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滚动卷四 近现代中国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对近代社会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因素包括: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治制度的变革;科学革命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的影响.以鸦片战争为转折点,中国被迫放弃了“闭关自守”的政策,开始受到西方物质文明和思想文化的影响.1840年,已经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为满足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需要,谋求打开中国的市场和原料产地,蓄意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据此,中国的领土主权、贸易主权、关税主权等一系列主权遭到破坏.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开始大规模的商品侵略和资本侵略,西方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也随之传入我国.最早认识到中国落后状况的有识之士是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他们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随后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先后通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使国人进一步了解西方的物质文化和思想文化,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中国的社会生活也从多个层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变化更为明显.从“衣”的方面来说.人们的衣着服饰基本体现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审美价值取向.首先,通商口岸的洋布洋装逐渐进入城市居民生活.其次,辛亥革命期间,青年学生率先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制的决心.经过改制的中山装受到维新人士的欢迎.第三,20世纪20、30年代,服饰有了更大变化.在服装变化中,穿洋装是一大时尚,这不能简单地归于崇洋的倾向.民主制的确立激励了人们对西方民主社会的向往,人们醉心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的思想,认为由这种思想建立的生活方式代表社会的前进方向,洋装是文明的象征,受到人们的喜爱.社会实践的结果是,洋装在中国的流行,并未取代中国服装,而是促进了中国服装的改良.中山装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它以西服为模本,改大翻领为立领,四个贴口袋,五个扣.女性服装一改宽大直筒式的满装,依照西方的人体曲线美加以剪裁,演变成今日的旗袍.这都是沿用西式服装的审美和价值观念,结合中国传统的某些形制而创作的新服饰,可谓西体中用最成功之作.穿什么,不穿什么是个人行为,一些先进的思想家们把个人安排生活的自由视为个体自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个人权力.个性解放的呼声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人们的生活欲望,在穿着打扮上追新求异,西装革履,长袍马褂,真正开始了服装自由穿着的时代.在剧烈的社会变迁中,服装的变化得风气之先,敏感地表现了文化气候的走向.从“食”的方面来说.民以食为天,饮食受到自然环境、生产水平和生产方式的影响,同时具有强烈的民族地域特性.中国的饮食种类丰富,特点明显,南方和北方不同的生产方式和作物种类导致地区性差异明显,南方以稻米为主,北方以面食肉类为主.北京作为都城,除了宫廷菜以外,各大菜系涌入京城,特别是鲁菜几乎成为京菜的代表,八大楼以及具有北京特色的全聚德烤鸭、东来顺涮羊肉等老店享誉京城.此外,种类繁多、口味丰富的各色小吃更是深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有些一直流传至今,依然受到民众的喜爱.鸦片战争后西式餐饮成为大城市的消费时尚.西式餐馆出现,西式点心、饮料、糖果也为大众接受,如上海等城市中,出现了由国人经营的第一家西菜馆——“一品香”,西餐的传入改变了中国人传统的饮食结构.从“住”的方面来说.中国南北方的民居结合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比如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弄堂,江南的民居等.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从沿海到内陆一些城市设立了外国人的使馆、领事馆、洋行、货栈、银行、近代工厂等也纷纷出现,相应出现了具有西方建筑特色的各式洋房,供外国人居住.一些官员和富商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电灯照明在城市中出现,房屋格局、生活设施、装饰风格都有了很大变化.上海、广州、青岛成为中国近代城市的典型代表.教材选用了北京传统四合院和新建洋楼的照片,教师可以通过比较分析两者的不同,感受居住条件的变化.也可以进一步探讨形成这种建筑特点的深层原因,如四合院体现出的等级森严的封建统治秩序,长幼有序的传统道德观念,富贵吉祥的人生理想境界,安详恬淡的日常生活情趣,由此感受人与环境的密切关系.从“风俗”的方面来说.鸦片战争后,人们痛感中国积弱由于民智未开,欲启民智必先革除社会中的陈规陋习,鸦片、缠足即为两大现象.近代社会风俗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倡导“断发易服”“废止缠足”,主张改革婚姻制度.随着辛亥革命的兴起,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人们把断发易服作为反对封建专制,争取民主文明的直接斗争.民国时期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的法令.断发易服是在反封建思想指导下的风俗改良,不同于历代改元易服之举,历史上的变衣冠所变的形制,不变的是伦理性和等级性,民国初颁布的《服制》规定官员不分级别都以西式大氅和燕尾服作大礼服,是对封建服式等级制的彻底否定.孙中山还提出“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作为改良服饰的指导思想,这一与现代文明接轨的服装观念在中国的实施,使得人人须臾不可离身的服装,彻底摆脱封建伦理的规范,向着实用、经济、卫生、美观的方向发展,这是服装史上的重要转折.妇女缠足实际上是中国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思想的具体体现,妇女处于对男子的从属和依附地位,缠足大小成为男子品评女性美的一种畸形尺度,不仅在社会中得到广泛认同,而且成为文人笔下描绘和宣扬的对象,这种对女性身体的摧残反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女性的特征.而主张断发反对缠足这种纯粹的个人行为,在中国反对封建的进程中成为思想启蒙的先声.近代社会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近代城市生活之中,广大农村依然存在着旧式的生产和生活习俗,处于落后、封建的状态.
㈡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引起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有①西方列强的侵略②自然经济的解体,资本主义的发展③有识之士的推动④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原因:(1)从政治上来看,有外在与内在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鸦片战争使国门大开、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对社会生活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更主动地融入世界,引起了社会生活的极大变化。另一方面是,中国社会内部新兴进步力量在理论上与实践上的努力。中国近现代史上三次历史性巨变对社会生活的变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的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缔,呈现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生活特色;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与世界的差距越来越小。(2)从生产力角度来看,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新的发明创造不断涌现,火车、电灯、有线无线电报、电话、电影、轮船、打字机以及现在高科技领域的许多成果等,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改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帮助;石油的发现和汽车、火车、轮船的普及则促进了交通事业的发展,扩大了人们活动的范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重视科技的发展,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先后制定了三个科学技术发展的远景规划,如第三个远景规划拟在生物工程、空间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等几个最主要的高技术领域有所突破,这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3)从思想启蒙和思想革命角度来看,欧洲的启蒙运动,中国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都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对人们思想观念、衣食住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总之,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工业文明对我国全方位的冲击造成的,实质上体现了西方生活方式、民主自由精神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同时也是中国人自己追求自由、民主、富裕的结果,从而引起了中国社会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是伴随着大炮和殖民主义侵略强行进入中国人的生活的,它破坏了中国长期安定、宁静的社会环境,也迫使中国人不得不放弃原有的生活方式去选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并承受了这种变化所带来的阵痛。另一方面,西方传入中国的新器具、新事物和新的生活方式又有一定的先进性,代表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而且这些东西一进入中国,就对传统的落后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起了强大的破坏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结构的转型,引发了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的新变革。
㈢ 辛亥革命后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有什么变化
经济渐渐发展起来,生活变得民主,不在封建迷信,不缠足,不留辫子,但是拉开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时代。选我最佳答案。
㈣ 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有哪些影响
主要的话可能就是能够让经济发展得更快吧,用全名能够得到更好的一个发展收获。
㈤ 科技革命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作用,我们有什么启示
第一次科技革命【主要影响】 1、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使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与广泛建立; 2、使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 3、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开始了城市化进程; 4、使世界格局发生变化 :东方从属于西方 5、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殖民侵略进入以商品输出为主时期。 【对中国的影响】 1、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 近代工业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3、 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第二次科技革命【主要影响】 1、促使生产力迅速发展; 2、生产关系进一步调整: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3、列强加紧瓜分世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殖民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时期;东西方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世界力量对格局发生改变;列强争夺与冲突加剧; 5、无产阶级壮大,工运逐渐走向高潮。 【 对中国的影响】 1、列强继续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 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如: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1、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手段改变; 2、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发生变革; 3、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各地联系更紧密;强化国家资本主义和科技竞争;扩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第四次科技革命抓住机遇就能使科技与经济实力全面崛起,细胞的人工设计与人工合成是一场有机化工、微电子技术兴起时期那样的技术革命,并将更广泛涉及许多传统产业升级变革而带来新产业的时代,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领域比以往科技的产业转化缩短了周期,欧美国家科技决策机构已经制定了教育、科技与产业体制的改革措施以迎接新的产业革命到来。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引进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在科技领域硕果累累。机遇与挑战并存。科技革命的哲学启示 (1) 其出现是实践的需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又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 (2) 即有共性也有各自特点,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3) 不仅促成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随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 发展)
㈥ 企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着什么重要的角色政治经济与社会
企业在社会经济生活发展中扮演的角色是(ACD )。
A.在生产领域,企业是生产的现场
B.在交换领域,企业是实现交换的基本环节
C.在分配领域,企业是职工最终收入的重要来源
D.在分配领域,企业经营活动成果是职工最终收入的重要来源
本题考查的是对“企业的发展状态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发展水平”这句活的理解。其中,在生产领域,企业是生产的现场,在交换领域,企业是实现交换的基本环节,而在分配领域,职工要从企业得到工资、奖金津贴等,每个职工的最终收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经营活动成果,故选择ACD。
㈦ 举例说明经济全球化对我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历经40年改革开放,中国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助推全球化发展,不仅改变了自己的面貌与命运,也通过改变自身而深刻地影响和造福了世界。
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做大全球经济贸易“蛋糕”,切实推动贸易便利化,支持完善全球自由贸易体系。
坚持与全球贸易伙伴互利发展,相互成就,不仅成为“世界工厂”,更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巨大市场和全球创新合作的重要参与方,为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目前,中国已是全球最大商品贸易出口国、第二大外资流入国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是世界上12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
中国所倡导的“一带一路”倡议、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价值理念对矫正既有全球化的不足,构筑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新型全球化发挥着引领作用。
(7)经济与社会生活发展扩展阅读:
推进经济全球化的措施:
1、坚定推动公平发展。
在当前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有必要进一步地提高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尽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份额改革使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得以提高,但是与这些国家的经济总量和人口规模相比,当前的份额还略显不足。
发展中国家要进一步地提升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就不能对发达国家的金融和经济政策亦步亦趋,需要进一步携手共进,建立多种全球多边机制,努力寻求自身发展。发达国家也应接受发展中国家的进一步发展,采纳合理的建议和方案,在全球经济事务中与发展中国家积极合作。
2、延续和深化全球合作。
坚持开放政策,巩固并扩大以自贸区为主体的全球化合作。在维护WTO“非歧视性原则”“公平贸易原则”和“透明度原则”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机制,推进不同国家、经济体之间的自由贸易区建设,形成大规模、多层次、有深度的全面合作,比如中印自贸区和中日韩自贸区等。
3、为经济全球化提供智力保障。
在发挥国家和政府功能的同时,充分发挥企业、社会组织和智库等多元化平台的作用,丰富沟通交流途径,实现多轨交流、立体发声,广泛听取建议,甄选出优秀的方案,保证经济全球化进程稳步推进。
4、重视引导民众意识。
在社会活动与多元新媒体平台中增加对经济全球化与民生相关问题的讨论,使全世界各国人民认识到全球化的价值与意义,让更多的人汇聚到共建全球化的事业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