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内容是怎样的
简单说就是“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大力推行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把加快经济发展与促进社会进步结合起来。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是要处理好国内发展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关系,既利用好外部的有利条件,又发挥好我们的自身优势,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❷ 促进社会协调发展有哪些措施
加大社会投入。从根本上讲,解决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要靠国家和地方政府扩大对社会发展方面的投入,改变目前政府投资偏重于经济建设而对社会事业偏少的格局。积极向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领域倾斜,向生态环境保护倾斜。
减少收入差距。国家这只“有形的手”必须发挥作用,从加强税收等方面的“二次调节”,解决地区之间和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问题。培育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应该成为今后社会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的核心。历史经验表明,在社会中间阶层规模大的社会,社会资源的配置一般都比较合理,分配差距比较小,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一般都不会很大,这样的社会最稳定、最可持续发展。中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之中,社会阶层结构也在不断地变迁。目前还有近60%的农村人口、50%的劳动力以务农为主。与此同时,我国社会中间阶层规模较小。能够纳入中间阶层的就业人口所占比例仅为18%左右,与西方国家的40%还有不小的距离。
建立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的制度设置。从近期看,社会政策创新的可操作方向是合理地配置公共资源。而其中最为有效的操作平台,是建立公正配置公共教育资源的制度,制定提高普通社会成员尤其是困难群体的竞争能力和技能教育的培训政策。教育是促进经济增长、矫正各种不公平的起码条件,是保证社会的机会相对公平的最重要的制度设置。
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为维护社会稳定,保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还要注意全面构建现代化的社会管理体系,积极构建“中国社会稳定预警系统”。社会稳定预警系统,就是要科学、定量、实时地诊断、监测并预警社会稳定的总体态势。
这个系统对于社会的作用是什么呢?形象地说,就是在没有“起火”之前,通过一系列指标的监测,发出警示;而现有的系统像消防队一样,必须等“起火”了才能出场。
目前,美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相应系统,监测全球或区域的稳定状况和动乱热点,分别为其战略决策、安全体系、外交政策、经济发展、政策后效评估、危机综合对策等提供全方位服务。作为一个世界大国,中国社会稳定预警系统的研制和运行十分必要。
积极减轻就业压力。就业是民生之本,经济和社会要协调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就业问题。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认为,这有赖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为此要正确认识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本密集型产业之间的关系。
真正化解就业问题,除了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还须进一步改善就业环境和采取适当的政策支持。
一是深化劳动管理、户籍制度和社保体制改革,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加强对劳动力市场收费,拖欠民工工资等专项检查。
二是把增加就业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重要指标之一。各级政府要努力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建设一些既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能增加较多就业的资源开发、生态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工程。大力开发公共卫生、城市环保及社区服务等就业岗位。
三是采取减少国有房屋租金或给予适当的房租补贴及降低其他有关税费等办法,鼓励个人和家庭从事小商品、饮食业、市场中介服务业。
四是鼓励非政府非盈利的社会服务机构的发展,重点发展教育培训、公共信息服务和公共管理。
五是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类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进一步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限制,在投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给予支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拓宽社会就业渠道。
只要我们真正提高认识,充分注意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意义,经过努力,我国的经济社会一定能够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❸ 经济协调发展内容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是区域之间在经济交往上日趋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发展上关联互动,从而达到各区域的经济均持续发展的过程
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是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近10多年来全国区域经济布局更趋合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取得了更大的成效,已初步形成城市群区域发展基本格局
三个重点:
一是推进区域间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要通过经济适度发展和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缩小区域间公共服务水平差距,使不同区域的居民都能喝上干净的水,享受优美的环境、便利的交通,有基本统一的医疗卫生条件、社会保障待遇、基础教育条件等,从而使不同区域人民生活的综合质量与水平逐步趋于均等化。
二是在产业发展上体现各区域的比较优势。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每个区域都要在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使自身的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潜力得到充分挖掘,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
三是在区域间关系上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机制。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保障。全国的发展是个整体,各区域在产业分布上不能自成一体、面面俱到,需要加强区域间经济联系,提升全国作为整体的竞争优势和经济效率,避免重复建设、相互封锁和产业结构趋同化。为此,我们要坚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同时,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要求,鼓励区域间产业有序转移,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合理流动,努力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❹ 我国当前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统筹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首先要解决好领导干部的发展观念问题。一定要从只注重经济增长,单纯追求GDP指标增长的片面发展观念转到在保持经济增长基础上的注重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追求经济社会综合指标的科学发展观念上来。经济增长无疑是发展的重要内涵之一,但经济增长并不是发展的全部内涵,经济增长是人民利益之所在,但不是全部人民利益之所在。那种认为经济增长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经济增长自然而然带来其它社会目标实现的发展观念,是片面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不意味着经济就可以代表社会的一切。经济增长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社会全面进步的物质前提条件,保持GDP的适度增长是促进发展的重要内容,但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部,发展应当是经济增长基础上的社会全面综合指标的增长。
一定要从只注重经济增长,以物为本的片面发展观念转到既注重经济增长又注重以人为本的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念上来。发展是在经济发展基础上的人的全面发展,追求物质指标不是最终目的,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才是目的。发展不仅仅是物的发展,而是人的全面发展。在经济的起步阶段,人们更关心收入的增加、物质财富的充足,经济增长被放在优先位置考虑,而教育、人文、卫生医疗、环境状况和社会公正等关系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还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们的需求就会发生变化,要考虑人的生活质量的整体改善,在继续追求更高收入和更加丰富的物质产品的同时,人们会要求更好的人文氛围、医疗卫生条件和生态环境,追求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丰富,这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定要从追求短期化发展目标、过分突出发展的短期物质成果的片面发展观念转到更为注重全面降低发展成本,减少发展代价的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念上来。发展是要付出成本的,促进发展必须从成本与收益两个方面着眼,用较小的发展成本实现较大的发展收益。片面的发展观只注重发展的短期成果而忽视发展的成本代价,特别忽视发展中的社会成本代价。全面降低发展成本,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降低生态环境的成本。坚决摒弃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谋求增长的做法。二是降低资源成本。坚决摒弃不顾质量和效益,以大量消耗自然、人文和经济资源为代价来支撑增长的做法;三是降低社会成本。贫困、失业、严重的分配差别等会带来社会危机和动荡,会大大提高发展的社会成本。政治、道德、教育、科教、文化、卫生等落后,也会加大发展的社会成本。因此要坚决摒弃不顾公正、公平和和谐等社会目标,以轻视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事业建设为代价换取增长的做法。
❺ 协调发展什么意思
要求人们正确对待和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反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反对为了保护环境而不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切实做到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协调发展的意义
在社会主义阶段,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决定着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全社会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这理所当然地包括对清洁、优美的环境的需要。
自然生态规律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是密切相关的,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特点是高度发展生产,不断满足全社会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保护好环境,保持生态平衡才能提供源源不断的自然资源,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可见,协调发展是遵守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必然要求。
(5)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扩展阅读
怎么协调发展
首先,在新发展理念的严密系统性下理解协调发展。新发展理念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五大理念各有侧重又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同样存在于其他理念之中。
协调发展理念更强调发展的整体性。发展是动态的,特别是在当前形势下,国际经济仍未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我国经济发展前期积累的矛盾逐步爆发,我们要更加辩证看待发展因素,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以协调理念指导实践,更好地落实新发展理念。
其次,着重找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焦点,突破协调难点。我国经济体量跃升全球第二,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突出。经济发展新动力尚未形成,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仍需加强,区域一体化、城乡融合、军民融合仍需突破,开放新格局仍需加紧推进。
新时代的协调发展更加体现整体性和战略性,强调在动态中辩证看待协调,实现目标和手段的统一,以协调实现更好的发展,在发展中实现更高层次的协调,推进我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❻ 坚持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什么化
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❼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社会发展来是经济发展的目的。自
因为发展生产及一切经济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为了瞒住人们容易争执的物质文化需求,是为了改善人们的生存和提高生活质量,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经济发展为主的阶段,这个阶段生产水平低,劳动产品少,只是初步解决需求。
我国的社会发展也有很大的进步,社会稳定,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得到发扬,人民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❽ “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句话主要说明了两点:
一是经济是为社会发展(政治)服务的,这也是发展经济的主要目的和本质所在。
二是孤立的强调发展经济是不科学、不正确的,甚至是有害的。
三是这句话说白了,就是要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指导国家社会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