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用规划区指导经济社会发展

用规划区指导经济社会发展

发布时间:2020-11-24 23:24:21

A. 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是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宏观土地利用规划,是各级人民政府依法组织对辖区内全部土地的利用以及土地开发、整治、保护所作的综合部署和统筹安排。根据我国行政区划,规划分为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县(市)和乡(镇)五级,即五个层次。上下级规划必须紧密衔接,上一级规划是下级规划的依据,并指导下一级规划,下级规划是上级规划的基础和落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九条规定了土地总体规划编制的原则:
(1)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
(2)提高土地利用率;
(3)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
(4)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5)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耕地相平衡。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成果包括规划文件、规划图件及相应的附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分级审批制度。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概念:所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从全局的和长远的利益出发,以区域内全部土地为对象,对土地利用、开发、整治、保护等方面所作的统筹安排。
圈内: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村庄和集镇建设用地,大多数建设项目必须使用圈内土地。
圈外: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村庄和集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的土地,能源、交通、水利、军事项目可以使用圈外土地。
(2)审批权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分级审批。①省级、省政府所在地的市、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以及国务院指定的城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国务院审批;②除此之外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省政府批准,其中,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以由省政府授权设区市的市政府批准;③浙江省省级及杭州市、宁波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必须报国务院批准,其他市级和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省政府批准;④设区的城市郊区的乡镇(包括街道办事处、农场)、县(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和省政府确定的中心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省的批准,其他乡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批准。
(3)局部修改。局部修改规划必须符合以下条件:A、国务院和省政府已批准行政区划调整的;B、国家和重大能源、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及国家军事设施建设项目用地涉及基本农田的;C、国防、交通、水利、能源、通讯、环保、城市和省级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扩大农副产品出口加工、重大外商投资建设项目用地不涉及基本农田,但未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D、建设项目已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指标已预留,但由于选址未确定、没有落实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上或已落实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但实际位置需作调整的;E、建设项目符合符合规划建设占用耕地机动指标条件的;F、建设项目用地符合国家供地政策(与产业政策基本相符),全部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外非耕地的;G、对市、县(市、区)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城镇建设项目,确实无法在现行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安排,在县(市、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完成后,可以申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局部调整(一般一年只能提一至两个项目,项目类型没有限制);H、国家和省重大基础建设的拆迁安置、抢险避灾安置和下山脱贫安置用地,确定无法在现行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安排的(先用后批)。
(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现行规划实施情况评估;
(二)规划背景与土地供需形势分析;
(三)土地利用战略;
(四)规划主要目标的确定,包括: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建设用地规模和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安排等;
(五)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和节约集约用地的优化方案;
(六)土地利用的差别化政策;
(七)规划实施的责任与保障措施。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简化前款规定的内容。
在2009年1月国土资源部会议审议通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中,还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规划内容、审查和报批等项作出明确规定。

B.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什么关系

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包括短期的年度计划、中期的5-10年规划和10年以上的长期规划,一般包含了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两部分内容。国民经济发展方面的内容包括从生产、流通、消费到积累,从发展指标到基本建设投资,从部门到地区发展,从资源开发利用到生产力布局等,内容非常广泛。社会发展方面的内容包括人口、就业、住宅、社会福利、环境保护等。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完善。区别于传统计划经济体现下的规划,现阶段的规划具有4个基本特点,即指导性、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规划的功能主要包括目标导向、平衡协调、资源配置、政策选择、规范约束和激励维护等。从宏观上讲,现阶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主要任务是:综合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搞好经济预测;合理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规划重大经济结构和合理确定产业政策;规划生产力布局、国土整治和重点建设;研究提出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与政策。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关系是:(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土地利用规划的依据。与土地利用规划关系密切的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的有关生产力布局、人口、国土整治、资源利用和重点建设等部分的发展计划。土地利用规划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确定的有关内容合理确定规划目标、各类用地规模和布局等。(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关于产业政策和生产力布局、国土整治、资源利用、城乡建设的轮廓性安排,需要通过土地利用规划等加以具体落实。(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可以根据客观需要进行调整。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目标、方针、用地分区和用地指标,原则上应符合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但在特殊情况下,即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经过反复研究,在某些或某项用地的安排上仍不能完全满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长远规划的需要时,应具体分析产生矛盾的原因,向政府提出书面报告,说明情况并提出解决这一矛盾的具体意见。(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以根据土地利用的长期性和难逆转性特点,作更长远的考虑。土地利用特别是城乡建设、土地开发,一旦变成现实,就很难变更,因此,规划期限一般比较长。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没有涉及而又影响土地长远利用的有关内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作出预测和安排。

C. 我国把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改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是在哪一年

从1985年第七个五年规划开始,改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入了社会发展内部分。
一般来容说长期叫做规划,中长期和年度叫做计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是指国家对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的主要活动、科学技术、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所作的规划和安排。是指导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分为长期计划(十至二十年)、中期计划(一般为五年)、年度计划。中国从1953年起至2017年共制订和执行了十三个五年计划。

D. 关于《阿勒泰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及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的建议

《阿勒泰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内容全面,思路清晰,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符合阿勒泰地区实际,规划对指导阿勒泰地区今后5~10年经济社会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现提出几点不成熟的建议,供规划修改时参考。

一、建议增加“地质勘查”内容

地质矿产勘查是阿勒泰地区的基础性、先行性的工作,是阿勒泰地区所有矿业项目落地及深加工的基础,但在本《规划纲要》中,涉及的很少,仅在P32中的“推进生产要素改革”中提出,建议将相关内容调整到在P15中的“第四章”中,并增加一节地质勘查工作内容。

第一节以地质勘查为基础,举全地区之力支持矿产勘查工作

1.加强地质矿产勘查力度,努力实现找矿重大突破。非能源矿产。以“深化阿尔泰成矿带”地质勘查总体要求,落实国家、自治区矿产资源规划,实施《阿勒泰地区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0-2020年)》。加快黑色、有色、稀有金属、贵金属以及特色非金属矿产勘查工作,加强矿区深部及周边地质找矿力度,提高地质工作程度,摸清资源家底,实现地质找矿重点突破,为地区矿业项目的实施提供坚实的资源保障。加大申请“358”项目的力度,支持“358”项目、“305”项目的在地区的顺利实施,实现整装勘查,提高资源储量级别,增加探明储量。能源矿产。加大对福津盆地、准东油气资源勘探力度。加强对富蕴、福海、吉木乃等县(市)煤炭资源勘查的支持力度。积极开展地热及地热能资源调查评价工作。进一步开展地下水资源调查。

2.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引导矿产资源整合,优先保障地区大型矿业企业的资源需求。协调处理好地质勘查与林业、农业、草场、环保等部门工作职能的关系,促进地区地质勘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利用地区国投公司平台,支持大企业大集团开展重点矿种的风险勘查工作。加强矿业权管理,规范圈而不探、圈而不开、人为分割矿体、炒卖矿权等违法违规行为。“大矿小开”的情况在阿勒泰地区基本上不存在,将“倒卖矿权”修改为“炒卖矿权”更好。

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及地质灾害防治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建议增加相关内容

在P35中增加以下内容:

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支持申报国家、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并严格实施。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督促矿业企业加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力度,新建矿山必须符合生态环境保护准入条件,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矿业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按照规划分区要求,加大对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区的治理力度,建设“绿色矿山”。进一步完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支持地质遗迹保护及世界、国家等级别地质公园的申报、建设及管理等工作。

三、其他一些具体修改建议

1.在“序言”中增加“规划目标期2015年,展望至2020年”。增加“规划体系”的内容。地区其他相关专项规划应与本规划衔接。

2.在P2“优势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倒数第四行。将“煤炭、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取得新进展”修改为“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工作取得新进展”。原因是:地区铜、金等矿种的勘查成果也比较显著,仅提煤炭、油气并不能全面概况地区地质勘查的客观情况。

3.在P4第一行。将“特别是近三年,”删去。将第四行的“实践证明”删去。理由为,规划尽量少用研究性及重复性的语言。

4.在P8中的“建设六大基地”自然段,将“世界一流”删去,理由:不符合阿勒泰实际。另外,能否考虑将“煤焦化基地、煤制油基地、进口石油化工基地”合并简化为“能源基地”。

5.在P8及P9的“基本原则”中,考虑能否增加“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这样既强调了资源开发,又强调了环境保护,符合阿勒泰地区的实际。

6.在P10的“奋斗目标”中,考虑能否增加“矿业产值及其增加值”指标,以凸显地区矿业经济发展的幅度及速度,也符合地区当前矿业立区的发展思路。

7.作为政府发布实施的规划,在规划文本中最好不要提及市场主体(矿业企业等)的具体名称,只提基地、项目、政策等的支持,或者用典型的规划语言进行控制。理由:这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原则,一是对其他市场主体不公,二是有对号入座之嫌,三是有些市场主体的项目因故中止,对政府的公信力产生负面影响。

8.在P17中第一自然段顺数第四行,将“垄断性资源”修改为“地区优势特色资源”,这样更符合阿勒泰地区实际,也更加规范。

9.在P29的专栏6中。建议增加“新疆阿勒泰地区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国土资源部支持将其列入《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11-2020年)》中。该工程土地开发整理总规模为346.26万亩,其中开发规模224.26万亩,占64.77%,整理规模121.58万亩,占35.11%,该工程初步预算64亿元。当前,该工程已列入自治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现已列入《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11-2020年)》(初稿)中。

10.在P29的第十三章,三条有点少,建议增加:规划的公众参与,加强舆论宣传等保障措施,以利于规划的顺利实施。

以上观点,仅供参考。

地委副秘书长 张照志

2011年1月6日

E.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是法定规划吗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全国或者某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纲要,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指导性文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和指导全国或某一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工作。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科学编制并组织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有利于合理有效地配置公共资源,引导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更好地发挥规划在宏观调控、政府管理和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建立健全规划体系
(一)建立三级三类规划管理体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按行政层级分为国家级规划、省(区、市)级规划、市县级规划;按对象和功能类别分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
国家总体规划和省(区、市)级、市县级总体规划分别由同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并由同级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起草;专项规划由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编制;跨省(区、市)的区域规划,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组织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区域内省(区、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编制。
(二)明确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的定位。总体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编制本级和下级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有关政策和年度计划的依据,其他规划要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专项规划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领域的细化,也是政府指导该领域发展以及审批、核准重大项目,安排政府投资和财政支出预算,制定特定领域相关政策的依据。区域规划是以跨行政区的特定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区域的细化和落实。跨省(区、市)的区域规划是编制区域内省(区、市)级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的依据。
国家总体规划、省(区、市)级总体规划和区域规划的规划期一般为5年,可以展望到10年以上。市县级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的规划期可根据需要确定。
(三)严格编制国家级专项规划的领域。编制国家级专项规划原则上限于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需要国务院审批和核准重大项目以及安排国家投资数额较大的领域。主要包括:农业、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水、海洋、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重要资源的开发保护,生态建设、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国防建设等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需要政府扶持或者调控的产业,国家总体规划确定的重大战略任务和重大工程,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和国务院要求的其他领域。
(四)合理确定编制国家级区域规划的范围。国家对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地区、有较强辐射能力和带动作用的特大城市为依托的城市群地区、国家总体规划确定的重点开发或保护区域等,编制跨省(区、市)的区域规划。其主要内容包括:对人口、经济增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预测和分析,对区域内各类经济社会发展功能区进行划分,提出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等。
二、完善规划编制的协调衔接机制
(五)遵循正确的规划编制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坚持科学化、民主化,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坚持统筹兼顾,加强各级各类规划之间的衔接和协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六)做好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编制规划前,必须认真做好基础调查、信息搜集、课题研究以及纳入规划重大项目的论证等前期工作,及时与有关方面进行沟通协调。编制国家级专项规划,编制部门要拟订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明确规划编制的必要性、衔接单位、论证方式、进度安排和批准机关等,并送有关部门进行协调。需由国务院批准的专项规划,要拟订年度计划,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商有关部门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编制跨省(区、市)区域规划,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会同有关省(区、市)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国务院批准后实施。规划编制工作所需经费,应按照综合考虑、统筹安排的原则,由编制规划的部门商同级财政部门后列入部门预算。
(七)强化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要高度重视规划衔接工作,使各类规划协调一致,形成合力。规划衔接要遵循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服从本级和上级总体规划,下级政府规划服从上级政府规划,专项规划之间不得相互矛盾的原则。编制跨省(区、市)区域规划,还要充分考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等相关领域规划的要求。
省(区、市)级总体规划草案在送本级人民政府审定前,应由省(区、市)发展改革部门送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与国家总体规划进行衔接,并送相关的相邻省(区、市)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与其总体规划进行衔接,必要时还应送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与国家级专项规划进行衔接。相邻地区间规划衔接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可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进行协调,重大事项报国务院决定。
专项规划草案由编制部门送本级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与总体规划进行衔接,送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与其编制的专项规划进行衔接,涉及其他领域时还应当送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与其编制的专项规划进行衔接。同级专项规划之间衔接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由本级人民政府协调决定。
跨省(区、市)的区域规划草案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送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与相关专项规划进行衔接。
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规划编制部门,认真做好衔接工作,并自收到规划草案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向规划编制部门反馈意见。
三、建立规划编制的社会参与和论证制度
(八)建立健全规划编制的公众参与制度。编制规划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各级各类规划应视不同情况,征求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下一级人民政府以及其他有关单位、个人的意见。除涉及国家秘密的外,规划编制部门应当公布规划草案或者举行听证会,听取公众意见。
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省(区、市)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在将国家总体规划、省(区、市)级总体规划草案送本级人民政府审定前,要认真听取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有关专门委员会的意见,自觉接受指导。
(九)实行编制规划的专家论证制度。为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和省(区、市)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要组建由不同领域专家组成的规划专家委员会,并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认真听取专家委员会的意见。规划草案形成后,要组织专家进行深入论证。对国家级、省(区、市)级专项规划组织专家论证时,专项规划领域以外的相关领域专家应当不少于1/3。规划经专家论证后,应当由专家出具论证报告。

F. 浅谈五年规划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

“五年规划”是我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也是我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编制五年规划,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大意义:一是可以明确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战略重点、重要途径等。二是可以最大限度的把各地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形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三是可以科学指导各地从自身优势出发,使得各地发展与全面发展有机统一起来,防止盲目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四是可以对一些重大的发展问题进行解决,比如“十二五”就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作为主线。国家每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一般都要经过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研究提出规划框架和起草规划草案几个阶段。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基础,是否能够做到充分和扎实,直接影响到基本思路的提出,影响到最后形成的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权威性。“五年规划”的制定是在根据国内国际的各方面情况,广泛征求多方面的意见,经过慎重的、长期的反复研究。并具有上下结合性、反复研究性、国际比较性、国内基础性、发展前瞻性,对发展全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G. 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有哪些

“十三五”规划要具有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就业持续增加,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服务业比重和城镇化水平提高,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经过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奋斗,要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H. 五年规划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的引领作用

五年规划对我国下一个五年的整体建设有一个好的规划,这样就可以合理利用和整合资源,对国家整体资源进行调配和分配,实现最优化。

I. 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是根据什么规定要求编制的

根据上一级规划的要求分解后编制的。

J. 如何科学合理编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我们必须坚持以更广阔的视野,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从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

(3)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我国是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基本要求是: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

(4)“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十二五”规划要具有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就业持续增加,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服务业比重和城镇化水平提高,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经过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奋斗,要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阅读全文

与用规划区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