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流通体系的高质量发展。随着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和消费升级,现代流通体系在技术、商业模式、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在发生变革。为适应新时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需要大力发展更加开放、高效、智能的高质量现代流通体系,在消费端、供给端和流通环节做出全面升级,但在发展中仍面临以下问题:
2. 我国应从几方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九届中国来经济前瞻论坛1月13日在源北京召开。李伟在会上说,在高质量的供给方面,要提高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跟上居民消费升级步伐。在高质量的需求方面,要释放被抑制的需求,进而带动供给端升级,促进供需在更高水平实现平衡。在高质量的配置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李伟认为,展望2018年,我国经济运行有望延续增速稳、就业稳、物价稳、效益稳的“多稳”局面,将为经济工作重心更多转向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3.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于我国发展全局的意识是什么
据报道,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回济已由高速答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报道称,专家表示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人民对日益美好生活的向往,高质量发展是内在要求;破解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高质量发展是本质手段。 2015年以来,我国GDP增速季度波动幅度最大不超过0.1个百分点,预计未来经济增长将继续呈现“低波动、有韧性”的特征,经济不会失速下行,这也为推动我国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有利时机。 从中长期看,全球量化宽松政策和负利率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刺激效果甚微,甚至延缓了各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步伐,与此同时,资产价格非理性膨胀、债务率攀升、汇率竞争性贬值等问题却相伴相生。希望中国经济可以早日实现高质量发展!
4.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分析释放消费红利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通俗的讲,当前的共识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是 消费、出口与投资。
依赖出口版易形成外向权型经济,一旦国际需求减少国内经济发展易受挫。
依赖投资来拉动经济发展易形成价格泡沫,相当于使用远期的收益来补贴当前,一旦泡沫破裂,经济发展也容易受挫。
相对出口与投资,消费是较好的推动经济发展的方式。尤其是在国内高储蓄率、城乡差异明显的现状下,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补贴农村市场等方式释放居民消费红利,有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5. 2020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两大着力点是什么为什么(200字)
高质量发展要求
通过实体经济的发展优化经济结构,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通过创新获得新的增长动力源泉。为此,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跟踪全球科技发展方向的基础上,通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突破,以技术创新推动和支撑高质量发展。
6. 以“高素质”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包括哪些内容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如何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是关键。
“立”,就是大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快培育新动能。“福建民营经济发达,我们大力弘扬和发展‘晋江经验’,不断巩固和扩大民营经济优势,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民营经济活力明显增强。”于伟国说,去年福建民间投资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近80%,对提高发展质量作用凸显,新产业、新技术、新平台等不断涌现。
7. 中国经济如何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是通过识别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来界定高质量发展。比如,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风险过度积聚、环境污染严重、创新能力不足都不是高质量发展;反之,促进共同富裕、防范化解风险、创新驱动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就是高质量发展。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是否有利于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否有利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否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标准,判断是否是高质量发展。
有利于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发展就是高质量发展。
(7)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扩展阅读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贯彻创新发展理念,推动基础研究、实现技术创新及突破、培养造就高水平人才和创新团队,为创新发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在微观层面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企业创新活力,在中观层面推动金融、房地产与实体经济,生产性活动与非生产性活动报酬结构的再平衡,在宏观层面维持较高的企业纵向流动性,打开创新创业企业成长空间,为创新驱动提供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