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经济建设的成就
宏观经济指标全线飘红
第一,在经济增长方面,破天荒地实现了长期、持续、快速、平稳增长。1979年-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在基数大大提高的情况下,比1953年-1978年年均增速6.1%要高出3.7个百分点,年均增速提高了60%。2008年上半年经济增速为10.4%。据国外有的学者计算,上世纪50年代以来,有11个国家和地区在长达25年的时间内,年均经济增速达到7%以上。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已有29年实现了年均增速9.8%。看来,中国经济增速达到9%左右,还要延续一段时间。所以,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增长,在中外经济发展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第二,在国际收支方面,实现了飞跃式的增长。在经济改革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部分地由于实行封闭、半封闭政策的影响,部分地由于当时国际形势的限制,我国国际收支不仅规模很小,增长速度也很慢。1952年末,国际收支顺差只有2.94亿美元,到1978年也只有8.68亿美元;按美元当年价格计算,26年间只增长了1.95倍,年均增长4.2%。改革以来,在经济迅速增长的条件下,由于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国际收支顺差呈现出飞跃式的增长。由1982年的62.91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2470.25亿美元;按当年美元价格计算,24年增长了38.3倍,年均增长16.5%。 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全面提升
第一,居民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这是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来源。1978年-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增长到13786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增长到4140元;二者分别增长了6.4和6.2倍。2008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65元,增长6.3%;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528元,增长10.3%。但需说明:这些收入并不是居民的全部收入。它只是包括了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并没有包括各单位对居民的补贴和居民的其他合法收入,更没有包括数量相当大的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所以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是被低估了。还要提到: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提高,实际上也提高了居民收入。1989年我国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为800元,2006年调高为1600元,2008年再调高为2000元。
第二,居民消费水平迅速提高。1978年,全体居民消费水平由1952年的91元增长到184元;其中,农村居民由65元增长到138元,城镇居民由154元增长到405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这期间三者年均增速分别为2.3%、1.8%和3.0%。但2006年居民消费水平由1978年的184元迅速增长到6111元,其中农村居民由138元增长到2848元,城镇居民由405元增长到10359元。这期间,三者年均增速分别为7.5%、5.9%和6.3%;三者比前一个时期分别高出2.26倍、2.28倍和1.1倍。还要着重提到:1978年-2007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已由2.5亿下降到1479万人。
第三,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的提高,是居民物质生活提高的重要指标。1978年-2007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67.7%下降到43.1%,城镇居民家庭由57.5%下降到36.3%;二者分别下降了24.6个百分点和21.2个百分点。
第四,住宅水平有所提高。1978年-2006年,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由6.7平方米增长到27.0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由8.1平方米增长到30.7平方米;二者分别增长到了3.0倍和2.8倍。
第五,现代交通通讯的广泛运用以及交通通讯支出在消费支出中比重的提高,是居民生活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比如,到2006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达到了152.88部;农村也达到了62.05部。到2007年,我国宽带用户数已达1.22亿户,居世界首位。与此相联系,2006年城镇居民家庭交通通讯支出在人均消费支出中的比重由1990年的1.20%提高到13.19%,农村由2.24%提高到11.95%。
第六,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的增长,是人民文化生活提高的最重要标志之一。1978年-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由16.5万人增加到448万人;研究生毕业人数由9人增长到31万人;二者分别增长了26.1倍和34443.4倍。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在城乡居民家庭消费支出构成中也明显地反映出来。1990年-2006年,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由11.12%上升到13.83%,农村由8.36%提高到12.63%。
第七,国内旅游的蓬勃发展。1994年-2006年,仅国内旅游就由524万人次增加到1394万人次,其中城镇居民由205万人次增加到576万人次,农村居民由319万人次增加到818万人次;三者分别增长了1.66倍、1.81倍和1.56倍。在这期间,人均旅游花费由195.3元增长到446.9元,其中,城镇居民由414.7元增长到766.4元,农村居民由54.9元增长到221.9元;三者分别增长了1.29倍、0.85倍和3.04倍。
第八,闲暇时间大幅增加。改革以来,我国开始实行由改革前的每周单休日改为双休日。后来又实行“五一”节、国庆节和春节三个长假(每节放假三天)。从2008年1月1日起,又调整和增加了假日。即取消了前两个长假,但增加了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每节一天假日)。这样,我国法定节假日和周末休息日再加上职工带薪年休假,一年中平均休假时间就超过了一年的三分之一的时间。
第九,人口预期寿命的增长,是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提高的一个综合指标。1978年-2006年,我国人口预期寿命由68岁提高到72.4岁。 经济大国地位总体确立
第一,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6452亿美元;居世界位次由1978年的第十位上升到2005年、2006年和2007年的世界第四位,居美国、日本、德国之后。与此相联系,中国经济总量的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在增长。2003年-2005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3.8%,居世界第二位;估计2007年将达到16%,居世界第一位。
第二,作为主要农产品(13.56,-0.28,-2.02%)的谷物、肉类和籽棉1978年分别居世界的第二、第三和第二位,1990年以后三者均居世界第一位。作为主要原材料的钢和水泥1978年分别居世界第五位和第四位,2000年以后一直居世界第一位。作为主要能源的煤、原油和发电量1978年分别居世界第三位、第八位和第七位。其中,煤在1990年以后一直居世界第一位,原油在1990年以后上升到第五位或第六位,发电量在2000年以后一直居世界的第二位。当前制造业规模已居世界的第四位。其中,高技术制造业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位。
第三,2007年我国普通高校在校生达到1855万,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超过7000万人。我国已成为高等教育大国和人力资源大国。依据2007年9月科技部发布的“中国科技实例研究”项目成果,当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35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2006年我国研究开发人员总量为142万人,居世界第二位。此其一;其二,2006年,全社会科技支出经费总额4500亿元,全社会研究开发支出总额3003.1亿元,居世界第五位;研究开发投入强度达到1.42%。其三,目前专利申请受理总量突破400万件,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连续3年超过国外申请量,2006年达到53.4%,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居世界第四位。
第四,我国进出口贸易额由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21738.0亿元,按当年美元价格计算,增长了105.3倍。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世界位次1978年为二十七位,2004年以后一直居世界第三位。另据2007年8月韩国贸易协会国际贸易研究院最新发布的报告称,中国有958种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率排名第一,是拥有占有率位居第一的商品种类最多的国家。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由1979年-1980年的181.87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748亿美元,多年来均居世界前列。2007年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87亿美元,居发展中国家第一位。我国的外汇储备由1978年的1.67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15282亿美元,按当年美元价格计算,增长了9149.9倍,居世界第一位。2008年6月末,又增加到18088亿美元,同比增长35.7%。
第五,据国外有的单位测算,2006年我国消费额占世界消费额的5.4%,居世界第五位。
但在这里也需说明:第一,上述中国经济大国地位的确立,是从总体上说的。这就意味着:一方面中国在有些领域(比如第三产业的某些领域)还没有成为经济大国;另一方面中国在某些领域已经不只是经济大国,还是经济强国。其突出表现,就是继人造卫星上天、航天飞船发射成功之后,2007年又实现了嫦娥一号探月工程,这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它表明中国在这个领域已经处于强国地位。第二,如果对衡量经济大国地位的指标做更全面的比较,中国经济居世界的位次就没有那么高。比如,按国内生产总值计算,中国在2005年列世界第四。如果按国民总收入(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来自国外的要素净收入)计算,2005年中国经济总量是22867亿美元;当年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的经济总量分别为145039亿美元、49418亿美元、36309亿美元、35796亿美元、27910亿美元,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排位不是第四,而是第六。又如,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达14221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但综合考虑外资对外贸的贡献等因素,2005年中国实际外贸总额为8741亿美元。而当年德、日、法、英的外贸总额分别为17448亿美元、11119亿美元、9550亿美元、8781亿美元,都比中国多。但即使考虑上述各项因素,中国经济大国地位的总体确立,仍然是肯定无疑的。
概括以上所述,宏观经济指标全线飘红,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和经济大国地位总体确立,是改革开放30年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
当然,像任何事物都具有二重性一样,我国经济发展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正如2007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大所总结的,突出的表现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思想道德建设有待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同新形势新任务不完全适应,对改革发展稳定一些重大实际问题的调查研究不够深入;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较突出,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还要指出:2008年经济增速虽有下降,但仍处于偏热状态;特别是通胀还由去年低通胀的上限区间演变为中通胀下限区间,而且压力还在增大。
2. 1953年到1957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
一五计划:背景: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帝国主义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的破内坏,国容民经济全面崩溃,现代工业不仅十分薄弱,而且残缺不全。通货膨胀极其严重。人民生十分困苦。国民经济恢复:措施:1.一五计划实行。目的: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生产力,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成就: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指标一般都大幅的超额完成。创办了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沈阳飞机制造厂等一大批重工企业。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家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三大改造的完成:1953年至1956年底,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内容: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意义: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3. 中国发展有哪些成就
●GDP年均增长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中等偏下收入国家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国经济核心指标。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1952年至2008年,扣除价格因素,我国GDP以年均的速度增长,经济总量增加77倍,位次跃升至世界第3位。
●城乡居民储蓄增加2.5万倍人民生活由贫困迈上总体小康
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的不足100元提高到2008年的1578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44元提高到4761元。2008年底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21.8万亿元,比1952年底增加2.5万倍。
1978年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仍还约有2.5亿人,约占全部人口的四分之一;到2007年末,减少为1479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联合国和世界银行认为,近25年来全人类扶贫事业成就中,三分之二应归功于中国。
●财政收入增长985倍有效提高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1950年国家财政收入只有62亿元,到1978年上升到1132亿元,到1999年达到11444亿元。进入新世纪,财政收入连续跨越新台阶,2008年达到61317亿元,比1950年增长985倍。
●粮食产量增长3.7倍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而且支撑工业化进程
2008年我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长3.7倍,达到52871万吨;猪牛羊肉类产量达到5337万吨,而1952年只有339万吨。
●粗钢年产从16万吨到5亿吨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
2008年与1949年相比,我国粗钢产量由16万吨增长到50092万吨,纱产量由32.7万吨增加到2149万吨。我国由一个只能制造初级工业产品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根据联合国资料,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份额由1995年的上升到2007年的.
●对外贸易增长2266倍从封闭半封闭走向全方位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上了对外开放之路,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三对外贸易大国。
●城镇化率从提高到走向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城镇化水平很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城乡之间处于严格的分割状态。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时期,2008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文盲率降至教育普及程度接近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教育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人口80%以上是文盲,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0%左右。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目前的教育普及程度已经接近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高中毛入学率74%,初中毛入学率,小学净入学率达,文盲率降至;当年高中阶段在校生人数4546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2057万人。
●科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
2008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4570亿元,占,比1991年提高个百分点。科技成果大量涌现。
●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由35岁提高到73岁公共卫生体系初步建立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地区缺医少药,人民健康水平低下。经过60年建设,我国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体系初步建立,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2008年年末全国每千人口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数2.8张,处于发展中国家中等偏上水平,而1949年为张。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由1949年的35岁提高到2005年的73岁,在世界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中居于领先地位。(国家统计局)
4. 如何认识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历史性抉择,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纪元。
40年来,中国共产党无惧风高浪急,无畏艰难险阻,聚精会神搞建设,卯足干劲谋发展,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奋力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4)中国发展经济的成就扩展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结构调整贯穿于经济发展的40年,是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升级的40年,也是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的40年。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产业带动转向依靠三次产业共同带动。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实现了由单一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变。工业结构不断向中高端水平迈进。
2017年,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2.7和32.7%,分别比2005年提高0.9和4个百分点。服务业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201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
2017年,服务业比重提升至51.6%,比1978年上升2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8%,提高30.4个百分点。
5. 中国50年的经济成就
1957年,承接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的宏伟目标,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58——1961年,大跃进、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取得一定成就后却又遭受重大挫折,加之苏联撕毁援助合作条款,国民经济陷于瘫痪。
1962——1965年,反思思想指导错误,重建经济,平稳恢复时期。
1966——1976年,十年“文革”大动乱时期,国民经济建设处于停滞阶段。
1977——1984年,党内消除个人崇拜,重整思想,平反冤假错案时期,期间1979年提出改革开放政策并在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付诸实施,经过五年的特区经济建设,取得可喜的成就,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建设为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城市,国民经济亦大有增长。
1985——1992年,国家对改革开放政策信心更足,增设多个沿海的经济特区,国民经济高速增长,1987年十三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92——2001年,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承接前一时期的势头,继续稳步发展,部分经济较发达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期间虽然遭遇“亚洲金融风暴”,但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甚微。香港、澳门相继回归,香港1997年遭受金融风暴打击,经济发展放缓。
2002——2007年,中国加入WTO后,进出口贸易空前繁荣,GDP连年增长,国民经济继续高速发展。遭受2001年“911”事件及2003年SARS的打击,2002——2004年香港地区经济萧条,对内地亦大有影响。但在2005、2006两年间,香港经济复苏,中国内地经济更是空前繁荣,国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6. 中国70年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取得的成就
中国70年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取得的成就当然是对外开放。
7. 如何认识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所取得的成就可以说是枚不胜举。其中最重要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两条主线上,一条主线是制度创新方面的成就,另一条主线则是经济实力方面的成就。
8.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什么巨大成就
(一)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共识的形成 早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前夕,毛泽东描绘新中国将“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4]。新中国建立之初,加强重工业的建设与国家的安危、社会的稳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950年朝鲜战争的爆发,增强了中国共产党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认识。同年,陈云基于“把明年的财经工作方针放在抗美援朝战争的基础之上,与今年放在和平的恢复经济的基础上完全不同”的主导思想,提出下一年的全国财经工作的指导方针:“战争第一,这是无疑问的。一切服从战争,一切为了战争的胜利。没有战争的胜利,其他就无从说起。”“经济建设的投资,要规定这样一条原则:对直接与战争有关的军工投资,对财政收入直接有帮助的投资,对稳定市场有密切关系的投资,这三者应该予以满足。除此以外,应加以削减和收缩。”[5]1952年,李富春、周恩来先后提出,中国经济建设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6] 1953年元旦,《人民日报》社论提出,中国要由落后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强大的工业国,就必须首先发展冶金、燃料、电力、机械制造、化学等项重工业。9月,毛泽东强调,中国工业建设“重点应当放在建设重工业上”[7]。 经历了抗美援朝,建立、发展中国军事工业及其相关的重工业显得更为迫切。1954年6月,“毛泽东在谈到发展重工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时,又形象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7](p.292)要改变落后的经济状况,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 在国家安全决定一切的指向下,“一五”计划期间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确定了军工、煤炭、电力、机械、冶金、石油和化工等重点建设项目。1956年,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陕西、甘肃就占到40个,占全国重点项目的25.7%。181(二)经济治理经验的不足与仿行苏联工业模式 新中国建立初期经济基础极其薄弱。1949年,全国工业总产值140亿元,重工业总产值仅为37亿元,轻、重工业比重为73.6:26.4。191而要实现中国的工业化,必须有生产资料包括动力和原材料,因此,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是新中国初建时经济建设的必然选择。 新中国的决策者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认为“苏联过去所走的道路,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榜样”;“苏联因为建立了重工业,就有了机器制造工业.有了汽车、飞机、拖拉机等工业,就有了现代国防工业,就能使交通运输业、轻工业获得不断的有力的发展,就能使农业获得各种新式机器和化学肥料,迅速地实现农业的集体化。我国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正是依据苏联的经验从建立重工业开始。”[10]为此,1954年6月陈云指出:“五年计划规定,轻工业投资与重工业投资的比例为一比七点三,即百分之十二比百分之八十八”。[5](P.239) 以苏联工业化模式为样板成为中国工业化的一次政治选择。1917年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建立,标志着世界两大阵营对垒的形成。新中国建立初期,苏联政府在人力、物力各方面均给予中国极大的援助。1950—1954年,苏联在贷款给中国的同时扩大了设备供应的范围,并对援建项目的厂址选择、施工设计、设备安装、试运行等提供技术指导,促使中国共产党人选择了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苏联模式。(三)重工业化理论认识与西北人口素质的矛盾 西北地区现代工业建立初期,为加强资源开发,进行了技术装备的配套项目建设,形成了西北地区投资类加工业,特别是重工业中的加工业成为西北工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1953—1979年,国家在陕西发展高压输变电设备制造业;在甘肃发展石油钻采、炼制、加工装备制造业;还在五省区相应发展了运输机械、凿岩机械、采矿机械、金属切削机床、精密仪器仪表等机械制造业。同时,也发展了轴承、机床电器、各类电机等基础件制造业。这些投人支持了西北地区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支援了全国能源、原材料工业建设。全国油田、炼油厂、石油化工企业都使用西北地区生产的产品;全国各电站、电网的建设亦多使用西北地区生产的高压输变电装备。 重工业中的加工工业——投资类加工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物质生产技术手段先进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经济实力的重要方面。而消费类加工业,则直接反映了满足社会成员物质文化需要的程度。西北地区投资类加工业所占比重很大,机械工业占到37.8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2.06个百分点。陕西一省就占西北加工业的51%以上,甘肃为20。17%,新疆17.32%,连宁夏、青海也分别占5.79%、5.25%。[11]消费类加工业所占比重小,空间分布严重不均。长期以来,西北地区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输出导致区域经济利益的“双重流失”;而消费类加工业的落后,使西北地区经济增长的直接利益受到影响,削弱了区域经济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重工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它的发展同时还需要专业技术产业工人。因此,重工业的发展介于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之后,高加工度化、高新技术化的发展过程之前。新中国建立初期,西北的资本密集型产业是依靠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政府投资,但西北地区工人的素质却难以胜任重工业发展的要求,产生了重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素质低下的矛盾。也就是说,西北地区虽有数以万计的农村劳动力,但却无法提供出满足重工业发展所需的合格工人。
9. 中国近年来取得的新成就
中国人权事业抄取得新成就
一、是改革红利更多惠及全民,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保障水平再上新台阶。
二、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有效推进,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
三、是人人平等原则得到切实贯彻,各类群体的权利保障力度稳步加强。
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弘扬,人权教育研究水平显著提升。
五、是国际人权交流合作广泛开展,人权理念、政策和成就更受尊重。
人权司法保障方面取得新成就
一、是不断健全人权司法保障机制。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司法职权配置进一步优化。
二、是进一步完善人权司法保障程序。
三、是努力提高人权司法保障执行力。
四、是切实保障被羁押人合法权利。
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取得新成就
一、建设目标向信息化整体转型。
二、编制构成向质量效能型转变。
三、军事训练向基地化、模拟化、网络化发展。
四、人才培养向素质能力跃升。
五、政治工作向提高战斗力聚焦、
六、后勤保障迈向三军一体、军民兼容、平战结合。
七、武器装备建设更加注重顶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