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经济发展注入

经济发展注入

发布时间:2020-11-26 01:49:59

A. 非公有制经济为公有制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对吗

对, 首先,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打破了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的格局,增强了经济活力。垄断和竞争不充分,必然带来经济效率的损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得市场主体多元化,形成了多元竞争格局,这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提高经济效率,有利于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次,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公有制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改革。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不仅对国有企业形成了加快改革和发展的压力,而且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建立了一个“参照系”,有利于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以股份制为代表的混合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国有企业建立法人财产权和法人治理结构,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形成企业内部的制衡机制和科学的决策机制,从而有利于从根本上改革传统国有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吸纳社会新增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有利于国有企业分流富余人员,提高效率。第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的很多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提供了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而且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B. 未来展销会的发展趋势如何

近年来,中国会展经济快速发展,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呈现出创新驱动、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全球会展经济增长拓展了新的空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加大对外贸易投资合作,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程度不断加深。会展活动成为中国企业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展示先进技术和产品、扩大对外交流合作、发掘投资贸易机会的重要渠道。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会展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国内会展经济直接产值仅为3016亿元,截至2017年底,中国会展业直接经济产值突破6000亿元,达到了6297亿元。比2011年大约翻了一番,展览项目达到10358个,展览面积突破1.4亿平方米。总计展览机构182个,展览主体2988家,其中,A股上市2家公司,新三板挂牌27家公司。

2018年,世界经济环境有望继续改善,主要经济体增长提速,国际贸易恢复增长动力。作为全面贯彻十九大精神的第一年,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和经济结构将会显著改善。展望未来,我国展览业的发展将呈现以下五种发展趋势:

1、国内展览业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2018年,中国经济将逐渐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经济结构加快调整,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将进一步加强,这将为我国展览业的发展注入更强的增长动力,我国展览业将继续保持健康、稳定发展态势。

2、区域共同发展的展览业格局将逐渐形成

2018年,我国展览业将逐渐形成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圈为主,二、三线内陆城市共同发展的展会格局。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圈具有较强的综合经济实力、优越的区域位置条件、先进的展会设施和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同时,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会展业的发展将突破沿海外贸型城市和中心型城市选址的传统,逐渐开启二、三线内陆城市投资发展的新局面,展览业将加速和城市发展融合。

3、“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将成为出展重要区域

2018年,我国出国展览将进入高速增长期,会展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愈加明显,我国将成为全球展览业的中坚力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区域将继续成为我国出国办展的重要地区。2018年,我国将继续发挥“一带一路”的辐射作用,通过举办各类博览会、研讨会、论坛、峰会等,吸引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商人、官员、普通群众,增进相互间的交流、理解,为共同发展达成共识,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贸易与投资活动,整合优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资源,科学布局上下游产业链分工体系。

4、“双线会展”模式将为展览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018年,“双线会展”模式的应用将为展览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新的机遇。我国展览业将迎来“双线会展”创新发展的新机遇,有望实现媒体、展览和广告等三个行业跨界融合,把线下的大型活动以及大型场景“再造”并在互联网上举办、展示和宣传,将传统的“展览”和“会议”两个行业进行平台化融合,在互联网上培育打造出全新的数字展会产业经济形态。

5、展览业发展将加快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

展览业的价值主要通过展示的技术化、专业化和商品化来实现,其价值链的融合也要以展示为基础,因此围绕营销、体验和创意等途径,展览业可与其他产业实现产业融合。

C. 隋唐宋时期北方人南迁为南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怎样活力

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
从远古至西晋中国北方经济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的发展水平都远远超过南方,虽然三国时期吴蜀对南方有所开发,但和处在中国经济中心的魏国比起来经济实力相差悬殊,因此这一时期经济重心是在北方的。从西晋末开始,中国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到唐中晚期,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从唐中晚期至南宋,中国的经济重心不可逆转地移到南方。
到南宋时,中国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地超过了北方,成为了中国新的经济重心。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呢?原因何在?
1天时:宋朝时候,中国的气候环境发生了一次巨大的变化,原先气温高,降水丰富,自然环境优越的北方开始转冷。再加上中原地区森林长期被砍伐,因此,北方的自然条件开始恶化。
2地利:从唐中晚期的安史之乱至五代,中国的北方地区战乱不断,而南方战乱少。
3人和: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
终上所述,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从唐中晚期,也就是安史之乱开始,结束于南宋时期。

【详细介绍】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经济中心。但是自安史之乱后,北方因为藩镇割据、契丹崛起和南侵而备受影响,生产遭到破坏,而南方又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开始大量向南迁移,并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自此,经济重心开始向南转移!
(一)发展历程
1.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南方得到重点开发。
2.东晋和南朝时期,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南朝末年开始赶上北方。
3.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几无差距。
4.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大发展。
5.南宋至元朝时期,南方经济突出发展,完全超过了北方。
6.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二)经济重心南移的重大发展时期

1.从西晋末年“八王之乱”至南朝末年为止的时期。此期,由于北方自东汉末年以来战乱及少数民族内迁,北方经济衰退。而江南相对稳定的环境,使北方人民为逃避战火纷纷南迁,为南方农业生产增加了大批劳动力,特别是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他们同南方的汉族人民及山越等少数民族人民共同兴修水利,开垦出大片良田。水稻栽培技术有所提高,小麦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长江中下游经济迅速发展,福建、广东和广西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到南朝末年,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2.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北方再次经历了长期战乱,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直到后周世宗时才得到恢复和发展,而南方相对稳定,各国统治者为了保存和增强自己的实力,都比较重视农业生产。同时,许多中原人民流迁江南,增加了当地的劳动力。所以,南方社会经济又获得较大的发展。

3.以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为转折点的南宋时期。此期,人民的抗金斗争阻止了金军南进,北方劳动人民的纷纷南迁,使南方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农作技术最发达的江浙地区,水田增加,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产量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形象地反映了太湖流域地区生产在全国所占的重要地位。此外,棉花的种植推广、棉纺织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进步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繁荣,都是北方所不能企及的,这都说明南方经济已经超过了北方,取得了不可动摇的经济重心地位。至于元朝开通漕运和海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也首先产生于江南地区,进一步说明了这种不可动摇的经济重心地位。

(三)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特征:
①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
②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出;
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四)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②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
③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
④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
⑤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五)经济重心南移的规律:

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地理: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还可以从地理角度来认识:气候影响,宋代以前粮食主要以旱地作物小麦、粟为主,这类作物适宜生长的环境是北方的温带大陆气候。北宋时占城稻传入,到南宋时成为主要农作物,明朝时产量提高、面积扩大。水稻不适宜在温带大陆性气候下种植,而适宜在江南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种植,这里光热条件好,雨热同期,水资源丰富,水利工程开发好。

D. 什么指的是旅客的旅游消费以外来资金的形式“注入”接待国经济之中,不会对其经济发展产生任何刺激作用的

指的是理科的一个消费额的基金 这个的话 那什么是我们经济的发展

E. 通证经济生态的发展有哪些活力需要注入

像区块链的应用前景主要在金融领域、物联网和物流领域,属于比较单一的,而通证经济生态圈的话,是将金融、物流、零售等链接在一起

F. 经济生活知识怎样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的知识点

1.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发展绿色发展。
2.推进供给侧改革,打造先进制造业,经济发展转换新动力。
3.坚持节约资源环境保护国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G. “互联网 快递小哥”注入经济发展新功能 网友怎么看

你好互联网快递小哥注入经济发展新功能,
物联网和快递小哥只是代表目前状况,
我觉得智能化无人机,即数字化,
机器人很快,都会代替这些,苦差事

H. 互联网+能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哪些活力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它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经济形态不断的发生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
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它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几十年来,“互联网+”已经改造及影响了多个行业,当前大众耳熟能详的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在线旅游、在线影视、在线房产等行业都是“互联网+”的杰作。

阅读全文

与经济发展注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