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改革创新。
国务院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是改革创新。通过改革,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通过创新,推动科技发展,提高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
这一论断,是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提出的: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要深刻认识我国经济发展新特点新要求,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性战略调整,把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⑵ 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经济发展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
通过改革,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通过创新,推动科技发展,提高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
⑶ 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1、经济量的增长,即一个国家或地区产品和劳务的增加,它构成了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结构的改进和优化,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以及人口结构等经济结构的变化;
3、经济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即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效益的提高、经济稳定程度、卫生健康状况的改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现代化进程。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不仅取决于科技的先进性,还取决于企业的另一个车轮——管理。科技与管理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相伴而生又相辅相成,发挥着各自的功能。
科技的功能主要表现在突破和创新,对企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管理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完善和发挥,对企业发展具有保障性作用。
突破性科技创新对于企业来说犹如上了一个楼层,能使企业发生明显的本质性进步;管理创新对于企业来说犹如上楼梯,能使企业发生持续性变化,积累到一定程度也可使企业发生明显的本质性进步。
⑷ 论述我国未来经济稳定发展的动力依然充足的原因
2019年的中国经济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悲观论调是站不住脚的,要全面地辩证地看新一年的经济形势。岁末年初,预测和展望2019年经济形势的学术活动很多,大家的共识是,2019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持续健康发展态势。2019年的中国经济会遇到一些困难,但经济向好的动力依然充足。
新经济将萌生出牛犊般的成长活力。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创新性产品、以5G为代表的创新性互联网技术、以新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产业构成了我国现阶段新经济的基本框架。可以预见,新产品、新技术在新的一年里会加速向产业化延展,释放出日益强劲的带动力。创新性产品和创新性技术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再大的经济体也能被它们撬动起来。一个世纪前,铁路技术在全世界兴起,世界经济因此开启了一段快速发展的历程。今天,5G技术已经露出曙光,而且是以我国在世界领先之势呈现。从5G到物联网,再到汽车自动驾驶、万物互联,未知的空间将打开,想象不尽的新业态将由此孕育生成。
宏观经济政策将发挥出稳增长力度。首先,积极的财政政策将更为有效,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更大力度地助力实体经济。比如,个人所得税减税政策,不仅会带来收入效应,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消费升级。新年伊始,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市场流动性将保持合理充裕。其次,鼓励投资的政策有望在新的一年里产生新效应。我国投资增速经过近些年的合理回归已经基本触底,2019年在一系列鼓励投资政策的作用下有望回升。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规模将进一步增加,并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扩大投资规模。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将更多地用在重大在建项目上。一批单项在几十亿乃至上百亿美元的外资项目可望在第一季度落地。
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下跌也是一个利好。我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原油进口国,进口原油价格下跌,有利于广大以石油化工产品为原料的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竞争力、提升效益。多年来,国际原油价格一路上涨,曾蹿升至140美元一桶,如今回落至60美元左右。在这样的市场行情下,我国超过7亿吨的石油炼化能力将得到进一步释放。历史上,石油等能源价格的下跌往往伴随着后续的经济较快增长,而石油价格的大幅上涨往往会引发经济困难,1973年石油价格飙涨引发的世界经济危机就是例证。
我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具有较大弹性。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外贸出口下降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工业化进程,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大量流动。但我国也有不同于西方国家工业化过程的特殊情况:一是很多进城农民工在农村还有宅基地和承包地,因此存在一定程度的农村进城劳动力回流,即农民工返乡;二是很多农村劳动力的工资弹性较大,可以接受更低的工资,从而释放出一些劳动力红利。所以,即使对外经济遇到更严峻的情况,对加工贸易和加工制造业的冲击也不会像一些学者分析的那么严重。
经济走势是全部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总和,是无数个主体经济活动的共同结果。经济主体的行为取决于信心即预期。其中,企业家是经济的主要操盘手,也往往是信心易受影响的群体。所以说,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引导经济参与者形成坚定的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我们在这方面拥有比西方国家更大的优势。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研究员)供参考。
⑸ 新常态下什么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李佐军谈中国大势·发展动力(24)
李佐军
中国经济正在寻求向新常态过渡的新动力。只要新动力找到,向新常态平稳过渡就基本无忧。长期以来,很多人根据宏观经济学特别是凯恩斯理论的基本原理,将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反复在增加出口和扩大内需上做文章。其实,“三驾马车”只是GDP的三大组成部分,只是应对宏观经济波动的需求边短期动力,只是经济增长的结果而非原因,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三大发动机”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三大发动机”是近年来笔者根据自己提出的人本发展理论(或“五人理论”,即满足人、依靠人、制度引导人、资源装备人、分工安置人),对经济发展动力的新概括。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三大发动机”与新一届中央领导强调的释放改革红利、推进结构调整、强化创新驱动(简言之,改革、转型、创新)是基本吻合的。
制度变革即制度改革,这里的制度包括法律法规、标准规则、政府等组织、市场机制、宏观政策等有形制度、文化制度等无形制度,以及各种制度的实施机制。结构优化包括产业结构优化(新型工业化、产业转型升级等)、区域结构优化(新型城镇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等)、消费结构优化(消费结构升级)等。要素升级包括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和信息化等。要素升级与要素投入有区别,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投入只是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要素升级则是技术、人力资本等要素的质的提升。
为什么“三大发动机”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首先,制度变革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经济发展依赖于企业、创业者、劳动力、地方政府等各个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各个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依赖于好的制度设计,好的制度表现为权责清晰、责权利对称、实施机制明确、各方共识度高。长期看,制度是各方反复博弈的结果,好的制度不会自动形成,需要通过社会主导群体良性博弈形成,特别是通过发挥执政者的长期理性和民众的首创精神形成。现实中的制度常常是不合理的,或者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或者是单纯追求GDP增长而忽视科学发展的,因此需要对现有制度进行改革,以使其变成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制度。制度变革或制度改革可以通过三个方面释放红利或促进经济发展:一是通过调动各个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释放红利;二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释放红利;三是通过改善或提升投资者和消费者的预期释放红利。
其次,结构优化是经济发展的过程性动力。所谓“过程性动力”相当于经济发展的“随行加油器”,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赋予发展动力。结构优化的实质是分工深化,分工深化是提高经济效率的重要源泉。对此,亚当·斯密已有充分论证,简单说就是发展取决于效率的提高,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分工的深化,分工的深化取决于好的制度安排。在斯密看来,好的制度安排就是“看不见的手”,在我们现在看来,好的制度是“看不见的手”(市场)和“看得见的手”(政府)两只手的有效配合,即一方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结构优化是如何带来经济发展的呢?我们来看看工业化、城镇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结构优化的表现。从分工角度看,工业化和产业转型升级就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不断从较低效率农业部门向较高效率工业部门转移、从较低效率工业部门向较高效率工业部门转移的过程,其结果是国民经济效率的提高;城镇化就是人口和生产要素不断从较低效率农村向较高效率城镇转移、从较低效率城镇向较高效率城镇转移的过程,其结果也是经济运行效率的提高;区域经济一体化就是区域内不同地区分工协作的深化,进而共同提高效率、实现共同发展。
再次,要素升级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劳动力、资金、技术、资源等生产要素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手段。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生产要素从两个层面起作用:一个层面是增加生产要素投入带来经济发展,如大规模增加劳动力和资金投入带来经济发展,另一个层面是要素升级(或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或档次)带来经济发展。要素升级比较典型的表现是前面已提到的技术进步、提升人力资本、信息化等。技术进步、信息化,一方面可以大限度地降低各种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显著提高附加值,促进经济发展。我们只要想想互联网技术是如何极大地降低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等、如何显著地增加各种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就可以感受到技术进步和信息化的威力。人力资本既包括一般劳动力的人力资本,也包括企业家才能,人力资本提升主要体现在劳动力和企业家综合能力的提高上,能力的提高无疑会带来生产率的提高,促进经济发展。
上面分别对“三大发动机”为何是经济发展根本动力进行了简要分析,这还不够,还需要从整体上进行分析。从最简化的生产函数关系式Q=f(L、K)中,我们也能看到“三大发动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生产函数关系式左边是产量Q或GDP,相当于衡量经济发展的核心指标,右边是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表面看,在这个关系式中找不到“三驾马车”的影子,但细一想就会发现,产量中不能被劳动和资本投入解释的部分就是全要素生产率,隐含在f中,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基本途径就是“三大发动机”。而且,要素投入也受“三大发动机”制约,如资本既是经济发展的原因,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作为结果必受制度变革、技术进步等的影响。
这里必须特别强调的是,“三大发动机”并非是完全并行的,其中制度变革是根源性发动机,因为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两大发动机都要受其制约和影响。在好的制度下,工业化、城镇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等都能得到顺利地推进,反之在不好的制度下,则不能得到顺利地推进。因此,发动“三大发动机”的关键是抓住制度变革这个“牛鼻子”,纲举则目张。
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向新常态过渡的关键时期,寻找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是向新常态过渡的关键,如何找准新动力又是寻找新动力的关键。找准新动力不能想当然拍脑袋,或仅根据经验进行判断,还要将找新动力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分析基础上。过去一段时期,我们囿于既有的部分理论,将视野局限在需求边短期动力——“三驾马车”上,外需不行了,就扩大内需,投资不行了,就扩大消费,结果是过度依赖货币政策、金融政策、财税政策、投资政策等来拉动经济增长,虽然带来了短期立竿见影的增长,但也带来了很大的副作用和后遗症,以至于现在不得不花较长的时间对前期刺激政策进行消化,不得不全力应对高房价、高负债、高产能过剩等经济风险。鉴此,当前和今后我们要优先推进经济发展动力结构的转型,从主要依靠“三驾马车”转向主要依靠“三大发动机”,特别是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部署,紧紧抓住全面改革这个“牛鼻子”,推进经济全面转型,强化创新驱动,努力使中国经济较快地进入到一个好的新常态中。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中国经济时报社 作者:李佐军 编辑:曹阳
⑹ 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有哪些 请比较具体的回答 !!
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有以下三方面:
1、改革开放。中国30多年快速发展的经验证明,只要改革不断推进,中国经济就会持续前行。继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改革,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激发市场活力,使更多的人力、人才资源能在市场空间里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
2、于调整结构。这是经济转型的关键。要积极发展新经济,大力培育新动能,改造和提升传统动能,形成发展的“双引擎”。在推进过程中,去产能是做减法,重点是做好煤炭、钢铁等困难行业的去产能。另一方面,要做加法。
3、改善民生。发展的成果最终要体现在民生改善上。反之,民生改善带来的就业 增加也会促进消费,有效拉动经济增长。正所谓民生倒逼发展,发展检验改革。
⑺ 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高中政治
国务院指出,经济发展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
通过改革,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通过创新,推动科技发展,提高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旧提法是: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当然现在也提,新提法与旧提法并不矛盾)
⑻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改革,创新,正确的经济政策,稳定的国家环境,人民的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