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2014区经济发展

2014区经济发展

发布时间:2021-03-09 04:00:49

⑴ 2014年江苏省淮安市各县区前三季度经济发展gdp多少

2014年前三季度全国各地区GDP及增速排名
阅读:32852014-10-24 08:00
标签:财经
2014年前三季度全国各地区GDP及增速排名
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41990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4%。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4%,二季度增长7.5%,三季度增长7.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7996亿元,同比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85787亿元,增长7.4%;第三产业增加值196125亿元,增长7.9%。从环比看,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9%。
按1季度增速排名:
一季度 上半年 前三季度 2014年全年
重庆:2983亿元,增长10.9% 6441亿元,增长10.9% 9501亿元,增长10.8%
贵州:1421亿元,增长10.8% 3780亿元,增长10.8% 6170亿元,增长10.7%
天津:3190亿元,增长10.6% 7185亿元,增长10.3% 11101亿元,增长10.0%
新疆:1296亿元,增长10.2% 3159亿元,增长10.0% 5884亿元,增长9.8%
青海: 389亿元,增长10.1% 966亿元,增长10.2% 1514亿元,增长9.5%
============================10%
安徽: 3971亿元,增长9.6% 9351亿元,增长9.3% 14710亿元,增长9.1%
福建: 4038亿元,增长9.4% 9733亿元,增长9.7% 15213亿元,增长9.5%
江西: 2948亿元,增长9.3% 6410亿元,增长9.5% 10798亿元,增长9.5%
湖北: 5137亿元,增长9.2% 12062亿元,增长9.5% 18874亿元,增长9.5%
陕西: 3339亿元,增长9.2% 7423亿元,增长9.7%
湖南: 5043亿元,增长9.2% 11975亿元,增长9.3% 18531亿元,增长9.2%
西藏: 172亿元,增长9.2% 369亿元,增长10.7%
江苏:12893亿元,增长8.8% 30115亿元,增长8.5% 45643亿元,增长8.8%
河南: 7457亿元,增长8.7% 15779亿元,增长8.8%
山东:11995亿元,增长8.7% 28080亿元,增长8.8% 42814亿元,增长8.7%
四川: 5879亿元,增长8.1% 12697亿元,增长8.5% 20682亿元,增长8.5%
广西: 3014亿元,增长8.0% 6327亿元,增长8.5%
甘肃: 1098亿元,增长7.9% 2491亿元,增长8.4%
云南: 2455亿元,增长7.7% 5010亿元,增长8.4% 8212亿元,增长8.0%
=========7.4%==============全国平均线。
辽宁: 5664亿元,增长7.4% 13208亿元,增长7.2%
内蒙: 3161亿元,增长7.3% 7339亿元,增长7.6%
海南: 815亿元,增长7.3% 1676亿元,增长8.0% 2454亿元,增长8.7%
广东:13637亿元,增长7.2% 30879亿元,增长7.5% 48130亿元,增长7.6%
北京: 4413亿元,增长7.1% 9769亿元,增长7.2% 14774亿元,增长7.3%
上海: 5313亿元,增长7.0% 10953亿元,增长7.1%
浙江: 7768亿元,增长7.0% 17978亿元,增长7.2%
吉林: 2305亿元,增长7.0% 5142亿元,增长6.8%
宁夏: 443亿元,增长6.9% 1072亿元,增长7.4%
山西: 2632亿元,增长5.5% 6098亿元,增长6.1%
河北: 5427亿元,增长4.2% 13640亿元,增长5.8%
黑龙江 2650亿元,增长4.1% 5672亿元,增长4.8%
============================================================================================
按1季度总量排序:
一季度 上半年 前三季度 2014年全年
1-10
广东:13637亿元,增长7.2% 30879亿元,增长7.5% 48130亿元,增长7.6%
江苏:12893亿元,增长8.8% 30115亿元,增长8.5% 45643亿元,增长8.8%
山东:11995亿元,增长8.7% 28080亿元,增长8.8% 42814亿元,增长8.7%
浙江: 7768亿元,增长7.0% 17978亿元,增长7.2%
河南: 7457亿元,增长8.7% 15779亿元,增长8.8%
四川: 5879亿元,增长8.1% 12697亿元,增长8.5% 20682亿元,增长8.5%
辽宁: 566

⑵ 2014年我国经济完成情况怎么样今年应该怎么办

经济平稳运行中闪耀新亮点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开局之年,也是中国经济攻坚克难的关键一年。
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为全年经济宏观调控制定了总体框架:经济增长7.5%左右,物价涨幅控制在3.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提出“保持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
用目前公布的各项数据,比照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和防通胀的上限可以看到,中国经济列车速度虽放缓至7.4%,但总体保持了平稳运行,并实现了稳中提质。
这种经济增长的“新常态”定格在一组亮眼的数据中:
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1082万人,提前完成全年就业目标;三季度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7%,保持在4.6%的控制目标以内,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2%,跑赢了GDP。
通胀压力温和可控,9月份、10月份CPI徘徊在“1”时代,市场普遍预计四季度物价将继续处于低位,全年控制在3.5%的通胀上限以内基本无虞。
就业不降反升原因何在?“就业渠道的变化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动力的新变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卢中原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7.9%,高于同期GDP和第二产业增速,服务业吸纳就业和支撑经济的作用更加明显。
改革红利的释放也是就业保持总体稳定重要因素。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表示,随着我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不断推进,社会投资创业的热情和活力大大激发,在新企业“井喷式增长”下,新增个体私营经济和小微企业成为就业重要渠道。

“三驾马车”动力偏弱完成目标挑战犹存

“收官”阶段,完成年度经济目标仍存哪些挑战?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报告显示,11月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已回落0.7个百分点至近8个月以来的最低值,当月PMI项下新订单、新出口订单和进口指数都出现回落。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学智认为,作为重要的经济先行指数,制造业PMI自今年下半年呈趋势性下降,显示制造业生产扩张动力逐步减弱,三大订单的回落则表明短期内外贸形势不容乐观。
“外需”承压,“内需”也同样面临挑战,首先就是投资增速趋缓态势仍在持续。今年1月至10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15.9%,增速比1月到9月回落0.2个百分点,特别是占投资规模约五分之一的房地产投资增速仍在下滑轨道。
在投资增长相对乏力的背景下,今年以来消费发挥了经济运行“稳定器”的作用。但当前我国在稳定和扩大消费方面仍有多重因素制约。
例如,受到房地产市场调整影响,商务部监测的5000家重点零售企业数据显示,10月份家电、建材、家具销售额分别增长9.9%、8.5%和4.6%,比上年同期分别放缓0.6、1.9和9.6个百分点。此外,今年1月到9月,乘用车销量增速同比回落3.8个百分点。
专家认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各种挑战既来自于境外市场与发达经济的不确定性,也来自国内长期以来的过度投资、产能过剩以及与之相关的楼市泡沫膨胀、政府债务风险累积等经济结构性失衡,必须在今后的调整中予以重点关注。

改革发力前景可期

12月1日零时刚过,广东生益科技公司申报出口的一批价值6万美元的零部件,成为广东地区陆路口岸首票以一体化报关方式通关的货物。
“改革后的一体化通关模式非常方便,不再需要在各个海关之间跑来跑去了,节省了时间和成本。”这家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随着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广东地区三大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全面实施,这项贸易便利化改革将惠及众多外贸企业。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现全年经济平稳发展,尤其需要向深化改革要动力。”发展改革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说。
近期一系列“含金量”颇高的改革政策密集发布:
——《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14年本)》公布,中央层面核准项目数量进一步减少40%,并大幅松绑企业境外投资;
——非对称降息同时扩大利率浮动区间,公布《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出台促进小微企业发展“新国十条”,财税改革步入深水区……
这些政策措施的共同特征在于既有稳定增长的短期意义,又蕴含深化改革与结构调整的政策取向。
“中国经济向新常态过渡的进程总体平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余斌表示,随着定向调控、深化改革效应逐步显现,预计全年中国经济仍将处于预期目标的合理区间。

GDP第三产业增加值达8.1%
统计数据显示,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364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4%。从环比看,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5%。与2013年相比,同比与环比双双下降了0.3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相关研究报告
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4%,二季度增长7.5%,三季度增长7.3%,四季度增长7.3%。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8332亿元,比上年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271392亿元,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306739亿元,增长8.1%。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增8.0%
2014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0%。其中,城市上涨2.1%,农村上涨1.8%。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5%,环比上涨0.3%。
2014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1.9%,12月份同比下降3.3%,环比下降0.6%。全年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比上年下降2.2%,12月份同比下降4.0%,环比下降0.8%。
2014年,全国居民收入继续增加。根据城乡一体化拽调查,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0%。
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4元,比上年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9元,比上年增长11.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2%。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7570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2.4%。
按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4747元,中等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0887元,中等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7631元,中等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6937元,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50968元。高低收入之差为46221元。
2014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69。
消费对GDP贡献率达到51.2%
2014年农民工总量27395万人,比上年增加501万人,增长1.9%,其中,本地农民工10574万人,增长2.8%,外出农民工16821万人,增长1.3%。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2864元,比上年增长9.8%。
2014年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1.2%,比上年提高3.0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校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2.75,比上年缩小0.06。节能降耗继续取得新进展。全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4.8%。
劳动年龄人口比上年减少371万
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1367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10万人。
全年出生人口1687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37‰,死亡人口977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21‰,比上年提高0.29个千分点。
从性别结构看,男性人口70079万人,女性人口66703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5.06,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5.88。
从年龄构成看,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的劳动年龄人口9158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7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7.0%,60周岁及以上人口21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1%。
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749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05万人,乡村常住人口61866万人,减少1095万人,城镇人口占比54.77%。
全国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个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2.98亿人,比上年末增加944万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53亿人,比上年末增加800万人。
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7.6%
2014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95036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5%,其中住宅投资增长9.2%。房屋新开工面积179592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0.7%,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下降14.4%。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20649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7.6%,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9.1%。全国商品房销售额76292亿元,比上年下降6.3%,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7.8%。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33383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4.0%。12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6216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6.1%。全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121991亿元,比上年下降0.1%。
2014年进出口总额264335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3%。其中,出口143912亿元人民币,增长4.9%;进口120423亿元人民币,下降0.6%。进出口相抵,顺差23489亿元人民币。12月份,进出口总额2490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2%。其中,出口13973亿元人民币,增长9.9%;进口10928亿元人民币,下降2.3%。
权威分析
总体平稳结构优化
GDP破60万亿元
对于中国2014年的经济表现,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分析,2014年国民经济实现了7.4%的速度,应该说实现了去年7.5%左右的增长目标。
四数据显示经济运行合理
马建堂说,2014年遇到了不少困难,最重要的,从国际上看,就是世界经济复苏曲折、缓慢、复杂,国内三期叠加,经济下行压力很大。评价7.4%的增速,尺度、标准也需要适应“新常态”。
7.4%增速之后,是我国的经济总量已达到63.6万亿元。这是我国GDP首次突破60万亿元。
因此,马建堂认为,7.4%是在合理的区间,完成了全年经济增长的目标。同时,与7.4%相配套的物价水平上涨2%,物价涨幅比较低,老百姓得到了低物价上涨的实惠。
马建堂说,2014年就业也总体平稳,稳增长是为了什么?归根到底还是为了稳住就业,稳住民生。去年按照人社部的统计口径,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超额完成1000万人的任务。
马建堂认为,2014年调查失业率在5.1%左右。经济增长7.4%,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1%左右,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这四个指标配合在一起,“可以说中国经济继续运行在合理的区间。”
近7.5亿城镇人口创历史
怎么看待过去的一年?马建堂总结,首先,总体平稳。第二,结构优化。
马建堂进一步解释了“结构优化”。从产业结构看,去年服务业比重提高到48.2%,这是衡量中国经济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
从动力结构看,中国经济向中高端迈进的势头明显。一是工业中的高技术产业比上年增长12.3%,装备制造业比上年增长10.5%,这是工业内部的新动力,新产业。二是与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有关的新兴业态快速发展。2014年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49.7%,快递业务量增长51.9%。三是城镇化率稳步提升。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次有将近7.5亿人生活在城镇,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深刻变化。
两指标显示经济质量提升
同时,中国经济质量在提升,第一,全年劳动生产率在提升,达到72313元/人,比上年提高7%。第二,单位GDP的能耗下降4.8%。为什么能下降得比较多?服务业在成长,与互联网相关的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成长得快,而且能耗比较少,能耗比较多的重化工业在减速。

⑶ 2013-2014度京津冀区域经济比较拜托各位大神

北京、天津、河北人口加起来有1亿多,土地面积有21.6万平方公里。客观地说,“京津冀一体化”、“首都经济圈”的概念,已经在2011年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成为国家战略。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意味着京津冀三省市已经成为“政策共同体”。 环渤海城市群位于太平洋西岸,是日益活跃的东北亚经济区的中心部位,也是中国欧亚大陆桥东部起点之一,处于中国东来西往、南联北开的重要地位。环渤海城市群以京津冀都市圈为龙头,腹地延伸至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山西、陕西、内蒙古,乃至青海、外蒙古、朝鲜半岛等地区,它作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在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军事国际战略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在国家发展战略上将带动中国西部大开发及东北振兴,并对解决中国经济南北差距具有独到的、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京津冀都市圈作为环渤海城市群的龙头与核心,其在中国国家战略、乃至东北亚和全球政治、经济、文化中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是不容置疑的。 京津冀都市圈建设的原则: 1、 统一规划,科学布局。在京津冀都市圈的建设过程中,交通、生态、产业等需要进行统一规划,实现区域空间布局的最优化。在“十二五”规划编制中要从国家大局的角度,确立空间上的总体部署,因地制宜地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 2、整体运作,互利互惠。京津冀都市圈的建设过程中,应当注重中心城市、周边城市的协调发展,充分兼顾经济体内各城市的利益,尽可能做到一体化运作。在政策制定、市场布局、产业整合等方面要统筹兼顾,力图实现“双赢”和“多赢”的效果。 3、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客观上,京津冀都市圈内各城市拥有的资源存在较大的差异,应当根据都市圈内各个城市的比较优势对经济圈内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生产要素互补,合理配置资源,搞好产业配套,形成集群效应,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的整体优势、最大化资源的利用效率。 奋起直追后来居上 京津冀都市圈有其特殊的政治背景,仅仅凭借市场力量可能难以实现区域内部的整合和协调。因此,在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合作发展要赶上长三角和珠三角,后来居上,中央政府必须提供政策支持,改善制度环境。为此建议: 1、 中央政府承担起振兴环渤海城市群、暨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组织协调的重责。 2、进一步协调区域内城市规划和功能。京津冀都市圈的区域规划应当突出重点,在有限目标下,编制可操作的方案。具体内容包括:(1)协调规划区内各省市共同关注但任何一方都单独难以解决的重大问题,主要是区域性基础设施的共建与共享、投资环境的营造、产业合理布局等。(2)统筹安排关系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事项,主要是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重大生态环境工程建设等。(3)研究制定促进区域整体发展的政策体系。(4)完善城市布局。 3、进一步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目标通过调整,使得国有资产得以重组,布局由分散变集中,由全线出击到占领“制高点”。(1)从总量上实现国有经济战线收缩,保住重点。(2)实现企业股权(产权)结构的改善,为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奠定基础。(3)改革要先从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开始,再逐步扩大到国有大中型企业;先从一般竞争性行业开始,再逐步扩大到其他行业。同时,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将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国有经济在不同产业的比重将会随时变化,其布局要随时相应调整。 4、进一步完善省市间优势互补和产业协调。京津冀都市圈应当借鉴经验,抓住机遇,在形成全国统一市场进程中,按照优势互补、整体协调、合理分工与协同共进等原则逐步建立起对外开放的区域性统一大市场。(1)通过基础设施(特别是跨行政区交通通讯)的完善与网络化,充分发挥中心城市通过金融、贸易、信息等网络对区域内腹地的辐射功能,并由政府引导和市场竞争相结合来促进区域统一市场的形成。(2)建立统一与开放的区域要素市场,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与优化组合。树立大商品市场观念、金融市场观念、大人才市场观念,促成区域内商品、资金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3)注重市场体制、政策法规等软环境建设,统一协调,制定共同协议和市场规则,优化市场环境,实现商品与要素流动的真正畅通。(4)按照国家统一产业布局,根据区域内优势互补、合理分工的原则,既要考虑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发挥区域内各地的资源优势,还要考虑国际产业传递的需要,研究确定环渤海城市群的产业发展规划,形成合理分工、协调发展、专业化和现代化的区域产业体系。 5、进一步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组发展空间。 针对京津冀都市圈高速公路密度偏低,港口、机场的整合刚刚起步,交通设施网络化程度与加快经济整合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交通设施的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完善。(1)港口共建,应当通过打破行政区划的束缚联合建港用港、加强港口之间及港口与腹地之间的分工与联合,联合利用开放窗口,变沿海优势为区域整体优势,推动本地区的整体开放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2)完善城际交通网络,在京津冀都市圈,应该尽快形成以通勤铁路和高速铁路以及地铁为主的高速轨道交通体系。北京作为环渤海的中心城市,除了要和天津融合加强航运中心和制造业中心建设之外,还应该积极向两翼扩展,从而可以为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6、进一步加强生态规划,力促区域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京津冀都市圈同样必须坚持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在生态建设方面实现规划和合作。(1)将北京与其周边地区作为整体进行规划,在摸清生态环境整治现状的基础上,从流域内上下游地区之间的生态联系、水资源纽带和经济关系入手,提出今后一段时期都市圈生态环境整治的目标和重点。(2)在北京与张家口、承德等地之间建立起比较稳定的政府间经济联系。(3)建立以水源保护为主要内容的经济补偿机制。(4)加大中央政府对京津冀都市圈生态治理的资金投入,并广泛吸引社会资金的参与。 7、加强金融业协调合作,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与发达的经济区域相比,京津冀都市圈金融市场发育滞后,金融体制改革较慢。对京津冀都市圈的金融业合作提出如下建议:(1)加强管理层面协作。(2)推进市场一体化,在现有体制框架下,打破京津冀内部不同区域的市场保护和分割,从而为金融业的健康合作和发展提供沃土,促进资金的自由流动。(3)建立金融发展龙头,建议京津二市提高在金融业方面的合作意识,共同努力打造京津冀都市圈、环渤海城市群乃至全国性的金融中心。充分抓住金融业全面开放机遇,积极吸引新的中外金融机构入住;加快推进金融功能区建设;制定金融人才发展战略;编制科学的金融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优化金融发展环境。 京津冀区域经济实现一体化后,将呈现整合优势、协同优势,经济发展将会加速,高于全国经济增长率2-3个百分点。

⑷ 2014年的经济建设成就

根据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公布的信息,2014年的经济建设成就主要有:
经济社会发回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答”的主要标志是,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增速稳,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3.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4%,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
就业稳,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高于上年。价格稳,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进”的总体特征是,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增强。经济结构有新的优化,粮食产量达到1.21万亿斤,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3个百分点,达到51.2%,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由46.9%提高到48.2%,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
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快于东部地区。发展质量有新的提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6%,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超过2%,能耗强度下降4.8%,是近年来最大降幅。
人民生活有新的改善,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快于经济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9.2%,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232万人;660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出境旅游超过1亿人次。

⑸ 萧山区2014年的gdp是多少

2014年全年萧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28.32亿元,增长8.1%;地方财政收入133.85亿元,增长5.8%,约占杭州市的比重为1/5。
2014年萧山余杭滨江富阳GDP对比:
萧山区:1728.32亿
余杭区:1101亿
滨江区:700亿
富阳:601亿

⑹ 2014年,我国把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带作为推动发展的战略支撑。上半年批复设立了4个国家级新区,至此,

共有10个。1992年10月上海浦东新区成立、1994年3月天津滨海新区成立、回2010年6月重庆两江新区成立、2011年6月浙江舟山群岛新答区成立、2012年8月甘肃兰州新区成立、2012年9月广东南沙新区成立、2014年1月陕西西咸新区成立、贵州贵安新区成立。2014年6月青岛西海岸新区成立、2014年6月大连金普新区成立。

⑺ 2014年,启东市合作镇经济发展前景

2012年全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2.57%,但户籍城镇化率只有35.29%。城镇化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型势在必行。当务之急是推动人口城镇化。新型城镇化除了要逐步解决落户难题,在土地、财政以及资金来源方面遭遇的障碍同样值得关注。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格局是“两横三纵”。“两横三纵”即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主要的城市群地区为支撑,以轴线上其他城市化地区和城市为重要组成的“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两横三纵”的城市格局建设完成后,中国城市布局将形成完善的城市网络群。推进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优化开发,形成3个特大城市群;推进哈长、江淮、海峡西岸、中原、长江中游、北部湾、成渝、关中-天水等地区的重点开发,形成若干新的大城市群和区域性的城市群。
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两横三纵”的发展模式是考虑在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基础上提升中西部地区的部分城市群,以让整个国家的发展建设更加协调。在“两横三纵”发展模式的带动下,最利于中小城市的发展,建立“两横三纵”的发展格局后,伴随交通沿线的城市圈将相应建设完善,东部地区的传统产业可以往西部转移,在产业转移和发展过程中,城市圈将慢慢形成,而城市圈的发展将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让大城市的发展带动中小城市的发展。

⑻ 怎么理解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六大任务

一、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依靠自己保口粮,集中国内资源保重点,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坚持数量质量并重,更加注重农产品(8.36, -0.13, -1.53%)质量和食品安全,注重生产源头治理和产销全程监管。注重永续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节水农业、循环农业。抓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二、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要着力抓好化解产能过剩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坚定不移化解产能过剩,不折不扣执行好中央化解产能过剩的决策部署。把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坚持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政府要强化环保、安全等标准的硬约束,加大执法力度,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要严惩重罚。化解产能过剩的根本出路是创新,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市场创新。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创造环境,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政府要做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促进企业创新的税收政策等工作。强化激励,用好人才,使发明者、创新者能够合理分享创新收益,打破阻碍技术成果转化的瓶颈。

三、着力防控债务风险。要把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把短期应对措施和长期制度建设结合起来,做好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各项工作。加强源头规范,把地方政府性债务分门别类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严格政府举债程序。明确责任落实,省区市政府要对本地区地方政府性债务负责任。强化教育和考核,从思想上纠正不正确的政绩导向。

四、积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继续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完善并创新区域政策,缩小政策单元,重视跨区域、次区域规划,提高区域政策精准性,按照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制定政策。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使自然条件不同区域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以各地发展为基础。扎扎实实打好扶贫攻坚战,让贫困地区群众生活不断好起来,贫困地区要把提高扶贫对象生活水平作为衡量政绩的主要考核指标,扶贫工作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抓住重点,提高精准性、有效性、持续性。

五、着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要继续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统筹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住房、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等,切实做好改善民生各项工作。把做好就业工作摆到突出位置,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化解产能过剩中出现的下岗再就业工作。努力解决好住房问题,探索适合国情、符合发展阶段性特征的住房模式,加大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做好棚户区改造。特大城市要注重调整供地结构,提高住宅用地比例,提高土地容积率。加大环境治理和保护生态的工作力度、投资力度、政策力度,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加强源头治理,把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六、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保持传统出口优势,发挥技术和大型成套装备出口对关联行业出口的带动作用,创造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扩大国内转方式调结构所需设备和技术等进口。注重制度建设和规则保障,加快推进自贸区谈判,稳步推进投资协定谈判。营造稳定、透明、公平的投资环境,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对走出去的宏观指导和服务,提供对外投资精准信息,简化对外投资审批程序。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抓紧制定战略规划,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加强海上通道互联互通建设,拉紧相互利益纽带。

⑼ 武侯区的经济发展

2014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0.03亿元,同比下降29.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69.72亿元,同比下降0.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69.57亿元,同比增长7.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00.4%,拉动经济增长5.3个百分点。在各行业中,第三产业已成为全区经济的主要支撑,三次产业比重为0.00:22.96:77.04。
全年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523.05亿元,同比增长6.2%,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0.7%。其中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49.86亿元,同比增长0.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73.18亿元,同比增长8.7%。非公有制企业(指个体、私营企业、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税收收入44.07亿元,同比增长15%。民间投资实现210.38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56.3%。民营经济综合实力连续十一年保持全省民营经济发展综合实力评价第一名。
全年财政总收入176.67亿元,同比增长13.0%。地方公共财政收入51.19亿元,同比增长3.9%。实现地方税收收入31.62亿元,同比增长2.2%。公共财政支出中民生支出增长较快。公共财政支出60.64亿元,同比增长8.6%,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7.19亿元,同比增长0.3%;公共安全支出3.83亿元,同比增长9.3%;教育支出11.41亿元,同比下降2.09%;科学技术支出1.08亿元,同比增长11.0%;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73亿元,同比增长8.2%;医疗卫生支出3.55亿元,同比下降1.5%;城乡社区事务支出8.48亿元,同比增长22.9%。 2007年武侯区第三产业对武侯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8.5%。引进总投资19亿元的中国西南成都物流中心项目,是经国家发改委立项的西部地区唯一的国家级物流园区,属四川省和成都市重点建设项目,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集管理、销售、展示、调配、货运、仓储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物流中心。房地产业实现税收6.03亿元。武侯区获得“中国西部家具商贸之都”称号;科技一条街获得“中国特色商业街”称号。
2014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0.51亿元,同比增长12.3%,消费品市场较为活跃。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74.92亿元,同比增长14.2%;零售业零售额491.48亿元,同比增长12.6%;住宿业零售额5.87亿元,同比增长8.1%;餐饮业零售额38.24亿元,同比增长6.5%。401家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及住宿餐饮业企业实现零售额499.43亿元,同比增长17.3%。
2014年全年共引进省外内资项目500个,实际到位内资247.4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9.72亿美元;完成外贸出口8.3亿美元,同比下降59.0%。全年新签约引进市级重大项目36个,引进市级特别重大项目10个。2014年,落户我区的境外《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新增2家,分别为美国国际集团和菲利普-莫里斯国际公司;新进入2014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榜单3家,分别为韩华集团、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知名企业四川行”签约项目4个,签约总金额88.5亿元;第十五届“西博会”签约项目26个,签约总金额192.6亿元。

⑽ 坪山新区的经济发展

2013年,坪山新区实现生产总值385.12亿元,占深圳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7%,与2012年基本持平,增速位居深圳市各区第二。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0.5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72.4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12.07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0.2:72.0:27.8调整为0.2:70.7:29.1。
2014年新区实现生产总值423.99亿元,比2013年增长10.0%。第一产业增加值0.57亿元,同比2013年下降11.9%;第二产业增加值288.46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9.9%,其中工业比2013年增长10.9%,建筑业比2013年增长2.1%;第三产业增加值134.96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10.3%,其中,房地产业比2013年增长8.6%,批发和零售业比2013年增长8.7%,金融业比2013年增长15.0%,住宿和餐饮业比2013年增长7.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比2013年增长13.8%,其他服务业比2013年增长11.7%。三次产业结构由2013年的0.2:70.7:29.1调整为0.1:68.0:31.8。
2015年,坪山新区全年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3.99亿元,同比2014年增长10.0%;固定资产投资214.19亿元,比2014年增长10.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56.99亿元,比2014年增长1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06亿元,比2014年增长7.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1.88亿元,比2014年增长14.0%;两税收入54.55亿元,比2014年增长8.8%;外贸进出口总额172.26亿美元,比2014年增长11.1%。 截至2013年,坪山新区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3624万元,同比2012年下降4.9%。其中,种植业产值5988万元,同比2012年增长4.7%;林业产值1万元,同比2012年下降93.9%;牧业产值7229万元,同比2012年下降10.1%;渔业产值157万元,同比2012年下降37.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50万元,同比2012年下降16.7%。
截至2014年,坪山新区全年农业总产值11199万元,同比2013年下降17.8%。其中,种植业产值5849万元,同比2013年下降2.3%;牧业产值5184万元,同比2013年下降28.3%;渔业产值166万元,同比2013年增长5.9%。 截至2010年,坪山新区产值上亿元工业龙头企业多达52家,其中产值超5亿元企业有8家,超50亿元企业有3家。总投资43亿元的比亚迪汽车项目已经全面建成投产,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5亿元,同比增长410%,
截至2013年,坪山新区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52.69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12.1%,占深圳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由2012年的4.2%提高到4.3%,上升0.1个百分点。其中:坪山新区重工业总产值740.32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10.8%;轻工业总产值212.37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16.5%。重工业总产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77.7%。国有和集体企业全年实现总产值2.72亿元,同比2012年下降11.2%;股份制企业总产值205.43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20.1%;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总产值738.00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10.0%;其他企业总产值6.54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22.5%。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最大,为77.5%,其次是股份制企业,占21.6%。全年新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8.95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14.2%,占深圳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4.0%,比2012年降低0.1个百分点。
截至2013年,坪山新区全年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现价)941.60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12.2%,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比重4.3%,比2012年上升0.1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销售率98.8%,比2012年同期上升0.1个百分点。工业产品出口交货值459.34亿元,同比2012年下降8.2%。
截至2013年,坪山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53.70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3.0%;实现利润总额25.83亿元,同比2012年下降19.4%;实现应交增值税15.21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53.1%。实现主营业务成本757.56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2.0%。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3.1%,比2012年下降0.9个百分点。
截至2013年,坪山新区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合计910.17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1.5%。总资产贡献率为16.5%,比2012年下降1.4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为4.2次,比2012年同期提高0.1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负债合计571.08亿元,同比2012年下降0.1%。资产负债率62.7%,比2012年下降1个百分点。
截至2013年,坪山新区范围内有资质的建筑业独立核算企业11家。全年新签合同额8.94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198.7%。实现建筑业总产值5.83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40.5%,其中建筑工程产值2.07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2.4%;安装工程产值3.42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68.3%;其他产值0.34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250.3%。
截至2015年,坪山新区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7家,总数达89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3家,较2009年增长4.6倍。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423.51亿元,同比2014年增长2.5%。其中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达60%。 截至2010年,坪山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3.6亿元,同比2009年增长21.5%。
截至2013年,坪山新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23亿元,占深圳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1.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40.40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18.8%;住宿餐饮业零售额13.83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15.7%。
截至2015年,坪山新区金融业实现增加值增长15.6%。出口加工贸易加快调整升级,保税物流全年进出口总额达78.74亿美元,同比2014年增长87.87%,占进出口总额45.7%。 截至2013年,坪山新区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03.81亿元,占深圳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8.2%,比2012年提高0.4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0亿元;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79.38亿元;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124.53亿元。
截至2014年,坪山新区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14.19亿元,同比增长10.6%(见图7),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7.9%,比上年降低0.3个百分点。
2014年社会投资172.54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12.6%,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80.6%,比2013年提高4.3个百分点;政府投资41.65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3.2%,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19.4%。 截至2013年,坪山新区全年全口径税收收入50.16亿元,占深圳市国地税收入比重1.3%。其中,国税收入31.85亿元;地税收入18.31亿元。
截至2014年,坪山新区全口径税收收入54.55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8.8%。其中,国税收入33.81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6.1%;地税收入20.74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13.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88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14.0%。其中,税收收入20.44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11.8%。在税收收入中,增值税5.26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7.0%;营业税4.46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10.7%;企业所得税3.25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23.7%;个人所得税1.27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6.7%;城市维护建设税2.02亿元,同比2013年下降22.7%;房产税0.89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9.8%;印花税0.73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16.0%;城镇土地使用税0.38亿元,同比2013年下降28.5%;土地增值税0.82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37.3%;契税1.38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296.6%。 截至2013年,坪山新区全年新区财政总收入38.64亿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9.19亿元,占深圳市比重1.1%,比2012年提高0.1个百分点;转移性收入19.45亿元。
截至2014年,坪山新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20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30.9%。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6.87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38.8%;公共安全支出2.25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12.6%;教育支出5.56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34.2%;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0.44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33.0%;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16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5.7%;医疗卫生支出1.97亿元,同比2013年下降55.3%;城乡社区事务4.12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26.3%;其他支出3.82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28.9%。

阅读全文

与2014区经济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