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经济建设的合理发展

经济建设的合理发展

发布时间:2021-03-08 14:48:31

❶ 请为推动中国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政治)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❷ 经济建设方面,“增强发展协调性”,什么意思

首先,我认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并不是指“各行业齐头并进”。在对国情缺乏了解的情况下,“各行业齐头并进”是一种夸大政绩的行为,必然会引发经济的混乱。
其次,我认为,参考美国经验,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主要是避免各种盲目的自发性经济行为,比如,限制汽车产业以保护过度的资源开采等。
再次,我认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是产业经济方面的一个上下游产业如何合理配置的问题。在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应对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调控作用。
总之,发展,比如金融过剩问题,它会为一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从任何方面来说,增强发展协调性需要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在经济自由的基础上强调管理主要是为了达到促进经济体健康的目的。

❸ 为什么经济建设比环境保护更重要(越详细越好)

首先,二者关系是辩证的。
科学发展观不仅强调以人为本,还强调协调、稳定、可持续,这实际上意味着合理统筹资源、高效发展。十六大以来,围绕科学发展观,已经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发展手段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统筹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已成为官场新规则。中央最近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中,更是具体提出了和谐社会六方面的要求,其中不仅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有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这实际上是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细化了。以这些最新指示为精神,可以看出在新时期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已经发生了质变。这种质变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将环境容量资源视为经济发展的要素,以资源生产率来衡量环境保护的程度和方式。

和谐意味着高效地、协调地配置各种资源,而资源配置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体现在配置是否均衡上。所谓资源配置的均衡在经济学上本来是指:各项经济活动中边际要素投入所得到的边际收益相等的状态,也就是说将有限的稀缺资源按边际投入所产生的边际收益相等的原则分配到各项经济产业活动中去,这时整个经济产业活动的资源配置所得的收益最大,经济活动处于卡尔多最优状态。

在科学发展观下,人的需要既是分层次的也是多样化的,环境质量与经济收入同样是人的福利。经济实力、资源储备、环境质量都成为构成人的福利的要素,都成为稀缺资源,一切人类必不可少的经济、社会以及资源与环境保护活动都成为创造稀缺资源的活动。这三项人类活动之间的资源配置格局同样应当满足边际投入与获得的边际效益相等的原则。即在资源、环境、资金等稀缺资源间,只能以人的福利最大化为惟一标准来统筹。据此,必须认识到资源、环境固然是有限的,但用来治理污染的经济资源本身也是有限的。不能先验性地决定一个就比另一个更珍贵,哪个更珍贵取决于哪个的市场价值更高。正确的选择是把有限的经济资源用在效率最高的用途上。

如何才能有正确的选择呢?如果将环境容量资源作为与资金、自然资源并列为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稀缺资源的话,保护环境就变成了一种追求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的“经济活动”,即通过计量各种稀缺资源的投入产出比来决定经济活动的方式和强度。得不偿失的,当然要舍弃。从这个角度而言,环境保护与中央一再强调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一致的。事实上,也只有从这个角度看环保,才可能真正统筹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当然,这其中就必然涉及到对环境容量资源的定价问题(目前的政策主要是通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区域环境规划来体现)。只有定得合适,才可能既保证经济增长也兼顾环境保护。如果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环境容量资源即便人为地定了高价,实践中也难以执行,必然出现说的一套、做的一套和用地方保护来对付环境保护。

除了这种资源配置上的一般考虑,在两种情况下,环境资源必须超过正常水平的定高价,才可能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一是必须注意到环境保护中的原则是:人的健康是第一位的,即人居环境资源必须按超常规的要求来定价。像淮河污染,已经给两岸几千万人民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已经不能再用考虑各种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来衡量环境保护的重要程度了。另外,严重的工业污染在许多地方已经成为上访和群体性事件的重要诱因,已经直接影响社会稳定。如果不注意对人居环境资源超过正常价格体系定高价,则不仅污染代价过大,而且必然会影响到安定团结;

二是必须注意到在环境保护中的规律是:污染是可以治理的,生态破坏后的恢复则常常是花了西瓜的钱买不来芝麻,而生物多样性破坏往往覆水难收。所以,对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保护区也必须定高价,否则必然影响国家生态安全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通过产业布局规划做到合理的面上污染、点上治理,是更适合国情国力的环境保护方式。

如果能够通过规划等手段对一、二、三产的类型、规模、布局进行调整,一方面合理利用环境容量将污染较重的行业部署到环境容量较为富余的地方,一方面确保人居环境、生态功能区等重点,以尽可能减小发展的代价,则环境保护就可以达到“最适宜”程度。

基于此认识,正确的区域产业发展方式,应该是在对环境容量资源合理定价的基础上以投入产出比来判断发展污染产业的可行性以及具体的结构、规模、布局。污染只要是按照各类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统筹的、地方居民能够接受的,就是合理污染。如果环境污染的“糟得很”能换来全民福利“好得很”的结果,有时就是值得的。

正确的环境保护方式,就我国的一般情况而言,应该是在把现阶段必不可缺的重化工业布局在环境容量较为富余、可恢复性较强的地域的同时,将重点放在对人居环境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上的治理和保护上,即合理的面上污染、点上治理。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

❹ 经济建设如何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就是要充分认识促进社会和谐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极其重要的意义,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更好地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对于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广泛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发展,保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充分发挥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结构,落实积极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不断扩大社会就业。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社会公正、协调社会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重视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有条件的地方要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合理调节收入分配是维护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问题。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促进社会和谐,要求我们建立完善的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要加强基层建设,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形成对全社会有效覆盖和全面管理的体系。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和规律,完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方法,注重从源头上减少人民内部矛盾的发生,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工作,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频发的势头。要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要增强执政意识和政权意识,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有机统一、互为条件、不可分割的整体。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智力支持和良好的社会氛围,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❺ 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为我国经济发展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关键)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版方权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大战略任务)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中之重,突出位置)要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基本国策)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❻ 为某地经济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一般从那些方面

为某地经济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一般情况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专略,从本地的属实际出发,利用本地资源。
其次应该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
应该推进供给侧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
应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

❼ 为埃及经济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楼主想必要去非洲工作吧,呵呵,开玩笑的。 我认为要想促进非洲经济发展,要做到: 1从他们本国来说,要发挥他们劳动力资源便宜的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本国的经济,多与外国进行贸易往来,切记不能闭关锁国。 2从国际来说,非洲国家要积极履行国际义务,可以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申请国家贷款,发展国家经济。 3从我们中国来说,当时中国在1971年是被非洲兄弟抬进联合国的,非洲国家与我们有深厚的友谊,他们困难时候我们应该积极帮助他们的,积极给非洲一些国际援助(如大米,贷款,海鲜,就业岗位)

❽ 经济建设主要目标

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三)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提高扶贫开发水平。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改革集体林权制度。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四)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环保产业。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 (五)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重大项目布局要充分考虑支持中西部发展,鼓励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六)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加快建设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破除体制障碍,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七)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提高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竞争力。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健全和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完善国家规划体系。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八)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立足以质取胜,调整进出口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强双边多边经贸合作。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注重防范国际经济风险。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将进一步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彰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大生机活力。

求采纳

❾ 如何理解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

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必须坚持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原则,坚持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紧紧依靠人民办国防,不断增强国防实力。紧紧依靠人民建设军队、建设国防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
胡总书记强调指出:“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 。必须从确保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安全环境和确保国家主权和和领土完整的战略高度,全面贯彻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推进国防建设,促进和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胜利实现。
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是解决包括国防建设在内的当代中国所有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大大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提高国际竞争力,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的关键所在。这是一个大局。国防和军队建设要以国家经济建设为依托,紧密配合这个大局,始终不渝地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努力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
历史证明,不谋经济发展,成不了富国,也谈不上强国;只谋经济发展,可以成为富国,但如果忽视国防建设,仍旧成不了强国。要真正实现强国目标,必须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因此,按照胡总书记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促进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是必须高度重视研究、解决和落实好的重大问题。经济建设是国家强盛的根基,国防建设是国家强盛的支柱。深刻理解胡总书记的讲话,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走出一条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道路,对于我国现阶段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中保持稳定,促进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使国防和军队发展战略与国家发展战略相适应。
军队现代化建设是需要大量投入的,我国财力有限,保持国防费的适度增长和适当比例,是基于我国发展全局的正确选择。要通过科学的发展规划和计划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之中,使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进程与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求与经费相对不足的矛盾将会长期存在的情况下,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定不移地走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路子,把质量与效益进一步统一起来,使国防和军队建设在国家财力增加的基础上不断有所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始终不渝地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认为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内在规律的科学总结,既是强国之策,也是强军之道。他指出:“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
那么,怎样才能真正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胡锦涛强调,只有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才能在新的更高层次上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
胡锦涛认为,要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首先,要使国防和军队发展战略与国家发展战略相适应。从社会大生产的角度来看,国防和军队建设属于“公共物品”生产的范畴,它必须由国家统筹安排、总体经营。这也就是说,国防和军队建设本身就是属于国家责任和行为。因此,胡锦涛指出:“我们就必须依据科学发展的要求,站在国防发展战略的高度考虑和设计国防和军队发展战略,合理确定国防和军队建设布局,通过科学的发展规划和计划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之中,使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进程与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其次,要注重国防经济和社会经济、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军队人才和地方人才的兼容发展,充分依托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其三,军队则要积极主动地发挥推动作用,能利用民用资源的就不自己铺摊子,能纳入国家经济科技发展体系的就另不起炉灶,能依托社会保障资源的事都要实行社会化保障。通过这些强有力的措施,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使国家资源的一次性投入在国防和军队建设领域与
经济社会发展领域同时产生效益,在新的更高层次上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如果说以往的协调式发展强调的是块与块式结合的话,那么,融入式发展则强调的是渗透式结合。从协调式发展到融入式发展,这是胡锦涛在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关系过程中的最新认识。
第三,积极探索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路子。
当代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使国防经济与社会经济、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军队建设和作战对经济、科技和社会的依赖性空前增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在领导国防和军队建设中始终坚持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致力于探索军民结合、寓军于民这样一条路子,认识不断深化,实践不断拓展。新世纪新阶段要认真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新途径新方法,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建设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供丰厚的资源和持续发展的后劲。
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必须要走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道路。
从历史的角度看,胡锦涛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领导国防和军队建设中始终坚持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致力于探索军民结合、寓军于民这样一条路子,认识不断深化,实践不断拓展。”从现实的角度看,现代科技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民用技术与军用技术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在军民两个领域的汇合处、交叉点上,一项资源投入往往可能同时产生平时和战时、军用和民用两种效益,一项产出也往往可能同时具有两种功能。同时,现代高技术战争对资源需求呈现出数量大、技术含量高、结构复杂等特点,仅仅依靠国防经济部门已经难以适应发展需要,必须依托整个国民经济体系。
应当看到,在现阶段,中国走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路子的状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与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还很不适应,还没有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新世纪新阶段如何继续走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路子?胡锦涛指出:“我们要认真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新途径新方法,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的军民融合,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供丰厚
的资源和持续发展的后劲。”
“更高层次”,就是党和国家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通盘考虑,从宏观规划和战略指导的顶层做起,完善有利于军民统筹协调的体制机制,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和军民通用技术标准,实现军队发展战略与国家发展战略的匹配和衔接,在国家层面上来统筹国防和军队建设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使国防和军队建设真正成为国家总体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更广范围”,就是用大军事、大国防的观点看国防和军队建设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随着新军事变革的深入开展、战争形态的演进变化和军事斗争领域的拓展,社会各个领域与军事的联系更为广泛,军队从社会吸收知识、技术、和人才的渠道越来越多。这就大大拓展了军民融合的领域。我国民用科技领域资源丰富,人才队伍宏大,民用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军民融合前景广阔。
“更深程度”,就是在深层次上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形成军民之间的强强联合和优势集成,争取国防领域里民用效应的最大化和经济社会发展领域里国防效应的最大化,从而达到一种资源产生两种效益的“兼容式发展”、“双赢式发展”。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已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起点,随着国防和军队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在高层次上运行,要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胡锦涛关于“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经济社会体系之中”的重要思想,努力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

❿ 现阶段要实现国家经济建设的延续发展你们认为我们应当如何做

3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深入稳步推进,极大调动和激发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为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体制空间,特别是近年来出台的鼓励民间投资的多项政策措施,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占比60%以上。 在国内外市场经济环境的磨炼下,我国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提高,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走出去”的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上升到新水平,东部地区创新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潜力有序释放。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增强,为我国在不利的国际环境中实现较高水平和较好质量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我国有巨大的国内市场,扩大内需潜力很大。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特别是农民收入增速和水平都有明显提高。同时,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奠定了基础。我国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为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夯实了基础。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冲击,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注重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改革,采取了稳增长、调结构、促内需的政策策略,提高投资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同时起到了保证经济稳定增长的作用。 积累了丰富的宏观调控经验,宏观调控水平不断提高。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宏观调控取得了重要而显著的成绩。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科学运用宏观调控手段,纠正市场失灵,应对外部冲击,比较有效地防止了经济出现大的起落和价格的剧烈波动。在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过程中,我们在对调控方向、力度和时机的把握上,在对调控手段的选择、调控工具的使用上,都积累了丰富经验。 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国际政治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建设。虽然世界经济复苏缓慢曲折,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明显抬头,但和平、发展、合作依然是当今时代的潮流,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仍然存在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的积极因素。认真做好自己的事情,抓住战略机遇期,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是当前发挥我国优势的重要的方面内容。 还要发挥国家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的引领作用 首先,积极财政政策的功能,要从反经济周期转向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1100亿建设国债项目重点向三农倾斜,向社会发展倾斜,向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倾斜,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倾斜,向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和改善困难群众生活倾斜。 其次,随着积极财政政策功能转型,货币政策作用相应上升、重要性加强,财政政策将不再担纲宏观调控主力。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主导地位转换的背景下,为保证新一轮经济平稳增长,央行应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采取预调和微调办法,合理调控货币供应量增幅,保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通过货币政策窗口指导,控制投资过快行业的信贷规模,及时传达货币信贷政策意图,引导社会投资预期;必要时,小幅上调贷款利率,抑制投资过快增长。 第三,积极发挥产业政策和投资政策的作用,努力抑制投资过快增长,增加有效供给。一是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强化对土地使用的审批和监督。二是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加粮油播种面积。利用国际市场,调节国内粮油供求。三是大力加强交通、能源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交通项目建设应适度超前。四是加快投资体制改革步伐,投资权直接下放给企业,加强市场机制引导投资的作用;国家通过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措施,调控企业投资方向,加快企业技术升级、产业升级,加速淘汰工艺落后、能耗高的产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还要平稳推进和深化企业改革、税制改革、医疗改革、教育改革、机关用人制度改革、薪酬制度改革,以改革红利为经济建设提供发展动力。 要推动我国经济建设持续健康地发展,实现十二五规划的预期目标我们就要做到: 一、稳定较快地发展国民经济,有赖于处理好经济工作当中的各项关系,借助合理、合适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凝心聚力,真抓实干。 中国的民族振兴与和平崛起,是中国几代人的梦想,全体中国人的愿望。未来的十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有利的机遇,我国处在工业化程度的中后期,未来的八至十年我国经济发展还会保持较高的增速。要保持国民经济稳定较快地增长,就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定不移地落实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稳增长、调结构、促消费,努力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地发展。 还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领导工作思路清晰,干部群众精神振奋,团结一心,真抓实干。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经济形势的正确判断上来,统一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统一到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上来,全面、正确、积极地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坚持不懈地做好各项工作。 要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抑制钢铁、水泥的产能过剩,改变粗放式的生产方式,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项目建设,及时为有市场、有效益、有利于增加就业的企业提供正常流动资金贷款,努力缓解煤电油气运输供求的紧张状况。 要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加快结构调整、深化体制改革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注重改善人民生活特别是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推进城市建设要积极稳妥,注意节约用地,控制拆迁规模。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坚持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生活中的问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确立企业在投资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规范政府投资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主体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新型投资体制,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优化投资结构,产业合理布局,提高投资效益。 生产企业要搞好工艺技术升级、产品开发升级、市场营销升级,提高产出效益,大力研发核心技术,提升自主品牌的市场价值,推动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与此同时,还要适时制定、运用好国家的各项投资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价格政策、工资政策,保证国民经济的协调有序地平稳发展。 二、调整经济结构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保证。 经济结构调整是指国家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的手段,改变现有的经济结构状况,使之合理化、完善化,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结构指国民经济的组成和构造,包括产业结构(如一、二、三次产业的构成,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服务业的构成等)、分配结构(如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及其内部的结构等)、交换结构(如价格结构、进出口结构等)、消费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等等。 经济结构有多重含义: (1)从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来考察,则主要通过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成分的比重和构成来表现,并逐步增加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2)从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的各个方面的组成和构造考察,则包括产业结构(如一、二、三次产业的构成,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构成等)、分配结构(如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及其内部的结构等)、交换结构(如价格结构、进出口结构等)、消费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等。 (3)从所包含的范围来考察,则可分为国民经济总体结构、部门结构、地区结构、产业结构,以及企业结构等。 (4)从不同角度进行专门研究的需要来考察,又可分为经济组织结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人员结构、就业结构、投资结构、能源结构、材料结构,等等。 结构调整应着力解决的核心问题: 首先,要立足扩大消费调整结构。在处理好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增加投资与扩大消费等关系的前提下,着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努力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为此,就要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消费能力。要保持政策连续性,进一步做好 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继续实施家电和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购房需求,加大农村危房改造支持力度。要适应群众生活多样性、个性化的需要,引导消费结构升级。 其次,加快推进致力于结构调整的自主创新。推进自主创新,就是找到了调整经济结构的支点。如何贯彻以科技支撑作为一揽子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推动技术改造,加快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大力培育新兴战略性产业,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都是关系到经济结构调整是否成功的重要环节。 其三,尽快实现全国范围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漂移”。经过统筹规划,使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联手发展。发达地区可为欠发达地区提供技术支持和项目拓展;欠发达地区可为发达地区提供广阔市场和发展支撑。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漂移”,借机淘汰部分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粗放型企业,同时加强企业对科技的投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这样既能够顺利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又能够推动不发达地区的发展。 还要发挥国家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的引领作用 首先,积极财政政策的功能,要从反经济周期转向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1100亿建设国债项目重点向三农倾斜,向社会发展倾斜,向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倾斜,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倾斜,向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和改善困难群众生活倾斜。 其次,随着积极财政政策功能转型,货币政策作用相应上升、重要性加强,财政政策将不再担纲宏观调控主力。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主导地位转换的背景下,为保证新一轮经济平稳增长,央行应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采取预调和微调办法,合理调控货币供应量增幅,保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通过货币政策窗口指导,控制投资过快行业的信贷规模,及时传达货币信贷政策意图,引导社会投资预期;必要时,小幅上调贷款利率,抑制投资过快增长。 第三,积极发挥产业政策和投资政策的作用,努力抑制投资过快增长,增加有效供给。一是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强化对土地使用的审批和监督。二是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加粮油播种面积。利用国际市场,调节国内粮油供求。三是大力加强交通、能源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交通项目建设应适度超前。四是加快投资体制改革步伐,投资权直接下放给企业,加强市场机制引导投资的作用;国家通过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措施,调控企业投资方向,加快企业技术升级、产业升级,加速淘汰工艺落后、能耗高的产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还要平稳推进和深化企业改革、税制改革、医疗改革、教育改革、机关用人制度改革、薪酬制度改革,以改革红利为经济建设提供发展动力。 作为我们个人,为国家的民族振兴,如果是机关公务员、企业职工,多多关注中国经济发展态势,关注世界经济局势,思想不走极端,要爱岗敬业,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提高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遵章守法,提高办事效率,努力工作,安全生产,生活方面尽力做到绿色消费,坚持文明、绿色出行;如果是农村社员,充分利用太阳能、沼气等绿色清洁能源,在满足自个家庭生活的同时,就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焚烧农田秸秆,种好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养殖好各种畜禽、水产品,为市场供应提供丰富的农产品、副食品。

希望采纳

阅读全文

与经济建设的合理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