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人知道廊坊永清县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主要:经济,环境,各方面的发展)呵呵
永清县位于河北省中部,京、津、保三角地带中心,处于大北京经济圈的腹地,北距首都70公里,距首都机场80公里;南距天津60公里,距天津新港100公里。县境东西最宽32公里,南北最长39公里,总面积776平方公里,辖5乡5镇386个行政村,总人口37.5万人。永清县既得近海开放之利,更占接受京津辐射之先。毗邻东北、华北两大工业基地,有着丰富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孕育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永清县春秋时期属燕国封疆之地。先秦时期属广阳郡。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1年),置益昌候国。东汉世祖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废益昌候国置安次县。三国至隋属幽州,为安次、方城二县地。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置通泽县。唐如意元年(公元692年)置武隆县。景云元年(公元710年)改名惠昌县。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取“沙漠永清”之意,改惠昌县为永清县至今。“永清”之名始于唐。据清乾隆《永清县志》记载:唐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为纪念幽州节度使张守珪靖边之功,取“沙漠永清”之意,将惠昌县改为永清县。
今永清地,唐尧之世属冀州地,虞舜、夏、商、周之世属幽州地。战国时期,属燕国方城县东境。先秦时期,属上谷郡。西汉时期为益昌郡地。东汉世祖建武十三年(37年)为渤海安次县西境.三国魏晋至隋大业初属幽州,为安次、方城二县地。隋大业七年(611年)置通泽县,县治所在今县城西五里通泽村。唐如意元年(692年)析安次置武隆县。唐景云元年(710年)改名惠昌县。唐天宝元年(742年)更名永清县属范阳郡。五代梁唐属幽州地,晋天福(936年)后人辽,属南京道幽都府。宋初属河北路,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属燕山府文安县地。金属燕京析津府永清县。明初属北平府,元初属大都路,明永乐元年(1403年)改属顺天府。康熙二十九年(1609年)隶属京师顺天府南路同知。民国元年(1912年)永清县隶属直隶省,民国3年(1914年)10月属京兆尹特别区,民国17年(1928年)直隶省改为河北省,永清县属之。民国26年(1937年)3月属河北省第五行政督察区,民国28年(1939年)2月属冀中第五专区,民国30年(1941年)9月永清全部、霸县大部及安次、固安、宛平诸县连接地区合属第三联合县,属冀中区第十一专区。民国33年(1944年)10月撤销联合县,永清县属冀中区第十专区,1949年3月,津武县撤消,将其七区(三圣口一带)42个村划归永清县。同时,将安次县五区(别古庄一带)36个村划归永清县。同年8月1日,华北人民政府通令成立天津专区,永清县划归该专区管辖。1958年10月永清县并入霸县,1961年7月恢复永清县建置,1967年11月属天津地区,1973年12月属廊坊地区,1988年9月改属廊坊市。
永清历史上曾发生韩信受降、杨业筑台、乾隆制诗等史实轶事。在宋辽战争时期,永清作为宋辽双方的殴脱之地(交战的缓冲地带),保存了大量的文物古迹和历史传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宋辽战争文化。境内挖掘出分布面积为300平方公里的宋辽古战道,结构复杂,规模宏大,被专家誉为“地下长城”、“古今奇观”。有宋将孟良墓地—横亭镇遗址、宋军阵亡将士埋葬地遗址—千人墓”以及与杨家将故事有关的磨齿地迷魂阵、狼城寨遗址、六郎台等。穆桂英大破迷魂阵、降龙木来自彩木营、穆桂英首破东西阵、阵网张与陈各庄、韩昌误陷泥塘、韩村血战、血口突围等历史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历经千年而不衰。由于永定河横穿永清境内,历史上曾多次泛滥成灾,清代乾隆皇帝亲自视察河道时,在冰窖村河口留下御制诗碑和回龙亭。此外,境内还保存着唐代石碑、宋代汉军台、辽代白塔、洪觉禅寺碑、翰林故居等多处文物古迹。
土地资源:永清县位于永定河口前冲击平原和扇前洼地低平原的交接地带,总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地,海拔标高4.6-28米,最高点位于眼兆屯村西南(28米),最低点位于彩木营村南(4.6米)。永清县土地面积776平方公里,折合116.4万亩,土地表层结构绝大部分是永定河近代泛滥物冲击组成,除少量褐盐,风沙草甸土以外,大部分为潮土类型,表层质地以永定河故道为出发点呈远粘近沙分布,永定河故道两侧沙质土占总面积的19.1%;沙质壤土遍布全县占总面积的43.8%,县城西南为壤质土,占总面积的36%,县境南部为粘质土,占总面积的1.5%。
气候资源:永清县处于中纬度地带,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气 温:永清县年均气温11.5度,一月最冷,月均气温为-5.4度,七月份最热,月均气温26.2度。降 水 量:全县年平均降水量为508.7毫米.降水季节分布不均,多集中于夏季 ,6-8三个月降水量可达全年总降水量的70%-80%。日 照:全县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740个小时,日照百分率为62%。
无 霜 期:全县早霜一般起于10月中下旬,晚霜一般止于4月中下旬,年平均无霜期199天。风 力:本县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多偏南风,年平均大风44.2天,年均风速2.5-2.83米/秒。水 资 源:永清县位于海河流域中下游,历史上是水资源丰沛地区。在60年代以前主要是地上水,之后主要是地下水。永定河流经县城东北部,只在汛期或用水季节时有水,但河宽而水浅,流时甚短。年均产地表水0.5亿立方米。地下水储存为1亿立方米。矿产资源:全县矿产资源主要是石油天然气和地热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方面,共6个油气田,勘探开发钻井超过百口,累计产石油百万吨.每天可供应质优价廉的石油伴生气30万方左右,方便清洁,可用于发展精细化工产业。地热资源方面,永清县属牛驼镇凸起区,已探明地热井20多口,多分布于县城西南地区,储热层埋藏深度大约在800-2000米,水温38-80度不等,地温梯度3-11度/100米.水质多为HCO3--Na至CL-Na型,可用于种植养殖,洗浴及供暖。永清西汉属涿郡也,东汉属安次县也,隋置通泽县,唐曾名武隆,会昌,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会昌为永清,沿用至今。永清古迹遗址众多,名人英烈辈出。古迹有汉代的古墓群、辽金时期佛教汉白玉石塔、宋辽时期宋拒辽侵的古战道、唐代的金轮石幢、元代史氏墓地碑、乾皇帝御诗碑等。杰出人物有出将入相死后封王之史天泽、散家资救民于水火之刘源灏、名画家司马绣谷、抗日英雄胡春航、史学大师雷海宗等。
永清农业源远流长,久负盛名。近年来,全县上下把农业工作作为“基础工程、素质工程、细胞工程”来抓,按照“三业并举(蔬菜、畜牧、林果)、一业立县(牛羊产业立县)”的总体思路,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和推进农业,初步形成了以基地带动市场、市场牵动龙头、龙头连接基地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实现县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的“一年打基础、三年翻两番、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奋斗目标的奠基之年。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廊沧高速、京津南通道和廊沧、大广、涿密高速永清连接线工程即将实施,以及廊坊“大四点”城市发展战略、“永定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规划启动等重要战略机遇,凝神聚力,把握主动,强势发展,为永清加快崛起夯实基础。
2008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省委七届三次全会精神和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按照“打造河北经济增长极”和“开放兴县、工业立县、园区强县”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发展、惠民、稳定、安全”工作主线,以“一年打基础、三年翻两番”为目标,以项目建设、全民创业、城镇开发、“三农”工作、惠民工程为重点,强力实施“两带六区一新城”发展战略,实现跨越发展,推进加快崛起。
2008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GDP增长12%,达到47.2亿元;财政收入增长28%,达到2.2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1%,达到83亿元;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0%,达到81亿元;入统工业增加值增长28%,达到9.7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达到200万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达到15.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达到1329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达到5529元。
永清区位优势独特。北距首都北京60公里;东距天津50公里;南有京九铁路津霸联络线横穿而过,并设有客货两用站两处,可直抵广州、深圳;西距京开公路(106国道)仅5公里;省级公路廊霸、廊涿线贯穿全境,交通便利,四通八达。永清自然资源丰富。境内蕴藏石油、天然气和地热资源,现有采油井120多眼,日产原油1200吨,每天有数十万方天然气可供利用;地热面积300多平方公里,储量达7亿立方米,水温40--80℃,水质优良;永定河故道区有20万亩沙荒地资源,具有极大的农业开发价值。永清旅游资源独一无二。有古今罕见的宋代“地下长城”古战道,有华北地区唯一的万亩林场、草场和平原沙滩戈壁,有唐代石碑、辽代白塔、宋朝汉军台、清朝回龙碑等多处景点,是赏古、避暑、郊游、疗养的好去处。近年来,我县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集中精力上项目”的总体要求,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兴县,深入实施“两环四区一带”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优化经济结构,壮大综合实力。2003年以来,全县累计引进千万元以上项目223个,总投资161亿元,其中80个项目建成投产,69个项目正在加紧建设。特别是成功引进了31个超亿元项目,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三年半所引进项目的数量和投资额分别是上五年的5.5倍和11.3倍。2005年,全县GDP完成36亿元,比2002年增长37.6%,年均递增11.2%;财政收入完成1.1188亿元,比2002年增46.7%,年均递增13.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9亿元,是2002年的2.2倍,年均递增29.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68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18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26.1%和19.9%,年均递增8%和6.2%。汽车保有量达1.2万辆,是2002年的3.2倍;移动电话、固定电话分别达到6万部、7万部,是2002年的2.6倍和1.5倍;宽带上网用户达4000户,是2002年的20.1倍。
② 你能简单介绍一下秦皇岛和廊坊这两座城市的经济发展情况吗
廊坊整体经济较为发达,总体消费情况还可以,区域位置也好,尤其是随着首都第二机场的开建,利益和发展前景会更好。秦皇岛属于旅游性城市,北戴河还是领导人的度假地,消费比较高,经济发展上也有挺大的机遇。
③ 关于廊坊改革开放30周年变化的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的30年,是廊坊巨变的30年。翔实、准确的统计数字全面系统地记述了这一光辉历程,谱写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篇章,一个崭新的廊坊正在崛起。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1978年,廊坊的地区生产总值仅8.3亿元,财政收入只有0.98亿元。改革开放的30年,各项经济指标以几何级数增长,快速跨过一个又一个台阶。2007年,廊坊市地区生产总值达883.4亿元,比1978年增长105.6倍,年均增长14.0%;财政收入95.6亿元,增长96.5倍,年均增长18.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20.6亿元,增长246.5倍,年均增长20.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85.9亿元,增长234.9倍,年均增长2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4.0亿元,增长76.7倍,年均增长15.8%;实际利用外资3.5亿美元,比始有外资的1990年增长39.4倍,年均增长24.3%;出口总值12.6亿美元,比始有出口数据的1995年增长17倍,年均增长27.2%;全社会用电量113.1亿千瓦时,比1978年增长20.4倍,年均增长11.8%。
经济成份多元化
体制发生深刻变革
30年来,随着国企改革、财税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机构改革等各项体制改革的稳步实施,我市经济体制发生深刻变革,所有制结构也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一改开放前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外资和股份制经济从无到有,个体私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格局已然形成。到2007年全市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64家,国有、集体企业64家,占7.4%,其他经济类型800家,占92.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20.6亿元,其中国有工业总产值49.3亿元,占4.4%;集体工业总产值19.9亿元,占1.8%;其他经济类型工业总产值1051.4亿元,占93.8%。非公有制经济从“补充地位”上升为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断增强。
优化产业结构
经济发展协调性增强
随着经济发展,三次产业结构加速优化,由1978年的41.7:41.3:17.0演变为2007年的14.1:55.7:30.2,实现了由以第一产业为主的传统模式向以第二产业为主、三大产业协调发展模式的跃进,形成了“二、三、一”产业格局。同时产业内部结构深刻变革。
第一产业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消农业税,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农村生产关系重大历史性变革的发生,已由过去形式单一的传统农业向“三高”农业方向发展,良种良法得到普及和推广,种养比例由1978年的90.8:9.2调整为2007年的61.7:36.4。2007年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214.5亿元,年均增速8.0%,畜牧、蔬菜、林果三大产业占第一产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8.0%,居主导地位。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出现了汇福粮油、五丰福成等40个具有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全市农业产业化率达61.1%。
第二产业随高科技、外向型工业企业比例增加,实现了由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的转变,全市经济发展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2007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431.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8.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7.5%,工业产业的主体地位基本确立,工业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最强支撑。在工业产业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农副食品加工等传统制造业不断提升,在全市工业体系中占有主导位置。电子信息产业异军突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富士康、华为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投资几十亿甚至超百亿元的大项目相继落户廊坊。以量子高科、神威药业、杰希药业等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群,以国瑞电子、鑫谷光电、晶日金刚石等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群正在形成。产业聚集趋势明显,园区经济迅速成长。9个省级开发区(园区)和龙河工业园已经成为全市引进工业项目的主要载体,也正在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廊坊开发区的现代制造业、三河燕郊的高新技术、霸州胜芳的钢木家俱、文安左各庄的胶合板、安次区东安庄的纸制品、香河的家俱、大厂的牛肉等产业群的发展已为集群经济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廊坊开发区设立出口加工区,成为我市对外开放的第一个国家级品牌。
第三产业产业结构变化明显,新兴产业快速崛起。改革开放之初,我市服务业体系相对单一,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行业,开放程度低,灵活性差。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层次大大提高,涌现出了一批新的高成长行业,初步形成了以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为主体,其他服务业并存的第三产业体系。信息咨询、科技教育、房地产、现代物流、会展、旅游、社会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比重逐步上升,成为我市第三产业发展的新动力。
利用外资从无到有
对外经济快速发展
我市利用外资始于1982年承办了两个补偿贸易项目,1985年以注册首家外资企业为标志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经过30年的探索与发展,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外向型经济格局已经形成,对外经济已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起到积极的拉动作用。2007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3.5亿美元,是1990年前利用外资总量的39.4倍,年均增长24.3%。截止2007年底,全市实有注册三资企业544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5.9亿美元,涉及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7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23.6亿美元,增长44.9%。其中出口总额12.6亿美元,比1995年提高17倍,年均增长27.2%,其中三资企业成为有效拉动力量。旅游业也随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正成为我市的新兴产业,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07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33.8万人次,旅游收入41.9亿元,分别增长14.3%和15.5%。
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民生状况持续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的不断建立和完善,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改革和发展的实惠,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75元,比始有统计的1985年增长21倍,年平均增长14.8%;农民人均纯收入5599元,比始有统计的1980年增长28倍,年平均增长13.1%;随居民收入连年快速增长,2007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14.8万元,比1978年增长1654.4倍,年平均增长29.1%。衣食住行条件全面改善。2007年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2.3%和37.7%,比1990年分别下降22.3和17.3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7.4平方米,比1991年增加15.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0.1平方米,比1985年增加12.4平方米。空调、彩电、冰箱、手机、电话、电脑等消费品普及、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汽车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城乡居民都已基本解决温饱,步入了小康,并向富裕生活迈进。就业人员不断增加。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坚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税和金融政策,就业人员持续不断增加。2007年全市从业人员达216.4万人,比1978年增加91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0%。城乡居民享受到了更多的实惠。在城镇,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覆盖面不断扩大。2007年底,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7.9万人、34.5万人和18.0万人,共有4.1万人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正在积极探索,新型农村医疗改革试点也在加快推进,2007年底,全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7.9万人。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社会经济协调和谐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落实,社会各项事业也随之蓬勃快速发展,呈现出教科文卫焕发勃勃生机,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的良好局面。素质教育全面铺开,教育水平稳步提高。全市免除了本地户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高中阶段适龄人口毛入学率86.0%。“科教兴市”战略深入实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连续三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取得新成就。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文化艺术节、彩色周末等各类系列文化活动,极大地满足了群众的文化需求。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建成了疾病预防控制和有效应对重大疫情的公共卫生网络体系。医疗体制改革积极推进。2007年末,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已达253.6万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中心、体育馆建成使用,全市体育人口达到17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44%。
城市面貌翻天覆地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建成投产,交通、通讯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得到加强,承载能力逐步提高。1978-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164.4亿元,年均增长21.0%。路、讯、电、网等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增加,交通邮电通讯供给能力大大加强;街巷改造、市场兴建、城市绿化使人居环境得到改善;人民公园、步行街、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标志性城市景观项目建成使用,提高了城市形象;城市道路、供水、供气等公益设施日臻完善,城市整体功能不断增强。交通高速便捷,公路、铁路纵横交错,城市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城市总体形象发生质的变化。2007年城市化率达到44.6%,比始有统计的1987年提高了26.7个百分点,年平均上升1.3个百分点,城市化进程显著加快,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一座环境优美、社会和谐、文明进步的美丽城市已矗立在我们面前。
过来30年所取得的成就,是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结果,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与廊坊实践相结合的结果。30年巨变,把廊坊推上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坚信,廊坊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廊坊一定会成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魅力之城。
④ 中国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展却很尴尬的城市,不知何时
中国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展却很尴尬的城市,不知何时才能翻身
中国有很多地理位置优越的城市,一般来说,在地势上占有巨大优势的话也意味着这座城市会有着不错的发展,一般经济水平都算不错的。但是有这么一个城市,地理位置优越到不能再优越了,可其经济发展却尴尬的不行。这个城市就是廊坊。
廊坊市在哪?如果你不是河北人,或许不会了解;但是,你一定知道北京和天津在哪吧?廊坊这个地方,被北京和天津两大直辖市充分包围。尽管隶属河北省,但是廊坊却被独立出去,不与全省其他任何一个市相连。被人们称为京津走廊的廊坊,可以说是京津的后花园了。
这样的地理位置,大家能够体味到其重要性么?大部分人都会觉得,依着京津,廊坊必然会迎来非常不错的发展。但是,廊坊市的发展却与它的地理位置相当不符。2016年廊坊市的GDP总量还不到3000亿元,这样的数字放在河北省都排不到前几,更别说放眼全国了。
事实上,廊坊市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差,主要是因为京津之外,不管是河北省还是北京天津,都把扶持目标放在了临近的唐山,而尽管地理位置优越,但比起资源来,廊坊就大大不如唐山了,这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虽说廊坊市的经济发展一般,但是优越的地理位置还是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无与伦比的优势。其中最拿得出手的就是交通了。廊坊市境内,七条高速公路和包括京九铁路在内的五条铁路干线穿过,不到65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这样的线路密度,放眼全国都是屈指可数。
从廊坊市到北京或者天津的时间都是在20分钟左右,这样一来,不只是很多到京津的人会路过廊坊,更是会有些人专门过来廊坊这边玩。当然,廊坊没啥旅游资源,一般是会让人大失所望的。
不过有人提出,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廊坊市很可能会划为北京或者天津的附属城市,在河北省划出了一个雄安新区的现状下,这件事,大家是否能够期待一下呢?
⑤ 文安县的经济怎么样从哪个城市容易去那里
经济不太好...天津 北京都可以的
⑥ 廊坊离北京这么近,为什么却发展的不快
廊坊建城史才多少年,发展已经够快的了啊。。
现在人均GDP全省第二,仅次于唐山,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全省第一,农村和全体全省第二,仅次于唐山,有人说廊坊虽说工资高,但物价也高房价也高,这也确实,廊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房产均价也是全省最高,但是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却只有0.215,全省最低,另外城镇私营非私营单位职工工资都是全省第一,而且已经和第二名拉开了一定距离,所以综合来说廊坊的消费也没有到和工资不成正比的程度。至于为什么廊坊总给人一种比较穷的感觉,那是因为得看跟谁比。
先和省外比一比,以人均GDP计,廊坊别看全省第二,放到浙江就是倒数,放到山东就是中游水平,更别说和京津比了。再者河北整体就是比较穷的,人均GDP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77%,一个7500万人口的大省,以前总量全国第六,这几年陆续被湖北四川湖南福建超越,这几个省除了四川没有一个称的上7000多万人口的。所以虽然廊坊在河北位次靠前,但和全国比肯定不能算富裕地区。
再和省内各城市比一下,题主说到秦皇岛和唐山,首先唐山肯定是比廊坊强的,河北的经济龙头,这个没问题;秦皇岛市容市貌当然碾压廊坊,这其中一方面是因为秦皇岛是沿海旅游城市,同时也是中央领导常年到访疗养的城市,更重要的一方面,廊坊属于县域经济比较强的城市,市区相当缺乏存在感,建成区面积不比燕郊和胜芳大多少,常住人口没有向市区集中的趋势,相反因为三河(含燕郊)、固安、大厂交通相对便利,人口增长比市区要快得多,而一般人看当地经济肯定主要看市区,这就造成廊坊穷的假象,实际上大多数主要经济指标廊坊是全面超越秦皇岛的(非引战,陈述事实而已)。
至于火车站汽车站,廊坊市区交通很不便利,没有任何枢纽性可言,当然这一点可能在大兴机场投入使用后有所缓解。有很多在北京上班的宁愿在武清买房也不愿意在廊坊市区买房,廊坊交通上的落后可见一斑。另外上面也说了廊坊人口分散,没有向市区集中的趋势,火车站汽车站的地位当然上不去,毕竟购买力是相对的,需求才是绝对的,尤其是火车站,铁总在编制运行图的时候,当地人口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参考因素。秦皇岛是进出东北的要道,无论秦皇岛经济怎么样,秦皇岛和山海关两个站也一定是特等站。拿火车站汽车站建设情况看经济,典型农民第一次进城的思维,珠三角那些大镇照这么说发展程度应该连中部地区县城都不如。
总结一下,廊坊:均衡发展型,市区不突出,县域经济较强,除了大城穷一点之外都还不错;秦皇岛:市区还不错,县域经济不强;石家庄:市区经济表现非常突出,县域经济一般;唐山:市区很强,县域经济更强;京津:全面碾压河北任何地区。
顺便可以再展望下河北省未来的发展趋势,先不说已经挺不错的唐山,我个人认为中短期最有潜力的发展地区就是廊坊和秦皇岛,沧州也还可以。长期来看保定石家庄更有潜力一些。至于廊坊市内各县区的发展趋势,我认为未来北三县会持续强劲,固安(多条城际交汇以及毗邻大兴机场的交通枢纽)和霸州(地理位置接近雄安新区)的发展会最为突出,城区地位或将更加没落。
以上相关数据如有疑问可移步河北省统计局河北统计年鉴,任何一项详实可查。
⑦ 河北现在经济发展怎么样算贫穷吗特别是廊坊,大城县和江西比怎么
大城地理位置好南有保温材料北有金属冶炼东有全国驰名的 仿古家具西有电子市场
⑧ 被称“上天入海”的快速通道,京台高速对廊坊经济有多重要
京台高速的建设对于推动廊坊以及它周边地区城市的发展是有着巨大作用的,廊坊这个城市它本身的地理位置就非常的得天独厚。地处京津主要的中心点上。从改革开放以来廊坊市的经济就一直在平稳的发展当中,实力也得到了显著增强。近十多年以来,廊坊市的生产总值每年都以14.9%的增长速度在匀速增长,而人均GDP更是以每年平均16.5%的速度平稳增长。当初京津塘高速的开通为廊坊市的经济发展带来的契机,而如今京台高速的开通将会为廊坊的发展带来新的生机。老话都说要致富先修路,此话并不是毫无道理的,纵观如今中国的城市上,凡是比较繁荣的城市其交通网络都是非常发达以及非常复杂的,它将辐射向全国各地,这才有利于城市自己本身的发展。
⑨ 河北廊坊的经济发展怎么样
还不错吧,也没去过
⑩ 廊坊市和张家口市这两座城市的经济发展对比中,谁更具有开发的潜力呢
山东廊坊市,位于我国山东省靠近沿海可以发展旅游业的同时还可以搞搞海产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