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湖北经济影响

湖北经济影响

发布时间:2020-11-24 22:49:11

Ⅰ 简述一下湖北经济发展状况.

武汉可以占三分之一强;接下来就是宜昌和襄阳,都是发展蛮快的;再往下都差不多了(黄石、荆门、荆州、孝感、黄冈等),还有仙桃、潜江、天门这三个省直管发展的相对来说也还不错,可能就恩施和神龙架林区那边相对来说总量小点!

Ⅱ 湖北经济怎么样

湖北人均GDP(元) 9973 排名11位
从20世纪50年代起,湖北为中国工业重点建设地区,利用省内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建设了武钢、大冶铁矿、荆襄磷矿、应城石膏矿等大型矿山基地。19世纪 80年代初,基本建成以钢铁、机械、电力、纺织、食品为主体、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工业生产体系,是全国重要工业生产基地之一。
武汉为中国钢铁基地之一。武汉钢铁公司为全国三大钢铁集团之一。
目前湖北已形成十堰—襄樊—武汉规模和实力蔚为壮观的汽车工业走廊,汽车生产已形成重中轻相结合,改装车与零配件配套的系列,汽车产量居全国第一位。十堰市是19 世纪70年代初兴建的第二汽车制造厂所在地,为中国最大的汽车制造中心之一,有“汽车城”之称。位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神龙汽车公司九十年代投产,年设计生产能力为15万辆,神龙富康轿车将逐步形成30万辆的生产能力。
全省水力资源丰富,水电发展迅速,新建有汉江、丹江口、堵河、黄龙滩及白莲河、陆水、富水等大中型水电站。同时,在武汉、荆门、黄石等地新建了火电站。80年代初兴建了中国目前最大的葛洲坝水电站。当今世界上规模最为宏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的三斗坪,1997年11月8日实现大江截流。电站共安装26台70万千瓦组,总装机容量为1820万千瓦、年发电量847亿千瓦时。
纺织工业包括棉、麻、毛、丝、化纤等部门,以棉纺织工业为主,是省内轻工业中最重要的部门。主要分布于武汉、宜昌、黄石、襄樊、沙市等地,其中武汉是省内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纺织工业产值约占全省的一半,也是中国著名的棉纺织中心之一,纺织品畅销国内外。
湖北的农业以耕作业为主,粮食生产居首要地位,是中国重要的粮、棉、油、猪生产基地。在不发生大的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全省可稳定达到年产粮食2400万吨,棉花50万吨,油料175万吨,出栏肉猪2500万头的综合生产能力。主要农产品产量处在全国前列。
经过50多年的建设,湖北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有了巨大发展。2007年,全省完成生产总值9150.0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5%,是1979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2008年,湖北省完成生产总值11330.38亿元,成为全国13个GDP总量突破1万亿元的省(市)之一。
农业
全省各地始终坚持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粮食生产基本稳定。2001年粮食总产量2138.49万吨。棉花总产量为37.35万吨,比上年增产 6.92万吨,增长22.7%。油料产量达279.15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比上年增产11.58万吨。糖料产量114.17万吨,增长2.8%;蔬菜 3013.27万吨,增长9.6%;茶叶6.12万吨,增长8.7%;水果208.5万吨,增长率14.0%;烟叶13.6万吨,增长14.1%;麻类 5.28万吨,下降28.4%。
2001年猪牛羊肉产量达到246.35万吨,比上年增长5.9%,水产品产量达到242万吨,比上年增长3.3%。林业生产继续发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59.55千公顷;完成全国重点林业工程森林抚育面积21.67千公顷;比上年增长一倍。
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快,年末全省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469.2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9%;大中小型拖拉机31.46万台,增长3.3%。农村用电量60.17亿千瓦小时,与上一年大体持平。
工业
2001 年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工业生产持续增长。全省国有工业和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完成增加值1096.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8%,比全国平均增速高2.9个百分点,比上年增速高0.8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完成增加值717.38亿元,比上年增长 11.7%,国有工业增加值447.88亿元,增长12.3%;集体工业增加值179.67亿元,增长11.5%,股份合作制工业增加值18.64亿元, 增长8.5%;股份制工业增加值288.53亿元,增长14.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增加值124.92亿元,增长12.0%;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增加值37.19亿元,增长16.6%。
交通运输
全省交通运输业发展平稳,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增长。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完成增加值282.45亿元,比上年增长8.4%。全年货物周转量812.65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5%。旅客周转量496.59亿人公里,增长3.3%。

Ⅲ 湖北经济在中国属于什么水平

湖北省的经济综合实力,在全国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不及沿海省市,比西部省市略好一些。

Ⅳ 为什么湖北经济比湖南发达

第一、自古湖北就占据着中南地区有利的交通位置,自古水路交通的情况能衡量一个地方的经济活跃程度。湖北有长江,能够较好地联系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第二
,武汉的历史底蕴,所以有很多的大学,也为此吸引了许多的人才和企业;第三,武汉由三个市组建,彼此间能相互补短,也为湖北其他城市建设提供了借鉴意义。
所以湖北总的来讲看似比湖南发达
但我个人觉得每个省都有自己的特长和有点
不能简单地看经济和城市建设
纯手打
望采纳

Ⅳ 湖南和湖北的经济实力的详细分析。

在整个中部,湖南和湖北经济发展水平略为领先于河南江西安徽等省份,两湖之间互相咬得比较紧,严密盯防,彼此竞争性很大,比如相互封锁对方的烟草等等,在武汉很难买到湖南的芙蓉王。为这个经济问题,两湖网友月月吵,年年吵,已经持续多年了。可以想见,两地政府关系也不大好,互相防备,合作极少,基本是老死不相往来。相反,湖南同广东广西,江西,贵州则没有湖北这种特殊矛盾。

Ⅵ 为什么湖北经济不如河南

湖北和河南的地理优势差不多,都是中部地区,郑州也有很多很重要的铁路线经过啊,郑州可以说是火车拉来的城市了,湖北差就差在没的大城市,除了武汉一个超大城市以外,就宜昌和襄樊还是那个事,但是也不能够和洛阳,南阳比,而且河南除了这2城市,还有很多大城市,比如漯河,平顶山,开封,许昌都还不错,而湖北就没的拿的出手来比较的了

Ⅶ 湖北经济在中国属于什么水平

全国共有31个省市区,湖北处于10名左右。全国是中上等水平,内陆省份内属于上等水平。容
武汉经济在80年代处于中国前3,从90年代到2000年一直下滑。GDP全国排18左右。
但是武汉近年经济发展迅速,内陆超过3000亿GDP的城市只有武汉和成都,其余几个全部是沿海城市。
08年上半年武汉经济超过成都,沈阳,南京等城市,经济上升很快
在全国处于上等水平,内陆数一数二

Ⅷ 湖北经济全国第几

河南GDP总量与增速均居中部首位

中部蓝皮书指出,2005年,中部六省中,河南GDP总量和增速均居首位,其中GDP总量占中部六省的28.4%,GDP增速达14.1%。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2005年全国GDP为1823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9%。同年河南GDP为10535.2亿元,占全国的5.8%,增长14.1%,高于全国4.2个百分点。从总量上看,河南GDP总量在全国居第5位。GDP总量高于河南的省份是广东(21701.3亿元)、山东(18468.3亿元)、江苏(18272.1亿元)、浙江(13365.0亿元)。中部六省中,河南GDP总量和增速均居首位。2005年中部六省GDP总量为37046.5亿元,河南占中部六省的28.4%。河南不仅是农业大省,也是工业大省。

河南省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农村。河南省是全国乡村数量最多、农村人口数量最大的省份,也是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的省份之一。2004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83元。以行政村为单位看,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元以下的村有2217个,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4.6%;人均纯收入1000至2000元的村有16854个,占34.8%;人均纯收入2000至3000元的村有22587个,占46.6%;人均纯收入3000至4000元的村有5767个,占11.8%;人均纯收入4000元以上的村有1105个,占2.2%。总体来看,河南省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收入水平低,低收入户多,贫困面大,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

湖北经济快速发展,GDP总量居中部第二位

中部蓝皮书指出,2002至2005年间湖北GDP平均年增长8.6%,处于较快的发展水平,2005年GDP总量居中部6省第2位,处于靠前的位次。但是发展优势并不明显。

2005年,湖北GDP总量为6484.5亿元,2002至2005年间平均每年增长8.6%,经济增长的绝对速度还是较快的。但是GDP在全国排位由2001年第9位下降为第12位,2004年甚至达到第13位。2001年末湖北GDP总量约为广东44%,2005年这一比例下降为不足30%,表明与沿海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2005年湖北GDP总量居中部6省第2位,仍然处于靠前的位次,但是优势并不明显。2005年湖北GDP总量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4年增长11.4%,为1998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但是与中部地区其他省份相比,增长率却最低。

蓝皮书认为,总的来说,湖北省经济快速增长,但经济总量排位后移,“凹陷”特征明显

湖南省工业增长缓慢工业增加值居中部第三位

中部蓝皮书指出,工业增长缓慢已经成为制约湖南经济发展的瓶颈,2005年湖南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均居中部第3位,但是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却居中部最末位。

蓝皮书认为,工业一直是湖南省的薄弱环节,现在湖南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始阶段,尽管经过多年的努力,工业比重还是较低,而且上升得比较缓慢。2005年,湖南的工业总产值为4341.88亿元,居中部第3位;全部工业增加值为2199.91亿元,低于河南的4923亿元、湖北的2404亿元,列中部的第3位;其增幅为15.3%,位居中部六省的最末位。2005年,湖南省规模工业增加值为1535.92亿元,增长20.6%,其增加值和增长速度均处于中部六省的第4位。可见,工业增长缓慢,已经成为制约湖南经济发展的瓶颈。

安徽GDP总量居中部第四位县域经济滞后成制约

中部蓝皮书指出,2005年安徽GDP总量和增长速度均居中部六省第4位,但是人均GDP却居中部最末位。在其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中,其中县域经济发展滞后成为重要因素。

2005年,安徽全省地区生产总值5376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其GDP总量和增长速度均居中部六省第四位,但从人均GDP来看,却居中部最后一位,低于倒数第二位江西约842元。

有研究表明,中东部地区差距主要不在城市经济上,而是体现在县(市)域经济上。在近几年的经济强县评选中,百强县有向东部地区、向长三角地区集中的趋势:如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三大经济圈集中了84个百强县,而其中的47个位于长三角地区,占56%。浙江省从2001年开始,凭借蓬勃发展的民营经济,强县遍地开花,进入百强县的数量不断增加,4年间增加了8个县,2004年总数达到30个,主要分布在钱塘江流域、沿海一带,其中有21个县排在前50名。江苏省4年来百强县数量略有增长,2004年达到16个,但在前十名中,江苏凭借强劲的苏南板块占了6个席位,综合指数都超过80分。而中部地区只有河南2个,湖北、湖南、山西各1个,安徽省已连续4年无1个县入选。与全国百强县平均水平比较:全国百强县平均有近400家规模以上企业,安徽省10强县规模以上企业平均也只有80~100个。2003年,安徽61个县国内生产总值平均为28.81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370元,分别只及百强县平均水平的17.7%和1/3。安徽10强县平均地方财政收入1.855亿元,人均水平249.21元,分别是百强县平均水平的21.6%和46.2%。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是县城经济的发展,而且是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2003年,全国百强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395元,人均在岗职工工资收入15960元,城乡收入之比为3∶1。同期,安徽十强县平均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529元,只及百强县平均水平的46.9%。

山西经济发展居中下水平GDP总量位居中部第五位

中部蓝皮书指出,2005年,山西GDP总量居中部第五位,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在中部地区居中下水平等。

2005年山西全省GDP为4121.2亿元,占全国比重2.26%,在中部六省中排第5位;人均GDP为12283元,在中部居第1位;财政总收入757.9亿元,增长40%,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68.2亿元,增长40.8%,在中部居第4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914元,在中部排第2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891元,在中部排第4位;总人口3355万人,就业人口1475万人,总人口就业率44%,在中部排第6位;进出口商品总额为55.5亿美元,占全国比重0.39%,在中部排第5位;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2.8亿美元,占全国比重0.46%,在中部排第6位;对外经济合作2.2亿美元,占全国比重0.83%,在中部排第5位。可见,在中部加快崛起、全国竞相发展的形势下,山西加快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江西经济发展处于滞后水平GDP位列中部第六位

中部蓝皮书指出,江西经济发展在全国乃至中部仍处于滞后水平,2005年江西省GDP为4070亿元,在中部位列第六位;人均GDP为9440元(1180美元),在中部位列第五位。

蓝皮书认为,在正确的发展战略指导下,在“十五”时期,江西实现了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实现了在全国和中部地区的位次前移。所以从纵向看,江西的发展是令人瞩目的,但从横向看,仍有较大差距,江西经济发展在全国乃至中部仍处于滞后水平。2005年江西省GDP为4070亿元,在中部位列第六位;人均GDP为9440元(1180美元),在中部位列第五位;财政收入425亿元,列中部6省之末,只有湖南的57%,山西的56%,湖北的40%。从区域发展战略上看,湖南与珠三角、安徽与长三角、河南和山西与京津唐经济区的对接与融合均取得了良好成效,武汉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已见雏形,逐渐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增长极,而江西城市群构建却尚在规划之中。

Ⅸ 浙江与湖北经济对此

那要看什么地方的啦 其实总体上来看当然是浙江要好一点 但是浙江也有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 湖北嘛 武汉就不用说了 像沙市孝感十堰都还行 但是湖北的农村还是比较贫穷的 好多地方都是土房子 总之 浙江好一点 贫富差距也小一点

Ⅹ 湖北经济问题

2007年 1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武汉城市 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区,以探求在 日益增大的资源环境压力下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这样的发展布局决定了中部崛起的战略有别于先期发展起来的其他发展模式,也就是要求中部的经济发展模式不能照搬沿海模式 ,要 比沿海 的发展模式更加先进。为了更好地按照中央部署加快发展 ,有必要对在发展 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加以研究,以利于减少崛起过程中产生过多的障碍干扰。本文通过对此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1 存在的问题
湖北地处我国经济地理中心位置,尤其是以武汉为原点、1000公里作为半径画圈,将把我国主要的经济大城市或省会圈进其中。随着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的陆续建成,更是极大地从时间上、空间上缩短了原始客观上的距离。如此一来湖北经济肯定将会加速发展,进而带动整个中部地区的发展,实现中部崛起的重大战略任务。面对这样一个重要发展机遇,湖北武汉如何才能顺应发展的趋势,真正完成跨越式的发展,除了完整执行中央战略决策以外,还要解决如下一些问题,才能在中部崛起过程中实现新的创新发展模式。
1.1 中部观念需要革新
现在沿海一带由于优先开放而展现出的发展结果,已经使原先并不先进的地区得以在经济发展的进程 中走在了前面,因而在思想观念上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他们敢于探索、勇于拼抢的精神体现得很充分,创业形成 了一种民风,接受新的知识也 比较快。而湖北以前由于地处中部而受到政策以及人们思想意识等诸多因素影响,长期以来形成了较大惰性 ,缺乏“敢”字当头,不敢先天下闯而闯,因而普遍有一种“看”的心态,求稳不上进。民众对于新的观念接触虽早,实践却迟,强调客观成分多,主观意识少,使原本先进的地方变成了相对落后的地方。
1.2 经济格局要均匀化
现在湖北经济格局呈现出东强西弱、南北不均的局面,而且武汉市与省内其它城市的实力差别很大,武汉的 GDP占全省一半左右 ,全省没有形成一些相应行业的产业群,这样的格局会影响全省的发展 。因为其他发展慢的地方竞争力弱 ,就是有比较优势也难以转化为竞争优势,影响全省的发展。
1.3 劳动效率需要提高
劳动效率(或工作效率)是劳动者从事创造社会财富(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效率。它反映劳动者的劳动成果与相应 的劳动消耗之间的对比关系。劳动生产率 的提高并不等于劳动效率 的提高。劳动效率不单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而且与劳动的有效系数成正比。要提高劳动的效率,不但要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更须努力提高劳动的有效值。劳动生产率只有当它运用于适合人们客观需要的方面才能成为有效的劳动生产率,从而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出相应的效率。湖北需要在劳动效率方面比先发达起来的沿海地区具有更高、更好的劳动效率才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1.4 重新认识地理优势
白海洋文化占优势地位 以来 ,沿海地 区就被认为是先进或是比较先进的地方 ,因此 ,人们往往一说沿海地区自然就觉得地理位置优越 ,比内地容易发展。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往的固定地理概念应该被动态地理概念所代替。由于信息通讯的发展、运输工具的不断进步、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 ,使得客观地理位置发生了主观意识上的位移。因此,湖北的地理位置需要重新认识 ,不能仅将她定位于内地区域而局限于内地发展模式。
2 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2.1 视野不阔,创新意识不强
以前由于世界科技发展水平比较低 ,人们思想也 比较封闭 ,对外交流不容易。湖北地处中部交通要道 ,资源丰富,河流湖泊众多 ,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历史上就是农业大省 ,相当多的民众有一种小富即安的心态,不愿创新求变。这种现象的延续效应,从现在武汉的汉正街 出现的由大量外省商贾占据卖场可见一斑。汉正街许多当地住户改革初期赚 了钱后 ,就停做生意开始出租商铺 赚点租金,而能在商品流通 中赚取利润的商业行为却为外地人所为。
论文关键词:湖北省“两型社会”中部崛起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湖北武汉地区要实现中央提出的建设“两型社会”,发展方式要有别于沿海三大城市圈发展模式的要求所需要解决的若干问题,分析了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与措施。
2007年 1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武汉城市 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区,以探求在 日益增大的资源环境压力下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这样的发展布局决定了中部崛起的战略有别于先期发展起来的其他发展模式,也就是要求中部的经济发展模式不能照搬沿海模式 ,要 比沿海 的发展模式更加先进。为了更好地按照中央部署加快发展 ,有必要对在发展 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加以研究,以利于减少崛起过程中产生过多的障碍干扰。本文通过对此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1 存在的问题
湖北地处我国经济地理中心位置,尤其是以武汉为原点、1000公里作为半径画圈,将把我国主要的经济大城市或省会圈进其中。随着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的陆续建成,更是极大地从时间上、空间上缩短了原始客观上的距离。如此一来湖北经济肯定将会加速发展,进而带动整个中部地区的发展,实现中部崛起的重大战略任务。面对这样一个重要发展机遇,湖北武汉如何才能顺应发展的趋势,真正完成跨越式的发展,除了完整执行中央战略决策以外,还要解决如下一些问题,才能在中部崛起过程中实现新的创新发展模式。
1.1 中部观念需要革新
现在沿海一带由于优先开放而展现出的发展结果,已经使原先并不先进的地区得以在经济发展的进程 中走在了前面,因而在思想观念上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他们敢于探索、勇于拼抢的精神体现得很充分,创业形成 了一种民风,接受新的知识也 比较快。而湖北以前由于地处中部而受到政策以及人们思想意识等诸多因素影响,长期以来形成了较大惰性 ,缺乏“敢”字当头,不敢先天下闯而闯,因而普遍有一种“看”的心态,求稳不上进。民众对于新的观念接触虽早,实践却迟,强调客观成分多,主观意识少,使原本先进的地方变成了相对落后的地方。
1.2 经济格局要均匀化
现在湖北经济格局呈现出东强西弱、南北不均的局面,而且武汉市与省内其它城市的实力差别很大,武汉的 GDP占全省一半左右 ,全省没有形成一些相应行业的产业群,这样的格局会影响全省的发展 。因为其他发展慢的地方竞争力弱 ,就是有比较优势也难以转化为竞争优势,影响全省的发展。1.3 劳动效率需要提高
劳动效率(或工作效率)是劳动者从事创造社会财富(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效率。它反映劳动者的劳动成果与相应 的劳动消耗之间的对比关系。劳动生产率 的提高并不等于劳动效率 的提高。劳动效率不单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而且与劳动的有效系数成正比。要提高劳动的效率,不但要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更须努力提高劳动的有效值。劳动生产率只有当它运用于适合人们客观需要的方面才能成为有效的劳动生产率,从而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出相应的效率。湖北需要在劳动效率方面比先发达起来的沿海地区具有更高、更好的劳动效率才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1.4 重新认识地理优势
白海洋文化占优势地位 以来 ,沿海地 区就被认为是先进或是比较先进的地方 ,因此 ,人们往往一说沿海地区自然就觉得地理位置优越 ,比内地容易发展。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往的固定地理概念应该被动态地理概念所代替。由于信息通讯的发展、运输工具的不断进步、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 ,使得客观地理位置发生了主观意识上的位移。因此,湖北的地理位置需要重新认识 ,不能仅将她定位于内地区域而局限于内地发展模式。
2 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2.1 视野不阔,创新意识不强
以前由于世界科技发展水平比较低 ,人们思想也 比较封闭 ,对外交流不容易。湖北地处中部交通要道 ,资源丰富,河流湖泊众多 ,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历史上就是农业大省 ,相当多的民众有一种小富即安的心态,不愿创新求变。这种现象的延续效应,从现在武汉的汉正街 出现的由大量外省商贾占据卖场可见一斑。汉正街许多当地住户改革初期赚 了钱后 ,就停做生意开始出租商铺 赚点租金,而能在商品流通 中赚取利润的商业行为却为外地人所为。
3.2 加强信息流通建设,改变时空概念
湖北省地处我国中部,历史上就是地理位置优越,乃兵家必争之地。随着海风劲吹而使沿海门户大开之后,中部地理位置 的重要性呈现下降趋势。外商投资首选沿海,得益于运输距离短、资讯往来快的优点。但是随着近 2O年来的世界科技的发展和普及,这种 固定的地理位置会因此而改变。交通工具的快速、因特网的普及、人员素质的提高,客观距离会因交通、通讯的改善而变短,往来的速度会使这些距离的差异变得微乎其微。而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布局,也不会仅仅取决于地理位置而呈现绝对的排序 。因此,通过通信、交通的不断改善可改变时空概念,使湖北武汉的经济实现超越式地发展。
3.3 改善产业规划布局,实现多级驱动
湖北的工业布局因历史原因并不平衡 ,以武汉为中心的地区发展较好 ,其他地区发展相对薄弱。要学习浙江经验,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有不同的特点 ,义乌原是 个偏僻之地 ,也不是交通要道,但依靠发展小商品批发成了浙江省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柯桥为浙江绍兴一小镇,却发展成为全国闻名的纺织城。所以,湖北 的产业要相对调整布局,笔者一贯认 为武汉这样 的大城市并不适于发展类似小商品的批发市场 ,可以将这样 的市场转到其他合适的地方,通过发展产业带动一个地区的发展 。
3.4 加大市场调查开发。提高劳动效率
湖北地区要想实现快速发展,必须要注重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效率的提高。特别是劳动效率高低直接影响到劳动生产率的价值 。提高劳动效率就是要提高在生产适合人们需要的物质过程中的有效劳动生产率。这就要求对市场有深入调研,大力开发满足市场的产品。如果对市场把握准确 ,可以发展一批生产相关产 品的企业形成产业群 。而产业群需要大量 的劳动力 ,经过有针对性地开发、培训劳动力 ,从而提 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提供更多满足市场的产品。这种将市场需求与培养人力资源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可以比沿海的用人方式更具有目标性和有效性 ,劳动效率也就会更高。
3.5 保护原有生态地貌,坚持持续发展
沿海一带的发展,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但也给环境造成了伤害,显现出了很大的后遗症,现在需要用巨大的资金恢复原有生态环境 ,这种代价应该在中部发展过程 中予以避免。因此,湖北武汉在发展的方式上就应该采取保护原有生态地貌和自然环境 ,杜绝过度开发 ,做到能循环开发。坚持追求绿色 GDP,对 目前科技能力还不能较好解决污染的行业要坚决挡在门外 ,对能通过科技手段解决污染等问题并且又具有较大经济效益的行业要大力引进 ,特别是具 有较长产业链 的行业更要给与政策优惠。充分利用湖北特有的江河湖泊优势,发展与此有关联的工 、农、水产业 ,实现绿色经济发展。
4 结 语
湖北武汉的发展道路不能走一味承接东部沿海转移的产业之路,要实现跨越式地但又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发展模式。每个省都有不同特点 ,按照比较优势理论 ,总的说来 ,中部地区的比较优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主要还是体现在劳动力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以及 中部 自身的资源优势。但是湖北武汉又因其 自身特点优势 ,可 以引进在技术水平和规模上含金量高的行业 ,实现高端和低端产业同时建设、更新换代的局面。所以,仅有比较优势是不够的,还要有竞争优势,要有创新产品和将原有产品注入新的功能的能力。那么,能否将 比较优势成功转化为竞争优势,除了国家政策方针 以外,本地 区的思想观念 、固有心理习惯 、产业建设布局 、劳动效率 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都对能否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有重大影响,这无疑也是对湖北地区的人们提出的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湖北武汉才能实现赶上甚至于超越沿海的发展水平。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

阅读全文

与湖北经济影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