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与建国60年 中国发展相关的视频
建议看下七集大型电视文献片《伟大的历程》,这部文献片对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历程内、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容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总结。
可以到网络搜索下~! 很容易找到的~!
http://video..com/v?word=%A1%B6%CE%B0%B4%F3%B5%C4%C0%FA%B3%CC%A1%B7&ct=301989888&rn=20&pn=0&db=0&s=0&fbl=1024
这是帮你找到的地址~!希望对你有帮助~!
『贰』 要讲日本二战后经济发展视频
http://video..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14&word=%B4%F3%B9%FA%E1%C8%C6%F0%207
大国崛起第七集
日本二战后的崛起离不开日本半个世纪前的明治维新
建议你最好系统看一遍,才对日本崛起有一个全面了解了,加油
『叁』 毛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美丽中国 PPT的开头动画或者视频,谁有符合主题的
那就贴个毛头呗
『肆』 中国经济如何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是通过识别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来界定高质量发展。比如,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风险过度积聚、环境污染严重、创新能力不足都不是高质量发展;反之,促进共同富裕、防范化解风险、创新驱动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就是高质量发展。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是否有利于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否有利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否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标准,判断是否是高质量发展。
有利于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发展就是高质量发展。
(4)全新经济发展模式视频扩展阅读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贯彻创新发展理念,推动基础研究、实现技术创新及突破、培养造就高水平人才和创新团队,为创新发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在微观层面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企业创新活力,在中观层面推动金融、房地产与实体经济,生产性活动与非生产性活动报酬结构的再平衡,在宏观层面维持较高的企业纵向流动性,打开创新创业企业成长空间,为创新驱动提供不竭动力。
『伍』 何为等待经济你如何看到这一趋势的发展呢
等待经济就是利用人们的空余时间,让人们去消费,让人们从口袋里掏出钱,利用等待的时间来赚钱,被称之为等待经济。
这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也是适应时代经济发展的一种表现,它处于一种羊毛出在猪身上,猴子买单的现状,我们只是说其中的一环而已,并不是我们直接掏钱的,所以说这对普通的民众没有直接影响。
『陆』 求台湾、香港发展的历史,尤其是经济发展史的视频
1940年代,香港「大观影片公司」美国分厂出品的《华侨之光》11是香港第一部局部彩色(三原彩色)立体电影。在同年春「南洋影片公司」主事人邵村人发起了一个名为「粤语片革新运动」,他认为若要改善香港电影必先需把影片的质素提高,并主张先从剧本著手,才能产生好电影,更罗致了各方各面的技术人员,,网络名符其实的一级演员及一群文字与电影艺术均有专业修养的青年担任编剧,例如古龙耕、冯凤歌等人。「南洋」在这次革新运动下创作出《千金一笑》,《怪侠一枝梅》,《望夫山》,《何日君再来》等名作。其后,香港陷入战乱时期,“从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并炸毁了大观电影厂和其他电影设施,1946年年初,香港电影业处於完全停顿的状态。”12其实自1945年末已有「联艺」,「华声」,「联声」等电影公司复员,复业,但由於一些主要电影工作者如关文清,吴楚帆,白燕等还在外地,而且一些香港原有的电影制片场地如「南洋片场」,「大观片场」等受到破坏,已经变成废墟一片;加上一些制片器材亦缺乏,因此香港电影业直至1946年才开始正式复苏。“港土重光后,娱乐事业日趋蓬勃,尤以电影院,观众更形拥挤,每逢佳片放映,老早即造满座。”13也有言“1940年代末到1960年代中是粤语影片的盛产期。每年有200部粤语片问世,其中不少是粤剧片。”14但其实自1946年代后除了粤语片外,国语片也同时发展起来,这更是由於在内战期间上海时局动荡,国内的著名电影人如张善琨,李祖永,朱石麟等;演员则有周旋,严俊和白光等纷纷南下。在此时张善琨与李祖永在香港成立了「永华影业公司」(1947-1954)并於1948年拍摄《国魂》及《清宫秘史》两套轰动一时的著名电影。在1940年代末还有「大中华」,「长城」,「国泰」等国语电影厂出现,这些电影厂更出产了不少著名电影,如「长城」推出《一代妖姬》一片,哄动一时,成为一代名片。
『柒』 新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中心环节是发展什么
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内规容定目标和方向。
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1953—1957),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7)全新经济发展模式视频扩展阅读
中国从1953年开始制定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到2015年结束已经完成总共十二个五年计划/规划。五年计划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体现出了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从1953年开始制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从“十一五”起,“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
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彭斯在中国“两会”召开前夕接受新华社记者电邮采访时说,坚持制定五年规划让中国受益匪浅,这一经验值得西方学习。
『捌』 十八大内容是什么
十八大内容是: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基本总结。
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三、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开放目标。
四、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五、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
七、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八、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九、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十、丰富“一国两制”实践 推进祖国统一。
十一、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十二、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党的十八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回顾和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奋斗历程及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不走改旗易帜邪路
『玖』 求讲日本二战后的发展的视频
大国崛起里不知道有有没有你可以去看看 这里有篇关于日本崛起的博客
叶永烈:日本是怎样崛起的?
来到日本,我注意到这样一组数字:
1965年,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相当于美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25.5%;
1975年,日本追上来,改写为62.2%;
1985年,日本已经逼近美国,为97.6%;
1986年,按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计算,日本超过了美国。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废墟上崛起,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神话。如今,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1946年,日本成立了经济安定本部,制定了三项重大经济改革政策:
一是实行“倾斜”生产方式,以重工业为优先,集中力量恢复和发展煤炭、钢铁、电力、肥料四个关键性工业部门的生产,以此带动整个经济复苏。
二是在农村实行了“农地改革”,使农民获得土地,大大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日本政府把地主的194万公顷土地强制收购,以非常低廉的价格(有的地方仅相当于一双靴子或一袋烟的钱),卖给420万户农民。日本首相吉田茂曾称之为“非共产主义世界进行得最彻底的土地改革”。
三是面对剧烈的通货膨胀,日本政府规定,无论是皇族、达官、财阀家族,还是平民百姓,每人每月只能从银行提取500日元的存款(相当于当时一个月普通工人的工资)。这样,迫使所有的存款、国债、社债、股份都在剧烈的通货膨胀中急速贬值,缩小了社会的贫富差距。
这三大行之有效的经济改革政策,促使了日本经济的复苏,走出战后的极度混乱和疲乏状态。
此外,美国态度的转变,也至关重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与日本是交战的双方,互为敌国。1948年,美国确定日本为远东的“反共堡垒”,对日本采取帮助恢复经济建设的态度。美国还一再削减日本对美国的战争赔偿,到1954年甚至全部取消日本的赔款。
到了1949年,日本经济基本上稳住了阵脚,抑制了通货膨胀,经济进入全面恢复的状态。
就在这个时候,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这一突如其来的战争,使得尚未从战争阴影中走出的日本百姓极度不安,日本政府也陷入高度慌乱。然而,没多久,日本就转悲为喜,因为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出师朝鲜,需要大量物资,近在咫尺的日本成了美军的后方供应基地。雪片般的战争物资订单,朝日本企业飞来。“朝鲜特需”成为发展日本经济的“强心针”。滚滚而来的外汇,也解决了日本在战后外汇短缺的困境。丰田汽车公司就是一个典型,这家企业原本接近关闭,就在这时,朝鲜战争急需大量军用卡车,大批订单突然从天而降,使丰田汽车公司在1951年就一举恢复到战前的水平。
据统计,在朝鲜战争期间,日本在军用物资方面的收入累计高达10亿美元,如算上其它方面的“特需”收入,则达36亿美元。在1950年至1960年十年间,这种特需订货累计额达到了610.7亿美元。
这样,到了1955年,日本的主要经济指标基本达到或超过了战前最高水平。日本以十年时间,即1945-1955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紧接着,从1955-1973年日本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期。在这十八年间,日本的国民经济总产值(GDP)一直保持着年均增长9.8%的高速度!工业增长率则一直保持13.6%的高速度。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在这十八年间增加了12.5倍,人均国民收入增长10倍多。日本这样的长期、持续的高速经济增长,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是罕见的。日本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成功实现了日本近代史上的“第二次远航”。
日本能够在十八年间跃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有种种原因,其中的三点是非常重要的:
一是日本实施“科技立国”的战略,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又进一步提出“高科技立国”的战略。日本在科技、尤其是高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奠定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日本在大力开发高科技产品的同时,特别重视把国内外先进的科技成果产业化,从而推动了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日本的汽车风行全世界,日本的高科技电子产品在世界上独占鳌头,为日本带来了巨额利润。
日本重视科学技术是一贯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日本兵力不够,很多十四五岁的娃娃兵和文科大学生、甚至文科教授都被补充到部队,送上战场,然而日本数万理工科大学生却未上战场而被保存下来。这批理工科大学生后来成为战后日本科技的主力军,成为推动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功臣。
二是高度重视教育,把发展教育定为国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财政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日本政府坚持把义务教育的时间从6年延长到了9年,免费为中小学生提供餐点和教科书,每年还拨出国民生产总值的6%作为教育经费,这一比例大大高于其它国家。这些举措为改善国民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统计说,战后日本经济增长的60%是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取得的,而科学技术的进步的根本就是教育的普及,大批培养了科技人才。
如今,小学入学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比例为97%左右,大学已经进入“全入时代”,就是说想上大学的人都可以上大学。日本的经济能够腾飞,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根本。
三是战败国带来的“优惠”。
日本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规定军费开支不得超出国民生产总值的1%。这一规定为日本“节约”了大量的军费,促进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在连续十八年的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之后,从1974-1991年,日本经济进入“中速增长期”。
在这一时期,由于西方世界上爆发“两次经济危机”和“一次石油危机”,使日本经济深受影响,增长速度减慢。这期间日本GDP年均增长4.3%,比高速增长期下降一半。
这“两次经济危机”和“一次石油危机”是: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引发了“第二次世界石油危机”;1973年底到1975年,西方世界爆发了战后最严重的普遍经济危机;1979
年到 1982年,西方世界再次爆发的经济危机。
从1992年开始,日本进入“困境期”。这时,日本本身出现经济危机。1992-1998年GDP年均增长率仅为1%,其中1997、1998两年甚至出现负增长(1998年为-2.5%,2001年为
- 0.5%)。
随着日本经济进入“困境期”,日本内阁像走马灯似的不断改换,十年换了九任首相,谁都未能挽救日本经济的颓势。直到2002年2月,小泉纯一郎内阁上台,实行一系列新的改革,使日本经济走出困境,进入复苏和全面转型时期。小泉纯一郎上台时,日本国民经济增长率为-3.3%,他上台后,扭转为1.6%。也正因为这样,小泉纯一郎稳稳地占据日本政坛五年半,结束了日本内阁“短途”的命运,成为二十年来执政时间最长的首相。
这些年来,中国经济在邓小平的改革开放路线指引下,进入高速增长期。中日的经济差距逐渐缩小。1990年日本的国际经济生产总值是中国的7.8倍,2006年缩小为2.6倍,2007年缩小为1.76倍。
当然,就人均国民经济产值而言,两国的差距还很大,2007年日本的人均国民经济产值是中国的18倍!
中国仍需通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在经济上追上日本。正因为这样,日本能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废墟上,创造了经济神话,其中的经验至今仍是值得中国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