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明清时期中国经济繁荣的表现
第一,区域经济的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的发展是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特点。中国地域辽阔,南北东西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发展背景各不相同。明清时期各区域的发展轨迹与特点也有较大的差异,从而形成几个颇具特色的经济区。
1.高效农业与丝、棉纺织业并重的江南经济。以太湖平原为中心的江南,自唐宋以来一直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明清时期江南的发展主要是合理利用现有农业资源,进一步提高生产的集约化程度。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经营方式是江南经济的特色之一;农副产品加工业,特别是丝、棉纺织业的发达是江南经济的又一特色;市场发育起步较早,以农副产品加工、集散为主的市镇密布;城镇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比例较高,其都市化程度远远走在全国前列。
2.以外贸为导向迅速崛起的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开发大体始于宋代,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到清代中叶已跃居全国先进之列。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市场机制的初步形成,经商人口急剧增长,一个以外贸为导向,以转口贸易为中心的经济格局正在逐渐形成。
3.华北平原区。华北平原的冀鲁豫三省地处黄河下游,是中国历史上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12-14世纪的数百年间,这一地区屡经战乱兵燹,经济发展受到破坏,经济地位逆转。进入明代,政府的移民屯垦等项政策使华北平原经济重新崛起,清代又有进一步的发展。明清时期华北平原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种植结构的调整、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兴起和农村集市网的形成。
4.长江中上游地区——全国最大的商品粮输出区。长江中上游地区以江西开发最早,从元末起江西开始向湖广移民。两湖地区的开发正是随着江西移民的大量涌入开始的,明代中叶形成第一次高潮,清代前期为第二次高潮,并进一步推进到四川盆地。“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大规模的移民与开发过程相伴随;到清代前期已形成“江浙粮米历来仰给湖广,湖广又仰给于四川”的粮食供求格局。长江中上游地区作为全国最重要的商品粮输出区的确立,不仅提高了其自身的地位,对于江南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清代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时期,清王朝建立之后对边疆地区进行了大力开发和治理。其中,经济效益较著者当属东北平原和台湾。经过近二百年的移民开发,到清代中叶东北和台湾的农业经济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成为新的粮食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业、商业等也有了初步发展,从而为以后更大规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
第二,商品流通的发展。从明代到清代,全国商品流通的范围和规模均有大幅度的增长,流通格局也有很大的变化。商品流通的发展是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中又一显著特点。主要表现在:
1.流通范围的扩大。明代长时期禁海,长江航运也不甚发达,南北贸易以运河为主干,东西贸易主要局限于长江中下游。清代随着海禁的开放,华北平原、长江中上游诸省的经济发展,以及东北与台湾等新区的开发,沿海、沿江贸易都有大规模的发展。据《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一书估计,清代前期我国内河航运里程已达5万公里以上,沿海航线1万公里,基本已达到近代的规模。[2](P271)另一方面,随着清代国家版图的扩大和边贸的发展,新疆、蒙古与内地的贸易也有大规模的发展,山西商人开辟的从蒙古草原直抵俄罗斯的北疆陆路贸易线亦达万里之遥。
……
……
Ⅱ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1、地区性的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出现。各地市场联系密切,地域分工趋势显见。
2、城乡商业繁荣,普通集市的广泛分布。
3、各地商帮活跃。明清时期,不仅从商人数增多,而且出现各具地方特色的不同的商业集团即商帮。
4、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在慢慢减弱。
Ⅲ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状况
1、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⑵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总特点:封建经济继续向前发展,但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具体特点:
①农业生产商品化趋势加强,并形成农业专业生产区域。(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
②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③商业空前繁荣;
④对外贸易实行闭关政策。
2、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
⑴农业发展
①高产农作物新品种引入——玉米和甘薯
②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棉花
③农业生产商品化——生产区域化(棉花、烟草、花卉)
⑵手工业进步
①工具革新——“纱绸机”
②技术提高——双色套印技术
③日益细密——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
④规模扩大——佛山冶铁业
⑤新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⑶商业繁荣
①国内市场扩大 ②商品种类增多
③封建城市兴旺(南京、北京、江浙) ④货币发达(白银)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的萌芽。
发展状况:萌芽状态 发展缓慢——虽有壮大 却无突破。
①明中后期:在江南一些地区的一些生产部门,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②清代: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分工细密;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增多。
Ⅳ 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高一
商品经济继续发展,明中期以后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是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封建统治者对内重农抑商,对外闭关锁国,使得资本主义萌芽不能壮大,中国逐步落后于西方。
Ⅳ 明清时期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1无徽不成镇——明清时期的徽商与城市发展
社会科学
2011/01
2
商业城市发展与变迁的内外条件——以明清时期洪江古商城为例
求索
2007/02
Ⅵ 根据材料一分析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有什么新特点
1.在隋唐时期的里坊制度在明清时期已经彻底消失,商业区不再受限制,这无异于极大大促进了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2.专业的商业管理机构,规范了市场;
3.皇宫集中分布,给予了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空间;
4.宵禁制度的取消,也有利于扩大城市经济运行的时间;
5.农业的发展为城市提供了物质基础,使得大量城市常住居民出现,而城市人口的增多,对城市的用地需求加大。人口的增多对也对城市的基础设施一定的要求,这就促使城市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同时也扩大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因为市场扩大了。
6.城市由于是当地商品交换的集散地,会拉动相关地区经济和产业的发展。
7.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Ⅶ 明清时期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⑴江南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表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出现雇佣关系。
⑵商帮形成。表现内:晋商、徽商开始垄断容商业市场。
⑶在困境中生存,遇到阻碍。表现:政府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商税繁重,关卡林立。
⑷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Ⅷ 明清时期,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是什么
1、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2、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3、劳动力成为商品
4、晋商、徽商等商帮形成
Ⅸ 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1.在隋唐时期的里坊制度在明清时期已经彻底消失,商业区不再受限制,这无异于极大专大促进了城市商属品经济的发展;
2.专业的商业管理机构,规范了市场;
3.皇宫集中分布,给予了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空间;
4.宵禁制度的取消,也有利于扩大城市经济运行的时间;
5.农业的发展为城市提供了物质基础,使得大量城市常住居民出现,而城市人口的增多,对城市的用地需求加大。人口的增多对也对城市的基础设施一定的要求,这就促使城市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同时也扩大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因为市场扩大了。
6.城市由于是当地商品交换的集散地,会拉动相关地区经济和产业的发展。
7.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Ⅹ 根据明清时期农业的发展表现概括我当时的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明清时期(1840年以前),由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非常繁荣.《中国古代史》(人教版)用一段文字概述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根据这些内容并结合其他历史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可以概括其发展特点.这些特点主要包括:全国商品流通的范围和规模扩大,如商品贸易品种达到两百余种,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城乡三级市场网络体系的形成,这一时期既有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北京和南京,也出现了数十座中等规模的商贸城市,而且商品经济也向农村延伸.城市的功能也发生变化,由政治性为主的城市到专门的的工商业城市出现和发展,如江浙地区出现一大批工商业小市镇.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
一个时期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对当时的社会产生全方位的、深刻的影响.
经济上,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极大地刺激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与市场的联系,提高了农业商品化程度;促进了人口的流动,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化进程加速,而且城市的功能也在变化,由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在瓦解着封建自然经济的同时,也成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原因.