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经济发展城市发展

经济发展城市发展

发布时间:2021-03-16 07:16:13

Ⅰ 如何规划城市建设促进经济发展

城市规划遵循原则

包括:整合原则,经济原则,安全原则,美学原则和社会原则。
城市规划的原则,是正确处理城市与国家、地区、其他城市的关系、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城市建设的内部关系等的指导思想。在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应遵循和坚持以下原则:
整合原则
城市规划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和协调各种关系的整合原则。
1.应当使城市的发展规模、各项建设标准、定额指标。计发程序问国家和地方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
2.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局部建设和整体发展的辩证关系。要从全局出发,使城市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布局上做到职能明确,主次分明,互相衔接,科学考虑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城市生活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等,形成统一协调的有机整体。
3.要正确处理好城市规划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辩证关系。任何城市都有一个形成发展、改造更新的过程,城市的近期 建设是远期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既要保持近期建设的相对完整,又要科学预测城市远景发展的需要,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发展,要为远期发展留有余地。
4.要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辩证关系。注意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和市容环境卫生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城市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自然景观;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城市发展为代价,避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要使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同步进行。人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保持人与自然相互协调,既是当代人类的共同责任,也是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原则。
经济原则
城市规划要坚持适用、经济的原则,贯彻勤俭建国的方针,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重要。
1.要本着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做到精打细算,珍惜城市的每一寸土地,尽量少占农田。不占良田。土地是城市的载体,是不可再生资源。我国耕地人均数量少,总体质量水平低,后备资源不富裕,必须长期坚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方针。
2.要量力而行,科学合理地确定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和定额指标,对一些重大问题和决策进行经济综合论证,切忌仓促拍板,造成不良后果。我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资源占用与能源消耗过大,建设行为过于分散,浪费了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因此,在城市发展中要把集约建设放在首位,形成合理的功能与布局结构,加大投资密度;改革土地使用制度,实行有偿使用和有偿转让;处理好土地批租单元的改进、产权分割下成片开发的组织形式,提高对城币发展中可能出现的矛盾的预见性,为城市更新预留政府控制用地,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安全原则
安全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之一。因此,城市规划要将城市防灾对策纳入城市规划指标体系。
1.编制城市规划应当符合城巾防火、防爆、抗震、防洪、防泥石流等要求。在可能发生强烈地震和严重洪水灾害的地区,必须在规划中采取相应的抗震、防洪措施;特别注意高层建设的防火防风问题等。
2.还要注意城市规划的治安、交通管理、人民防空建设等问题。如城市规划中要有意识地消除那些有利于犯罪的局部环境和防范上的“盲点”。
规划是一门综合艺术,需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安排城市的各种物质要素,以构成城市的整体美,给人以美的感受,避免“城市视觉污染”。
3.要注意传统与现代的协调,保护好城市中那些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设施、名胜古迹的同时,也要注意体现时代精神,包括使用新材料、新工艺,让二者结合“神似”而不是“形似”。
4.要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协调,建筑格调与环境风貌的协调。城市规划需要通过对建筑布局、密度。层高、空间和造型等方面的干预,体现城市的精神和气质,满足生态的要求。
社会原则
所谓社会原则,就是在城市规划中树立为全体市民服务的指导思想,贯彻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的原则,尽量满足市民的各种需要。
1.设计要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人是环境的主角,让建筑与人对话,引人公园、广场成为市民交流联系的空间,使市民享受充分的阳光、绿地、清新的空气、现代化的公共设施、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这种富有生活情趣和人情味的城市环境,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城市面向21世纪的规划和建设的目标。
2.是要大力推广无障碍环境设计。城市设施不仅要为健康成年人提供方便,而且要为老、弱、病、残、幼着想,在建筑出入口、街道商店、娱乐场所设置无障碍通道,体现社会高度文明。我国目前和将来都是老人和残疾人较多的国家,在城市中推广无障碍设计,其意义尤为重要。

Ⅱ 城市经济的城市经济的发展

城市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随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手工业的分离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引起城乡分离而产生的。城市经济的发展不仅受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性质的制约,而且总是同城乡关系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
前资本主义社会,不论欧洲还是亚洲的城市,多数是当时社会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宗教中心,是商业和手工业荟萃之地,城市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消费性经济的特色。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使工业日益集中,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加强了城市与外界的经济联系,促成了国内市场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引起了城市性质、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城市成为工业生产、商业、金融、交通的中心。资本主义使城市经济达到空前的繁荣和强大。这种城市经济是依靠剥削和掠夺农村经济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的发展过程,也是城乡对立和矛盾加剧的过程。
社会主义使城市经济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主义城市经济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实行有计划发展的经济,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中国在1949年以前,近代工业发展缓慢,经济极其落后,内外贸易凋敝,城市数量少,分布不合理,居民生活贫困动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大力发展原有城市经济建设的同时,又新建了一批工商业城市。到1985年,全国设市建制的城市达到324个,其城市总人口(不包括市辖县)达到 21228万。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建设也有了很大发展。城市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到1985 年,设市建制的城市工业总产值占全国69.7%,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的利润和税金占全国相应企业的79.5%,城市工业企业职工人数占全国的68.3%。
在中国,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城市以先进的技术装备武装农村,推动广大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农村则以自己的农副产品供应城市,支持城市的社会主义建设。城乡之间建立了平等互利的经济联系,走上了共同繁荣的道路,从而,为最终消灭城乡差别逐步创造条件。

Ⅲ 7,简述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制定

城市实施经济发展战略之

城市经济要实现长期可持续健康的发展,需要确立科学的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城市实施经济发展战略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城市经济能否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在城市经济发展战略中,定位起着“纲”的作用

现代城市定位学说的发展,使“定位”成为现代城市学和规划管理学独有的研究对象和本学科使用的专门概念。同时,使定位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城市规划战略最富有活力、最富有挑战性的基本因素。实践证明,只有准确地给城市定位,才能“纲举目张”,给整个城市带来良好广阔的发展机遇与空间。

首先,城市实施经济发展战略的定位,突出的特征是它在城市总体规划里的定位。在实践中,城市实施经济发展战略的定位必须实现与城市总体规划里定位的统一。关注更多的是定位时的科学性,而往往忽略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内外环境变化,定位所客观存在着的动态性。因此,制定城市总体规划时,城市必须从高效率实施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瞄准不断调整的发展目标,既重视历史现状,又着眼于未来发展,对城市功能和发展方向进行恰当的定位。

其次,城市确立科学的定位,必须实现新城与老城的协调发展,特别要重视“老城再生”。在城市实施经济发展战略的过程中,老城再生绝不像旧城改造这般简单,那会涉及城市的交通,城市的产业分布,城市的新增长模式等等诸多方面的、全面的城市建设和城市战略问题。现在中国所遭遇的城市难题,诸如交通堵塞、工业区建设、资源消耗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等,世界上许多城市早已经遭遇过,并且也已经有了理想的解决方案。比如说,巴黎、罗马的旧城区早已不允许动土,新建筑都在新城区进行。

再次,城市定位需要充分表现出定位的科学性、功能性、稳定性。一是城市定位要有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它能够充分彰显城市所拥有的静态优势和动态优势,并对这两种优势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科学界定城市现状所具有的竞争力优势。二是城市定位要有功能性,主要体现在它能够充分把握城市在国家划分的主体功能区里的分工与位置。三是城市定位要有稳定性,主要体现在它能够充分把握城市的动态优势,并且及时地把它转化为静态优势。

二、确立经济中心城市的龙头地位

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对于经济区域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心城市作为区域的核心,具有“心脏”和“头脑”的作用,它与城市周围地区的发展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中心城市的兴衰直接影响着、调节着或带动着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显然,城市实施经济发展战略,必须确立经济中心城市的龙头地位。

其一,经济中心城市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它以经济区和城市群为依托,是经济区生产布局和城市群功能分工的空间表现形式。从发展态势来看,中国城市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开发与发展比较早的城市;第二类是在中国近代或改革开放处于高增长期发展起来的城市,并且在国内外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力;第三类是刚刚起步的城市。中国的中心城市主要都产生在第一类和第二类城市中。

按照世界通用的分类,根据经济中心城市经济活动辐射半径的大小,分为世界级经济中心,如纽约、伦敦、东京;洲级经济中心城市,如巴黎、芝加哥、洛杉矶、中国香港、新加坡;国家级经济中心城市,如中国的上海、泰国的曼谷、澳大利亚的悉尼;以及地区级经济中心,如天津、青岛、武汉、重庆等;国家首批确定的15个经济中心城市。

其二,增长极理论指导着世界各国以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确定经济中心城市。增长极理论主张运用政府干预的手段,集中投资、重点建设、聚集发展。欠发达地区市场机制不完善,资本稀缺,信息不充分,特别需要政府根据实际情况,集中财力、物力,选择若干条件较好的区域和产业重点发展,以此来带动整个经济发展。增长极理论在实践中的成功事例很多。

其三,利用经济中心城市的经济优势,在其周边地区形成产业价值链。近年来中国经济中心城市实施经济发展战略时,开始重视利用经济中心城市的经济优势,在其周边地区形成产业价值链。实践证明,没有这个产业链,中心城市就不能建立起有强大辐射能力的公路、铁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如山东以东北亚区域性国际城市青岛为龙头,在全球范围内建设“半岛城市群”,发挥青岛经济中心城市的经济优势,使之形成总规划土地面积约7.4万平方公里,总规划区域内有8个计划单列市和地级市,22个县级市、600个建制镇的经济区,形成有竞争力的区域产业价值链,成为带动山东半岛城市群外向型城市功能整体发展的城市密集区域,成为全球城市体系和全球产品生产服务供应链的重要一环。

同时,在环渤海区域和环黄海区域经济合作中,构筑由山东半岛、韩国西南海岸地区,日本九州地区组成的跨国城市走廊,推动“鲁日韩黄海地区成长三角”形成。在全国范围内,以青岛为龙头的“半岛城市群”,成为黄河流域的经济中心和龙头带动区域,与京津唐、辽中南地区共同构筑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圈的领头军,形成与珠三角、长三角比肩的中国北方地区的增长极之一。在青岛发挥龙头作用的同时,青岛自身向海湾型的城市形态跨越,在更大的空间中分配产业、人口,实行“梯次转移”,通过交通体系把工业及众多产业向周边疏解、分散。中心城区则集中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信息等高端产业,增强辐射带动力,使青岛真正发挥半岛城市群龙头的作用。

三、确立区域经济合作的错位发展

目前我国进入了一个矛盾多发期,在区域发展方面突出表现为地区差距扩大,以及地区(行政区域)之间重复建设严重,原料争夺和市场封锁等利益矛盾和冲突加剧。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解决区域问题和化解区域间利益矛盾的必然选择。

第一,城市实施经济发展战略要从“切块式”发展模式向“合作式”发展模式的转变。目前,中国城市在选择区域发展模式的过程中,发生了四个重大转变:一是由单一平衡或不平衡的区域发展向把全国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整体进行统筹的一体化的区域发展转变;二是由过去的重在城市之间资源配置向重在培育城市竞争优势的转变;三是由城市行政协调向区域经济、社会、生态一体化协调转变;四是从城市单纯侧重陆地向陆、海、空统一协调的大国土发展转变。这样根据不同城市的功能定位,实施有特色的经济发展战略,实现区域合作,表明我国城市发展战略出现了从“切块式”发展向更加讲求科学性、合理性转化的趋势。

第二,城市实现区域经济合作的错位,要通过制度性改革,提升市场合作水平。跳出行政区划的框架,从体制上消除限制区域之间的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根源,取消阻碍要素合理流动的区域壁垒,加大区域的开放程度。要营造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快培育和完善统一区域性要素市场,从而让市场机制在区域合作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加大区域的开放程度,在区域规划、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市场准入等方面加大互动发展力度,才可避免各地产业雷同、基础设施重复、无序竞争等弊病。促进区域合作发展首先要营造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快培育和完善统一区域性要素市场,从而让市场机制在区域合作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第三,规范地方政府竞争,通过政策保障合作城市各方的合法权益,使区域之间的合作能够顺利进行下去,达到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目的。

第四,通过发展城市特色经济体系,在城市合作中实现错位竞争,城市要整合区域内的生产要素,提高区域内产业的专业化分工合作水平,调整和优化产业组织结构,从而实现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选择错位竞争的路径,发展特色化的产业,实行差别化的产业选择和产品定位策略,扬长避短,谋求竞争优势。

第五,城市实现区域经济合作的错位,必须实现信息共享,建设统一的信息体系。

长三角各省市扎实推进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交通卡互通”、“高校毕业生跨地区就业”、“长三角资料信息中心筹建”三项合作专题,在交通卡互通方面,各城市政府部门借助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平台作用,研究制定并统一“长三角一卡通”互通的技术标准和运营规范,力争在2010年发行长三角互通卡。在长三角资料信息中心筹建方面,将建立社会经济信息共享协调机制和工作网络,汇集各成员城市经济社会统计数据、城市管理工作动态和建议提案等,设立电子信息库和纸制资料库,通过网站、期刊、专报,为各成员城市提供共享和委托咨询服务。

Ⅳ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我国城市化是一个多层次、多区域且长期持续的经济结构调整过程,对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
首先,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功能改造和基础设施改造促进了城市建设投资,城市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了经济产业投资,转移到城市的农村人口需要解决户口、住房、就业、医疗、子女教育等问题促进了城市社会事业投资,共同推动社会总需求得到稳定和快速增长.
其次,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二元结构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农业剩余劳动力不能被现代城市吸收,滞后的城市化水平又阻碍了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因此,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在城市化上寻找结构转变的突破口,在人口分布重新调整的基础上促进农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优化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
第三,城市具有显著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等社会生产要素越集中,对周边地区的吸引力、辐射力也越显著,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越大.在这种辐射过程中,实现经济要素优化配置,区域内部产业合理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和流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据国家统计局专家估计,在现有发展水平上,城市化比重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直接消费可拉动GDP 增幅增加0.5 个百分点.迅速推进城市化构成中国经济发展重要推动力,是确保我国经济发展继续保持较高增长率的战略性选择.
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泛、区域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表现出明显落差,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约为39% ,西部地区约为28%.东部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稠密、工业化人口最多的地区,已经产生了一批特色明显的新兴城市,初步形成以特大城市为中心、多层次、功能互补的城市体系,然而,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比,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的相对滞后表现得也更为突出.迅速推进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不仅是保持东部地区经济稳步发展的需要,也是更好地实现“以东带西”和“全国一盘棋”的战略要求.东部沿海地区具备比较好的城市化发展基础条件,应因地制宜,采取适当的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人口城市化进程.

Ⅳ 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排名

只能找到2008年的。2008年全国城市排名

1、上海市 13698亿元 增9.7% (沪)
2、北京市 10488亿元 增长9% (京)
3、广州市 8215亿元 增12.3% (广东1)
4、深圳市 7806亿元 增12.1% (广东2)
5、苏州市 6701亿元 增长13% (江苏1)
6、天津市 6354亿元 增16.5% (津)
7、重庆市 5096亿元 增14.3% (渝)
8、杭州市 4781亿元 增11% (浙江1)
9、青岛市 4409亿元 (山东1)
10、无锡市 4400亿元 (江苏2)
11、佛山市 4300亿元 15.4% (广东3)
12、宁波市 3964亿元 10.1% (浙江2)
13、武汉市 3960亿元 15.1% (湖北1)
14、成都市 3901亿元 12.1% (四川1)
15、大连市 3858.2亿元 增16.5%(辽宁1)
16、沈阳市 3855亿元 (辽宁2)
17、南京市 3775亿元 增12.1% (江苏3)
18、东莞市 3710亿元 (广东4)
19、唐山市 3560亿元 增13% (河北1)
20、烟台市 3460亿元 (山东2)
21、济南市 3017亿元 同比增13%(山东3)
22、郑州市 3002亿 同比增12.5% (河南1)
23、长沙市 3000亿元 同比增15%(湖南1)
24、哈尔滨市 2800亿元 增长13.2%(黑龙江1)
25、石家庄市 2770亿元 同比增11%(河北2)
26、泉州市 2700 同比增14% (福建1)
27、长春市 2588亿元 (吉林1)
28、南通市 2550亿元 (江苏4)
29、潍坊市 2500亿元 (山东4)
30、温州市 2430亿元 8% (浙江3)
31、淄博市 2300亿元 (山东5)
32、福州市 2296亿元 同比增13.1% (福建2)
33、绍兴市 2223亿元 (浙江4)
34、大庆市 2220亿元 (黑龙江2)
35、常州市 2200亿元 (江苏5)
36、西安市 2190亿元 同比增15.6% (陕西1)
37、东营市 2065亿元 (山东6)
38、徐州市 2000亿元 (江苏6)
39、济宁市 2000亿元 (山东7)
40、邯郸市 2000亿元 11.5% (河北3)
41、台州市 1965.2亿元 10% (浙江5)
42、临沂市 1958亿元 (山东8)
43、洛阳市 1919亿元 14.4% (河南2)
44、嘉兴市 1815.3亿元 10.7% (浙江6)
45、威海市 1795亿元 (山东9)
46、包头市 1700亿元 (内蒙古1)
47、金华市 1681.8亿元 10% (浙江7)
48、沧州市 1678亿元 13% (河北4)
49、南昌市1650亿元14.5% (江西1)
50、合肥市 1664.84亿元 增17.2% (安徽1 www.6park.com

2008年全国城市人均GDP排名
(前50)
1 深圳(粤) 136071.3
2 大庆(黑) 89962.56
3 珠海(粤) 66550.61
4 玉溪(滇) 56307.54
5 克拉玛依(新) 50857.54
6 盘锦(辽) 46543.21
7 广州(粤) 38568.37
8 厦门(闽) 38566.86
9 杭州(浙) 38246.9
10 无锡(苏) 37959.06
11 惠州(粤) 37163.62
12 上海 36206.43
13 宁波(浙) 35446.47
14 太仓(苏) 34813.67
15 江门(粤) 34200.3
16 昆山(苏) 33748.03
17 佛山(粤) 33121.47
18 东莞(粤) 32278.75
19 石狮(闽) 31714.78
20 福州(闽) 31582.03
21 张港(苏) 31579.26
22 南海(粤) 31211.92
23 顺德(粤) 30685.69
24 苏州(苏) 30470.19
25 大连(辽) 29706.36
26 江阴(苏) 28474.97
27 温州(浙) 28097.32
28 晋江(闽) 27427.48
29 南京(苏) 27128.08
30 泉州(闽) 26513.14
31 库尔勒(新) 26441.96
32 扬州(苏) 25998.98
33 石家庄(冀) 25476.06
34 常熟(苏) 24831.92
35 南通(苏) 24618.85
36 北京 24077.39
37 长沙(湘) 23941.84
38 海口(琼) 23919.67
39 中山(粤) 23541.81
40 吴江(苏) 23471.4
41 镇江(苏) 23404.12
42 秦皇岛(冀) 23279.89
43 鞍山(辽) 22583.03
44 常州(苏) 22441.04
45 濮阳(豫) 21642.85
46 长春(吉) 21335.72
47 扬中(苏) 21026.11
48 株洲(湘) 20817.38
49 高明(粤) 20462.14
50 天津 20443.24

Ⅵ 城市经济结构对城市发展的意义

经济结构对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研究——以无锡、苏州经济发展特征比较为例
钱枫林,吴园一
本研究通过统计数据实证分析,初步揭示了无锡、苏州两市经济发展的特点及驱动内因。分析结果表明:无锡第三产业发展水平高于苏州,苏州在三次产业结构方面有明显特点,非公有制经济成分比重上与无锡差距较大,支撑苏州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动力是第二产业,其中工业经济占主导地位。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商学院;江南大学商学院 江苏 无锡 214000;江苏 无锡 214000
【关键词】:无锡;苏州;产业结构;非公有制经济
【分类号】:F299.2
【DOI】:cnki:ISSN:1007-5097.0.2004-03-003
【正文快照】:
城市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不同城市经济发展模式、特点和差异的比较研究,已成为地方政府和理论界所探讨的重要课题。无锡与苏州两市地域相连,同处长江经济三角洲的重要地位,在经济发展模式、资源条件和人文环境等方面都十分相近。当前经济理论界对两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地位及特点给予了较大关注。由于两市人口、地域面积有较大差异,本文以2002年经济指标为基础,主要选用相对指标和人均指标进行两市经济差异对比分析,通过产业结构特征和非公有制经济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实证分析无锡、苏州两地区经济发展态势及特点,以探究经…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DJJ200403003.htm

Ⅶ 简述社会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的主要体现

我国城镇化进程持续快速推进,取得了巨大成就。
10年来,我国城镇常住人口数量快速增长,城市化率显著提高。2011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到6.91亿,城镇化率达到51.27%,较2002年提高12.26个百分点。城镇常住人口增加了1.89亿人,除印度、美国、印尼、巴西几个国家以外,我国增加的城镇常住人口规模超过了其他每个国家的人口总量。城镇常住人口的增加,一方面大大扩展了城市市场需求规模,2011年与2002年相比,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4万多亿元增长到15.9万亿元,增长了近3倍,其中既有城镇居民收入提高的因素,也有城镇常住人口总量扩大的因素。这就为制造业、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城镇常住人口的增加,也为城镇制造业、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供给。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1年城镇就业人员达到3.59亿人,比2002年增加了1.07亿人,增长了43%。
10年来,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市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高,户籍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2002年以来,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6万平方公里左右,扩大到4万多平方公里,扩大了50%以上。到2011年底,全国共有657个设市城市,建制镇增加至19683个。全国有30个城市的常住人口超过800万人,其中13个城市超过1000万人。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教育、卫生、基本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持续较快发展,覆盖范围不断扩大。2002年至2010年,城市千人卫生技术人员由5.15人增加到7.62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由196万张增加到207万张。全国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由9400万人增加到22066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由11128万人增加到28392万人。全国城市绿化覆盖率由29.5%增加到38.62%,城市人均拥有公园绿地面积由7.73平方米增加到11.18平方米。到2011年末,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2.6%,提高42.6个百分点。地级及以下城市放开了户籍管理,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大城市,在农民工劳动条件,保障生产安全,扩大农民工工伤、医疗、养老保险覆盖面,放开义务教育、保障房等方面,不断推出新举措,随着城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提高,城镇户籍制度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阻碍城镇化发展的制度藩篱逐步打破。
城镇化与工业化关系更加密切,制造业、服务业与城镇发展相互促进。2002年以来,农村乡镇企业离土不离乡的发展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制造业、服务业日益向城镇集中,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到2010年,地级以上城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56%。县域经济也出现非农产业日益向城镇集中的趋势。这一发展为城镇就业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持,为人口和劳动力持续向城镇转移提供了重要条件。人力资源的集中、城镇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又为制造业、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硬件设施、劳动力供给、市场需求等重要条件。
随着城镇规模扩大、水平提高,城镇居民住行水平不断改善,以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活动持续推进。2002年至2011年,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汽车保有量由不足1辆增加到18.6辆,人均住房面积由24.5平方米增加到31.6平方米(住户调查数据,不包括集体户,建筑面积)。消费结构升级持续扩大了汽车、住房市场,带动了汽车工业、房地产建筑业持续快速发展,带动了广泛的关联产业发展,进而有力地加快了工业化进程。另一方面,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活动,也不断扩大了对城市住房、交通及其他配套基础设施、市场环境的要求,推动着城市建设发展,加快了城镇化步伐。

阅读全文

与经济发展城市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