符合工业标准和矿山开采技术条件的保有储量达1.44亿吨,发热量在5000-7000大卡/千克。天然气蕴藏量约60亿立方米,拥有亚洲第二大天然气集输站,年输转天然气27亿立方米。县域内有启于先秦、兴于三国的古官驿道,有四川历史文化名镇清河古镇,有川东小峨眉美誉的云雾山,有单井出水量亚洲第一的海明湖温泉和佛教文化圣地净土寺。境内五峰山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百岛湖和龙潭水库创建为省级湿地公园。被评为全省环境优美示范县城,入列全省十大区市县旅游目的地和四川省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境内有苎麻30万亩、香椿10万亩、竹40万亩、糯稻15万亩,还有玉米、小麦、油菜、蚕桑、茶叶、生猪、家禽等生物资源。苎麻纺织品、竹制品、“巴山红”香椿、东汉醪糟、大竹豆干、大竹凉席等特色农产品享誉国内外。
——经济发展。大竹县曾连续十二年入选中国西部百强县,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连续三年荣获全省助农增收工作先进县、连续两届被表彰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成功创建全省现代流通示范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经济总量在全省丘陵县排位靠前,成为全省首批工业强县示范县之一和首批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县。2015年,实现了GDP、民营经济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三个总量全市第一”,GDP、规模以上工业增
加值、民营经济增加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四个增速全市第一”。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2.89亿元,同比(下同)增长7.9%;规上工业增加值61.52亿元,增长10.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9.63亿元,增长1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1.32亿元,增长13.8%;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1.6亿元,增长9.7%;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618元,增长8.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53元,增长10.3%;民营经济增加值165.25亿元,增长8.5%。
——发展环境。大竹县系全省革命老区县、首批扩权强县试点县和全省16个“金融生态环境示范县”之一,被纳入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区、成渝经济区渝广达经济发展带和全省川东北城市群。先后被表彰为第三轮全国科普示范县、被命名为全省文明城市、全省卫生城市、全省环境优美示范城市等称号,并通过全国文化先进县复查。大竹县抢抓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计划实施的重大战略机遇,坚持追赶超越、转型发展,在全市率先出台《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不断激发。“6+5”产业振兴计划纵深推进,规上企业达113户,中小微企业达3296户。大竹经开区规划面积40.88平方公里,2015年基础设施覆盖区达
9.5平方公里,入驻投产项目101个,实现营业收入203.8亿元,同比增长9%。被列入全省“51025”工程500亿元重点园区培育计划名单。经开区企业(项目)代办中心对企业(项目)实行 “一
站式”服务和“并联式”审批,“领导挂包、部门代办”重点企业(项目)。以经开区为主阵地,庙坝小微企业创业园、石河建材园和月华食品园三个配套园区建设有序推进,初步形成了“1+3+10”工业发展格局。
大竹县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四化同步”、“三个跨越”,紧扣“建成川东渝北区域次级中心城市”发展定位,全力推进供给侧改革,奋力扩总量提质量、强建设夯基础、抓改革增活力、惠民生促和谐,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今天的大竹,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为加快建设繁荣时尚美丽和谐大竹、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勇前行!
㈦ 西林县的经济发展
2001年,西林县国内生产总值实现3.563亿元,同比增长6.57%,第一产业完成1.89亿元,同比增长2.03%;第二产业完成4669万元,同比增长7.11%;第三产业完成1.206亿元,同比增长12.05%。农业总产值完成3.057亿元,同比增长2.17%;工业总产值7631万元,同比增长1.7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771万元,同比增长15.8%;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69万元,同比增长8.21%;全县财政收入2762万元,同比增长24.41%;农民人均纯收入1258元,同比增长2.8%。
2004年,生产总值完成4.72亿元,增长16.3%;其中第一产业完成2.12亿元,同比增长2.9%;第二产业完成1.26亿元,同比增长56.4%;第三产业完成1.34亿元,同比增长4.4%。三产业比重调优为45:27:28。财政收入完成5438万元,增长22.15%,提前一年半完成“十五”计划确定的目标。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6723万元,同比增长53.46%,预计实现工业销售收入6577万元,同比增长46.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19万元,同比增长73.0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87亿元,增长116.83%,提前一年半完成“十五”计划确定的目标。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3亿元,增长10.0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9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3.23%,控制在市下达的任务内。农民人均纯收入1468元,增长5.31%。工业增加值达3188万元,同比增长42.7%。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26亿元,同比增长2.87%。共完成植树造林3.04万亩,其中经济林0.3万亩,用材林2.74万亩。年末大牲畜存栏8万头;肉类总产量达7097吨,网箱养鱼达460箱,水产品产量达1219吨,同比增长56.22%,畜牧水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由上年的26.8%上升到29.9%。
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5.28亿元增加到12.20亿元,年均增长10.7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5.18亿元增加到11.07亿元,年均增长16.40%;财政收入由0.64亿元增加到1.02亿元,年均增长9.73%;农业生产总值由3.86亿元增加到7.94亿元,年均增长6.7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329元增加到13103元,年均增长15.67%;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704元增加到2973元,年均增长11.78%;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28亿元增加到2.93亿元,年均增长18.09%。2008年,被评为“全区科学发展进步县”。 西林县重工业主要是建材和有色金属工业。建材业有西林县水泥厂和正在兴建的县粮食局建材厂。西林县水泥厂于1975年建成投产,1987年经技术改革后年产425号普通水扼5000吨。
有色工业企业有矿产开发公司、锑冶炼厂、锑矿选厂、铁合金厂、活性炭厂等。锑矿及锑冶炼是西林工业的支柱。1986年以来,西林县先后创办了锑冶炼厂、锑矿选厂和锑白车间。锑矿选厂生产的70%纯硫化锑精矿的质量标号较高,曾获广东省人民政府的除砷技术进步奖,其选矿回收工艺达90%以上。勘探和开发黄金、锑矿,前景看好。 2002年西林县共有乡镇集体、股份制、私营企业共2591个。古障茶叶加工厂和古障油桐榨油厂是乡镇企业中效益较好的厂家。
到2010年底,工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1.58亿元增加到4.82亿元,年均增长24.88%;工业增加值由0.52亿元增加到1.9亿元,年均增长16.75%;完成工业技改投资3.81亿元,同比增长495.34%。驮娘江流域11座梯级水电站建成投产,电力工业产值突破亿元;建成林产工业园区,林产加工业年产值超1亿元;引进汇宏、乐丰源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值近1亿元;矿产冶炼建材业有新突破。2010年,被评为“百色市发展工业先进县”。 西林地处慎、黔、桂三省(区)交界处,是典型的山区林业县,发展粮食生产是建国以来历届县人民政府的主攻方向。 西林种茶的历史悠久,1983年县山区扶贫办公室(后改“经济开发办公室”)开始在王子山下的古障镇小规模种植生产白毫茶,得名”王子山白毫茶”。1994年,全县新老茶树面积共666.67公顷(1万亩),共生产茶叶37500公斤,总产值75万元创税利28.5万元。
2010年粮食产量稳定在5万吨以上。发展优质水果10.2万亩,其中西林沙糖桔通过了中国农业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无公害水果产品认证和基地认定。被评为“2003-2007年全区优果工程建设先进单位”。现有茶园面积11.26万亩,年均干茶产量2000多吨,产值4000万元。天生桥电站库区移民重点发展水面养殖,网箱达9160箱,围栏生态养鱼面积达7620亩,水产品年产量1.28万吨,年产值1.4亿元。 西林县到处是土山土坡,气候温润,发展林业有优越的条件。全县林业用地占县境总面积的81%,2002年有森林153.22万公顷(229.83万亩)人占全县总面积的50.75%,森林蓄积量730.32万立方米。
经济林主要有油桐、油茶、八角、紫胶、山植、板栗以及各种水果林、竹林、栲胶等。1994年油桐面积5181公顷(77727亩),油茶面积280.5公顷(3349.5亩),其他如山杏子、板栗、核桃、柑桔等面积280.5公顷(4207.5亩)。
2010年完成人工造林面积4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6.2%,超额完成市下达林改任务,2009年,被评为“百色市林改工作试点先进县”。
㈧ 濉溪县的经济发展
“十一五”期间,濉溪县GDP总量跨上百亿元新台阶;财政收入由3.1亿元增至1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240亿元。经济结构相继实现了二产超越一产、工业超越一产、三产超越一产“三大跨越”,特别是工业经济强势崛起,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4.2%。
2010年濉溪县生产总值(GDP)完成115.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1亿元,增长5.7%;第二产业增加值58.2亿元,增长33.8%;第三产业增加值31.8亿元,增长9.0%。三次产业结构为21.8:50.5:27.7。与上年相比,一产比重下降4.7个百分点,二产比重提升6.5个百分点,三产比重下降1.8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突破万元大关,达10489元,比上年增长17.7%。 濉溪为农业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以下简称建国前),旧的生产关系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加之水利失修,灾害频繁,粮食产量低下,好年成亩产不过百斤。民国29年(1940年),小麦亩产29.8斤,总产仅2000万斤,人均41斤。建国以后,人民当家作主,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1950年粮食产量3.2亿斤,棉花63万斤,油料660万斤,农业总产值2788.5万元。1955年粮食总产达5.46亿斤,棉花266万斤,油料431万斤。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由于“左”的路线干扰,农业生产遭受严重损失。接着又是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生产急剧下降,1962年粮食总产降至2.05亿斤,只有1950年的64%。农民花钱靠贷款,吃粮靠回销。1966年后,农业虽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但广大农民排除干扰,坚持生产,改进生产技术,使农林牧渔各业逐年有所发展。1976年和1965年相比,粮食产量由2.13亿斤增至6.3亿斤,棉花由45.4万斤增至450.2万斤,油料由30.2万斤增至305.3万斤,农业总产值增长1.7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贯彻“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推行家庭承包生产责任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了农林牧渔全面发展。1985年粮食总产10.16亿斤,棉花991万斤,油料6172万斤,分别比1978年增长0.77倍、2.3倍、10倍。全年农业总产值32871万元,比1950年增长6倍,比1978年增长1.4倍。林牧副渔业的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50年的11.7%上升到20.6%。随着工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农业总产值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52年的89.25%下降至64.5%。
1980年9月,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1981年和1980年小麦面积同是3600亩,总产由1980年的68万斤增至110万斤,亩产由188.9斤提高到305.6斤。1983年全县粮食总产9.9亿斤,比1980年6.7亿斤增长47.8%。1984年、1985年持续增长,两年均突破10亿斤。与此同时,林业实行了“稳定山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责任制”的“三定”政策,给农民发放了林权证。渔业也实行承包责任制,2.6万亩可养水面,全部承包到组,到户,发给了水面使用证。
农业资源优势明显,全县耕地220万亩,是国家重要的粮食和畜禽生产基地。
截至2012年,濉溪县已形成包括15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70万亩高蛋白大豆、80万亩玉米、15万亩瓜菜的“四大”农产品生产基地,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连续8年被评为全省和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25.1亿元,比上年增长5.7%。其中,农业增加值16.2亿元,林业增加值0.4亿元,牧业增加值7.0亿元,渔业增加值1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0.6亿元。
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02.4万吨,比上年增加3.7万吨,增长3.7%。其中,夏粮69.1万吨,增长4.0%;秋粮33.3万吨,增长3.3%。农作物种植结构有所调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1.33万公顷,比上年增加2735公顷;油料面积2867公顷,减少562公顷;蔬菜面积6563公顷,增长9.1%。全年油料产量7830吨,下降7.8%;蔬菜产量15.7万吨,增长7.8%;水果产量1465吨,下降0.5%。全县完成造林面积133公顷,育苗面积56公顷,年末实有林地面积2.31万公顷。
全年肉类总产4.95万吨,增长2.3%。其中,猪肉产量2.97万吨,增长2.1%。禽蛋产量2.89万吨,增长12.7%;奶类产量1358吨,下降33.8%。全年水产品总产量9211吨,增长4.4%。
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化、规模化进程加快,新增流转规模土地2万亩,建成日光温室0.35万亩,钢架大棚1.2万亩,新增规模养殖小区13个。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企业223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6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382家,其中省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家。注册农产品商标186件,7个品牌获省级名牌称号,10个农产品获中国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 濉溪酿酒业兴盛,口子酒的生产源远流长。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子在《宋人沽酒》篇中记述了口子酒的买卖盛况:酒家“为酒甚美,悬帜甚高……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沽。”明末相山隐士任柔节以“隔壁千家醉,开坛十里香”的诗句赞美口子酒,后人又有“名驰冀北三千里,味占江南第一家”的赞誉。民国初年,酒坊多达72家,工人900余名,年产酒300万斤,远销上海、杭州、北京、抚顺等地。民国20年(1931年)和23年,口子酒分别在青岛、北京召开的“铁路沿线土特产展览会”上荣获“甲级名酒奖”。
1949年,县内仅有濉溪酒厂一家国营企业,其余为五金、竹木器等几家作坊,工业产值只有287万元,占全年工农业总产值的7.93%。1950年至1957年,工业发展较快,陆续兴建了砖瓦厂、棉织厂、印刷厂、酱园厂等企业。1957年工业产值达700万元。1958年,掀起“大跃进”运动,全民大炼钢铁,大办工业,一批企业盲目上马。1959年企业增至142个,比1957年增长12倍,但经济效益极差。1961年进行调整,撤掉100家企业,此后工业生产开始回升。“文化大革命”初期,工业生产下降、徘徊。进入70年代以后,由于广大工人的艰苦努力,工业产值以年均13.5%的速度递增,1977年达3639.8万元。1978年以后,工业更是持续发展。至1985年,已拥有酿酒、冶金、化工、陶瓷、五金、建材、轧钢、机械制造、煤炭、造纸、印刷、建筑、编织、轻纺、食品加工等20多个工业部门,并进行了合理配套布局,工业结构渐趋合理。主要工业产品由1949年的3种增加到100多种。产品质量显著提高,口子酒荣获1984年国家轻工部酒类质量大赛“金杯奖”;碳铵荣获1984年省内综合评比“银杯奖”;砖瓦质量名列皖北第一,全省第三。
濉溪乡镇工业在1978年后突飞猛进,广泛开展了横向经济联合,千方百计引进技术、人才、资金,积极开发新产品。至1985年,引进资金670多万元,引进工程技术人员1827名,与上海衬衫三厂、上海活性炭厂、江苏滨海果品公司等单位联办企业13个。产品达300多种,其中濉溪镇西关铸管厂生产的钻石牌下水道盖板,出口美国和新加坡,在国际市场获得好评;活性炭、动力苯、珍珠岩等产品填补了省内空白;红机砖、镰刀、珍珠岩、炭黑、盖板、铸铁管、动力苯均获安徽省优质产品证书。
198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8087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5.5%。乡以上工业总产值10013万元,其中全民企业31个,产值5844万元;县办集体企业31个,产值4169万元;乡镇企业162个,产值1945万元。在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轻、重工业产值分别为6589万元、3424万元。全县133个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创利润755万元,其中22个全民企业获利润471万元,111个集体企业获利润284万元。
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191家,比上年增加39家,增长27.3%。全年实现增加值49.40亿元,增长40.5%。其中,轻工业增加值20.45亿元,增长37.3%;重工业增加值28.95亿元,增长53.9%。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实现增加值1.02亿元,增长24.4%;集体企业0.36亿元,下降0.3%;股份制企业28.5亿元,增长23.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2.0亿元,增长95.0%;其他经济类型企业17.5亿元,增长100.6%。
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0.11亿元,比上年增长61.6%;工业产品产销率97.65%,比上年提高0.35个百分点;实现利润、利税12.79亿元、20.36亿元,分别增长97.1%和111.6%。焦化、煤炭开采和洗选、食品、建材四大支柱产业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8.68亿元,增长57.1%。其中,焦化行业40.47亿元,增长48.7%;煤炭开采和洗选业12.47亿元,增长88.7%;食品工业46.69亿元,增长52.5%;建材业9.05亿元,增长90.6%。
2010年全县建筑业总产值6.3亿元,增长70.1%。房屋施工面积54.9万平方米,增长38.2%;房屋竣工面积46.3万平方米,增长34%。
截至2012年,濉溪县目前已形成煤电及矿产采选、煤化工及精细化工、食品加工、装备制造、有色金属加工、纺织服装六大主导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