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苏联的经济体制经历了哪些变化与发展
苏联的经济体制的变化与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而且与领导人密切相关。
1,列宁时期。国内战争期间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顾名思义了。后来由于不适应生产力,列宁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允许民间自由买卖和小型私有企业存在,还鼓励外国资本投资。
2,斯大林时期。列宁去世后,斯大林放弃新经济政策,并逐渐建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就是著名的“斯大林模式”。
3,斯大林后的经济改革。这部分以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为主。赫鲁晓夫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有所放松,但没突破斯大林模式;勃列日涅夫早期积极经济改革,但后来与美国展开军备竞赛拖垮了国力;戈尔巴乔夫改革突破太大,直接导致资本主义复辟,苏联解体。
Ⅱ 苏联国民经济发展有什么特点
工业消费资料生产指的是轻工业生产,工业生产资料生产指的是重工业,轻工业尤其是农业发展极为缓慢,重工业发展迅速,出现农轻重比例失调和苏联的政治和经济体制有直接关系。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农业方面,赫鲁晓夫不顾自然条件,盲目种植玉米,是这种不顾客观实际的做法导致“玉米运动”的失败。
Ⅲ 苏联经济发展新模式
计划经济模式
计划经济(planned [command] economy●planning economy)是指以国家指令性计划来配置资源的经济形式.
计划经济被当作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这种观点的逻辑推理是:社会化大生产把国民经济各部门连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而客观上要求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计划经济”这个概念出自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伊里奇先生在1906年写的《土地问题和争取自由的斗争》中说道:
“只要存在着市场经济,只要还保持着货币权力和资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也无力消灭不平等和剥削。只有实行巨大的社会化的计划经制度,同时把所有的土地、工厂、工具的所有权转交给工人阶级,才能消灭一切剥削。”
这话说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表达了一个残酷的现实;第二层意思表达了一个辉煌的梦想。
在残酷的现实中,帝国主义演绎成为超帝国主义(如考茨基曾经预言的那样),制定规则,避免战争,开始解决绝对贫困问题。
但世界上一部分人为了实现那个辉煌的梦想,先后破裂了第三第四国际,有了争夺利益的各类战事,如布达佩斯、布拉格、仰光等,曾经演义过的异国坦克进驻,以及科索沃与阿族之争,等等;也有了上百万上千万人的流血,如斯大林的肃反,波尔布特的清洗,等等。
列宁曾经自诩:俄罗斯人是世界上最富首创精神的民族。这话说得极是。
俄罗斯人,由彼得大帝开始,率先推行了西方化的政治制度,那时,贵族与宫廷官员们纷纷学习法国话(《战争与和平》开头就是一大段法过话),上行下效,从未有人说是崇洋媚外什么的。叶卡捷琳娜时代,又有了农奴解放运动,这是一个国家自行解决国内矛盾的伟大举措。随后,俄国有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尝试,二月政府的成立,脆弱而又纯洁。接下来,列宁领导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苏维埃国家,实行了人类历史上从未实行过的计划经济制度。最后,又是这个俄罗斯民族,自行解体了这个国家,在惊心动魄的“休克疗法”中,埋葬了计划经济制度,完成了向自由民主的伟大过渡。
计划经济,是人类梦想中的产物。实现梦想,需要首创精神。
计划经济的最大优点是:
1所有的人都有工作。
2不象市场经济那样严重消耗自然资源的,是一种环保经济。
3贫富差距不象市场经济那样严重,身份等级差别也较小
虽然计划经济尚未摸索出形成价格的最佳机制,但随着计算机技术(如MIS,ERP,网络投票)等的发展,计划经济很可能得以成功运行,迄今人类在这方面的实践不仅不不足以否定其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相反
为其更好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计划经济是指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要求,由国家按照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的统一计划来管理国民经济的社会经济制度。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实行计划经济,必须从国民经济实际情况和自然资源特点出发,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有计划地安排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发展比例关系,合理地分布生产力,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搞好生产与需要之间的平衡,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以满足国家建设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我国从1990年初期开始,就逐步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
他们的模式其实就是要用行政手段,使国家能够跨越资本主义,到达社会主义高级阶段
政府在国家发展中应该是宏观调控的作用
Ⅳ 苏联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哪些成就
苏联人民在联共(布)党的领导下,为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劳内动。联共(布)党在1931年提出了“在改容造时期,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党号召广大干部。群众努力学习技术,精通技术。全国掀起了学习新技术的热潮。
由于党的正确领导和新技术的广泛利用,1933年1月政府宣布,第一个五年计划以4年零3个月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工业产量达到1913年的2.7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计划初期的48%增加到70%。苏联首次建立起拖拉机、汽车、航空、化学和机床制造等工业部门。列宁提出的全国电气化计划要求已于1913年达到,全国发电站的总功率已超过200万千瓦,工业中社会主义经济成份已占99.3%。在工业经济中,社会主义已经完全战胜资本主义。1932年,全国生产生铁610万吨,钢590万吨,而1928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时的生铁产量为320万吨,钢为420万吨。苏联的钢铁产量已跃居当时世界第二位,欧洲第一位。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开始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并建立起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
Ⅳ 十月革命后至解体苏联经济发展历程
十月革命后,1917至此1923年以列宁为首的苏唯埃俄国主要是恢复战争创伤,土地分配。
1924至1941年二战前,以斯大林为为首.实行两个5年经济计化政策,在全国各地建设5000多个重工企业为目标,两个5年计化的实现,经济为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1941至1945年苏联经过漫长4年终于打败德国法西斯。
1945至此1953年,斯大林主要恢复国家的巨大战争创伤,修建校设。
1945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制成。
1949年,成为第二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
1953年后有赫晓鲁夫挡任苏联最高统帅.为对抗美国,实饰同美国军备。
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抵达月球.苏联国家在赫鲁晓夫领导下掀起了大规模的开垦土地运动。
1954~1958年间,苏联共计开垦土地4 000万公顷,约占苏联全部耕地面积的1/5.苏联在赫鲁晓夫时期实施的农业大规模开垦荒地运动在初期见效。
1956年获得丰收。
1957年遇到寒流收成不佳。
1958年获得丰收,当年垦荒区所收获的谷物占当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0%以上,但是好景不长,新开垦的土地出现了问题。由于垦荒区地处边陲,人烟稀少,无法种植其他经济作物,不能使人们长期定居,而且开垦需要长期的人力、财力、物力.开垦荒地也破坏了当地原来的生态环境,风沙侵蚀日益严重,所以这种垦荒运动所获得的成果很难继续真正巩固下去。
1961—1970年,苏联在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最强大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劳动者的物质福利和文化技术水平将大大提高,人人都将在物质上得到充足的保证;所有的集体农场和国营农场都将变成生产效率高、收入高的经济单位。
Ⅵ 俄国——苏联的发展之路曲折起伏,在其发展历程中,不同时期的改革有不同特点
2o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过三个重要的改革调整.一次是20世纪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的美国,一次是70年代的中国.请回答:上述材料中所说的俄,美,中三个国家的"改革调整的机遇"分别是什么?这三国的改革调整各有什么特点?结果和影响如何?据材料请你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
答:1921年,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遇到了极大的挑战,苏俄经济濒于崩溃破产,饥荒严重,人民生活极端困苦,工农关系紧张,农民到处暴动。列宁认识到战时共产党政策并不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最好政策,于是实行新经济政策,开始从苏联的国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受到广大工人农民的欢迎,俄国的工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到战前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最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美国华尔街股票市场形势急转直下,股价狂跌,银行纷纷倒闭,工商企业大量破产,生产锐减,农民收入减少,很多人濒于破产。1933年上台的罗斯福为了尽快摆脱困境,实现经济复苏,对国家经济实行全面干预,在金融、工业农业和社会福利等各方面大刀阔斧地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通过改革,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同时缓和阶级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也为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实行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都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这种体制存在严重弊端,如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企业缺乏自主权,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致使企业失去活力等等,从而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继续发展。所以,必须改革原来的经济体制,才能使社会主义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经济体制的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过去农村人民公社的体制,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到1978年,全国还有一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为了克服农民生产和生活上的困难,安徽、四川省首先实行“放宽政策”、“休养生息”的方针,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取得很好的效果。不久,全国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废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这就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农村改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城市也开始探索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到1985年,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主要是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经过改革,城市经济生活出现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在性质上是根本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是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也就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不能消除经济危机,只能暂时缓解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的趋势。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中若干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具体制度作出调整,使其更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种改革只能使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更加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成为推动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前进的动力。但是,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改革在具体做法上可以有相互借鉴之处,比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体制,可以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同时又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等多种手段进行宏观调控,把两只手结合起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Ⅶ 从多方面分析前苏联与新中国在 经济 发展中的异同
一 中苏两国在改革的起点、环境等诸方面均有所不同, 这些不同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点:
1.中苏启动改革的初始阶段面对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点.
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联, 是一个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综合国力仅次于美国的超级大国.而70 年代末期开始改革事业的中国, 仍然是一个以农业为主体的相对闭塞的发展中国家.在某种意义上说, 中国改革是社会转型与体制转轨二位一体、同时发生; 而苏联改革的主要任务则是后者.
2 . 改革前两国承继的历史、社会和文化遗产有别.
中国的改革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次;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在苏联历史序列中已是第三波距离两国改革的最近的历史: 苏联是勃列日涅夫时代近20 年的“停滞” 时期.中国则是刚刚结束十年动乱的文革之后.
3 . 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 在中苏两国改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就中国而言, 它不仅是推进现代化的重要的资本积累手段, 也是推动新旧体制易位的现代管理方式.对苏联来说, 它的意义则更侧重于后者, 侧重于生产集约化的实现.
4 . 民族关系的基本面貌有差异.
中苏两国虽然都是多民族的国家.但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民族在中国各民族中占有绝对优势.少数民族进入中国版图的时间较长, 凝聚力较大.而俄罗斯族在苏联国家中不占有优势.与中国封建统治者“ 羁糜” 归化的统治手法相比, 帝俄时代对异民族的控制手段更加僵硬, 后者的离心倾向更大.在国家体制上, 中国是一个单一制的国家.苏联则是一个保持了联邦制许多特点的事实上的单一制国家.两国体制改革中都有一个核心问题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与苏联相比, 由于民族关系所形成的制约, 中国远没有苏联那样敏感.苏联改革的最终失败, 是民族分立主义的发展并以国家解体为标志的.民族问题在苏联改革中 所具育的尖说性和复杂性,是所有现实社会主义国家所仅见的.
二 中苏改革不仅各自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还具备了很多共同性, 显现了许多共同的规律.这是因为它们政治经济体制基本上是同一模式, 许多弊病也是相同的.就综合国力和工业化发展程度而言, 两国有高下之别, 但就改革的总体目标而言,诸如建立有活力的面向市场的经济体制,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等基本间题上, 两国处于同一起点.“后发展型国家” 在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时期所面临的根本间题, 不仅适用于中国, 也适用于苏联.
Ⅷ 俄国的发展历程
15世纪末,伊凡三世建立了莫斯科大公国。
1547年伊凡四世自称沙皇,建立了沙皇俄国,并在1721年由彼得一世改称俄罗斯帝国,对外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俄罗斯帝国曾吞并欧亚多个国家,领土不断扩张。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联邦、南高加索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后,苏联的最大加盟国俄罗斯联邦继承了其绝大部分军事力量,军事实力居世界第二,而且拥有世上最大的核武器库。
(8)苏联经济发展历程扩展阅读
1697年,俄国沙皇彼得一世前往欧洲各国游历和学习。归来后,他用强硬手段推行了一场社会变革。从穿衣、吃饭,到科学教育、商业活动、军队建设,彼得用野蛮的方式推进了俄罗斯的文明进程,他甚至亲自审讯反对改革的太子。
在打败了强敌瑞典之后,彼得下令建造起一个面向欧洲的新首都圣彼得堡。继承彼得改革的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引进欧洲的启蒙思想,重视教育,并试图起草法律,但改革无法触动农奴制。
女皇的业绩最终只能表现在领土扩张上,在18世纪后期,俄罗斯成为地跨欧亚美的大国,并成为欧洲事务中的重要角色。
但是,农奴制使俄罗斯很快在经济、技术领域落后于完成了工业化的英法等国。在战争—革命—改革的多次反复中,这个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徘徊的民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考能力。
Ⅸ 概述二战后苏联经济政策改革历程,并谈谈你的看法
苏联的改革分为列林、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列夫、戈尔巴乔夫五个阶段;
1。列宁时期:此时苏维埃政权刚刚建立,俄国在一战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激化了社会矛盾爆发了革命,所以为了保证军事上的胜利,此时并没有实际改善农民阶级的现状,实行余粮收集制度,排斥商品交换和市场 在后期1921年爆发了水兵起义,列宁看到了如果不改变政策,政权必然被倾覆,所以制定并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开始用商品和市场来发展经济。结果;苏联红军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成功的驱逐和打败了外国干涉军,成功的镇压了本国反对势力。同时在初期由于列宁的正确抉择,避免了德国的打击,赢得了时间。在此期间内俄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在后期用商品交换和市场来发展经济无疑是一次成功的探索,新经济政策使俄国经济开始复苏并迅速增长,余粮收集制度随着战争的结束也随之被取消,农民可以用自己剩余的粮食到市场上去交换自己需要的商品,同时也就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迅速提高。客观上为斯大林实行五年计划准备了良好的基础,当然最重要还是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斯大林时期:此时斯大林时期:此时经过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俄国无论从农业产值还是生产力上都恢复到一战前的水平,所以政府开始有计划的实行几个五年计划,正巧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危机(1929-193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客观上有一个非常有利的外部条件,同时也很好的利用了这一次经济危机(虽然在列宁时期帝国主义以武力扼杀苏维埃政权遭到失败,但他们还是对苏联采取经济封锁,妄图摧毁它)列宁和斯大林都在重用资本家,他们用高薪从德国、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挖掘专业技术人才,包括工程师,熟练工人等,用他们迅速得建立起苏联第一批工业,并且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一些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都放松了对进出口货物的检查力度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使苏联得到了一批非常重要且先进的机器设备,同时,国内也由于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悬起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高潮再加上斯大林经过大清洗运动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的直接影响,苏联在1929年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巨大成就,在短期内迅速将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一个工业国,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国防实力大幅增加,为苏联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优先发展重工业与当时形结果:苏联顺林度过最危难的时刻,突破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在短期内迅速的将苏联建设成一个强大的工业国,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同时也应看到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了农、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在以后将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快速持续增长,斯大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和人民公社制度强制的将整村整村的农奴化为人民公社社民在一定程度上也严重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3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在斯大林执政后期通过执行第四个五年计划迅速恢复了经济,赫鲁晓夫的改革只是原地打转并没有解决苏联所面临的问题,一上台就全面否定斯大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盲目崇拜起到一定作用,但并没有实际的行动。对苏联的现状没有任何帮助。
附: 赫鲁晓夫
内容:1农业: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施收购制,增加农民收入;开垦荒地,开展的规模种植玉米运动。2工业: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通过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影响 积极: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了一定成效。消极:1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2提出的战略目标超越实际;3没有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
尽管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在工业领域)
内容:1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注重发展重工业。2农业: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场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
影响:工业利润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又提高,国民收入有增加。70年代下半期,经济发展速度放慢,到八十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改革全面失败。
戈尔巴乔夫
内容;1经济: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2加快发展战略重点:重点放在重工业上。3经济改革陷入困境,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影响:经济滑坡,苏联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