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绿色金融助推经济转型发展之路

绿色金融助推经济转型发展之路

发布时间:2021-03-15 14:10:48

A. 绿色金融与高质量发展有什么关系

面对生态环境破坏的挑战,中国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誓言向污染宣战,与此同时,中国也面临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压力。其中,保持一定速度的增长显然是与生态环境保护一样重要和关键的任务。为此,如何探索出一条环境与经济双赢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

具体而言,其中最大的难处在于,绿色发展的过程是一个“腾笼换鸟”的过程,新旧产业和动能交替出现,而这新旧之间要做好平稳过渡和交替,对我们来讲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国内外的很多实践都表明,不能绝对化地理解绿色发展过程中的“新旧”问题,而是要实事求是,区别对待。

高质量发展要求经济金融致力于“绿色创新”

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实现经济金融与生态环境的融合,其中最关键的地方在于处理好两个内部化过程,一是外部成本的内部化,二是外部收益的内部化。前者指向的是对污染型产业采取“减杠杆”的限制,通过市场的间接手段来紧缩这类产业的生产空间,后者则是对低碳绿色的产业进行“加杠杆”的鼓励,同样也是通过市场的手段来扩大这类产业的市场空间,正是在这一减一加之间,来完成社会经济的绿色转型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如何通过引入基于市场的各种创新机制显得极为重要,这将关涉到高质量发展本身的成本收益效率问题。

B.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题

1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新的价值取向。我们在经济发展中,比较注重遵循经济规律,但对自然规律尊重不够,一些地区不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肆意开发,对自然造成伤害,削弱了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认识到,人类与自然是平等的,人类不是自然的奴隶,人类也不是自然的上帝。在开发自然、利用自然中,人类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的行为方式应该符合自然规律,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在生产力布局、城镇化发展、重大项目建设中都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也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的更新、更高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不单单是做好资源环境方面的工作。我们既要做好资源环境等方面相对独立的工作,更要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各层面,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领域进行全面转变、深刻变革,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方面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政策和根本方针。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制定其他各项经济社会政策、编制各类规划、推动各项工作都必须遵循。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就是要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中,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在环保工作中,把预防为主、源头治理放在首位;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把利用自然力修复生态系统放在首位。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和重要内涵。在经济发展中,要尽可能减少单位产品的资源消耗强度和能源消耗强度,减少污染物排放,减少废弃物产生。积极发展节能产业,推广高效节能产品。加快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推动矿产资源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壮大可再生能源规模。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要努力形成同传统工业文明那种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大量占用自然空间不同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发展方式。在现代化建设中,要尽可能集中集约利用国土空间,减少对自然生态空间的占用;提高能源资源消耗少、污染排放少的产业以及循环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充分利用节能减排技术和生产工艺进行生产制造;倡导和推行绿色消费、低碳消费、适度消费。
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生态产品是人民群众重要的消费品、生活必需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说到底就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生态产品的需求。不能因为我们这一代中国人要过上好日子,就不顾及我们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不能影响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全球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搞好生态文明建设,也是我国对地球生态安全的贡献。

3
党的十八大首次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标志着我国开始全面进入生态文明建设时期。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刚刚起步,还存在许多障碍与问题,如生态经济刚刚起步、环境资源法律体系尚不健全、环境经济政策缺乏、生态文明的环境伦理价值观尚未真正建立以及公众环保和参与意识较弱等方面,必须从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经济,健全环境资源法律制度,广泛运用环境经济政策,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的环境伦理价值观,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和参与积极性等方面大力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论文关键词 推进 生态文明建设 对策
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与发展
1987年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与联合国1992年《21世纪议程》的出台不仅开启了人类迈向生态文明的开端,而且为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环境、资源方面的沉痛代价,资源大量浪费、生态退化、环境污染加重、人与自然的对立冲突等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在建设生态文明成为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共同事业的今天,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对于我国意义深远。为响应国际社会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文明社会转型的号召,我国于1994年编制完成《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战略,并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远景规划。1996年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正式将可持续发展确定为国家战略。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要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全面深刻的阐述,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宏伟目标,为我国全面步入生态文明社会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十二五”规划明确将“绿色发展”写入并独立成篇,表明我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是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并进一步提出推进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的方向与举措。这标志着我国开始全面进入生态文明建设时期。
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态经济刚刚起步,环境资源问题还很突出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尤其是复合性环境污染仍在加剧。与一些发达国家同期相比,我国在环境污染防治方面基本上避免了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在预防和控制污染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老的环境问题有望逐步得以解决,但危险废物、重金属污染等有毒有害物质的环境风险已处于高发态势,未来十年,工业场地、重金属污染等累积型、难治理问题将在较长时期内持续存在。由于人口众多加上对自然资源长期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和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不容乐观:空气质量问题严重、水体污染加剧、土壤状况不断恶化(包括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等)、森林资源锐减、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的恶化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在资源能源的开发利用方面,仍然存在消费总量持续增加和综合利用率低的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严重滞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十一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中表示,中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和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分别为30%和35%左右,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虽然我国近年来提出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目标,但目前我国的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体系尚未真正建立起来,法律体系的不完善、传统产业结构的制约、融资机制和技术的限制等因素,都使得我国的生态经济虽然有较大发展空间,但生态经济发展之路还很漫长,生态环境建设仍然任重道远。相比之下,国外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方面却卓有成效,当前,发展生态经济、推行以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为核心的“绿色新政”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一致选择,目的在于改变高能耗、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低能耗、低消耗和低排放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
(二)环境资源法律体系尚不健全、环境经济政策缺乏
在法律制度保障方面,虽然近年来我国的环境资源法制建设进步很大,相关法律法规越来越完善,但是我国的环境资源法律体系并不平衡,长期以来重污染防治、轻资源保护的理念使得我国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的立法和研究相对薄弱,对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不够重视。虽然一直以来《环境保护法》都被视为环境资源领域的基本法,但是无论其名称还是内容更多倾向于环境污染防治,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及生态环境问题规定较少,所以近年来理论和立法界一直在酝酿修订现行《环境保护法》,建议增加有关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相关规定,以使其内容更加完善和平衡。此外,在对城市和农村的生态环保立法方面也存在不平衡的状态,长期以来对城市环境保护的立法一直比较重视,而农村生态环保立法存在缺乏和滞后。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离不开农村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善,必须加强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立法。
生态文明的建设和转型不仅需要立法的健全和完善,还需要大量环境经济政策如环境税费、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等手段的广泛运用,运用经济手段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与传统的行政手段“外部约束”相比,环境经济政策是一种“内在约束”力量,具有促进环保技术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降低环境治理与行政监控成本等优点。环境经济政策的广泛运用也是西方发达国家环境资源保护的重要举措,通过对环境经济政策的探索和运用,不仅可以节约和内化环境资源保护的成本,还能进一步激励企业积极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从而建立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资源环境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目前我国环境经济政策的运用并不广泛,主要有排污收费、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等,且主要以污染防治为主,有关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环境经济政策如生态税、生态补偿、绿色信贷等亟待加强,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排污权收费等还在探索。这些都不利于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应尽一步加强对环境经济政策的研究和应用。
(三)生态文明的环境伦理价值观尚未真正建立,公众环境保护和参与意识较弱
作为一种全新的文明发展形态,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又一全新的发展阶段,是人类彻底反思以往发展模式弊病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更科学的发展思路,它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托,以正确的环境伦理价值观为主导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生态文明时期的环境伦理价值观既不同于农业文明时期依赖大自然、敬畏大自然的被动、朴素环境伦理观,更不同于工业文明时期极端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价值观,是一种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共同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只有从根本上抛弃长期以来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的环境伦理观,才能真正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然而目前,虽然中共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科学发展观,但真正在广大民众心中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尚需时日。我国广大群众在农村,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环境保护意识淡漠,公众参与积极性不高,对生态文明的理解和接受需要一定的时间。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在整个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景中占据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只有实现了农村生态文明,才能保证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总体目标的实现。西方发达国家就十分重视对公众环保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大力提倡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对公众进行有关环境质量和生态平衡的教育,引导公众绿色消费,规范公众在工作、生产、消费和生活过程中的环境友好行为等。如美国早在1970年就通过制定《环境教育法》,加强对公众进行有关环境质量和生态平衡的教育,为此,联邦政府教育署专门设置了环境教育司。日本则通过政府、协会团体、教育机构、企业所开设的体验式、参与式教育宣传,使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理念深入人心,并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和国外相比,我国民众生态环境意识仍需加强,生态文明的环境伦理价值观须尽快确立和强化。
三、大力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党的十八大报告已经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描绘了蓝图,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为大力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借鉴国外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进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一)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文明时期应着力发展生态经济、绿色经济。201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又被称为“里约+20”峰会)围绕“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背景下的绿色经济”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框架”两大主题展开讨论,为国际社会共谋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又一重要契机。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到突出地位,提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要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以及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这也是对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又一重大推进。生态文明的本质就是可持续发展,走绿色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在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今天,积极推行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等生态经济,无疑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生态经济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加大经济结构调整,逐步推进包括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在内的生态经济的发展和普及。国家应从法制、经济、技术、宣传教育等多方面大力推进包括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在内的生态经济建设,真正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为打造美丽中国提供重要支撑。只有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才能从源头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逐步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
(二)进一步健全环境资源法律制度,广泛运用环境经济政策
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无疑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法制保障。美国、日本、丹麦等西方国家不仅重视立法的龙头作用,而且非常注意法律体系的健全和完善。针对我国环境资源法律体系尚不健全的现状,应尽快完善相关立法,其中包括加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立法,改变长期以来重污染防治、轻资源保护的理念,平衡环境资源法律体系。当务之急是尽快完成对现行《环境保护法》的修订工作,从立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主要内容方面进行全面修订、补充和完善,使其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真正成为环境资源领域的基本法,对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起到统领和指导作用。除环境资源领域的基本法以外,还应加快有关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立法步伐,弥补相关立法空白。对现行相关环境资源法律法规还要进行及时清理和修订,保持立法的与时俱进。立法完善之外还需要相关制度的进一步健全,应在充分发挥现有制度优势的基础上,对于较为薄弱的制度设计,应进一步通过立法加以完善,如对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等重要的预防性环境管理制度,应进一步发挥其优势作用并不断加以完善。对于较为薄弱或空白的制度如公众参与制度、生态补偿制度和排污权交易制度、生态税收制度等,应进一步加大制度建设和探索力度,积极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资源制度安排。
在环境经济政策方面,应进一步加大排污收费力度,继续完善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积极探索生态税、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绿色信贷、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等环境经济政策的推广和应用。“十二五”期间,环保部将在八大方向创新环境经济政策,包括提高排污费标准、征收“两高”产品消费税、发行环保债券等。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完善环保收费制度、积极推行“费改税”、深化绿色金融政策、改革环境价格政策、完善绿色贸易政策、建立健全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机制、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以及完善公共财政支持环保的政策等八个方面,为我国环境经济政策的研究和应用指明了具体的方向。环境经济政策体系是国际社会迄今为止,解决环境问题最有效、最能形成长期制度的办法,在环境政策体系中的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环境经济政策都是作为政府环境管制政策辅助手段存在的,长期的应用不足或缺乏,不仅造成环境资源成本的廉价,而且导致环境资源市场化配置的障碍。应在加大环境经济政策创新力度的基础上加大推广和应用力度,充分发挥其中环境政策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三)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的环境伦理价值观,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和参与积极性
正确科学的环境伦理价值观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内涵,公众较强的环境意识和积极参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体现,只有在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价值观指引下,较高的公众环保意识和积极参与下,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要在全社会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公众真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价值观,深刻认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尊重大自然,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决策和实践当中。同时还应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拓宽参与途径,丰富参与方式,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真正实现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更广泛的公众参与,这不仅关系到我国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更是衡量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民主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C. 绿色金融领域研究生论文怎样选题比较好

与兴业银行绿色金融之路相关金融学专业论文选题
该文为关于绿色金融方面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与兴业银行绿色金融之路相关金融学专业论文选题,可作为金融管理专业绿色金融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免费下载教你怎么写绿色金融及社会责任及碳金融方面的优秀学术论文范文。
“自2006年首笔能效融资项目落地,到2012年一季度末,兴业银行已累计发放绿色金融融资2857笔,金额达1290.08亿元,这些年已实现的节能减排量相当于关闭了412座100兆瓦的火电站,或者是北京7万辆出租车停驶124年.”5月16日,在中国银监会主办的新兴市场绿色信贷论坛上,兴业银行行长李仁杰对记者如是说.
作为中国唯一的“赤道银行”,近年来兴业银行把绿色金融作为适应绿色经济发展新趋势、把握绿色经济发展新机遇的战略性经营模式,大胆探索更广阔的可持续金融之路.
李仁杰表示,该行将继续加大绿色金融的发展力度,立志打造为中国绿色金融市场全流程、宽领域的专业金融服务商和全方位的“绿色银行”.
绿色金融战略显效
自2006年5月在国内率先推出能效融资产品至今,兴业银行的绿色金融战略效应已凸显.
截至2012年一季度末,兴业银行已累计为上千家企业提供绿色金融融资1290.08亿元,而自2007年以来,该行绿色金融支持的项目已累计实现在我国境内节约标准煤6112.2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7995.42万吨,减排化学需氧量(COD)225.79万吨,减排氨氮1.47万吨,减排二氧化硫7.46万吨,减排氮氧化物0.86万吨,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1741.34万吨,节水17381.80万吨.

怎样写好绿色金融论文
播放:25585次 评论:3000人
而在赤道原则项目落地方面,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兴业银行共对673笔贷款项目进行了赤道原则适用性审查,所涉项目总投资9106亿元.其中认定属于适用赤道原则的项目共计127笔,项目总投资额为1631亿元,涉及126个客户,已放款37笔,涉及18家分行.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去年底该行首笔由企业自愿适用赤道原则的项目已在西安成功落地,项目总投资为3.2亿元,标志着国际上被广泛遵循的赤道原则在中国得到更广泛的认同,也表明中国企业从被动遵循赤道原则向主动寻求以赤道原则管理风险的转变,可持续金融在中国的实践得到进一步深化.
目前,兴业银行已开发出融资服务与排放权金融(包括碳金融与排污权金融)服务两大序列产品,形成产品矩阵.
在融资服务方面,该行推出“8+1”融资服务模式,即八种传统信贷模式的运用以及非信贷融资模式.其中,“8”包括节能减排技改项目融资模式、CDM项下融资模式、节能服务商(EMC)融资模式、节能减排设备供应商买方信贷融资模式、节能减排设备制造商增产融资模式、公用事业服务商融资模式、融资租赁模式和排污权抵押融资模式,“1”则指发行短券、中票、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和金融租赁、结构化融资、信托融资等.

本文来源:http://www.thtc.cn/jinrong/jrgl/390304.html
而在排放权金融领域,兴业银行已在国际市场和国内多个省市区落地深耕.
兴业银行绿色金融之路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绿色金融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学院学士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其中,在碳金融服务方面,该行积极参与国内碳金融合作平台建设,搭建碳金融业务合作平台,已率先在广东、湖北、上海地区开展合作.在国际上,该行在国际碳交易市场方面推出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开发咨询、购碳代理、核证碳减排量(CER)履约保函等产品,针对CDM交易机制不足创造性推出碳资产质押授信业务,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提供新方式,并与数十家国外碳交易商和国内主流环境权益交易所建立广泛合作关系.
而在排污权金融方༣
关于兴业银行绿色金融之路的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关于绿色金融方面论文范文素材
4;,根据国家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进度,2010年兴业银行就率先推出排污权金融服务,为政府部门及企业提供排污权交易制度设计咨询、排污权交易及清算系统开发、排污权抵押授信、污染物减排项目融资等一揽子产品与服务,并在湖南、河北、山西、江苏、浙江等地区率先开始合作.
打造全方位“绿色银行”
在上述效应的背后,是兴业银行打造全方位“绿色银行”的战略构想和执行路径.
兴业银行是国内较早探索并介入绿色信贷领域的商业银行,纵观其绿色金融之路,可谓环环相扣:从2005年开始,兴业银行携手国际金融公司,正式介入能效融资领域,并于2006年创新推出国内第一个绿色信贷产品——节能减排贷款,开中国绿色金融服务先河;2008年,公开承诺采纳赤道原则,成为国内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赤道银行”,绿色信贷业务进一步扩展为绿色金融业务;2009年,在北京成立国内第一个可持续金融的专门经营机构——可持续金融中心,绿色金融业务的发展和探索进入一个更加专业化的阶段;2010年,推出国内第一张低碳信用卡,实现绿色金融业务从企业客户向个人客户的延伸.
李仁杰表示,当初推出能效融资产品,是基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国家推进节能减排事业的大背景,该行提出“寓义于利”的社会责任实践方式,探索以商业模式创新履行社会责任,把履行社会责任融入银行对外提供产品与服务的过程之中,以实现银行商业利益与社会环境效益的和谐发展.应注意到,上述系列步骤的关键,是将绿色金融上升至战略考量和构建立体式管理格局.
据介绍,早在2007年7月,该行便成立了由董事长高建平任组长的社会责任工作领导小组,彼时“研究拟定银行社会责任战略和政策,监督、检查和评估银行履行社会责任情况”就被写入《董事会执行委员会工作规则》,确认将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金融作为银行核心理念与价值导向.
而该行在绿色金融服务上的制度支撑、业务流程改造和资源配置体系,则确保了相应业务的执行力与良性发展.事实上,兴业银行已从绿色金融实践者变为积极倡导者.该行已成为国际国内的知名绿色金融品牌,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在国际上,2011年应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CDMF)邀请,兴业银行参加南非德班气候变化大会,并作为银行业唯一代表在中国角边会上发表主题演讲.在国内,该行积极参与了中国银监会绿色信贷关键指标体系的编制,联合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和银监会等部委举办“节能中国高层论坛暨绿色信贷创新研讨会”,并与银监会共办“节能减排授信业务培训班”.

D. 为何说绿色金融能有效"赋能"绿色环保产业发展

绿色金融不仅可“赋能”绿色环保产业发展,引导实体经济步入绿色转型通道,而且能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高质量的发展。目前,我国发展绿色金融的力量仍主要停留在政府层面,需要动员和激励广大社会资本提供更多绿色资金,加强市场制度建设和市场参与主体建设,培育和开发更多的绿色金融工具,拓展社会资本进入绿色产业。

其次,在微观层面,引导更多地方政府设立绿色基金,积极开发绿色指数与相关产品,引入更多民间资金进入绿色金融领域。同时,进一步推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鼓励地方出台适合本地的绿色金融实施方案,建立地方绿色项目库,为地方项目对接国内绿色资金。

再次,不能“关起门”发展绿色金融,要在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基础上,积极吸引绿色外资,发展碳金融市场、环境权益抵质押体系,真正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绿色金融资源更好地服务国内实体经济的绿色转型。

E. 低碳经济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发展低碳金融有助于中国经济发展转型 汪小亚认为,参与国际碳金融市场,有广阔的发展机会;同时,发展国内碳金融和绿色金融,亦能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发展低碳金融有助于中国经济发展转型
当前,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已经把"低碳经济"由一个概念、一句口号推向了前台,发展低碳技术、选择低碳生活方式、进行低碳消费已成为各界共识。近期,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汪小亚博士接受《理论前沿》周刊专访,就主动融入低碳浪潮、加快绿色金融创新发表自己的观点,她认为:我国大力发展低碳金融和绿色金融十分必要,不仅可以通过参与国际碳金融市场,获得广阔的发展机会;同时,也可以通过发展国内排放权交易市场,有效促进国内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理念上: 倡导低碳生活和绿色经济
记者:当前,"低碳"、"绿色"这两个词汇被广泛传播和运用,您能为我们阐述一下它们的准确内涵吗?
汪小亚:其实,从严格意义上讲"低碳"与"绿色"并不是同一概念。
首先,指向不同。"低碳"是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概念。假定气候变暖,气候变暖的结果是人类生存危机,如极端天气增多、海平面上升、岛屿消失、粮食和饮水短缺、物种灭绝等。气候变暖的原因是人类活动中人为增加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温室气体主要由6种气体组成,其中,CO2是主要成分,解决气候变暖的手段是低碳。"绿色"是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概念。假定人类生存环境在恶化,出现大量废气、废水、废渣等污染物,导致恶化的主要原因是大规模的工业化、粗放的增长方式、不良的生活习惯等,解决思路是树立绿色意识,加强环境保护,特别是针对大气、河流、海洋、绿色植被、动物资源的保护,创造一个宜住环境。
其次,影响范围不同。气候变暖的影响是全球性的,如某省或某国大量CO2排放对该地区的气候影响不明显,而汇积起来很大。而环境恶化的影响是地域性的,如某地区热电厂较多,酸雨问题严重,而距离较远的地区可能没有酸雨危害。
再者,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不同。温室气体排放和经济发展是正相关关系,因为主要温室气体排放的行业是电力、钢铁、化工、交通、房地产等各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或主导性行业,故在现有的生产方式下,经济发展越快、温室气体排放量越多。而环境恶化和经济发展并不正相关关系。只要树立好环保的理念和机制,经济发展与环境友好可以同时实现。
最后,治理方式不同。对于温室气体排放的治理是平衡,即在降低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平衡,既不能为降低排放而牺牲经济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也不是一味追求高增长而无视人类的共同利益,在低碳和经济发展之间选择,对于任何国家都不是一个容易的选择。对污染物的治理是禁止,各国法律都有明文规定。记者:那么,这两个概念在实际运用中的交融之处体现在哪里呢?
汪小亚:从现实意义上讲"低碳"和"绿色"都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其一,"低碳"和"绿色"之间密切相关。首先,气候是环境的一个重要要素。气候的不利变化如暴雪、海啸、飓风等会恶化生存环境。其次,气候和环境的变化都与工业化城市化密切有关。工业化导致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破坏自然界的平衡和循环。如火力发电,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前者是温室气体,后者形成酸雨。"低碳经济"是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发展形态。"绿色经济"是扣除自然资源耗减价值与环境污染损失价值后剩余的国内生产总值。
其二,倡导"低碳"、"绿色"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具体体现。"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都是主张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的经济;都是主张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理念和方式。我国各省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的不同所承担的成本和压力也不同,通过绿色和低碳经济发展政策,能引导经济结构调整和能源消费方式转变。
其三,倡导"低碳"、"绿色"经济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具体体现。从"资源节约型"看,倡导"低碳"和"绿色",就是强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而降低GDP能耗也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环境友好型"看,倡导低碳和绿色,就是强调对生存环境的保护,珍惜蓝天、青山、绿水。如植树造林,既能增强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又能改造地表结构,防止水土流失。
行动上:发展低碳金融和绿色金融
记者:对于中国而言,当前的国际市场环境为我们大力发展低碳金融和绿色金融提供了哪些难得的机遇?
汪小亚:第一,全球碳交易市场将取代石油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据统计,2005年全球碳交易量和交易额分别为7.1亿吨和108.6亿美元;到2008年分别上升48.1亿吨和1263.5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分别为89.2%和126.6%,世界银行报告称,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将达1500亿美元,有望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碳交易市场可分为配额交易市场和自愿交易市场。配额交易市场为那些有温室气体排放上限的国家或企业提供碳交易平台以满足减排目标;自愿交易市场则是从其他目标出发(如企业社会责任、品牌建设、社会效益等)自愿进行碳交易以实现其目标。配额碳交易又分为两大类,其一,基于配额的交易。买家在"总量管制与交易制度"(Cap-and-Trade)体制下购买由管理者制定、分配(或拍卖)的减排配额,譬如《京都议定书》下的分配数量单位(AAUs)和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下的欧盟配额(EUAs);其二,基于项目的交易。买主向可证实减低温室气体排放的项目购买减排额。最典型的此类交易为清洁发展机制CDM以及联合履行机制(JI)下分别产生核证减排量(CERs)和减排单位(ERUs)。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早在强制性减排市场建立之前就已经存在,主要被用于企业的市场营销,企业社会责任,品牌建设等。目前虽所占碳交易额的比例很小,不过潜力巨大。自愿市场分为碳汇标准与无碳标准交易两种。近年来很多非政府组织从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的角度出发,开发了很多自愿减排碳交易产品,比如VIVO计划,主要关注在发展中国家造林与环境保护项目。 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低碳经济引领中国未来发展低碳经济决定着新一轮国家竞争力记者:我国政府近日确定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其中提到“加快建设以低碳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与交通体系”、“加快形成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引发广泛关注。请您谈谈“低碳”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到底能发挥什么作用?吴晓青:大量化石能源消耗带来的环境问题已不断为人类所认识,其中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全球气候变化,是不争的事实。通过提高能效和降低碳排放量以应对气候变化,成为世界各国共识。在这个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发展”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也应运而生。现在低碳经济已被看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既是发达国家经济转型的方向,也是发展中国家应遵循的可持续发展途径。 记者:您在去年“两会”上首次提交了“低碳经济发展”的提案,指出我国能否在未来几十年走在世界发展前列,很大程度取决于应对低碳经济发展调整的能力。这方面我们要尽快采取哪些行动?吴晓青:种种迹象表明低碳时代已到来。在以低碳技术和产品为核心的新一轮国家竞争力角逐中,谁领先一步,谁将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并成为国际市场最大赢家。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大国,中国的选择不仅决定未来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与发展前景,也决定着世界的未来。我们的目标已提出,这是中国对世界的承诺。完成这一目标,难度很大,需各方努力。我国正处于加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对资源尤其是能源矿产资源的消耗仍有较大增长空间,资源供给与经济发展需要间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环境保护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各项发展目标,解决目前存在的环境和发展矛盾,走低碳经济道路是最佳选择,这不仅可以实现温室气体减排,也可以促进环保,改善人民生存环境。我说的“应对低碳经济发展调整的能力”应包含四方面,即低碳技术发展和支撑能力、完善的低碳发展标准和规范、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准备、健全的碳排放强度考核制度。从现有国情看,四个方面我们都有欠缺。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调整现行发展方式,必须加强这四方面的能力建设。做好手头的,眼盯高端的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只能走自己的路记者:发展是硬道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始终是第一位的。在这个前提下,从哪儿入手发展低碳经济?吴晓青:有人提出“做好手头的,眼盯高端的”,我认为这很形象地表达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需求。目前全球还没有一个现成模式,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借鉴国外已有的经验,另一方面也要从国情和发展阶段出发,探索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我觉得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在开展科学研究基础上,建立并完善“碳足迹”标识和产品认证制,倡导低碳消费模式,促进企业加快低碳产品的研发;通过改革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构建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体系;改革资源税制度,将碳税纳入环境税范围,来部分反映传统化石能源生产和使用所导致的气候变化等外部成本,征收方式可参考当地污染物征税方式

F. 绿色金融是如何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政治回答

近年来,我国日益重视对绿色金融的发展,在“十三五”规划纲要及规划建议中,对发展绿色金融进行了阐述;在今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鼓励发展绿色金融。不仅如此,我国的绿色金融发展在政策环境、规模体量和市场建设等方面也成绩斐然。一是绿色金融政策体系逐步建立。1995年,央行颁布《关于贯彻信贷政策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颁布了《关于运用信贷政策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这标志着绿色金融正式在中国诞生。随后央行、环保部、银监局、证监会、保监会等部门先后出台了绿色金融相关制度文件,绿色金融制度进一步完善。2016年,由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国务院批准七部委发布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对绿色金融体系进行了顶层设计,标志着绿色金融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二是金融机构积极实践绿色金融。各银行机构纷纷开展绿色金融业务,2008年10月,兴业银行成为中国首个加入“赤道原则”的银行;2012年浦发银行推出“绿色金融综合服务方案2.0”。各保险公司则设立了环境责任险。三是绿色金融产品日益丰富。在政策支持下,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绿色基金等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有序推进。截至2016年年末,交易商协会支持绿色企业发行债务融资工具的规模已超1500亿元。2016年,中国发行绿色债券2300亿元人民币,占全球绿债发行量40%左右。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方面,2013 年先后在深圳、上海、北京、广东、天津、湖北和重庆两省五市启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四是绿色金融示范区启动试点。2017年6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浙江、江西、广东、贵州、新疆5省(区)选择部分地方,建设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在体制机制上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中国绿色金融虽然发展成就显著,但由于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首先是相关法律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表现为:首先是立法层次较低。在国家层面没有正式法律出台,仅是一些部门规章,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监管效力;现有的制度体系操作性不强,未将绿色项目的正外部性和污染项目的负外部性体现在市场价格上,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和金融优惠等政策未有效跟进,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盈利性不强。其次是基础性工作不牢固。绿色金融的概念不明确,各方对绿色金融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不一致,口径的不一致导致了数据缺乏可比性。绿色金融各项标准不完善,各方主体的责任与权利不够具体明确。绿色金融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再次是绿色金融市场发展不足。各相关机构“绿化”程度不够,到目前为止,我国只有兴业银行一家“赤道银行”,多数银行金融机构没有深入参与到绿色金融业务中。绿色金融总体体量较小,名义上许多银行机构公布的绿色贷款占比远超90%,但实际真正用于绿色发展的资金占比较低。绿色金融产品种类有限,以绿色信贷为主,其他直接融资业务发展相对滞后,覆盖范围有限。最后是中介机构、人才等配套支持不足。国内还没有成立专门的绿色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信用评级、第三方认证、资产评估、信息咨询、环境风险评估等专业性服务机构涉足绿色金融业务较少。
探本溯源,绿色金融是在相关政策指引下,通过贷款、债券、股票、基金、保险等金融产品和服务,将更多社会资金支持节能环保、污染防治、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等绿色项目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中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应牢记服务实体经济的使命,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快绿色金融体制机制创新,加大金融对改善生态环境、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等的支持,为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此,笔者认为应重点做好六大体系的建设:
一是做好顶层设计,完善绿色金融制度体系。重点是以法律的形式确立绿色金融基本法律制度、绿色金融业务实施制度、绿色金融监管制度等绿色金融制度。二是加强引导,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支持体系。推进财税政策、货币政策、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与配合,引导有关各方积极参与绿色金融,激发市场潜力和活力。特别是要强化市场手段,实施差别信贷政策,通过享受一定的政策利差补贴使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有利可图。三是强化考核硬约束,完善监管体系。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对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等主体分别开展绿色绩效考评。金融监管当局应联合有关部门,完善绿色金融监管指标体系,推动金融机构积极开展绿色金融。四是完善市场机制,构建全面的绿色金融市场体系。扩大绿色金融参与的市场主体,重点是调动证券、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创建专门的政策性绿色金融机构,对现有政策性银行信贷进一步“绿化”;加快绿色中介机构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信用评级、资产评估、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咨询公司等中介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服务。五是创新业务模式,完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大力推进绿色信贷创新,把绿色环保理念引入信贷政策,切实增加盈利性和可操作性;积极发展绿色债券,推广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业务;开展绿色金融衍生工具创新,建立健全绿色金融衍生品市场,完善配套的中介服务市场;加快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六是建立健全环境成本信息系统,加快绿色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完善企业数据库,建立公益性的环境成本核算体系,将大气污染排放、水污染、垃圾等造成的环境成本尽可能量化,在此基础上对企业、产业开展绿色评级试点,开展排污费收取及排污许可证发放和价格补贴、资源税收取及企业环评等;引导投资人基于绿色要求进行投资决策。

G. 如何构建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基本框架

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


[摘要]中国建立绿色金融体系有助于启动新的增长点,提升经济增长潜力,加速产业结
构、能源结构和交通运输结构的绿色转型,提升经济的技术含量,缓解环境问题对财政的压力,维护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为了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资于绿色产业,必须提高绿色项目的投资回报率,降低污染性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促进绿色投资,强化消费者的绿色环保和消费意识。
[关键词]绿色金融体系;绿色产业;绿色投资;企业社会责任;产业结构[文章编号]1009-9190(2015)05-0018-10
[JEL分类号]G21[文献标志码]A
OntheConstructionofChina’sGreenFinanceSystem
MAJun
[Abstract],strengthenthepotentialof
economy,,,,,maintainChina’.,it’sneededtoim-,,,promotegreeninvestment,strengthenconsumer’.
[Keywords]greenfinancesystem;greeninstry;greeninvestment;;instrialstruc-
ture
一、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中国环境形势日益严峻,经济发展亟待向绿色、可持续模式转型。建立鼓励绿色投资、抑制污染性投资的体制机制,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向绿色转型的关键。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国务院办公厅[2014]69号文件也要求,“一行三会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支持环境服务业发展的金融政策”。

阅读全文

与绿色金融助推经济转型发展之路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