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请问如果中俄联手,(我是说如果)中俄的经济,军事等各项实力能超过美国吗如果中俄与美国开战谁的胜算
中俄真正联合起来美国单独是抗衡不了的,但真要开战中俄是打不过美国的。中国的后备力量储备不足,封存的装备大多数都是老旧落后,很难起到作用,就比如海军,很多都是猎潜艇、老式护卫舰等,重新加入也很难有用处,空军封存的大部分都是歼6歼7之类,打F4都很难;俄罗斯继承了苏联庞大的后备力量,但是苏联解体后的动荡使得后备力量下滑严重,很多武器都被转手倒卖,大量装备因为缺乏维护而被废弃,普京上台后尽管进行了很多努力,但是像是兵源减少等事情还是困扰着俄军,即使是现役装备也有很多得不到良好维护的,封存的可想而知。美国封存的装备基本上都得到了良好的维护,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放在现在还是不错的军舰,还有大量两栖攻击舰,福莱斯特级航母等等,后备力量方面远超中俄。另外,俄罗斯的威慑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庞大的战略核潜艇部队和核武库,一旦动用就是毁灭人类的情况
❷ 中俄经济贸易为什么能实现互利情况
经济贸易的本质是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中俄之间的经贸往来,也是为了实现资源的交换和配置,中俄经贸的主体是能源,中国有能源消费的广阔市场,俄罗斯有能源生产的巨大能力,于是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下,为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中国获得了能源,俄罗斯获得了大量资金和等价物,实现了互利共赢的目的。
❸ 俄罗斯经济非常依赖中国么,为什么
俄罗斯非常经济依赖中国吗?好像没有吧,俄罗斯经济支柱主要是回油气、矿产和军答火,只能说中国对俄的经贸交往对于双边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中俄是战略伙伴关系,也就体现在无论是军事还政治,包括经济文化,对双边都是非常重要的,
就你所说的俄罗斯经济依赖中国,应该是在苏联刚刚解体时期,俄罗斯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中国抓住机会大量采购军事装备和技术设备,救活了大量濒临破产的俄罗斯军工,但这已经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事,现今的俄罗斯经济用“非常依赖中国”来形容应该是不准确的。
❹ 我想说俄国们中俄关系这么好,你俄国爹当初怎么不帮助中国发展经济
国家利益而已,当初边境陈兵百万防俄国佬,这些国家都不值得信任
❺ 从经济角度分析中俄贸易为什么会停滞不前
双边贸易出现意想不到“阻滞”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是因为油价下跌和西方制裁导致俄罗斯财经状况变差;另一方面,是中国经济增长趋缓,并开始向“新常态”过渡。也就是说,从生产和投资领域向服务方面过渡。
然而,这仅是表面现象。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副所长安德烈· 奥斯特洛夫斯基认为,存在多年积累下来的深层次问题。阻碍发展的因素之一,是贸易结构不完善。
俄罗斯商界应寻找新的对华出口增长点。也就是说,双方要在相互投资领域使劲。中俄商会责任秘书谢尔盖·萨那科耶夫这样认为。他指出,发展投资合作,是双边贸易的主要动力所在。
比如在加工工业、在与研制新材料和高技术有关的领域进行合作。而且,建筑项目也适用于俄罗斯。中国很多大公司,其中包括中国工程建筑集团,都准备投资搞经济型建筑。而经济型建筑正在俄罗斯全境推广。相互落实这些大型项目,可以大大增加中俄贸易的份额。”
中俄贸易一月份下降并不具备年度代表性。1月,仅是一年的开始,安德烈·奥斯特洛夫斯基这样指出。此外,中国正在准备过春节。通常,这段时日商务活动趋向平缓。局势将在1年过程中得到改善。但是,贸易额继续增长,将取决于双方能否在商务关系中实现质的突破。
❻ 中俄经济改革的异同点
在改革速度上,中国以渐进为主,俄罗斯以激进为主;在改革步
骤上,中国是局部试点和步步推进的(试错法),而俄罗斯是一步到
位后再慢慢纠错的;在改革顺序上,中国以先立后破为主,而俄罗斯
以先破后立为主;在改革方式上,中国是强制与诱导并用,而俄罗斯
是强制和命令式的。
俄罗斯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本国的改革是失败的。就连新自由
主义经济学家沙塔林也说:原以为私有化的企业在效率方面必定高于
国有企业,现在看来并非如此。俄罗斯快速私有化和经济自由化导致
国民经济大幅度衰退,通货膨胀极为严重,失业率和犯罪率居高不下。
那种认为俄罗斯实行私有化,长期发展绩效肯定会超过中国的观点,
是没有科学依据的。退一步说,即使若干年后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业绩
好于中国,也无法证明其大衰退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俄罗斯经济学家克洛茨沃格告诫说:“中国过去在十月革命后
‘以俄为师’,那时俄罗斯是胜利者。现在,我建议中国同志这一次
仍然‘以俄为师’,只是我们这次不是胜利者,而是失败者。中国应
该从俄罗斯改革的失败中吸取教训。”
❼ 中俄经济互补性强,联系密切,俄罗斯主要从中国进口日用品的原因是
中俄经济互补性强,联系密切,俄罗斯主要从中国进口日用品的原因是中国日用品物美价廉,质量又好,价格优惠所以很多俄罗斯人从中国进口日用品多,还有就是俄罗斯的轻工产业不多,主要以进口为主。俄罗斯的美食也可以出口到我国的。
❽ 中俄关系对中国经济的弊端
中俄关系是战略关系,不仅仅是经济合作,还包括军事,政治,舆论等等合作,仅仅经济是囊括不了的。
❾ 从政治角度看中俄经济前景
1,两国元首满意地指出,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俄政治互信已上升到新水平,各领域合作不断扩大和深化。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双方重申,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两国对外政策的优先方向。这一选择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
双方将按照2001年7月16日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原则和精神,深化政治互信,扩大互利合作,加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协调和配合,推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持续稳定向前发展。
双方强调,两国元首2004年10月14日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实施纲要(2005年至2008年)》(以下简称“《实施纲要》”)对未来几年两国各领域合作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双方对《实施纲要》的执行情况表示满意,认为必须继续努力,全面彻底地落实该文件的各项规定。
2,在中俄两国良好的政治基础和外交环境下,在经济互补的内在动力驱使下,两国经贸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两国人民有着振兴本国经济和促进双边贸易的强烈愿望。但将这些经贸合作的优势和愿望转化为实际成果,需要中间环节的作用。这个中间环节就是中俄边境城市和50多对中俄友好城市。
城市合作需要平台,需要平等对话、真诚交流,需要在高瞻远瞩的基础上谋划发展战略,需要在互惠互利基础上实现全面合作,需要在互信互让的基础上解决矛盾和纠纷,需要在务实共赢基础上拓展工作。需要政府、商人代表和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研讨、协商和对话。
3,2001年7月15日,中俄两国元首在莫斯科签署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条约本着总结过去、面向未来的精神,将两国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思想和永做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的坚定意愿,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为两国今后全方位的合作确定了原则和方向,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是指导两国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这个包括25个条款的条约几乎涉及了双边关系的各个领域,使两国关系向更具预见性、更具实质性内容的方向迈出了一大步。正如一些俄罗斯媒体所指出的,俄中新的友好合作条约和莫斯科政治声明的签署可能已真正成为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转折点。中俄两国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基本宗旨和政策目标在这个条约里得到了明确的阐述。它包含了三个层次:一是深入发展双边合作,保持长久的睦邻友好,促进两国共同发展与繁荣,造福于两国人民;二是密切双方在国际事务中的磋商与协调,维护各自的独立、主权和民族尊严,维护各自在国际上应有的地位和正当权益;三是通过双方合作和共同努力,促进国际局势的缓和与稳定,推动世界多极化的趋势的发展和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中俄两国早在双方发展关系的开始就不断强调两国不断接近的友谊是公开透明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再次把“不结盟、不针对第三国”视为它们相互协调和互利合作的宗旨。这样一个原则既是对过去历史经验的总结,更是建立在现实国际环境和两国各自对外政策总基调基础上的
❿ 中俄关系对中国经济发展意义注意1500字以上
中俄有许多共同点,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密不可分的。我认为,应当用联系的观点看待、比较的方法研究中俄经济改革发展。
从上世纪初开始,中俄就建立了兄弟关系。尽管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两国在改革发展上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步骤,在一些问题上有分歧,但共同点很多。就象两个兄弟一样,有时牵手,有时不牵手,但牵手不牵手都是兄弟,都是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兄弟。
回顾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其实都自觉不自觉受到俄罗斯和前苏联的影响,只不过有正向的、有逆向的,有正面的、有反面的而已。双方是一种摆不脱、丢不下的关系。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历程,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现在,大致经历了三个28年。这三个28年都不脱离开俄罗斯和前苏联的影响。第一个28年,从1921年建党到1949年建国。这个时期,俄罗斯和前苏联对中国革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中国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没有中俄(苏)这对兄弟,那段世界历史要重写。第二个28年,是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这期中的前十来年,前苏联给予中国建设以很大帮助,中国也向“老大哥”学习了不少东西包括学了不少毛病;中间十来年,兄弟俩开始闹别扭,互不相让,你说东我偏说西,各自反反复复、曲曲折折,耽误了不少事;后面那十来年,中国搞“文化大革命”,中国的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苏联与美国搞军备竞赛也伤了不少元气。第三个28年,就是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中国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而苏东走了别样的道路,结果解体、变局。这期间也对中国有影响,但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挽救了中国,挽救了社会主义,挽救了中国共产党。
有专家说,邓小平是用中医的办法搞改革,戈尔巴乔夫是用西医的办法搞改革。邓小平先补气血——发展经济,同时,讲究因人而异、对症下药、综合治理、逐步调理;而戈尔巴乔夫上来就动大手术,差点要了病人的命。这种比较未必准确、有点刻薄,但邓小平救了社会主义和共产党,戈尔巴乔夫是社会主义和共产党的败类,包括现在的俄罗斯年轻人也大都这样认为。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提出,第一,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二,要从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第三,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第四,要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这其中,遭西方一些人非议最多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这里,我提出一个观点与大家讨论。我认为,一党执政与多党执政是形式、不是本质。本质是发展民主和自由。中国共产党人一直把扩大民主和自由作为不懈追求的目标。一些多党制国家不讲民主和自由的事还少吗?中国的国情决定,如果搞多党制,不仅人民不可能得到更多的民主和自由,相反,非乱套不可,非亡国不可。中国在民主自由的道路上也越走越宽广,这是不争的事实。
诚如各位专家所言,中国20多年来发展很快,而且越来越快。拿北京来说,连续12年地方财政平均增幅20%以上。今年财政收入将超过1100亿元人民币大关。其中,前8年增长是500亿,近4年又增长了500亿以上。我们认为,当前是最好的发展机遇期,但我们党和政府清醒地认识到,也是矛盾凸显期。因而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是前提,农村是基础,创新是动力,文化是灵魂,党的建设是关键,和平发展环境是保证。与俄罗斯相比,我们感到国民素质方面有差距,要好好向俄罗斯学习。
我非常赞赏安德烈教授的话:“中国的发展,对俄国的发展有好处。”中国文学名著《红楼梦》有一句话,叫做“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中俄就是这样的关系,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我们提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坚持和平崛起战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会对任何国家造成威胁,尤其是对周边国家有利。中国沿海城市的发展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发展快的省市带动了周边的发展,而不是遏制了周边的发展。同样,我们也高兴地看到俄罗斯的快速发展。俄罗斯近十年的快速发展对中国发展也有益。
顺便说一句,中俄边贸经营个别案例,不能代表全部,也不能代表方向。中国对那些不讲诚信、有损国格的事,也深恶痛绝。假货固然有诚信问题,但我认为,随着俄罗斯经济的发展、市场的健全,那些假货也就没有市场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俄罗斯经济发展对中国也有好处——使那些在国内搞投机倒把没市场的人,在俄罗斯也没有市场;使那些极个别的“害群之马”没有立足之地,让大部分守法守信的中国商人为推进中俄商贸交流自由驰聘!
再次重申,我对经济了解甚少,对俄罗斯的情况知之不深。以上是有感而发,不对的地方请中俄专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